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月刊(每月20日出版)
1950年创刊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中国昆虫学会
国内邮发代号:2-153
国外发行代号:Q61
ISSN 0454-6296
CN 11-1832/Q


-
本期重点推介
杂拟谷盗Tribolium confusum是一种破坏性很强的多食性储粮害虫,目前以化学防治为主,而长期使用化学农药会产生很多负面影响。许多植物源化合物具有杀虫作用,且害虫不易产生抗药性,是防治储粮害虫最理想的选择药剂之一。新狼毒素A是瑞香狼毒Stellera chamaejasme的一种黄酮类化合物,杀虫活性很高;百里香酚是百里香Thymus mongolicus的主要杀虫成份,印楝素是目前开发应用最好的植物源杀虫剂之一,广泛用于害虫防治。内蒙古农业大学园艺与植物保护学院石丹妮、常静和李海平等联合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和草原有害生物防治检疫总站马崇勇,在前期研究基础上,选取这3种对杂拟谷盗有毒杀作用的植物源化合物,通过触角电位(electroantennogram, EAG)仪及Y型嗅觉仪研究杂拟谷盗成虫对这3种植物源化合物的电生理和行为反应,明确对杂拟谷盗成虫有驱避活性的化合物;通过转录组对引起杂拟谷盗驱避反应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杂拟谷盗成虫EAG反应相对值与新狼毒素A、百里香酚和印楝素浓度成正比,60 mg/L百里香酚在处理后2和4 h时对杂拟谷盗成虫的驱避率均最高,驱避等级分别达到了Ⅳ和Ⅴ级。百里香酚、新狼毒素A和印楝素处理后杂拟谷盗成虫头部转录组与对照相组比分别筛选到569, 597和661个差异表达基因,分别有412, 434和498个差异表达基因注释到GO功能,分别匹配到26, 33和32条KEGG通路。经新狼毒素A、百里香酚和印楝素处理后分别有13, 4和5个嗅觉相关基因差异表达,推测差异表达基因可能在这3种植物源化合物驱避杂拟谷盗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些结果为开发有效的植物源杀虫剂控制杂拟谷盗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pp. 935–946)。
害虫性信息素交配干扰技术可分为竞争型和非竞争型两种类型。竞争型技术需密集布设释放器,难以适应玉米、烟草、棉花和水稻等速生作物环境,且越冬代成虫羽化期常早于作物播种期。因此,非竞争型高剂量主动喷射系统更具应用潜力,该系统通过智能调控喷射时序(精准匹配棉铃虫的求偶节律),在显著提升防效的同时降低性信息素用量。辽宁省植保植检总站屈丽莉和张万民与浙江大学农药与环境毒理研究所杜永均合作开展的实验室风洞研究揭示,高剂量性信息素不仅能干扰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雄蛾定向,更能直接抑制棉铃虫雌蛾的繁殖行为。研究采用主动喷射装置模拟田间高浓度信息素环境(全组分性信息素Z11-16:Ald︰Z9-16:Ald=10︰1及3种单组分性信息素Z11-16:Ald, Z11-16:OH和Z9-16:Ald),在棉铃虫求偶和交配时段持续观测。发现高剂量全组分性信息素显著影响其求偶和交配,雌蛾的交配率从对照组的84.0%±5.1%跌至5.0%±17.5%,这种抑制可能源于雌蛾内在的“自检机制”。此外,也导致求偶起始时间推迟,伸展产卵器的雌蛾比例显著下降,求偶持续时间明显缩短。交配起始日龄延后,单雌交配次数减少,产卵时间延迟,产卵量下降,即种群繁殖节奏被整体干扰。棉铃虫非性信息素组分Z11-16:OH展现出与主组分Z11-16:Ald同等的高抑制力,而微量组分Z9-16:Ald的作用则不显著。这一发现为其配方优化指明方向:剔除无效组分可降低成本。这项研究的应用前景表现在通过同步干扰雄蛾定向行为反应和雌蛾求偶意愿,可望大幅度提升性信息素交配干扰的防控效果。所获关键参数为这种主动喷射型释放器的田间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撑,也预示着昆虫行为调控可望从单靶标向多靶标的技术转型(pp. 960–972)。
在烟蚜Myzus persicae的生物防治中,烟蚜茧蜂Aphidius gifuensis因其显著的寄生优势而被广泛应用于生产实践。然而,这种寄生蜂在大规模繁育过程中,经过多代饲养后,常会出现寄生能力减弱、体型变小等不良现象。山东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赖宇飞联合中国烟草总公司福建省公司顾刚、福建农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生物防治研究所/农林生物安全全国重点实验室赖荣泉等通过测定分析室内饲养12代的烟蚜茧蜂对烟蚜的寄生能力及生长发育相关酶[羧酸酯酶(carboxylesterase, CarE)、酚氧化酶(phenoloxidase, PO)、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和海藻糖酶]含量和活性的影响,明确烟蚜茧蜂寄生能力退化生理生化机制。结果发现,随着室内饲养代数的增加,烟蚜茧蜂子代成蜂寄生率和体型总体呈现下降的趋势;且烟蚜茧蜂子代成蜂体内生长发育相关酶含量及CarE活性有显著变化,为实际生产中烟蚜茧蜂人工繁殖提供参考(pp. 973–982)。
(孙江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