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学报 ›› 2024, Vol. 67 ›› Issue (12): 1643-1651.doi: 10.16380/j.kcxb.2024.12.007
赖恢铿1, 曹凌仪1,2, 李耀3, 黎丽娟4, 何荣晓1, 杨帆1,*
LAI Hui-Keng1, CAO Ling-Yi1,2, LI Yao3, LI Li-Juan4, HE Rong-Xiao1, YANG Fan1,*
摘要: 【目的】本研究旨在揭示海南岛气候特征对入侵害虫椰心叶甲Brontispa longissima发生规律的影响,为制定有效的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21-2023年逐月对海南岛高速公路及国道两侧500 m范围内的棕榈科植物进行调查,记录椰心叶甲为害区的经纬度、寄主种类和受害株数等信息,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椰心叶甲发生面积的时空发生格局,并通过随机森林模型探究10种气候因素对椰心叶甲发生面积的影响。【结果】椰心叶甲发生面积逐年增长,在年度周期内呈单峰模式,峰值出现在5或6月。湿季(5-10月)相比于干季(11月-次年4月)椰心叶甲为害更为严重; 椰心叶甲主要集中在海南岛沿海地带为害,其中东部沿海地区为害最为严重; 根据气候区域划分,东南区的椰心叶甲发生面积最大。东北区在3-8月椰心叶甲发生面积高于西南区, 但在9月-次年2月西南区发生面积则高于东北区;根据椰心叶甲发生面积与气候因素的随机森林特征重要性排序,降水量和相对湿度是影响椰心叶甲发生面积的主要气候因素,均方误差增量百分比(IncMSE%)分别为2814%和2739%。【结论】海南岛椰心叶甲的发生面积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表现出明显的时空发生格局。湿季(5-10月)是防控椰心叶甲的关键时期,特别是5和6月为害达到全年高峰期。海南岛沿海地区,尤其是东部和东南气候区,是防控的重点区域,需加强监测和治理。东北区气候区应重点关注春夏季(3-8月),而西南区气候区需在秋冬季(9月-次年2月)加强防控。本研究为科学制定区域化、季节化的椰心叶甲防控方案提供了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