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期刊信息
  • 月刊(每月20日出版)
    1950年创刊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中国昆虫学会
    国内邮发代号:2-153
    国外发行代号:Q61
    ISSN 0454-6296
    CN 11-1832/Q
本期目录
1983年 第26卷 第2期 刊出日期:1983-04-15
全选: 隐藏/显示图片
  • 论文
    氚标记昆虫保幼激素类似物738在家蚕体内的吸收和排泄
    何首林, 易永
    1983, 26(2):  121-129. 
    摘要 ( 1973 )   PDF (554KB) ( 47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用氘标记的昆虫保幼激素类似物738(代号3H-JHA-738)对5龄中期家蚕进行涂布蚕体和涂布桑叶添食,经测量查明:涂体处理后,放射性经蚕粪平均排泄速率,4小时为1.8%,48小时达到61.7%。试验终了为 67.2%;吸收率为 32.8%。涂叶添食处理后,放射性经蚕粪平均排泄速率4小时内达 48.5%,48小时内为90.8%,试验终了达到93.3%;吸收率仅为6.7%。3H-JHA-738及其代谢产物在蚕体内的半活性期,涂体者为48小时,添食者仅有4个多小时。血液里放射性在处理后前4小时迅速升高,之后则大幅度下降。两种处理,各组织器官里放射性物质的代谢率自48小时后都较缓慢且大体接近。它们在蚕体各组织器官里的绝对分布量涂体者大于添食者,但相对或平均分布率仍较接近。它们进入蚕体后主要分布在脂肪体、体壁、丝腺和消化管里。涂体者的放射性如以3H-JHA-738残留量计量,蚕蛹内平均为 0.027ppm,丝平均为0.0019ppm,卵为0.013ppm。添食者残留量,蚕蛹内平均为0.0057ppm。丝平均为0.001ppm,卵为0.0035ppm。 研究结果表明,3H-JHA-738在家蚕体内的吸收和排泄,运转和分布、积累和残留,受处理方式的影响,与蚕体性别无关。
    棉铃虫夜眼反射光斑的研究
    何忠, 贺小威
    1983, 26(2):  130-138. 
    摘要 ( 2025 )   PDF (587KB) ( 59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利用一个圆弧投光器,使点光源在90°范围内绕眼移动,对棉铃虫暗适应眼的反射光斑进行了研究。主要结果为:1.投射在眼上,并且与光斑垂直轴在背腹方向上构成的夹角不超过20°—23°的全部光线,对于引起光斑的反射光都是有效的。2.在眼的不同区域中,光斑的明亮度不等。以腹部区域最亮,而背部区域最不亮。3.有效投射光线依照其投射角,由光斑的不同部位进入眼中。平行于光斑垂直轴的光线,由整个光斑中的小眼面进入。具有较大投射角的光线,由同侧更边缘的小眼面进入。否则它们无助于被观察的光斑的亮度。4.在直径约为光斑直径1/2的中央部分,其反射光的来源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从该中央部分进入又反射出来,另一部分是从眼的其余部分进入而从该中央部分反射出来。起源于其余部分进眼的光线的总反射光,远强于起源于从该中央部分进眼的光线的总反射光。
    一些硬蜱的抗热性及其与表皮脂类关系
    盖文志, 姜在阶
    1983, 26(2):  139-145. 
    摘要 ( 1738 )   PDF (505KB) ( 79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溴氰菊酯(DECIS)在茶叶中的残留降解
    陈宗懋, 韩华琼, 岳瑞芝
    1983, 26(2):  146-153. 
    摘要 ( 2398 )   PDF (444KB) ( 61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溴氰菊醋在田间条件下在茶树新梢上降解很缓慢,低于二氯苯醚菊酯;它在叶表的渗透力较弱。以每亩0.44—0.73克有效成份用量(合2.5%乳剂6000—10,000倍液)喷施茶树后,鲜叶中原始附着量(以鲜叶干重计)为1.34—3.23ppm。溴氰菊酯在鲜叶和成茶中的半衰期(按原始附着量计算)均为2.8天。气候条件对溴氰菊酯降解的影响较小,但如喷药后1-2天遇雨会加速溴氰菊酯残留量的降解。由于溴氰菊酯的蒸气压特低,因此鲜叶中的残留量通过加工过程的降解率很低,平均仅为29.79%。由于溴氰菊醋在水中溶解度很低,因此,成茶中的残留农药,在泡茶过程中,进入茶汤中的数量,不会超过其中含量的1%。 根据已报道的溴氰菊酯的ADI值,作者建议溴氰菊酯在成茶中的暂定允许残留标准为2ppm,茶树喷施2.5%乳剂 6000—10,000倍液时的安全间隔期为3天,这样通过茶汤进入人体的量不会超过0.02ppm。
    稻褐飞虱生物型的研究
    巫国瑞, 陈福云, 陶林勇, 黄次伟, 冯炳灿
    1983, 26(2):  154-160. 
    摘要 ( 1960 )   PDF (456KB) ( 88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在浙江,如温州地区虽然大面积推广抗褐飞虱的杂交稻汕优6号已经5年,但是田间种群仍以生物型1占优势。 我们把田间褐飞虱罩在具有Bphl抗虫基因的品种 Mudgo 上连续饲养 11代,即可育成褐飞虱生物型2,既可以适应 Mudgo,也可适应具有 bph2基因的品种 ASD7和 IR36。在台湾省用同样方法育成的生物型 2也可以适应ASD7,因此我们的生物型 2与台湾省的生物型 2相类似;但是后者不适应 CR94-13(IR36的亲本),故两者又有所不同。菲律宾的生物型2对 ASD7和IR36均不能适应,故与我们的不同。 把田间褐飞虱在抗虫品种ASD7上连续饲养,结果很容易育成褐飞虱生物型3。甚至在 ASD7上所饲养的第1代5龄若虫即能为害具有bph2抗虫基因的品种 ASD7,甚至 IR36。这表明本地田间种群由生物型1能很快向生物型3转变。 由于褐飞虱在浙江基本上不能越冬,并根据本地自然种群的生物型鉴定结果,推测本省南部的虫源可能由台湾和福建迁入,而中部和北部虫源可能主要来自两广以至中印半岛。故本地自然种群可能混杂有生物型1、2甚至3的个体。
    白蜡树卷叶绵蚜的生物学观察
    吴次彬, 方三阳
    1983, 26(2):  161-164. 
    摘要 ( 2572 )   PDF (263KB) ( 54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用人工饲料饲养赤眼蜂中间寄主蓖麻蚕
    刘志诚, 王贵儒, 吴锦泉, 孙姒纫, 王志勇, 陈德金, 曾继初, 梁裕芬, 谭丽蝉
    1983, 26(2):  165-171. 
    摘要 ( 2211 )   PDF (439KB) ( 71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1978—81年筛选出材料易得,成本低的3个蓖麻蚕人工饲料配方。不同蓖麻蚕品种对同一配方有不同的适应性,广乙、广四、684等6个品种适于人工饲料饲养。干饲料用麻袋包装后套上尼龙袋密封常温下可保存9个月。改进了人工饲料的配制和给食方法,简化了设备和降低了养蚕成本,并研制出一套人工饲料大量饲养蓖麻蚕的工具。两年多来共饲养25批15万头蓖麻蚕,成活率均达70.00—97.70%。茧层率,羽化率和平均每雌产卵量不低于鲜叶饲养组。 用人工饲料饲养的蚕卵繁殖赤眼蜂质量良好,田间释放防治甘蔗螟,卵寄生率达65.65—94.18%,枯心苗率仅达 1.47—1.72%,被害节率 2.11—3.28%,和鲜叶养的蚕卵放蜂区接近,效果明显。
    铁刀木粉蝶的生物学与防治
    顾茂彬
    1983, 26(2):  172-178. 
    摘要 ( 2207 )   PDF (422KB) ( 76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铁刀木粉蝶(Catopsilia pomona Fabricius)是铁刀木的主要食叶害虫。该虫在海南岛一年发生 13—14代,世代重叠,全年发生,以4—7月为害最烈。防治措施可造混交林,促进林木提早郁闭以招引天敌。化学防治用5ppm除菊精:70%西维因乳剂、90%敌百虫晶体 2,000—3,000倍液;苗圃可用3%呋喃丹颗粒剂施于土中。
    应用32P标记喜马拉雅旱獭研究其寄生蚤的散布情况
    丁学良
    1983, 26(2):  179-184. 
    摘要 ( 1943 )   PDF (320KB) ( 59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1973年7—8月和1974年4—9月在甘肃南部肃南县皇城区草原上,应用32P标记喜马拉雅旱獭,用放射自显影的方法确定跳蚤的散布情况。共获得五种跳蚤,其中 Callopsylla dolabrisOropsyllasilantiewi是旱獭的主要寄生蚤。旱獭和跳蚤种群间接触的频度取决于旱獭本身在栖息地内的分布、被旱獭所占用洞穴的数量以及媒介跳蚤的数量。在旱獭密度不高而蚤指数较高的情况下,以及存在大量隐蔽所的条件下,其交在比较频繁,标记蚤分布的范围较大,跳蚤的交换也较多。我们于标记后的第14天就发现距原洞口470米的标记蚤。艾鼬和草原鸟由于经常窜旱獭洞或洒居于旱獭洞内,所以它们的寄生蚤同旱獭蚤亦经常发生交换,并被标记,这在旱獭鼠疫病流行期间是值得引起注意的问题。
    精河株斑点热立克次体在非洲钝缘蜱体内的分布
    唐士元, 王太华, 李国艾
    1983, 26(2):  185-187. 
    摘要 ( 2163 )   PDF (421KB) ( 64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本文报告用乙二醇甲基丙烯酸(GMA)包埋、切片和姬姆萨染色观察精河株斑点热立克次体在非洲钝缘蜱(Ornithodoros moubata)体内的分布情况。接种立克次体后2天,即可从蜱的血淋巴涂片中查见立克次体,但各器官和组织的切片6天后才开始出现阳性,尤以中肠最迟。叮咬感染的蜱的中肠感染较早也较严重。无论接种或叮咬感染,除睾丸和精子外,所查的器官和组织包括涎腺、基节器、中肠、直肠、卵巢以及雄蜱的附腺和贮精囊等切片中都查见立克次体。有的蜱感染很严重,立克次体充满了许多器官和组织的细胞。
    用中华按蚊胸悬骨内突生长线测定日龄
    潘实清, 何桂铭, 李树桃
    1983, 26(2):  188-192. 
    摘要 ( 2393 )   PDF (266KB) ( 68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本文报道应用胸悬骨内突生长线测定中华按蚊的日龄,对 Schlein的方法进行了改进和简化。实验室饲养的中华按蚊,从0—11天的标本,内突生长线的数目与日龄相符。野外采集的中华按蚊,第1-4次吸血的雌蚊,按内突生长线数目计算平均日龄,分别为1.4天、4.7天、7.4天和10.2天,这与生理龄期间接推算出的日龄是相符的。 对中华按蚊内突生长线的形成进行了讨论,对内突生长线测定日龄应用于生态学研究进行了初步的评价。
    几种植物性次生物对桃蚜食性的影响
    柯礼道, 钦俊德
    1983, 26(2):  193-201. 
    摘要 ( 1867 )   PDF (569KB) ( 63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中国原尾虫的研究记述西藏檗螈科的一新属两新种
    尹文英
    1983, 26(2):  202-208. 
    摘要 ( 1618 )   PDF (445KB) ( 66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尼氏钝绥螨人工饲养和散放实验简报
    邓振华, 李应民
    1983, 26(2):  208-208. 
    摘要 ( 1367 )   PDF (30KB) ( 69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竹链蚧属一新种记述(同翅目:蚧总科)
    吴世君
    1983, 26(2):  209-211. 
    摘要 ( 1626 )   PDF (185KB) ( 63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新疆蝗虫一新属二新种
    黄春梅
    1983, 26(2):  212-215. 
    摘要 ( 1713 )   PDF (138KB) ( 82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中国粉灯蛾属一新种(鳞翅目:灯蛾科)
    方承莱
    1983, 26(2):  216-217. 
    摘要 ( 1882 )   PDF (152KB) ( 49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黄毒蛾属五新种记述(鳞翅目:毒蛾科)
    赵仲苓
    1983, 26(2):  218-221. 
    摘要 ( 1892 )   PDF (208KB) ( 63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中国无垫蜂属两新种(蜜蜂总科、条蜂科)
    吴燕如
    1983, 26(2):  222-225. 
    摘要 ( 2308 )   PDF (264KB) ( 58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毛膝蝇属一新种和一新纪录(双翅目:蝇科)
    薛万琦
    1983, 26(2):  226-228. 
    摘要 ( 1541 )   PDF (111KB) ( 54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真蚋属的新种和新纪录(双翅目:蚋科)
    陈继寅, 曹毓存
    1983, 26(2):  229-232. 
    摘要 ( 1708 )   PDF (202KB) ( 50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蠛蠓间性体的记述(双翅目:蠓科)
    虞以新
    1983, 26(2):  233-234. 
    摘要 ( 1842 )   PDF (159KB) ( 66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