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信息
  • 月刊(每月20日出版)
    1950年创刊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中国昆虫学会
    国内邮发代号:2-153
    国外发行代号:Q61
    ISSN 0454-6296
    CN 11-1832/Q
文章快速检索

照片示绿豆象Callosobruchus chinensis(鞘翅目: 叶甲科: 豆象亚科)成虫。本期报道了绿豆象成虫对红豆Vigna angularis与绿豆V. radiata种子挥发物的电生理和嗅觉行为反应 (pp. 58‒67)。照片由张润志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于2022年6月29日摄于山东省海阳市。

当期目录
2024年 第67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4-01-20
上一期   
研究论文
嗜卷书虱Cu/Zn-SOD1, Cu/Zn-SOD2和Fe/Mn-SOD的克隆及对高低温胁迫的响应
王潇, 徐德均, 朱斌健, 徐俊延, 敖国红, 张长禹, 韩开宇
2024, 67(1):  1-8.  doi:10.16380/j.kcxb.2024.01.001
摘要 ( 139 )   PDF (1664KB) ( 106 )   PDF(mobile) (1664KB) ( 22 )     

【目的】揭示嗜卷书虱Liposcelis bostrychophila超氧化物歧化酶基因在响应高低温胁迫中的作用。【方法】通过RT-PCR克隆嗜卷书虱3个超氧化物歧化酶基因 Cu/Zn-SOD1, Cu/Zn-SOD2Fe/Mn-SOD,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其序列特征;采用RT-qPCR技术检测Cu/Zn-SOD1, Cu/Zn-SOD2Fe/Mn-SOD在高温(42 ℃)和低温(4 ℃)胁迫下0, 1和2 h时成虫中的相对表达量。【结果】克隆获得嗜卷书虱LbCu/Zn-SOD1, LbCu/Zn-SOD2LbFe/Mn-SOD cDNA(GenBank登录号分别为 OQ938782, OQ938783和OQ938784),开放阅读框(ORF)分别长465, 630和636 bp,分别编码154, 209和211个氨基酸,编码蛋白质相对分子量分别为15.85, 22.33和23.72 kD,等电点分别为6.17, 7.68和6.79;LbCu/Zn-SOD1和LbCu/Zn-SOD2分别具有1个和2个Cu/Zn超氧化物歧化酶特征,LbFe/Mn-SOD具有1个Fe/Mn超氧化物歧化酶特征。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昆虫Cu/Zn-SOD1, Cu/Zn-SOD2和Fe/Mn-SOD高度保守。高温42℃胁迫诱导嗜卷书虱成虫中LbCu/Zn-SOD1, LbCu/Zn-SOD2LbFe/Mn-SOD的表达,其中LbCu/Zn-SOD1LbCu/Zn-SOD2表达量在1和2 h时均显著高于对照;LbFe/Mn-SOD表达量在1 h时显著低于对照,而在2 h时显著高于对照。低温4℃胁迫下,与对照相比,嗜卷书虱成虫中LbCu/Zn-SOD1LbCu/Zn-SOD2表达量在1 h时无显著差异,而LbFe/Mn-SOD的表达量显著降低,LbCu/Zn-SOD1, LbCu/Zn-SOD2LbFe/Mn-SOD的表达量在2 h时均显著升高。【结论】超氧化物歧化酶基因 LbCu/Zn-SOD1, LbCu/Zn-SOD2LbFe/Mn-SOD参与了嗜卷书虱对极端温度胁迫的耐受性。

色素通路相关基因在红背和黑背中华蜜蜂成年工蜂背板中的表达模式分析

王若虹, 杨振慧, 周诗文, 吴雨珈, 李秋方, 梁立强, 石丹丹, 杨尚宁, 苗刘畅, 苏松坤, 聂红毅
2024, 67(1):  9-17.  doi:10.16380/j.kcxb.2024.01.002
摘要 ( 110 )   PDF (2704KB) ( 117 )   PDF(mobile) (2704KB) ( 21 )     

【目的】分析红背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色素通路相关基因的表达差异,揭示红背中华蜜蜂色素形成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体视显微镜观察刚出房红背中华蜜蜂和黑背中华蜜蜂(正常个体)成年工蜂的体色差异。通过同源比对鉴定中华蜜蜂成年工蜂黑色素代谢通路相关8个基因(PAH, TH, DDC, ebony, tan, aaNAT, yellow-ylaccase 2)、蝶呤通路相关4个基因(GTPCH I, SPR, PTPSGC-1)、眼色素通路相关2个基因(vermilioncinnabar)以及尿酸盐转运相关4个基因(BLOS2, HPS5, OKVarp)的同源基因;运用荧光定量PCR检测上述色素通路相关基因在红背中华蜜蜂和黑背中华蜜蜂成年工蜂胸部背板和腹部体壁中的相对表达量。【结果】红背中华蜜蜂和黑背中华蜜蜂成年工蜂体色差异表现在胸部背板:红背中华蜜蜂胸部背板呈现棕红色,黑背中华蜜蜂胸部背板则为黑色。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表明,tan, laccase 2, SPR, vermilion, cinnabar, BLOS2OK以及OK表达量分别在红背中华蜜蜂成年工蜂与黑背中华蜜蜂成年工蜂间的胸部背板和腹部体壁中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红背中华蜜蜂和黑背中华蜜蜂明显的体色差异位于胸部背板,这种体色分化的现象受到蜜蜂体内黑色素、蝶呤、眼色素通路及尿酸盐转运相关基因共同作用的影响。

西 方 蜜 蜂 AmAGOl 蛋 白 的 分 子 特 性、时 空 表 达 谱 及 抗 体 制 备 

叶亚萍, 刘治滩, 李琪明, 臧贺, 冯佩林, 王宁, 王杰, 黄枳腱, 陈大福, 郭睿
2024, 67(1):  18-28.  doi:10.16380/j.kcxb.2024.01.003
摘要 ( 76 )   PDF (7393KB) ( 47 )   PDF(mobile) (7393KB) ( 6 )     

【目的】Argonaute (AGO)家族是一类在进化上高度保守的蛋白家族,其在真核生物中主要参与形成RNA诱导沉默复合体(RNA-induced silencing complex, RISC),进而通过沉默基因表达参与诸多生物学过程。蜜蜂AGO蛋白的相关研究迄今仍然缺失。本研究拟通过预测西方蜜蜂Apis mellifera 的AGO1(AmAGO1)理化性质和分子特性,解析AmAGO1在西方蜜蜂中的时空表达谱,并制备AmAGO1的多克隆抗体,为深入开展AmAGO1的功能与机制研究提供参考和基础。【方法】PCR扩增西方蜜蜂AmAGO1的编码序列(coding sequence, CDS);通过生物信息学预测AmAGO1蛋白的理化性质和分子特性;利用RT-qPCR检测AmAGO1在西方蜜蜂工蜂卵、3日龄幼虫、7日龄预蛹、8日龄预蛹、12日龄蛹以及1, 2, 6, 12, 15和18日龄成虫以及工蜂成虫触角、咽下腺、脑、表皮、中肠、脂肪体和毒腺中的表达量;构建原核表达质粒后诱导表达AmAGO1融合蛋白,并鉴定其表达形式;制备AmAGO1多克隆抗体,利用ELISA, Western blot和免疫沉淀(immunoprecipitation, IP)分别检测抗体效价、灵敏度和特异性。【结果】成功克隆到西方蜜蜂AmAGO1的CDS;AmAGO1含928个氨基酸,分子式为C4624H733  2N1316O1325S51,分子量约为104.2 kD,等电点为9.31,平均亲水系数为–0.2965,含86个磷酸化位点及典型的PAZ结构域和PIWI结构域,但不存在典型的信号肽;AGO1在智人Homo sapiens、斑马鱼Danio rerio、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家蚕Bombyx mori、西方蜜蜂、东方蜜蜂A. cerana和欧洲熊蜂Bombus terrestris中具有较高的氨基酸序列一致性;西方蜜蜂和东方蜜蜂的AGO1聚为一支,同源性最高。AmAGO1在西方蜜蜂工蜂卵、幼虫、预蛹、蛹和成虫中均有表达但表达量存在差异,3日龄幼虫和7日龄预蛹中AmAGO1的表达量显著低于卵中的表达量,而8日龄预蛹和12日龄蛹中AmAGO1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卵中的表达量;AmAGO1在1, 2, 6, 12, 15和18日龄工蜂体内均有表达但表达量也存在差异,其中1日龄成虫体内AmAGO1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日龄成虫体内的表达量;AmAGO1在工蜂成虫触角、毒腺、脑、中肠、咽下腺、脂肪体和表皮中均有表达但表达量存在差异,触角中AmAGO1的表达量与咽下腺中的相差无几,但二者均显著高于毒腺、脑、中肠、脂肪体和表皮中AmAGO1的表达量; AmAGO1融合蛋白的表达形式为包涵体;制备的AmAGO1多克隆抗体具有较高的效价、灵敏度和特异性。【结论】AmAGO1可能是亲水性胞内蛋白,含有典型的PAZ结构域和PIWI结构域;AmAGO1在西方蜜蜂工蜂不同组织和不同发育阶段发挥潜在的重要功能;成功制备出高效价、高灵敏度和强特异性的AGO1多克隆抗体。

抗白垩病相关SNP位点C2587245T在意大利蜜蜂雄蜂幼虫中的抗性鉴定 Hot!

唐韶晗, 耿龙, 武尊, 曾照阳, 王子函, 梁立强, 吕洋, 许雪玲, 聂红毅, 李志国, 苏松坤
2024, 67(1):  29-37.  doi:10.16380/j.kcxb.2024.01.004
摘要 ( 65 )   PDF (7026KB) ( 28 )   PDF(mobile) (7026KB) ( 3 )     

【目的】基于抗白垩病相关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位点C2587245T在意大利蜜蜂Apis mellifera ligustica雄蜂幼虫中白垩病抗性检验,验证该位点遗传稳定性和抗病性,为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在育种生产中直接应用提供技术支持。【方法】通过白垩病虫尸,在实验室条件下制备白垩真菌孢子悬液,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蜜蜂球囊菌Ascosphaera apis。使用无伤害方法提取意大利蜜蜂蜂蜂王DNA筛选出SNP位点C2587245T为C/C和T/T基因型的蜂王,并培育C/C和T/T基因型处女王,用二氧化碳刺激其产出雄蜂卵,选择C和T基因型2日龄意大利蜜雄蜂幼虫进行实验室培养,3日龄龄雄蜂幼虫接种5×104个孢子/μL的蜜蜂球囊菌悬液10 d,观测接种蜜蜂球囊菌后的C基因型和T基因型雄蜂幼虫的生长情况和存活率。【结果】通过无伤害提取DNA的方法可以在不影响意大利蜜蜂雄蜂幼虫正常生活的条件下提取出高质量的DNA;用本研究的饲养方法可以保证意大利蜜蜂雄蜂幼虫在实验室条件的正常生长发育。C基因型和T基因型意大利蜜蜂雄蜂3日龄幼虫接种蜜蜂球囊菌后在发病时间和发病症状等方面都有极其显著差异,C基因型雄蜂幼虫在表现疾病典型症状的时间上比T基因型雄蜂幼虫晚大约2 d;在接种蜜蜂球囊菌后6 d时两种基因型雄蜂幼虫表现出的症状差异最为明显。【结论】雄蜂由于其纯合单倍体的生物学特性,更方便验证SNP位点C2587245T纯合的抗病作用。SNP位点C2587245T为C基因型雄蜂幼虫具有良好的抗白垩病能力,并且SNP位点C2587245T具有稳定的遗传性,这些研究结果可为在蜜蜂抗病育种领域提供一种可靠的分子辅助标记,为后续雄蜂转录组测序、寻找雄蜂和工蜂在免疫相关基因表达方面的差异,尝试找到SNP位点C2587245T对白垩病所特有的抗病机制提供基础。

胰岛素对昆虫病原线虫卡森斯氏线虫0657L生长发育及其共生细菌伯氏致病杆菌0657L的影响

李茜童, 陈红, 王兴铎, 钱秀娟
2024, 67(1):  38-47.  doi:10.16380/j.kcxb.2024.01.005
摘要 ( 49 )   PDF (14564KB) ( 37 )   PDF(mobile) (14564KB) ( 2 )     

【目的】为探讨胰岛素对昆虫病原线虫卡森斯氏线虫Steinernema kraussei0657L生长发育及其共生细菌的影响。【方法】吸取1.5 mL 3 000头/mL的卡森斯氏线虫0657L悬浮液侵染大蜡螟Galleria mellonella 3龄幼虫,25 ℃培养24 h后分离卡森斯氏线虫0657L的共生细菌伯氏致病杆菌Xenorhabdus bovenii0657L分别用1:500胰岛素和1:5 000胰岛素处理伯氏致病杆菌0657L后饲喂卡森斯氏线虫0657L,借助体视显微镜观测伯氏致病杆菌0657L在胰岛素处理1~6 d时的菌落直径并计算生长速率,计算卡森斯氏线虫0657L寿命、存活率、每30 s头部摆动次数和每30 s吞咽次数,评价其平均寿命、运动能力及吞咽能力。【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1:5 000胰岛素和1:500胰岛素处理组伯氏致病杆菌0657L的菌落直径在对数生长期(处理2 d时)可分别增大77.2%和54.0%,生长速率可由空白对照组的68.0 µm/d分别提高至120.4和104.7 µm/d;卡森斯氏线虫0657L寿命分别延长27.3%和45.5%;卡森斯氏线虫0657L3龄幼虫每30 s头部摆动次数分别提高56.3%和74.7%,3和4龄幼虫及成虫每30 s吞咽次数分别提高50.9%和65.5%,26.8%和35.2%及23.7%和21.1%。【结论】胰岛素可以显著促进卡森斯氏线虫0657L共生细菌伯氏致病杆菌0657L单菌落的生长和提高其生长速率,能够通过伯氏致病杆菌0657L间接延长卡森斯氏线虫0657L的寿命,提高昆虫病原线虫的运动和吞咽能力。本研究结果可以为延长昆虫病原线虫商品货架期提供科学依据,为昆虫病原线虫的高效生物防治提供理论基础。

茶尺蠖羧酸酯酶EoCarE592的重组表达及其对农药的降解能力测定
税良勇, 赵忠祎, 冯 印, 谢晓倩, 袁晓琴, 毛新芳, 刘忠渊
2024, 67(1):  48-57.  doi:10.16380/j.kcxb.2024.01.006
摘要 ( 53 )   PDF (3274KB) ( 39 )   PDF(mobile) (3274KB) ( 6 )     

【目的】原核表达茶尺蠖EoCarE592羧酸酯酶(carboxlesterase, CarE)基因EoCarE592,并探讨重组蛋白对农药的降解能力。【方法】构建原核表达载体 pET-32a-EoCarE592,转化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BL21异源表达,SDS-PAGE和Western blot鉴定重组蛋白,并对包涵体蛋白变复性;通过固蓝B盐比色法的含量标准曲线测定重组EoCarE592酶活性以及温度、pH和金属离子对酶活性的影响;利用气相色谱检测EoCarE592在30 ℃pH 7.0和0, 4, 8, 12, 16, 2024 h时对200 mg/L的高效氯氟氰菊酯(lambda-cyhalothrin)、甲基对硫磷(methyl-parathion)和异丙威(isoprocarb)降解能力。【结果】通过大肠杆菌异源表达得到重组EoCarE592包涵体蛋白,经尿素变复性后得到酶活性29.8 U的重组EoCarE592,其最适温度 30 左右、最适pH 7.0~8.0左右、Mg2+和K+对酶活有促进作用;重组EoCarE592能在30 ℃, pH 7.0, 24 h内对初始浓度为200 mg/L的高效氯氟氰菊酯、甲基对硫磷和异丙威降解率分别为81.30%, 83.94%和79.83%。【结论】羧酸酯酶EoCarE592能降解高效氯氟氰菊酯、甲基对硫磷和异丙威,可能参与茶尺蠖的解毒过程。本研究为环境和果蔬中农药残留的降解奠定了基础。

绿豆象成虫对红豆与绿豆种子挥发物的电生理和嗅觉行为反应
樊楠楠, 黄金遇, 刘松, 张凯, 张仙红, 郑海霞
2024, 67(1):  58-67.  doi:10.16380/j.kcxb.2024.01.007
摘要 ( 76 )   PDF (1725KB) ( 60 )   PDF(mobile) (1725KB) ( 13 )     

【目的】明确红豆Vigna angularis与绿豆V. radiata种子挥发物对绿豆象Callosobruchus chinensis成虫嗅觉行为的影响,为筛选绿豆象行为调控剂奠定理论基础。【方法】利用固相微萃取(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 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GC-MS)法对绿豆晋绿1号和红豆汾小豆3号种子的挥发性化合物进行提取鉴定,通过触角电位(electroantennogram, EAG)和嗅觉选择行为反应筛选对绿豆象具有引诱活性的化合物及配方,并进行田间诱捕试验。【结果】红豆和绿豆种子中的共有挥发物有18种,主要包含醛类、酮类、烯烃类、烷烃类、醇类、酯类和芳香烃类,其中含量较高的4种物质甲基庚烯酮、己醛、正壬醛和癸醛均能引起绿豆象成虫强烈的电生理反应,而正癸烷、反式石竹烯、2-甲基萘和环己基苯等引起的反应相对微弱。嗅觉选择行为反应检测结果表明己醛对绿豆象雌雄成虫有明显驱避作用;而甲基庚烯酮、正壬醛和癸醛对绿豆象雌雄成虫均表现出引诱作用。多组分室内行为反应试验表明,甲基庚烯酮与正壬醛以 1׃2.6 的比例混配时雌雄成虫选择率达到70%以上,引诱效果相对较好;而甲基庚烯酮与癸醛以 1׃3.2 的比例混配时雌雄成虫选择率还未达到60%,引诱效果较差。【结论】红豆与绿豆种子挥发物中甲基庚烯酮、正壬醛和癸醛对绿豆象雌雄成虫有较好的引诱活性,可能在绿豆象嗅觉识别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可以用于开发该害虫的行为调控剂。

松褐天牛中脊茧蜂生物学特性研究

王少博, 韩孟娇, 魏可, 王小艺, 杨忠岐
2024, 67(1):  68-77.  doi:10.16380/j.kcxb.2024.01.008
摘要 ( 66 )   PDF (11024KB) ( 52 )   PDF(mobile) (11024KB) ( 32 )     

【目的】松褐天牛中脊茧蜂Cyanopterus ninghais作为一种未被开发利用的松褐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中老龄幼虫寄生蜂,为有效挖掘该寄生蜂的生防潜能,更好地开发利用于松褐天牛生物防治,开展了松褐天牛中脊茧蜂成蜂生物学特性研究。【方法】通过室内传代饲养,观察和记录松褐天牛中脊茧蜂成蜂的羽化节律、交配行为和寄生过程,根据雌蜂在不同交配状态下的寄生率、所产子代数量及性比,判断雌蜂交配与否对寄生的影响以及该寄生蜂的生殖方式,通过选择性与非选择性试验测定该寄生蜂雌成蜂对不同龄期寄主松褐天牛幼虫和蛹的寄生选择,此外,还测定了不同营养条件(无喂食、喂食纯水和喂食20%蜂蜜水)下的成蜂寿命。【结果】松褐天牛中脊茧蜂成蜂集中在上午6:00‒12:00羽化,羽化成蜂数占总羽化成蜂数的61%。交配过程分为求偶、交配前期、交尾与交配后期4个阶段,交配高峰期为17:00‒21:00,雌成蜂一生只交配1次,雄成蜂可多次交配并存在交配竞争现象。寄生过程可划分为寄主搜寻、寄主检查、产卵与结束后梳理4个步骤。雌蜂未交配所产子代均为雄性,交配后所产子代雌雄性比近1︰1。松褐天牛中脊茧蜂可寄生松褐天牛2‒5龄幼虫,对松褐天牛3龄幼虫具有更高的选择性。补充营养可显著延长松褐天牛中脊茧蜂成蜂寿命,雌雄成蜂均在20%蜂蜜水条件下存活时间最长,分别为(35.50±3.31)和(20.80±2.00) d。【结论】松褐天牛中脊茧蜂属抑性外寄生蜂,营两性生殖与孤雌生殖,成蜂羽化与交配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性,偏好寄生3龄松褐天牛幼虫,提供蜂蜜水可显著延长成蜂寿命。本研究结果表明该蜂有望进一步开发应用于松褐天牛生物防治。

不同湿度下番茄潜叶蛾的年龄-龄期两性生命表 Hot!
张博晨, 许双叶, 吴梓情, 张蕊, 郑卫峰, 李娅, 郝赤, 庾琴
2024, 67(1):  78-89.  doi:10.16380/j.kcxb.2024.01.009
摘要 ( 95 )   PDF (4161KB) ( 71 )   PDF(mobile) (4161KB) ( 19 )     

【目的】明确湿度变化对番茄潜叶蛾Tuta absoluta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方法】在室内相对湿度15%, 35%, 55%, 75%和95%下测定番茄潜叶蛾发育历期、产卵前期、世代周期、幼虫存活率、成虫存活率和单雌产卵量等,制定其年龄-龄期两性生命表,利用年龄-龄期两性生命表计算其种群存活率、繁殖力、寿命期望值、繁殖值等种群参数。【结果】在相对湿度15%-95%范围内, 相对湿度15%和95%下番茄潜叶蛾卵历期均显著长于相对湿度35%, 55%和75%;4龄幼虫期随相对湿度升高先缩短后延长;雄成虫寿命随相对湿度升高而增加,相对湿度95%时雄成虫历期最长;雌成虫寿命在相对湿度75%时达到最大值; 相对湿度95%下世代周期显著长于其他湿度;单雌产卵量随相对湿度升高而增加。相对湿度影响了雌成虫初产卵时间,相对湿度15%, 35%, 55%, 75%和95%下其初产卵时间分别为31 , 27, 27 , 27和31 d;种群年龄特征净繁殖率和年龄-龄期-特征繁殖值均随相对湿度升高而增加,在95%时达最大值;内禀增长率和周限增长率随相对湿度升高先增后降,净增殖率随相对湿度升高而增加,平均世代周期随相对湿度升高先减后增。根据种群生命表参数预测未来60 d内种群动态结果表明,相对湿度95%条件下有利于番茄潜叶蛾种群数量的增加,相对湿度15%和95%度条件不利于种群世代的增加。通过线性拟合,不同相对湿度对卵和幼虫的存活率影响显著。【结论】实验设置相对湿度范围内,番茄潜叶蛾生长发育最适相对湿度为55%和75%,繁殖最适宜相对湿度为95%。


基于九个微卫星标记的核桃举肢蛾地理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王琦琦, 孙艳, 唐光辉
2024, 67(1):  90-101.  doi:10.16380/j.kcxb.2024.01.010
摘要 ( 45 )   PDF (1792KB) ( 52 )   PDF(mobile) (1792KB) ( 3 )     

【目的】核桃举肢蛾Atrijuglans hetaohei是核桃Juglans regia上的一种重要蛀果性害虫,在我国北京、山东、山西、陕西、四川等核桃种植产业区普遍发生,严重影响核桃的产量和商品价值,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本研究旨在明确核桃举肢蛾地理种群遗传分化和地理分布特点,阐明其不同地理种群间的遗传结构,了解其种群扩散规律,为核桃举肢蛾的防控提供理论指导。【方法】基于核桃举肢蛾转录组测序结果,使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毛细管电泳分型方法,利用筛选的多态性微卫星位点对我国8个省/市(北京、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和四川)的16个地理种群共319头核桃举肢蛾样本进行种群遗传多样性分析,使用STRUCTURE和BAPS软件分析其种群遗传结构,并对影响其地理分布的因素进行探讨。【结果】核桃举肢蛾9个SSR位点具有较高的多态性,且多数位点未偏离哈迪-温伯格平衡。核桃举肢蛾各地理种群遗传多样性中等偏低(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1.334~1.824,期望杂合度He为0.203~0.342),种群间遗传分化较小(遗传分化系数FST<0.142),种群间基因流差异较大(Nm为1.518~23.800)。核桃举肢蛾地理种群间遗传分化程度与地理距离间有显著相关性(R2=0.226)。16个核桃举肢蛾地理种群可分为两支,即东部和西部种群。AMOVA分析表明,核桃举肢蛾种群间遗传变异较小,且种群变异主要来源于种群内;种群内的遗传分化系数FCT值在0.03941~0.06449之间,表明地理阻隔和气候差异不是影响核桃举肢种群遗传结构和地理分布格局的主要因素。【结论】核桃举肢蛾地理种群遗传多样性中等偏低,不同地理种群间存在较低水平的遗传分化和差异较大的基因流。鉴于核桃举肢蛾特殊的生活史和独特的生物学特性,结合种群遗传结构分析结果,我们推测河流对核桃举肢蛾地理种群基因流的阻碍作用强于山川,而作为主要经济果树害虫,人类活动可能是干扰核桃举肢蛾种群地理分布的最主要因素。

云南短头熊蜂体色模式多态性地理分布格局 Hot!

梁铖, 秦加敏, 宗德琴, 李雨时, 丁桂玲, 黄家兴
2024, 67(1):  102-115.  doi:10.16380/j.kcxb.2024.01.011
摘要 ( 64 )   PDF (12343KB) ( 37 )   PDF(mobile) (12343KB) ( 1 )     

【目的】熊蜂是自然环境中一类重要的传粉昆虫,其体表通常覆盖着颜色鲜亮的体毛,从而形成明显的体色模式。本研究旨在探明云南短头熊蜂Bombus breviceps体色模式多态性的地理分布格局,为熊蜂遗传进化及环境适应性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方法】通过检视2017-2021年在云南和贵州共127个采样点采集的957头短头熊蜂标本〔包括雌成蜂898头(蜂王103头、工蜂795头)以及雄成蜂59头〕,绘制雌、雄成蜂体色模式图,分析体色模式的类型及优势度。基于不同体节的体色组成对体色模式进行系统聚类,基于经纬度0.5°×0.5°单元格内体色类群组成分析云南短头熊蜂体色模式的地理分布格局。【结果】短头熊蜂胸部背板体毛的颜色在黑色、灰黄色和橙黄色间过渡变化,腹部背板体毛颜色有黑色、灰黄色、黄色和深棕色,腹部第1背板体毛均为黄色,黄色体毛由第1背板向后逐节延伸最多至第3背板的整节,第2, 3背板的体毛为黄色、黑色或灰黄色,而深棕色体毛由腹部第6背板向前逐节延伸最多至第3背板的下半节;雌成蜂有81种体色模式,其中工蜂有80种,蜂王有13种,其中12种与工蜂相同,雄成蜂有37种体色模式,其中28种与雌成蜂相似。雌成蜂的81种体色模式中,优势体色模式有2种,丰盛体色模式有5种,常见体色模式有10种,稀少体色模式有64种。雌成蜂体色模式可聚为3个体色类群,即:A类群(黑胸棕尾),B-1类群(橙胸黑尾)和B-2类群(橙胸棕尾)。云南短头熊蜂体色模式的地理分布可划分为云南高原西部(I)和云南高原东部(Ⅱ)2个大区。I区进一步可分为滇中亚热带高原区(I1)和滇西南热带低山宽谷区(I2);Ⅱ区进一步可分为滇东南亚热带岩溶山地河谷区(Ⅱ1)和滇东北亚热带中山河谷区(Ⅱ2)。A体色类群仅分布于I1小区,I2小区仅有B-2类群分布,而B-1类群仅分布于Ⅱ区,且同域分布有B-2类群。体色模式多态性高低与分布地经纬度无明显相关性,云南高原中部24.00°-24.50°N,102.50°-103.00°E方格内的体色模式多态性最高,达18种;A体色类群分布地平均海拔[(1 951±311) m]极显著高于B-1[(1 568±352) m]和B-2[(1 556±534) m]类群分布地平均海拔。【结论】云南短头熊蜂体色模式多态性丰富,可划分为3个主要的体色类群,其地理分布与气候区划、地型地貌和土地利用类型相关,地理区划特征明显,同区域内体色模式多态性向优势模式趋同。本研究结果对深入挖掘中国本土熊蜂资源和物种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为不同生境利用与发展熊蜂提供技术支撑。

综 述

荔枝和龙眼尺蛾科害虫的研究进展

全林发, 陈炳旭, 梁盛曦, 乔方, 刘凯, 池艳艳, 姚琼
2024, 67(1):  116-134.  doi:10.16380/j.kcxb.2024.01.012
摘要 ( 59 )   PDF (20618KB) ( 65 )   PDF(mobile) (20618KB) ( 21 )     

鳞翅目(Lepidoptera)尺蛾科(Geometridae)成虫多为中型蛾类,其幼虫称为“尺蠖”,是荔枝和龙眼梢期的重点防控对象之一。目前,我国已报道的危害荔枝和龙眼的尺蛾科害虫共有10种,广东省内常见的有8种,分别为:粗胫翠尺蛾Thalassodes immissaria、大造桥虫Ascotis selenaria、大钩翅尺蛾Hyposidra talaca、油桐尺蛾Biston (Buzura) suppressaria、波纹黄尺蛾Perixera illepidaria、樟翠尺蛾Thalassodes quadraria、荔枝青尺蛾Berta chrysolineata hainanensis和间三叶尺蛾Sauris interruptaria。至今,国内外围绕荔枝和龙眼尺蛾科害虫开展的研究报道仅为15篇,其中粗胫翠尺蛾最多(7篇),而为害较普遍的荔枝青尺蛾和间三叶尺蛾尚未见研究报道。本文基于文献检索结果,着重综述了粗胫翠尺蛾、大造桥虫、大钩翅尺蛾、绿额翠尺蛾Pelagodes proquadraria和油桐尺蛾5个尺蛾科优势种的研究现状,并且从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4个方面概述了国内外荔枝和龙眼尺蛾科害虫综合防治技术研究进展。目前,尺蛾科害虫的生物防治技术研究集中于天敌的保护利用、生物源农药和昆虫性信息素的开发与应用。至今,已有粗胫翠尺蛾、大造桥虫、槐尺蛾Chiasmia cinerearia和油桐尺蛾4种尺蛾的性信息素有效组分被成功鉴定。但当前针对该类害虫仍以化学防治为主,而且我国用于荔枝和龙眼尺蛾科害虫防治的杀虫剂尚无登记,对农技推广人员指导用药提出了巨大挑战。本综述旨在帮助广大科研工作者全面了解此类害虫的研究现状,以期为尺蛾科害虫的深入研究及综合防控新技术的研发提供参考。

蜾蠃亚科物种的筑巢生物学研究现状

贺春玲, 王翔, 刘潇宇
2024, 67(1):  135-150.  doi:10.16380/j.kcxb.2024.01.013
摘要 ( 42 )   PDF (43463KB) ( 55 )   PDF(mobile) (43463KB) ( 19 )     

蜾蠃(Eumeninae)是胡蜂科(Vespidae)中种类最丰富的一个亚科,已知204属3 800种,分布广泛、筑巢策略多样,其生活方式从绝大多数独居到极少数种类的原始社会性,对研究社会性昆虫演化具有重要价值。繁殖期筑巢是蜾蠃亚科物种生活史的重要阶段,也是子代繁殖成功的重要保障。按照其筑巢习性传统上可将蜾蠃亚科物种分为挖掘型、租住型和建造型3种类型。然而,蜾蠃亚科物种的筑巢在同种雌性中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和建造不同类型的巢的习性。不论采用何种筑巢类型,蜾蠃亚科常用泥筑巢,也有一些种类用嚼碎的叶子或碎石子筑巢, 甚至有少数种类会用植物材料或鸟粪等伪装巢。食物供应是蜾蠃筑巢过程中最大的精力和时间投资。大多数独居的蜾蠃是截断式为子代巢室内供应食物(将瘫痪的昆虫猎物作为幼虫的食物),一些具有原始社会行为的蜾蠃是渐进式供应,尤其是在猎物稀缺的情况下表现更明显。蜾蠃亚科主要捕猎鳞翅目(Lepidoptera)[尺蛾科(Geometridae)和卷蛾科(Tortricidae)]和鞘翅目(Coleoptera)[叶甲科(Chrysomelidae)和象鼻甲(Curculionidae)]幼虫,在农业重要鳞翅目和鞘翅目害虫的生物防治中具有重要作用。尽管蜾蠃亚科如此重要,但其筑巢生物学仍然鲜为人知,我国有关蜾蠃亚科物种的筑巢生物学研究更少。因此,本文系统综述了目前蜾蠃筑巢生物学的研究现状,并提出未来研究建议如下:(1)研究蜾蠃在不同生境中的筑巢生物学特点;(2)研究植物-植食性害虫-蜾蠃物种-天敌昆虫之间的食物网关系,进而揭示不同蜾蠃物种在农业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功能; (3)优势蜾蠃在害虫生态防控中的应用研究。

67卷第1期中英文目录
2024, 67(1):  151-151. 
摘要 ( 33 )   PDF (508KB) ( 49 )   PDF(mobile) (508KB) ( 3 )     
在线办公
访问统计
  •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在线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