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期刊信息
  • 月刊(每月20日出版)
    1950年创刊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中国昆虫学会
    国内邮发代号:2-153
    国外发行代号:Q61
    ISSN 0454-6296
    CN 11-1832/Q

照片示取食枸杞叶片的枸杞负泥虫Lema decempunctata (鞘翅目: 叶甲科)幼虫。本期报道了棉蚜侵染对枸杞负泥虫生长发育、选择性及寄主植物激素的影响(pp.72–81)。照片由李发毅(青海大学农牧学院)于2022年8月3日摄于青海省海西蒙古藏族自治州都兰县宗加镇诺木洪农场五大队枸杞园。

本期目录
2025年 第68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5-01-20
上一期   
全选: 隐藏/显示图片
  • 研究论文
    家蚕小茧突变体sc生长发育相关通路差异表达基因转录分析
    吴赛, 王闪闪, 赵巧玲, 朱娟, 王梅仙, 唐顺明, 沈兴家
    2025, 68(1):  1-13.  doi:10.16380/j.kcxb.2025.01.001
    摘要 ( 79 )   PDF (10244KB) ( 8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航天蚕Bombyx mori后代小茧突变体sc的幼虫发育缓慢,食桑量少,推测其生长发育相关通路基因受到基因突变的影响。前期研究表明,sc突变受一对位于家蚕第3连锁群的隐性基因控制,但其控制基因并未被鉴定。本研究拟通过比较分析sc与航天蚕后代正常茧品系TG的转录组数据,为sc突变体相应基因的鉴定及分子机制的解析提供参考。【方法】分别取sc和TG 5龄第4天幼虫的头部和中肠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RNA-seq),并通过比较转录组分析获得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 DEGs),对DEGs进行GO注释和KEGG富集分析。利用qRT-PCR验证随机选取的DEGs在sc和TG中的表达量。此外,利用qRT-PCR调查感兴趣基因在sc中的表达量。【结果】 TG vs sc比较组头部检测到1 528个DEGs,其中820个上调表达, 708个下调表达; TG vs sc比较组中肠检测到1 401个DEGs,其中683个上调表达, 718个下调表达。GO分析表明头部和中肠DEGs在生物学过程中,大多数DEGs参与细胞过程、代谢过程、生物调节和刺激反应等;在分子功能中,大多数DEGs参与结合、催化活性、结构分子活性、转运蛋白活性和ATP依赖活性等。头部和中肠DEGs均涉及Hippo, Insulin和mTOR等与家蚕生长发育相关的信号通路。qRT-PCR分析显示,基因的表达趋势与转录组测序结果一致;与TG相比,sc中生长发育相关通路中BMSK0008105, BMSK0009907, BMSK0002689, BMSK0000286, BMSK0012340和BMSK00083629等关键基因差异表达。【结论】 sc和TG中生长发育相关的信号通路关键基因的差异表达,通过影响生长发育过程中的能量代谢、器官发生和细胞生长、增殖及凋亡等生理过程,进而影响小茧突变体sc的体型发育。研究结果有助于阐明sc突变体形成的分子机制,并为家蚕体型调控研究积累实验数据。
    麦红吸浆虫滞育进程中细胞色素c氧化酶活力及SmCOX1和SmCOX2的表达模式分析
    古丽旦·白山别克, 黄启通, 李方向, 成卫宁
    2025, 68(1):  14-22.  doi:10.16380/j.kcxb.2025.01.002
    摘要 ( 52 )   PDF (2163KB) ( 3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麦红吸浆虫Sitodiplosis mosellana细胞色素c氧化酶(cytochrome c oxidase, COX)酶活力及其亚基SmCOX1和SmCOX2的基因表达变化与其滞育发育的关系,为阐明麦红吸浆虫滞育的能量代谢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COX酶活力测试盒测定麦红吸浆虫自然滞育进程(滞育前、滞育、滞育后静息和滞育后发育)不同阶段幼虫中SmCOX活性;采用RTPCR和RACE技术克隆SmCOX1和SmCOX2全长cDNA序列并进行生物信息分析;采用qPCR技术检测SmCOX1和SmCOX2在麦红吸浆虫滞育进程中的表达模式。【结果】麦红吸浆虫幼虫中SmCOX活性在滞育阶段较滞育前显著降低,并在整个滞阶段维持较低水平,但在滞育后静息阶段显著升高,到滞育后发育阶段再次升高,显著高于滞育和滞育后静息阶段。克隆获得了开放阅读框长度分别为1 536和660 bp的SmCOX1和SmCOX2 (GenBank登录号分别为PP466915和PP466916),两个基因碱基A+T含量超过75%,分别编码511和220个氨基酸,预测的蛋白分子量分别为57.70和25.76 kD。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SmCOX1和SmCOX2具有线粒体COX酶催化核心典型的氧化还原铜(CuA和CuB)辅基和含血红素的金属中心heme a和heme a3,与同为瘿蚊科(Cecidomyidae)的稻瘿蚊Orseolia oryzae同源蛋白氨基酸序列一致性最高、亲缘关系最近。qPCR结果表明,SmCOX1和SmCOX2在麦红吸浆虫幼虫滞育进程中的表达量存在显著差异,在滞育前和滞育后发育阶段的表达量最高,其次为在滞育后静息期阶段的表达量,在滞育阶段的表达量最低,即变化趋势与SmCOX活性变化基本一致。【结论】麦红吸浆虫滞育进程中SmCOX活性和SmCOX1/2表达的降低与滞育阶段低水平的氧气消耗紧密相关,而其升高与滞育解除和滞育后发育阶段需要较多的能量供给紧密相关。
    中华按蚊GR基因家族的全基因组鉴定及特性分析
    牟肖, 任爽, 陈斌
    2025, 68(1):  23-35.  doi:10.16380/j.kcxb.2025.01.003
    摘要 ( 51 )   PDF (2111KB) ( 3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在全基因组水平上鉴定中华按蚊Anopheles sinensis味觉受体(gustatory receptor, GR)蛋白家族基因,分析GR基因家族成员的结构和特征,预测其家族成员可能的生物学功能,为中华按蚊GR基因家族提供信息框架。【方法】从NCBI和Vectorbase数据库中下载冈比亚按蚊An. gambiae、致倦库蚊Culex quinquefasciatus、埃及伊蚊Aedes aegypti和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已知的GR氨基酸序列作为询问序列,通过Blast和HMM方法在全基因组水平上搜索和鉴定中华按蚊的GR家族基因并命名;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中华按蚊GR基因的基本特征(理化性质、基因结构及基因组定位)、保守结构域及Ka/Ks比值等;通过MEGA软件运用最大似然法构建中华按蚊和冈比亚按蚊GR基因编码蛋白系统发育树。【结果】中华按蚊基因组中共筛选鉴定出54个GR基因。参考冈比亚按蚊分类和基于系统发生关系,将中华按蚊AsGRs分为CO2受体、苦味受体、糖受体和信息素受体4个亚家族,分别有3, 40, 6和5个受体。其中CO2受体和糖受体聚成一支,信息素受体聚类成一个分支,而苦味受体则分散在整个系统发育树中。54个中华按蚊GR基因定位在Chr.1和Chr.2染色体上; AsGRs的氨基酸数量为128~3 429, 分子量是14.85~397.08 kD, 理论等电点(pI)为5.16~9.84,亲水性指数(GRAVY)介于-0.023~0.838; 54个中华按蚊AsGR基因的外显子数量为1~23个,跨度较大。大部分中华按蚊与冈比亚按蚊直系同源基因对的Ka/Ks比值都小于1,说明中华按蚊GR家族基因在进化过程中主要是受到纯化选择的作用。【结论】本研究对中华按蚊GR基因家族进行全基因组鉴定和特征分析,丰富了中华按蚊基因组数据库,为后续中华按蚊GR基因的功能研究奠定了一定基础。

    橘小实蝇离子型受体基因家族的全基因组注释及分析 Hot!
    杨明寰, 王齐, 严善春, 刘伟, 王桂荣
    2025, 68(1):  36-48.  doi:10.16380/j.kcxb.2025.01.004
    摘要 ( 67 )   PDF (3025KB) ( 4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离子型受体(ionotropic receptors, IRs)在昆虫的嗅觉、味觉、温度和湿度感受等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本研究结合转录组数据在全基因组水平上对橘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离子型受体基因家族进行鉴定,为进一步研究橘小实蝇离子型受体基因功能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利用隐马尔可夫模型、多序列比对、基因结构域分析和系统发育分析在橘小实蝇全基因组中鉴定IR基因。利用TBtools对IR基因家族进行染色体定位、基因全长结构、蛋白保守基序和共线性分析,并通过EasyCodeML计算进化压。利用Hisat2及Stringtie软件计算分析橘小实蝇IR基因在外周神经组织(触角、口器、前足、中足、后足和生殖器)中的表达模式,并利用qPCR进行验证。【结果】在橘小实蝇全基因组中共鉴定获得39个候选IR基因,全部位于常染色体上,其中26个IR基因获得了转录组支持的CDS全长结构;全长IR基因共享2~8个相同的蛋白保守基序,说明其结构的保守性;28个候选IR基因与果实蝇属Bactrocera其他实蝇的IR基因存在共线性关系,其中1个IR基因受到强烈的负选择; 17个候选IR共线性基因在橘小实蝇外周神经组织中表达,其中10个IR基因仅表达于触角,2个IR基因仅表达于口器,1个IR基因仅表达于产卵器。另外,1个IR基因仅在触角和雄性生殖器中表达,1个IR基因除产卵器不表达其余组织都表达,2个IR基因在所有外周神经组织中都表达,另有6个IR基因存在雌雄表达差异,其他11个候选IR基因在外周神经组织中无表达。【结论】本研究利用基因组和转录组数据对橘小实蝇离子型受体基因家族进行了系统鉴定,并对该基因家族成员的结构特征、进化关系和表达模式进行了分析,为进一步研究橘小实蝇离子型受体基因的功能提供了理论基础。
    意大利蜜蜂piR-ame-1128833的靶mRNA和功能分析
    张艺琼, 李琪明, 董舒楠, 王宁, 康婧, 宓诗雨, 吴鹰, 蒋海宾, 陈大福, 郭睿
    2025, 68(1):  49-60.  doi:10.16380/j.kcxb.2025.01.005
    摘要 ( 38 )   PDF (10449KB) ( 2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本研究旨在揭示意大利蜜蜂Apis mellifera ligustica成年工蜂中肠中piR-ame-1128833的调控网络和功能,为探明其作用机制提供基础。【方法】通过stem-loop RT-PCR和Sanger测序验证piR-ame-1128833在意大利蜜蜂6日龄工蜂成虫中肠、7日龄蜂王成虫卵巢和12日龄雄蜂成虫精巢中的表达和序列真实性。使用相关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piR-ame-1128833的靶mRNA并进行GO和KEGG数据库注释。通过RT-PCR和Sanger测序对piR-ame-1128833的关键靶基因Wnt-1和LAMP-1在6日龄工蜂成虫中肠、7日龄蜂王成虫卵巢和12日龄雄蜂成虫精巢中的表达进行验证。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试验验证piR-ame-1128833与关键靶基因Wnt-1和LAMP-1的结合关系。饲喂刚出房的1日龄工蜂成虫piR-ame-1128833的模拟物(mimic-piR)和阴性对照(mimicNC)后,采用RTqPCR检测工蜂成虫中肠中piR-ame-1128833的相对表达量及过表达piR-ame-1128833后关键靶基因Wnt-1和LAMP-1的相对表达量。【结果】piR-ame-1128833在6日龄工蜂成虫中肠、7日龄蜂王成虫卵巢和12日龄雄蜂成虫精巢中存在和表达; piR-ame-1128833靶向3 021条mRNA,可注释到代谢进程和催化活性等45条GO条目及溶酶体和MAPK信号通路等318条KEGG通路;有51条靶mRNA涉及Wnt, mTOR, Hippo, AMPK, Hedgehog, MAPK和JAK-STAT等7条生长发育相关信号通路,有53条靶mRNA涉及2条体液免疫通路(MAPK和JAKSTAT信号通路)与3条细胞免疫通路(内吞作用、溶酶体和吞噬体);靶基因Wnt-1和LAMP-1在6日龄工蜂成虫中肠、7日龄蜂王成虫卵巢和12日龄雄蜂成虫精巢中表达;piR-ame-1128833与靶基因Wnt1和LAMP1之间存在结合关系;相较于mimic-NC饲喂组,piR-ame-1128833的表达量在mimic-piR饲喂组2和5日龄成年工蜂中肠中极显著上调,在3和4日龄成年工蜂中肠中显著上调;过表达piR-ame-1128833后, Wnt-1的表达量在3日龄成年工蜂中肠中极显著下调,在2, 4和5日龄成年工蜂中肠中显著下调; LAMP-1的表达量在3, 4和5日龄成年工蜂中肠中极显著下调,在2日龄成年工蜂中肠中显著下调。【结论】piR-ame-1128833在意大利蜜蜂成年工蜂中肠、成年蜂王卵巢和成年雄蜂精巢中表达,通过饲喂mimic-piR能实现成年工蜂中肠中piRame1128833的高效过表达,成年工蜂中肠中piR-ame-1128833通过负调控Wnt-1和LAMP-1的表达发挥潜在作用。
    安徽省二化螟的抗药性监测及四唑虫酰胺诱导效应的转录组分析 Hot!
    胡飞, 童友敏, 吴振晨, 梁佳惠, 毕思佳, 徐婷婷, 胡本进, 邱坤, 卓富彦, 徐丽娜
    2025, 68(1):  61-71.  doi:10.16380/j.kcxb.2025.01.006
    摘要 ( 42 )   PDF (2097KB) ( 2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明确安徽省不同生态区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种群对双酰胺类杀虫剂的抗性水平,探析其响应四唑虫酰胺和氯虫苯甲酰胺的差异表达基因,为杀虫剂的合理使用及二化螟抗性治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稻茎浸渍法对于2023年3-7月采自安徽省南陵、东至、庐江和望江4个二化螟田间种群和1个实验室敏感种群(CS) 3龄幼虫对氯虫苯甲酰胺、溴氰虫酰胺和四唑虫酰胺的抗性水平进行测定;采用PCR对庐江、东至、当涂、南陵、无为、宿松、望江、霍邱和凤台以及CS种群抗双酰胺类杀虫剂相关鱼尼丁受体(ryanodine receptor, RyR)基因的Y4667D, Y4667C, I4758M, Y4891F和G4915E抗性突变频率进行测定;采用致死中浓度(median lethal concentration, LC50)氯虫苯甲酰胺和四唑虫酰胺处理CS种群3龄幼虫,利用转录组测序筛选可能参与二化螟响应氯虫苯甲酰胺和四唑虫酰胺的差异表达基因并进行GO功能注释和KEGG通路富集。【结果】南陵、东至、庐江和望江4个二化螟田间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溴氰虫酰胺和四唑虫酰胺分别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其中望江种群对3种杀虫剂的抗性水平均最高,抗性倍数分别为253.8, 38.4和112.2倍。二化螟RyR中与双酰胺类杀虫剂抗性相关的I4758M, Y4667D, Y4891F和Y4667C突变在安徽省7个二化螟种群中的发生频率分别为52.8%, 32.3%, 4.7%和0.9%,未检测到G4915E突变,霍邱、凤台和CS种群未检测到任何突变。与对照组相比,二化螟CS种群3龄幼虫共有2 547个差异表达基因在LC50浓度氯虫苯甲酰胺和四唑虫酰胺迫后表达量均发生明显变化,其中,2 531个差异表达基因对这2种杀虫剂具有相同的响应模式,16个差异表达基因具有相反响应模式。响应氯虫苯甲酰胺和四唑虫酰胺的差异表达基因富集于定位、细胞过程、细胞、大分子复合物、结合、催化活性、代谢、遗传信息处理和有机系统。【结论】安徽省应尽快实行二化螟分区防治措施,在敏感区域合理使用双酰胺类药剂,以延缓抗性产生进程;在抗性区域,应通过综合措施进行抗性治理,恢复双酰胺类杀虫剂的高效性,提高药剂防治效果。

    棉蚜侵染对枸杞负泥虫生长发育、选择性及寄主植物激素的影响
    李发毅, 邓昌蓉, 段国珍, 樊光辉, 李建领
    2025, 68(1):  72-81.  doi:10.16380/j.kcxb.2025.01.007
    摘要 ( 40 )   PDF (1566KB) ( 3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枸杞负泥虫Lema decempunctata是枸杞Lycium barbarum有机生产中重要的咀嚼式口器害虫,长期与刺吸式口器害虫棉蚜Aphis gossypii相伴发生,难以防控。本研究旨在探析棉蚜侵染对枸杞负泥虫生长发育的影响,揭示枸杞负泥虫成灾机制,指导科学防控。【方法】观察测定棉蚜3龄若蚜和枸杞负泥虫2龄幼虫单独或共同为害枸杞植株48 h后,对后接种的枸杞负泥虫幼虫发育历期, 3龄老熟幼虫和成虫的体长、体宽、体重和头宽,幼虫取食选择率和成虫产卵率的影响,以及对枸杞叶片中水杨酸(salicylic acid, SA)和茉莉酸(jasmonic acid, JA)含量的影响。【结果】棉蚜单独为害枸杞植株时,枸杞负泥虫幼虫总历期较对照(未受害虫为害的健康枸杞植株)显著缩短11.68%, 3龄老熟幼虫体宽较对照增加13.67%,成虫体重、体宽和头宽较对照分别显著提高30.68%, 32.64%和32.90%。枸杞负泥虫单独为害枸杞植株时,枸杞负泥虫幼虫总历期较对照显著延长12.04%,但幼虫和成虫体重、体长、体宽和头宽与对照无显著差异。棉蚜和枸杞负泥虫共同为害枸杞植株时,枸杞负泥虫幼虫和成虫的体重、体长、体宽、头宽与对照差异不显著。在选择行为方面,与对照相比,枸杞负泥虫幼虫取食和成虫产卵首先趋向于选择棉蚜单独为害的枸杞植株,其次为棉蚜和枸杞负泥虫共同为害枸杞的植株。与对照相比,棉蚜单独为害能明显诱导枸杞叶片中SA含量增加,对JA含量没有显著影响;相反,枸杞负泥虫单独为害后能诱导枸杞叶片中JA含量增加,而对SA含量没有显著影响。【结论】棉蚜为害能显著诱导枸杞叶片中SA含量增加,抑制了枸杞叶片中JA的积累,促进枸杞负泥虫幼虫和成虫生长发育,同时对其取食和产卵有诱集作用,但这种促进作用在枸杞负泥虫存在的情况下减弱。
    视蛋白基因LW-opsin突变影响小菜蛾的生长发育和繁殖能力 Hot!
    陈韶萍, 邱荣洲, 池美香, 陈燕婷, 杨广
    2025, 68(1):  82-88.  doi:10.16380/j.kcxb.2025.01.008
    摘要 ( 45 )   PDF (2528KB) ( 3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是世界性的十字花科蔬菜害虫。本研究旨在明确视蛋白基因LW-opsin突变对小菜蛾生长发育和繁殖能力的影响,为开发小菜蛾遗传防控新靶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实验室条件下,利用年龄-龄期两性生命表测定小菜蛾野生型品系G88和LW-opsin突变品系LW-13的发育历期、存活率、繁殖力、生命期望值和生命表参数。【结果】LW-opsin突变延长了小菜蛾成虫前历期[G88: (12.45±0.06) d; LW-13: (13.45±0.25) d]和总产卵前期[G88: (12.59±0.08) d; LW-13: (13.57±0.30) d],缩短了成虫寿命[G88: (6.84±0.02) d; LW-13: (5.73±0.07) d]和产卵期[G88: (6.09±0.10) d; LW-13: (5.14±0.34) d]。LW-opsin突变降低了小菜蛾幼虫、蛹和成虫的存活率。G88品系种群特定年龄存活率从18日龄起开始急剧下降, LW-13品系种群特定年龄存活率则在4日龄时已降至25%。LW-opsin突变降低了种群特定年龄繁殖值、特定年龄-龄期生命期望值、内禀增长率[G88: (0.31±0.01) d-1; LW-13: (0.15±0.03) d-1]、周限增长率[G88: (1.36±0.01) d-1; LW-13: (1.16±0.03) d-1]和净增殖率(G88: 79.79±8.84; LW-13: 10.26±3.84),延长了平均世代周期[G88: (14.20±0.06) d; LW-13: (15.67±0.16) d]。【结论】视蛋白基因LW-opsin突变影响小菜蛾的生长发育,降低其存活率和繁殖能力。
    两种果蝇蛹期寄生蜂的冷、热昏迷反应
    刘田田, 陈金琳, 陈飞, 高欢欢, 习新强
    2025, 68(1):  89-97.  doi:10.16380/j.kcxb.2025.01.009
    摘要 ( 32 )   PDF (1513KB) ( 3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在高温或低温环境中,昆虫的神经和肌肉系统会暂时丧失功能进入可逆的昏迷状态,超过引发昏迷状态阈值的极端温度以及过长时间的昏迷状态会导致昆虫死亡。本研究旨在探究两种寄生蜂毛锤角细蜂Trichopria drosophilae和蝇蛹金小蜂Pachycrepoideus vindemiae的冷、热昏迷状态,以更全面地理解气候变化对寄生蜂的影响。【方法】 观察羽化24 h内的毛锤角细蜂和蝇蛹金小蜂成蜂在4 ℃低温及38和42 ℃高温环境中进入昏迷状态的时间、从昏迷状态恢复的时间,以及昏迷处理60和120 min后转移到25 ℃环境中恢复运动能力的个体的比例,并统计了存活个体的寿命。【结果】在4 ℃低温环境下,毛锤角细蜂成蜂比蝇蛹金小蜂成蜂在更短的时间内进入昏迷状态,并且它们需要更长的时间从冷昏迷状态中恢复过来。38和42 ℃高温环境中,毛锤角细蜂成蜂全部丧失运动能力,在38 ℃昏迷60和120 min后均约有27%的个体死亡;而在42 ℃昏迷60和120 min后分别约有15%和38%的个体死亡; 38 ℃高温不会致蝇蛹金小蜂成蜂出现昏迷, 42 ℃高温导致约35%蝇蛹金小蜂成蜂丧失运动能力,且丧失运动能力60和120 min的个体在解除高温胁迫后全部死亡,这表明蝇蛹金小蜂成蜂没有像毛锤角细蜂成蜂一样通过昏迷度过高温胁迫。我们还发现,从冷昏迷状态恢复后的两种寄生蜂成蜂的寿命未受影响,但从热昏迷恢复的两种寄生蜂成蜂的寿命显著变短,并且毛锤角细蜂成蜂的寿命受影响程度更大。【结论】这些结果说明在极端温度环境中,蝇蛹金小蜂成蜂比毛锤角细蜂成蜂保持更长时间的活动状态,并且高温对蝇蛹金小蜂的寿命等影响较小。研究结果为气候变化背景下利用这两种寄生蜂开展果蝇类害虫的生物防治提供了参考。
    基于线粒体Cytb的新疆黑条小车蝗种群遗传多样性及谱系地理学研究
    马钰洁, 张晓清, 王一鸣, 钟圆佳, 季荣, 袁亮
    2025, 68(1):  98-109.  doi:10.16380/j.kcxb.2025.01.010
    摘要 ( 17 )   PDF (2922KB) ( 2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本研究旨在揭示中国西部新疆地区黑条小车蝗Oedaleus decorus decorus不同地理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及谱系关系,为新疆迁飞蝗虫的历史迁飞规律提供分子遗传学证据。【方法】PCR扩增新疆28个黑条小车蝗地理种群线粒体Cytb上740 bp的核酸序列,基于Cytb片段序列利用DnaSP 5.10和Arlequin 3.1软件对黑条小车蝗地理种群的遗传多样性、遗传分化格局和基因流等进行分析。【结果】从新疆28个黑条小车蝗地理种群的338条Cytb片段中共检出27个单倍型,群体单倍型多样性指数(Hd)为0.8185,核苷酸多样性(π)为0.00611,暗示黑条小车蝗种群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基于单倍型构建的分子系统发育树及median-joining网络关系分析表明,新疆地区黑条小车蝗地理种群被明显划分为2个地理遗传谱系:天山北麓谱系(谱系Ⅰ,包括温泉、沙湾、昌吉、乌鲁木齐和哈密种群及博乐种群的1头个体)和中哈边境谱系(谱系Ⅱ,包括伊犁、塔城和阿勒泰种群及博乐种群的11头个体);AMOVA分析显示新疆黑条小车蝗不同地理种群间的遗传变异较高(71.38%),而不同地理种群内的遗传变异水平较低(28.62%); 28个地理种群间的遗传分化指数(Fst)为-0.097~0.987, 2个地理遗传谱系之间遗传分化指数(Fst)为0.805;核苷酸错配分布呈现多峰,Tajima’s D值为0.193,Fu’s Fs为-2.863,推测新疆地区黑条小车蝗未发生历史种群扩张。【结论】新疆地区黑条小车蝗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和明显的系统地理分布格局; 2个地理谱系间基因交流较弱,存在较大遗传分化,但2个地理谱系内各种群存在较强基因流,推测是高山、沙漠等地理隔离所致。该研究结果为重构新疆草原蝗虫历史迁飞路径及阐明当前分布格局提供分子遗传学依据。
    基于线粒体基因组的云南省橘小实蝇种群遗传结构分析
    冯新颖, 王璇, 李冰艳, 曾彪, 李虎, 刘志琦, 宋凡
    2025, 68(1):  110-122.  doi:10.16380/j.kcxb.2025.01.011
    摘要 ( 27 )   PDF (4034KB) ( 3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基于线粒体基因组数据,明晰云南省橘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种群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揭示其在云南的扩散路径,为橘小实蝇防控策略的制定和规划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22年7-9月收集云南省橘小实蝇15个地理种群,使用DNBSEQ-T7平台进行线粒体基因组测序、组装与注释;基于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protein-coding genes, PCGs)序列使用MEGA-X 10.0.5, DnaSP 6.12和Arlequin 3.5.2软件分析种群遗传多样性与遗传分化;基于13个PCG和COI序列使用最大似然法构建系统发育树,使用PopART4.8.4软件构建单倍型网络;通过中性检验和错配分布分析种群历史动态。【结果】共获得云南橘小实蝇15个地理种群149条线粒体全基因组,包含共1 697个变异位点,总体表现出高水平的遗传多样性(Pi=0.00783, K=87.591, Hd=0.9994);种群间遗传距离为0.00702~0.00874,遗传分化指数为-0.02345~0.05203;系统发育树和单倍型网络均未呈现出明显的种群结构;橘小实蝇云南种群历史上发生过扩张,云南西部和南部为橘小实蝇最早入侵区域,北部地区橘小实蝇入侵时间较晚。【结论】云南省橘小实蝇不同组群均呈现出高水平遗传多样性和弱遗传结构,线粒体基因组变异位点丰富且广泛分布在所有种群中,不同地理种群间没有明显分化,推测橘小实蝇由云南西部及南部向北部地区扩散。
    简 报
    东方平腹小蜂成蜂触角感器形态和超微结构
    刘欣玉, 白妍妍, 赵盈盈, 戚煜, 姜娜, 刘保志, 吕淑杰, 谢寿安
    2025, 68(1):  123-132.  doi:10.16380/j.kcxb.2025.01.012
    摘要 ( 41 )   PDF (6385KB) ( 4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明确斑衣蜡蝉Lycorma delicatula的本土寄生性天敌东方平腹小蜂Anastatus orientalis雌、雄成蜂触角感器的种类、形态和分布规律,为深入探究东方平腹小蜂各类感器的功能,揭示其化学感受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对东方平腹小蜂雌、雄成蜂触角感器的形态和超微结构进行观察。【结果】东方平腹小蜂成蜂触角呈膝状,由梗节、柄节和鞭节组成,雄成蜂触角的平均长度为1 710.53 μm,雌成蜂触角的平均长度为1 638.67 μm。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东方平腹小蜂成蜂触角上7种类型感器,分别为:Böhm 氏鬃毛、毛形感器、刺形感器、锥形感器(有2种亚型SBⅠ和SBⅡ)、板形感器、腔锥形感器和耳形感器。其中,耳形感器为雌蜂特有。此外,还在雌蜂触角上发现了表皮孔结构。【结论】东方平腹小蜂雌、雄成蜂触角感器的种类、分布特征均存在典型的性二型现象。不同类型感器拥有不同的形态和分布,且发挥不同功能。研究认为东方平腹小蜂丰富的触角感器在其感受环境变化、寻找配偶和定位寄主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这些结果为研究该寄生蜂的化学通讯机制和嗅觉行为差异奠定了基础。
    目 录
    68卷第1期中英文目录
    2025, 68(1):  133-133. 
    摘要 ( 16 )   PDF (507KB) ( 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