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0, Vol. 23 ›› Issue (1): 25-31.doi:

• 论文 • 上一篇    下一篇

甘肃南部山区及陕北黄土高原地区中华白蛉生态的研究

管立人1, 王捷1, 刘丕宗2, 张志恭3   

  1. 1. 中国医学科学院寄生虫病研究所;
    2. 甘肃省地方病第二防治所;
    3. 陕西省卫生防疫站
  • 出版日期:1980-01-15 发布日期:1980-01-15

THE BIONOMICS OF PHLEBOTOMUS CHINENSIS IN THE MOUNTAINOUS REGIONS OF SOUTHERN KANSU AND THE LOESS PLATEAU OF NORTHERN SHENSI

GUAN LI-REN1, WANG-JIE1, LIU PI-ZONG2, CHANG ZHI-GONG3   

  1. 1. Institute of Parasitic Diseases, 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2. No.2 Prorincial Endemie Diaeases Control Station,Kantu;
    3. Prorincial Anti-epidemic Station, Shensi
  • Online:1980-01-15 Published:1980-01-15

摘要: 1973—1974年我们对甘肃文县和陕北宜川等山丘地区的中华白蛉生态进行了调查,发现它与我国长江以北广大平原地区家栖习性的中华白蛉不同。在山区居民点内和野外的各种洞穴均有中华白蛉栖息。中华白蛉的季节,在野外比村内为早。野外雄蛉多于雌蛉,而村内则雌蛉远比雄蛉为多,它在村内的主要栖息场所是畜舍。根据生理龄期的分析,中华白蛉在村内吸血后停留约2—3天,大多数即飞往野外产卵,故村内的白蛉以吸饱鲜血、卵巢发育处于早期阶段的居多,而在野外则以胃血消化大半、卵巢发育即将成熟及产卵后又将再次吸血的白蛉为多。由此可见,山丘地区的中华白蛉具有半家栖的习性。 在甘肃文县和四川南坪山区的垂直分布调查中,发现野外山洞内的中华白蛉的个体和某些部位的结构比一般所见的中华白蛉(暂称为“甲型”)较大,雄蛉的触角列式亦与甲型有某些差异。我们把这种中华白蛉暂称为“乙型”。这一型中华白蛉的比例随海拔的增高而增大。 山丘地区的中华白蛉夜间在村内主要侵袭牛、驴等大家畜,吸血后多数栖息于畜圈内。如每年用杀虫剂喷洒畜圈一次,连续数年后,预计对半家栖中华白蛉的防制,将是一种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