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月刊(每月20日出版)
1950年创刊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中国昆虫学会
国内邮发代号:2-153
国外发行代号:Q61
ISSN 0454-6296
CN 11-1832/Q
-
本期重点推介
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是水稻上的重要害虫,严重危害水稻安全生产,且其防控过度依赖化学农药。研究影响害虫取食、存活和繁殖的关键基因可为核酸农药创制提供新靶标,助力高效绿色控虫。载脂蛋白与脂质代谢和转运密切相关,为了探究载脂蛋白在褐飞虱实现各项生理功能中的作用,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水稻虫害防控团队付健美、方继朝和纪锐等主要利用荧光定量PCR以及RNA干扰技术,评估了载脂蛋白在褐飞虱体内的时空分布及其对褐飞虱取食、存活和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载脂蛋白基因NlapoLp在褐飞虱各发育阶段和短翅型雌成虫各组织中均表达,经RNAi沉默NlapoLp后褐飞虱在寄主水稻上的单雌蜜露分泌量、若虫存活率和单雌产卵量均比对照组显著降低,这可能与NlapoLp在褐飞虱取食过程中参与对营养物质的转运和代谢、能量代谢、卵黄蛋白合成等重要生物学过程相关。研究结果为探究载脂蛋白在昆虫致害水稻中的作用机制研究奠定基础,并为高效防控提供候选靶标基因(pp. 729-737)。
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甲维盐)是高效治理鳞翅目害虫的新型抗生素类生物源杀虫剂,具有广谱、高效、低毒、低残留等优点,由于其独特的作用方式,在水稻害虫的防治中被广泛使用。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是水稻上重要害虫之一,不仅能刺吸水稻茎秆,造成植株营养流失,还能传播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等多种病毒,严重威胁水稻生产。目前,化学防治仍是白背飞虱的主要防治措施。当甲维盐在田间施用后,由于自然环境、时间以及个体特性等因素影响,导致白背飞虱不可避免地会暴露于亚致死浓度甲维盐胁迫下,对其产生亚致死效应。为评估亚致死浓度甲维盐对白背飞虱的亚致死效应,重庆师范大学媒介生物控制和利用重庆市重点实验室章冰川、乔梁和周操等利用年龄-龄期两性生命表,评估了LC10, LC25和LC50 3个亚致死浓度甲维盐对白背飞虱生长发育、繁殖力、存活率及成虫寿命等各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LC10, LC25和LC50浓度甲维盐处理能够显著缩短F0代白背飞虱雌成虫的寿命并降低单雌产卵量,且能够显著影响F1代的成虫产卵前期、总产卵前期、内禀增长率(r)、周限增长率(λ)、净增殖率(R0)、平均世代周期(T)等参数,从而抑制白背飞虱种群增长。该研究结果可为农业田间科学防治白背飞虱提供理论依据(pp. 753-765)。
茶小绿叶蝉Empoasca onukii是我国茶园中分布最广、危害最严重的主要害虫之一,目前仍主要依赖于化学杀虫剂喷雾防治。网粒体(brochosome)是叶蝉科昆虫通过马氏管分泌并涂抹在体表的微纳米级颗粒状覆盖物,具有超疏水性和低表面能特性。前期研究发现网粒体颗粒可团聚包裹接触茶小绿叶蝉成虫体表的杀虫剂药滴,阻止药滴在虫体表面铺展,待药滴水分蒸发后形成颗粒状物,可被茶小绿叶蝉成虫通过抖动清扫行为扫除,形成屏障效应。为探明哪些因素可破坏网粒体防护层以及阐明破坏后茶小绿叶蝉成虫对网粒体防护层的修复行为,福建农林大学闽台作物有害生物生态防控国家重点实验室屈政和林美珍等研究表明杀虫剂中添加表面活性剂丝润(Silwet 618)喷雾可促使网粒体结块并被茶小绿叶蝉成虫抖动扫除;通过显微摄像持续观察明确茶小绿叶蝉成虫能够感知网粒体的掉落,表现为缩短网粒体的分泌间隔时长以及增加分泌频次来主动修复网粒体防护层;利用器官破坏法证实茶小绿叶蝉成虫能够将纳米颗粒大小的网粒体单层均匀地涂抹覆盖在体表,与其前后足振动频率以及胫节内侧微毛末端的正常弯钩有关。研究结果有助于提高对叶蝉类害虫体表防御物质的认识,并为其药剂防控提供有价值的参考(pp.766-777)。
(孙江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