昆虫学报 ›› 2021, Vol. 64 ›› Issue (8): 956-966.doi: 10.16380/j.kcxb.2021.08.007
李文博1, 高宇1, 崔娟1, 2, 唐佳威1, 史树森1,*
LI Wen-Bo1, GAO Yu1, CUI Juan1,2, TANG Jia-Wei1, SHI Shu-Sen1,*
摘要: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明短额负蝗Atractomorpha sinensis不同地理种群对环境温度响应的适应性差异。【方法】以大豆叶片为食物饲养,在恒温16, 20, 24, 28和32℃, 相对湿度70%,光周期16L∶8D条件下,系统观测陕西延安、河南郑州、四川成都、云南曲靖和广东广州5个短额负蝗地理种群的生长发育过程,比较不同地理种群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发育速率及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的差异性,分析种群生物学指标与栖息地环境温度的相关性。【结果】不同种群短额负蝗发育速率均随着温度升高而加快,但在16℃下成都和广州种群不能完成世代发育。随着不同种群栖息地纬度和海拔升高,其
群世代及各虫态发育起点温度呈下降趋势,而有效积温则呈上升趋势。其中,广州、曲靖、成都、郑州和延安地理种群世代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5.61, 10.76, 14.93, 11.46和10.51℃,广州和成都地理种群世代发育起点温度显著高于其他种群;世代有效积温分别为828.41, 1 482.94, 963.13, 1 295.80和1 430.98日·度,曲靖和延安种群世代有效积温显著高于其他种群。24℃是5个地理种群比较适宜的环境温度;不同地理种群各发育阶段的有效积温与其栖息地年平均气温呈显著负相关,发育起点温度与其栖息地年平均气温呈显著正相关。【结论】结果说明短额负蝗不同地理种群对环境温度的适应性存在差异,对低环境温度适应性随着种群栖息地纬度和海拔增加而增强,对高环境温度的适应性则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