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期刊信息
  • 月刊(每月20日出版)
    1950年创刊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中国昆虫学会
    国内邮发代号:2-153
    国外发行代号:Q61
    ISSN 0454-6296
    CN 11-1832/Q

 照片示农林害虫天敌六斑异瓢虫Aiolocaria hexaspilota(鞘翅目: 瓢虫科)成虫。本期报道了六斑异瓢虫生物学特性及其对核桃扁叶甲幼虫的捕食能力(pp.1675-1684)。照片由张润志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于2015年8月16日摄于黑龙江省同江市街津山。

本期目录
2023年 第66卷 第12期 刊出日期:2023-12-20
全选: 隐藏/显示图片
  • 研究论文
    尼日利亚Abeokuta发现的美洲大蠊代谢活性的昼夜变化(英文)
    Concilia Ifesinachi IYEH, Kehinde Olutoyin ADEMOLU, Adebola Adedoyin OSIPITAN, Adewumi Babatunde IDOWU, Abiodun Oladipupo JODA
    2023, 66(12):  1543-1551.  doi:10.16380/j.kcxb.2023.12.001
    摘要 ( 116 )   PDF (767KB) ( 381 )   PDF(mobile) (767KB) ( 3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 【目的】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通常被称为美洲蟑螂(American cockroach),利用其腿节肌和胸肌的运动能力进行各种活动,说明其可在各种生境中轻松活动和通过代谢活性利用每日高效活动所需的食物。对于美洲大蠊代谢活性的日变化模式我们知之甚少,本研究旨在调查美洲大蠊成虫胸肌和腿节肌中代谢物含量和酶活性的昼夜变化。【方法】 于当地时间6:00, 12:00, 18:00和24:00(格林威治标准时间6:00, 12:00, 18:00和24:00)收集美洲大蠊8日龄成虫腿节肌和胸肌进行实验,应用标准生物化学分析方法测定这些组织中4种酶(淀粉酶、脂酶、蛋白酶和α-葡萄糖苷酶)活性(这4钟酶在食物运输到肌肉过程中负责代谢食物或转化为可利用的物质,以及水解食物为昆虫运动提供能量,以及有机物 (葡萄糖、蛋白质和脂类) 和无机物[钠(Na+)、钾(K+)、钙(Ca2+)、氯(Cl-)、铁(Fe2+)、镁(Mg2+)和磷(PO3-4)]含量。【结果】 在整个24 h内,美洲大蠊8日龄成虫腿节肌和胸肌中均检测到淀粉酶、脂酶、蛋白酶和α-葡萄糖苷酶这4种酶活性,只是不同时间活性不同。腿节肌中淀粉酶、脂酶、蛋白酶和α-葡萄糖苷酶活性遵循如下规律:12:00>6:00>24:00>18:00,雌性中酶活性均高于雄性中的。胸肌中6:00和12:00淀粉酶、脂酶和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18:00和24:00的,雌性中酶活性高于雄性中的。在雄成虫胸肌中,18:00葡萄糖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时间点的, 18:00和24:00蛋白质含量高于6:00和12:00的,24:00脂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时间点的;而在雌成虫胸肌中,12:00脂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时间点的,12:00 和24:00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6:00和18:00的,24: 00葡萄糖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时间点的。在腿节肌中,18:00脂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时间点的。雄成虫腿节肌中,24:00葡萄糖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时间点的,6:00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时间点的,而在雌成虫腿节肌中,24:00葡萄糖和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时间点的。在雄成虫胸肌中,18:00 Na+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时间点的,6:00和12:00 K+和 Ca2+含量显著高于18:00 和24:00的,24:00 Cl-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时间点的, 6:00, 18:00和24:00 PO3-4含量无显著差异,但显著高于12:00的;而在雌成虫胸肌中,6:00 Na+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时间点的,12:00 K+, Ca2+ 和Cl-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时间点的,各时间点PO3-4含量无显著差异。在雄成虫腿节肌中,12:00 Na+和 Ca2+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时间点的,6:00 K+ 含量显著高于18:00和24:00的,6:00 Cl-和PO3-4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时间点的,而在雌成虫腿节肌中,6:00 Na+和Cl-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时间点的, 6:00, 12:00和18:00 K+和 Ca2+含量无显著差异,但显著高于24:00的,各时间点PO3-4含量无显著差异。【结论】 本研究结果说明,美洲大蠊成虫在活动高峰期,在运动所需的淀粉酶、脂酶、蛋白酶和α-葡萄糖苷酶的作用下具有代谢有机和无机物的能力。
    共生菌Rickettsia响应宿主烟粉虱成虫日龄的免疫基因表达调控作用
    赵冬晓, 张志春, 牛洪涛, 郭慧芳
    2023, 66(12):  1552-1559.  doi:10.16380/j.kcxb.2023.12.002
    摘要 ( 123 )   PDF (1484KB) ( 400 )   PDF(mobile) (1484KB) ( 3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共生菌与宿主昆虫先天免疫有效协同是维持其与宿主互惠关系的重要生理基础。Rickettsia是烟粉虱Bemisia tabaci体内的优势共生菌,本研究旨在探索Rickettsia对烟粉虱不同日龄成虫免疫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方法】 利用qRT-PCR检测和比较100%感染、45.83%感染和不感染共生菌Rickettsia的烟粉虱品系成虫中免疫关键因子溶菌酶基因BtLyz1和防御素基因Btdef的表达量;利用qRT-PCR检测100%感染Rickettsia的初羽化24 h内成虫、3-7日龄以及大于15日龄成虫中BtLyz1和Btdef及细胞凋亡基因BtCaspaseRickettsia 16S rRNA基因的表达量;分析烟粉虱不同日龄成虫中Rickettsia 16S rRNA基因表达量与BtLyz1和Btdef表达量的相关性。【结果】 与不感染共生菌Rickettsia的烟粉虱成虫相比,感染Rickettsia的烟粉虱成虫中BtLyz1和Btdef表达量显著提高。感染Rickettsia的大于15日龄烟粉虱成虫中BtCaspase表达量最高;在3-7日龄烟粉虱成虫中Rickettsia 16S rRNA基因、 BtLyz1和Btdef表达量显著高于初羽化24 h内和大于15日龄成虫中的。烟粉虱初羽化24 h内和3-7日龄成虫中Rickettsia 16S rRNA基因表达量与BtLyz1和Btdef表达量呈显著正相关,而大于15日龄成虫中Rickettsia 16S rRNA基因表达量与BtLyz1和Btdef表达量无相关性。【结论】 共生菌Rickettsia能够上调宿主烟粉虱免疫相关基因表达量,但宿主机体开始衰老后该调控作用即明显下降。
    ​柞蚕微孢子虫感染后柞蚕卵转录组及免疫相关基因功能分析
    徐欣, 吴玉娇, 于滨, 孟宪志, 陈杰, 刘中文, 张永君, 潘国庆
    2023, 66(12):  1560-1569.  doi:10.16380/j.kcxb.2023.12.003
    摘要 ( 99 )   PDF (3549KB) ( 338 )   PDF(mobile) (3549KB) ( 2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柞蚕微孢子虫Nosema pernyi引发柞蚕Antheraea pernyi微粒子病,威胁柞蚕种质资源的保育及生产安全,并且能够经卵垂直传播,因此需要寻找柞蚕体内应对柞蚕微孢子虫侵染后的免疫基因,为后续寻找和培育抗微粒子病新品种提供帮助。【方法】 构建柞蚕微孢子虫侵染后柞蚕卵转录组,进行GO功能注释和KEGG分析确定免疫相关基因;PCR克隆柞蚕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 GST)基因ApGSTo1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运用RT-qPCR检测ApGSTo1在柞蚕微孢子虫侵染柞蚕产出后0-10 d卵中的表达量。【结果】 在感染与未感染柞蚕微孢子虫柞蚕卵转录组检测到的表达基因数为17 453,其中显著差异表达基因数目为89个; GO功能注释中细胞解剖实体和催化活性相关基因数量最多,KEGG分析中参与运输和分解代谢、信号转导及消化系统这3个通路的基因数量最多。基于柞蚕微孢子虫侵染后柞蚕卵转录组数据分析,将ApGSTo1作为目的基因,PCR克隆及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证明ApGSTo1属于omega家族GST;感染柞蚕微孢子虫柞蚕卵中ApGSTo1表达量比正常对照组的高,且在产卵后2 d时的表达量极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的。【结论】 获得了柞蚕微孢子虫侵染后柞蚕卵转录组数据,找到了1个免疫相关基因ApGSTo1,从分子生物学和转录水平初步证明了ApGSTo1参与柞蚕卵内的抗柞蚕微孢子虫侵染,还发现了抗柞蚕微孢子虫侵染反应的关键时间为产卵后2 d时,这些结果为后续研究ApGSTo1在抗逆性和氧化还原等功能方面提供研究基础。
    溴虫氟苯双酰胺对草地贪夜蛾的适合度及解毒酶活性的影响 Hot!
    姬雪娇, 崔丽, 王文杰, 杨庆杰, 翟艳慧, 芮昌辉
    2023, 66(12):  1570-1580.  doi:10.16380/j.kcxb.2023.12.004
    摘要 ( 141 )   PDF (1977KB) ( 402 )   PDF(mobile) (1977KB) ( 1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旨在明确溴虫氟苯双酰胺多代汰选后对草地贪夜蛾 Spodoptera frugiperda种群适合度和解毒酶活性的影响,为科学合理使用该杀虫剂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采用饲料表面涂毒法用0.25 mg/L溴虫氟苯双酰胺对草地贪夜蛾初孵幼虫连续汰选10代后,测定溴虫氟苯双酰胺对草地贪夜蛾3龄幼虫的毒力、 3龄幼虫体内解毒酶(细胞色素P450单加氧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和羧酸酯酶)活性以及种群适合度变化,同时在对草地贪夜蛾3龄幼虫的生测中测定了3种增效剂(PBO,TPP和DEM)对溴虫氟苯双酰胺的增效作用。【结果】 与未汰选种群UNSEL相比,经溴虫氟苯双酰胺汰选10代后的草地贪夜蛾汰选种群BroSEL的抗性倍数为2.71倍。与UNSEL种群相比,汰选种群Bro-SEL的繁殖力和幼虫存活率显著降低,内禀增长率、周限增长率和净增殖率也显著降低,相对适合度为0.35。Bro-SEL种群 3龄幼虫体内羧酸酯酶活性显著升高,以α-NA和β-NA为底物时的活性分别为UNSEL种群的1.62和1.61倍,但细胞色素P450单加氧酶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无显著变化。对草地贪夜蛾3龄幼虫的生测结果显示PBO和TPP对溴虫氟苯双酰胺均具有显著增效作用,增效比分别为1.31和1.42。【结论】 这些结果表明汰选10代后溴虫氟苯双酰胺对草地贪夜蛾种群的毒力变化很小,说明草地贪夜蛾对溴虫氟苯双酰胺的代谢抗性风险较低。溴虫氟苯双酰胺这一杀虫剂连续汰选对其种群发育和繁殖存在较高的适合度代价。溴虫氟苯双酰胺是一种防治草地贪夜蛾良好的替代药剂。
    致死中浓度阿维菌素对中国梨木虱短期内对阿维菌素的抗性发展的影响
    张蕊, 张博晨, 许双叶, 吴梓情, 马瑞燕, 李娅, 张东霞, 庾琴
    2023, 66(12):  1581-1589.  doi:10.16380/j.kcxb.2023.12.005
    摘要 ( 102 )   PDF (2931KB) ( 335 )   PDF(mobile) (2931KB) ( 1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明确致死中浓度(medium lethal concentration, LC50) 的阿维菌素对中国梨木虱Psylla chinensis种群短期内对阿维菌素的抗性发展的影响。【方法】 采用浸叶法测定阿维菌素处理24 h时对中国梨木虱田间种群(F) 3龄若虫的LC50值;室内条件下,以F种群为基础,建立中国梨木虱对阿维菌素相对敏感品系(SS)、F种群连续6代接触LC50浓度的阿维菌素的田间抗性品系(FR)和6代未接触阿维菌素的田间对照品系(FS),测定中国梨木虱F种群和各品系3龄若虫对阿维菌素的抗性倍数,测定各品系各发育阶段历期和存活率及成虫寿命和单雌产卵量,构建两性生命表。【结果】阿维菌素处理24 h时对中国梨木虱F种群和SS品系3龄若虫的LC50值分别为2.458和0.706 mg/L,F种群、FR品系和FS品系3龄若虫对阿维菌素的抗性倍数分别为3.458, 11.965和1.782倍。与FS品系和SS品系相较,FR品系各发育阶段历期和存活率及成虫寿命和单雌产卵量均发生变化,卵历期和若虫历期均显著长于FS品系和SS品系的;成虫寿命缩短,单雌产卵量分别下降57.000和74.300粒,其内禀增长率(r)、周限增长率(λ)和净增殖率(R0)也均下降。FR品系相对适合度为0.743,是FS品系的0.807倍。【结论】 LC50浓度的阿维菌素连续处理6代使中国梨木虱对阿维菌素的抗性水平增加,适合度下降。因而,在梨园中避免连续使用阿维菌素,以延缓中国梨木虱对阿维菌素的抗性增加。
    不同番茄品种叶片理化性状对南美番茄潜叶蛾寄主选择性的影响 Hot!
    薛增昇, 王韩, 张生存, 马力, 郄杏桃, 吕治燊, 张东霞, 郑卫锋, 闫喜中, 郝赤
    2023, 66(12):  1590-1601.  doi:10.16380/j.kcxb.2023.12.006
    摘要 ( 153 )   PDF (5666KB) ( 149 )   PDF(mobile) (5666KB) ( 12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明确南美番茄潜叶蛾Tuta absoluta对不同番茄品种的寄主选择性,分析南美番茄潜叶蛾寄主选择性与不同番茄品种叶片理化性状的相关性,为南美番茄潜叶蛾的绿色精准防控和番茄抗虫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用叶碟法测定南美番茄潜叶蛾3龄幼虫对5个番茄品种(千禧、大粉、大黑、小绿和黄矮生)叶片的取食选择率和取食面积,用笼罩法测定南美番茄潜叶蛾成虫在这5个番茄品种每叶片上的产卵量,采用网格法和比色法测定5个番茄品种叶片的理化性状,用Pearson法分析南美番茄潜叶蛾幼虫取食选择率和成虫在每叶片上的产卵量分别与不同番茄品种叶片理化性状的相关性。【结果】 寄主选择性结果表明:当南美番茄潜叶蛾3龄幼虫取食6, 12, 24和48 h时,其对5个番茄品种叶片的取食选择率从大到小均为:大粉>千禧>大黑>小绿>黄矮生。当南美番茄潜叶蛾成虫产卵24, 48和72 h时,其在5个番茄品种每叶片上的产卵量从大到小依次为:大黑>千禧>大粉>黄矮生>小绿,大黑>黄矮生>千禧>大粉>小绿,大黑>黄矮生>大粉>千禧>小绿。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当南美番茄潜叶蛾3龄幼虫取食12 h时,其取食选择率与不同番茄品种叶片蛋白质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当南美番茄潜叶蛾成虫产卵48和72 h时,其每叶片上的产卵量与不同番茄品种叶片叶绿素b含量和总叶绿素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千禧、大粉、大黑、小绿和黄矮生5个番茄品种叶片理化性状对南美番茄潜叶蛾寄主选择影响显著。根据相关性分析,南美番茄潜叶蛾幼虫更喜欢取食蛋白质含量低的番茄品种叶片,成虫更喜欢在叶绿素含量高的番茄品种叶片上产卵。
    葱兰夜蛾雌蛾求偶行为节律观察与性信息素鉴定 Hot!
    胡可炎, 苑鹏宇, 钱沉鱼, 贾彩娟, 杨文娟, 刘春燕, 温秀军, 马涛
    2023, 66(12):  1602-1611.  doi:10.16380/j.kcxb.2023.12.007
    摘要 ( 122 )   PDF (4848KB) ( 168 )   PDF(mobile) (4848KB) ( 1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葱兰夜蛾Brithys crini主要危害石蒜科植物。本研究旨在掌握葱兰夜蛾的求偶行为节律,并鉴定其雌蛾的性信息素组分,为利用性信息素绿色防控葱兰夜蛾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指导。【方法】 将葱兰夜蛾处女雌蛾单独饲养在塑料碗中,每0.5 h观察1次求偶情况,记录不同日龄每头雌蛾日龄求偶开始和结束时间及求偶时长;并采用重蒸正己烷浸泡法提取处女求偶雌蛾性信息素腺体,利用气相色谱-触角电位联用仪(gas chromatography-electroantennagram detection, GC-EAD)筛选性信息素腺体提取物的活性成分,然后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GC-MS)对活性成分进行分析和滴度(含量)测定,最后利用触角电位(electroatennogram, EAG)仪测试性信息素组分对雄蛾触角的电生理活性。【结果】 葱兰夜蛾雌蛾求偶集中在暗期,求偶活动多在暗期3.5-9.0 h, 1日龄雌蛾求偶率最高,1-2日龄雌蛾求偶率显著高于3日龄雌蛾。GC-EAD结果显示,葱兰夜蛾性信息素腺体提取物中有1种组分可引起雄蛾的EAG反应;结合GC-MS分析结果和Kov-ts保留指数,确定该活性成分为顺-11-十六碳烯醛(Z11-16∶Ald);通过外标法测得1和2日龄雌蛾性信息素腺体中Z11-16∶Ald的平均滴度为(3.11±0.01) ng; EAG测试数据显示不同剂量的Z11-16∶Ald引起葱兰夜蛾雄蛾EAG反应程度不同,当剂量为100 ng时, EAG反应最强烈。【结论】 葱兰夜蛾1日龄雌蛾求偶最活跃, 求偶多发生暗期3.5-9.0 h,鉴定出性信息素主要组分为Z11-16∶Ald。
    玉带凤蝶成虫对柑橘枝叶挥发物的嗅觉和行为反应
    罗宇婕, 汪洋, 周琼, 何杰, 李幸
    2023, 66(12):  1612-1625.  doi:10.16380/j.kcxb.2023.12.008
    摘要 ( 144 )   PDF (4394KB) ( 159 )   PDF(mobile) (4394KB) ( 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玉带凤蝶Papilio polytes是柑橘类的重要害虫,其幼虫取食为害柑橘叶片。本研究旨在鉴定对玉带凤蝶成虫触角有电生理活性的柑橘枝叶挥发性成分,研究这些挥发性化合物对玉带凤蝶行为选择的影响,可以为进一步揭示玉带凤蝶的产卵选择机制及其防控与利用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动态顶空吸附法收集柑橘枝叶挥发物,气质联用(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GC-MS)及气相色谱触角电位联用系统(coupled gas chromatography-electroantennogram detection, GC-EAD)鉴定柑橘枝叶挥发物中对玉带凤蝶成虫触角有电生理活性的化学成分;进一步采用触角电位(electroantennogram, EAG) 仪研究玉带凤蝶成虫对柑橘枝叶12种挥发性化合物(芳樟醇、柠檬醛、愈创木酚、叶醇、糠醇、壬醛、(+)-柠檬烯、(-)-柠檬烯、丁酸丁酯、1-壬醇、L-香芹酮和R-香芹酮)的EAG反应;通过T型嗅觉仪测定其中EAG反应值较高的5种挥发性化合物对玉带凤蝶成虫的嗅觉行为反应,并通过产卵选择实验测试其中具引诱作用的4种挥发性化合物对玉带凤蝶雌成虫产卵选择的影响。【结果】 玉带凤蝶雌、雄成虫对所测试的芳樟醇等寄主植物挥发性化合物能产生浓度依赖的EAG反应。其中,1日龄和5日龄雌成虫对叶醇、芳樟醇、柠檬醛和壬醛的EAG反应值分别显著高于1日龄和5日龄雄成虫,1日龄雌、雄成虫对叶醇、芳樟醇、壬醛、愈创木酚、1-壬醇、L-香芹酮和 R香芹酮的EAG反应值高于5日龄雌、雄成虫。嗅觉行为测试结果表明,在测试剂量为100 μg时,芳樟醇对玉带凤蝶雌、雄成虫均有显著引诱作用;柠檬醛显著引诱雄成虫而对雌成虫引诱效果不显著;愈创木酚则显著引诱雄成虫而显著驱避雌成虫。产卵选择实验发现,芳樟醇、柠檬醛、壬醛和叶醇对玉带凤蝶的产卵行为均有一定引诱作用,其中叶醇和芳樟醇的产卵引诱效果显著。【结论】 寄主柑橘枝叶的不同挥发性化合物对玉带凤蝶成虫的嗅觉行为和产卵偏好均有明显影响,其中芳樟醇对玉带凤蝶成虫的引诱作用和产卵引诱效果最强,说明其在玉带凤蝶成虫的定位和寄主选择中起重要作用。
    基于基因组规模数据的白蚁系统发育关系
    宋南, 王淼淼, 刘小龙, 林兴雨, 席玉强, 尹新明
    2023, 66(12):  1626-1637.  doi:10.16380/j.kcxb.2023.12.009
    摘要 ( 109 )   PDF (2836KB) ( 326 )   PDF(mobile) (2836KB) ( 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本研究旨在利用白蚁转录组和低覆盖度全基因组测序(low-coverage whole-genome sequencing)数据重建白蚁领科(Termitoidae)昆虫内高阶元类群(科和亚科)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为研究白蚁系统进化提供系统基因组学分析思路。【方法】 通过下载数据库中67种白蚁及8种近缘蜚蠊目(Blattodea)昆虫的转录组(70个)和低覆盖度全基因组(5个)测序数据,利用BUSCO对这些序列数据进行评估以及单拷贝核基因的筛选。使用软件MAFFT分别对获得的单拷贝核基因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进行比对,并通过trimAl对比对结果进行修剪。使用Phykit生成不同完整性(分别包含50%和25%的缺失数据)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数据超级矩阵,据此研究缺失数据对系统发育重建的影响。使用IQTREE构建各个矩阵的最大似然(maximum likelihood, ML)树。利用ASTRAL总结氨基酸数据集faa_all包含的每个标记构建的ML树,得到物种树。使用IQ-TREE中的FcLM分析检测不同树的拓扑结构,进而获得不同数据集对可能的系统发育关系的支持度。【结果】 从白蚁现有的转录组和低覆盖度全基因组测序数据中获得1 325个单拷贝核基因,基于这些单拷贝核基因构建了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数据的基因组规模的超级矩阵,核苷酸序列数据集包含了144 294~1 839 525个位点, 氨基酸数据集包含了48 098~613 175个位点。不同类型的数据矩阵产生了相似的白蚁领科系统发育关系, 3个核苷酸数据矩阵产生了相同的科间系统发育关系。对于氨基酸数据,3个串联基因数据集中的2个产生了与核苷酸序列数据集基本相同的科间系统发育关系。支持白蚁领科为单系群,澳白蚁科(Mastotermitidae)是所有其他白蚁科的姐妹群。在大多数分析中,古白蚁科(Archotermopsidae)与胃白蚁科(Stolotermitidae)互为姐妹群关系,两者共同组成白蚁领科中的第2个分支。木白蚁科(Kalotermitidae)也是白蚁中相对古老的一支,其系统发育位置在古白蚁科与胃白蚁科之后。木白蚁科与新等翅类(Neoisoptera)构成了姐妹群关系。所有分析都强烈支持新等翅类的单系性。在新等翅类中,杆白蚁科(Stylotermitidae)是其余白蚁的姐妹群;齿白蚁科(Serritermitidae)是新等翅类中相对原始的一支。鼻白蚁科(Rhinotermitidae)是一个非单系群。白蚁科(Termitidae)是一个单系群,6个串联基因数据集中的4个以及物种树支持大白蚁亚科(Macrotermitinae)是白蚁科内所有其他亚科的姐妹群。多数分析支持尖白蚁亚科(Apicotermitinae)是白蚁科中的第2个分支。串联基因数据矩阵支持白蚁亚科(Termitinae)为非单系,但是物种树恢复白蚁亚科为单系群。【结论】 本研究显示了转录组和低覆盖度全基因组测序数据在重建白蚁领科系统发育关系中的实用性,构建了与以前研究基本一致的系统发育关系。但是,仍需要进一步扩充数据取样,包括标本和分子标记,来阐明这一昆虫类群亚科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
    综 述
    白蚁触角感觉结构、电生理及在其社会行为中的作用
    付丙鲜, 余雨停, 韦益健, 潘程远, 张大羽, 祝增荣
    2023, 66(12):  1638-1648.  doi:10.16380/j.kcxb.2023.12.010
    摘要 ( 96 )   PDF (7893KB) ( 188 )   PDF(mobile) (7893KB) ( 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白蚁发生于几亿年前,其历史悠久,分布广泛,在我国及世界范围内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白蚁营隐蔽的穴居生活,给防治带来很大困难,长期化学防治白蚁也造成诸多社会及环境问题。触角是昆虫重要的感觉附肢,对于真社会性且单眼与复眼大多退化消失的非生殖型白蚁而言,触角对于其识别多样的种内/种间交流信号及外界环境信息尤为重要。本文综述了白蚁触角感觉结构、电生理及在其社会行为中所起作用的系列进展,以期为研发新型环保的白蚁防控策略提供参考。白蚁触角感器的解剖学研究经历了关注感器外部表观形态、内部超微结构及神经支配、由形态场效应所产生的感器分布和丰度以及通过形态场表现推论其品级差异的几个阶段。比较形态学研究认为白蚁触角的嗅觉形态与其生殖分工有关:与工蚁和兵蚁相比,雌蚁和雄蚁的触角更长、感觉器官数量更多,感觉器官的定量组成在生殖蚁和非生殖蚁之间有所不同,但在雌蚁和雄蚁之间或工蚁和兵蚁之间几乎没有差异。白蚁的触角电位测试涉及白蚁驱避剂、引诱剂、信息素、真菌、湿度变化等多个方面,拓展了人们对于白蚁触角感知的了解。气相色谱-触角电位联用技术(gas chromatography-electroantennographic detection, GC-EAD)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er, GC-MS)相结合,检测及鉴定出系列能引起白蚁触角反应的化学成分,包括表皮碳氢化合物、跟踪信息素、性信息素、告警信息素、蚁后信息素以及植物挥发物等。另外,单感器记录也证实白蚁触角上存在嗅觉受体。鉴于电生理技术对白蚁触角感知的更多了解,行为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进一步证实了白蚁触角的各种作用,包括触角在觅食、取食、梳理清洁、同巢及异巢个体识别、皇室识别、尸体识别、检测环境湿度变化中的作用等,并开展了更深层次的作用机制研究。

    实蝇雄性引诱剂及其代谢研究进展
    刘旭祥, 季清娥
    2023, 66(12):  1649-1666.  doi:10.16380/j.kcxb.2023.12.011
    摘要 ( 75 )   PDF (1849KB) ( 373 )   PDF(mobile) (1849KB) ( 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引诱剂能够对实蝇的行为反应起到一定程度的刺激作用,在实蝇的绿色防控中扮演重要角色。实蝇雄性引诱剂作为其中重要的一类,来源于部分植物挥发物或类信息素,对雄性实蝇的引诱效果显著。雄性实蝇不仅会被雄性引诱剂的气味吸引,而且还会取食引诱剂,被取食后的雄性引诱剂在雄成虫体内会被代谢成不同物质,进而发挥相应的功能。本文结合取食效应的相关研究,对甲基丁香酚、覆盆子酮、姜酮、4-(4-乙酰氧基苯基)-2-丁酮、3-羟基-α-紫罗兰酮和β-石竹烯6种实蝇雄性引诱剂及其代谢相关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内容主要涵盖雄性实蝇的取食行为及其代谢变化、取食效应对实蝇的行为反应影响、取食过引诱剂的雄性实蝇对雌雄实蝇的吸引效果及其交配成功率变化等方面。在对取食效应的探索中,不仅直肠腺是研究信息素隔离和存储的热点,覆盖在昆虫体表由碳氢化合物组成的具有防水功能的蜡质薄膜也是潜在的研究重点。同时,探索触角和下颚须在实蝇感知引诱剂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将有助于更加全面深刻地揭示取食现象背后蕴藏的复杂机制,以期为实蝇引诱剂的开发提供新思路指南,为实蝇的绿色生态防控增添更加多样化的手段与途径。
    简 报
    生物源和新烟碱类杀虫剂对湘北棉区棉叶蝉的毒力测定及田间防效
    刘冰蕾, 郭莉莉, 汪建武, 赵瑞元, 丁世勇, 杨彬, 龙熙平, 李彩红
    2023, 66(12):  1667-1674.  doi:10.16380/j.kcxb.2023.12.012
    摘要 ( 85 )   PDF (1196KB) ( 118 )   PDF(mobile) (1196KB) ( 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旨在明确生物源和新烟碱类杀虫剂对棉叶蝉Amrasca biguttula若虫的毒力水平和田间药效,为棉叶蝉科学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以浸叶法在室内测定了3种生物源杀虫剂(藜芦胺、阿维菌素、苦参碱)和5种新烟碱类杀虫剂(烯啶虫胺、氯噻啉、呋虫胺、噻虫嗪和啶虫脒)处理24 h时对湘北棉区棉叶蝉3龄若虫的致死中浓度(median lethal concentration, LC50)值。基于各杀虫剂推荐使用剂量,以人工喷雾法在棉叶蝉发生盛期于2021年8月湖南桃源县棉田对0.5%藜芦胺可溶液剂(soluble concentrate, SL)(5.625 g a.i./hm2)、5%阿维菌素乳油(emulsifiable concentrate, EC)(10.5 g a.i./hm2)、2%苦参碱水剂(aqueous solution, AS)(10.5 g a.i./hm2)、10%烯啶虫胺AS(30 g a.i./hm2)、40%氯噻啉水分散粒剂(water dispersible granule, WG)(30 g a.i./hm2)、20%呋虫胺悬浮剂(suspension concentrate, SC)(75 g a.i./hm2)、30%噻虫嗪SC(33.75 g a.i./hm2)和5%啶虫脒EC(18 g a.i./hm2)进行棉叶蝉田间防效评价。【结果】 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处理后24 h时,8种杀虫剂对棉叶蝉3龄若虫的毒力从大到小依次为05%藜芦胺SL>5%阿维菌素EC>10%烯啶虫胺AS>40%氯噻啉WG>20%呋虫胺SC>2%苦参碱AS>30%噻虫嗪SC>5%啶虫脒EC,且生物源杀虫剂0.5%藜芦胺AS与5%阿维菌素EC对棉叶蝉3龄若虫的LC50值分别为1.79和4.00 mg/L,其毒力均高于供试的5种新烟碱类杀虫剂。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0.5%藜芦胺SL对棉叶蝉的田间防效最佳,施药1 d后校正防效为91.36%,显著高于其他杀虫剂;药后7和14 d时的校正防效分别为86.14%和80.09%,仅次于20%呋虫胺SC的92.02%和86.99%,与10%烯啶虫胺AS和40%氯噻啉WG的无显著差异,但显著高于其他杀虫剂的。【结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藜芦胺和烯啶虫胺对湘北棉区棉叶蝉种群兼具较好的室内杀虫活性与田间防效。为了减少杀虫剂的不合理使用,促进化学农药与生物源农药的协同应用,建议在棉田交替使用藜芦胺与烯啶虫胺防治棉叶蝉。
    六斑异瓢虫生物学特性及其对核桃扁叶甲幼虫的捕食能力
    温学达, 刘玉升
    2023, 66(12):  1675-1684.  doi:10.16380/j.kcxb.2023.12.013
    摘要 ( 88 )   PDF (12477KB) ( 136 )   PDF(mobile) (12477KB) ( 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究以核桃扁叶甲Gastrolina depressa幼虫为食料的六斑异瓢虫Aiolocaria hexaspilota的生物学特性,为利用六斑异瓢虫控制核桃扁叶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在林间、室内条件下观察和记录六斑异瓢虫各发育阶段的生活史、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历期和存活率,并测定六斑异瓢虫2-4龄幼虫及成虫对不同密度的核桃扁叶甲2龄幼虫的捕食能力;采用Holling Ⅱ模型拟合计算六斑异瓢虫对核桃扁叶甲2龄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和寻找效应。【结果】 六斑异瓢虫在山东省泰安市一年发生1代,以成虫越冬。4月下旬至5月中旬为产卵盛期, 5月上旬至6月上旬为孵化盛期, 5月下旬至6月下旬为化蛹盛期, 6月上旬至7月中旬为羽化盛期。在(25±0.5) ℃,相对湿度(RH) 80%±3%,光周期14L∶10D的条件下,六斑异瓢虫的卵历期、1-4龄幼虫历期和蛹历期分别为(3.84±0.13), (2.24±0.25), (1.90±0.21), (2.85±0.46), (4.42±0.42), (5.68±0.30) d;卵、1-4龄幼虫和蛹存活率分别为93.18%, 93.33%, 96.43%, 96.67%, 94.00%和96.00%;一生平均单雌产卵量约800粒,产卵期为40~60 d。六斑异瓢虫2-4龄幼虫及成虫对核桃扁叶甲2龄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 Ⅱ模型。六斑异瓢虫4龄幼虫对核桃扁叶甲2龄幼虫的捕食能力(a′/Th)最强,为78.67;日最大理论捕食量(1/Th)最大,为53.76头;处理单头猎物所需时间最短,为0.0186 d;六斑异瓢虫2龄幼虫对核桃扁叶甲2龄幼虫的捕食能力(a′/Th)最低,仅为31.20。六斑异瓢虫对核桃扁叶甲2龄幼虫的捕食量与猎物密度呈正相关,而寻找效应与猎物密度呈负相关。模拟后的各方程经卡方检验,其理论值与观察值差异不显著。【结论】 这些结果表明六斑异瓢虫对核桃扁叶甲幼虫具有较好的控制潜力。本研究可为今后更高效地利用六斑异瓢虫资源以及正确评价六斑异瓢虫对核桃扁叶甲幼虫的生物防治潜能提供理论依据。
    目 录
    66卷第12期中英文目录
    2023, 66(12):  1685-1685. 
    摘要 ( 46 )   PDF (538KB) ( 164 )   PDF(mobile) (538KB) ( 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总目录
    66卷总目录(第1-12期)
    2023, 66(12):  1686-1686. 
    摘要 ( 55 )   PDF (1819KB) ( 294 )   PDF(mobile) (1819KB) ( 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