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信息
  • 月刊(每月20日出版)
    1950年创刊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中国昆虫学会
    国内邮发代号:2-153
    国外发行代号:Q61
    ISSN 0454-6296
    CN 11-1832/Q
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昆虫抗药性机理:行为和生理改变及解毒代谢增强(英文)
刘喃喃,朱芳,徐强,Julia W. PRIDGEON,高希武
   2006, 49 (4): 671-679.  
摘要4456)      PDF(pc) (315KB)(9867)    收藏
杀虫剂抗性是指“生物的一个品系发展了对该生物正常种群中大多数个体具有致死作用剂量的杀虫药剂的能力”。行为改变、生理学上的变化或代谢解毒等抗性机制能够降低毒物到达靶标的有效剂量。行为抗性是指减少昆虫与毒物接触或使昆虫能够存活于对大多数对正常个体致死(或有害)的环境中的任何行为。生理学改变的机制包括杀虫剂对表皮的穿透性降低、增加对药剂阻隔(sequestration)或储存和加速杀虫剂的排泄。细胞色素P450、水解酶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是杀虫药剂代谢解毒的主要3大酶系。细胞色素P450是一个超基因家族,是生物体内对外源性和内源性化合物解毒代谢或活化最重要的酶系。在许多害虫中发现P450介导的解毒代谢增加导致了对杀虫药剂抗性的增加。谷胱甘肽S-转移酶是可溶性的 二聚体蛋白,与代谢解毒、大量内源性和外源性化合物的排泄有关,许多昆虫中证明其抗药性与该酶活性增加有关。水解酶实际上是一组异源的酶类,其对抗药性的作用包括通过基因扩增增加酶量,作为结合蛋白隔离杀虫药剂或通过增加酶的活性加强对药剂的水解作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家蚕LTR逆转录转座子的鉴定、分类及系统发育分析
许红恩, 韩民锦, 张化浩, 沈以红, 向仲怀, 张泽
   2011, 54 (11): 1211-1222.  
摘要5709)      PDF(pc) (8638KB)(9139)    收藏
转座子是真核生物基因组的重要组成成分。为了研究家蚕 Bombyx mori长末端重复序列 (long terminal repeat, LTR)逆转录转座子的分类及进化, 本研究采用 de novo预测和同源性搜索相结合的方法, 在家蚕基因组中共鉴定出了38个LTR逆转录转座子家族, 序列长度占整个基因组的0.64%, 远小于先前预测的11.8%, 其中有6个家族为本研究的新发现。38个家族中, 26个家族有表达序列标签 (expression sequence tag, EST)证据, 表明这些家族具有潜在的活性。对有EST证据的6个家族和没有EST证据的5个家族用RT-PCR进行了组织表达谱实验, 结果表明这11个家族在一些组织中有表达, 这进一步证实了这些家族具有转录活性, 基于此我们推测家蚕中大部分的LTR逆转录转座子家族很可能具有潜在活性。对转座子的插入时间进行估计, 结果表明绝大部分元件都是最近1百万年内插入到家蚕基因组中的。我们还比较了黑腹果蝇 Drosophila melanogaster、 冈比亚按蚊 Anopheles gambiae和家蚕 B. mori中Ty3/Gypsy超家族分支的差异, 结果表明不同枝在不同昆虫中有着不同的扩张。家蚕中LTR逆转录转座子的鉴定和系统分析有助于我们理解逆转录转座子在昆虫进化中的作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果蝇翅原基发育分化的主要过程及分子机理
欧俊,郑思春,冯启理,刘琳
   2013, 56 (8): 917-924.  
摘要4861)      PDF(pc) (13844KB)(8405)    收藏
翅原基发育分化与昆虫的个体发育紧密联系, 对昆虫翅发育的研究有助于阐述昆虫的发育过程。另外, 翅的形成是一些农林害虫泛滥的主要原因之一, 研究翅发育分化有助于我们从翅发育的角度控制农林害虫。目前, 翅发育分化在果蝇 Drosophila中研究已较为深入详细。果蝇翅发育分化主要包括4个阶段: 翅原基(wing disc)的确定, 前-后(antero-posterior, A-P)和背-腹(dorso-ventral, D-V)组织中心(organizing center)的建立, 翅区(wing region)的确定, 以及翅区的进一步分化。具有homeobox序列的基因(homeobox 基因)如 Engrailed (En)、 Apterous ( Ap)和 Ultrabithorax ( Ubx), 分泌蛋白如Wnt家族成员Wingless (Wg)及TGF-β超家族成员Decapentaplegic (Dpp)和Hedgehog (Hh), 以及翅原基特有的核蛋白编码基因 Vestigial ( Vg), 共同调控了翅原基的正常发育分化。本文综述了果蝇翅原基发育分化的过程及分子机理方面的研究发现, 为翅原基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绿盲蝽丝氨酸蛋白酶基因 AlSP4的克隆及取食不同寄主植物后的表达谱分析
孙洋, 柏立新, 张永军, 肖留斌, 谭永安, 吴国强
   2012, 55 (6): 641-650.  
摘要4205)      PDF(pc) (15314KB)(7781)    收藏
胰蛋白酶类和胰凝乳蛋白酶类丝氨酸蛋白酶是盲蝽科昆虫消化系统内重要的消化酶。为了更好地了解丝氨酸类蛋白酶在绿盲蝽 Apolygus lucorum消化系统中的作用, 本研究首次克隆了绿盲蝽丝氨酸蛋白酶基因 AlSP4 (GenBank登录号为JQ609682)。序列分析结果表明, 该基因开放阅读框长999 bp, 编码332个氨基酸, 预测分子量为36.84 kDa, 理论等电点为5.35, N末端疏水区包含有16个氨基酸组成的信号肽。蛋白特征分析表明, 该基因翻译后的蛋白质具有丝氨酸蛋白酶的典型特征, 即氨基酸序列中具有组氨酸(His)、 天门冬氨酸(Asp)以及丝氨酸(Ser)残基组成的酶活性催化中心三元件; 该基因翻译后还具有明显的胰蛋白酶前体的特征, 即此基因具有信号肽、 激活肽以及胰蛋白酶N末端保守的起始氨基酸序列(IVGG)。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对绿盲蝽雌、 雄成虫取食不同寄主植物后AlSP4的表达谱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 相对于其他寄主植物, 雌成虫取食Bt棉后 AlSP4的表达量最高, 并显著高于取食常规棉后的表达量( P<0.01)。雄成虫取食茼蒿后 AlSP4的表达量最高; 雄成虫取食Bt棉后, AlSP4的表达水平仅次于取食茼蒿后的表达量, 也显著高于取食常规棉后的表达量( P<0.01)。由此可见, AlSP4是绿盲蝽取食Bt棉后的重要消化酶基因, 对绿盲蝽适应Bt棉取食具有重要作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苹果蠹蛾热激蛋白Hsp90基因的克隆及热胁迫下的表达分析
申建茹, 李明福, 陈乃中, 王进军, 万方浩
   2011, 54 (11): 1236-1248.  
摘要3645)      PDF(pc) (11878KB)(7416)    收藏
世界检疫性害虫苹果蠹蛾 Cydia pomonella是一种温度耐受可塑性很高的物种。本研究针对温度波动可能导致其耐热性增强的科学问题, 采用生测法鉴定了苹果蠹蛾实验种群的高温耐受阈值, 采用同源克隆、 RACE和实时荧光定量PCR (RT-qPCR)等方法研究了苹果蠹蛾热激蛋白Hsp90基因的应激表达对耐热性的重要作用。高温耐受阈值研究结果表明, 苹果蠹蛾实验种群的死亡率随温度的升高和时间的延长显著性升高, 1-5龄幼虫分别经50℃和52℃高温处理2, 5和10 min后, 3龄幼虫耐热性最差, 5龄幼虫最强。50℃和52℃分别处理10 min和5 min均可导致1-4龄幼虫全部死亡, 而5龄幼虫在这两种处理下仍有25.0%和11.1%的存活率。以35℃处理的5龄雌幼虫为材料克隆苹果蠹蛾Hsp90基因全长cDNA, 结果显示该基因全长为2 470 bp, 完整开放阅读框为2 148 bp, 共编码716个氨基酸, 预测分子量为82.07 kDa, 命名为 Cphsp90 (GenBank登录号JN624775)。该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亚洲玉米螟 Ostrinia furnacalis和甘蓝夜蛾 Mamestra brassicae等昆虫的Hsp90的氨基酸序列一致性高达96%, 表明了Hsp90家族的保守特性。 Cphsp90 mRNA的相对表达量在32~44℃高温胁迫下随温度的升高而显著增高, 证实 Cphsp90是诱导型热激基因, 且mRNA相对表达量与胁迫程度正相关。 Cphsp90基因的表达还具有组织特异性, 35℃处理幼虫的表皮中 Cphsp90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血淋巴、 脂肪体和中肠, 应激响应最为活跃。与未经温热预处理的昆虫相比, 35℃温热预处理3 h后的5龄幼虫在40, 45和50℃更高的温度胁迫下, Cphsp90 mRNA达到最高表达量所需要的胁迫温度有所提升, 由未经预热处理的40℃处理10 min提高到45℃处理10 min, 这与温热预处理会增强5龄幼虫耐热性的现象相符, 表明 Cphsp90基因的响应表达在苹果蠹蛾耐热性及其可塑性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基于防御腺特征的琵甲族属级阶元系统发育关系分析 (鞘翅目: 拟步甲科)
刘超, 任国栋
   2012, 55 (10): 1205-1220.  
摘要3132)      PDF(pc) (13853KB)(6612)    收藏
基于16属65种琵甲(含新记述7属)的防御腺特征, 探讨了琵甲族(鞘翅目: 拟步甲科)的属级系统发育关系。通过对这些种的防御腺着生位置、 形状、 长度、 宽度、 囊体间距、 囊壁厚度、 囊壁花纹、 囊壁褶皱等特征进行解剖测量和分析, 归纳出族、 属级特征。利用SPSS19.0和Hennig86(1.5版)两个软件对选定特征进行聚类分析和系统进化分析, 得出琵甲族16属的进化关系为: Prosodes>Blaptogonia>Tagonoides>Thaumatoblaps>Caenoblaps>Agnaptoria>Asidoblaps> Coelocnemodes>Dila>Gnaptor>Blaps>Pseudognaptorina> Nalepa>Belousovia>Gnaptorina>Itagonia。基于防御腺形态学数据的琵甲族系统发育分析结果将琵甲族16个属清楚地分开, 表明其在分类上具有重要价值。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斜纹夜蛾抗性种群中酶抑制剂对杀虫剂的增效作用(英文)
Mushtaq AHMAD
   2009, 52 (6): 631-639.  
摘要3765)      PDF(pc) (1223KB)(6057)    收藏
采用浸液生测法研究了斜纹夜蛾 Spodoptera litura巴基斯坦抗性种群中酶抑制剂[胡椒基丁醚(PBO)和脱叶膦(DEF)]对丙溴磷、灭多威、硫双灭多威、氯氰菊酯、氯氟氰菊酯、联苯菊酯、茚虫威和多杀菌素等杀虫剂的增效作用。结果表明:PPO和DEF对氨基甲酸酯杀虫剂灭多威和硫双灭多威均具有增效作用,但对有机磷杀虫剂丙溴磷不具有增效作用。两种抑制剂对氯氰菊酯均产生增效作用,但对联苯菊酯没有增效作用。PPO 和DEF增加了氯氟氰菊酯对Multan种群的毒性,但没有增加其对Mailsi种群的毒性。DEF对多杀菌素具有增效作用,但PBO对其没有增效作用。PBO和DEF对氨基甲酸酯杀虫剂、拟除虫菊酯杀虫剂、茚虫威和多杀菌素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这说明细胞色素P450单加氧酶和酯酶的解毒作用至少部分参与了斜纹夜蛾对这些杀虫剂的抗性过程。不过,两种增效剂对杀虫剂增效作用范围有限,暗示对于斜纹夜蛾巴基斯坦种群而言,其他的机制(如靶位点不敏感、表皮穿透作用降低)可能是更重要的抗性机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纯水培养对重金属污染地区红裸须摇蚊幼虫 肠道细菌群落多样性及潜在功能的影响
马微微, 徐海轩, 曹威, 闫春财, 孙泽阳
昆虫学报    2023, 66 (10): 1374-1384.   DOI: 10.16380/j.kcxb.2023.10.011
摘要159)      PDF(pc) (3402KB)(6007)    PDF(mobile) (3402KB)(4)    收藏
【目的】通过对在重金属污染的天津市渤海湾淡水区域鉴定出的摇蚊耐污种红裸须摇蚊 Propsilocerus akamusi进行肠道细菌群落多样性和潜在功能研究,了解生境的变化对摇蚊幼虫肠道细菌群落的影响。【方法】将在受重金属污染的天津市渤海湾淡水区域鉴定到的红裸须摇蚊4龄幼虫用实验室蒸馏水饲养7 d作为实验室培养组,并提取实验室培养组和野外采集组的红裸须摇蚊4龄幼虫肠道细菌基因组DNA,对16S rRNA基因V3-V4区进行高通量测序,将测序结果进行数据质控、序列对比和过滤,分析肠道细菌群落物种组成变化并预测肠道细菌潜在功能。【结果】基于红裸须摇蚊4龄幼虫肠道细菌16S rRNA测序结果共注释到11个门、13个纲、33个目、54个科、71个属、90个种以及105个可操作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 OTUs)。实验室培养组红裸须摇蚊4龄幼虫肠道内细菌群落多样性和丰度较野外采集组下降,两组优势菌门相似,均包含厚壁菌门(Firmicu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ota)及脱硫弧菌门(Desulfobacterota),野外采集组4龄幼虫肠道内变形菌门丰度显著高于实验室培养组的;实验室培养组4龄幼虫肠道内气单胞菌属 Aeromonas、希瓦氏菌属 Shewanella、沙雷氏菌属 Serratia、假单胞菌属 Pseudomonas以及耶尔森氏菌属 Yersinia的平均丰度较野外采集组显著降低。线性判别分析结果揭示,野外采集组和实验室培养组的红裸须摇蚊4龄幼虫肠道内存在丰度差异显著的细菌物种。KEGG分析结果显示,红裸须摇蚊4龄幼虫肠道内细菌基因组中有关新陈代谢的基因相对丰度极高,实验室培养组红裸须摇蚊4龄幼虫肠道内细菌基因组中有关环境信息处理和细胞进程的基因相对丰度较野外采集组的显著下降。【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野外不良环境中生存的红裸须摇蚊幼虫与实验室纯水环境培养幼虫肠道细菌群落多样性以及基因功能存在显著差异,这有助于从环境角度切入研究摇蚊个体抗性机制,为进一步探索摇蚊幼虫肠道内共生微生物抵抗环境胁迫发挥必要作用的研究提供新思路,也为昆虫在不良环境中的耐受机制与其肠道菌群稳态调控机理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家蚕复眼突变系光泽眼( lu)和光泽小眼( ve)的复眼形态观察
李琼艳, 刘春, 荀利杰, 李栋, 党增强, 吕金凤, 夏庆友
   2013, 56 (4): 350-357.  
摘要3210)      PDF(pc) (14899KB)(5473)    收藏
家蚕 Bombyx mori复眼突变系光泽眼( lustrous, lu)及光泽小眼( varnished eye, ve)都是由单基因控制的隐性突变, 目前为止, 其突变基因及突变机理还未知。为了了解其复眼突变性状内外部形态结构差异, 本研究以家蚕正常品系大造Dazao (Dz)为对照, 利用光学显微镜及扫描电镜对家蚕Dz, luve的成虫复眼和幼虫单眼表面进行观察, 并利用石蜡切片HE染色技术对3个品系复眼内部结构进行观察。结果表明: 突变体 luve的复眼表面形态除了典型的富有光泽外, 复眼形状、 大小和小眼形态、 排列及数量上都与正常型明显不同。突变体lu和ve的角膜、 晶锥、 感杆束及色素细胞均发生了异常。 luve不仅是复眼表面形态发生了变化, 其内部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研究为lu和ve突变基因的克隆及突变机理的阐明提供了参考信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小菜蛾鞣化激素基因克隆及其功能分析
马小丽, 何玮毅, 尤燕春, 李晓静, 徐秀凤,胡玉兰, 杨广, 尤民生
   2013, 56 (10): 1101-1109.  
摘要2643)      PDF(pc) (28396KB)(5416)    收藏
鞣化激素是调节昆虫表皮骨化和翅膀发育的一种神经激素, 尽管已经在许多不同种昆虫上克隆了鞣化激素基因, 但是关于小菜蛾 Plutella xylostella鞣化激素及其基因的研究至今未见报道。本研究克隆了两个小菜蛾鞣化激素基因 PxbursαPxbursβ  (GenBank 登录号分别为KF498645和KF498646)全长cDNA, 其序列长度分别为537 bp和360 bp, 与已报道的其他昆虫的鞣化激素氨基酸序列一致性分别为51%~68% 和37%~57%。实时定量PCR分析发现 PxbursαPxbursβ均在蛹期表达量高, 而在幼虫期和成虫期的表达量低。以 Pxbursα部分序列的双链RNA(dsRNA)饲喂小菜蛾4龄末期幼虫, 发现蛹期 Pxbursα的表达受到了显著抑制, 小菜蛾的发育停滞在蛹期而无法正常羽化, 并最终死亡。由此推测, 小菜蛾鞣化激素基因在蛹期的大量表达对其生长发育和羽化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不同环境变量下银胶菊叶甲的生命表(英文 )
OMKAR, Shruti RASTOGI, Ahmad PERVEZ
   2013, 56 (11): 1286-1293.  
摘要2329)      PDF(pc) (6675KB)(5059)    收藏
在室内研究了不同环境变量(如食物、温度、光周期和不同光波长)下银胶菊杂草 Parthenium hysterophorus L.的食叶昆虫和生物防治因子银胶菊叶甲 Zygogramma bicolorata Pallister 的生命表。不同发育阶段的该种叶甲取食银胶菊不同部位时,取食花的甲虫死亡率指标Kappa值最低,其次是取食叶片和茎;而取食花时甲虫世代存活率最高。温度显著影响主要发育阶段该种叶甲的死亡率和存活率。27℃下饲养的未成熟期甲虫的Kappa值最低,其次是30, 25, 20 和35℃。世代存活和存活率表现相同的趋势。不同光周期显著影响死亡率,在14L∶10D (长日照)下世代存活最好,其次是 12L∶12D (昼夜相等), 10L∶14D (短日照), 24L∶0D (连续光照) 和0L∶24D (连续黑暗)。甲虫对不同波长光的反应上,在白光(广谱)下Kappa值最低,世代存活率最高,其次是黄光(λ≈570 nm)、蓝光 (λ≈475 nm) 和红光(λ≈650 nm)。卵的死亡率最高。不同发育阶段的甲虫在27℃长日照白光下用银胶菊花饲养最佳。死亡率趋势具有严格和显著的阶段特异性,表现出内在的存活效应,与研究的因素无关。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蚊虫嗅觉识别的神经机制
陆鹏飞, 乔海莉, 骆有庆
   2013, 56 (1): 88-97.  
摘要4928)      PDF(pc) (15904KB)(4967)    收藏
蚊虫主要依赖嗅觉系统与外界环境进行化学信息交流。蚊虫通过嗅觉感受系统寻找食物、 配偶和产卵场所, 进而做出相应的行为反应。本文综述了近年来蚊虫嗅觉系统对气味信号神经传导机制的研究进展。蚊虫的嗅觉感器主要位于触角和下颚须, 触角上的毛形感器和锥形感器感受氨水、 乳酸、 羧酸类化合物等人体和其他动物释放的微量气味物质, 下颚须上的锥形感器则感受呼出的二氧化碳以及一些其他的挥发性物质; 蚊虫嗅觉感器内部有受体神经细胞, 其上分布有嗅觉受体蛋白, 蚊虫对外界环境的化学感受就是通过气味物质与这些受体蛋白互作而得以实现; 根据对不同气味物质的反应谱差异, 嗅觉神经细胞被分为不同的功能类型; 来自嗅觉神经细胞的神经信号进一步从外周传导至中枢神经中脑触角叶内的神经小球, 在此对信息进行初步的处理, 通过评估嗅觉神经细胞的反应和触角叶内的神经小球相应被激活的区域, 不同小球被分别命名; 最后, 神经信号继续整合, 由投射神经传向前脑, 最终引发一系列昆虫行为反应。这些研究从理论上剖析了气味信号在蚊虫嗅觉系统中的神经转导通路, 对于我们深刻理解蚊虫的嗅觉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也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其他昆虫甚至人类的气味识别机制及进行更深层次神经科学的探索。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家蚕免疫相关基因和信号途径的鉴定和比较分析
程廷才,夏庆友,许平震,谭祥,方婷,向仲怀
   2009, 52 (3): 235-245.  
摘要4533)      PDF(pc) (1628KB)(4798)    收藏
家蚕 Bombyx mori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昆虫, 在中国约有5 000年的驯化历史。家蚕分子免疫学方面的最新研究已经初步勾勒出其先天免疫的轮廓。本研究基于更新的家蚕基因组数据, 通过与黑腹果蝇 Drosophila melanogaster、冈比亚按蚊 Anopheles gambiae、意大利蜜蜂 Apis mellifera和赤拟谷盗 Tribolium castaneum基因组的比较分析, 鉴定了家蚕21个免疫相关基因家族的218个基因, 其编码产物包括模式识别受体、信号传导因子、效应分子和氧化防御相关的酶类。尽管信号传导因子的序列分化较大, 但系统进化分析显示它们在不同昆虫间呈明显的直系同源关系。相反, 与识别、调制和效应因子相关的基因的序列保守性更高, 但是这些基因家族明显缺乏直系同源基因, 由此推测这些基因是由物种特异的基因复制机制产生的。结果提示家蚕拥有与其他昆虫相同的免疫应答调控的分子机制, 而且家蚕同样可以通过基因复制及其序列分化等方式调节防御策略。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昆虫天然免疫反应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张明明, 初源, 赵章武, 安春菊
   2012, 55 (10): 1221-1229.  
摘要3983)      PDF(pc) (5441KB)(4533)    收藏
昆虫体内缺乏高等脊椎动物所具有的获得性免疫系统, 只能依赖发达的天然免疫系统抵抗细菌、 真菌、 病毒等外源病原物的侵染。本文概括了昆虫天然免疫反应发生和作用的分子机制相关进展, 重点阐述了重要免疫相关因子在昆虫天然免疫反应中的功能和作用机制。昆虫天然免疫反应分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两种, 二者共同作用完成对病原物的吞噬 (phagocytosis)、 集结 (nodulation)、 包囊 (encapsulation)、 凝结 (coagulation)和黑化(melanization)等。当昆虫受到外界病原物的侵染时, 首先通过体内的模式识别蛋白(pattern recognition proteins/receptor, PRPs)识别并结合病原物表面特有的模式分子(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 PAMPs), 继而一系列包括丝氨酸蛋白酶和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在内的级联激活反应被激活和调控, 产生抗菌肽、 黑色素等免疫效应分子, 清除或杀灭外源物。抗菌肽是一类小分子量的阳离子肽, 具有广谱抗菌活性, 针对不同类型的病原物, 抗菌肽的产生机制也不尽相同。昆虫体内存在着两种信号转导途径调节抗菌肽的产生: 一是由真菌和大部分革兰氏阳性菌激活的Toll途径; 二是由革兰氏阴性菌激活的Imd途径(immune deficiency pathway)。这两个途径通过激活不同转录因子调控不同抗菌肽基因的表达参与昆虫体内的天然免疫反应。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伊朗Karaj地区双孢蘑菇上的螨类调查(英文)
Katayoon KHERADMAND, Karim KAMALI, Yaghoub FATHIPOUR, Edward UECKERMANN, Ebrahim Mohammadi GOLTAPEH
   2007, 50 (4): 416-422.  
摘要3556)      PDF(pc) (275KB)(4395)    收藏
2004年春季至2006年夏季期间,调查了伊朗Karaj地区双孢蘑菇上的螨类,发现了3目9科17种食菌性、捕食性和腐食性螨类,包括:光滑巨螯螨Macrocheles glaber (Müller),粪巨螯螨Macrocheles merdarius (Berlese),近褐巨螯螨Macrocheles subbadius(Berlese),甲虫寄螨Parasitus coleoptratorum (Linnaeus),粪堆寄螨Parasitus fimetorum (Berlese),乳突寄螨Parasitus mammillatus (Berlese),Sancassania rodionovi Zachvatkin,腐食酪螨Tyrophagus putrescentiae (Schrank),Uroobovella fimicola (Berlese),Ameroseius fungicolus * Masan,Pediculaster kneeboni * Wicht,Pediculaster flechtmanni * Wicht,Scutacarus longitarsus (Berlese),Dendrolaelaps multidentatus * Masan,柴特北绥螨Arctoseius cetratus (Sellnick),Lasioseius sugawarai * Ehara和Ameroseius plumigera Oudemans。其中有“*”号标记的6个种为伊朗新纪录种,12个种为在蘑菇上首次发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荒漠昆虫小胸鳖甲抗菌肽Attacin基因的克隆及低温表达模式分析
李洁琼, 陆雪莹, 刘小宁, 马纪
   2013, 56 (12): 1381-1390.  
摘要2945)      PDF(pc) (10766KB)(4189)    收藏
昆虫在低温冷驯化过程中会发生很多基因表达的改变, 从转录组层面上开展广泛的研究有助于全面认识昆虫对冷响应的分子机制。为了对荒漠昆虫小胸鳖甲 Microdera punctipennis的 4℃低温转录组数据中一个上调表达的Attacin基因( MpAttacin1)进行深入了解并分析其对低温诱导的响应情况, 本研究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对该基因进行了鉴定, 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对其在低温下的mRNA水平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 获得的 MpAttacin1 cDNA长度为523 bp, 包含一个456 bp的开放阅读框和67 bp的5′端非翻译区。MpAttacin1编码含有151个氨基酸残基的多肽, N端含有17个氨基酸的信号肽序列。同源性分析表明, 其氨基酸序列与其他鳞翅目、 双翅目和鞘翅目昆虫的抗菌肽Attacin具有30%~40%的一致性。以邻接法(neighbor-joining, NJ)构建的系统进化树表明, 小胸鳖甲Attacin1与其他鞘翅目昆虫的Attacin起源于共同的祖先, 属于Attacin_C超家族。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结果显示, 在4℃与-4℃低温胁迫时, MpAttacin1基因的转录都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应激反应趋势, 但在对低温的响应时间和强度上有所不同。在4℃处理5 h和9 h后, MpAttacin1的表达量分别为对照组的2.3和3.8倍, 而在-4℃处理7 h和9 h后, 分别为对照组的2.4和1.5倍。这些研究表明, 除已知的抗菌功能外, Attacin在昆虫的低温适应过程中可能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昆虫细胞系的培养和建立技术
张寰,张永安,秦启联 *,王玉珠,曲良建,李瑄,苗麟,殷珍仙,张爱君,温发园
   2007, 50 (8): 834-839.  
摘要3877)      PDF(pc) (257KB)(4046)    收藏
迄今已经报道的昆虫细胞系有 800 株以上。昆虫细胞系在昆虫病理学、寄生虫学、内分泌学、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基础和应用研究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本文结合我们研究的结果和实践经验,概括了国内外昆虫细胞系建立技术的研究进展,包括昆虫细胞培养的发展、昆虫细胞系建立技术、不同昆虫组织来源细胞系的建立方法和过程,以及对昆虫细胞系特征的鉴定等方面。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市售长叶松油和锡兰肉桂油对登革热媒蚊埃及伊蚊的灭幼效果(英文)
Radhika WARIKOO, Naim WAHAB, Sarita KUMAR
   2011, 54 (7): 793-799.  
摘要4247)      PDF(pc) (5290KB)(4003)    收藏
松油和桂皮油由于具有芳香性气味, 因而成为良好的成虫驱避剂, 但是关于它们对蚊虫的杀幼虫作用研究不多。为揭示市售的长叶松 Pinus longifolia油和锡兰肉桂 Cinnamomum zeylanicum油对来源于印度德里的埃及伊蚊 Aedes aegypti 4龄幼虫的毒杀潜力, 我们进行了室内研究, 以幼虫死亡率及行为改变和形态改变等指标评估其杀幼虫潜力。结果表明: 两种油对埃及伊蚊4龄幼虫均具有毒杀作用, 且松油的灭幼效果优于桂皮油。松油的LC 50和LC 70 值分别为0.33093 mg/L 和0.54476 mg/L, 而桂皮油的LC 50和LC 70 值分别为0.63159 mg/L和0.77736。进一步观察发现, LC 90剂量下桂皮油的杀幼虫潜力强于松油, 其LC 90为1.11879 mg/L, 而松油的LC 90为 1.04915 mg/L。在处理的幼虫中观察到行为改变, 如兴奋、 坐立不安、 颤抖、 痉挛然后瘫痪, 说明这两种油可能对其神经肌肉系统产生了影响。显微观察处理幼虫的形态改变发现, 与对照相比, 大多数器官的外观正常, 只是肛鳃略为内收缩而引起结构畸形, 提示肛腮可能是这两种油的作用位点, 腮的功能异常引起了幼虫死亡。这两种油品可开发用作防治蚊虫的新型杀幼虫药剂。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基于最大熵值法生态位模型(Maxent)的三种实蝇潜在适生性分布预测
李白尼, 魏武, 马骏, 张润杰
   2009, 52 (10): 1122-1131.  
摘要5412)      PDF(pc) (9617KB)(3917)    收藏
本研究首先对3种重要生态位模型BIOCLIM, DOMAIN和Maxent(基于最大熵值原理模型)的分布预测精确度进行了分析和比较, 再结合分布点记录以及一系列环境数据图层对3种重要外来入侵性检疫害虫(葫芦寡鬃实蝇 Dacus bivittatus、埃塞俄比亚寡鬃实蝇 D. ciliatus和西瓜寡鬃实蝇 D. vertebratus)的潜在适生性分布区域进行了预测和分析。在模型预测精确度的比较过程中, 3种评估指标(ROC/AUC, Kappa, TSS)均显示Maxent拥有最好的预测结果和最好的运行性能。由Maxent对葫芦寡鬃实蝇、埃塞俄比亚寡鬃实蝇和西瓜寡鬃实蝇的预测结果显示, 这3种实蝇在中美洲、南美洲、东南亚和澳大利亚沿岸的广大地区在总体上具有相似的分布区域。相对而言, 埃塞俄比亚寡鬃实蝇在全球范围具有最为广泛的分布区域, 除前述地区外, 其潜在适生区还包括地中海沿岸、沙特阿拉伯、也门、安曼和伊朗南部的大片地区, 这也意味着在3种寡鬃实蝇中, 它能忍受变化幅度最广的生态、环境条件。在中国, 云南和海南都极适宜于3种实蝇的生存, 同时广东南部及台湾的部分地区也是它们的潜在适生区。基于Maxent的预测结果显示, 相对而言, 埃塞俄比亚寡鬃实蝇在中国范围也具有最为广泛的分布区域, 除前述省份和地区外, 四川、贵州和西藏的南部部分地区以及中国南部的部分沿海地区, 也都是它的潜在适生区。综合所得出的预测结果, 3种寡鬃实蝇从境外传入广东并在此定殖的风险可能性是实际存在的。Jackknife分析显示, 温度以及与此有关的环境因子对于3种实蝇在全球和局部地区的分布模式和分布情况都有极大的影响, 并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尼日利亚西南部奥孙河沿线黑蝇Simulium damnosum Theobald complex的形态分类研究(双翅目: 蚋科)(英文)
Monsuru Adebayo ADELEKE, Chiedu Felix MAFIANA, Sammy Olufemi SAM-WOBO, Ganiyu Olatunji OLATUNDE, Olaoluwa Pheabian AKINWALE
   2010, 53 (11): 1319-1324.  
摘要3067)      PDF(pc) (4207KB)(3795)    收藏

黑蝇Simulium damnosum sensu lato是由多个姊妹种组成的复合体,这些种在生态学和盘尾丝虫病的传播方面各不相同。本文对奥孙河沿线的尼日利亚西南部森林区域的黑蝇S. damnosum s.l.复合体的组成以及成虫的形态学特征进行了研究。本研究所用的黑蝇S. damnosum s.l.成虫标本来源于奥孙河沿线的3个区,分别是Osun Eleja, Osun OgbereOsun Budepo。标本采集通过人体诱捕的方式,采集时间从20082月至20096月上午7:00到下午6:00,每两周采集1次。通过观察成虫的翅毛簇(wing tufts)和其他形态特征,对其进行分类研究。结果表明:存在同域分布的森林种和稀树草原种。在奥孙河沿线3个区内,森林种为优势种,占总捕获量的99.18%,而稀树草原种仅占0.82%;森林种和稀树草原种在多度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所捕获的所有稀树草原种的翅毛簇均为灰白色,而捕获的森林种的翅毛簇颜色存在显著差异(P<0.05)。为了更清楚地揭示该地区黑蝇S. damnosum s.l.的物种组成,建议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昆虫内共生菌及其功能研究进展
杨义婷, 郭建洋, 龙楚云, 刘怀, 万方浩
   2014, 57 (1): 111-112.  
摘要4755)      PDF(pc) (2046KB)(3701)    收藏
 昆虫内共生菌与宿主之间的互作关系已逐渐成为昆虫学的研究热点之一。昆虫内共生菌具有协助宿主营养代谢、 逃避天敌攻击和增强抗药性等功能: 通过协助宿主营养代谢, 提供食物中缺乏的营养物质来弥补食物中营养物质的不足; 分泌抗菌肽、 毒素等物质以增强对外源寄生物等的防御能力, 抑制对宿主的不利影响; 同时, 也可以增强宿主抗逆性, 调控植物生理反应, 抑制植物对宿主的不利影响; 利用对抗逆性基因精确的表达调控来增强宿主抗药性等。因此, 内共生菌介导的宿主生物学性状的改变, 扩大了宿主昆虫的生态位, 成为昆虫生长发育过程中的重要调控因子。目前, 昆虫内共生菌的功能往往是通过研究宿主感染共生菌前后性状的变化而证实。近几年, 转录组学、 蛋白质组学、 基因组学等技术的进步, 促进了内共生菌与宿主昆虫共生机制研究的发展。通过研究内共生菌及其功能基因在昆虫种群动态中的作用, 特别是内共生菌感染对宿主生殖、 存活、 适应环境能力的影响, 将有利于揭示内共生菌与宿主的共生机制, 并最终为开发新的防控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本文针对昆虫内共生菌的功能进行了综述, 并对日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提供了研究昆虫内共生菌与宿主互作关系的方法及建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球孢白僵菌对油桐尺蛾的生物效力(英文)
Sibani Sankar GHATAK,Md. Wasim REZA
   2007, 50 (9): 962-966.  
摘要4830)      PDF(pc) (161KB)(3487)    收藏
分别在2005年和2006年的5、6月份,在Kamalpur和Hunterpara茶园、孟加拉西部以及印度地区对一种昆虫致病真菌球孢白僵菌对油桐尺蛾Buzura (=Biston) suppressaria Guen.的生物效力进行了评估。以农场主常用的化学杀虫剂40% SP灭多虫和25% EC氯氰菊酯作为标准检测物。试验中球孢白僵菌浓度为1.50 g,2.00 g和2.5 g/lit. of water;灭多虫和氯氰菊酯浓度分别为0.75 mL,1.00 mL和1.50 mL,和0.50 mL,1.00 mL和1.50 mL/lit. of water。在喷洒2.5 g/lit. of water 球孢白僵菌3天后,Kamalpur和Hunterpara茶园中油桐尺蛾种群个体数分别降低了88.00%和84.00%。死的毛虫变成黑色,垂悬在叶片上。并且发现球孢白僵菌的杀虫活性与高剂量的灭多虫和氯氰菊酯的相当。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蜱类系统学研究进展
杨晓军,陈泽,刘敬泽
   2007, 50 (9): 941-949.  
摘要3829)      PDF(pc) (575KB)(3474)    收藏
本文介绍了近年来蜱的编目和分类及系统发育和演化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对软蜱科 (Argasidae) 说明了属的变动;硬蜱科 (Ixodidae) 介绍了璃眼蜱亚科 (Hyalomminae) 和凹沟蜱亚科 (Bothriocrotoninae) 以及相应变动的属 ( 新建的凹沟蜱属 Bothriocroton 和须角蜱属 Cornupalpatum ,合并的牛蜱属 Boophilus 、暗眼蜱属 Anocentor 和盲花蜱属 Aponomma ) 。根据新的分类变更对已知种类进行了分析。至 2006 年,世界已知蜱类有 3 18 897 种,中国有 2 10 119 种。阐明了有关蜱类系统发育研究的主要观点,并讨论了其不足和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目前,把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数据结合在一起的全证据方法,并结合蜱类和不同宿主之间的关系、动物地理学、古生物学以及比较寄生虫学的资料,成为解决蜱类系统发育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转录调控因子Fox的功能及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刘朝阳, 高绘菊, 牟志美, 刘庆信
   2013, 56 (3): 312-322.  
摘要3564)      PDF(pc) (5737KB)(3415)    收藏
Fox (Forkhead box)蛋白家族有19个亚族, 它们通过结合DNA, 激活或抑制目的基因的转录活性, 同时还能参与细胞信号转导、 细胞周期调控和新陈代谢的调节, 在生物体发育及其成熟的组织器官中均能发挥重要作用, 目前, 有关Fox蛋白家族的功能及分子机制已逐步成为免疫学、 遗传学、 医学以及肿瘤学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综述了Fox家族成员的命名及分类、 蛋白结构及其DNA识别机制以及该家族成员如何参与Hh, TGF-β/SMAD, MAPK, Wnt/β-catenin和IGF信号通路的调控。Fox家族可调控线虫的咽、 果蝇的唾液腺以及哺乳动物的肝脏和眼睛等器官的发育, 能够影响细胞周期, 其家族成员FoxA可以和CREB、 GR结合调控新陈代谢。不同物种的Fox家族成员个数存在差异, 并且受到严格的进化选择。对其功能和分子进化机制进一步研究可为阐明生物的发育机理和人类疾病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蚜虫学研究现状与学科发展趋势
黄晓磊,乔格侠 *
   2006, 49 (6): 1017-1026.  
摘要4343)      PDF(pc) (283KB)(3413)    收藏
蚜虫由于本身具有的一些特性,如周期性的孤雌生殖、多样的生活史、卵生或卵胎生、多样化的虫瘿、行为分化等特征,成为众多昆虫学家和进化生物学家研究的对象,以蚜虫为研究模型可以解决很多重大的生物学问题。综合最新的研究成果,本文从蚜虫系统学、蚜虫与寄主植物的关系、蚜虫生物地理学和多样性、蚜虫生物学和生态学、蚜虫行为学、蚜虫与内共生菌关系以及蚜虫功能基因组学等方面综述了蚜虫学的研究进展,并指出了蚜虫学研究中的热点。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马来西亚蚱科及一新种记述(直翅目:蚱总科)
Khalid MAHMOOD,A. B. IDRIS,Y. SALMAH
   2007, 50 (12): 1272-1284.  
摘要3787)      PDF(pc) (1183KB)(3364)    收藏
报道记述了采自马来西亚的蚱科28种,其中包括6新种( Phaesticus azemii sp. nov., Discotettix adenanii sp. nov, Discotettix selangori sp. nov., Scelimena hafizaii sp. nov, Scelimena razalii sp. nov.和 Gavialidium phangensum sp. nov.),并包括马来西亚新记录种11种。提供了马来西亚已记录属和种的检索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草地螟普通气味结合蛋白Ⅰ(Lsti-GOBP1)蛋白表达纯化及结合特性分析
孙红岩, 尹姣, 冯红林, 李克斌, 席景会, 曹雅忠
   2011, 54 (4): 381-389.  
摘要4887)      PDF(pc) (5689KB)(3333)    收藏
气味结合蛋白在昆虫对寄主挥发性气味识别过程中有着重要的生理功能。本研究通过对草地螟 Loxostege sticticalis L. 普通气味结合蛋白Ⅰ(Lsti-GOBP1)进行克隆及原核表达的基础上, 分离纯化得到体外重组的Lsti-GOBP1蛋白。并利用N-苯基-1-萘胺(N-phenyl-1-naphthylamine, 1-NPN)作为荧光探针研究了Lsti-GOBP1蛋白与醇类、 醛类、 酯、 烯等50种气味标样的结合特性, 结果表明Lsti-GOBP1可与其中35种气味化合物结合, 但只有1-己醇、 1-庚醇、 肉桂醛和莰烯4种气味标样能在20 μmol/L浓度(探针与蛋白结合的饱和浓度值)下将1-NPN从Lsti-GOBP1中替换50%, 其结合常数分别为8.997, 7.283, 7.289 和9.814 μmol/L。据此可以得出, Lsti-GOBP1蛋白的气味物质结合谱很广, 同时具有较强的特异性, 其中1-己醇、 1-庚醇、 肉桂醛、 莰烯等化合物在草地螟识别寄主植物气味物质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引入西方蜜蜂对中蜂的危害及生态影响
杨冠煌
   2005, 48 (3): 401-406.  
摘要3935)      PDF(pc) (162KB)(3313)    收藏
作者阐述自1896年中国引进西方蜜蜂 Apis mellifera L.的优良品种如意大利蜂 Apis mellifera ligustica Spinola和喀尼阿兰蜂 Apis mellifera Carnica Pollmann以来,使当地的东方蜜蜂 Apis cerana F.受到严重危害,其分布区域缩小75%以上,种群数量减少80%以上。使山林植物授粉总量减少,导致植物多样性减少。文中提出: 建立自然保护区保存本地蜜蜂遗传特性,和采用基因转移等技术,培育具有西方蜜蜂优良生产性能的中蜂新品种,逐步恢复中蜂的种群数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双翅目昆虫线粒体基因组结构特点及其测序通用引物的设计和应用
张乃心, 张玉娟, 余果, 陈斌
   2013, 56 (4): 398-407.  
摘要4733)      PDF(pc) (7868KB)(3300)    收藏
研究双翅目昆虫线粒体基因组的结构特点, 并设计其测序的通用引物, 为今后双翅目昆虫线粒体基因组的研究提供参考和依据。利用比较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方法, 分析了已经完全测序的26个双翅目昆虫线粒体基因组的结构特点、 碱基组成和保守区, 并据此设计了双翅目昆虫基因组测序的通用引物。结果表明: 双翅目昆虫线粒体基因组长14 503~19 517 bp, 其结构保守, 含有37个编码基因, 包括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 22个tRNA编码基因和2个rRNA编码基因, 此外还包含一段长度差异很大的非编码区(AT富含区)。基因组内基因排列次序稳定, 除个别基因外, 其余都与黑腹果蝇 Drosophila melanogaster基因排列次序一致。基因组的碱基组成不均衡, AT含量在72.59%~85.15%之间, 碱基使用存在偏向性, 偏好使用AC碱基。全基因组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保守, 共鉴定了11个保守区。在保守区内共设计了26对双翅目线粒体基因组测序通用引物, 扩增的目标片段都在1 200 bp以内。将该套通用引物用于葱蝇 Delia antiqua线粒体全基因组测序, 结果证明其高效、 合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论昆虫与植物的相互作用和进化的关系
钦俊德, 王琛柱
   2001, 44 (3): 360-365.  
摘要6217)      PDF(pc) (326KB)(3277)    收藏
昆虫与植物是陆地生物群落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二者间的相互作用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昆虫选择植物作为食物和生长场所、昆虫为植物传授花粉两方面。该文集中讨论这两方面的相互作用有哪些因素与进化有密切的关系。植食性昆虫根据其寄主植物范围,通常分为专食性(寄主范围窄)和广食性(寄主范围广)。从生态关系来看,广食性的取食行为比专食性的更为有利,但实际情况却与此相反,统观植食性昆虫的取食行为,有向专食性演化更为普遍的倾向。专食性发展有利于提高昆虫对寄主植物的选择效率,还可缓和天敌作用所造成的压力。根据昆虫与植物相互作用的特点,目前已提出很多昆虫与植物的进化理论,包括成对的协同进化、弥散的协同进化、群落的协同进化以及顺序进化。在昆虫对寄主植物的选择中,以植物对昆虫的影响较昆虫对植物的影响更为重要,称为顺序进化是适宜的;昆虫为被子植物传授花粉造成互惠共生,其中的进化关系应称为协同进化。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1. 蜕皮激素与其受体EcR-USP的转录调控机制
李康, 李胜, 曹阳
   2011, 54 (8): 933-937.  
摘要5203)      PDF(pc) (4732KB)(3252)    收藏
蜕皮激素20-羟基蜕皮酮(20-hydroxyecdysone, 20E)是一种典型的类固醇激素, 主导调控昆虫的蜕皮、变态、生殖等重要生理过程。20E受体EcR-USP已被鉴定近20年, 20E与其受体复合物的转录调控机制也有了许多重要突破。已有研究表明: (1)20E受体由核受体EcR和USP形成; (2)EcR-USP异源二聚体在分子伴侣蛋白复合物的协助下获得DNA结合活性; (3)20E通过解除共阻遏因子和募集共激活因子来激活EcRUSP异源二聚体并启动下游基因的转录; (4)20E-EcR-USP配体-受体复合物引发20E初级应答基因的表达, 由20E初级反应基因编码的转录因子诱导表达的20E次级应答基因级联放大20E信号, 从而调控昆虫蜕皮、变态、生殖等生理过程。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2. 新烟碱类杀虫剂对麦扁盾蝽若虫和成虫的毒效(英文)
Ali Akbar JAFARPOUR, Aziz SHEIKHI GARJAN, Sohrab IMANI, Seyed Mahdi MAHJOUB, Mohammad MAHMOUDVAND
   2011, 54 (8): 938-942.  
摘要4665)      PDF(pc) (714KB)(3214)    收藏
在伊朗, 麦扁盾蝽 Eurygaster integriceps是小麦和大麦上的主要害虫。新烟碱类杀虫剂是一类具有较强活性的杀虫剂, 对刺吸式口器害虫具有良好的效果。本研究应用触杀和熏蒸两种生测方法测定了4种新烟碱类杀虫剂(噻虫嗪、吡虫啉、呋虫胺和啶虫咪)对麦扁盾蝽3龄若虫和成虫的毒效。触杀法生测结果显示, 各杀虫剂对麦扁盾蝽没有强烈的触杀活性, 但是在高浓度下(5 000 mg/L a. i.), 可见较高的死亡率。熏蒸法生测结果显示, 所有杀虫剂对麦扁盾蝽的若虫和成虫均有较好的毒性。结果提示应用熏蒸方法可能是治理这一重要害虫的新方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3. 外来入侵物种的风险评估定量模型及应用
王雅男,万方浩 *,沈文君
   2007, 50 (5): 512-520.  
摘要3815)      PDF(pc) (258KB)(3122)    收藏
预防生物入侵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对外来物种进行风险评估,应用模型则是定量评估的必备方法。本文简述了常用的适生性风险评估模型,概述了诸如遗传算法、模糊包络模型、自组织特征映射网络等较新的理论方法,它们使用环境变量和物种实际分布数据,利用不同的机理模型预测物种潜在分布区。本文还综述了适用于研究物种扩散性的模型,积分差分方程模型可以模拟物种扩散行为,元胞自动机模型可以揭示种间竞争关系,景观中性模型大多用于种群动态等生态过程的研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4. 印度疟疾媒介库态按蚊卵黄蛋白原基因的克隆与生物信息学分析(英文)
Monika MIGLANI, Surendra Kumar GAKHAR
   2013, 56 (9): 1063-1074.  
摘要2590)      PDF(pc) (17449KB)(3095)    收藏
卵黄蛋白原(vitellogenin, Vg)是主要的卵黄蛋白前体, 在雌虫血餐之后在脂肪体内大量合成。卵黄蛋白原的调节元件已经被用于驱动蚊子(与寄生虫发生最大相互作用的场所)中抗寄生基因的组织特异性表达。不过, 迄今为止, 对在印度引起60%~70%疟疾发生的库态按蚊 Anopheles culicifacies中的内源启动子尚未进行过分析。本研究通过PCR扩增了包括5′端上游调节区在内的库态按蚊 A. culicifacies卵黄蛋白原基因, 并命名为 AncuVg (GenBank登录号为JN113091)。它含有一个大约6.2 kb的开放阅读框, 编码2 052个氨基酸, 具有一个16个氨基酸残基的推断的信号肽。也含有一个N_Vitellogenin区和一个VWF型D区, 这两个区在其他昆虫卵黄蛋白原中也保守。估计多肽分子量为238.0 kDa, 含有4个共有的(RXXR/S)切割位点, C端附近有一个GL/ICG基序, 其后是9个半胱氨酸残基和1个位于GL/ICCG基序上游第18个氨基酸残基处的DGXR 基序。在推断的氨基酸序列上发现3个聚丝氨酸区, 其中2个位于氨基端, 1个位于羧基端。根据同义密码子相对使用概率值, 通过有效密码子数, 测定了蚊子卵黄蛋白原基因密码子的偏倚性程度。也预测了库态按蚊 A. culicifacies Vg的三维结构。分析了AncuVg基因, 以理解Vg基因的转录调节。对Vg基因5′端上游区进行的系统发育分析表明, 它们聚类于蚊子的3大分枝。也用各种生物信息学工具分析分析了Vg的同源性和特征。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5. 昆虫取食诱导的植物防御反应
秦秋菊,高希武
   2005, 48 (1): 125-134.  
摘要4608)      PDF(pc) (764KB)(3060)    收藏
植物被昆虫取食后可产生直接防御或间接防御。直接防御通过增加有毒的次生代谢产物或防御蛋白对昆虫生理代谢产生不利的影响,但对植物的消耗较大。间接防御通过释放挥发性化合物吸引天敌昆虫,并以此控制植食性昆虫。特异性的昆虫激发子(insect specific elicitors)能够诱导挥发性化合物的释放。多种信号途径参与昆虫取食诱导的植物防御反应,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协同或拮抗。了解昆虫取食诱导的植物防御反应,对于害虫综合治理策略的完善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6. Hox基因与昆虫翅的特化
翟宗昭,杨星科 *
   2006, 49 (6): 1027-1033.  
摘要4316)      PDF(pc) (325KB)(3055)    收藏
自从1978年E.B. Lewis描述了著名的果蝇双胸突变体(bithorax)以来,大量的比较发育遗传学研究为我们揭示了形态进化的遗传基础,从而使形态进化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同时,Hox基因的研究也成为这一领域的焦点。本文综述了昆虫翅的起源及其特化类群翅的发育遗传学研究的最新进展。一般认为,原始的有翅昆虫胸腹部多附肢(包括翅); 之后不同的体节受到了不同Hox的抑制,形成两对翅以及前后翅的分化; Ubx的不同表达导致了前后翅的分化,并且 Ubx负责识别后翅。我们选择翅特化最为显著的3个类群——鞘翅目(T2鞘翅)、双翅目(T3平衡棒)和捻翅目(T2平衡棒),结合Hox的表达情况讨论了翅的特化机理。目前已知双翅目和鞘翅目的翅的控制模式存在巨大差异,两种模式的比较研究对于理解翅的形态进化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对捻翅目昆虫的研究则很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7. 昆虫唾液成分在昆虫与植物关系中的作用
殷海娣,黄翠虹,薛堃,王戎疆,闫凤鸣 *
   2006, 49 (5): 843-849.  
摘要5445)      PDF(pc) (210KB)(3026)    收藏
近年来,人们对于植食性昆虫唾液的深入研究,揭示出其在昆虫与植物的相互关系和协同进化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植食性昆虫唾液中含有的酶类和各种有机成分,能诱导植物的一系列生化反应,而且这些反应有很强的特异性,与为害的昆虫种类甚至龄期有关。鳞翅目幼虫口腔分泌物(或反吐液)中含有的β - 葡糖苷酶、葡萄糖氧化酶等酶类和挥发物诱导素等有机成分,已经证明可以诱导植物的反应; 刺吸式昆虫的取食也可以刺激植物产生反应,但其唾液内的酶类,如烟粉虱的碱性磷酸酶 , 蚜虫的酚氧化酶、果胶酶和多聚半乳糖醛酸酶 , 蝽类的寡聚半乳糖醛酸酶等是否发挥作用,目前还没有直接的证据。寄主植物对昆虫的唾液成分也有很大的影响,可能是昆虫对不同植物营养成分和毒性成分的适应方式。对昆虫唾液蛋白的分析表明,具有同样类型口器、食物类型接近的昆虫,唾液成分有更多的相似性。研究植食性昆虫的唾液成分,对于阐明昆虫和植物的协同进化关系、昆虫生物型的形成机理、害虫的致害机理,以及指导害虫防治等,有着一定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8. 保幼激素合成的研究进展
刘艳,胜振涛,蒋容静,黄原,李胜
   2007, 50 (12): 1285-1292.  
摘要4007)      PDF(pc) (258KB)(3016)    收藏
保幼激素 (juvenile hormone,JH) 是通过甲羟戊酸途径合成的一类倍半萜化合物。以昆虫中普遍存在的JH Ⅲ为例,从分子水平上概述了JH合成途径中的各种酶,并对其中的两个关键酶: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和保幼激素酸甲基转移酶作了详细介绍。还从家蚕基因组数据库(http://silkworm.genomics.org.cn)中推测出了JH合成途径中大部分酶的编码基因,初探了JH合成的调节机制,讨论了JH合成的研究趋势。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9. 低含水量饲料对黑水虻生长发育的影响
喻国辉, 李一平, 杨玉环, 夏嫱
   2014, 57 (8): 943-950.  
摘要4251)      PDF(pc) (1897KB)(2980)    收藏
【目的】了解低含水量饲料对黑水虻 Hermetia illucens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在27℃、RH 80%、光周期14L∶10D的饲养条件下,以含水量70%人工饲料饲养黑水虻为对照,比较饲料含水量降为30%和50%时黑水虻幼虫的存活率、幼虫体重、雌雄成虫体长、羽化率以及不同发育阶段持续时间等生物学参数与对照组的差异。【结果】30%和50%含水量饲料饲养幼虫平均体重与对照幼虫相比显著降低( P<0.05),30%和50%含水量两个处理间体重亦有显著差异( P<0.05)。黑水虻幼虫不能在含水量30%的人工饲料中发育至预蛹,大部分幼虫至13 d时死亡。50%含水量饲料饲养幼虫比对照延迟5 d出现预蛹,滞后14 d结束预蛹,预蛹过程耗时18 d,比对照延长8 d;50%含水量饲料饲养雌雄虫比对照成虫体长显著缩短( P<0.05),雌雄成虫羽化时间亦比对照延后5 d,雌雄成虫羽化历期均为18 d,比对照增加5 d;50%含水量饲料饲养黑水虻自卵孵化至蛹全部羽化为成虫所需时间比对照延长10.67 d,所需时间为55.67 d,而对照仅需45.00 d;但是50%含水量饲料饲养幼虫存活率和成虫羽化率与对照相比差异均不显著( P>0.05)。【结论】含水量低于70%的人工饲料不利于黑水虻的生长发育。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0. 鳞翅目昆虫化学感受器及其感受机理新进展
杨慧,严善春,彭璐
   2008, 51 (2): 204-215.  
摘要3273)      PDF(pc) (425KB)(2966)    收藏
鳞翅目昆虫化学感受器是鳞翅目昆虫化学通讯的主要工具,将种间、种内及无机环境各种化学信息联系起来,从而使昆虫做出相应的行为反应。本文综述了鳞翅目昆虫化学感受器的类型及化学感受机理新进展, 包括嗅觉途径、嗅觉感受相关蛋白、信息传导、编码、加工处理、整合输出、感受谱及味觉感受机理,为探索利用鳞翅目昆虫行为控制剂来监测、防治鳞翅目害虫提供理论依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