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期刊信息
  • 月刊(每月20日出版)
    1950年创刊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中国昆虫学会
    国内邮发代号:2-153
    国外发行代号:Q61
    ISSN 0454-6296
    CN 11-1832/Q

照片示双叉犀金龟Allomyrina dichotoma(鞘翅目: 金龟科)雄成虫。本期报道了双叉犀金龟肠道纤维素降解菌复合菌系的构建、产纤维素酶条件优化及菌糠降解能力评价(pp. 1233–1241)。照片由张润志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于2014年8月2日摄于陕西省旬阳县白柳镇。


本期目录
2025年 第68卷 第9期 刊出日期:2024-09-20
全选: 隐藏/显示图片
  • 研究论文
    施硅水稻植株对白背飞虱取食胁迫的生理响应
    韩永强, 谢梅琼, 李丹丹, 薛智平
    2025, 68(9):  1175-1183.  doi:10.16380/j.kcxb.2025.09.001
    摘要 ( 66 )   PDF (1469KB) ( 3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施硅水稻植株对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取食胁迫的生理响应,为合理利用硅肥防治白背飞虱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感虫品种水稻TN1植株设置2个施硅水平[生长于添加112 mg/L Na2SiO3·9H2O的营养液中(Si+处理组)和生长于不加硅的营养液中(对照组)],分别于白背飞虱3龄若虫取食0, 12, 24, 48, 72和96 h时测定Si+处理组或对照组水稻叶鞘中超氧阴离子(superoxide anion, O2)、过氧化氢(hydrogen peroxide, H2O2)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 MDA)含量,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 POD)和过氧化氢酶(catalase, CAT)]、防御酶[苯丙氨酸解氨酶(phenylanlanine ammonialyase, PAL)、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 PPO)和脂氧合酶(lipoxygenase, LOX)]活性以及木质素含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白背飞虱取食12-72 h内, Si+处理组水稻叶鞘中O2含量显著降低了7.8%~17.9%;取食12-96 h内(除24 h外), Si+处理组水稻叶鞘中H2O2含量显著减少了15.5%~43.1%;取食24-96 h内, Si+处理组水稻叶鞘中MDA含量显著下降了15.1%~35.3%。与对照组相比,取食12-96 h内(除72 h外), Si+处理组水稻叶鞘中CAT和SOD活性分别显著增加了25.8%~44.8%和21.4%~47.6%;取食12-72 h内(除24 h外), Si+处理组水稻叶鞘中POD活性显著升高了19.1%~54.5%。与对照组相比,取食12-72 h内,Si+处理组水稻叶鞘中PAL和PPO活性分别显著提高了17.6%~70.8%和16.7%~38.3%;取食12-96 h内,Si+处理组水稻叶鞘中LOX活性显著上升了9.9%~105.4%;取食12-96 h内(除48 h外),Si+处理组水稻叶鞘中木质素含量显著增加了12.5%~59.3%。【结论】施硅通过降低受白背飞虱取食危害水稻叶鞘中活性氧和MDA含量,增加受害水稻叶鞘中抗氧化酶、防御酶活性和木质素含量,从而提高水稻对白背飞虱的抗性。

    外源保幼激素对草地贪夜蛾雌虫卵巢发育及生殖关键基因转录水平的影响 Hot!
    韩世鹏, 王晓琪, 韩慧, 王达, 何运转
    2025, 68(9):  1184-1192.  doi:10.16380/j.kcxb.2025.09.002
    摘要 ( 59 )   PDF (9089KB) ( 4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外源保幼激素(juvenile hormone, JH)对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雌虫卵巢发育及生殖关键基因转录水平的影响。【方法】分离纯化获得草地贪夜蛾雌虫卵黄蛋白,制备多克隆抗体;通过间接酶联免疫吸附分析(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测定卵黄蛋白在草地贪夜蛾7-8日龄雌蛹和1-10日龄雌成虫脂肪体和卵巢中的含量。使用25 μg/头早熟素处理5日龄雌蛹,取初羽化雌成虫外源补充100 μg/头JH类似物烯虫酯,随后统计产卵前期、产卵期、单雌产卵量以及孵化率;对3日龄雌成虫进行解剖,观察卵巢发育情况测量卵巢长度并拍照。利用qPCR测定各处理雌成虫卵黄原蛋白(vitellogenin, Vg)及卵黄原蛋白受体(vitellogenin receptor, VgR)基因的表达量。【结果】草地贪夜蛾卵黄蛋白含量随着雌成虫羽化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动态变化,在1日龄时脂肪体中达到高峰,在4日龄时卵巢达到高峰。早熟素处理下调草地贪夜蛾内源JH后卵巢发育较正常饲养的雌成虫空白对照组明显受阻,卵巢抱卵量显著减少,而早熟素处理后外源补充烯虫酯使卵巢基本恢复正常发育。早熟素处理组卵巢平均长度为39.89 mm,较空白对照组的49.79 mm显著缩短;烯虫酯处理组卵巢平均长度为46.67 mm,显著长于早熟素处理组,并与空白对照组没有显著差异。早熟素处理组平均单雌产卵量较空白对照组的1 128.37粒下降至576.33粒,显著下降了48.91%,烯虫酯处理组平均单雌产卵量为806.93粒,显著高于早熟素处理组的。早熟素处理组雌成虫SfVgSfVgR的表达量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显著下调,烯虫酯显著促进了SfVgSfVgR的表达量。【结论】早熟素处理下调草地贪夜蛾内源JH显著干扰了雌虫生殖力,阻碍了卵巢正常发育以及雌成虫SfVgSfVgR的转录水平,而外源补充JH使雌虫生殖力明显得到了恢复。本研究进一步证实了JH在草地贪夜蛾生殖过程中具有重要调控作用,为后续研究JH调控雌虫生殖的分子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棉铃虫原肌球蛋白基因HaTm-1的RNAi效应及功能分析
    关若冰, 韩锐, 楚冬冬, 徐赛博, 刘晓光, 李祥
    2025, 68(9):  1193-1202.  doi:10.16380/j.kcxb.2025.09.003
    摘要 ( 25 )   PDF (1917KB) ( 1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本研究旨在对前期转录组测序鉴定到的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原肌球蛋白基因HaTm-1进行组织表达谱和RNAi效应分析,探究HaTm-1作为鳞翅目(Lepidoptera)害虫广谱性RNA生物农药靶点的可行性和理论依据。【方法】PCR克隆棉铃虫HaTm-1 cDNA序列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RT-qPCR检测HaTm-1在棉铃虫4龄幼虫不同组织(表皮、脂肪体、中肠、脑、精巢和马氏管)以及2-5龄幼虫表皮中的表达量;通过喷洒dsHaTm-1对棉铃虫和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 1龄幼虫HaTm-1进行RNAi,分别检测棉铃虫HaTm-1和草地贪夜蛾SfTm-1的表达量以及幼虫体重和幼虫存活率;对棉铃虫4龄幼虫注射dsHaTm-1,检测幼虫体重、蛹重、相对生长速率、相对代谢速率和取食量。【结果】棉铃虫HaTm-1全长cDNA为855 bp (GenBank登录号: XP021201113.1), HaTm-1与多物种中的同源蛋白都有超90%的氨基酸序列一致性。棉铃虫与草地贪夜蛾的Tm-1汇聚在同一分支上,亲缘关系最近。HaTm-1在棉铃虫4龄幼虫表皮中特异性高表达,且在不同龄期幼虫表皮中均有表达,其中在5龄幼虫表皮中表达量最高。与dsEGFP对照组相比,喷洒dsHaTm-1处理棉铃虫1龄幼虫12和24 h时, HaTm-1表达量分别降低了55.73%和50.85%; 168 h时幼虫存活率显著降低,仅为43.33%;处理后72, 120和168 h时幼虫体重分别下降17.67%, 14.65%和18.90%。与dsEGFP对照组相比,喷洒dsHaTm-1处理草地贪夜蛾1龄幼虫12和24 h时SfTm-1表达量分别降低了44.72%和39.65%;144 h时幼虫存活率为60%; 72和120 h时幼虫体重分别下降了13.00%和28.11%。与dsEGFP对照组相比,注射dsHaTm-1处理棉铃虫4龄幼虫24 h时HaTm-1表达量显著降低了55.66%,处理后72和120 h幼虫体重分别下降了50.34%和54.91%,蛹重也下降了13.14%,相对生长速率下降14.00%,相对代谢速率下降15.66%,取食量下降14.50%。取食消化过程受到影响进而导致了幼虫的死亡。【结论】干扰HaTm-1表达对棉铃虫的取食消化过程至关重要。本研究证明了原肌球蛋白作为潜在RNA生物农药广谱性害虫防治靶标的可行性,为其实际应用提供参考。
    松材线虫TAX家族基因结构与表达模式分析
    姬党成, 于慧智, 俸宏幸, 熊忠平, 马玲, 郝昕, 陈洁
    2025, 68(9):  1203-1211.  doi:10.16380/j.kcxb.2025.09.004
    摘要 ( 37 )   PDF (2282KB) ( 1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 TAX家族成员的理化性质、结构和功能及药物和低温胁迫后的TAX家族基因Bx-taxs表达情况进行分析,探究松材线虫化学趋性和温度趋性。【方法】基于NCBI数据库调取秀丽隐杆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s的TAX家族基因序列与松材线虫基因组进行tBlastn比对搜索,调取松材线虫TAX家族候选基因。通过ExPASy, WoLF PSORT, SOPMA, Alphafold 3, MEME, CD-Search和TBtools等软件和在线工具对候选序列进行筛选和清洗,鉴定松材线虫Bx-taxs并分析基因结构和染色体定位及其蛋白的亚细胞定位、序列特征、理化性质、二级结构和三级结构。利用IQtree构建TAX家族蛋白序列系统发育树推断亲缘进化关系。对松材线虫在甲维盐药物胁迫和低温胁迫下6个Bx-tax的表达谱进行分析,确定TAX家族成员在响应外界胁迫中的作用。【结果】共鉴定出6个松材线虫TAX家族成员Bx-TAX-1-6, 这些蛋白长度为623-1 115个氨基酸残基,相对分子质量为71.49-129.27 kD,理论等电点在5.68-9.04之间,多数为亲水性蛋白。6个TAX家族成员均位于细胞膜上,特别地是Bx-TAX-1还分布于细胞质中。TAX家族蛋白的二级结构以α-螺旋与无规则卷曲为主要组成部分,占比分别为42.10%-53.07%与32.38%-45.80%。染色体定位和系统发育分析表明,松材线虫TAX家族基因共分布于4个染色体上,其中除了Bx-TAX-1基因单独为一个分支,其他TAX基因与线虫的TAX-4基因更为接近。在甲维盐胁迫下,12 h内松材线虫TAX家族成员基因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表达下调的现象,在24 h时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表达上调的现象,其中Bx-tax-3, Bx-tax-5和Bx-tax-6的表达量上调或下调均超过1倍,在低温胁迫下,仅有Bx-tax-5上调,其他基因均为下调。【结论】松材线虫TAX家族基因对甲维盐和低温胁迫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响应。本研究结果为基于TAX家族开展的化学和温度趋性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为研究松材线虫响应药剂胁迫和北迁机制提供基础。
    唾液蛋白α-半乳糖苷酶A基因TuGLA在二斑叶螨雌成螨取食中的作用
    陈诗思, 安琪, 王超, 吕婧婧, 刘磊, 刘欢, 王森山, 孙勤哲, 宋丽雯
    2025, 68(9):  1212-1221.  doi:10.16380/j.kcxb.2025.09.005
    摘要 ( 28 )   PDF (2289KB) ( 1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α-半乳糖苷酶A(α-galactosidase A, GLA)在生物体内生长发育、营养吸收及应对逆境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尽管在动植物中已有较多研究,但其在螨类中的功能尚未见报道。本研究旨在探讨GLA基因在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取食寄主植物过程中的作用,为害螨防控策略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方法】基于二斑叶螨基因组与唾液蛋白组获得基因TuGLA的全长开放阅读框序列,并利用Expasy, Clustal, Jalview和MEGA等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RT-qPCR检测TuGLA在二斑叶螨不同发育阶段(卵、幼螨、前若螨、后若螨和雌成螨)及取食菜豆叶片不同时间点(1, 3, 6, 9, 12和24 h)和取食不同寄主植物(菜豆、番茄、黄瓜、玉米、棉花和烟草)叶片12 h时的雌成螨中的表达量;利用RNAi饲喂雌成螨dsTuGLA沉默TuGLA,计算5 d内死亡率和产卵量及对菜豆叶片的取食为害面积。【结果】二斑叶螨TuGLA(GenBank登录号: XP_015794636.1)的编码序列(coding sequence, CDS)全长为1 275 bp,编码424个氨基酸,预测其蛋白分子质量为48 kD,理论等电点5.01; TuGLA的N端第1-18氨基酸位为信号肽序列,无跨膜结构域。TuGLA与叶螨属螨类GLA亲缘关系最近。TuGLA在二斑叶螨各发育阶段均有表达,在成螨时期表达量最高。TuGLA在二斑叶螨雌成螨取食菜豆叶片9 h时的表达量最高;与取食菜豆叶片12 h时的对照组雌成螨中TuGLA的表达量相比,取食番茄、黄瓜、玉米、棉花和烟草叶片12 h时雌成螨中TuGLA的表达量显著上调。沉默TuGLA后二斑叶螨雌成螨的5 d内死亡率和产卵量较dsGFP对照组的分别显著升高和下降,在24 h内对菜豆叶片的取食为害面积较dsGFP对照组的显著下降。且沉默TuGLA后的二斑叶螨取食菜豆叶片3 d内的死亡率比dsGFP对照组的死亡率显著升高。【结论】二斑叶螨取食不同寄主植物以及取食时长将诱导TuGLA的表达。经RNAi沉默TuGLA后可显著影响二斑叶螨的存活率、产卵量和对寄主植物的为害程度。本研究的结果为深入探究二斑叶螨的取食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一色草蟋蝉成虫贮菌体、脂肪体和精巢内共生菌的多样性与功能
    郭琼, 周金瑞, 韩小虹, 刘璐, 魏琮
    2025, 68(9):  1222-1232.  doi:10.16380/j.kcxb.2025.09.006
    摘要 ( 18 )   PDF (37822KB) ( 2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本研究旨在超微结构和基因组水平上对一色草蟋蝉Tettigetta isshikii成虫贮菌体、脂肪体和其他组织中的专性共生菌及兼性共生菌多样性与功能进行研究,更深入理解半翅目(Hemiptera)头喙亚目(Auchenorrhyncha)昆虫与内共生菌的共生关系。【方法】野外采集一色草蟋蝉雌雄成虫,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和荧光原位杂交等技术明晰雌成虫贮菌体、脂肪体、卵巢、受精囊、唾液腺、锥形体、滤室和肠道及雄成虫精巢中共生菌Karelsulcia, Hodgkinia和沃尔巴克氏体Wolbachia的分布。对一色草蟋蝉雌成虫贮菌体和脂肪体及雄成虫精巢中的共生菌进行宏基因组测序和组装,通过基因组注释分析其功能。采用最大似然法和贝叶斯法分析一色草蟋蝉和其他昆虫中Wolbachia的系统发育关系,明确其系统地位。【结果】一色草蟋蝉雌成虫贮菌体中含有专性共生菌KarelsulciaHodgkinia,而属于F超群的兼性共生菌Wolbachia不仅存在于雄成虫精巢小管上皮细胞的细胞质和细胞核中,还存在于精子和雌成虫脂肪体的细胞核中。基因组注释分析表明,KarelsulciaHodgkinia的基因参与宿主必需氨基酸和维生素的合成,而Wolbachia的基因则参与核黄素代谢、血红素通路以及嘌呤和嘧啶的生物合成。Wolbachia在精子细胞核内增殖并可导致细胞核破裂。系统发育关系表明Wolbachia属于F超群,与节肢动物和线虫的Wolbachia亲缘关系最近。【结论】本研究揭示了一色草蟋蝉成虫贮菌体中共生菌KarelsulciaHodgkinia的潜在营养功能,并发现Wolbachia对宿主昆虫可能既有益又有害的独特现象,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解析蝉科(Cicadidae)昆虫与共生菌间的复杂共生关系和协同演化。
    双叉犀金龟肠道纤维素降解菌复合菌系的构建、产纤维素酶条件优化及菌糠降解能力评价
    朱恋, 贾金姗, 李森多, 吴钧浩, 何奕俊, 张俊杰, 杜文梅, 胡莹
    2025, 68(9):  1233-1241.  doi:10.16380/j.kcxb.2025.09.007
    摘要 ( 29 )   PDF (3518KB) ( 1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筛选双叉犀金龟Allomyrina dichotomus肠道纤维素降解菌株构建复合菌系,研究其菌糠降解能力,为废弃菌糠的处理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方法】利用双叉犀金龟幼虫肠道分离纯化得到的6株较高酶活力的纤维素降解细菌(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 M24, 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H12, H11, H4和M33及暹罗芽孢杆菌Bacillus siamensis M32),以互不拮抗为前提构建复合菌系,测定其4种纤维素酶(滤纸酶、内切葡聚糖苷酶、外切葡聚糖苷酶和β葡萄糖苷酶)活力,依据酶活力谱选定最优复合菌系,对复合菌系的培养时间、接种量和培养温度进行优化,并通过差重法对降解前后菌糠结构变化进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基于滤纸酶、内切葡聚糖苷酶、外切葡聚糖苷酶和β-葡萄糖苷酶的活力(分别为18.08, 69.37, 19.09和17.95 U/mL),构建复合菌系M24∶H11; M24∶H11最佳培养时间2 d、 接菌量1%和培养温度40 ℃, 优化后4种纤维素酶活力显著提升1.98~2.16倍; 25 ℃下30 d内, M24∶H11和单菌株菌糠降解率随时间均呈显著上升趋势, M24∶H11菌糠降解率显著高于单菌株,最高可达38.04%; M24∶H11的降解处理有效地打开了菌糠表面结构, 接触面积增大。【结论】本研究构建了双叉犀金龟幼虫肠道来源的复合菌系M24∶H11,对其进行产酶条件优化。M24∶H11可有效降解菌糠,为食用菌废弃物的高效处理提供了新的技术思路和理论依据。
    SPINK7识别和聚集细菌启动家蚕血细胞介导的抗细菌感染免疫防御 Hot!
    安玲娜, 李卓俞, 张艳, 郭鹏超, 郭凯雨, 刘文月, 董照明, 赵萍
    2025, 68(9):  1242-1250.  doi:10.16380/j.kcxb.2025.09.008
    摘要 ( 50 )   PDF (7363KB) ( 1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阐明Kazal型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7(serine protease inhibitor Kazal-type 7, SPINK7)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在家蚕Bombyx mori抵抗细菌侵染中的免疫识别机制。【方法】对家蚕SPINK7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和原核表达;利用圆二色谱分析SPINK7的二级结构及其耐热性;利用非还原性电泳及Western blot检测SPINK7的聚体形成趋势;利用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和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分别侵染家蚕5龄幼虫,利用q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SPINK7基因在血细胞和脂肪体中的表达量及SPINK7在血清中的蛋白含量;通过细菌抑制曲线分析SPINK7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藤黄微球菌Micrococcus luteus的抑菌活性;通过免疫荧光定位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方法检测SPINK7与肽聚糖和脂多糖等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 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 PAMPs)的结合,以及SPINK7与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藤黄微球菌的结合。【结果】SPINK7由3个保守的Kazal结构域组成,各结构域含有6个半胱氨酸,分别形成3对二硫键;二级结构主要为α螺旋结构,与Kazal结构域典型二级结构一致,耐热性好,且在80 ℃时结构依然较为稳定。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诱导后,SPINK7会形成多聚体结构,并在家蚕5龄幼虫的血细胞和脂肪体中的表达量以及在血清中的蛋白含量均比磷酸缓冲液(PBS)对照组发生显著上调。SPINK7并非直接抑制细菌活性,而是通过与细菌PAMPs结合并促使细菌聚集。【结论】SPINK7是一种Kazal型的免疫相关蛋白,其在家蚕受到细菌侵染后表达上调并形成多聚体,通过识别并结合细菌PAMPs帮助家蚕血细胞聚集细菌并发挥免疫效应。
    中华蜜蜂和意大利蜜蜂工蜂幼虫肠道中蜜蜂球囊菌ass-milR0037-3p的调控作用与表达模式
    叶道有, 臧贺, 王梦怡, 樊念, 吴陶, 郑可心, 严提珍, 卢兆辉, 谢润桂, 陈大福, 郭睿, 邱剑丰
    2025, 68(9):  1251-1260.  doi:10.16380/j.kcxb.2025.09.009
    摘要 ( 37 )   PDF (2971KB) ( 2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本研究旨在检测ass-milR0037-3p及其关键靶基因在蜜蜂球囊菌Ascosphaera apis侵染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和意大利蜜蜂A. mellifera ligustica工蜂幼虫过程中的表达模式,为深入探究ass-milR0037-3p调控蜜蜂球囊菌侵染机制提供基础。【方法】使用相关软件预测蜜蜂球囊菌ass-milR0037-3p的靶基因并进行GO和KEGG数据库注释。中华蜜蜂和意大利蜜蜂3日龄工蜂幼虫饲喂含1×107孢子/mL蜜蜂球囊菌的饲料后采用stem-loop RT-PCR和RT-qPCR分别验证中华蜜蜂和意大利蜜蜂工蜂6日龄幼虫肠道中ass-milR0037-3p的表达和检测中华蜜蜂和意大利蜜蜂工蜂4-6日龄幼虫肠道中ass-milR0037-3p及其2个关键靶基因组蛋白乙酰转移酶(histone acetyltransferase)基因ESA1和黄素胺氧化还原酶(flavin containing amine oxidase)基因FAO的表达量。【结果】ass-milR0037-3p靶向225个基因,可注释到繁殖、结合和细胞等28个GO条目以及剪接体、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及氨基糖和核苷酸糖代谢等105条KEGG通路。蜜蜂球囊菌接种后,中华蜜蜂和意大利蜜蜂工蜂6日龄幼虫肠道中均扩增出ass-milR0037-3p的目的片段;相较于中华蜜蜂4日龄工蜂幼虫,5和6日龄工蜂幼虫肠道中ass-milR0037-3p的表达量均显著上调并且ESA1和FAO的表达量均显著下调;意大利蜜蜂5日龄工蜂幼虫肠道中ass-milR0037-3p的表达量比4日龄工蜂幼虫肠道中的上调,6日龄工蜂幼虫肠道中的比4日龄工蜂幼虫肠道中的显著上调;靶基因ESA1和FAO的表达量在意大利蜜蜂5日龄工蜂幼虫肠道中均比4日龄工蜂幼虫肠道中的上调,在6日龄工蜂幼虫肠道中比4日龄工蜂幼虫肠道中的显著上调。【结论】ass-milR0037-3p通过负调控FAO表达潜在调节蜜蜂球囊菌侵染中华蜜蜂工蜂幼虫的过程,通过正调控ESA1表达潜在影响蜜蜂球囊菌侵染意大利蜜蜂工蜂幼虫的过程。研究结果为阐明milRNA通过调控靶基因的表达来响应蜜蜂球囊菌侵染蜜蜂幼虫肠道的机制提供了基础。

    亚致死浓度下印楝素和苦皮藤素对亚洲玉米螟解毒酶活性的影响
    王晓曦, 王宇, 王克勤, 刘兴龙
    2025, 68(9):  1261-1269.  doi:10.16380/j.kcxb.2025.09.010
    摘要 ( 18 )   PDF (1491KB) ( 1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本研究旨在明确植物源杀虫剂印楝素和苦皮藤素对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幼虫的亚致死效应及对其体内解毒酶活性的影响,探究亚洲玉米螟对这两种药剂的解毒机理。【方法】采用浸虫法测定印楝素和苦皮藤素对亚洲玉米螟3龄幼虫72 h内的毒力,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测定不同亚致死浓度(LC10, LC20和LC40)的印楝素和苦皮藤素处理亚洲玉米螟3龄幼虫6, 12, 24, 48和72 h后体内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 GST)、羧酸酯酶(carboxylesterase, CarE)和细胞色素P450(cytochrome P450, CYP450) 3种解毒酶的活性。【结果】72 h内印楝素对亚洲玉米螟3龄幼虫的LC10, LC20和 LC40值分别为0.352, 0.614和1.290 mg/L,苦皮藤素对亚洲玉米螟3龄幼虫的LC10, LC20和LC40值分别为0.032, 0.086和0.321 mg/L。LC10, LC20和LC40浓度印楝素处理对亚洲玉米螟3龄幼虫GST活性先抑制后诱导再抑制,其中LC10浓度印楝素处理12 h对GST活性具有诱导作用; LC10, LC20和LC40浓度印楝素处理亚洲玉米螟3龄幼虫对CarE和CYP450活性主要为抑制作用。LC10, LC20和LC40浓度苦皮藤素处理对亚洲玉米螟3龄幼虫GST和CarE活性主要为抑制作用,对CYP450活性呈先抑制后诱导的趋势;而LC10浓度苦皮藤素处理72 h对CYP450活性具有诱导作用。【结论】印楝素和苦皮藤素可以影响亚洲玉米螟的解毒代谢,对GST, CarE和CYP450活性的抑制作用是其具有杀虫活性的原因之一。亚洲玉米螟GST可能对低浓度(LC10)印楝素有一定代谢作用, CYP450可能对低浓度(LC10)苦皮藤素有一定代谢作用。

    十四种杀虫剂对天敌益蝽的安全性及对其捕食效能影响 Hot!
    李文红, 田旭, 金杰, 杨灿, 孙智荣, 黄纯杨, 汪汉成
    2025, 68(9):  1270-1281.  doi:10.16380/j.kcxb.2025.09.011
    摘要 ( 41 )   PDF (1915KB) ( 1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明常用杀虫剂对天敌益蝽Picromerus lewis的安全性及对其捕食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喷雾法测试6类14种杀虫剂[溴虫氟苯双酰胺、溴氰虫酰胺、氯虫苯甲酰胺和氟苯虫酰胺(双酰胺类),高效氯氟氰菊酯(拟除虫菊酯类),吡虫啉、氟吡呋喃酮和氟啶虫胺腈(新烟碱及类似物类),三氟苯嘧啶(介离子类),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多杀霉素和阿维菌素(大环内酯类)及生物源类(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和金龟子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 CQMa421)]对益蝽3龄若虫的致死中浓度(median lethal concentration, LC50),以安全系数评价药剂对益蝽的安全性,通过圆盘方程拟合其中4种杀虫剂(高效氯氟氰菊酯、溴氰虫酰胺、吡虫啉和阿维菌素)处理的益蝽3龄若虫对黏虫Mythimna seperata 2和3龄幼虫的捕食效能。【结果】氯虫苯甲酰胺、溴氰虫酰胺和阿维菌素对益蝽3龄若虫的安全性相对较高,其中氟苯虫酰胺对益蝽3龄若虫的安全性最高, 24 h的LC50值为369.71 mg/L,安全系数为7.39;高效氯氟氰菊酯、吡虫啉和溴虫氟苯双酰胺对益蝽3龄若虫的安全性较低,其中溴虫氟苯双酰胺对益蝽3龄若虫的安全性最低, 24 h内的LC50值为0.01 mg/L,安全系数低于0.01。氟啶虫胺腈、氯虫苯甲酰胺、氟苯虫酰胺和溴氰虫酰胺处理48 h对益蝽3龄若虫的安全性相对较高,其中氟苯虫酰胺对益蝽3龄若虫的安全性最高, LC50值为299.28 mg/L,安全系数为5.99;相反,溴虫氟苯双酰胺、吡虫啉和高效氯氟氰菊酯对益蝽3龄若虫的安全性较低,其中溴虫氟苯双酰胺对益蝽3龄若虫的安全性最低, LC50值为0.04 mg/L,安全系数低于0.01。生物源杀虫剂中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和苏云金芽孢杆菌对益蝽3龄若虫相对安全。与0.1% Triton X-100处理的对照相比, 4种杀虫剂(高效氯氟氰菊酯、溴氰虫酰胺、吡虫啉和阿维菌素)胁迫降低了益蝽3龄若虫的捕食效能,仅对瞬时攻击率无显著影响,其中20 mg/L溴氰虫酰胺胁迫下益蝽3龄若虫捕食黏虫2和3龄幼虫的瞬时攻击率最高(分别为0.623和0.586), 2 mg/L阿维菌素胁迫下益蝽3龄若虫捕食黏虫2和3龄幼虫的处理猎物时间最短(分别为0.091 和0.076 d)、日最大捕食量最高(分别为11.00和13.12头)且捕食效能最高(分别为4.72和5.34), 2 mg/L吡虫啉胁迫下益蝽3龄若虫捕食黏虫2和3龄幼虫的捕食效能最低(分别为2.46和2.08)。【结论】氯虫苯甲酰胺、氟苯虫酰胺和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对益蝽若虫的安全性较高,溴虫氟苯双酰胺和吡虫啉对益蝽若虫的安全性较低;阿维菌素和溴氰虫酰胺处理对益蝽若虫的捕食能力影响较小,吡虫啉处理对益蝽若虫的捕食能力影响较大。结果对指导益蝽田间害虫防治时避免杀虫剂的毒害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二化螟越冬代成虫羽化动态预测
    戴长庚, 钟玉琪, 程益宇, 赵兰, 龚佑辉, 侯茂林
    2025, 68(9):  1282-1292.  doi:10.16380/j.kcxb.2025.09.012
    摘要 ( 20 )   PDF (1567KB) ( 1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越冬代成虫羽化动态预测对其后代的精准预测和防控至关重要。本研究旨在开展二化螟越冬代成虫羽化动态的模型模拟预测。【方法】为获取模型参数,于2021年2, 3和4月在广西兴安稻田分别采集田间二化螟越冬幼虫种群,在14, 18, 22和26 ℃温度下测定幼期发育历期和成虫羽化率。幼期发育速率(发育历期的倒数)用线性模型和非线性模型拟合,成虫羽化用三参数Weibull方程进行拟合, 用Origin 2022对模型参数进行计算。【结果】从模型拟合度来看,基于3月采集的二化螟越冬幼虫种群的幼期发育历期和成虫羽化率数据所建立的羽化动态的预测更优(Radj2 3月=0.9445, Radj2 2月=0.9083, Radj2 4月=0.8380);但田间观测值表明,基于2月采集的二化螟越冬幼虫种群的非线性幼虫发育Schoolfield模型{V(T)=0.64×T/298.15×exp[47.11/1.99×(1/298.15-1/T)]}和成虫羽化Weibull方程{F∑(V(T))=1-exp[-(∑V(T)+0.04)/1.05)×5.95]}是预测二化螟越冬代成虫羽化动态的最佳模型,预测数据与田间观测值之间偏差1.0~5.3 d。【结论】实际应用时对上述模型输入当地的气温数据获得二化螟越冬代成虫羽化动态预测值,用本研究获得的偏差值进行矫正,从而获得准确的二化螟羽化动态预测数据,为二化螟的精准防控提供决策支撑。
    性诱和花香诱捕草地螟成虫的生殖发育状态及其田间发生动态
    乌恩, 赵素梅, 于凤玲, 孙鹤, 贺舒娅, 薛智平, 何霜霜, 邓丰志, 黄俊霞, 杜永均
    2025, 68(9):  1293-1304.  doi:10.16380/j.kcxb.2025.09.013
    摘要 ( 32 )   PDF (14089KB) ( 1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索采用性诱和花香诱捕作为草地螟Loxostege sticticalis成虫监测方法的可行性及其理论依据。【方法】田间调查、解剖和分析性诱、花香诱捕和网捕草地螟雌蛾卵巢和雄蛾精巢的发育状态,记录和分析卵量、诱蛾量及田间调查的种群数量以及其与迁飞状态的关系。【结果】草地螟雄蛾精巢与日龄之间的关系密切,其回归方程为y=1.289-0.1288x+0.003516x2。2020-2023年在河北康保田间试验中发现,当性诱能诱捕到雄蛾时,雌蛾交配率为66.7%~100%, Ⅳ级卵巢占比44.1%-95.4%;不能诱捕到雄蛾时雌蛾交配率为0%-30.3%, Ⅳ级卵巢占比0%~3.6%。在内蒙古自治区克什克腾旗大石门镇2024年6月12日至6月22日期间,花香诱捕的雌蛾的平均交配率(94.3%±2.3%),显著高于网捕雌蛾的平均交配率(76.2%±5.3%)。花香诱捕与网捕的雌蛾平均交配次数没有差异。花香诱捕的雌蛾卵巢中的剩余卵量为(169.8±15.4)粒,显著低于网捕雌蛾卵巢中的剩余卵量[(267.9±20.7)粒]。性诱雄蛾精巢平均体积最大[(0.21±0.01) mm3],其次为网捕雄蛾精巢体积[(0.19±0.02) mm3],花香诱捕雄蛾精巢体积最小[(0.15±0.01) mm3]。性诱和花香诱捕草地螟成虫数量与其生理状态密切相关,性诱到的成虫是正在求偶的雄蛾,花香诱捕的是已经交配和产卵过或部分产卵的雌蛾以及已经交配的雄蛾。因此,迁入代和本地繁殖代的雄蛾对性信息素敏感和反应强烈,而迁出代的雌蛾卵巢发育级别低,雄蛾发育也不成熟,没有显示出对性信息素和花香气味的嗅觉行为反应。2020-2024年在河北康保和内蒙古的克什克腾旗不同季节的大量田间试验验证了这一关系。【结论】性诱和花香诱捕相结合可以帮助分析田间草地螟的生理状态,并判断其田间迁飞状态以及下一代的种群动态。

    中华蜜蜂人工授精后提高精子转移率的方法优化及应用
    庄明省, 李继莲
    2025, 68(9):  1305-1312.  doi:10.16380/j.kcxb.2025.09.014
    摘要 ( 40 )   PDF (3342KB) ( 1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为了解决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人工授精后精子转移率低的问题,延长授精蜂王在蜂群中产受精卵的时间。【方法】选取中华蜜蜂7日龄的处女蜂王分别注射1, 3和5 μL精液,每个剂量包括处理组和对照组,每组5头蜂王。处理组蜂王在授精完成后立即在其腹部末端套上塑料装置,对照组蜂王腹部末端则不套上塑料装置。24 h后,统计处理组和对照组每一蜂王的受精囊内精子数量。【结果】中华蜜蜂授精后的蜂王套上塑料装置进行的物理阻隔可显著提高精子向其受精囊的转移率,特别是蜂王被授精低剂量精液时具有显著优势。精子向受精囊的转移率由传统人工授精时的约11%提高至43%,授精蜂王产受精卵的时间明显延长。应用该方法成功解析了中华蜜蜂的体色遗传规律:中华蜜蜂体色由1对等位基因控制,黄色为显性,黑色为隐性, F1代杂合蜂王与黑色雄蜂回交子代的三型蜂体色分离比均呈现稳定的1∶1,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结论】本研究优化的精子转移方法可显著提高人工授精后中华蜜蜂蜂王侧输卵管内精子向受精囊的转移率,特别适用于授精低剂量精液(例如单雄授精),可成功应用于体色遗传规律的研究中,为中华蜜蜂的选育与种质资源保护提供了理论基础与技术支撑。
    目 录
    68卷第9期中英文目录
    2025, 68(9):  1313-1313. 
    摘要 ( 13 )   PDF (561KB) ( 1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