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月刊(每月20日出版)
1950年创刊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中国昆虫学会
国内邮发代号:2-153
国外发行代号:Q61
ISSN 0454-6296
CN 11-1832/Q


-
本期重点推介
昆虫精子作为雄性配子,其质量与数量对于昆虫繁衍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研究昆虫精子发生的分子机制可为改良经济昆虫的性状,提高生产效益及寻找害虫防治的分子靶标提供理论依据和方向,具有重大的生产意义和社会价值。但是,昆虫精子发生的相关研究集中在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上,其他昆虫精子发生的分子机制仍存在大量空白。华南师范大学昆虫发育调控与应用研究重点实验室肖妍虹和胡启豪等通过细胞转染、双荧光素酶活性测定等实验探究家蚕Bombyx mori精子发生关键基因BmFoxL2-2的表达调节机制,并检测SlFoxL2-2在农业害虫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精巢发育中的表达,以分析FoxL2-2在鳞翅目昆虫精巢发育中的功能保守性。结果显示,蜕皮激素20E可通过BmBRC-Z1和 BmBRC-Z4 调节BmFoxL2-2的表达,且FoxL2-2在家蚕斜纹夜蛾精巢发育及精子发生中的功能可能是保守的。研究结果丰富和完善了鳞翅目昆虫家蚕精巢发育和精子发生的分子调节机制,同时也为以生殖系统为靶标优化家蚕性状的应用研究提供理论基础(pp. 603–610)。
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和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是通过吸食水稻汁液和传播水稻病毒病危害水稻植株的重要水稻害虫,其两者发生危害期在每年7 -9月存在重叠。在此期间两种稻飞虱将发生生态位竞争和复杂的种间互作,这种互作可能会影响稻飞虱成虫的存活率,同时促进有翅成虫的扩散。微生物组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参与宿主的种间互作,但这种作用模式在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的共存互作中未知。为探究白背飞虱与褐飞虱的种间互作是否会导致其微生物组的变化,华中农业大学农业微生物资源发掘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高唯漪和万虎等以两个长期单独培养的稻飞虱(褐飞虱与白背飞虱)室内种群为基础,构建了一个混合饲养体系,并通过16S rRNA基因测序,分析了褐飞虱与白背飞虱的共生细菌多样性(单独或混合饲养),发现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的共生菌群落结构在两物种共同饲喂时均发生明显变化且具有趋同现象,其中混合饲养的褐飞虱共生细菌多样性比单独饲养的显著增加,褐飞虱中的133个扩增子序列变异(amplicon sequence variants, ASVs)和白背飞虱中的143个ASVs被定义为潜在的水平转移物种。研究结果为分析田间害虫种间相互作用提供了新视角(pp. 643–650)。
斜纹夜蛾S. litura在我国各地均有发生,是为害小白菜Brassica chinensis的主要害虫。重金属铅(Pb)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之中,具有毒性强、难降解和相对稳定的性质,是我国农田土壤中最常检测到的有毒重金属元素之一。植物在生长期间遭受着不同的生物胁迫和非生物胁迫,且很多情况下是同时发生的。生物胁迫和非生物胁迫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重要的影响,并间接作用于植食性昆虫。为探究重金属与昆虫取食共同胁迫对植物-昆虫的影响,更深层次地揭示重金属与昆虫取食之间的关系,邵阳学院石祎梦和李晓红等对重金属铅与斜纹夜蛾幼虫取食胁迫对小白菜叶片中营养物质和防御物质含量、保护酶(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以及斜纹夜蛾生长发育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铅胁迫、斜纹夜蛾幼虫取食以及二者共同胁迫对小白菜生长发育产生了不利影响,植物体内积聚的重金属铅能与斜纹夜蛾介导的植物化学防御产生叠加或协同效应,诱导小白菜的抗性增强,营养物质含量下降,保护酶活性增加,进一步抑制斜纹夜蛾的生长发育。为利用重金属和虫害诱导胁迫来提高作物对植食性昆虫的抗性,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提供了思路(pp. 666–673)。
(孙江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