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月刊(每月20日出版)
1950年创刊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中国昆虫学会
国内邮发代号:2-153
国外发行代号:Q61
ISSN 0454-6296
CN 11-1832/Q
-
本期重点推介
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是危害最大的水稻害虫之一,除了刺吸水稻韧皮部汁液和传播水稻病毒病,褐飞虱可将大量卵产于水稻叶鞘组织内部,对水稻生产造成巨大威胁。笔者前期在褐飞虱侧输卵管分泌物中鉴定到1个褐飞虱G蛋白β亚基蛋白(NlGβ),推测其可能与繁殖相关。为鉴定NlGβ并分析其表达特征,宁波大学植物病毒学研究所徐航鹏和鲁嘉宝等首先利用PCR克隆、进化分析等技术明确了NlGβ是一个在昆虫中较为保守的蛋白。结合不同发育阶段和成虫不同组织的褐飞虱转录组数据分析,确定了NlGβ在雌成虫中的表达量高于雄成虫中的。进一步通过RNA干扰、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等技术手段分析NlGβ的功能,结果表明沉默褐飞虱2龄若虫NlGβ,出现羽化蜕皮困难的现象;沉默褐飞虱5龄若虫NlGβ,导致雌成虫腹部膨大,卵巢发育畸形,产卵量显著下降,少量被产出的卵也无法孵化,侧输卵管膨大区内分泌物增加,上皮细胞发生降解。本研究表明NlGβ参与褐飞虱的生长发育和雌成虫的繁殖过程,为基于RNAi技术防治褐飞虱提供潜在的新靶标基因(pp. 456-467)。
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是我国水稻上重要的迁飞性害虫之一,长期以来以化学防治作为主要防控措施。然而由于化学农药的长期或不合理使用,近两年稻纵卷叶螟对氯虫苯甲酰胺等药剂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作为稻纵卷叶螟的主防药剂,氯虫苯甲酰胺的抗性稳定性和抗药性种群对其他药剂的交互抗性未见报道。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绿色农药创制与应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王立和高聪芬等采用稻苗浸渍法测定了我国9省32个稻纵卷叶螟田间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和四唑虫酰胺的抗性,并测定了2个氯虫苯甲酰胺抗性种群对其他双酰胺类杀虫剂的交互抗性,以及4个田间种群在室内不接触药剂饲养后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抗性稳定性。结果显示稻纵卷叶螟田间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和四唑虫酰胺已产生中等至高水平抗性,对氯虫苯甲酰胺产生抗性的稻纵卷叶螟田间种群对其他5种双酰胺类药剂也存在中等至高水平的交互抗性,且稻纵卷叶螟田间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抗性目前处于不稳定阶段。研究结果为制定稻纵卷叶螟的抗药性治理方案提供了依据(pp. 498-506)。
褐飞虱是水稻上的重要害虫,种群易大发生而对水稻产生严重危害,威胁水稻生产与粮食安全。褐飞虱的有效防控需及时准确的监测预警信息的支持。现今虽然已有基于图像识别计数和云计算的田间稻飞虱种群调查智能方法,但是这仍然需要人工下田查虫和对虫情进行拍照,还不能实现稻飞虱田间种群监测预警的自动化。随着大数据信息时代的到来,以及无人机技术的发展,基于多元信息融合的人工智能和自动采样技术给害虫监测提供了新思路。为了建立具有自动化与智能化前景的稻飞虱田间种群监测预警方法,南京农业大学昆虫学系熊志强和刘向东等从水稻冠层特征与褐飞虱为害虫量的关系入手,确定出具有自动监测前景的水稻冠层光谱、温度和叶片SPAD值等指标能表征水稻上褐飞虱的虫量,并采用多元散射校正方法对光谱信息进行降噪和连续投影算法筛选对褐飞虱虫量敏感的光谱波段,将粒子群优化算法引入BP神经网络,建立出基于水稻冠层光谱、温度和SPAD等多信息融合的监测褐飞虱种群大小的BP神经网络方法,该方法对测试样本监测的精度高,有较好应用前景(pp.572-581)。
(孙江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