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月刊(每月20日出版)
1950年创刊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中国昆虫学会
国内邮发代号:2-153
国外发行代号:Q61
ISSN 0454-6296
CN 11-1832/Q


-
本期重点推介
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麦二叉蚜Schizaphis graminum和麦无网长管蚜Metopolophium dirhodum是我国小麦的主要害虫,均属r对策生物,具有生长周期短,易暴发为害的特点。4种小麦蚜虫受其自身生物学习性、不同麦区气候、土壤和地理条件的影响,在不同地区发生程度及优势种不同,同一地区麦蚜优势种也会因小麦生育期的变化而发生改变。为明确小麦种群的演替和种间竞争的变化,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高倩和张云慧等在全国冬小麦主产区黄淮海地区范围内选择了17个调查点,系统调查了小麦穗期蚜虫种类、数量及其在植株上的垂直分布。利用生态位理论,分析了小麦穗期4种麦蚜在不同麦区的优势种、生态位及种间竞争与共存关系。研究得出,麦长管蚜和禾谷缢管蚜为黄淮海麦区穗期的优势种,禾谷缢管蚜在低纬度地区占优,并在穗部为害加重,麦无网长管蚜在高纬度地区优势度仅次于麦长管蚜,麦二叉蚜占比最低;4种蚜虫以禾谷缢管蚜的生态位最宽,与麦长管蚜生态位重叠度和竞争系数较高。因此建议,在黄淮海偏南麦区重点加强麦长管蚜、禾谷缢管蚜的防控,偏北麦区重点加强麦长管蚜、麦无网长管蚜的防控。研究结果将为麦蚜的种间竞争与共存机制及种群对环境的适应性提供基础数据,为制定小麦蚜虫区域性防控策略和科学用药提供技术支持(pp.163-173)。
梨小食心虫Grapholitha molesta是一种世界性的蛀果害虫,幼虫具有钻蛀性和隐蔽性,雌成虫可在不同果园间迁飞产卵,从而降低了化学农药的防治效果。性信息素迷向技术作为生物防治的重要手段,已广泛应用于田间害虫的监测和防控,其防治效果主要依赖性信息素剂量和迷向丝的悬挂密度。山西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李颖、马瑞燕和孔维娜等研究了不同剂量的性信息素对梨小食心虫的影响。结果表明,未交配雄成虫的触角电位反应(electroantennogram, EAG)随性信息素剂量增加而增强;不同剂量的性信息素可显著降低交配频次、卵孵化量及孵化率,但不影响交配持续时间、交配日龄和产卵量;适用于田间迷向防治的性信息素剂量为131 mg,每666.7 m2悬挂60根迷向丝。该研究为精准应用性信息素迷向技术防控梨小食心虫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pp. 184-193)。
梨小食心虫G. molesta是一种重要的果树常发性害虫,具有繁殖高、蛀梢蛀果隐蔽为害的特性,田间防治困难。卵期是开展预测和综合防治的关键时期之一。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杨小凡和李建成等前期研究发现,梨小食心虫成虫的产卵活动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并且可随光暗的循环变化发生改变,为进一步探究光暗循环变化过程中的光周期、日落时间和光照强度等环境因素对产卵昼夜节律的调控作用,他们在春、夏和秋季室外自然光照环境下观察梨小食心虫成虫产卵的昼夜节律,同时在室内人工气候箱中系统比较分析了3种光周期、2个日落时间和9个光照强度条件下成虫产卵昼夜节律的差异。结果显示,光周期和光照强度可以影响梨小食心虫成虫的产卵昼夜节律,其产卵活动主要发生在低于50 mW/m2弱光或黑暗期,为研发基于光干扰成虫产卵行为的防控方法提供理论依据(pp. 194-202)。(孙江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