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信息
  • 月刊(每月20日出版)
    1950年创刊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中国昆虫学会
    国内邮发代号:2-153
    国外发行代号:Q61
    ISSN 0454-6296
    CN 11-1832/Q
文章快速检索

照片示取食植物叶片的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鳞翅目: 夜蛾科)幼虫。本期报道了肿柄菊萜类化合物对斜纹夜蛾幼虫的毒力及对其体内乙酰胆碱酯酶和解毒酶活性的影响(pp. 1077-1087)。照片由张润志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于2013年9月19日摄于河北省乐亭县前葛庄村。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68卷 第8期 刊出日期:2025-08-20
上一期   
研究论文
中华蜜蜂14-3-3ζ基因的克隆、分子特征及时空表达谱分析
陈颖, 康婧, 臧贺, 王勇杰, 张凯遥, 叶道有, 冯睿蓉, 陈大福, 徐国钧, 郭睿, 邱剑丰
2025, 68(8):  1031-1039.  doi:10.16380/j.kcxb.2025.08.001
摘要 ( 16 )   PDF (2247KB) ( 21 )     
【目的】本研究旨在丰富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 14-3-3ζ基因的基本信息,为其进一步的功能研究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通过PCR扩增14-3-3ζ基因的编码序列(coding sequence, CDS),再进行TA克隆和Sanger测序;使用相关软件预测14-3-3ζ的理化性质和分子特征,并对14-3-3ζ进行系统进化分析;利用RT-qPCR检测14-3-3ζ基因在中华蜜蜂不同发育阶段(卵、幼虫、预蛹、蛹和成虫)、刚出房工蜂成虫不同组织(触角、中肠、脂肪体、咽下腺、脑、表皮和毒腺)及蜜蜂球囊菌Ascospaera apis接种中华蜜蜂工蜂3日龄幼虫后4, 5和6日龄幼虫肠道中的表达量。【结果】成功克隆到中华蜜蜂14-3-3ζ基因的CDS,含744个核苷酸,编码247个氨基酸,中华蜜蜂14-3-3ζ的分子量约为28.0 kD,含26个磷酸化位点、 4个结构域和1个保守基序,不含跨膜结构域与信号肽;中华蜜蜂、西方蜜蜂Ap. mellifera、黑大蜜蜂Ap. laboriosa、小蜜蜂Ap. florea、芦蜂Ceratina calcarata、火红熊蜂Bombus pyrosoma、地熊蜂B. terrestris、苜蓿切叶蜂Megachile rotundata、壁蜂Osmia lignaria和东南蓝莓蜂Habropoda laboriosa 14-3-3ζ均包含4个相同的保守基序和1个相同的结构域(14-3-3_1),中华蜜蜂和西方蜜蜂的14-3-3ζ在系统进化树上聚为一支。14-3-3ζ基因在中华蜜蜂卵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3日龄幼虫、1和2日龄预蛹及4日龄蛹中的表达量,在中华蜜蜂各日龄工蜂成虫体内的表达量无显著差异; 14-3-3ζ基因的表达量在中华蜜蜂刚出房工蜂成虫毒腺中最高,且显著高于触角、中肠、咽下腺、脑、表皮和脂肪体中的表达量;蜜蜂球囊菌接种中华蜜蜂工蜂3日龄幼虫后, 14-3-3ζ基因在中华蜜蜂工蜂4, 5和6日龄幼虫肠道中的表达量与对照组比显著下调。【结论】中华蜜蜂14-3-3ζ基因在工蜂的毒腺和卵中特异性高量表达,幼虫肠道中14-3-3ζ基因的表达在蜜蜂球囊菌侵染过程中被激活, 14-3-3ζ是一种潜在的亲水性、非跨膜和胞内蛋白,中华蜜蜂与上述其他10种蜂的14-3-3ζ较为保守,中华蜜蜂和西方蜜蜂的14-3-3ζ之间亲缘关系最近。
东方蜜蜂DNA甲基转移酶3的分子特征、系统进化和基因表达模式
郭思佳, 刘小玉, 王梦怡, 臧贺, 范小雪, 吴陶, 张天泽, 严提珍, 骆庆明, 陈大福, 邱剑丰, 郭睿
2025, 68(8):  1040-1049.  doi:10.16380/j.kcxb.2025.08.002
摘要 ( 8 )   PDF (3285KB) ( 12 )     
【目的】解析东方蜜蜂Apis cerana DNA甲基转移酶3(DNA methyltransferase 3, DNMT3) AcDNMT3的分子特征、系统进化及基因表达谱,为深入开展AcDNMT3的功能研究提供参考和基础。【方法】利用相关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和分析东方蜜蜂AcDNMT3的理化性质、分子特征、结构域、保守基序和系统进化。采用RT-qPCR检测AcDNMT3在东方蜜蜂工蜂不同发育阶段(卵、3日龄幼虫、1日龄预蛹、2日龄预蛹、4日龄蛹以及1, 2, 6, 12, 15和18日龄成虫)和工蜂成虫组织(触角、咽下腺、脑、表皮、中肠、脂肪体和毒腺)及蜜蜂球囊菌Ascosphaera apis接种东方蜜蜂3日龄工蜂幼虫后4-6日龄幼虫肠道和东方蜜蜂微孢子虫Nosema ceranae接种东方蜜蜂1日龄工蜂成虫后2-5日龄成虫中肠中的相对表达量。【结果】AcDNMT3含758个氨基酸,分子量约为88.24 kD,分子式为C3945H6182N1076O1134S44,理论等电点为8.32,平均亲水指数为-0.454。AcDNMT3与腺苷同型半胱氨酸酶(A0A2A3ECJ8)等10个蛋白具有潜在的互作关系。东方蜜蜂、西方蜜蜂Ap. mellifera、大蜜蜂Ap. dorsata、黑大蜜蜂Ap. laboriosa、欧洲熊蜂Bombus terrestris、巴西无刺蜂Frieseomelitta varia、果树壁蜂Osmia lignaria、大分舌蜂Colletes gigas、行军蚁Eciton burchellii、黄褐尼氏蚁Nylanderia fulva、阿根廷蚁Linepithema humile、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小黄家蚁Monomorium pharaonis和埃氏扁胸切叶蚁Vollenhovia emeryi的DNMT3含有4个相同的结构域(PWWP_DNMT3, ADDz_Dnmt3, Dcm domain和PWWP domain)及5个相同的保守基序(Motif1, Motif2, Motif3, Motif4和Motif5)。AcDNMT3与西方蜜蜂的DNMT3在进化树上聚为一支。AcDNMT3在东方蜜蜂工蜂卵、幼虫、预蛹和蛹中差异表达,在2日龄预蛹中的表达量最高且显著高于卵、3日龄幼虫、1日龄预蛹和4日龄蛹中的表达量。AcDNMT3在东方蜜蜂1, 2, 6, 12, 15和18日龄工蜂成虫体内差异表达,在1日龄成虫体内的表达量最高且显著高于2, 6, 12, 15和18日龄成虫体内的表达量。AcDNMT3在东方蜜蜂工蜂成虫触角、毒腺、脑、中肠、脂肪体、表皮和咽下腺中差异表达,在触角中的表达量最高,而在中肠中的表达量最低。蜜蜂球囊菌接种东方蜜蜂3日龄工蜂幼虫后4日龄工蜂幼虫肠道中AcDNMT3的表达量比对照显著下调。东方蜜蜂微孢子虫接种东方蜜蜂1日龄工蜂成虫后2, 4和5日龄工蜂成虫中肠中AcDNMT3的表达量比对照显著上调,而3日龄工蜂成虫中肠中AcDNMT3的表达量比对照极显著下调。【结论】AcDNMT3可能是亲水性蛋白、胞内蛋白和非跨膜蛋白;DNMT3在东方蜜蜂和上述其他昆虫中高度保守;东方蜜蜂与西方蜜蜂的DNMT3同源性最高;AcDNMT3潜在参与东方蜜蜂工蜂发育、幼虫应答蜜蜂球囊菌侵染和成虫应答东方蜜蜂微孢子虫侵染。
鹿眼蛱蝶浓核病毒结构蛋白基因vp1-4在草地贪夜蛾幼虫体内的表达动态分析
彭倩, 陈彦宁, 李如玉, 傅悦, 谌祖文
2025, 68(8):  1050-1056.  doi:10.16380/j.kcxb.2025.08.003
摘要 ( 5 )   PDF (6679KB) ( 7 )     
【目的】鹿眼蛱蝶浓核病毒(Junonia coenia densovirus, JcDV)通过漏扫描方式编码4个病毒结构蛋白(viral structural protein, VP) VP1, VP2, VP3和VP4。本研究旨在探究JcDV的4个结构蛋白基因(vp1-4)在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幼虫体内的表达特征,为深入研究病毒结构蛋白VP1-4的功能及其组装机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免疫荧光检测在转染pJcDV质粒的Hi5细胞内VP1-4的亚细胞定位;利用RT-PCR检测JcDV侵染草地贪夜蛾2龄幼虫后0, 3, 6, 12, 24, 48, 72, 96和120 h时vp1-4的表达量;采用Western blot检测JcDV侵染草地贪夜蛾2龄幼虫后0, 24, 48, 72, 96和120 h时VP1-4的表达量;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JcDV侵染草地贪夜蛾2龄幼虫后0, 24和96 h时VP1-4的组织表达特性。【结果】VP1-4主要位于Hi5细胞质中,少量以多聚体形式分布于细胞核内; JcDV侵染草地贪夜蛾2龄幼虫后3 h时可检测到vp1-4的转录并至少持续至120 h; JcDV侵染后24-120 h时可检测到VP1-4的表达; JcDV侵染草地贪夜蛾2龄幼虫后96 h时在虫体的表皮和气管中可检测到VP1-4的表达,而肌肉和脂肪体中没有明显表达信号。【结论】JcDV在侵染草地贪夜蛾2龄幼虫后3和24 h时可分别检测到病毒结构蛋白基因vp1-4的转录和翻译,表明VP1-4可能在侵染早期已开始发挥重要功能; JcDV可侵染草地贪夜蛾幼虫的表皮和气管,可能是导致其死亡的原因之一。
蜜蜂慢性麻痹病毒侵染对中华蜜蜂免疫和肠道菌群的影响
邹德馨, 袁春颖, 金红梅, 杨扬, 杨喜爱, 马鸣潇, 侯春生, 费东亮, 邓炎春
2025, 68(8):  1057-1066.  doi:10.16380/j.kcxb.2025.08.004
摘要 ( 4 )   PDF (2582KB) ( 9 )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蜜蜂慢性麻痹病毒(chronic bee paralysis virus, CBPV)侵染对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免疫和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采用注射CBPV RNA的方式使中华蜜蜂新出房成年工蜂感染CBPV,统计存活率; qRT-PCR检测CBPV侵染后中华蜜蜂工蜂体内CBPV基因组拷贝数和15个免疫相关基因(PGRP-S2, Cactus1, Toll, PGRPLC-like, Relish, Defensin1, Hymenoptaecin,  SP14, PPO, Dicer, HSP70, HSP90, Stat, StamPISA3)的表达量;利用宏基因组测序检测中华蜜蜂工蜂感染CBPV后的肠道菌群结构的变化,并对肠道菌群进行alpha多样性分析和beta多样性分析。【结果】相对于注射1×PBS的对照组,感染CBPV的中华蜜蜂成年工蜂存活率逐渐降低,在感染第7天时的累计存活率降低到了27%;感染第1-4天CBPV基因组拷贝数急剧稳步增加,第4天时CBPV基因组拷贝数增加了106倍。同时,CBPV显著激活中华蜜蜂Toll免疫通路基因,尤其抗菌肽基因Defensin1和Hymenoptaecin的表达量在CBPV侵染的第1-5天均显著上调,在侵染第5天,上调倍数超过10倍。宏基因组测序结果显示CBPV侵染影响中华蜜蜂工蜂肠道菌群结构,显著改变肠道菌群多样性,尤其蜜蜂乳杆菌Lactobacillus apisSnodgrassella alvi的相对丰度在CBPV侵染后较对照显著下调。【结论】CBPV侵染能引起中华蜜蜂工蜂死亡,激活抗菌肽基因的表达,显著减少其肠道中有益菌的相对丰度,研究结果为也为建立蜜蜂新的健康管理策略和防控措施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亚致死浓度白花丹素对草地贪夜蛾生长发育和繁殖及解毒酶活性的影响 Hot!
闫泽同, 孙晓雨, 石旺鹏, 黄欣蒸, 甄丛爱, 董民
2025, 68(8):  1067-1076.  doi:10.16380/j.kcxb.2025.08.005
摘要 ( 5 )   PDF (2410KB) ( 8 )     
【目的】测定药用植物白花丹中重要植物次生物质白花丹素对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 2龄幼虫的毒力,并明确亚致死浓度(LC25浓度)白花丹素对草地贪夜蛾亲代(F0)和子一代(F1)生长发育及解毒酶活性的影响。【方法】白花丹素通过饲料混毒法处理草地贪夜蛾2龄幼虫(蜕皮后的第2天)测定其对草地贪夜蛾的毒力,同时以LC25浓度(0.343 mg/g)白花丹素处理草地贪夜蛾2龄幼虫,统计记录F0代与F1代幼虫历期、化蛹率、蛹历期、雌雄成虫寿命和成虫单雌产卵量,构建年龄-龄期两性生命表。LC25浓度白花丹素处理草地贪夜蛾2龄幼虫24 h后,测定羧酸酯酶(carboxylesterase, CarE)、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 GST)和细胞色素P450单加氧酶(cytochrome P450 monooxygenase, CYP450) 3种解毒酶的活性。【结果】白花丹素对草地贪夜蛾2龄幼虫7 d内的致死中浓度(median lethal concentration, LC50)和LC25值分别为0.607和0.343 mg/g。与溶剂对照(0.1%丙酮)对比, LC25浓度白花丹素处理草地贪夜蛾2龄幼虫后亲代(F0)的化蛹率显著下降了25.13%,雌雄蛹历期分别显著缩短了1.29和1.08 d, 成虫的单雌产卵量显著下降了47%,产卵期和成虫寿命分别显著降低了1.75 和1.19 d;子代(F1)的平均世代周期(mean generation time, T)显著缩短了0.91 d。LC25浓度白花丹素处理草地贪夜蛾2龄幼虫24 h可显著诱导其体内CarE, GST和CYP450 3种解毒酶活性, 分别为溶剂对照的1.28, 1.30和1.42倍。【结论】 LC25 浓度白花丹素对亲代(F0)草地贪夜蛾的生长发育和繁殖产生明显的不利影响,且处理草地贪夜蛾2龄幼虫24 h可显著提高3种解毒酶CarE, GST和CYP450酶活性,该结论有助于将植物次生物质白花丹素作为防治草地贪夜蛾的潜在生物防治手段。
肿柄菊萜类化合物对斜纹夜蛾幼虫的毒力及对其体内乙酰胆碱酯酶和解毒酶活性的影响 Hot!
王占娣, 刀翠萍, 汪艳丹, 师瑞雪, 蒋其军, 周元清
2025, 68(8):  1077-1087.  doi:10.16380/j.kcxb.2025.08.006
摘要 ( 6 )   PDF (15590KB) ( 7 )     
【目的】探究肿柄菊Tithonia diversifolia中萜类化合物对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幼虫的毒力及其体内乙酰胆碱酯酶(acetylcholinesterase, AChE)和解毒酶活性的影响,筛选防治斜纹夜蛾新的活性成分。【方法】斜纹夜蛾3龄幼虫用分别添加S-烯虫酯(阳性对照)和不同浓度萜类化合物的饲料饲喂,通过室内生物测定评价角鲨烯、氧化石竹烯和α蒎烯3种萜类化合物处理10 d内对斜纹夜蛾幼虫的胃毒活性,处理后7 d时测定幼虫的体重;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不同浓度氧化石竹烯处理3 d对斜纹夜蛾幼虫体内AChE、羧酸酯酶(carboxylesterase, CarE)、细胞色素P450(cytochrome P450, CYP450)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 GST)活性的影响;最后采用分子对接技术模拟角鲨烯、氧化石竹烯和α-蒎烯与AChE, CarE, CYP450和GST的结合力及结合位点。【结果】斜纹夜蛾3龄幼虫取食添加不同浓度萜类化合物的饲料3-5 d内, 1×10-4~1×10-1 mg/mL氧化石竹烯对其表现出显著的杀虫活性,引起的幼虫校正死亡率显著高于角鲨烯、α-蒎烯及阳性对照。处理后7 d,氧化石竹烯显著抑制斜纹夜蛾幼虫体重增长,且高浓度氧化石竹烯处理组(1×10-1 mg/mL)幼虫体重显著低于阳性对照组。1×10-5~1×10-3 mg/mL氧化石竹烯处理后3 d斜纹夜蛾幼虫体内AChE, CarE和GST活性较阳性对照组显著降低, CYP450活性较溶剂对照组(95%乙醇)显著降低,其中,氧化石竹烯测试浓度为1×10-1 mg/mL时,幼虫体内AChE活性呈负值。分子对接结果进一步揭示,氧化石竹烯与AChE的结合力最强,低于其与CarE, CYP450和GST的结合自由能力。【结论】氧化石竹烯对斜纹夜蛾幼虫具有较高的毒力,通过抑制AChE活性对斜纹夜蛾产生毒杀作用,其具有作为绿色防控资源的潜在应用价值,为肿柄菊萜类化合物的开发与利用提供了新思路。
氟啶虫酰胺对异色瓢虫幼虫捕食棉蚜成虫能力的影响
杨梦迪, 王伟强, 李安琪, 姚永生, 苏悦
2025, 68(8):  1088-1093.  doi:10.16380/j.kcxb.2025.08.007
摘要 ( 5 )   PDF (1617KB) ( 5 )     
【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氟啶虫酰胺对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 3龄幼虫捕食能力的影响。【方法】在室内采用指型管药膜法观测分析了0.146和0.292 mg/mL氟啶虫酰胺处理异色瓢虫3龄幼虫对其对棉蚜Aphis gossypii成虫的捕食能力(捕食量、瞬时攻击率、处理时间及搜寻效应)的影响。【结果】0.146和0.292 mg/mL氟啶虫酰胺处理异色瓢虫3龄幼虫后,其对棉蚜成虫的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圆盘方程(Ⅱ型功能反应)。与丙酮处理的对照组相比,0.146和0.292 mg/mL氟啶虫酰胺处理对异色瓢虫3龄幼虫捕食功能反应参数和搜寻效应均产生了负面影响,且随着氟啶虫酰胺浓度的增加,对捕食和搜寻能力的影响也愈加显著。对照组及0.146和0.292 mg/mL氟啶虫酰胺处理组异色瓢虫3龄幼虫的瞬时攻击率分别为0.9260, 1.4451和2.1197;日最大捕食量分别为392.62, 52.63和32.15头;处理时间分别为0.0025, 0.0190和0.0311 h。【结论】氟啶虫酰胺处理异色瓢虫3龄幼虫对其对棉蚜成虫的捕食功能有负面影响。因此,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天敌,在实施异色瓢虫防控棉蚜时,应考虑减少或不使用化学药剂。
基于年龄-龄期两性生命表分析高效氯氟氰菊酯对桃蛀螟的亚致死效应
李凯, 李振, 汪晓龙, 席玉强, 李振亚, 尹新明
2025, 68(8):  1094-1104.  doi:10.16380/j.kcxb.2025.08.008
摘要 ( 5 )   PDF (6875KB) ( 10 )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高效氯氟氰菊酯对桃蛀螟Conogethes punctiferalis的亚致死效应,为指导田间科学使用高效氯氟氰菊酯防治桃蛀螟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药膜法测定高效氯氟氰菊酯对桃蛀螟3日龄成虫48 h的毒力;用亚致死浓度(LC1, LC5和LC10浓度)高效氯氟氰菊酯处理3日龄桃蛀螟成虫,观察统计F0代桃蛀螟成虫寿命、繁殖力和存活率以及F1代桃蛀螟幼虫和蛹历期、繁殖力、孵化率、化蛹率和羽化率,并且组建F1代年龄-龄期两性生命表。【结果】在处理48 h内,高效氯氟氰菊酯对桃蛀螟3日龄成虫的LC1, LC5和LC10值分别为0.233, 0.601和0.995 mg/L。LC1, LC5和LC10浓度高效氯氟氰菊酯处理桃蛀螟3日龄成虫后, F0代成虫平均单雌产卵量分别减少了5.56%, 24.55%和51.06%。与对照组(丙酮处理)相比, LC10浓度高效氯氟氰菊酯处理3日龄成虫后F0代桃蛀螟成虫寿命显著缩短了1.60 d,产卵期显著缩短了1.29 d。F1代种群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 LC1, LC5和LC10浓度高效氯氟氰菊酯处理组卵期存活率分别降低了8.70%, 13.75%和30.38%,平均单雌产卵量分别减少了38.05%, 30.75%和24.84%,蛹期存活率分别降低了2.70%, 13.87%和27.68%。此外,与对照组相比, LC1, LC5和LC10浓度高效氯氟氰菊酯处理组F1代桃蛀螟特定年龄生殖力(fx)曲线峰值分别降低了39.76%, 34.68%和39.56%, F1代桃蛀螟产卵前期、雌虫特定年龄繁殖力曲线的峰值、内禀增长率(r)、周限增长率(λ)和净繁殖率(R0)均显著降低。【结论】亚致死浓度高效氯氟氰菊酯处理显著降低F0代桃蛀螟的寿命和繁殖力,同时显著降低F1代的产卵量,抑制种群增长。本研究结果为科学使用高效氯氟氰菊酯防治桃蛀螟提供理论依据。
人工饲料饲养的光肩星天牛的生长发育及繁殖
石越, 王少博, 孔德治, 刘云朋, 赵纪成, 刘浩宇, 曲良建
2025, 68(8):  1105-1114.  doi:10.16380/j.kcxb.2025.08.009
摘要 ( 4 )   PDF (1726KB) ( 6 )     
【目的】探究基于人工饲料的饲养技术对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 glabripennis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明确光肩星天牛不同发育阶段的历期和繁殖参数,建立基于人工饲料饲养的光肩星天牛室内传代技术体系,为今后深入开展光肩星天牛基础研究和新型防控技术研发提供基础数据和技术支撑。【方法】采用人工饲料饲养的方法,观察和统计人工饲料饲养的光肩星天牛不同发育阶段的历期和死亡率;观察比较饲喂不同寄主植物(柳树Salix babylonica和复叶槭Acer negundo枝条)对光肩星天牛成虫寿命和产卵量的影响,明确光肩星天牛成虫对不同寄主植物的取食偏好性,探究成虫室内补充营养适宜的寄主植物种类;比较不同来源(室内人工饲料饲养与野外采集)的光肩星天牛成虫寿命和雌成虫产卵量的差异情况,评价不同生长环境对光肩星天牛成虫发育和繁殖生物学的影响;测定比较室内人工饲料饲养与野外采集的光肩星天牛的蛹重,明确不同生长环境对光肩星天牛蛹重的影响。【结果】在温度25 ℃、相对湿度60%和光周期16L∶8D条件下,光肩星天牛卵历期为(10.39±0.09) d,整个幼虫历期为(153.78±5.93) d。室内人工饲料饲养的光肩星天牛幼虫期共有5个龄期,1-5龄幼虫历期依次为(18.28±0.23), (24.75±0.20), (33.30±0.27), (37.67±0.27)和(39.85±0.31) d;光肩星天牛蛹历期为(15.05±0.06) d,各发育阶段的存活率均能保持在90.0%以上;利用复叶槭枝条补充营养能够显著提高光肩星天牛成虫寿命和单雌产卵量,单雌产卵量为(112.97±3.64)粒,雌成虫寿命为(3990±469) d,雄成虫寿命为(30.93±6.75) d,显著高于利用柳树枝条补充营养的单雌产卵量[(26.33±0.97)粒]和成虫寿命[雌:(15.23±3.41) d; 雄:(15.50±4.35) d]。室内人工饲料饲养的光肩星天牛单雌产卵量[(101.50±34.17)粒]和成虫寿命[雌:(41.00±3.82) d; 雄:(30.50±8.23) d]与野外采集的成虫单雌产卵量[(94.25±18.59)粒]及成虫寿命[雌:(38.63±6.12) d; 雄:(25.88±6.60) d] 无显著差异。此外,室内人工饲料饲养的光肩星天牛蛹重为(0.95±0.20) g,与野外采集的光肩星天牛蛹重[(0.93±0.12) g]无显著差异。【结论】利用本研究的人工饲料饲养方法不仅能够极大提升人工繁育光肩星天牛的存活率,还能实现室内2代/年的传代饲养,大大缩短了光肩星天牛的繁育周期,可为光肩星天牛基础研究的开展提供稳定的试虫虫源,为进一步研发其新型防控技术奠定基础。
山西蒲县梨园茸喙丽金龟发生动态及三种植物源杀虫剂对其成虫的毒力测定
王威龙, 高宇, 何江, 席瑞峰, 郭勇宏, 魏聪, 左冠辰, 张松斗, 李贞, 刘小侠
2025, 68(8):  1115-1122.  doi:10.16380/j.kcxb.2025.08.010
摘要 ( 2 )   PDF (1700KB) ( 5 )     
【目的】调查茸喙丽金龟Adoretus puberulus的发生规律和成虫日活跃高峰期,为防控关键期提供参考;并筛选出具有良好防效的杀虫剂,为茸喙丽金龟的药剂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在2024年4月25日至7月22日山西蒲县梨园通过调查地下蛴螬探究越冬代老熟幼虫化蛹、成虫出蛰为害、产卵和卵孵化时间;于2024年6月12日至8月6日室内每日调查成虫单雌日产卵量以研究产卵规律;于2024年5月6日至8月23日利用诱虫灯研究成虫发生规律;于2023年7月10日至8月4日利用诱虫帐篷研究成虫日活跃高峰期。选用1%苦参碱可溶液剂(soluble concentrate, SL)进行梯度稀释,终浓度分别为50, 100, 500, 1 000和5 000 mg/L苦参碱, 0.3%印楝素乳油(emulsifiable concentrate, EC)进行梯度稀释,终浓度分别为5, 10, 20, 25和50 mg/L印楝素, 6%鱼藤酮微乳剂(microemulsion, ME)进行梯度稀释,终浓度分别为5, 20, 50, 100和1 000 mg/L鱼藤酮,采用浸虫法测定这些植物源杀虫剂对茸喙丽金龟成虫的毒力。【结果】在山西蒲县,茸喙丽金龟老熟幼虫于5月中旬开始化蛹; 6月初成虫开始出蛰为害; 6月中旬出蛰羽化的成虫开始产卵,7月上中旬为成虫产卵盛期; 6月底卵开始孵化为幼虫蛴螬,卵历期为2周左右。6月中下旬至7月上旬为成虫盛发期。在20:00-22:00诱捕的茸喙丽金龟成虫数最多,成虫主要活动时间为20:00-24:00。3种植物源杀虫剂苦参碱、印楝素和鱼藤酮对茸喙丽金龟成虫的致死中浓度(median lethal concentration, LC50)值分别为515.6, 18.6和33.2 mg/L。【结论】通过明确茸喙丽金龟成虫发生规律和晚间活动高峰期,建议在其发生高峰期6月中下旬至7月上旬每天20:00-24:00进行灯诱和人工捕捉成虫, 6%鱼藤酮ME稀释500倍(即120 mg/L鱼藤酮)可用于梨园防治成虫。
美国白蛾幼虫取食对低适合度寄主植物山槐诱导防御的影响 Hot!
王睿琦, 王莹, 张嶴颖, 谭明涛, 何昱斌, 姜礅, 严善春
2025, 68(8):  1123-1135.  doi:10.16380/j.kcxb.2025.08.011
摘要 ( 7 )   PDF (2248KB) ( 7 )     
 【目的】山槐Albizia kalkora是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幼虫的低适合度寄主植物。本研究旨在探究美国白蛾幼虫取食对山槐诱导防御的影响以及山槐诱导防御对第2批美国白蛾幼虫适合度的影响。【方法】美国白蛾4龄幼虫分别以低密度(low-density, LD)(30头/株)和高密度(high-density, HD)(50头/株)取食山槐后第7和21天时,测定山槐受损叶片和健康叶片中营养物质(氨基酸、可溶性糖和总蛋白质)及次生物质(单宁、总酚、总黄酮、木质素和总生物碱)的含量;利用RT-qPCR检测山槐受损叶片和健康叶片中类黄酮生物合成通路关键基因(PGT1, CHS7和ANR)及α亚麻酸代谢通路关键基因(AOC2, OPCL1和LOX2S)的表达量;第2批美国白蛾3龄幼虫取食已受损山槐叶片第3和7天时测定幼虫死亡率、体重、体长和头壳宽,利用RTqPCR测定其生长发育相关基因(GADD45和MYC)、能量代谢相关基因(HK1和OGDH)、消化酶基因(TRY7, AMY2和LIP10)和解毒酶基因(GST18, CARE14和CYPAE178)的表达量。【结果】美国白蛾4龄幼虫取食山槐叶片后,各处理组在不同时间点山槐叶片中可溶性糖和总蛋白质含量与未取食的对照(CK)组比均显著下降。美国白蛾4龄幼虫取食山槐叶片后第7天时, LD和HD取食胁迫组山槐受损叶片中的总酚、总黄酮和木质素含量与CK组比显著升高, LD取食胁迫组受损山槐叶片中单宁含量与CK组比显著升高, HD取食胁迫组健康山槐叶片中总酚和总黄酮含量与CK组比显著升高。美国白蛾4龄幼虫取食山槐叶片后第21天时, LD和HD取食胁迫组受损山槐叶片中单宁和总黄酮含量与CK组比显著升高, LD取食胁迫组健康山槐叶片中总生物碱含量与CK组比显著升高,且HD取食胁迫组健康山槐叶片中单宁、总酚和总生物碱含量与CK组比显著升高。美国白蛾4龄幼虫取食后第7天时山槐受损叶片和健康叶片中ANRCHS7的表达量与CK组比均显著上调,取食后第21天时山槐受损叶片和健康叶片中PGT1和CHS7的表达量与CK组比均显著上调,取食后第7和21天时山槐受损叶片和健康叶片中OPCL1和LOX2S的表达量与CK组比均显著上调,取食后第21天时山槐受损叶片和健康叶片中AOC2的表达量与CK组比显著上调。取食经LD和HD幼虫取食而激活诱导防御山槐的叶片后第3和7天,第2批美国白蛾幼虫的体重、体长和头壳宽与CK组比均显著降低,且伴随着幼虫死亡率在一定程度上的上升。取食后第3和7天LD取食胁迫组第2批美国白蛾幼虫中GADD45的表达量与CK组比显著上调,取食后第7天时LD和HD取食胁迫组第2批美国白蛾幼虫中MYC的表达量与CK组比均显著上调。取食后第3和7天LD和HD取食胁迫组第2批美国白蛾幼虫中TRY7, AMY2, LIP10, HK1, OGDH, GST18, CARE14和CYPAE178的表达量与CK组比均显著下调。【结论】美国白蛾幼虫取食激活了山槐的诱导防御,而第2批美国白蛾幼虫无法对山槐的诱导防御形成有效的反防御策略,这可能是山槐属于美国白蛾幼虫低适合度寄主植物的重要原因。
北祁连山拟步甲科昆虫群落物种多样性分布格局与地形因子的关系
韩越, 张建英, 汤新杰, 贾龙
2025, 68(8):  1136-1149.  doi:10.16380/j.kcxb.2025.08.012
摘要 ( 2 )   PDF (2084KB) ( 5 )     
【目的】拟步甲科昆虫是一类适应性强、食性复杂和繁殖能力强的土栖类昆虫。本研究分析了不同地形条件下拟步甲科昆虫的多样性分布格局,以揭示地形因子对北祁连山拟步甲科昆虫分布的影响。【方法】 2022年7-8月在北祁连山地区1 000-2 000, 2 000-3 000, 3 000-4 000及4 000 m以上4个海拔区间选取65个采集样地,采用主动捕捉法对拟步甲科昆虫物种组成和分布进行调查;利用典范对应分析(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 CCA)及曲线回归拟合分析北祁连山拟步甲科昆虫多样性分布与地形的关系。【结果】经鉴定、统计得到拟步甲科昆虫成虫34属124种5 682头,其中,波氏东鳖甲Anatolica potanini与粗背伪坚土甲Scleropatrum horridum horridum为优势种,其个体数分别占总捕获个体数的14.4%和24.8%。在海拔2 000-3 000 m区间,拟步甲科昆虫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及Simpson优势度指数最高;在海拔1 000-2 000 m区间,拟步甲科昆虫Margalef丰富度最高;在海拔3 000-4 000 m区间, 拟步甲科昆虫Pielou均匀度最高;而海拔4 000 m以上,仅发现少量喜阴湿的琵甲族与刺甲族物种。CCA结果显示,海拔和坡度对拟步甲科昆虫的分布格局有显著影响,海拔解释力度最高。拟步甲科昆虫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均与海拔呈显著的线性关系。拟步甲昆虫的Margalef丰富度指数与坡度呈显著负相关;优势种波氏东鳖甲个体数与5个地形因子均不显著相关,波氏东鳖甲分布于CCA排序轴原点附近,因此在北祁连山的分布比较广泛;优势种粗背伪坚土甲个体数仅与海拔呈显著负相关。拟步甲科昆虫平面曲率与个体数呈显著的正态曲线分布关系。【结论】北祁连山拟步甲科昆虫的分布格局受海拔为主的多种地形因子综合作用的影响。
基于蜂粮混合花粉的重庆四面山中华蜜蜂粉源植物多样性及其时空动态分析
龙金桂, 张可, 邓飞, 王亚美, 石庆会, 黄敦元
2025, 68(8):  1150-1163.  doi:10.16380/j.kcxb.2025.08.013
摘要 ( 5 )   PDF (2157KB) ( 5 )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海拔和季节变化对重庆四面山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粉源植物组成及多样性的影响。【方法】野外采集重庆四面山不同海拔梯度(500, 700, 900, 1 100和1 300 m)及不同月份(3, 5, 7, 9和11月)中华蜜蜂蜂箱中新鲜巢脾的蜂粮,提取蜂粮粉源植物DNA进行ITS2区PCR扩增,利用Illumina PE250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测序,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中华蜜蜂的粉源植物组成、丰度和多样性。【结果】共注释到重庆四面山中华蜜蜂粉源植物30目61科128属162种,其中木本植物101种(占比62.35%)、草本植物51种(占比31.48%)和藤本植物10种(占比6.17%)。在目水平,蔷薇目(Rosales)植物种类最多(21种),其次是壳斗目(Fagales)和菊目(Asterales),分别有19和15种。基于可操作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 OTUs)的中华蜜蜂粉源植物组成分析发现:总占比超过1%的粉源植物有17种,排名前5的依次是茅栗Castanea seguinii、细齿叶柃Eurya nitida、盐麸木Rhus chinensis、甘蓝Brassica oleracea和黄毛楤木Aralia chinensis,占比分别是18.9%, 11.3%, 8.5%, 6.3%和5.3%。中华蜜蜂粉源植物alpha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重庆四面山中华蜜蜂粉源植物多样性随海拔增加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 5月份中华蜜蜂粉源植物多样性最低,而其他月份间粉源植物多样性无显著差异。【结论】重庆四面山中华蜜蜂粉源植物资源丰富,粉源植物多样性随月份变化不明显,而随海拔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本研究揭示了重庆四面山中华蜜蜂粉源植物组成及多样性的时空变化特征,为进一步研究和保护该地区中华蜜蜂种群提供了新视角,也为当地养蜂人选择合适的蜂场位置、保证花粉资源稳定供应、提高蜜蜂成活率和增加蜂产品产量提供了新思路。
基于机器学习的贵州省中华蜜蜂工蜂形态分化分析#br#
王胤晨, 袁扬, 任昌仕, 赵恬, 邓梦青, 任荣清, 王华, 方小明, 廖艳, 王海龙, 房宇
2025, 68(8):  1164-1174.  doi:10.16380/j.kcxb.2025.08.014
摘要 ( 5 )   PDF (3168KB) ( 11 )     
【目的】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形态受地理及生态差异影响。本研究旨在探究贵州省不同地区中华蜜蜂的形态差异,以期为其形态在不同地区之间的分化提供参考。【方法】选取贵州省内33个地区云贵高原型中华蜜蜂工蜂样本共7 524头,解剖后测量喙、足、背板、腹板和前翅相关形态参数值,再采用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神经网络(neural network,NN)和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方法经参数调优后确定最佳形态分析模型和筛选变量重要性;根据变量重要性进行Kmeans无监督聚类分析;将重要变量与气温、降水量和植被值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机器学习结果显示,当mtry为5,随机树为550时参数调优结果最佳; 3个模型中SVM在精确率(precision)、召回率(recall)及F1分值上优于RF和NN;第3腹板蜡镜间距、第3腹板蜡镜长、第3腹板蜡镜宽和肘脉2、前翅长重要性值较高。聚类分析结果显示,织金、贞丰、赤水等共12个地区的中华蜜蜂工蜂样本聚为一类;纳雍、赫章和册亨等共8个地区的中华蜜蜂工蜂样本聚为另一类;息烽、平塘和罗甸等共13个地区的中华蜜蜂工蜂样本被聚在2类内。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第3腹板蜡镜长与第3腹板蜡镜宽和前翅宽呈极显著正相关;第3腹板蜡镜宽与前翅宽呈极显著正相关;第3腹板蜡镜间距与3年春冬温差累积值呈显著负相关;翅脉2与3年春冬温差累积值呈显著负相关。【结论】基于机器学习的结果表明中华蜜蜂在贵州省内不同地区出现形态上的分化。SVM方法可为蜜蜂的分类提供新的思路,有助于理解中华蜜蜂形态在贵州省内的演化趋势,对推动保护地方中华蜜蜂种质资源具有指导意义。
目 录
68卷第8期中英文目录
2025, 68(8):  1175-1175. 
摘要 ( 2 )   PDF (561KB) ( 1 )     
在线办公
访问统计
  •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在线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