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信息
  • 月刊(每月20日出版)
    1950年创刊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中国昆虫学会
    国内邮发代号:2-153
    国外发行代号:Q61
    ISSN 0454-6296
    CN 11-1832/Q
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最近1年下载排行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昆虫抗冻蛋白: 规则结构适应功能
邵强,李海峰,徐存拴
   2006, 49 (3): 491-496.  
摘要3218)      PDF(pc) (181KB)(1936)    收藏
抗冻蛋白在环境温度低于体液熔点时能够结合到生物体内的冰核表面,通过限制冰核生长和抑制冰晶重结晶而保护有机体免受结冰引起的伤害。与其他生物抗冻蛋白比较,昆虫抗冻蛋白有很强的活性,结构上具有显著特征,如一级结构规律重复,超二级结构为β-螺旋,可与冰晶发生相互作用,具有TXT基序等。该文综述了近年来关于昆虫抗冻蛋白的结构以及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研究的新进展,讨论了其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影响暗黑鳃金龟成虫取食、寿命及生殖力的 植物叶片营养成分分析
徐畅, 王哲, 朱秀蕾, 陆秀君, 赵丹, 齐国辉, 郭巍, 李瑞军
昆虫学报    2019, 62 (10): 1205-1211.   DOI: 10.16380/j.kcxb.2019.10.009
摘要603)      PDF(pc) (1129KB)(284)    PDF(mobile) (1129KB)(4088)    收藏
【目的】分析植物叶片中主要营养成分与暗黑鳃金龟 Holotrichia parallela成虫取食偏好关系,明确影响其成虫取食、寿命及生殖力的主要营养成分。【方法】测定室内5种植物(花生、核桃、榆树、金叶女贞和毛白杨)叶片饲养的暗黑鳃金龟成虫寿命、取食量和产卵量,分析植物叶片中4种主要营养成分(氨基酸、脂肪酸、粗纤维和总磷)含量与暗黑鳃金龟成虫取食、寿命和生殖力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暗黑鳃金龟成虫对5种植物叶片的日均取食量由高到低依次为:花生>核桃>榆树>金叶女贞>毛白杨;取食核桃、花生和榆树叶片的成虫总取食量和单雌总产卵量与取食金叶女贞和毛白杨的成虫间均差异极显著( P<0.01)。成虫总取食量与植物叶片中氨基酸含量显著相关( P<0.05; r=0.515);成虫单雌总产卵量与植物叶片中脂肪酸及氨基酸含量间极显著相关( P<0.01)(分别为: r=0.698和 r=0.746)。植物叶片中必需氨基酸含量与成虫取食量和产卵量相关性与植物叶片中总氨基酸含量与成虫取食量和产卵量的相关性基本一致;成虫取食量与植物叶片中赖氨酸含量最相关,而成虫单雌总产卵量与植物叶片中各种必需氨基酸含量均相关。成虫寿命与植物叶片营养成分含量不相关。【结论】植物叶片中的赖氨酸含量是影响暗黑鳃金龟成虫取食偏好的关键因子,植物叶片中必需氨基酸含量和脂肪酸含量影响暗黑鳃金龟生殖力。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氰氟虫腙对草地贪夜蛾的毒力与田间防效
殷雪, 方小涵, 牛多邦, 廖敏, 盛成旺, 操海群
昆虫学报    2023, 66 (1): 63-70.   DOI: 10.16380/j.kcxb.2023.01.008
摘要353)      PDF(pc) (1245KB)(279)    收藏
【目的】本研究旨在明确氰氟虫腙对草地贪夜蛾 Spodoptera frugiperda幼虫的毒力水平和田间防治效果,为科学使用氰氟虫腙防治草地贪夜蛾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饲料混毒法在室内测定了氰氟虫腙与4种常用杀虫剂甲维盐、氯虫苯甲酰胺、虱螨脲和茚虫威对草地贪夜蛾3和6龄幼虫的致死中浓度(LC 50)及LC 90值,以及LC 90浓度的这些杀虫剂对3龄幼虫的致死中时(medium lethal time, LT 50)值。采用人工喷雾方法测定了玉米田中22%氰氟虫腙悬浮剂(6.6 g/667 m 2)、22%氰氟虫腙悬浮剂(17.6 g/667 m 2)、5.7%甲维盐水分散剂(1 g/667 m 2)和150 g/L茚虫威悬浮剂(2 g/667 m 2)对草地贪夜蛾幼虫的防效。【结果】室内生测结果显示,供试的5种杀虫剂中氰氟虫腙对草地贪夜蛾3和6龄幼虫均具有较高的毒力,其LC 50值分别为2.64和4.36 mg/kg,对6龄幼虫的毒力仅次于甲维盐。此外,LC 90浓度的氰氟虫腙对草地贪夜蛾3龄幼虫的LT 50值为11.98 h,与茚虫威的(11.50 h)相当,低于氯虫苯甲酰胺、甲维盐和虱螨脲的 LT 50值(分别为17.20, 23.40和39.24 h)。田间药效实验显示,17.6 g/667 m 2的22%氰氟虫腙悬浮剂对草地贪夜蛾幼虫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在施药后1, 3和7 d时校正防效分别为69.97%, 78.98%和82.86%,均与1 g/667 m 2 5.7%甲维盐水分散剂的防治效果无显著差异。【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氰氟虫腙对草地贪夜蛾幼虫具有快速良好的室内杀虫活性,对6龄幼虫杀虫活性尤为显著;且对草地贪夜蛾具有良好的田间防治效果,说明氰氟虫腙可用于中国草地贪夜蛾的防治。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烟粉虱MED隐种钙离子结合蛋白基因的RNAi 及其生物学效应
郭磊, 潘正元, 刘佳茵, 韩铭轩, 褚栋
昆虫学报    2020, 63 (2): 142-148.   DOI: 10.16380/j.kcxb.2020.02.003
摘要888)      PDF(pc) (1188KB)(344)    PDF(mobile) (1188KB)(2966)    收藏
【目的】前期研究发现烟粉虱 Bemisia tabaci MED隐种2个钙离子结合蛋白(BtCaBP1和BtCaBP2)参与烟粉虱对溴氰虫酰胺的应激反应。本研究旨在通过RNAi干扰钙离子结合蛋白基因,系统揭示钙离子结合蛋白对烟粉虱的生物学影响。【方法】通过dsRNA饲喂法分别干扰烟粉虱MED隐种成虫钙离子结合蛋白基因 BtCaBP1和 BtCaBP2后,qPCR检测 BtCaBP1和 BtCaBP2的表达量;观测并比较了RNAi 3 d后处理组(分别饲喂ds BtCaBP1和ds BtCaBP2)和对照组(饲喂ds EGFP)间烟粉虱MED隐种亲代成虫(雌雄)寿命、单雌产卵量以及子一代的卵孵化率和成虫前期发育历期等生物学参数。【结果】分别饲喂ds BtCaBP1和ds BtCaBP2 3 d后,处理组烟粉虱MED隐种靶标基因 BtCaBP1和 BtCaBP2的表达量较对照组均显著降低。处理组中干扰 BtCaBP2后的亲代烟粉虱MED隐种成虫寿命(雌: 15.46±1.24 d; 雄: 13.84±0.38 d)较对照组的(雌: 13.25±0.58 d; 雄: 12.67±0.65 d)显著延长;处理组的单雌产卵量(39.53±3.04)比对照组的(76.06±4.76)显著降低;处理组子一代卵孵化率(81.58%±4.42%)比对照组的(87.22%±3.21%)显著降低;子一代成虫前期发育历期处理组(24.42±1.09 d)比对照组的(27.52±1.73 d)显著缩短。而干扰 BtCaBP1基因后,亲代及子一代上述生物学参数没有显著变化。【结论】干扰 BtCaBP1和 BtCaBP2对烟粉虱MED隐种具有不同的生物学效应,该结果为后续进一步研究钙离子结合蛋白的生物学功能提供了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纯水培养对重金属污染地区红裸须摇蚊幼虫 肠道细菌群落多样性及潜在功能的影响
马微微, 徐海轩, 曹威, 闫春财, 孙泽阳
昆虫学报    2023, 66 (10): 1374-1384.   DOI: 10.16380/j.kcxb.2023.10.011
摘要163)      PDF(pc) (3402KB)(6012)    PDF(mobile) (3402KB)(5)    收藏
【目的】通过对在重金属污染的天津市渤海湾淡水区域鉴定出的摇蚊耐污种红裸须摇蚊 Propsilocerus akamusi进行肠道细菌群落多样性和潜在功能研究,了解生境的变化对摇蚊幼虫肠道细菌群落的影响。【方法】将在受重金属污染的天津市渤海湾淡水区域鉴定到的红裸须摇蚊4龄幼虫用实验室蒸馏水饲养7 d作为实验室培养组,并提取实验室培养组和野外采集组的红裸须摇蚊4龄幼虫肠道细菌基因组DNA,对16S rRNA基因V3-V4区进行高通量测序,将测序结果进行数据质控、序列对比和过滤,分析肠道细菌群落物种组成变化并预测肠道细菌潜在功能。【结果】基于红裸须摇蚊4龄幼虫肠道细菌16S rRNA测序结果共注释到11个门、13个纲、33个目、54个科、71个属、90个种以及105个可操作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 OTUs)。实验室培养组红裸须摇蚊4龄幼虫肠道内细菌群落多样性和丰度较野外采集组下降,两组优势菌门相似,均包含厚壁菌门(Firmicu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ota)及脱硫弧菌门(Desulfobacterota),野外采集组4龄幼虫肠道内变形菌门丰度显著高于实验室培养组的;实验室培养组4龄幼虫肠道内气单胞菌属 Aeromonas、希瓦氏菌属 Shewanella、沙雷氏菌属 Serratia、假单胞菌属 Pseudomonas以及耶尔森氏菌属 Yersinia的平均丰度较野外采集组显著降低。线性判别分析结果揭示,野外采集组和实验室培养组的红裸须摇蚊4龄幼虫肠道内存在丰度差异显著的细菌物种。KEGG分析结果显示,红裸须摇蚊4龄幼虫肠道内细菌基因组中有关新陈代谢的基因相对丰度极高,实验室培养组红裸须摇蚊4龄幼虫肠道内细菌基因组中有关环境信息处理和细胞进程的基因相对丰度较野外采集组的显著下降。【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野外不良环境中生存的红裸须摇蚊幼虫与实验室纯水环境培养幼虫肠道细菌群落多样性以及基因功能存在显著差异,这有助于从环境角度切入研究摇蚊个体抗性机制,为进一步探索摇蚊幼虫肠道内共生微生物抵抗环境胁迫发挥必要作用的研究提供新思路,也为昆虫在不良环境中的耐受机制与其肠道菌群稳态调控机理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果蝇蜕皮激素诱导程序性细胞死亡的遗传调控因子
李庆荣, 邓小娟, 杨婉莹, 黄志君, 钟仰进, 曹阳, 夏庆友
   2006, 49 (1): 118-125.  
摘要4081)      PDF(pc) (330KB)(1464)    收藏
近年来关于果蝇程序性细胞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 PCD)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果蝇的变态发育过程中,蜕皮激素与受体结合后诱导转录因子的表达。这些转录因子作为程序性细胞死亡调控网络中的初、次级应答信号,激活凋亡诱导因子Reaper、Hid和Grim的表达。Reaper、Hid和Grim进而阻止凋亡蛋白抑制因子的活性,从而启动半胱氨酸蛋白酶caspase途径,引起细胞凋亡(apoptosis)。该文综述了蜕皮激素诱导的果蝇程序性细胞死亡中各遗传调控因子之间的关系。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黑头酸臭蚁微卫星标记的分离与开发(英文)
郑春艳, 杨帆, 曾玲, 许益镌
昆虫学报    2021, 64 (11): 1328-1337.   DOI: 10.16380/j.kcxb.2021.11.010
摘要276)      PDF(pc) (1131KB)(211)    PDF(mobile) (1131KB)(2533)    收藏

【目的】本研究旨在分离黑头酸臭蚁Tapinoma melanocephalum基因组微卫星标记,确定这些微卫星位点的多态性。【方法】使用454 GS-FLX焦磷酸测序技术开发来自中国华南陆地和岛屿的11个黑头酸臭蚁地理种群基因组微卫星位点。从随机设计的100对微卫星引物中筛选出10对引物,用于确定黑头酸臭蚁4个地理种群[东澳岛(DAD)、荷包岛(HBD)、梅州(MZ)和山咀(SJ)]10个微卫星位点的多态性,分析种群遗传多样性和种群分化。【结果】从11个黑头酸臭蚁地理种群基因组中成功开发和分离10对微卫星引物。在DAD, HBD, MZ和SJ 4个地理种群中,10个微卫星位点中7个有高多态性,这10个位点均显著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量(A)是3.50~9.00个,每个地理种群每个位点等位基因丰富度(AR)在1.992~12.938之间。岛屿地理种群(DAD和HBD)的AR和预期杂合度(HE)与大陆地理种群(MZ和SJ)的相比差异不显著。4个地理种群均显示高水平遗传分化(FST=0.15969);HBD和MZ种群与其他配对地理种群相比,遗传分化较高(FST=0.185),基因流较低,说明这两个种群基因流被限制。此外,遗传变异来自种群内个体之间。【结论】筛选新的微卫星位点能够为研究黑头酸臭蚁种群结构和繁殖结构提供有效工具,以深入了解其传播机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沂蒙山地区中华蜜蜂种群遗传多样性分析 ( 英文 )
郗学鹏, 张卫星, 魏伟, 陈文凤, 李振芳, 夏振宇, 于静, 刘家昕, 马兰婷, 刘振国, 王红芳, 胥保华
昆虫学报    2018, 61 (12): 1462-1471.   DOI: 10.16380/j.kcxb.2018.12.011
摘要620)      PDF(pc) (982KB)(293)    收藏

 【目的】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是一种重要的种质资源和传粉昆虫,本研究旨在探究山东省沂蒙山地区中华蜜蜂种群遗传多样性和种群结构关系,为沂蒙山地区中华蜜蜂种质资源利用与保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通过选取山东省沂蒙山地区7个采样地点的114群中华蜜蜂采集蜂,根据Ruttner的形态学分析方法,对其36项形态学指标进行测定;并利用筛选后的11对荧光标记微卫星引物,研究其遗传多样性。【结果】形态学分析结果表明,沂蒙山地区中华蜜蜂工蜂的平均体长为12.064~13.351 mm,平均前翅长为8.198~8.694 mm11个微卫星位点共检测到58个等位基因,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从2~17不等,7个群体的平均期望杂合度和多态信息含量分别为0.31150.2872,平均等位基因数为2.4545(ST-AQ)~4.0000(BHY),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1916~0.3397,群体的平均遗传分化系数Fst0.048Nei氏遗传距离为0.0092(XL-DLZXZ-XLZ))~0.1000(XL-DLZXL-DJW)。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沂蒙山地区的中蜂可以分成3类。【结论】沂蒙山地区各个采样地点之间的中华蜜蜂种群结构接近,表明不同种群之间存在着基因交流,与其他地区中华蜜蜂种群比较,沂蒙山地区中华蜜蜂在形态和遗传结构上存在一定的特异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云杉花墨天牛成虫对四种寄主松树的取食偏好性
郑雅楠, 时勇, 李洋, 范立淳, 王珏, 王伟韬
昆虫学报    2021, 64 (12): 1478-1482.   DOI: 10.16380/j.kcxb.2021.12.013
摘要658)      PDF(pc) (1009KB)(1005)    PDF(mobile) (1009KB)(12)    收藏

【目的】近年来,松材线虫病扩散到我国的中温带地区,云杉花墨天牛Monochamus saltuarius成为该地区松材线虫的新媒介昆虫。由于中温带地区松材线虫危害松树种类较多,本研究对云杉花墨天牛成虫对4种寄主松树的取食偏好性进行测定,为明确云杉花墨天牛成虫补充营养特性,进而为中温带地区松材线虫病和云杉花墨天牛监测与防治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20年5月云杉花墨天牛羽化前,在辽宁省抚顺市大伙房实验林场采集被云杉花墨天牛侵入的红松Pinus koraiensis疫木,锯成1 m长木段,两端蜡封,置于养虫笼内,每天收集初羽化的云杉花墨天牛成虫。养虫笼内四角分别放置寄主植物红松、油松P. tabulaeformis、樟子松P. sylvestris var. mongolica和长白落叶松Larix olgensis 3年生树苗,将同一天羽化的5对雌雄成虫配对放入养虫笼中央,调察其在不同寄主松树上的日均取食频次和在寄主松树各部位的日均取食量。【结果】云杉花墨天牛成虫主要停留在油松上,日均取食频次为7.05±3.87次/d,其次是红松、长白落叶松上,停留在樟子松上的频次最少,日均取食频次仅有1.02±0.81次/d;各种寄主松树上雌雄成虫间的日均取食频次差异显著。云杉花墨天牛成虫在4种松树上的日均取食量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对油松的日均取食量最高,为129.14±50.23 mm2,占取食总量的62.89%;其次是对红松、长白落叶松,对樟子松的日均取食量最低,为9.87±11.02 mm2,仅占取食总量的4.81%。另外,云杉花墨天牛成虫在同种松树植物的不同部位上取食量差异显著,在4种松树上均主要取食嫩枝。【结论】从云杉花墨天牛成虫补充营养期间在不同松树上取食频次和取食量分析,云杉花墨天牛对油松的选择性明显高于其他3种松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意大利蜜蜂工蜂中肠的环状 RNA 及其调控网络分析
熊翠玲, 陈华枝, 陈大福, 郑燕珍, 付中民, 徐国钧, 杜宇, 王海朋, 耿四海, 周丁丁, 刘思亚, 郭睿
昆虫学报    2018, 61 (12): 1363-1375.   DOI: 10.16380/j.kcxb.2018.12.001
摘要498)      PDF(pc) (10564KB)(482)    收藏
    【目的】环状 RNA(circRNA) 在可变剪接、转录调控和来源基因的表达调控等方面具有重要功能。本研究旨在分析意大利蜜蜂 Apis mellifera ligustica 工蜂中肠 circRNA 的数量、种类、结构特征和作用,并通过构建和分析 circRNA 的调控网络探索 circRNA 的调控功能。【方法】在实验室条件下人工饲养意大利蜜蜂工蜂,利用 circRNA - seq 技术对意大利蜜蜂 7 10 日龄成年工蜂中肠样品进行深度测序。利用 find_circ 软件从质控后的数据中预测 circRNA 。通过 BLAST 比对 GO KEGG 数据库,对 circRNA 的来源基因进行功能和代谢通路注释。利用 TargetFinder 软件预测 circRNA 靶向结合的 miRNA miRNA 靶向结合的 mRNA ,通过 Cytoscape v.3.2.1 软件对 circRNA - miRNA circRNA - miRNA - mRNA 调控网络进行构建及可视化。通过设计背靠背引物和线性扩增引物 RT - PCR 对预测出的 circRNA 进行验证。【结果】意大利蜜蜂工蜂中肠样品的测序平均得到 136 463 071 clean reads ,去除 rRNA 后各样品的 anchor reads 均在 136 779 122 条及以上。共预测出 10 833 circRNA ,长度主要介于 15~1 000 nt ;上述 circRNA 的类型丰富,其中已注释的外显子 circRNA 数量最多,分布在西方蜜蜂 1 号染色体的 circRNA 数量最多,其次为 8 号染色体。 CircRNA 的来源基因可注释到包括结合、细胞进程和细胞在内的 45 GO 条目,以及包括内吞作用、内质网蛋白加工及核糖体在内的 121 KEGG 代谢通路,表明 circRNA 在意大利蜜蜂工蜂中肠的生长、发育、新陈代谢和细胞生命活动等生物学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进一步构建 circRNA - miRNA circRNA - miRNA - mRNA 调控网络,分析结果显示部分 circRNA 可能作为竞争性内源 RNA 吸附结合 microRNA ,从而调控基因的表达水平。最后,对随机选择的 3 circRNA RT - PCR 结果验证了其真实存在。【结论】本研究对意大利蜜蜂工蜂中肠中的 circRNA 进行预测、分析及鉴定。研究结果提供了中肠 circRNA 的数量、种类、结构特征、作用和调控网络的信息,揭示了 circRNA 可能通过作用于来源基因和作为竞争性内源 RNA 在意大利蜜蜂工蜂中肠的生长发育和免疫防御中发挥作用,为深入研究 circRNA 在意大利蜜蜂中肠发育及胁迫响应过程中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水稻害虫:研究进展与展望
李有志, 方继朝
昆虫学报    2024, 67 (4): 443-455.   DOI: 10.16380/j.kcxb.2024.04.001
摘要266)      PDF(pc) (1864KB)(534)    收藏
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病虫害的发生直接威胁水稻生产安全。水稻害虫种类多,灾变机制复杂,绿色防控新技术开发难度大。深入研究水稻害虫的监测和早期预警技术、发育与生殖调控机制、化学通信机制和新型防控技术等,不仅有助于阐明水稻害虫发生灾变机制,还将为害虫综合治理提供新的有效的防控靶点和防控技术。近年来,我国学者在水稻害虫研究领域取得显著进展,在多个研究方向取得重要成果,本专辑汇集了一些最新研究进展。本文概述了目前关于水稻害虫研究的最新进展,介绍了本专辑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并提出了如下值得更深入关注的3个研究方向:(1)水稻害虫智能化监测和早期预警;(2)水稻害虫灾变机制及演变规律;(3)水稻害虫绿色防控靶点挖掘及可持续防控体系构建和应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昆虫糖脂代谢研究进展  
魏琪, 苏建亚
昆虫学报    2016, 59 (8): 906-916.   DOI: 10.16380/j.kcxb.2016.08.013
摘要2979)      PDF(pc) (1524KB)(1839)    收藏
肥胖症和糖尿病的日趋流行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的公共健康问题,其病因主要在于体内血糖/血脂含量升高引起的能量代谢紊乱。大量的证据表明,昆虫可以作为研究人类代谢疾病的理想模型,它不仅能合成与哺乳动物同源的糖脂代谢相关激素(如胰岛素样肽和脂动激素),而且还具有进化保守的代谢信号通路(如雷帕霉素靶蛋白信号通路)及相关器官与组织(如中肠和脂肪体)。本文主要介绍了昆虫糖脂代谢的过程与调控机制,重点涉及脂肪体和绛色细胞的生理功能、胰岛素样肽/脂动激素对血糖的拮抗调节、参与营养物质代谢的胰岛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信号通路以及与类固醇激素合成相关的胆固醇代谢等内容,并结合最新研究成果对黑腹果蝇 Drosophila melanogaster糖脂代谢相关基因及其功能进行了总结,以期为昆虫生理学和人类代谢疾病研究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应用种特异性PCR技术快速鉴定辣椒实蝇
黄振, 陈韶萍, 谢婧, 郭琼霞
   2015, 58 (4): 460-466.  
摘要1856)      PDF(pc) (4185KB)(1913)    收藏
【目的】辣椒实蝇 Bactrocera latifrons (Hendel)为我国重要的检疫性有害生物,其寄主范围广泛,危害严重。由于传统鉴定方法受到饲养周期、饲养条件、虫态等因素的限制,使得果蔬进出口贸易通关速度、疫情快速鉴定受到较大的影响,因此迫切需要开发关于实蝇的快速鉴定识别的技术。【方法】本研究基于mtDNA COI序列设计了一对能够准确鉴定辣椒实蝇的种特异性引物FL680和RL1057,选用辣椒实蝇作为阳性对照,选用番石榴实蝇 B. correcta (Bezzi)、桔小实蝇 B. dorsalis (Hendel)和颜带实蝇 B. cilifer (Hendel)等20种实蝇作为阴性对照,进行PCR扩增并将PCR产物进行电泳检测。【结果】仅目标种辣椒实蝇能够扩增出清晰且单一的约378 bp的条带,其余实蝇种类均未出现条带。将本实验建立的种特异性PCR(SS-PCR)鉴定方法应用于实际检疫工作中并得到了验证,表明该方法具有强的种特异性。【结论】本文提出辣椒实蝇快速鉴定识别技术可应用于实蝇的疫情监测和口岸的检疫检测工作。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东方绢金龟雌成虫对桃树挥发物的 触角电位和行为反应
张萌萌, 陈宏灏, 王文凯, 陈立
昆虫学报    2020, 63 (12): 1482-1489.   DOI: 10.16380/j.kcxb.2020.12.006
摘要739)      PDF(pc) (1496KB)(825)    PDF(mobile) (1496KB)(28)    收藏
 【目的】东方绢金龟 Maladera orientalis是我国重要的园林植物害虫。本研究通过鉴定对东方绢金龟具有引诱作用的桃树挥发物成分,为植物源引诱剂的开发奠定基础。【方法】利用顶空吸附法收集桃树枝叶挥发物,使用气质联用(GC-MS)及气相色谱触角电位(GC-EAD)鉴定桃树挥发物中对东方绢金龟雌成虫有电生理活性的物质组分;以正己烷为对照,使用触角电位(EAG)仪和Y型嗅觉仪分别测试东方绢金龟雌成虫对鉴定出的活性物质的EAG和行为反应。【结果】从桃树挥发物中共鉴定出6种活性物质,包括反-2-己烯醛、顺-3-己烯乙酸酯、反-3-己烯醇、顺-3-己烯醇、水杨酸甲酯以及1种未知化合物。当剂量为1和10 μg时,东方绢金龟雌成虫对反-2-己烯醛的EAG反应值最大;当剂量为100 μg时,东方绢金龟雌成虫对顺3己烯乙酸酯的EAG反应值最小。行为反应试验结果表明,东方绢金龟雌成虫对100 μg的反-3-己烯醇和顺-3-己烯醇表现出显著的趋性。【结论】桃树挥发物中的反-3-己烯醇和顺-3-己烯醇对东方绢金龟雌成虫有显著的吸引作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基于GIS和GS的东亚飞蝗卵块空间格局的研究
季荣, 谢宝瑜, 李哲,李典谟,孟冬丽
   2006, 49 (3): 410-415.  
摘要3493)      PDF(pc) (1637KB)(2360)    收藏
本文以沿渤海蝗区东亚飞蝗 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 (Meyen) 越冬卵块为研究对象,野外采用450 m和50 m规则栅格取样,包括卵量、植被覆盖度、土壤含水量、含盐量、土壤pH和有机质等,利用地统计学方法,在GIS平台下,分析研究区域内影响蝗虫产卵选择的环境因子、蝗虫卵块的空间异质性及分布格局。结果表明, 植被覆盖度、土壤含盐量和土壤含水量在有卵和无卵的环境中存在极显著的差异,飞蝗产卵时最适宜的植被覆盖度、土壤含水量和盐度范围分别为0~30%、10.1%~20.0%和0.09%~1.99%,且当小环境植被覆盖度>50%、土壤含水量>30%或含盐量>3%时,飞蝗不再选择产卵。蝗虫卵块具有高度空间异质性,其空间自相关范围平均为390 m且呈斑块、聚集分布,蝗虫卵块变异函数曲线为球状模型。利用块段克立格法进行空间局部插值,得到研究区域卵块的空间分布格局图,可较准确地描述飞蝗卵块在研究区域内的空间分布、形状、地理位置及相对位置。研究结果可为地面卵块抽样调查、实时跟踪蝗卵胚胎发育进程、确定蝗灾早期发生点、片防治区域及蝗灾早期遥感预警提供科学依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引入西方蜜蜂对中蜂的危害及生态影响
杨冠煌
   2005, 48 (3): 401-406.  
摘要3940)      PDF(pc) (162KB)(3384)    收藏
作者阐述自1896年中国引进西方蜜蜂 Apis mellifera L.的优良品种如意大利蜂 Apis mellifera ligustica Spinola和喀尼阿兰蜂 Apis mellifera Carnica Pollmann以来,使当地的东方蜜蜂 Apis cerana F.受到严重危害,其分布区域缩小75%以上,种群数量减少80%以上。使山林植物授粉总量减少,导致植物多样性减少。文中提出: 建立自然保护区保存本地蜜蜂遗传特性,和采用基因转移等技术,培育具有西方蜜蜂优良生产性能的中蜂新品种,逐步恢复中蜂的种群数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昆虫共生微生物:研究进展与展望
栾军波, 王四宝
昆虫学报    2023, 66 (10): 1271-1281.   DOI: 10.16380/j.kcxb.2023.10.001
摘要609)      PDF(pc) (1528KB)(1073)    PDF(mobile) (1528KB)(100)    收藏
 昆虫共生微生物是指与昆虫宿主建立持久互作关系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分布于昆虫的体表、肠道、血腔或者细胞内,参与调节宿主昆虫的多种生理功能。昆虫-共生微生物互作研究涉及多个学科领域的交叉。深入研究昆虫共生微生物的功能及其与宿主的互作关系不仅有助于阐明重要的生命科学机理,还将为害虫治理和虫传病害的防控以及益虫的有效利用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近年来,我国学者在昆虫微生物组研究领域取得显著进展,在多个研究方向取得重要成果。本文概述了国内外昆虫共生微生物研究的最新进展,介绍了本专辑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并提出了值得关注的3个研究方向:(1)昆虫细胞内共生微生物的功能;(2)昆虫调控共生微生物丰度和传播的机制;(3)昆虫共生微生物的遗传改造和应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内蒙古地区不同景观植被地带蝗总科生态区系的区域性分异
李鸿昌 *,郝树广,康乐
   2007, 50 (4): 361-375.  
摘要3440)      PDF(pc) (657KB)(1951)    收藏
为了阐明内蒙古地区不同景观植被地带蝗总科生态区系( Acridoidea ecofaunas )的生态地理学特征,本文依据长期野外考察和文献积累数据,分别对寒温型明亮针叶林带( F1 )、中温型夏绿阔叶林带( F2 )、森林草原带( FS )、典型草原带( TS )、荒漠草原带( DS )、暖温型草原化荒漠亚带( SD )和典型荒漠亚带( TD )等 7 个不同类型植被地带(或亚带)内蝗总科区系结构组成、生态生存条件(植被、气候、土壤等)及其区系形成的生态学机理进行了分析,综合比较了各植被地带(或亚带)的蝗虫物种多样性、区系地理成分的区域性分异及其与地带间不同植被的相关性。结论指出,由于多数蝗种具有以禾本科( Gramineae )和菊科( Compositae )植物为主要食料的食性特征,而典型草原带的植被群落恰以“多年生丛生禾草及根茎禾草”为建群优势层片,其形成的丰富食物资源、多样的栖息场所、充足的日光辐射和较长的生长期以及有利于产卵孵化的土壤条件等,为蝗虫提供了最为多样的时间、空间和营养生态位( niches ),故蝗虫长期受自然选择的压力,在适应协同进化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它们在典型草原带内具有最高的物种多样性。相比之下,在具有极端生态生存条件的内蒙古东部针叶林带和西部典型荒漠亚带内,分别因其低温高湿和高温低湿的两类不同极端气候特征的生态作用,形成了蝗虫在这两个植被地带内生存分布的生态阻限,故其拥有的物种多样性水平最低,其区系结构的组成种类也截然不同。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中国夜蛾科昆虫的物种多样性及分布格局
申效诚,孙浩,赵华东
   2007, 50 (7): 709-719.  
摘要3604)      PDF(pc) (294KB)(2259)    收藏
本文在收集整理中国夜蛾全部种类名录和分布资料的数据库基础上,对其分布格局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夜蛾共有20个亚科845个有效属3 751个有效种,占世界种类的13.66%,其中1 734种模式产地在中国。这些种类主要归属4种区系成分,其中东亚成分占优势,占总数的51.35%,东洋成分占25.51%,古北成分占18.45%,广布成分仅2.26%。夜蛾在全国七个动物地理区中的分布,是不同类群不同分布特点的复合体,84种广布种分布广泛而均匀,七区之间的多元相似性系数达显著水平。 957种东洋种类和692种古北种类随纬度呈阶梯状分布,各区间无显著相似性。 1 926种东亚种类中,南中国型1 363种,分别较为孤立地分布在华南、华中、西南三区,各区之间联系微弱; 北中国型290种,零星分散地分布在东北、蒙新、华北、青藏四区; 中中国型273种遍布全国,但主要分布在我国中部的华北、华中、西南、青藏四区,以跨界分布为特点,四区之间具有显著的多元相似性。特有种的简约性分析结果表明,特有分布区的分布和划分基本和中国动物地理区划相一致,但台湾和华中区关系密切。关键区系分析显示,台湾、云南、新疆、西藏等11个省区包含了中国夜蛾物种的90%,是物种保护的优先区域。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PVY侵染后烟草营养成分的变化及其 对介体烟蚜生长发育的影响
陈茜, 刘金燕, 徐蓬军, 刘英杰, 董勇浩, 臧云, 蔡宪杰, 任广伟
昆虫学报    2020, 63 (2): 181-190.   DOI: 10.16380/j.kcxb.2020.02.008
摘要600)      PDF(pc) (1692KB)(772)    PDF(mobile) (1692KB)(7)    收藏
【目的】明确马铃薯Y病毒(potato virus Y, PVY)侵染后诱导的烟草营养成分的变化及其对烟蚜 Myzus persicae生命特性的影响,旨在进一步解析PVY烟草烟蚜三者间的互作机制。【方法】通过蒽酮比色法和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测定了PVY不同侵染时期烟株体内的可溶性糖和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变化;测定和比较了感病与健康烟草植株上烟蚜种群生长发育、成虫寿命、繁殖力和有翅蚜产生量的差异性。【结果】PVY侵染前、中、后期(分别为侵染后5, 12和20 d)的烟草叶片中游离氨基酸的总量均显著高于健康烟草叶片。相较于健康烟草叶片,在PVY侵染前期的烟草叶片中,谷氨酸、脯氨酸、天冬氨酸、色氨酸、缬氨酸、赖氨酸和组氨酸的含量显著增加;PVY侵染中期,感病叶片中丝氨酸含量显著下降,谷氨酸、天冬氨酸、色氨酸、缬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精氨酸和组氨酸含量显著提高;PVY侵染后期,感病叶片中甘氨酸含量显著下降,谷氨酸、脯氨酸、天冬氨酸、苏氨酸、缬氨酸、亮氨酸、丙氨酸、苯丙氨酸、组氨酸、酪氨酸和精氨酸含量显著提高。在PVY侵染的前期和中期,感病叶片中的可溶性糖含量显著高于健康烟叶,而在侵染后期感病叶片中可溶性糖含量显著低于健康烟草叶片的。PVY侵染前期和中期的烟草叶片中总糖和总游离氨基酸的含量比值显著高于健康烟草叶片中的。在PVY侵染的烟草植株和健康烟草植株上取食的烟蚜其发育历期、若蚜历期、成蚜繁殖期、繁殖后期、寿命、烟蚜种群的内禀增长率、周限增长率和平均世代周期均无显著差异,但在感病烟草植株上取食的烟蚜成蚜繁殖前期显著缩短,其繁殖力和净生殖率显著提高。相较于健康烟草植株,在PVY侵染烟草植株上定殖的烟蚜种群有翅蚜发生的高峰期提前。【结论】PVY侵染前期和中期提高了寄主烟草的营养品质,从而提高了烟蚜的繁殖力。侵染后期烟草营养品质的下降,促使烟蚜种群有翅蚜的产生和扩散,从而有利于PVY自身的传播。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越冬初期和中期西方蜜蜂四个亚种的miRNA 及其靶mRNA的比较分析
蒋海宾, 杜亚丽, 冀全枝, 何金明, 孙智禹, 吴鹰, 王志, 兰凤明, 牛庆生, 刘玉玲, 徐凯
昆虫学报    2024, 67 (5): 622-633.   DOI: 10.16380/j.kcxb.2024.05.004
摘要116)      PDF(pc) (4813KB)(469)    收藏
 【目的】明确西方蜜蜂 Apis mellifera微小RNA(microRNA, miRNA)在越冬期间的表达量变化,揭示miRNA及其靶mRNA与抗寒性的潜在关系,在miRNA组学层面进一步揭示西方蜜蜂抗寒性的分子机理。【方法】利用sRNA-seq技术鉴定西方蜜蜂4个亚种意大利蜜蜂 A.m. ligustica、欧洲黑蜂 A. m. mellifera、高加索蜂 A. m. caucasica和卡尼鄂拉蜂 A. m. carnica在越冬期初期和越冬中期的miRNA;根据 P≤0.05且|log 2fold change|≥1标准筛选4个亚种在越冬不同时期的差异表达miRNA(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miRNAs, DEmiRNAs)。利用相关生物信息学软件对筛选出的miRNA的靶mRNA进行预测,并对靶mRNA进行GO及KEGG数据库注释。根据靶向结合关系构建DEmiRNA和靶mRNA的调控网络,并利用Cytoscape进行可视化。随机选取ame-miR-263a-5p, ame-miR-184-3p, ame-miR-263b-5p, ame-miR-190-5p, ame-miR-6052-5p, ame-miR-9a-5p, ame-miR-100-5p和ame-miR-306-5p等8个DEmiRNA进行RT-qPCR验证。【结果】鉴定获得越冬期西方蜜蜂4个亚种210个miRNA,包括178个保守的miRNA和32个新的miRNA,长度介于18~30 nt,分布数量最多的长度为22和23 nt,首位碱基为U的miRNA数量最多。西方蜜蜂4个亚种在越冬初期和越冬中期表达量最高的DEmiRNAs为ame-miR-1-3p, ame-miR-276-3p和ame-miR-184-3p。意大利蜜蜂越冬初期vs越冬中期共筛选出22个DEmiRNA,可靶向调控394条mRNA,这些mRNA分别注释到161个GO功能条目和16条KEGG通路上;欧洲黑蜂越冬初期vs越冬中期共筛选出28个DEmiRNA,可靶向调控415条mRNA,这些mRNA分别注释到147个GO功能条目和15条KEGG通路上;高加索蜂越冬初期vs越冬中期共筛选67个DEmiRNA,可靶向调控1 021条mRNA,这些mRNA分别注释到171个GO功能条目和21条KEGG通路上;卡尼鄂拉蜂越冬初期vs越冬中期共筛选18个DEmiRNA,可靶向调控330条mRNA,这些mRNA分别注释到147个GO功能条目和13条KEGG通路上。西方蜜蜂4个亚种DEmiRNA与靶mRNA之间形成较为复杂的调控网络。RT-qPCR结果显示8个DEmiRNA的表达趋势与测序数据一致,证实了本研究中测序数据的可靠性。【结论】本研究明确西方蜜蜂4个亚种越冬不同时期的miRNA表达量变化,筛选出多个潜在调控西方蜜蜂越冬期抗寒性的分子候选靶标miRNA,其中ame-miR-14-3p和ame-miR-3786-5p在欧洲黑蜂、高加索蜂和卡尼鄂拉蜂中负调控多个mRNA的表达,在意大利蜜蜂中并没有参与;miRNA通过调控靶基因的表达参与甘油磷酸脂代谢、MAPK信号通路和mTOR等关键信号通路参与西方蜜蜂的抗寒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基于mtDNA COI基因的离腹寡毛实蝇属常见种DNA条形码识别和系统发育分析
刘慎思, 张桂芬,万方浩
   2014, 57 (3): 343-355.  
摘要4130)      PDF(pc) (3585KB)(1954)    收藏
【目的】离腹寡毛实蝇属 Bactrocera昆虫是最具经济重要性的实蝇类害虫,本研究依据mtDNA COI基因碱基序列对离腹寡毛实蝇属常见实蝇种类进行识别鉴定与系统发育分析。【方法】以口岸经常截获的离腹寡毛实蝇属8个亚属21种实蝇为对象,采用DNA条形码技术,通过对mtDNA COI基因片段 (约650 bp)的测序和比对,以MEGA软件的K2-P双参数模型计算种内及种间遗传距离,以邻接法(NJ) 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聚类分析与形态学鉴定结果一致,除11种单一序列实蝇外,其他10种实蝇均各自形成一个单系,节点支持率为99%以上。种内(10种)遗传距离为0.0003~0.0068,平均为0.0043;种间(21种)遗传距离为0.0154~0.2395,平均为0.1540;种间遗传距离为种内遗传距离的35.8倍,而且种内、种间遗传距离没有重叠区域。【结论】基于mtDNA COI基因的DNA条形码技术可以用于离腹寡毛实蝇属昆虫的快速鉴定识别,该技术体系的建立对实蝇类害虫的检测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基于年龄-龄期两性生命表的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对白背飞虱的的亚致死效应分析
章冰川, 廖琪, 张世燕, 何树林, 乔梁, 周操
昆虫学报    2024, 67 (6): 753-765.   DOI: 10.16380/j.kcxb.2024.06.003
摘要213)      PDF(pc) (4560KB)(447)    PDF(mobile) (4560KB)(12)    收藏
【目的】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是高效治理鳞翅目(Lepidoptera)害虫的新型抗生素类生物源杀虫剂。本研究旨在探究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对水稻害虫白背飞虱 Sogatella furcifera 的亚致死效应。【方法】采用稻茎浸渍法以不同浓度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处理的水稻苗饲养白背飞虱3龄若虫,72 h后计算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对白背飞虱3龄若虫的LC 10 , LC 25 和LC 50 值;采用稻茎浸渍法以LC 10 , LC 25 和LC 50 浓度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处理的水稻苗饲养白背飞虱3龄若虫48 h,测定F 0 代雌成虫寿命和单雌产卵量;统计F 1 代卵历期、 1-5龄若虫历期、成虫寿命、成虫前历期、总发育历期、成虫产卵前期、成虫总产卵前期和单雌产卵量,构建年龄龄期两性生命表;利用Timing-MSChart软件预测白背飞虱未来60 d种群动态。【结果】处理72 h时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对白背飞虱3龄若虫的LC 50 , LC 25 和LC 10 值分别为0.831, 0.222和0.068 mg/L。与对照组相比, LC 10 , LC 25 和LC 50 浓度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处理使白背飞虱F 0 代雌成虫平均寿命分别缩短了7.19%, 24.81%和34.21%,单雌产卵量分别减少22.24%, 31.22%和41.53%; LC 25 浓度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处理显著延长了F 1 代5龄雌若虫历期, LC 50 浓度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处理显著延长了F 1 代雄成虫寿命和总发育历期, LC 25 和LC 50 浓度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处理显著延长了F 1 代成虫产卵前期和总产卵前期,且显著降低了内禀增长率( r )和周限增长率( λ ); LC 50 浓度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处理下F 1 代净增殖率( R 0 )显著降低, LC 25 浓度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处理下F 1 代平均世代周期( T )显著延长;LC 10 , LC 25 和LC 50 这3个亚致死浓度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处理明显抑制了白背飞虱种群增长。【结论】亚致死浓度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胁迫会显著影响白背飞虱成虫寿命和繁殖能力,并降低其后代种群数量,该研究结果可为农业田间科学防治白背飞虱提供理论依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青杨脊虎天牛对植物源挥发物的EAG和行为反应
严善春,程红,杨慧,袁红娥,张健,迟德富
   2006, 49 (5): 759-767.  
摘要4737)      PDF(pc) (334KB)(2596)    收藏
测定了青杨脊虎天牛 Xylotrechus rusticus (L.)雌、雄成虫对其寄主杨树中的水杨醛(0.95 μmol/μL)和非寄主植物中0.3 μmol/μL的叶绿醇、0.4 μmol/μL的水芹烯和0.6 μmol/μL的 R 型α-蒎烯、S 型α-蒎烯、S型β-蒎烯、3-蒈烯、罗勒烯、香草烯和松节油等10种植物挥发性气味物质的触角电位(EAG)反应。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这10种植物挥发物多能引起成虫明显的EAG反应( P<0.05,P<0.01 ),其中雌虫对松节油、水杨醛、R 型α-蒎烯和 S 型α-蒎烯的EAG反应较强; 雄虫对 R 型α-蒎烯的EAG反应最强,松节油次之。根据雌虫对这10种挥发物EAG反应的强弱,进一步测定了雌虫对0.00006、0.0006、0.006、0.06、0.6、0.12 μmol/μL的松节油、R 型α-蒎烯、S 型α-蒎烯以及0.000095、0.00095、0.0095、0.095、0.95、0.19 μmol/μL的水杨醛的EAG和行为反应。结果表明,雌虫对松节油、水杨醛和 R 型α-蒎烯的EAG反应随气味物质浓度的增加而增加,水杨醛浓度增加到0.95 μmol/μL、松节油和 R 型α-蒎烯浓度增加到0.6 μmol/μL以后,EAG反应值趋于平稳;对 S 型α-蒎烯的反应随浓度的增加而呈线性增加。水杨醛浓度低于0.095时,对雌虫没有明显的定向作用( P>0.05 ),高于此浓度时表现为驱避作用( P<0.05 ); 松节油在浓度低于或等于0.6 μmol/μL时对雌虫表现为驱避作用,浓度为0.6时驱避效果最佳( P<0.01 )。雌虫对 R 型α-蒎烯和 S 型α-蒎烯没有明显的定向行为反应。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孤雌产雌生殖品系松毛虫赤眼蜂产卵强度 对 Wolbachia诱导的其生殖表型的影响
霍梁霄, 李媛媛, 张丹, 于茜, 宁素芳, 赵旭, 周金成, 董辉
昆虫学报    2021, 64 (5): 597-604.   DOI: 10.16380/j.kcxb.2021.05.006
摘要416)      PDF(pc) (1694KB)(881)    PDF(mobile) (1694KB)(8)    收藏

【目的】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是一种用于鳞翅目害虫生物防治的重要卵期寄生蜂。本研究旨在明确孤雌产雌生殖品系松毛虫赤眼蜂的产卵强度对其体内Wolbachia滴度及Wolbachia诱导的孤雌产雌生殖表型的影响。【方法】在室内调查了3个处理组松毛虫赤眼蜂雌蜂不同产卵强度(每日仅1 h供寄主卵、隔日24 h供寄主卵和持续供寄主卵)对其生物学指标包括7 d内逐日子代雄性比、逐日产卵量、累积子代雄性比和累积产卵量的影响;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未产卵雌蜂(对照)以及每日仅1 h供寄主卵和持续供寄主卵的雌蜂体内Wolbachia滴度(wsp基因拷贝数)。【结果】持续供寄主卵的雌蜂累积子代雄性比显著高于每日仅1 h供寄主卵,但与隔日24 h供寄主卵相比无显著差异。3个处理组雌蜂逐日子代雄性比随日龄的增加均显著上升,其中持续供寄主卵的处理组的上升幅度最高。持续供寄主卵的雌蜂累计产卵量显著高于每日仅1 h供寄主卵和隔日24 h供寄主卵。3个处理组雌蜂逐日产卵量随日龄的增加而显著下降,其中持续供寄主卵的处理组的下降幅度最高。未产卵的雌蜂体内Wolbachia滴度显著高于持续提供寄主卵的雌蜂体内的滴度,但与每日仅1 h供寄主卵的雌蜂体内的滴度相比无显著差异。【结论】结果说明,当松毛虫赤眼蜂雌蜂产卵不受限制时,Wolbachia滴度减少,宿主孤雌产雌表型减弱;而限制雌蜂产卵有助于维持Wolbachia滴度和宿主孤雌产雌表型。研究结果为认识Wolbachia与宿主赤眼蜂之间的互作以及应用孤雌产雌生殖品系松毛虫赤眼蜂防控害虫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20E调控家蚕 BmFoxL 2-2的分子机制及斜纹夜蛾 SlFoxL 2-2在精巢中的表达分析
肖妍虹, 裴梦圆, 贺智颖, 刘邓捷, 文靓, 余小强, 胡启豪
昆虫学报    2024, 67 (5): 603-610.   DOI: 10.16380/j.kcxb.2024.05.002
摘要149)      PDF(pc) (1423KB)(435)    收藏
【目的】本研究旨在阐明蜕皮激素20-羟基蜕皮酮(20-hydroxyecdysone, 20E)调节家蚕 Bombyx mori转录因子基因 BmFoxL2-2表达的分子机制,并分析 FoxL2-2在斜纹夜蛾 Spodoptera litura精巢中的表达模式。【方法】PCR扩增家蚕5龄幼虫精巢基因组中 BmFoxL2-2起始密码子上游约2 500 bp的启动子序列,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其潜在的顺式作用元件( cis-regulatory elements, CREs);分别将pEGFP-BmBRC-Z1, pEGFP-BmBRC-Z2, pEGFP-BmBRC-Z4转录因子表达质粒和pGL3- BmFoxL2-2质粒共转染家蚕BmN细胞,通过双荧光素酶活性实验检测BmBRC蛋白对 BmFoxL2-2启动子活性的影响;利用1 μmol/L 20E处理BmN细胞4 h时,通过qRT-PCR检测 BmFoxL2-2的表达量,检测 BmBrc-z1和 BmBrc-z4的表达量作为对照;通过qRT-PCR检测 BmBrc-z1和 BmBrc-z4在家蚕不同发育阶段(幼虫、预蛹、蛹和成虫)精巢中及5龄幼虫和3日龄蛹精巢与卵巢中的表达量;通过生物信息学在斜纹夜蛾基因组数据库鉴定了 SlFoxL2-2,利用qRT-PCR检测 SlFoxL2-2在斜纹夜蛾6龄幼虫和成虫的精巢与卵巢、6龄幼虫不同组织(脂肪体、中肠、血淋巴、头、表皮和精巢)、不同发育阶段精巢以及6龄幼虫精巢、精子和精巢膜中的表达量。【结果】获得家蚕 BmFoxL2-2(Gene ID:101735653)起始密码子上游2 500 bp启动子序列,并在序列中预测到13个潜在的BRC蛋白CRE。BmBRC-Z1和BmBRC-Z4可显著上调 BmFoxL2-2启动子活性; 20E处理BmN细胞4 h时,BmN细胞中 BmFoxL2-2, BmBrc-z1和 BmBrc-z4的表达量比对照组的显著上调; BmBrc-z1和 BmBrc-z4在家蚕幼虫、预蛹、蛹和成虫精巢中均有表达,在5龄幼虫及3日龄蛹精巢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卵巢中的。斜纹夜蛾 SlFoxL2-2在精巢中有高水平表达,且在精巢和精子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在精巢膜中的,可能 SlFoxL2-2与精巢发育和精子发生相关。【结论】20E可通过家蚕转录因子BmBRC-Z1和BmBRC-Z4上调 BmFoxL2-2的表达, FoxL2-2在调节精巢发育和精子发生中的功能在鳞翅目昆虫中可能是保守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柑橘大实蝇对不同柑橘品种的产卵偏好和幼虫取食选择
刘路,周琼,宋傲群,尤克西
   2014, 57 (9): 1037-1044.  
摘要2312)      PDF(pc) (6420KB)(1617)    收藏
【目的】掌握柑橘大实蝇 Bactrocera minax对不同品种柑橘的产卵偏好,以及与幼虫取食喜嗜性的关系。【方法】我们用五点取样法分别调查了自然条件下不同品种柑橘果园的虫果率,统计了各品种柑橘虫果基半部和端半部产卵痕量和卵量,并在实验室内采用培养皿桔瓣选择法研究了其幼虫对不同柑橘品种果实的取食选择。【结果】在未采取防控措施的情况下,果树面朝杂树林的方位虫果率显著高于其他方位;同一片受害柑橘园内,不同柑橘品种的虫果率为脐橙 Citrus sinensis cv. Navel、酸橙 C. aurantium>冰糖橙 C. sinensis cv. Bingtang、天草( Amakusa)、蜜橘 C. reticulata cv. Satsuma>沙田柚 C. maxima cv. Shatian>椪柑 C. reticulata cv. Ponkan;柑橘大实蝇产卵痕数和卵量均为橙类(脐橙、酸橙和冰糖橙)大于橘类(天草、蜜橘和椪柑)和沙田柚( P<0.05);除蜜橘外,所调查的其他柑橘品种端半部的产卵痕数显著多于基半部( P<0.05);幼虫对不同品种柑橘橘瓣肉的取食选择顺序依次为:脐橙、酸橙>冰糖橙>天草、南橘 C. reticulata cv. Nanju>蜜橘>椪柑>沙田柚。【结论】结果提示,柑橘大实蝇成虫偏向于选择幼虫所喜嗜的橙类品种产卵,且产卵量更多。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基于mtCOI基因序列的中国葱斑潜蝇 不同地理种群遗传多样性分析
钟裕俊, 杜素洁, 潘立婷, 王玉生, 王福莲, 刘万学
昆虫学报    2020, 63 (6): 769-778.   DOI: 10.16380/j.kcxb.2020.06.013
摘要667)      PDF(pc) (1572KB)(733)    PDF(mobile) (1572KB)(50)    收藏
【目的】葱斑潜蝇 Liriomyza chinensis是葱蒜类蔬菜上的重要经济害虫,在我国广泛分布。本研究旨在阐析中国葱斑潜蝇的地理种群遗传分化。【方法】以中国8省12个不同地理种群的253头葱斑潜蝇为样本,测定其mtCOI基因序列;依据获得的mtCOI基因序列,利用MEGA7.0, DnaSP 6.1和Arlequin 3.5等软件对葱斑潜蝇地理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基因流水平和遗传变异等进行分析。【结果】在253头个体的759 bp mtCOI基因片段中,获得13个单倍型,各单倍型间K2P遗传距离均小于0.02;其中单倍型Hap1为12个地理种群所共享,总发生频率高达81.82%。总群体单倍型多样性较低( H d=0.327),核苷酸多样性 (Pi)为0.00159,核苷酸平均差异数( K)为1.21011;葱斑潜蝇总群体遗传分化程度中等( F ST=0.06971),基因交流较充分( Nm=3.33629)。分子方差分析(AMOVA)结果表明,遗传变异来源为群体内;总群体Tajima’s D检验值为显著负值;Mantel检测结果说明种群间的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没有相关性。【结论】中国葱斑潜蝇地理种群的遗传多样性较低,基因交流较充分,遗传分化程度中等,且地理距离并不影响其遗传分化程度;葱斑潜蝇总群体在较近的历史时期未经历明显的种群扩张和种群增长。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稻纵卷叶螟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抗性监测及其 抗氯虫苯甲酰胺种群对其他双酰胺类杀虫剂的交互抗性
王立, 董蓓蓓, 刘思彤, 陈韵箫, 杨凤霞, 张帅, 高聪芬
昆虫学报    2024, 67 (4): 498-506.   DOI: 10.16380/j.kcxb.2024.04.006
摘要188)      PDF(pc) (1190KB)(450)    收藏
 【目的】本研究旨在明确稻纵卷叶螟 Cnaphalocrocis medinalis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抗性水平、抗性稳定性及其抗氯虫苯甲酰胺种群对其他双酰胺类杀虫剂是否存在交互抗性。【方法】采用稻苗浸渍法测定我国9省(自治区)稻纵卷叶螟32个田间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和四唑虫酰胺的抗性,并测定了两个氯虫苯甲酰胺抗性种群对其他双酰胺类杀虫剂的交互抗性,以及湖南攸县、安徽潜山、安徽庐江和广西兴安田间种群在室内不接触药剂饲养后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抗性稳定性。【结果】 2019-2022年间,稻纵卷叶螟田间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抗性逐年上升,2022年首次监测到庐江、兴安、武穴、丹阳和潜山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达到高水平抗性(102.3~135.1倍),其他种群亦达到中等水平抗性(10.3~97.1倍); 2019-2021年监测的所有田间种群对四唑虫酰胺均表现为敏感,2022年所监测种群对四唑虫酰胺达到中等水平抗性(41.9~98.0倍)。交互抗性试验结果表明,对氯虫苯甲酰胺抗性约100倍的浙江嘉兴和安徽潜山种群对氟氯虫双酰胺、四唑虫酰胺、溴氰虫酰胺、环丙虫酰胺和四氯虫酰胺也表现出31.6~100.5倍中等至高水平抗性。稻纵卷叶螟田间种群在室内不接触药剂连续饲养2~4代后,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抗性表现出快速下降的现象。【结论】稻纵卷叶螟田间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和四唑虫酰胺已产生中等至高水平抗性,且对氯虫苯甲酰胺产生抗性的稻纵卷叶螟田间种群对其他5种双酰胺类药剂也存在中等至高水平的交互抗性;鉴于当前稻纵卷叶螟田间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抗性尚不稳定,建议可通过限制或暂停使用该类药剂,以延缓其抗性发展和延长使用寿命。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角短翅泥蜂的形态特征和筑巢行为
胡俊杰, 方全博, 王翔, 孙凯丽, 刘潇宇, 贺春玲
昆虫学报    2023, 66 (6): 805-815.   DOI: 10.16380/j.kcxb.2023.06.009
摘要302)      PDF(pc) (14139KB)(630)    PDF(mobile) (14139KB)(9)    收藏
【目的】作为捕食蜘蛛的肉食性昆虫,短翅泥蜂属 Trypoxylon不同种具有明显不同的筑巢策略。本研究旨在明确角短翅泥蜂 Trypoxylon melanocorne的形态特征和筑巢行为,以揭示短翅泥蜂属物种的筑巢和生存策略。【方法】2019-2020年,在河南省济源市的愚公林场和南山林场中,选择不同的生境设置人工巢箱并定期采集筑巢的角短翅泥蜂巢管。通过室内解剖巢管,测量巢管内部结构数据,并在室内饲养观察子代发育,收集其寄生性天敌。【结果】2019-2020年,在河南省济源市的愚公林场和南山林场中共采集到角短翅泥蜂筑巢的巢管111根,解剖有育幼巢室511个。雌蜂在单根巢管内平均产卵(4.60±2.39)枚,子代大部分为雌性(雌雄性比为2∶1)。管内筑巢长度平均为(123.38±46.45) mm,育幼巢室长度为(16.01±5.57) mm,间室和前庭数量分别占总巢室数的5.04%和6.09%。巢管筑巢长度显著影响育幼巢室的数量,且雌性的巢室长度显著大于雄性的。发现该蜂的2种寄生性天敌,分别为青蜂科(Chrysididae)的清澈三齿青蜂 Trichrysis pellucida和麻蝇科(Sarcophagidae)的长突摩蜂麻蝇 Amobia quatei,寄生率分别为1.96%和1.57%。【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分布在河南省南太行山两个林场的角短翅泥蜂种群数量较小,雌性后代数量多于雄性;成蜂羽化率低和性比不平衡可能是导致种群数量偏低的原因之一。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1. 降香黄檀食叶害虫棕斑澳黄毒蛾的生物学特性及幼虫虫龄判断
周斌, 周国英, 杨权, 董文统, 李小敏, 周莎, 何苑皞
   2015, 58 (11): 1253-1261.  
摘要2039)      PDF(pc) (3660KB)(1278)    收藏
【目的】棕斑澳黄毒蛾 Orvasca subnotata Walker是于降香黄檀 Dalbergia odorifera T. Chen人工林中新发现的一种食叶害虫,其生物学特性描述和龄期判定是虫害预测预报与林间防治的重要依据。【方法】本研究通过定期林间采样的方法,对棕斑澳黄毒蛾不同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及生活史和生活习性进行调查; 并通过测量头宽、前胸毛瘤宽和体长3项分龄指标,测定棕斑澳黄毒蛾幼虫的龄期。【结果】本文报道了棕斑澳黄毒蛾不同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生活史和生活习性。研究结果表明,棕斑澳黄毒蛾幼虫随龄期增长,前胸逐渐变黑,腹部背线和翻缩腺颜色逐渐加深,特征逐渐变得明显。通过频次分析统计,测得棕斑澳黄毒蛾幼虫龄数为5龄。头宽和前胸毛瘤宽可作为分龄指标,头宽优于前胸毛瘤宽,且前胸毛瘤宽与头宽呈直线关系( y=0.994 x-0.114, R=0.999)。体长经统计检验,符合Dyar氏法则,但区域重叠明显,不宜作为分龄指标。【结论】本研究确定了棕斑澳黄毒蛾的生物学特性及幼虫虫龄,可为林间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2. 互花米草入侵对长江口九段沙湿地昆虫功能群组成特征及季节动态的影响
潘卉, 陈秀芝, 吴捷, 张晶
昆虫学报    2017, 60 (1): 67-83.   DOI: 10.16380/j.kcxb.2017.01.009
摘要1439)      PDF(pc) (2255KB)(845)    收藏
【目的】揭示互花米草 Spartina alterniflora入侵对盐沼湿地昆虫不同功能群组成特征和时间动态的影响。【方法】于2015年的不同季节,在不同的样点沿10 m长的样线,以扫网法对长江口九段沙湿地不同样点的互花米草、芦苇和藨草群落进行昆虫采集。采用非参数检验方法比较不同植物群落中不同昆虫取食功能群物种丰富度、个体多度和季节动态的差异,采用非参数多维度排序方法分析植物生境对各昆虫功能群组成的影响,并用指示种分析方法分析不同昆虫的生境偏好。【结果】共采集昆虫72科,188种,10 338头。互花米草群落昆虫物种丰富度和个体多度显著低于芦苇群落,藨草群落昆虫物种丰富度与互花米草群落差异不显著,但昆虫个体数显著多于互花米草群落。不同昆虫功能群分别比较表明,植食昆虫物种数和个体数在互花米草和芦苇群落间差异不显著,藨草群落植食昆虫物种数最少但个体数量最多。芦苇群落捕食/寄生昆虫物种数和个体数均显著多于互花米草和藨草群落。腐食/菌食昆虫物种数和个体数在不同植物群落无显著差异。季节动态分析显示,不同昆虫功能群物种数和个体数在互花米草群落的峰值均出现在春季,而在芦苇和藨草群落中则具不同趋势。根据非参数多维度排序分析结果,互花米草入侵显著改变了昆虫的群落结构,并对不同昆虫功能群的物种组成均产生了显著影响。指示种分析方法结果进一步表明,偏好互花米草的昆虫物种数最少,主要为广食性植食昆虫。偏好芦苇分布的昆虫物种数最多,主要为捕食/寄生昆虫和专食性植食昆虫。偏好藨草的植食昆虫虽为广食性,但指示值较高。【结论】互花米草入侵降低了盐沼湿地的昆虫多样性,并显著改变了盐沼湿地昆虫功能群组成特征和季节动态。相比植食昆虫,天敌昆虫对互花米草入侵的影响更为敏感。一些广食性的植食昆虫可能已对互花米草产生了适应机制,其可能造成的生态学后果应引起重视。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3. 狄斯瓦螨VdesNPC2b蛋白的基因克隆、原核表达 及其与寄主幼虫信息素结合机制研究
刘深云, 王佳丽, 袁星光, 王彩蝶, 涂婉钧, 周雯润, 李红亮, 吴帆
昆虫学报    2023, 66 (11): 1459-1466.   DOI: 10.16380/j.kcxb.2023.11.005
摘要194)      PDF(pc) (1806KB)(623)    PDF(mobile) (1806KB)(17)    收藏
【目的】研究狄斯瓦螨 Varroa destructor尼曼匹克C2型蛋白(Niemann-Pick type C2 protein, NPC2)VdesNPC2b与狄斯瓦螨寄主蜜蜂幼虫信息素油酸甲酯和β-罗勒烯的结合特性和机制,阐明VdesNPC2b在狄斯瓦螨寄主识别中的功能,为狄斯瓦螨生物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扩增狄斯瓦螨 VdesNPC2b开放读码框(ORF)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基于pET-30a质粒构建原核表达载体,通过原核表达和亲和层析获得VdesNPC2b重组蛋白。利用荧光竞争结合实验检测VdesNPC2b与蜜蜂幼虫信息素油酸甲酯和β罗勒烯的结合力,并通过荧光光谱变温实验测定22和32 ℃下VdesNPC2b与油酸甲酯和β-罗勒烯结合力变化来分析结合机制。采用SWISS-MODLE软件对VdesNPC2b进行同源建模,采用MVD软件对VdesNPC2b和β-罗勒烯进行分子对接模拟,初步分析VdesNPC2b与β-罗勒烯结合的关键氨基酸位点。【结果】 VdesNPC2b(GenBank登录号: OR463903)的ORF全长531 bp,编码176个氨基酸,VdesNPC2b N端有一个16个氨基酸残基的信号肽。荧光竞争结合试验结果显示,VdesNPC2b与油酸甲酯和β罗勒烯解离常数K D值分别为2.89和3.49 μmol/L,结合过程为动态猝灭,维持VdesNPC2b与油酸甲酯和β-罗勒烯的相互作用力为疏水作用力。同源建模显示VdesNPC2b的二级结构主要为β-折叠,内部存在1个潜在的配基结合腔,VdesNPC2b与β-罗勒烯结合的关键氨基酸位点是Leu68,Ile103和Phe107等。【结论】狄斯瓦螨通过VdesNPC2b结合寄主蜜蜂幼虫长链酯类信息素油酸甲酯和挥发性的β罗勒烯协同进行宿主定位和识别。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4. 扁角豆芫菁成虫雌雄异型触角感器精细结构观察(英文)
刘洋洋, 李国勇, 杨琳, 陈祥盛
昆虫学报    2019, 62 (4): 442-452.   DOI: 10.16380/j.kcxb.2019.04.006
摘要663)      PDF(pc) (21684KB)(644)    收藏

【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扁角豆芫菁Epicauta impressicornis主要触角感器的形态特征,为进一步开展扁角豆芫菁生物学和行为机制研究提供基础参考,也为今后的触角感受器电生理研究提供前提条件。【方法】对扁角豆芫菁E. impressicornis雌雄成虫触角感器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并对雌雄成虫触角感器数量、分布及其差异进行了统计和比较分析。【结果】结果表明,其雌雄成虫触角感器存在性二型现象,二者的感器类型、数量及分布既有共性又存在明显差异。雌雄成虫触角共有的感器分为7种,即2种刺形感器(CH1CH2)2种锥形感器(SB1SB2)1Böhm氏鬃毛(BB)1种耳形感器(SA)1种钟形感器(CA);雄虫触角特有的感器类型包括1种刺形感器(CH3)1种锥形感器(SB3),而雌性触角特有的感器类型包含2种锥形感器(SB4SB5)1种凹槽钉形感器(GP)。【结论】扁角豆芫菁成虫触角感受器类型丰富多样。根据触角感受器的形态、分布以及与之前报道结果的比较分析,推测其功能可能为信息素感器(CH1)、化学感器(CH2GP)、嗅觉受体(CH3 SB1-SB5, SACA)、机械感器(BB)和温度感器(GPCA)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5. 烟粉虱MED隐种14-3-3基因克隆及时空表达谱分析
韦焕文, 王培, 陈建斌, 杜娇, 张德咏, 刘勇, 史晓斌
昆虫学报    2024, 67 (5): 595-602.   DOI: 10.16380/j.kcxb.2024.05.001
摘要191)      PDF(pc) (1411KB)(428)    收藏
【目的】真核生物中,14-3-3蛋白是一类可与多种蛋白互作的调节蛋白,能够参与信号转导、免疫反应、生长发育和胁迫响应等。本研究旨在克隆烟粉虱 Bemisia tabaci MED隐种的14-3-3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了解该基因编码的蛋白特征和该基因的时空表达模式。【方法】使用RTPCR技术克隆烟粉虱MED隐种的14-3-3基因全长cDNA序列,通过生物信息学软件和在线网站分析14-3-3基因的生物学特性;使用RT-qPCR测定14-3-3基因在烟粉虱MED隐种不同发育阶段(卵、1-4龄若虫和成虫)、雌雄成虫以及雌成虫头、胸和腹中的表达量。【结果】克隆并鉴定了烟粉虱MED隐种14-3-3基因的两个亚型: Bt14-3-3 epsilon(GenBank登录号: XM_019046102.1)和 Bt14-3-3 zeta(GenBank登录号: XM_019057395.1),开放阅读框(ORFs)分别长771和744 bp,分别编码256和247个氨基酸,编码的蛋白是无跨膜螺旋区和信号肽的亲水性蛋白,其二级结构主要由α旋螺旋组成。系统发育树分析表明, Bt14-3-3 epsilon与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温带臭虫 Cimex lectularius和茶翅蝽 Halyomorpha halys14-3-3 epsilon聚为一支,同源性较高; Bt14-3-3 zeta与褐飞虱的 14-3-3 zeta的亲缘关系更近。RT-qPCR结果表明,Bt 14-3-3 epsilonBt14-3-3 zeta在烟粉虱MED隐种的卵、雌成虫和雌成虫腹部中的表达量较高。【结论】明确了烟粉虱MED隐种1433基因的两个亚型的全长序列、编码蛋白特征及时空表达特点,为后续研究14-3-3蛋白的分子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6. 甘蓝与黄瓜寄主上B型烟粉虱和温室白粉虱蜜露糖分、氨基酸和挥发物组分的比较分析
刘万学,杨勇,万方浩 *,金道超
   2007, 50 (8): 850-857.  
摘要3792)      PDF(pc) (321KB)(2401)    收藏
粉虱蜜露是粉虱寄生性天敌搜索寄主的主要利它素源。应用离子色谱分别对甘蓝与黄瓜上 B 型烟粉虱 (Bemisia tabaci B-biotype) 蜜露以及黄瓜上温室白粉虱 Trialeurodes vaporariorum 蜜露的接触性利它素糖和 氨基酸组分和含量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2 种粉虱在不同寄主植物上的蜜露均富含糖和氨基酸,其中糖含量占绝对优势,甘蓝上 B 型烟粉虱蜜露、黄瓜上 B 型烟粉虱蜜露和黄瓜上温室白粉虱蜜露中的糖含量分别是相应氨基酸含量的 42 . 5 2 . 6 5 . 4 倍,其中糖类物质中又以寡糖含量占绝对优势,分别占 89 . 3% 81 . 7% 88 . 2% 。不同寄主植物和粉虱种类显著影响蜜露中糖和氨基酸的组成和含量。其中,甘蓝上 B 型烟粉虱蜜露中的寡糖以二糖占优势,占 97 . 3% ;二糖中又以蔗糖异构糖和松二糖占优势,分别占 52 . 7% 35 . 4% 。黄瓜上 B 型烟粉虱蜜露和温室白粉虱蜜露寡糖中以三糖和四糖占优势,分别占 73 . 1% 85 . 4% ;优势糖水苏(四)糖和松三糖分别占 40 . 3% 26 . 2% 49 . 9% 27 . 0% 。甘蓝上 B 型烟粉虱蜜露中氨基酸以丙氨酸占优势,含量为 66 . 5% ;而黄瓜上 B 型烟粉虱及温室白粉虱蜜露中氨基酸以甘氨酸含量最高,分别占氨基酸总量的 38 . 2% 51 . 7% 。应用 GC-MS 对甘蓝上 B 型烟粉虱蜜露和黄瓜上温室白粉虱蜜露挥发物组分的鉴定结果显示,两种粉虱蜜露中共同含有的主要挥发物为邻苯二甲酸二( 2- 乙基)己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7. 长额负蝗和黄星蝗线粒体全基因组测定及蝗总科系统发生分析
常会会, 刘玄增, 严可欣, 谢朝晖
昆虫学报    2024, 67 (5): 700-711.   DOI: 10.16380/j.kcxb.2024.05.013
摘要113)      PDF(pc) (10845KB)(428)    收藏
【目的】对长额负蝗 Atractomorpha lata和黄星蝗 Aularches miliaris的线粒体全基因组进行测定和分析,从线粒体基因组水平探讨蝗总科(Acridoidea)内部尤其是锥头蝗科(Pyrgomorphidae)和瘤锥蝗科(Chrotogonidae)之间的系统发生关系。【方法】基于Illumina HiSeq 2500测序平台测定长额负蝗和黄星蝗线粒体基因组序列,对线粒体基因组结构、碱基组成、蛋白质编码基因(protein-coding genes, PCGs)密码子使用频率(relative synonymous codon usage, RSCU)、tRNA二级结构等进行分析。以已知的蝗总科34个物种的线粒体基因组为内群,以蜢总科(Eumastacoidea)2个物种的线粒体基因组为外群,构建13 PCGs+2 rRNA基因序列联合数据集,并分别采用最大似然法(maximum likelihood, ML)和贝叶斯推断法(Bayesian inference, BI)构建蝗总科系统发生关系。【结果】长额负蝗和黄星蝗线粒体基因组全长分别为15 561和15 798 bp,均为闭合环状分子(GenBank登录号分别为OR544953和OR253923),均包含37个基因(13个PCGs、 22个tRNA基因、 2个rRNA基因)及1个控制区,且均存在 KD基因重排现象(即 trnK-trnD发生重排形成 trnD-trnK), A+T含量分别为74.4%和75.8%,存在明显的AT偏好性,基因排序、碱基组成、氨基酸组成和RSCU均与锥头蝗科和瘤锥蝗科其他物种相似。22个tRNA基因中有21个均能形成三叶草结构,只有 trn S AGN缺少DHU臂。ML和BI法构建的系统发生树具有相同的拓扑结构,癞蝗科(Pamphagidae)、斑腿蝗科(Catantopidae)、斑翅蝗科(Oedipodidae)、网翅蝗科(Arcypteridae)、槌角蝗科(Gomphoceridae)及剑角蝗科(Acrididae)聚为一支,且支持癞蝗科、斑翅蝗科和槌角蝗科的单系性;锥头蝗科和瘤锥蝗科物种聚为一支,并与蝗总科其他物种形成姐妹群关系;锥头蝗科负蝗亚科(Atractomorphinae)具有单系性,瘤锥蝗科因锥头蝗科物种的加入而不具有单系性。【结论】本研究首次对长额负蝗和黄星蝗线粒体全基因组进行了测定和分析,并从线粒体基因组水平构建了蝗总科系统发生树,结果支持锥头蝗科、癞蝗科、斑翅蝗科和槌角蝗科单系性。锥头蝗科和瘤锥蝗科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两个科的物种相互嵌套形成一个分支,支持将中国蝗总科分类系统中的锥头蝗科和瘤锥蝗科合并为一个科的观点。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8. 载脂蛋白在褐飞虱取食、存活和繁殖中的作用
付健美, 赵志畅, 戴红岩, 李晶, 方继朝, 纪锐
昆虫学报    2024, 67 (6): 729-737.   DOI: 10.16380/j.kcxb.2024.06.001
摘要190)      PDF(pc) (1777KB)(418)    收藏
【目的】载脂蛋白(apolipoprotein, apoLp)在动物实现其各项生理功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如何影响稻飞虱生长发育等尚未见报道。本研究旨在明确载脂蛋白apoLp在褐飞虱 Nilaparvata lugens取食、存活和繁殖中的作用。【方法】 基于褐飞虱基因组获得载脂蛋白编码基因 NlapoLp全长开放阅读框(ORF)序列,并分析其蛋白序列;使用邻接法将NlapoLp与其他昆虫物种的同源序列进行聚类分析;利用RT-qPCR检测 NlapoLp在褐飞虱不同发育阶段(卵、1-5龄若虫以及刚羽化的短翅型雌雄成虫)、短翅型雌成虫不同组织(去除唾液腺的头部、唾液腺、中肠、脂肪体和卵巢)中的表达量;通过对褐飞虱3龄若虫显微注射ds NlapoLp进行RNAi,利用RT-qPCR检测RNAi后 NlapoLp的表达量,之后调查不同发育阶段虫体RNAi后褐飞虱在寄主水稻上的单雌蜜露分泌量、若虫存活率和单雌产卵量。【结果】 序列特征分析发现NlapoLp有1个信号肽及5个保守结构域,但无跨膜结构域。系统进化树显示褐飞虱NlapoLp与灰飞虱 Laodelphax striatellus LsapoLp和白背飞虱 Sogatella furcifera SfapoLp的进化关系最近,然后与其他半翅目昆虫紫苑叶蝉 Macrosteles quadrilineatus、烟粉虱 Bemisia tabaci和茶翅蝽 Halyomorpha halys的apoLp聚为一支,表现出较近的亲缘关系。RT-qPCR结果显示, NlapoLp在褐飞虱各个发育阶段均表达,在短翅型雌成虫中的表达量较高;在短翅型雌成虫中肠、脂肪体和唾液腺中高表达,在其他组织中低表达。对褐飞虱显微注射ds NlapoLp可以显著降低 NlapoLp 的表达,经RNAi后褐飞虱在寄主水稻上的单雌蜜露分泌量、若虫存活率和单雌产卵量均比对照组(注射ds GFP)的显著降低。【结论】 载脂蛋白基因 NlapoLp在褐飞虱各发育阶段和短翅型雌成虫各组织均表达,经RNAi沉默 NlapoLp可显著影响褐飞虱的正常的取食、生长发育和繁殖。研究结果为深入探究载脂蛋白在昆虫致害水稻中的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并提供了害虫高效防控的关键靶标。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9. 云斑车蝗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测定与分析
党江鹏,刘念,叶伟,黄原
   2008, 51 (7): 671-680.  
摘要3838)      PDF(pc) (995KB)(2156)    收藏

采用长距 PCR 扩增及保守引物步移法并结合克隆测序测定并注释了云斑车蝗 Gastrimargus marmoratus Thunberg)的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结果表明:云斑车蝗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为15 904 bpGenBank登录号为EU527334),A+T含量略高于非洲飞蝗Locusta migratoria,为76.04%,包括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22tRNA 基因,2rRNA基因和一段1 057 bpA+T富集区。蛋白质基因的起始密码子中,除COND5TTG以外,均为昆虫典型的起始密码子ATNND5基因使用了不完全终止密码子T,其余基因均为典型的TAATAG。预测了22tRNA基因的二级结构,发现tRNASerAGN)缺少DHU臂, tRNASerUGY)的反密码子环上有9个碱基。预测了云斑车蝗12S16S rRNA二级结构,分别包括3个结构域30个茎环和6个结构域44个茎环。A+T富集区含有3个串联重复序列。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0. 褐飞虱翅型分化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
陈孙杰, 徐海君
昆虫学报    2024, 67 (4): 589-594.   DOI: 10.16380/j.kcxb.2024.04.015
摘要163)      PDF(pc) (992KB)(425)    收藏
 昆虫翅多型作为生物可塑性发育的典型代表,是昆虫对复杂多变环境适应进化的结果。褐飞虱 Nilaparvata lugens是一种典型的翅多型昆虫,若虫可发育成短翅型或长翅型成虫,后者的远距离迁飞特性造成褐飞虱在亚洲稻区大面积为害。20世纪60年代以来,前人针对褐飞虱翅多型的发生机理进行了大量研究,发现种群密度、寄主植物质量、温度和光周期等诸多环境因子以及保幼激素均能够影响翅型比例。近20年来,得益于基因组学、 RNAi和基因编辑等生物技术的发展,褐飞虱翅型分化的分子机制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发现了褐飞虱翅型分化的开关基因 FoxO,沉默或敲除 FoxO会导致飞虱发育为长翅型;而胰岛素信号通路能够磷酸化FoxO抑制其进入细胞核,从而参与翅型分化调控;锌指转录因子Zfh1能够以启动子结合的方式调节 FoxO的转录,与胰岛素信号通路平行调控翅型分化;另一个锌指转录因子Rotund能够与FoxO互作共同调控褐飞虱翅多型。此外,性别决定基因 Transformer-2和 c-Jun氨基末端激酶通路等也能够影响翅型分化,表明褐飞虱的翅型分化存在多样化的分子调控机制。鉴于半翅目不同亚目间的翅多型机制均有所不同,对褐飞虱翅型分化机制的解析远不足以阐明半翅目乃至整个昆虫纲的翅多型机制,但其研究成果能够引领未来对昆虫翅多型机制的探索研究,并加深人们对昆虫翅及组织可塑性发育与进化的理解。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