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3, Vol. 26 ›› Issue (2): 154-160.doi:

• 论文 • 上一篇    下一篇

稻褐飞虱生物型的研究

巫国瑞, 陈福云, 陶林勇, 黄次伟, 冯炳灿   

  1.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 出版日期:1983-04-15 发布日期:1983-04-15

STUDIES ON THE BIOTYPES OF THE BROWN PLANTHOPPER,NILAPARVATA LUGENS (STAL)

WU GUO-RUI, CHEN FU-YUAN, TAO LIN-YONG, HUANG CI-WEI, FEN BIN-CAN   

  1. Institute of Plant Protectiou,Zhejia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 Online:1983-04-15 Published:1983-04-15

摘要: 在浙江,如温州地区虽然大面积推广抗褐飞虱的杂交稻汕优6号已经5年,但是田间种群仍以生物型1占优势。 我们把田间褐飞虱罩在具有Bphl抗虫基因的品种 Mudgo 上连续饲养 11代,即可育成褐飞虱生物型2,既可以适应 Mudgo,也可适应具有 bph2基因的品种 ASD7和 IR36。在台湾省用同样方法育成的生物型 2也可以适应ASD7,因此我们的生物型 2与台湾省的生物型 2相类似;但是后者不适应 CR94-13(IR36的亲本),故两者又有所不同。菲律宾的生物型2对 ASD7和IR36均不能适应,故与我们的不同。 把田间褐飞虱在抗虫品种ASD7上连续饲养,结果很容易育成褐飞虱生物型3。甚至在 ASD7上所饲养的第1代5龄若虫即能为害具有bph2抗虫基因的品种 ASD7,甚至 IR36。这表明本地田间种群由生物型1能很快向生物型3转变。 由于褐飞虱在浙江基本上不能越冬,并根据本地自然种群的生物型鉴定结果,推测本省南部的虫源可能由台湾和福建迁入,而中部和北部虫源可能主要来自两广以至中印半岛。故本地自然种群可能混杂有生物型1、2甚至3的个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