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信息
-
月刊(每月20日出版)
1950年创刊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中国昆虫学会
国内邮发代号:2-153
国外发行代号:Q61
ISSN 0454-6296
CN 11-1832/Q


-
研究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嗅觉感受的神经机制,可为进一步研发棉铃虫引诱剂技术提供理论依据。单感器记录与神经元示踪技术相结合是研究昆虫嗅觉受体神经元的功能及其投射的神经纤维球的重要方法。为了鉴定棉铃虫雄性成虫触角性信息素感器嗅觉受体神经元的功能、形态及中枢投射路径,河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马百伟和赵新成及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王桂荣等以雄性棉铃虫成虫为试虫,利用单感器记录技术记录其嗅觉受体神经元对性信息素的反应,同时采用荧光染料作为示踪剂染色标记嗅觉受体神经元;使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标记脑内触角叶的神经纤维球结构;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获取图像数据,使用图形软件ZEN和Amira 4.1.1进行了触角叶和嗅觉受体神经元三维结构重建(pp. 413-420)。
自然界许多昆虫存在翅型分化多态性。大量研究证明,不同翅型昆虫在飞行和繁殖之间存在权衡关系,其中长翅型个体倾向于飞行投资,而无翅型或短翅型个体倾向于繁殖投资。大豆蚜Aphis glycines原产于东亚,现已入侵扩散成为世界性的大豆害虫,这与其所具有的长距离飞行能力和高繁殖力特性有关。为了揭示大豆蚜翅型分化与繁殖适应性的关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许向利和仵均祥通过解剖观测,比较分析了有翅型和无翅型大豆蚜卵巢小管数量、胚胎总数量、成熟胚胎数量、卵巢小管中最大胚胎体积与后足胫节长度的相关性以及卵巢小管中最大胚胎的发育速率,结果表明大豆蚜有翅型相比于无翅型存在卵巢发育延迟现象,卵巢发育程度与翅的发育相关,印证了其在飞行和繁殖之间的权衡关系(pp. 433-438)。
共生微生物是通过调节寄主的代谢通路以及由此产生的代谢物来影响寄主的生长发育。绝大部分果蝇喜爱于腐烂果实上产卵,而斑翅果蝇Drosophila suzukii则是在刚刚成熟的果实上产卵,是典型的生态位转变的物种。为了明确肠道共生细菌对斑翅果蝇生长发育和物质代谢的影响,山东省葡萄研究院高欢欢和刘洁及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于毅等选择斑翅果蝇与葡萄中相互传递和共生的弗氏柠檬酸杆菌Citrobacter freundi和产酸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oxytoca饲喂斑翅果蝇,观察斑翅果蝇生长发育及幼虫体内代谢物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斑翅果蝇肠道中无肠道共生细菌时生长发育迟缓,在食物中分别添加弗氏柠檬酸杆菌和产酸克雷伯氏菌后可一定程度上促进斑翅果蝇的发育(pp. 462-469)。
(袁德成)
发布日期:2020-06-02 浏览:
1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