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期刊信息
  • 月刊(每月20日出版)
    1950年创刊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中国昆虫学会
    国内邮发代号:2-153
    国外发行代号:Q61
    ISSN 0454-6296
    CN 11-1832/Q


封面照片:照片示取食椰子叶片的椰心叶甲Brontispa longissima (鞘翅目: 铁甲科)成虫。本期报道了海南岛入侵害虫椰心叶甲时空发生格局及其与气候因素的关联性(pp.1643-1651)。照片由张润志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于2021年7月26日摄于海南省儋州市那大镇。


本期目录
2024年 第67卷 第12期 刊出日期:2024-12-20
上一期   
全选: 隐藏/显示图片
  • 导言
    外来入侵昆虫: 研究进展与展望
    党英侨, 王小艺, 侯有明
    2024, 67(12):  1585-1596.  doi:10.16380/j.kcxb.2024.12.001
    摘要 ( 156 )   PDF (1980KB) ( 19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外来入侵昆虫作为新传入地的危险性有害生物,具有发现滞后、监测困难、暴发迅速、灭杀不彻底等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全世界各国在生物安全领域关注的重点和难点。本文概述了国内外来入侵昆虫的种群暴发成灾机制、监测与早期预警技术及防控技术研究的主要进展,并从种群动态监测研究、昆虫抗药性形成机制研究以及昆虫绿色防控技术研究3个方面归纳介绍了本专辑论文的主要内容。最后,展望了外来入侵昆虫监测和防控的规范化、信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发展趋势,提出了未来针对外来入侵昆虫防控和治理的主要途径,以期有助于通过科技创新推动更高效、更系统、更持续的防控策略制订。
    研究论文
    ABC转运蛋白基因在草地贪夜蛾对茚虫威抗性形成中的功能分析
    胡榕, 陈慧淋, 徐翔, 吕佳鑫, 彭安春, 蒲建, 杨继芝, 王学贵
    2024, 67(12):  1597-1605.  doi:10.16380/j.kcxb.2024.12.002
    摘要 ( 106 )   PDF (1352KB) ( 10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ABC转运蛋白基因对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茚虫威抗性形成的生物学功能,为该害虫的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点滴法以茚虫威单独处理及ABC转运蛋白抑制剂维拉帕米盐酸盐与茚虫威联合处理草地贪夜蛾茚虫威抗性种群DC-22和敏感品系WH的3龄幼虫, 24 h时计算致死中浓度(median lethal concentration, LC50)和维拉帕米盐酸盐对茚虫威的增效比;利用RT-qPCR检测草地贪夜蛾茚虫威敏感品系WH及4个茚虫威抗性种群(DC-22, CX-22, MY-22和RH-22) 3龄幼虫中7个ABC转运蛋白基因(SfABCG20, SfABCC2, SfABCF4, SfABCA1, SfABCA5, SfABCG23和SfABCG9)的表达量;通过对草地贪夜蛾DC-22和WH的3龄幼虫注射dsSfABCG23,对响应茚虫威高表达的ABC转运蛋白基因SfABCG23进行RNAi, 48 h后利用RT-qPCR检测SfABCG23的表达量,并测定RNAi 后LC30浓度茚虫威处理24 h时的死亡率。【结果】维拉帕米盐酸盐显著提高了草地贪夜蛾茚虫威抗性种群DC-22对茚虫威的敏感性,增效比达1.73。相对于敏感品系WH, SfABCG23在茚虫威抗性种群DC-22和CX-22 3龄幼虫中表达量分别上调2.56和4.05倍,且SfABCG23表达量与抗性倍数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41。注射dsSfABCG23后,茚虫威抗性种群DC-22和敏感品系WH中基因沉默效率分别为65.04%和39.55%;与注射dsGFP的对照组相比,注射dsSfABCG23后茚虫威处理24 h时茚虫威抗性种群DC-22和敏感品系WH 3龄幼虫的死亡率分别增加30.55%和25.00%。【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 ABC转运蛋白基因在草地贪夜蛾茚虫威抗性种群中对抗药性形成起重要调节作用, SfABCG23的过表达可能在草地贪夜蛾对茚虫威抗性形成中起重要作用。
    细胞色素P450基因CYP4S47和CYP332A29参与美国白蛾对氯虫苯甲酰胺耐受性 Hot!
    韦红艳, 张承志, 孙丽丽, 曹传旺
    2024, 67(12):  1606-1616.  doi:10.16380/j.kcxb.2024.12.003
    摘要 ( 99 )   PDF (2869KB) ( 7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揭示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细胞色素P450(cytochrome P450, CYP450)基因HcCYP4S47和HcCYP332A29在响应氯虫苯甲酰胺胁迫中的功能。【方法】采用饲料混药法制成含LC30浓度(0.06 mg/L)的氯虫苯甲酰胺饲料分别饲喂室内种群、北方种群(辽宁铁岭种群)和南方种群(湖北孝感大悟种群)美国白蛾3龄幼虫,并分别于饲喂处理后6, 12, 24和48 h时收集存活的幼虫,测定美国白蛾3龄幼虫体内CYP450酶活性;通过RT-qPCR技术检测在0.06 mg/L氯虫苯甲酰胺胁迫下这3个地理种群中HcCYP4S47和HcCYP332A29的表达量;利用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 RNAi)技术沉默3个地理种群美国白蛾3龄幼虫HcCYP4S47和HcCYP332A29,并使用RT-qPCR技术检测注射dsRNA后的靶基因表达量,饲喂含0.06 mg/L氯虫苯甲酰胺饲料,并于饲喂后12, 24, 36, 48, 60和72 h统计幼虫存活率。【结果】0.06 mg/L氯虫苯甲酰胺处理后,南方种群和北方种群3龄幼虫在6, 12, 24和48 h 4个时间点的CYP450酶活性均高于室内种群; 24和48 h时北方种群处理组CYP450酶活性最高,而12和24 h时南方种群处理组3龄幼虫中CYP450活性最高。系统发育分析发现, HcCYP4S47和HcCYP332A29分别属于CYP4和CYP3亚家族。HcCYP4S47和HcCYP332A29在美国白蛾北方种群和南方种群3龄幼虫体内的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室内种群3龄幼虫中的。006 mg/L氯虫苯甲酰胺处理后,室内种群3龄幼虫体内HcCYP4S47和HcCYP332A29与对照组相比均显著上调表达,其中以处理后12 h时表达量最高;南方种群和北方种群3龄幼虫体内HcCYP4S47在处理后6, 12和48 h时表达量与对照组相比显著下调,北方种群3龄幼虫体内HcCYP4S47在处理后24 h时表达量与对照组相比显著上调,南方种群3龄幼虫体内HcCYP4S47在处理后24 h表达量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变化。与对照组相比,北方种群3龄幼虫体内HcCYP332A29在氯虫苯甲酰胺处理后6和12 h时表达量均显著降低, 48 h时表达量显著上调;南方种群3龄幼虫体内HcCYP332A29在氯虫苯甲酰胺处理后6 h时表达量显著下调, 12和24 h时表达量显著上调。沉默HcCYP332A29和HcCYP4S47显著增加了美国白蛾3龄幼虫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敏感性。【结论】HcCYP332A29和HcCYP4S47在美国白蛾对氯虫苯甲酰胺的胁迫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十一种植物精油对草地贪夜蛾的产卵驱避和拒食活性评价
    郭一博, 李嘉艺, 杨炳南, 蓝睿, 罗海岚, 吴正伟
    2024, 67(12):  1617-1623.  doi:10.16380/j.kcxb.2024.12.004
    摘要 ( 105 )   PDF (1060KB) ( 7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植物精油对重大入侵害虫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的产卵驱避及拒食作用,为草地贪夜蛾的绿色防控提供新方法。【方法】以采自广东湛江玉米田并在室内饲养繁殖多代的草地贪夜蛾作为试虫,在室内采用行为选择法测定了21种植物(紫苏Perilla frutescens、柏木Cupressus funebris、水菖蒲Acorus calamus、艾草Artemisia argyi、辣椒Capsicum annuum、肉豆蔻Myristica fragrans、生姜Zingiber officinale、胡椒Piper nigrum、大蒜Allium sativum、雪松Cedrus deodara、肉桂Cinnamomum cassia、薄荷Mentha canadensis、留兰香Mentha spicata、山苍籽Litsea cubeba、苦楝Melia azedarach、柠檬Citrus limon、茶树Camellia sinensis、香茅Cymbopogon citratus、桉叶Eucalyptus globules、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和碰碰香Plectranthus hadiensis)精油对草地贪夜蛾成虫的产卵驱避活性,并采用叶碟饲喂法测定这些精油对草地贪夜蛾2龄幼虫的拒食活性。【结果】在2.5 mL/L浓度下,辣椒精油和苦楝精油对草地贪夜蛾成虫的产卵驱避效果最好,驱避率分别为89.13%和88.83%。在5 mL/L浓度下,辣椒精油的产卵驱避效果最好(驱避率100.00%)。在10 mL/L浓度下,紫苏、柏木、辣椒、肉豆蔻、胡椒、大蒜、雪松和柠檬精油对草地贪夜蛾成虫均具有明显的产卵驱避效果。2.5 mL/L浓度下,胡椒精油对草地贪夜蛾2龄幼虫的非选择性拒食效果和选择性拒食效果均最好,拒食率分别为98.67%和97.37%。5和10 mL/L浓度下时,胡椒精油对草地贪夜蛾2龄幼虫的拒食率均最高,均为100.00%。【结论】低浓度的辣椒和苦楝精油对草地贪夜蛾成虫具有很好的产卵驱避活性,胡椒精油对草地贪夜蛾2龄幼虫具有很高的拒食活性,这些植物精油在草地贪夜蛾绿色防控中具有应用前景。
    十种常用杀虫剂对番茄潜叶蛾室内药效测定和田间防效评价
    梁洁, 杨小萌, 郭建洋, 陈来, 郭建英, 刘万学
    2024, 67(12):  1624-1633.  doi:10.16380/j.kcxb.2024.12.005
    摘要 ( 91 )   PDF (1394KB) ( 6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通过室内药效测定和田间防效评价,筛选出对番茄潜叶蛾Tuta absoluta防治效果较高的杀虫剂,满足生产中应急防控该虫的需求。【方法】从田间番茄植株上采集的番茄潜叶蛾幼虫在实验室饲养45代以上,利用室内浸卵法和浸叶法测定7个类别共10种常用杀虫剂[(包括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水分散粒剂、 60 g/L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和5%多杀霉素悬浮剂(抗生素类)、 200 g/L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双酰胺类)、 150 g/L茚虫威乳油(噁二嗪类)、 10%虫螨腈悬浮剂(吡咯类)、 240 g/L甲氧虫酰肼悬浮剂(激素类)、 2.5%鱼藤酮乳油(植物源类)及8 000 IU/μL苏云金杆菌悬浮剂和300亿孢子/g球孢白僵菌可湿性粉剂(微生物源类)]对番茄潜叶蛾卵孵化率和2龄幼虫死亡率的影响。2023年7月用室内生物测定筛选出的药效较快较强的5种杀虫剂制剂在新疆露地番茄上进行喷雾处理,评价其对番茄潜叶蛾的田间防效。【结果】室内生物测定表明, 10种药剂对番茄潜叶蛾卵的孵化率影响不同,微生物源杀虫剂8 000 IU/μL苏云金杆菌悬浮剂和300亿孢子/g球孢白僵菌可湿性粉剂及植物源杀虫剂2.5%鱼藤酮乳油在处理后7 d时对卵的孵化无影响;而化学类药剂中, 240 g/L甲氧虫酰肼悬浮剂、 60 g/L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和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水分散粒剂在5 d内对卵的孵化表现出显著的抑制效果; 10种药剂对番茄潜叶蛾2龄幼虫的致死效果有差异,化学杀虫剂中, 60 g/L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对番茄潜叶蛾2龄幼虫的杀虫活性最高,在药后1-4 d,致死率达到100.00%; 10%虫螨腈悬浮剂和150 g/L茚虫威乳油在处理后3 和4 d对2龄幼虫的致死率也达100.00%;而植物源杀虫剂2.5%鱼藤酮乳油和微生物源杀虫剂300亿孢子/g球孢白僵菌可湿性粉剂在处理4 d内对2龄幼虫的致死效果。田间试验结果显示,施药7 d后测试的5种杀虫剂制剂对番茄潜叶蛾的防治效果最明显, 60 g/L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 200 g/L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和10%虫螨腈悬浮剂的对番茄潜叶蛾的防治效果位居前三,分别达91.14%, 90.29%和88.67%。【结论】通过室内生物测定和田间防效评价发现, 60 g/L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 200 g/L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和10%虫螨腈悬浮剂在其推荐剂量下均可用于番茄生产中化学防控番茄潜叶蛾,可为制定番茄潜叶蛾综合防控方案和田间防控药剂选择提供指导。
    番茄潜叶蛾对乙基多杀菌素的抗性监测及抗性风险评估 Hot!
    渠成, 黄建雷, 车午男, 谢振良, 方勇, 邓群英, 王然
    2024, 67(12):  1634-1642.  doi:10.16380/j.kcxb.2024.12.006
    摘要 ( 123 )   PDF (1397KB) ( 72 )   PDF(mobile) (1397KB) ( 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本研究旨在明确番茄潜叶蛾Tuta absoluta对乙基多杀菌素的田间抗性水平及潜在抗性风险,以期为合理使用乙基多杀菌素防治番茄潜叶蛾及延缓番茄潜叶蛾对其抗性的产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浸叶法测定了我国北方5省(直辖市、自治区) 18个地区番茄潜叶蛾田间种群对乙基多杀菌素的抗性水平,利用浸叶法对番茄潜叶蛾室内敏感品系用乙基多杀菌素进行连续10代抗性筛选来评估抗性风险,并通过Tabashnik域性状分析法计算抗性现实遗传力(realized heritability, h2)和基于选择数据预测不同选择压下的抗性发展速率。【结果】本研究测定的18个番茄潜叶蛾田间种群中,来自北京密云、北京怀柔和内蒙古包头的3个种群对乙基多杀菌素产生低水平抗性,抗性倍数分别为6.7, 6.0和7.1倍;其余15个种群对乙基多杀菌素均仍处于敏感水平。经过连续10代抗性筛选,番茄潜叶蛾对乙基多杀菌素的抗性倍数为8.9倍,抗性现实遗传力h2为0.1973,预测不同选择压下(死亡率为50%, 60%, 70%, 80%和90%),抗性上升至10倍所需要的代数分别为11.56, 9.50, 7.92, 6.60和5.23代,抗性上升至100倍所需要的代数分别为23.12, 18.99, 15.83, 13.19和10.47代。【结论】番茄潜叶蛾对乙基多杀菌素存在一定的抗性风险,田间应加强用药管理,注意与其他类型杀虫剂轮用,以延长该药剂的使用周期。
    海南岛入侵害虫椰心叶甲时空发生格局及其与气候因素的关联性
    赖恢铿, 曹凌仪, 李耀, 黎丽娟, 何荣晓, 杨帆
    2024, 67(12):  1643-1651.  doi:10.16380/j.kcxb.2024.12.007
    摘要 ( 71 )   PDF (1710KB) ( 4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本研究旨在揭示海南岛气候特征对入侵害虫椰心叶甲Brontispa longissima发生规律的影响,为制定有效的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21-2023年逐月对海南岛高速公路及国道两侧500 m范围内的棕榈科植物进行调查,记录椰心叶甲为害区的经纬度、寄主种类和受害株数等信息,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椰心叶甲发生面积的时空发生格局,并通过随机森林模型探究10种气候因素对椰心叶甲发生面积的影响。【结果】椰心叶甲发生面积逐年增长,在年度周期内呈单峰模式,峰值出现在5或6月。湿季(5-10月)相比于干季(11月-次年4月)椰心叶甲为害更为严重; 椰心叶甲主要集中在海南岛沿海地带为害,其中东部沿海地区为害最为严重; 根据气候区域划分,东南区的椰心叶甲发生面积最大。东北区在3-8月椰心叶甲发生面积高于西南区, 但在9月-次年2月西南区发生面积则高于东北区;根据椰心叶甲发生面积与气候因素的随机森林特征重要性排序,降水量和相对湿度是影响椰心叶甲发生面积的主要气候因素,均方误差增量百分比(IncMSE%)分别为2814%和2739%。【结论】海南岛椰心叶甲的发生面积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表现出明显的时空发生格局。湿季(5-10月)是防控椰心叶甲的关键时期,特别是5和6月为害达到全年高峰期。海南岛沿海地区,尤其是东部和东南气候区,是防控的重点区域,需加强监测和治理。东北区气候区应重点关注春夏季(3-8月),而西南区气候区需在秋冬季(9月-次年2月)加强防控。本研究为科学制定区域化、季节化的椰心叶甲防控方案提供了参考。
    番茄潜叶蛾四唑虫酰胺抗性种群的适合度及解毒酶活性
    朱雅婷, 张雅蒙, 李娅, 郭晓君, 张润祥, 吴青君, 封云涛
    2024, 67(12):  1652-1660.  doi:10.16380/j.kcxb.2024.12.008
    摘要 ( 70 )   PDF (1805KB) ( 4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本研究旨在明确四唑虫酰胺多代汰选对番茄潜叶蛾Tuta absoluta种群适合度及解毒酶活性的影响,为田间科学合理使用该杀虫剂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喷雾法在室内用四唑虫酰胺对番茄潜叶蛾汰选至18代后,用浸叶法测定四唑虫酰胺对番茄潜叶蛾2-3龄幼虫的48 h内毒力,获得番茄潜叶蛾四唑虫酰胺抗性种群;通过构建两性生命表评估番茄潜叶蛾四唑虫酰胺抗性种群适合度,并测定2-3龄幼虫体内多功能氧化酶(mixedfunction oxidase, MFO)、羧酸酯酶(carboxylesterase, CarE)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 GST)活性。【结果】经过室内18代汰选,番茄潜叶蛾获得了24.60倍四唑虫酰胺抗性。与四唑虫酰胺敏感种群相比,四唑虫酰胺抗性种群的幼虫历期、蛹历期、总产卵前期(total preoviposition period, TPOP)和平均世代周期(T)均有所延长,且1龄幼虫历期和平均世代周期(T)分别显著延长0.43和0.61 d,内禀增长率(r)、周限增长率(λ)和净增长率(R0)均下降,相对适合度为0.90,存在生存劣势。四唑虫酰胺抗性种群2-3龄幼虫体内GST和MFO活性与四唑虫酰胺敏感种群相比均显著升高,分别是四唑虫酰胺敏感种群的1.25和1.21倍,但CarE活性与四唑虫酰胺敏感种群相比无显著变化。【结论】室内抗性汰选18代后,番茄潜叶蛾对四唑虫酰胺的抗性呈不断增长趋势,其中MFO和GST可能参与了四唑虫酰胺抗性的形成。番茄潜叶蛾对四唑虫酰胺产生抗性后存在生长发育适合度代价。
    主动气溶胶喷射型释放器释放性信息素对番茄潜叶蛾求偶和交配的影响及其防控效果 Hot!
    张丹, 黄欣阳, 冮爽, 宋露, 李艳辉, 张万民, 孟威, 杜永均
    2024, 67(12):  1661-1670.  doi:10.16380/j.kcxb.2024.12.009
    摘要 ( 74 )   PDF (1632KB) ( 5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为了探明番茄潜叶蛾Tuta absoluta的性信息素交配干扰效果的因子,并实现在番茄大棚中有较高的防控效果。【方法】采用实验室监测番茄潜叶蛾雌雄成虫的移动距离、观测交配行为、用固相微萃取(solid phase-microextraction, SPME)吸附法提取番茄潜叶蛾性信息素、测定雌成虫性信息素滴度,于2023-2024年在辽宁省沈阳市辽中区八音台村开展番茄潜叶蛾干扰交配试验,探索含E3, Z8, Z11-14∶Ac和E3, Z8-14∶Ac混合物(9∶1, m,m)的高剂量性信息素环境对番茄潜叶蛾求偶和交配行为的影响以及与防控效率之间的关系。【结果】在性信息素交配干扰环境下,番茄潜叶蛾雄成虫的活动距离显著增加,但雌成虫的活动距离则没有显著变化; 雌成虫的性信息素E3, Z8, Z11-14∶Ac滴度也从(8.4±2.1) ng显著降低至(1.5±0.6) ng;雌雄成虫的交配率从65.8%±6.0%显著降至37.3%±4.3%。在辽宁沈阳田间,番茄潜叶蛾的求偶行为发生在清晨,雄成虫被性信息素诱捕进入诱捕器的时间长度总计5 h。在田间,采用主动气溶胶喷射型释放器需要提前3-5 h开始喷射,每隔6 min喷射1次。在田间喷射7 h交配干扰率达到92.2%±3.5%,喷施9 h交配干扰率为95.5%±3.0%。番茄大棚防控评价试验结果显示,释放性信息素的主动型交配干扰释放器处理区的交配干扰率为94.7%±0.63%,聚乙烯(polyethylene, PE)迷向管处理区交配干扰率为98.3%±0.26%。番茄潜叶蛾为害的孔道数量,被动型迷向管处理区为(4.4±0.5)个,主动交配干扰释放器处理区为(3.5±0.4)个,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2.9±1.7)个。幼虫数量调查显示, PE迷向管处理区幼虫数量为(2.8±0.6)头,主动交配干扰释放器处理区为(1.5±0.4)个,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8.2±1.4)头。【结论】研究结果表明,主动气溶胶喷射型释放器释放的高剂量E3, Z8, Z11-14∶Ac和E3, Z8-14∶Ac混合物通过影响番茄潜叶蛾雌雄成虫的移动、性信息素滴度和交配率,高效干扰了番茄潜叶蛾的求偶和交配,与高密度设置的常用的迷向管释放的E3, Z8, Z11-14∶Ac和E3, Z8-14∶Ac混合物一样有效控制了幼虫种群数量。
    番茄潜叶蛾食物源引诱剂筛选及引诱效果评估
    易松望, 李晓维, 陈利民, 王金超, 吴俊伟, 付开赟, 郭文超, 吕要斌
    2024, 67(12):  1671-1683.  doi:10.16380/j.kcxb.2024.12.010
    摘要 ( 77 )   PDF (3109KB) ( 6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番茄潜叶蛾Tuta absoluta 是新入侵我国的对番茄具有毁灭性危害的害虫,对我国番茄产业造成严重威胁。行为调控技术是番茄潜叶蛾绿色防控技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探究花香气味、番茄植物挥发物以及传统食诱剂(发酵糖水和糖醋酒液)挥发物成分对番茄潜叶蛾的行为影响,为嗅觉行为调控技术的开发提供参考。【方法】首先利用触角电位(electroantennogram, EAG)反应实验测定剂量为 1, 10, 100和1 000 μg的9种花香化合物[芳樟醇、邻甲氧基苯甲酸甲酯、己酸乙酯、顺茉莉酮、(-)-柠檬烯、苯乙醛、β-香叶烯、水杨酸甲酯和苯甲酸乙酯]、 4种番茄植株挥发物成分(乙酸辛酯、邻苯二酚、间苯二酚和对苯二酚)及11种传统食诱剂挥发性化合物(2-乙基甲苯、癸醛、癸酸乙酯、3-糠醛、1,2-二乙基苯、庚酸乙酯、辛酸乙酯、丙苯、壬酸乙酯、苯甲醛和1, 4-二乙基苯)共24种化合物对番茄潜叶蛾雌、雄成虫的EAG反应,筛选出12种引起高EAG反应的物质,利用Y形管嗅觉选择试验测试1, 10, 100和1 000 μg的这12种化合物对番茄潜叶蛾雌、雄成虫的引诱作用;最后利用养虫笼产卵选择试验测试上步试验筛出的6种对番茄潜叶蛾具有引诱作用的物质对番茄潜叶蛾雌成虫的产卵引诱效果。【结果】筛选出芳樟醇(10,100和1 000 μg)、癸醛(1, 10, 100和1 000 μg)、邻甲氧基苯甲酸甲酯(10, 100和1 000 μg)、乙酸辛酯(10, 100和1 000 μg)、 3-糠醛(1, 10, 100和1 000 μg)、庚酸乙酯(10, 100和1 000 μg)、苯乙醛(10, 100和1 000 μg)、 间苯二酚(1, 10,100和1 000 μg)、水杨酸甲酯(1,10,100和1 000 μg)、对苯二酚(1,10, 100和1 000 μg)、苯甲酸乙酯(1, 10,100和1 000 μg)及1,4-二乙基苯(100和1 000 μg)12种物质能够引起番茄潜叶蛾雌、 雄成虫较高的EAG反应。嗅觉仪行为选择试验结果显示, 癸醛(10 μg)、庚酸乙酯(10和1 000 μg)、乙酸辛酯(100 μg)、间苯二酚(10和1 000 μg)、水杨酸甲酯(100和1 000 μg)及苯甲酸乙酯(100和1 000 μg) 6种物质对番茄潜叶蛾成虫都具有引诱作用,其中癸醛(10 μg)、 庚酸乙酯(10和1 000 μg)、 间苯二酚(10和1 000 μg)及苯甲酸乙酯(100和1 000 μg)对雌或雄成虫具有显著引诱效果,且癸醛(10 μg)和苯甲酸乙酯(100 μg)具有同剂量下的双性引诱效果。同时产卵选择试验结果表明, 癸醛(10 μg)、 庚酸乙酯(100 μg)、 乙酸辛酯(1 000 μg)、间苯二酚(10 μg)、水杨酸甲酯(1 000 μg)和苯甲酸乙酯(1 000 μg)这6种物质对番茄潜叶蛾雌成虫均具有显著的产卵引诱作用。【结论】筛选出癸醛、庚酸乙酯、乙酸辛酯、间苯二酚、水杨酸甲酯和苯甲酸乙酯6种对番茄潜叶蛾成虫具有引诱和产卵引诱活性的挥发物质,其中癸醛和苯甲酸乙酯具有开发双性引诱剂的潜力,为番茄潜叶蛾绿色防治技术的研发提供参考。
    大灰优蚜蝇对扶桑绵粉蚧的捕食作用
    雷鸯, 裘可盈, 董婉莹, 吕要斌
    2024, 67(12):  1684-1695.  doi:10.16380/j.kcxb.2024.12.011
    摘要 ( 67 )   PDF (16150KB) ( 5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本研究旨在明确大灰优蚜蝇Eupeodes corollae对扶桑绵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若虫和雌成虫的捕食能力及生物防治潜能。【方法】在室内条件下测定了大灰优蚜蝇1-3龄幼虫对不同密度扶桑绵粉蚧若虫和雌成虫的捕食能力;采用Holling模型和Hassell模型拟合计算大灰优蚜蝇对扶桑绵粉蚧的捕食功能反应和自身干扰反应。【结果】大灰优蚜蝇幼虫捕食扶桑绵粉蚧时表现为搜寻、试探、攻击和取食行为。大灰优蚜蝇1-3龄幼虫取食扶桑绵粉蚧若虫和雌成虫的捕食率随着自身发育阶段的增大而升高,大灰优蚜蝇1-3龄幼虫对扶桑绵粉蚧若虫的捕食率大于对雌成虫的捕食率。在一定的猎物密度下,大灰优蚜蝇1-3龄幼虫对扶桑绵粉蚧1和2龄若虫的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Ⅲ模型,其瞬时攻击率与猎物密度呈正相关,大灰优蚜蝇对猎物的处理时间随食蚜蝇龄期增大而减少,理论日最大捕食量随食蚜蝇龄期增大而增加。大灰优蚜蝇1-3龄幼虫对扶桑绵粉蚧3龄若虫和雌成虫的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 Ⅱ模型,其每日捕食量均与猎物密度呈正相关。大灰优蚜蝇对猎物的瞬时攻击率随食蚜蝇龄期增大而呈增大趋势,理论日最大捕食量和捕食能力也随食蚜蝇龄期增大而增大,对猎物的平均处理时间随食蚜蝇龄期增大而减少。大灰优蚜蝇1-3龄幼虫对扶桑绵粉蚧雌成虫的捕食率与捕食者密度呈负相关,随着捕食者密度的增加其种内干扰作用逐渐增强。【结论】研究表明大灰优蚜蝇幼虫对扶桑绵粉蚧若虫和雌成虫具有较好的控制潜能。本研究为评价大灰优蚜蝇幼虫对扶桑绵粉蚧的生防潜力提供了理论依据。

    综 述
    红火蚁化学通讯研究进展及其应用前景
    沈嘉程, 侯有明
    2024, 67(12):  1696-1706.  doi:10.16380/j.kcxb.2024.12.012
    摘要 ( 86 )   PDF (1476KB) ( 9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是一种对农林业、卫生、公共设施和生物多样性等均有严重威胁的入侵害虫,其强烈的攻击性与强环境适应性,使其防控工作面临巨大的挑战。作为土栖的社会性昆虫,红火蚁主要依靠发达的化学通讯系统,以多种信息化学物质为载体,与巢内外生物进行高效的信息传递,从而协调蚁群行为,完成关键的生命活动。因此,了解红火蚁化学通讯的特性,有助于及时控制其扩散。本文以红火蚁化学通讯系统为重点,归纳总结了红火蚁蚁群内外各类重要的信息化学物质在蚁群社会行为中的调控作用,包括示踪信息素(trail pheromone)和告警信息素(alarm pheromone)在红火蚁食物搜集和应对危险信号时的作用,基于表皮碳氢化合物(cuticular hydrocarbons, CHCs)的巢内外个体间的识别及搬尸行为(necrophoric behavior),对其他生物体的种间偷听(eavesdropping)能力,以及能调节幼蚁发育方向的蚁后信息素(queen pheromone)等,并对红火蚁信息化学物质的应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以期为其绿色防控提供理论参考。
    目 录
    67卷第12期中英文目录
    2024, 67(12):  1707-1707. 
    摘要 ( 34 )   PDF (516KB) ( 1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总目录
    66卷总目录(第1-12期)
    2024, 67(12):  1708-1708. 
    摘要 ( 39 )   PDF (1867KB) ( 1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