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学报 ›› 2023, Vol. 66 ›› Issue (12): 1638-1648.doi: 10.16380/j.kcxb.2023.12.010
付丙鲜1, 余雨停1, 韦益健2, 潘程远1, 张大羽1,*, 祝增荣3
FU Bing-Xian1, YU Yu-Ting1, WEI Yi-Jian2, PAN Cheng-Yuan1, ZHANG Da-Yu1,*, ZHU Zeng-Rong3
摘要: 白蚁发生于几亿年前,其历史悠久,分布广泛,在我国及世界范围内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白蚁营隐蔽的穴居生活,给防治带来很大困难,长期化学防治白蚁也造成诸多社会及环境问题。触角是昆虫重要的感觉附肢,对于真社会性且单眼与复眼大多退化消失的非生殖型白蚁而言,触角对于其识别多样的种内/种间交流信号及外界环境信息尤为重要。本文综述了白蚁触角感觉结构、电生理及在其社会行为中所起作用的系列进展,以期为研发新型环保的白蚁防控策略提供参考。白蚁触角感器的解剖学研究经历了关注感器外部表观形态、内部超微结构及神经支配、由形态场效应所产生的感器分布和丰度以及通过形态场表现推论其品级差异的几个阶段。比较形态学研究认为白蚁触角的嗅觉形态与其生殖分工有关:与工蚁和兵蚁相比,雌蚁和雄蚁的触角更长、感觉器官数量更多,感觉器官的定量组成在生殖蚁和非生殖蚁之间有所不同,但在雌蚁和雄蚁之间或工蚁和兵蚁之间几乎没有差异。白蚁的触角电位测试涉及白蚁驱避剂、引诱剂、信息素、真菌、湿度变化等多个方面,拓展了人们对于白蚁触角感知的了解。气相色谱-触角电位联用技术(gas chromatography-electroantennographic detection, GC-EAD)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er, GC-MS)相结合,检测及鉴定出系列能引起白蚁触角反应的化学成分,包括表皮碳氢化合物、跟踪信息素、性信息素、告警信息素、蚁后信息素以及植物挥发物等。另外,单感器记录也证实白蚁触角上存在嗅觉受体。鉴于电生理技术对白蚁触角感知的更多了解,行为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进一步证实了白蚁触角的各种作用,包括触角在觅食、取食、梳理清洁、同巢及异巢个体识别、皇室识别、尸体识别、检测环境湿度变化中的作用等,并开展了更深层次的作用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