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学报 ›› 2020, Vol. 63 ›› Issue (4): 413-420.doi: 10.16380/j.kcxb.2020.04.004
马百伟1,2, 刘晓岚1,2, 常亚军1,2, 谢桂英1, 陈文波1, 刘杨2, 赵新成1,*, 王桂荣2,*
MA Bai-Wei1,2, LIU Xiao-Lan1,2, CHANG Ya-Jun1,2, XIE Gui-Ying1, CHEN Wen-Bo1, LIU Yang2, ZHAO Xin-Cheng1,*, WANG Gui-Rong2,*
摘要: 【目的】鉴定雄性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成虫触角性信息素感器嗅觉受体神经元的功能、形态及中枢投射路径。【方法】利用单感器记录技术记录棉铃虫嗅觉受体神经元对性信息素的反应,同时采用荧光染料作为示踪剂染色标记嗅觉受体神经元;使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处理相应的脑组织,标记脑内触角叶的神经纤维球结构;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获取图像数据,使用图形软件ZEN和Amira 4.1.1进行三维结构重建。【结果】记录到雄性棉铃虫成虫触角上长毛形感器对主要性信息素成分Z11-16∶Ald产生明显的电生理反应,并成功染色标记了该感器内的嗅觉受体神经元。染色标记显示该感器内具有两个嗅觉受体神经元,其轴突通过触角神经分别投射触角叶内的云状体神经纤维球和普通神经纤维球。【结论】单感器记录与神经元示踪两技术结合能够用于鉴定昆虫触角嗅觉受体神经元的功能、形态和投射至神经纤维球的路径。与赖氨酸钴方法比较,使用荧光染料法进行神经元示踪,操作更简便,且易于进行三维空间分析,为调查棉铃虫其他嗅觉神经元的投射路径以明确外周气味受体感受与中枢系统的联系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