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首页
期刊简介
编委会
青年编委会
投稿指南
出版道德声明
数据关联指南
期刊订阅
数据库收录
期刊获奖
联系我们
English
编辑部公告
昆虫学报2025年68(3)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编辑部招聘启事
昆虫学报2025年68(2)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5年68(1)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4年67(12)重点推介
祝贺《昆虫学报》5篇论文被评为2023年度“F5000论文”
喜报!《昆虫学报》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项目”
《昆虫学报》再度入选“2023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
昆虫学报2024年67(11)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4年67(10)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4年67(9)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4年67(8)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4年67(7)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4年67(6)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4年67(5)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4年67(4)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4年67(3)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4年67(2)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4年67(1)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3年66(12)重点推介
更多...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被引排行
E-mail Alert
RSS
期刊信息
月刊(每月20日出版)
1950年创刊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中国昆虫学会
国内邮发代号:2-153
国外发行代号:Q61
ISSN 0454-6296
CN 11-1832/Q
本期目录
1983年 第26卷 第2期 刊出日期:1983-04-15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
下载引用
EndNote
Reference Manager
ProCite
BibTeX
RefWorks
隐藏/显示图片
论文
Select
氚标记昆虫保幼激素类似物738在家蚕体内的吸收和排泄
何首林, 易永
1983, 26(2): 121-129.
摘要
(
2032
)
PDF
(554KB) (
48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用氘标记的昆虫保幼激素类似物738(代号
3
H-JHA-738)对5龄中期家蚕进行涂布蚕体和涂布桑叶添食,经测量查明:涂体处理后,放射性经蚕粪平均排泄速率,4小时为1.8%,48小时达到61.7%。试验终了为 67.2%;吸收率为 32.8%。涂叶添食处理后,放射性经蚕粪平均排泄速率4小时内达 48.5%,48小时内为90.8%,试验终了达到93.3%;吸收率仅为6.7%。
3
H-JHA-738及其代谢产物在蚕体内的半活性期,涂体者为48小时,添食者仅有4个多小时。血液里放射性在处理后前4小时迅速升高,之后则大幅度下降。两种处理,各组织器官里放射性物质的代谢率自48小时后都较缓慢且大体接近。它们在蚕体各组织器官里的绝对分布量涂体者大于添食者,但相对或平均分布率仍较接近。它们进入蚕体后主要分布在脂肪体、体壁、丝腺和消化管里。涂体者的放射性如以
3
H-JHA-738残留量计量,蚕蛹内平均为 0.027ppm,丝平均为0.0019ppm,卵为0.013ppm。添食者残留量,蚕蛹内平均为0.0057ppm。丝平均为0.001ppm,卵为0.0035ppm。 研究结果表明,
3
H-JHA-738在家蚕体内的吸收和排泄,运转和分布、积累和残留,受处理方式的影响,与蚕体性别无关。
Select
棉铃虫夜眼反射光斑的研究
何忠, 贺小威
1983, 26(2): 130-138.
摘要
(
2079
)
PDF
(587KB) (
60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利用一个圆弧投光器,使点光源在90°范围内绕眼移动,对棉铃虫暗适应眼的反射光斑进行了研究。主要结果为:1.投射在眼上,并且与光斑垂直轴在背腹方向上构成的夹角不超过20°—23°的全部光线,对于引起光斑的反射光都是有效的。2.在眼的不同区域中,光斑的明亮度不等。以腹部区域最亮,而背部区域最不亮。3.有效投射光线依照其投射角,由光斑的不同部位进入眼中。平行于光斑垂直轴的光线,由整个光斑中的小眼面进入。具有较大投射角的光线,由同侧更边缘的小眼面进入。否则它们无助于被观察的光斑的亮度。4.在直径约为光斑直径1/2的中央部分,其反射光的来源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从该中央部分进入又反射出来,另一部分是从眼的其余部分进入而从该中央部分反射出来。起源于其余部分进眼的光线的总反射光,远强于起源于从该中央部分进眼的光线的总反射光。
Select
一些硬蜱的抗热性及其与表皮脂类关系
盖文志, 姜在阶
1983, 26(2): 139-145.
摘要
(
1780
)
PDF
(505KB) (
79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Select
溴氰菊酯(DECIS)在茶叶中的残留降解
陈宗懋, 韩华琼, 岳瑞芝
1983, 26(2): 146-153.
摘要
(
2456
)
PDF
(444KB) (
61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溴氰菊醋在田间条件下在茶树新梢上降解很缓慢,低于二氯苯醚菊酯;它在叶表的渗透力较弱。以每亩0.44—0.73克有效成份用量(合2.5%乳剂6000—10,000倍液)喷施茶树后,鲜叶中原始附着量(以鲜叶干重计)为1.34—3.23ppm。溴氰菊酯在鲜叶和成茶中的半衰期(按原始附着量计算)均为2.8天。气候条件对溴氰菊酯降解的影响较小,但如喷药后1-2天遇雨会加速溴氰菊酯残留量的降解。由于溴氰菊酯的蒸气压特低,因此鲜叶中的残留量通过加工过程的降解率很低,平均仅为29.79%。由于溴氰菊醋在水中溶解度很低,因此,成茶中的残留农药,在泡茶过程中,进入茶汤中的数量,不会超过其中含量的1%。 根据已报道的溴氰菊酯的ADI值,作者建议溴氰菊酯在成茶中的暂定允许残留标准为2ppm,茶树喷施2.5%乳剂 6000—10,000倍液时的安全间隔期为3天,这样通过茶汤进入人体的量不会超过0.02ppm。
Select
稻褐飞虱生物型的研究
巫国瑞, 陈福云, 陶林勇, 黄次伟, 冯炳灿
1983, 26(2): 154-160.
摘要
(
2013
)
PDF
(456KB) (
89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在浙江,如温州地区虽然大面积推广抗褐飞虱的杂交稻汕优6号已经5年,但是田间种群仍以生物型1占优势。 我们把田间褐飞虱罩在具有Bphl抗虫基因的品种 Mudgo 上连续饲养 11代,即可育成褐飞虱生物型2,既可以适应 Mudgo,也可适应具有 bph2基因的品种 ASD7和 IR36。在台湾省用同样方法育成的生物型 2也可以适应ASD7,因此我们的生物型 2与台湾省的生物型 2相类似;但是后者不适应 CR94-13(IR36的亲本),故两者又有所不同。菲律宾的生物型2对 ASD7和IR36均不能适应,故与我们的不同。 把田间褐飞虱在抗虫品种ASD7上连续饲养,结果很容易育成褐飞虱生物型3。甚至在 ASD7上所饲养的第1代5龄若虫即能为害具有bph2抗虫基因的品种 ASD7,甚至 IR36。这表明本地田间种群由生物型1能很快向生物型3转变。 由于褐飞虱在浙江基本上不能越冬,并根据本地自然种群的生物型鉴定结果,推测本省南部的虫源可能由台湾和福建迁入,而中部和北部虫源可能主要来自两广以至中印半岛。故本地自然种群可能混杂有生物型1、2甚至3的个体。
Select
白蜡树卷叶绵蚜的生物学观察
吴次彬, 方三阳
1983, 26(2): 161-164.
摘要
(
2631
)
PDF
(263KB) (
55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Select
用人工饲料饲养赤眼蜂中间寄主蓖麻蚕
刘志诚, 王贵儒, 吴锦泉, 孙姒纫, 王志勇, 陈德金, 曾继初, 梁裕芬, 谭丽蝉
1983, 26(2): 165-171.
摘要
(
2296
)
PDF
(439KB) (
73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1978—81年筛选出材料易得,成本低的3个蓖麻蚕人工饲料配方。不同蓖麻蚕品种对同一配方有不同的适应性,广乙、广四、684等6个品种适于人工饲料饲养。干饲料用麻袋包装后套上尼龙袋密封常温下可保存9个月。改进了人工饲料的配制和给食方法,简化了设备和降低了养蚕成本,并研制出一套人工饲料大量饲养蓖麻蚕的工具。两年多来共饲养25批15万头蓖麻蚕,成活率均达70.00—97.70%。茧层率,羽化率和平均每雌产卵量不低于鲜叶饲养组。 用人工饲料饲养的蚕卵繁殖赤眼蜂质量良好,田间释放防治甘蔗螟,卵寄生率达65.65—94.18%,枯心苗率仅达 1.47—1.72%,被害节率 2.11—3.28%,和鲜叶养的蚕卵放蜂区接近,效果明显。
Select
铁刀木粉蝶的生物学与防治
顾茂彬
1983, 26(2): 172-178.
摘要
(
2318
)
PDF
(422KB) (
77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铁刀木粉蝶(
Catopsilia pomona
Fabricius)是铁刀木的主要食叶害虫。该虫在海南岛一年发生 13—14代,世代重叠,全年发生,以4—7月为害最烈。防治措施可造混交林,促进林木提早郁闭以招引天敌。化学防治用5ppm除菊精:70%西维因乳剂、90%敌百虫晶体 2,000—3,000倍液;苗圃可用3%呋喃丹颗粒剂施于土中。
Select
应用
32
P标记喜马拉雅旱獭研究其寄生蚤的散布情况
丁学良
1983, 26(2): 179-184.
摘要
(
1995
)
PDF
(320KB) (
60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1973年7—8月和1974年4—9月在甘肃南部肃南县皇城区草原上,应用
32
P标记喜马拉雅旱獭,用放射自显影的方法确定跳蚤的散布情况。共获得五种跳蚤,其中
Callopsylla dolabris
和
Oropsyllasilantiewi
是旱獭的主要寄生蚤。旱獭和跳蚤种群间接触的频度取决于旱獭本身在栖息地内的分布、被旱獭所占用洞穴的数量以及媒介跳蚤的数量。在旱獭密度不高而蚤指数较高的情况下,以及存在大量隐蔽所的条件下,其交在比较频繁,标记蚤分布的范围较大,跳蚤的交换也较多。我们于标记后的第14天就发现距原洞口470米的标记蚤。艾鼬和草原鸟由于经常窜旱獭洞或洒居于旱獭洞内,所以它们的寄生蚤同旱獭蚤亦经常发生交换,并被标记,这在旱獭鼠疫病流行期间是值得引起注意的问题。
Select
精河株斑点热立克次体在非洲钝缘蜱体内的分布
唐士元, 王太华, 李国艾
1983, 26(2): 185-187.
摘要
(
2207
)
PDF
(421KB) (
64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本文报告用乙二醇甲基丙烯酸(GMA)包埋、切片和姬姆萨染色观察精河株斑点热立克次体在非洲钝缘蜱(
Ornithodoros moubata
)体内的分布情况。接种立克次体后2天,即可从蜱的血淋巴涂片中查见立克次体,但各器官和组织的切片6天后才开始出现阳性,尤以中肠最迟。叮咬感染的蜱的中肠感染较早也较严重。无论接种或叮咬感染,除睾丸和精子外,所查的器官和组织包括涎腺、基节器、中肠、直肠、卵巢以及雄蜱的附腺和贮精囊等切片中都查见立克次体。有的蜱感染很严重,立克次体充满了许多器官和组织的细胞。
Select
用中华按蚊胸悬骨内突生长线测定日龄
潘实清, 何桂铭, 李树桃
1983, 26(2): 188-192.
摘要
(
2435
)
PDF
(266KB) (
69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本文报道应用胸悬骨内突生长线测定中华按蚊的日龄,对 Schlein的方法进行了改进和简化。实验室饲养的中华按蚊,从0—11天的标本,内突生长线的数目与日龄相符。野外采集的中华按蚊,第1-4次吸血的雌蚊,按内突生长线数目计算平均日龄,分别为1.4天、4.7天、7.4天和10.2天,这与生理龄期间接推算出的日龄是相符的。 对中华按蚊内突生长线的形成进行了讨论,对内突生长线测定日龄应用于生态学研究进行了初步的评价。
Select
几种植物性次生物对桃蚜食性的影响
柯礼道, 钦俊德
1983, 26(2): 193-201.
摘要
(
1917
)
PDF
(569KB) (
64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Select
中国原尾虫的研究记述西藏檗螈科的一新属两新种
尹文英
1983, 26(2): 202-208.
摘要
(
1662
)
PDF
(445KB) (
67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Select
尼氏钝绥螨人工饲养和散放实验简报
邓振华, 李应民
1983, 26(2): 208-208.
摘要
(
1399
)
PDF
(30KB) (
70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Select
竹链蚧属一新种记述(同翅目:蚧总科)
吴世君
1983, 26(2): 209-211.
摘要
(
1668
)
PDF
(185KB) (
63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Select
新疆蝗虫一新属二新种
黄春梅
1983, 26(2): 212-215.
摘要
(
1777
)
PDF
(138KB) (
83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Select
中国粉灯蛾属一新种(鳞翅目:灯蛾科)
方承莱
1983, 26(2): 216-217.
摘要
(
1939
)
PDF
(152KB) (
50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Select
黄毒蛾属五新种记述(鳞翅目:毒蛾科)
赵仲苓
1983, 26(2): 218-221.
摘要
(
1967
)
PDF
(208KB) (
64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Select
中国无垫蜂属两新种(蜜蜂总科、条蜂科)
吴燕如
1983, 26(2): 222-225.
摘要
(
2375
)
PDF
(264KB) (
59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Select
毛膝蝇属一新种和一新纪录(双翅目:蝇科)
薛万琦
1983, 26(2): 226-228.
摘要
(
1594
)
PDF
(111KB) (
55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Select
真蚋属的新种和新纪录(双翅目:蚋科)
陈继寅, 曹毓存
1983, 26(2): 229-232.
摘要
(
1759
)
PDF
(202KB) (
51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Select
蠛蠓间性体的记述(双翅目:蠓科)
虞以新
1983, 26(2): 233-234.
摘要
(
1902
)
PDF
(159KB) (
66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