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月刊(每月20日出版)
1950年创刊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中国昆虫学会
国内邮发代号:2-153
国外发行代号:Q61
ISSN 0454-6296
CN 11-1832/Q


-
本期重点推介
橘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是全球实蝇类的代表性害虫,对柑橘、芒果、桃等超过150种水果作物造成严重危害。行为调控剂是当前防控橘小实蝇的重要技术之一,而鉴定与重要行为相关的化合物识别过程中关键的嗅觉分子靶标,是优化引诱剂性能的重要途径。离子型受体(ionotropic receptors, IRs)在昆虫的嗅觉、味觉以及温度和湿度感受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是引诱剂研究中一类重要的分子靶标。东北林业大学林学院杨明寰和严善春等联合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刘伟等,通过结合全基因组图谱和转录组数据,对橘小实蝇的IR基因家族进行了系统性鉴定与分析。在此基础上,探究了IR基因家族成员的结构特征、系统发育、共线性关系、选择压力及其表达模式,同时筛选出6个具有性别特异性的IR基因作为潜在分子靶标。研究成果为基于昆虫性别差异的化学生态通讯机制,开发行为调控技术提供了科学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pp. 36–48)。
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是威胁我国水稻生产的重要害虫之一,近年来其对以氯虫苯甲酰胺为代表的双酰胺类杀虫剂抗性的产生,使得传统化学防控效果显著下降,发生程度不断上升。为进一步探明安徽省二化螟种群对双酰胺类杀虫剂的抗性水平,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所胡飞和徐丽娜等对2023年安徽不同稻区的二化螟种群对双酰胺类药剂的敏感性、RyR抗性突变频率进行了检测,并比较了二化螟响应四唑虫酰胺和氯虫苯甲酰胺的差异表达基因。结果显示南陵、东至、庐江和望江4个二化螟田间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溴氰虫酰胺和四唑虫酰胺分别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其中望江种群对3种杀虫剂的抗性水平均最高。二化螟RyR中与双酰胺类杀虫剂抗性相关的I4758M, Y4667D, Y4891F和Y4667C突变在7个二化螟种群中均有发生,但未检测到G4915E突变,霍邱、凤台和对照种群未检测到任何突变。深度测序发现,与氯虫苯甲酰胺相比,二化螟需要改变较少的基因表达量即可应对四唑虫酰胺的胁迫。研究为安徽省二化螟分区防治策略的实施提供了依据(pp. 61?71)。
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是世界性的十字花科蔬菜害虫,具有繁殖能力强、世代周期短和抗药性水平高等特点。目前,化学农药仍然是防治小菜蛾的主要手段,滥用农药造成了环境污染、害虫抗药性等问题,亟需寻求安全高效、环境友好的可持续防控方法。福建农林大学陈韶萍、陈燕婷和杨广等前期研究证实视蛋白基因LW-opsin参与调控小菜蛾的趋光行为,光转导通路是敲除小菜蛾LW-opsin后差异表达基因显著富集的通路之一,表明LW-opsin在小菜蛾感趋光习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推测该基因突变很可能影响小菜蛾取食、交配和产卵等行为。在此基础上,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陈韶萍等联合福建农林大学杨广等利用年龄-龄期两性生命表测定并比较小菜蛾野生型品系G88和LW-opsin突变品系LW-13的发育历期、存活率、繁殖力、生命期望值和生命表参数。结果表明,LW-opsin突变延长了小菜蛾成虫前历期和总产卵前期,缩短了成虫寿命和产卵期。LW-opsin突变降低了小菜蛾幼虫、蛹和成虫的存活率,降低了种群特定年龄繁殖值、特定年龄-龄期生命期望值、内禀增长率、周限增长率和净增殖率,延长了平均世代周期。本研究明确了LW-opsin突变对小菜蛾生长发育和繁殖能力的影响,为开发小菜蛾遗传防控新靶标提供理论依据(pp. 82?88)。
(孙江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