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期刊信息
  • 月刊(每月20日出版)
    1950年创刊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中国昆虫学会
    国内邮发代号:2-153
    国外发行代号:Q61
    ISSN 0454-6296
    CN 11-1832/Q

照片示取食苹果的苹果蠹蛾Cydia pomonella (鳞翅目: 卷蛾科)老熟幼虫。本期报道了高温胁迫对苹果蠹蛾在苹果与核桃寄主转换适应性的影响(pp. 1503–1514)。照片由张润志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于2019年8月1日摄于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

本期目录
2024年 第67卷 第11期 刊出日期:2024-11-20
上一期   
全选: 隐藏/显示图片
  • 研究论文
    真菌源水平转移的载脂蛋白D基因影响二斑叶螨的寿命与生殖 Hot!
    陈磊, 余心悦, 郭丽雪, 陈煜炜, 邴孝利, 胡琪琪, 孙荆涛, 洪晓月
    2024, 67(11):  1439-1450.  doi:10.16380/j.kcxb.2024.11.001
    摘要 ( 190 )   PDF (3489KB) ( 196 )   PDF(mobile) (3489KB) ( 3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载脂蛋白D(apolipoprotein D, ApoD)是一类参与代谢、组织发育、免疫和抗氧化等多项生物功能的胞外蛋白,是抗衰老和延长寿命的重要分子基础。本研究旨在解析ApoD基因在叶螨基因组中的复制与扩张程度及其系统发育,探讨多功能ApoD基因对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的寿命和生殖的影响。【方法】联合使用BLASTP, HMMER, TBLASTN和GEMOMA鉴定番茄刺皮瘿螨Aculops lycopersici、截形叶螨Tetranychus truncatus和二斑叶螨基因组中ApoD家族基因;采用最大似然法构建细菌、真菌、植物、哺乳动物、昆虫、瘿螨和叶螨的ApoD系统发育树;依据二斑叶螨在不同发育阶段(卵、若螨、1日龄雌成螨和5日龄雌成螨)和不同寄主植物(菜豆、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番茄、茄子、棉花和黄瓜)上若螨或成螨的ApoD家族基因表达谱,挑选出ApoDR2, ApoD9, ApoD17和ApoD24 4个基因,采用dsRNA浸泡法对新羽化的二斑叶螨雌成螨进行ApoDR2, ApoD9, ApoD17和ApoD24的RNAi,并检测10 d内的存活率和单雌日均产卵量。【结果】二斑叶螨基因组中鉴定到68个ApoD基因,近缘种截形叶螨有33个ApoD基因,番茄刺皮瘿螨仅有1个ApoD基因,叶螨科之外的生物普遍拥有1~10个ApoD基因。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叶螨的ApoD家族主要分为三大簇,分别与昆虫、瘿螨和真菌的脂质转运蛋白基因聚类;叶螨中剧烈扩张的ApoD支系与真菌ApoD基因存在多个特有的一致性位点,且最大似然树显示亲缘关系近。大部分ApoD基因在二斑叶螨若螨和成螨期高水平表达,在二斑叶螨取食不同寄主植物时呈现多样的表达调控模式。与对照相比,沉默ApoDR2和ApoD9对二斑叶螨的适合度无显著影响,沉默ApoD17和ApoD24显著降低了二斑叶螨10 d内存活率和单雌日均产卵量,其中沉默ApoD17对二斑叶螨的存活率和单雌日产卵量影响较大。【结论】推测真菌源水平转移后获得的ApoD基因在叶螨基因组中剧烈扩张,并且对二斑叶螨的寿命和生殖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但是其在叶螨中的多功能性有待进一步研究。
    GABAB受体介导草地贪夜蛾幼虫对甜味和苦味物质的取食选择 Hot!
    刘永冲, 孙龙龙, 霍昳陶, 牛林, 王豪杰, 张元臣, 闫凤鸣, 刘龙, 马英, 汤清波
    2024, 67(11):  1451-1460.  doi:10.16380/j.kcxb.2024.11.002
    摘要 ( 114 )   PDF (1502KB) ( 124 )   PDF(mobile) (1502KB) ( 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昆虫重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 GABA) B型受体(GABAB receptor)在介导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幼虫对甜味物质和苦味物质的取食选择中的作用。【方法】利用RT-qPCR测定GABAB受体基因在不同龄期(1-6龄)第2天草地贪夜蛾幼虫以及在5龄第2天幼虫不同组织(头、表皮、中肠、脂肪体和血淋巴)中的表达量;饲喂草地贪夜蛾5龄幼虫dsGABAB R沉默GABAB受体基因,向5龄幼虫注射GABAB受体拮抗剂,利用叶碟法分别测定dsGABAB R和GABAB受体拮抗剂处理后5龄幼虫对甜味物质蔗糖和苦味物质黑芥子苷的取食选择指数以及对玉米叶片的摄食面积。【结果】 GABAB受体基因在草地贪夜蛾1龄幼虫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龄期幼虫,在5龄幼虫脂肪体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组织中的。5龄幼虫饲喂dsGABAB R后对玉米叶片的摄食面积显著低于对照幼虫,且不再显著趋向取食蔗糖,但是对苦味物质黑芥子苷依然表现为拒食反应。5龄幼虫血淋巴中注射GABAB受体拮抗剂后对玉米叶片的摄食面积也显著低于对照幼虫;不同于对照幼虫显著趋向取食蔗糖的行为,注射GABAB受体拮抗剂的5龄幼虫对蔗糖表现为显著拒食行为;但是,5龄幼虫对苦味物质黑芥子苷的拒食趋势没有显著改变。【结论】GABAB受体能够显著影响草地贪夜蛾幼虫的摄食量,以及改变幼虫对甜味物质的趋向取食,但是对幼虫拒食黑芥子苷的趋势没有显著影响。本研究结果有助于我们理解昆虫取食行为的调控机制。
    家蚕幼虫体内抗氧化活性物质成分筛选及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
    谢岩, 孙志超, 高妍夏, 周玲, 刘麟菲, 王晖
    2024, 67(11):  1461-1474.  doi:10.16380/j.kcxb.2024.11.003
    摘要 ( 87 )   PDF (9272KB) ( 157 )   PDF(mobile) (9272KB) ( 2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分析家蚕Bombyx mori幼虫体内天然主效抗氧化成分的类别、作用效果和单体组成,为其开发利用以及药效作用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以2,2-联氮-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二铵盐[2, 2′-azino-bis(3-ethylbenzthiazoline-6-sulfonic acid), ABTS]和2,2-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2, 2-diphenyl-1-picrylhydrazyl, 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测定3个桑树品种(禾叶白、冀桑2号和桲椤)叶以及取食冀桑2号叶片的4个家蚕品种(菁松×皓月、东肥、彩3和彩4) 5龄幼虫蚕砂和全蚕体的提取液的抗氧化能力(antioxidant capacity, AC);采用分光光度法和反相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法(reverse-phase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with ultraviolet detection, RP-HPLC-UV)测定全部提取液的总黄酮、总酚、多糖和1-脱氧野尻霉素(1-deoxynojirimycin, 1-DNJ)的含量,分析幼虫全蚕体的主效抗氧化活性物质;检测6个家蚕品种(东肥、安四无花、彩甘、 7903、彩0和彩3)末龄(3眠蚕的4龄, 4眠蚕的5龄)幼虫每日血淋巴中的总酚含量和清除ABTS自由基的AC(ACABTS);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liquid chromatograph-mass spectrometer, LC-MS)对4个家蚕品种(菁松×皓月、东肥、彩3和彩4) 5龄最后1 d幼虫全蚕体和冀桑2号叶片抗氧化活性物质成分进行非靶向定性和定量解析。【结果】桑叶提取液的总黄酮、总酚和多糖含量与提取液的AC呈现极显著正相关,5龄幼虫蚕砂和全蚕体提取液中总黄酮和总酚含量与其提取液的AC呈极显著正相关。4个家蚕品种5龄最后1 d幼虫全蚕体提取液的ACABTS [(22.61±1.37)~(36.70±2.12) mg VC/g]和ACDPPH [(16.77±0.47)~(23.43±2.34) mg VC/g]分别是冀桑2号叶片提取液的1.46~2.38和1.81~2.54倍,也分别是5龄最后1 d幼虫蚕砂提取液的0.96~2.27和1.23~7.73倍, 5龄最后1 d幼虫全蚕体提取液的总酚含量[(9.14±0.13)~(13.28±0.78) mg/g]与冀桑2号叶提取液的[(19.74±0.58) mg/g]和5龄最后1 d幼虫蚕砂的[(10.19±0.19)~(16.74±0.24) mg/g] 接近,而5龄最后1 d幼虫全蚕体提取液中总黄酮和1-DNJ的含量显著低于冀桑2号叶和5龄最后1 d幼虫蚕砂提取液中的,上述数据显示总酚是5龄最后1 d幼虫全蚕体提取液中起抗氧化作用的主要成分。6个家蚕品种末龄幼虫每日血淋巴ACABTS值和总酚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进一步证实总酚是蚕体的重要抗氧化成分。在4个家蚕品种5龄最后1 d幼虫全蚕体和冀桑2号叶片中共鉴定到436个代谢物,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显示436个代谢物含量差异能够有效区分桑叶和全蚕体、彩4和其他3种家蚕的全蚕体, 375个差异代谢物聚类分析结果显示5龄最后1 d幼虫全蚕体提取液中含量高于冀桑2号叶的单体物质主要属于苯及其衍生物,有机酸、有机氧和有机氮化合物,特定的酚类和氨基酸的单体组成是5龄最后1 d幼虫全蚕体提取液AC高于摄入冀桑2号叶提取液的主要原因。【结论】本研究证实家蚕5龄最后1 d幼虫全蚕体抗氧化能力高于冀桑2号叶片和蚕砂,酚类是家蚕的主要天然抗氧化剂,家蚕对摄食桑叶物质选择性吸收和转化形成其特有的抗氧化物质组份,解毒酶基因的序列多态和表达模式变化是导致家蚕体品种间酚类组成差异的重要原因,这些发现为家蚕体天然抗氧化物质的应用和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
    中华按蚊保幼激素受体基因AsMet分子特性、表达模式及在生殖中的作用分析 Hot!
    幸晓清, 陈斌, 司风玲
    2024, 67(11):  1475-1483.  doi:10.16380/j.kcxb.2024.11.004
    摘要 ( 89 )   PDF (2215KB) ( 93 )   PDF(mobile) (2215KB) ( 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为明确保幼激素受体Methoprene-tolerant基因AsMet在中华按蚊Anopheles sinensis体内的时空表达模式,并探究其对中华按蚊生殖调控和发育的影响。【方法】基于中华按蚊转录组数据,采用RACE克隆AsMet全长cDNA序列并进行分子特征分析;利用qPCR分析AsMet在不同发育阶段(蛹和雌成蚊)、 3日龄雌成蚊不同组织[头、胸、腹部前端(腹部前3节)、腹部后端(腹部剩余部分)、中肠、马氏管、脂肪体、卵巢和体壁]中的表达量;通过向中华按蚊末期雌蛹显微注射dsAsMet进行RNAi后,测定AsMet, AsKr-h1和AsVg的表达量,并观测雌成蚊卵巢发育情况、羽化率、产卵量和卵孵化率。【结果】中华按蚊AsMet(GenBank登录号: OR783325)的cDNA序列全长6 841 bp,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长3 159 bp,编码1 052个氨基酸,预测其分子质量为114.46 kD,等电点为6.63。AsMet有4个保守结构域,包括1个螺旋-环-螺旋结构域、 2个PAS结合域和1个C末端保守基序。AsMet与冈比亚按蚊An. gambiae、埃及伊蚊Aedes aegypti和尖音库蚊Culex pipiens的Met聚为一支。AsMet在化蛹后30 h和成蚊大部分阶段显著高表达,且在雌成蚊头和胸部中显著高表达,在中肠、马氏管和卵巢中呈现低表达。显微注射dsAsMet到末期雌蛹后24, 48和72 h时, AsMet的表达量较显微注射dsEGFP的对照组分别下调70.05%, 41.05%和68.64%,羽化率低于显微注射dsEGFP且在雌蚊交配吸血后卵巢发育不良,产卵量比正常注射dsEGFP的低67.58%,卵孵化率比正常注射dsEGFP的下降93.10%。【结论】 AsMet表达被降低后影响中华按蚊卵巢的正常发育且使产卵量和孵化率显著降低。研究结果为深入研究JH调控中华按蚊生殖发育机理奠定基础,对保幼激素信号通路和昆虫生殖调控的分子机制的认识提供理论依据。
    意大利蜜蜂lncRNA16999的调控作用预测和时空表达谱分析
    李坤泽, 宋宇轩, 李婧娴, 臧贺, 冯佩林, 刘小玉, 冯睿蓉, 刘彩珍, 陈大福, 付中民, 郭睿
    2024, 67(11):  1484-1493.  doi:10.16380/j.kcxb.2024.11.005
    摘要 ( 88 )   PDF (2657KB) ( 10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通过解析意大利蜜蜂Apis mellifera ligustica lncRNA16999的调控方式和作用及检测lncRNA16999在工蜂不同发育阶段和组织中的表达模式,为深入与开展lncRNA16999的调控功能和机制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lncRNA16999来源基因在西方蜜蜂A. mellifera雄蜂成虫基因组染色体上的位置,预测上下游10 kb内的蛋白编码基因进行顺式作用分析并进行GO和KEGG数据库注释。利用Lnc Tar软件预测意大利蜜蜂lncRNA16999的靶mRNA,进行反式作用分析。联用Miranda, RNAhybrid和TargetScan软件分别预测lncRNA16999靶向的miRNA及miRNA靶向的mRNA,根据靶向关系构建lncRNA16999涉及的竞争性内源RNA(competing endogenous RNA, ceRNA)调控网络,进而对靶mRNA进行GO和KEGG数据库注释。通过RT-PCR验证lncRNA16999在新羽化工蜂成虫触角、毒腺、脑、中肠、脂肪体、表皮和咽下腺中的表达量。利用RT-qPCR检测lncRNA16999在工蜂卵、幼虫、预蛹和蛹,不同日龄工蜂成虫中及新羽化工蜂成虫触角、毒腺、脑、中肠、脂肪体、表皮和咽下腺中的相对表达量。【结果】LncRNA16999潜在调控7个上下游基因,涉及41个GO条目和1条KEGG通路。LncRNA16999与共表达的1条mRNA具有正相关关系。LncRNA16999可靶向35个miRNA进而靶向84条mRNA,三者间形成较复杂的ceRNA调控网络。这些靶mRNA可注释到生物学过程和代谢过程等23个功能条目及内吞作用和代谢通路等11条通路。在上述7种组织中扩增到预期大小的片段; LncRNA16999在幼虫中的表达量与在预蛹中的表达量差异不显著,但均显著低于卵中的表达量;LncRNA16999在蛹中的表达量最高且显著高于在卵、幼虫和预蛹中的表达量。LncRNA16999在6和18日龄工蜂成虫中的表达量均显著低于1日龄工蜂成虫中的表达量。LncRNA16999在工蜂脑和脂肪体中的表达量与表皮中的表达量相近,均显著低于触角中的表达量;毒腺中lncRNA16999的表达量显著高于触角中的表达量。【结论】意大利蜜蜂lncRNA16999通过顺式作用、反式作用及ceRNA网络发挥潜在调控作用。LncRNA16999在意大利蜜蜂工蜂的不同发育阶段和组织动态差异表达。
    苯酚及其衍生物对台湾乳白蚁踪迹行为的影响
    易聪, 张治东, 张浪, 汪岚峰, 罗创涟, 郭荣幸, 刘迪, 梁嘉威, 毛磊, 李晓媚, 王德森, 王偲
    2024, 67(11):  1494-1502.  doi:10.16380/j.kcxb.2024.11.006
    摘要 ( 65 )   PDF (3149KB) ( 6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测定苯酚及其衍生物对台湾乳白蚁Coptotermes formosanus踪迹行为的影响,筛选对台湾乳白蚁具有踪迹活性的化合物,为白蚁引诱剂的研发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在定性滤纸上画Y型路径,用不同浓度的苯酚及12种苯酚衍生物沿茎和其中的一条分枝划线,另一条分支仅用不含化合物的丙酮划线;测试台湾乳白蚁工蚁和兵蚁沿化合物划线爬行距离,比较工蚁和兵蚁的踪迹行为。【结果】苯酚(0.05, 0.5和5 μg/cm)、对氯苯酚(0.005, 0.05, 0.5, 5和50 μg/cm)、 苯甲酸苯酯(0.0005, 0.005, 0.05, 0.5, 5和50 μg/cm)、 乙酸苯酯(0.5, 5和50 μg/cm)、 4-羟基苯甲醛(0.5, 5和50 μg/cm)、甲基苯乙基醚(5和50 μg/cm)、苯乙醚(50 μg/cm)和2-氟苯酚(0.5和5 μg/cm)共8种化合物对台湾乳白蚁工蚁具有踪迹活性(平均爬行距离≥3.0 cm);此外,台湾乳白蚁工蚁和兵蚁沿苯酚(0.5 μg/cm)、对氯苯酚(0.05 μg/cm)或苯甲酸苯酯(0.5 μg/cm)划线路径的爬行距离均无显著差异,且踪迹行为相似。【结论】苯酚及多种苯酚衍生物对台湾乳白蚁具有踪迹活性,但它们与此前报道的白蚁踪迹信息素具有不同的化学结构,具有作为白蚁引诱剂的应用潜力。
    高温胁迫对苹果蠹蛾在苹果与核桃寄主转换适应性的影响
    王佳华, 唐洋, 李坤, 李梦蝶, 李亦松
    2024, 67(11):  1503-1514.  doi:10.16380/j.kcxb.2024.11.007
    摘要 ( 99 )   PDF (1472KB) ( 81 )   PDF(mobile) (1472KB) ( 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苹果蠹蛾Cydia pomonella是世界检疫性害虫,是果树上重要蛀果害虫之一。本研究旨在探究高温胁迫下,寄主转换对苹果蠹蛾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明确其对寄主的适应机制。【方法】在26, 32, 35和38 ℃温度梯度下苹果蠹蛾苹果种群和核桃种群分别取食原寄主和转换寄主(分别记为取食苹果的苹果种群、取食核桃的核桃种群、取食核桃的苹果种群和取食苹果的核桃种群),观测其在不同发育阶段的存活率和历期及成虫繁殖力,构建各处理生命表并分析种群参数。【结果】 26和32 ℃下取食原寄主和转换寄主的苹果蠹蛾苹果种群和核桃种群均可正常生长发育,各发育历期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缩短; 26 ℃下,取食核桃的苹果蠹蛾苹果种群幼虫历期最长, 为31.76 d; 取食核桃的苹果蠹蛾核桃种群蛹历期最长, 为11.36 d; 32 ℃下, 取食苹果的苹果蠹蛾卵历期和幼虫历期分别为4.88和26.98 d, 取食苹果的苹果蠹蛾核桃种群蛹历期最短, 为8.54 d。苹果蠹蛾成虫寿命在26~35 ℃范围内均差异显著。35和38 ℃下,苹果蠹蛾发育进程受阻,发育历期延长, 35 ℃下雌成虫无法产卵, 38 ℃下幼虫存活受到明显抑制。各发育阶段存活率和成虫平均单雌产卵量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取食苹果的苹果蠹蛾在26 ℃下的平均单雌产卵量最高(109.20粒)。取食苹果的苹果蠹蛾苹果种群其适合度指标(卵孵化率、幼虫存活率、化蛹率、羽化率和单雌产卵量)及种群参数(内禀增长率、周限增长率和净增殖率)最大,取食核桃的苹果蠹蛾苹果种群其适合度指标和种群参数最低。【结论】高温胁迫下寄主转换寄主对苹果蠹蛾生长发育和繁殖均有显著影响,温度过高不利于其生长繁殖。在寄主转换后仍具有取食并为害寄主的能力,且苹果比核桃更有利于提高苹果蠹蛾的适合度和种群增长。总体相较而言,苹果蠹蛾对取食苹果寄主的适合度最高,在苹果上繁殖力最强,具有较高的适应性。
    油茶地蜂基因组图谱的构建及比较基因组分析
    李震, 黄强, 钟史清, 徐天羽, 曾志将
    2024, 67(11):  1515-1524.  doi:10.16380/j.kcxb.2024.11.008
    摘要 ( 74 )   PDF (2081KB) ( 6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油茶地蜂Andrena camellia 是油茶Camellia oleifera最关键的授粉者之一。本研究旨在构建油茶地蜂全基因组图谱,并与蜜蜂科(Apidae)其他物种基因组进行比较,以探究油茶地蜂在进化上与蜜蜂科其他物种之间的近缘关系。【方法】采用Illumina和PacBio测序技术以及高通量染色体构象捕获(high-throughput chromosome conformation capture, Hi-C)技术对采自江西宜春油茶种植园的野生油茶地蜂雌成虫进行基因组测序;利用Hifiasm和BLASTP软件进行基因组组装和注释,基于蛋白质同源性序列,通过MEGA软件聚类分析油茶地蜂与蜜蜂科其他15个种之间的进化关系;基于16种昆虫共有的单拷贝基因家族,利用PAML软件包中的MCMCtree程序精确估算各物种的分化时间;利用KaKs_Calculator软件对包括油茶地蜂的5个物种进行正交基因Ks密度分布及基因家族正向选择分析。【结果】测序结果显示,油茶地蜂的基因组长265.44 Mb,包含12对染色体,其中染色体长265.10 Mb。聚类分析表明,油茶地蜂与隧蜂科(Halictidae)的梭鱼草蜂Dufourea novaeangliae、夜行性隧蜂Megalopta genalis和黑彩带蜂Nomia melanderi以及分舌蜂科(Colletidae)的大分舌蜂Colletes gigas形成一类。油茶地蜂与大分舌蜂的正交基因对之间的Ks峰值最低,也证明油茶地蜂与同为油茶授粉的优势授粉昆虫大分舌蜂的亲缘关系更近。油茶地蜂、隧蜂科成员以及大分舌蜂之间的分化时间约在97.9(87.1-111.2)百万年前。在油茶地蜂基因组中,发现一些受正向选择的基因可能与其特有黑色体色和脂肪酸代谢通路相关。油茶地蜂基因组中部分扩展基因家族在半乳糖代谢通路(ko00052)中显著富集(富集因子=0.0148)。【结论】本研究成功构建了高质量染色体水平的油茶地蜂基因组图谱并可作为参考基因组使用。油茶地蜂分解有毒寡糖的能力可能与其扩展基因家族密切相关。本研究的结果对解决蜜蜂采集油茶花蜜和花粉时中毒问题提供了新见解。
    基于形态特征、COI基因序列和杂交试验的云南茶园小绿叶蝉种类鉴定
    孟召娜, 楚博, 罗宗秀, 李兆群, 边磊, 修春丽, 付楠霞, 赵远艳, 胡艳萍, 陈宗懋, 蔡晓明
    2024, 67(11):  1525-1534.  doi:10.16380/j.kcxb.2024.11.009
    摘要 ( 76 )   PDF (7574KB) ( 70 )   PDF(mobile) (7574KB) ( 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前期研究发现,云南普洱茶园的小绿叶蝉与我国其他产茶省茶园的小贯小绿叶蝉Empoasca (Matsumurasca)  onukii形态相似,但阳茎形态略有差别。本研究旨在明确云南茶园发生的小绿叶蝉是否为小贯小绿叶蝉,以期为云南茶园小绿叶蝉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了云南4市11区/县13个茶园的小绿叶蝉样品和贵州省1个茶园、浙江省2个茶园的小贯小绿叶蝉样品。通过形态学观察、COI基因序列比对和杂交试验,以明确云南省茶园发生的小绿叶蝉种类。【结果】云南省13个茶园采集的小绿叶蝉样品雄虫阳茎干基腹面均具一刺突,而贵州和浙江省小贯小绿叶蝉样品无此特征。云南13个茶园的小绿叶蝉COI基因序列NCBI上的搜索结果与E. (M.) onukii的COI序列的一致性在99.35%~99.74%; 16个采样地的小绿叶蝉遗传距离两两比对在0.000~0.011;单倍型丰度聚类分析显示,云南的样品单独成支,贵州和浙江的样品聚集为一支。云南普洱茶园小绿叶蝉的雌雄成虫与浙江杭州小贯小绿叶蝉可自然发生交配,并产生可育的F1代。两种群间无生殖隔离。正反杂交F1代的孵化率、羽化率、若虫历期无显著差异。F1自交的F2代其单雌产卵量、羽化率、雌雄比和若虫历期无显著差异。【结论】云南茶园发生的小绿叶蝉为小贯小绿叶蝉E. (M.) onukii,我国茶园中的小贯小绿叶蝉已经分化出不同形态特征的地理种群。
    综 述
    微生物影响水稻和害虫互作关系的研究进展
    史锦花, 金美香, 王超, 吕静, 王满囷
    2024, 67(11):  1535-1542.  doi:10.16380/j.kcxb.2024.11.010
    摘要 ( 98 )   PDF (1076KB) ( 7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植物和植食性昆虫在长期进化的过程中获得了多样复杂的机制来相互适应。植物进化出了一系列抗虫防御反应机制;与此同时,植食性昆虫也进化出多种策略来适应植物防御,达到生存的目的。微生物广泛存在于环境及植物和昆虫体内,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微生物能够参与植物和植食性昆虫的互作过程,对植物和植食性昆虫的环境适应性产生重要影响。水稻是主要的粮食作物,本文概述了水稻与害虫的互作以及昆虫共生菌、土壤微生物和病原微生物等农田生态系统中常见微生物影响水稻生长发育、害虫种群繁衍和改变水稻对害虫的防御反应的研究进展,对于进一步理解植物和害虫的互作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最后,对未来利用微生物防治水稻害虫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1)加强杀虫微生物菌剂的研发力度;(2)应用内共生菌防控害虫。
    植物叶部致瘿昆虫和螨类研究进展和展望
    温秀军, 朱君怡, 罗艳玲, 马绍坚
    2024, 67(11):  1543-1559.  doi:10.16380/j.kcxb.2024.11.011
    摘要 ( 72 )   PDF (16529KB) ( 15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致瘿昆虫是一类能够引起寄生植物变态增殖后形成虫瘿的一类昆虫,全世界约有6目20科之多。致瘿昆虫寄生具有高度专一性,但可为害寄主多个部位,其中最为广泛、危害程度最重的是植物叶片,在全世界范围内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破坏了区域的生态平衡和生物链的稳定性。本文以瘿蚊科(Cecidomyiidae)、瘿蜂科(Cynipidae)、姬小蜂科(Eulophidae)、木虱总科(Psylloidea)、蚜总科(Aphidoidea)和瘿螨总科(Eriophyoidea)这6类叶部致瘿昆虫为对象,综述了植物叶瘿的简单结构与复杂结构;围绕三大假说阐述叶部虫瘿形态的多样性,更深层次地阐明虫瘿这一结构对于叶部致瘿昆虫的意义;以枣瘿蚊Dasineura jujubifolia为典例探讨叶瘿昆虫的危害特点,并从实践角度探讨其致害的原因。结合国内外对于叶部致瘿昆虫现已实行和有待发展的防治措施进行综合论述,包括化学防治、农业措施防治以及生物防治等3种主要措施。这6类叶部致瘿昆虫在为害方式、致瘿特点、世代完成方式等各有特点,虫瘿不同的结构组成与激素变化也分别相对应解释了营养假说、微环境假说以及天敌假说。根据目前有限的研究,将虫瘿的形成过程分为初期、成长期、成熟期和羽化期,对叶瘿昆虫通过分泌特定活性分子导致宿主植物糖类、蛋白质、脂质和生长激素等多方面发生变化的规律进行了详细讨论。叶部致瘿昆虫为害时间长、危害程度重和防治难度大的三大危害特点,介绍了在成虫羽化期前以化学防治为主,营林期间农业措施防治为辅的防治方法,与此同时,以自然天敌与生物制剂作为生物防治还有较大的发展前景。叶部致瘿昆虫在我国的研究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其特殊的为害方式表明了物种间协同进化的趋向,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叶部致瘿昆虫的综合防治具备重大的经济价值与现实意义。
    昆虫RNA m6A甲基化修饰
    王慧敏, 周宇, 武雅曦, 杨美玲
    2024, 67(11):  1560-1571.  doi:10.16380/j.kcxb.2024.11.012
    摘要 ( 78 )   PDF (1813KB) ( 98 )   PDF(mobile) (1813KB) ( 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N6-甲基腺苷(N6-methyladenosine, m6A)修饰是大多数真核生物mRNA和非编码RNA (non-coding RNA, ncRNA)上最丰富的内部修饰,通过影响RNA代谢参与多种生物学过程。m6A修饰自1974 年首次被鉴定以来,至今已发现其能在转录后水平上调控RNA的可变剪接、翻译、出核、定位和稳定性等。关于昆虫RNA m6A甲基化修饰研究也屡见不鲜,但缺乏系统全面综述。本文综述了m6A修饰元件的调控机制以及检测技术,总结了m6A修饰在昆虫的神经发育和功能、生长发育、表型可塑性、性别决定以及应激反应等多种重要生物学过程中的功能,分析了当前研究存在的局限与有待进一步探索的方面,最后对m6A修饰在昆虫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应用做出展望。研究昆虫m6A修饰的作用机制和功能,不仅有助于培育经济性状良好、环境适应能力强和抗病害的经济型昆虫,也为植物抗病虫育种以及病虫害的有效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简 报
    基于转录组学分析家蚕金属羧肽酶基因BmMCP18对BmNPV的抗性机制
    王倩茹, 王亚清, 沈诗桀, 耿琳烨, 刘东华, 郭金鑫, 沈以红, 黄先智
    2024, 67(11):  1572-1584.  doi:10.16380/j.kcxb.2024.11.013
    摘要 ( 77 )   PDF (2537KB) ( 6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究家蚕Bombyx mori肠道特异表达的金属羧肽酶基因BmMCP18的功能及对外源病毒侵染的抵抗机制。【方法】构建敲除BmMCP18的家蚕BmMCP18KO(C18KO),对C18KO和对照组野生型家蚕(C18KOC)的5龄幼虫中肠以及感染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ombyx mori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 BmNPV)的家蚕BmMCP18KO(C18KOV)和对照野生型(C18KOCV)的5龄幼虫中肠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差异表达基因并进行GO功能注释和KEGG通路富集;利用qRT-PCR验证相关基因表达。【结果】与对照组C18KOC相比, C18KO有75个基因上调表达, 303个基因下调表达。与对照组C18KOCV相比,C18KOV有96个基因上调表达,57个基因下调表达。C18KOC vs C18KO比较组差异表达基因显著富集的GO条目为细胞外空间、细胞表面、肽交联和突触靶标识别等。C18KOCV vs C18KOV比较组差异表达基因富集最显著的GO条目为跨膜转运蛋白活性。C18KO 5龄幼虫中肠转录组中免疫通路、碳水化合物和能量代谢通路相关基因的表达比C18KOC的显著下调,包括Toll和Imd通路及MAPK通路相关基因,而泛素介导的蛋白质水解通路相关基因表达比C18KOC的显著上调。C18KOV 5龄幼虫中肠转录组中的能量代谢基因的表达比C18KOCV的显著上调。qRT-PCR验证结果表明转录组数据可靠。【结论】BmMCP18的功能涉及家蚕中肠的细胞识别、免疫调节和能量代谢,可能是通过参与中肠细胞免疫反应、能量和物质供应,从而影响蚕体对外源病原侵染的抵抗能力。
    67卷第11期中英文目录
    2024, 67(11):  1585-1585. 
    摘要 ( 38 )   PDF (518KB) ( 3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