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首页
期刊简介
编委会
青年编委会
投稿指南
出版道德声明
数据关联指南
期刊订阅
数据库收录
期刊获奖
联系我们
English
编辑部公告
昆虫学报2025年68(3)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编辑部招聘启事
昆虫学报2025年68(2)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5年68(1)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4年67(12)重点推介
祝贺《昆虫学报》5篇论文被评为2023年度“F5000论文”
喜报!《昆虫学报》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项目”
《昆虫学报》再度入选“2023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
昆虫学报2024年67(11)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4年67(10)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4年67(9)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4年67(8)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4年67(7)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4年67(6)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4年67(5)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4年67(4)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4年67(3)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4年67(2)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4年67(1)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3年66(12)重点推介
更多...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被引排行
E-mail Alert
RSS
期刊信息
月刊(每月20日出版)
1950年创刊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中国昆虫学会
国内邮发代号:2-153
国外发行代号:Q61
ISSN 0454-6296
CN 11-1832/Q
本期目录
1981年 第24卷 第2期 刊出日期:1981-04-15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
下载引用
EndNote
Reference Manager
ProCite
BibTeX
RefWorks
隐藏/显示图片
论文
Select
三氯杀虫酯类似物的化学结构与生物活性
冷欣夫, 周厚安, 胡菊华, 乔传令, 芦金岭, 祝平
1981, 24(2): 121-126.
摘要
(
1700
)
PDF
(263KB) (
59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本文系列合成了三氯杀虫酯(简称“7504”)类化合物,并对蚊、蝇等卫生害虫进行了药效测定。所得结果表明,三氯杀虫酯类似物中,烷基羧酸基(R
3
)碳链增长并不能增强其杀虫活性。但改变苯环上的取代基(R
1
或R
2
)对杀虫活性的影响比较显著。从所测的化合物中,以苯环上取代基R
2
为甲氧基的化合物(“7808”)活性较高。
Select
七星瓢虫脂肪体的核酸代谢
吴秋雁, 关雪辰
1981, 24(2): 127-134.
摘要
(
1840
)
PDF
(411KB) (
57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脂肪体是七星瓢虫卵黄原蛋白合成的主要场所。本文用微量萤光法和细胞光度法测定成虫期脂肪体核酸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雌虫在成虫期第5天时,脂肪体的RNA/DNA比值出现高峰,雌虫在第9天产卵,说明当脂肪体合成卵黄原蛋白之前,脂肪体细胞的RNA合成十分活跃,这可促使卵黄原蛋白合成速率加快,几天后雌虫即能产出成熟卵块。雄虫脂舫体的RNA/DNA比值高峰在第7天出现,但其比值只有雌虫的一半。取食代饲料的雌虫,脂肪体RNA/DNA的比值一直较低,直到第24天比值才有所提高,但与正常取食蚜虫的雌虫个体的高峰值相比相差也约一半。这种雌虫一直未能产卵,说明取食代饲料的雌虫不产卵的原因在于脂肪体中核酸代谢的异常。取食代饲料一直未能产卵的雌虫,经用保幼激素类似物ZR-512处理;3天后脂肪体的RNA平均值明显增高。说明ZR-512对瓢虫脂肪体RNA合成有促进作用。
Select
粘虫精液在雌体生殖系统中的分布转移及其作用
赵万源
1981, 24(2): 135-141.
摘要
(
1696
)
PDF
(593KB) (
71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本文叙述了粘虫生殖系统各器官名称、功能及授精过程中精包的形成。并用P
32
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测量及大体放射自显影技术研究精液(包括黄色腺分泌物)在雌体生殖系统内的分布转移及作用。结果表明:(1)粘虫精液除从精包或交配囊内通过导精管转移至受精囊外,还进入卵巢管和粘液腺;并为卵吸收利用,具有促进雌虫卵巢发育的效应:(2)精液在雌体生殖系统中的转移,并非由于精子的可动性,而是由于交配雌虫生殖系统各器官有节奏地进行机械收缩。
Select
淡色库蚊红眼(
r
)突变的遗传
黄品篯, 缪建吾, 蒋文斌
1981, 24(2): 142-146.
摘要
(
1968
)
PDF
(275KB) (
72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在淡色库蚊(
Culex pipiens pallens
Coq.)中,分离出红眼(
r
)突变型。其眼睛的颜色,从幼虫,蛹到成虫表现了完全地外显和一致。正常黑眼(+)和红眼(
r
)杂交,不论正交或反交,F
1
(子一代)个体全部为黑眼(+)(表1③④)。F
1
的个体互交,F
2
(子二代)则按黑眼(+):红眼(
r
)=3∶1分离(表1⑤⑥及表2的正交和反交项)。正交与反交的F
1
个体,分别与红眼(
r
)本的雌、雄个体回交,其黑眼(+)与红眼(
r
)都按1∶1进行分离(表1⑦⑧⑨及表2回交栏三项)。实验证明,黑眼(+)对红眼(
r
)为显性,而红眼(
r
)则为隐性。它们完全符合一对孟德尔显、隐性关系基因的遗传规律。从F
2
分离出来的红眼(
r
)个体,不管是来自F
1
的互交,还是正交与反交的F
1
雄蚊个体与红眼(
r
)亲本雌蚊个体的回交,它们的表现是:凡正交,红眼(
r
)个体都是雄的(表1⑤⑧);凡反交,红眼(
r
)个体都是雌的(表1⑥⑦)。唯有正交与反交的F
1
雌蚊个体,当与亲本红眼(
r
)雄蚊个体回交时,其F
2
的红眼(
r
)个体雌、雄都有,且红眼(
r
)雌:红眼(
r
)雄呈1∶1的比例(表1⑨),这主要是由红眼(
r
)雄蚊具有两类配子所遗成。上述现象说明,红限?是一种性连锁的突变。但由于出现一定比例的交换(表1⑤⑥⑦⑧),因此是属于不完全的性连锁。
Select
食料因子对家白蚁初建群体的影响
黄亮文, 陈丽玲
1981, 24(2): 147-151.
摘要
(
1944
)
PDF
(217KB) (
58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Select
褐稻虱的产卵繁殖和允许损失阈限
丁宗泽, 陈茂林, 李沛元
1981, 24(2): 152-159.
摘要
(
1501
)
PDF
(410KB) (
70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褐稻虱(
Nilaparvata lugens
Stal)系本区水稻穗期常易暴发的害虫。每年夏初自南方随西南气流渐次迁入虫源。成虫寿命和产卵历期很长,有两个产卵高峰,峰距为5天左右,峰期可持续10天左右。产卵最适温度为23°—26℃,与温度的关系为
y
=4.58
x
-0.07
x
2
-0.0006
x
2
-49.58(
s
T
=±2.48,
F
<0.05),最利产卵的水稻生育期为孕穗抽穗期。 渴稻虱为害水稻所造成的损失与每穴实际虫量成正相关,其迴归方程为
y
=0.39+0.31
x
(
r
=0.92),在同虫量相同虫龄的为害下,中梗受害最烈,单杂次之,单晚最轻。双季后作中籼稻最易受害,中梗次之,晚粳最轻。各生育期中以孕穗至乳熟初期为害的损失最大,乳熟中、后期次之,分蘖末期至孕穗期较轻。当每穴虫量特高时,水稻在短期内枯死倒伏。从测定看出:水稻穗期因褐稻虱致枯死的损失与齐穗后的天数成反相关,方程为
y
=109.908-1.8175x(
r
=-0.9540)。 通过研究,认为本区褐稻虱为害的允许损失阈限以控制在5%以下为宜,每穴的虫量标准主代为8—10头:前一代为0.3—0.5头:主代防治应在若虫第一高孵期,前一代则在成虫羽化前夕。
Select
棉铃虫感染核型多角体病毒后血淋巴蛋白的变化
丁翠, 蔡秀玉
1981, 24(2): 160-165.
摘要
(
1692
)
PDF
(471KB) (
50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本文使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盘状电泳等技术测定棉铃虫
Heliothis armigera
感染核型多角体病毒后血淋巴蛋白浓度和蛋白类型的变化。5龄初期感病幼虫血淋巴蛋白总浓度在感染后1—3天缓慢上升,到第4天下降;同期的健康幼虫血淋巴蛋白浓度却持续上升。血淋巴蛋白类型的变化是:(1)普通蛋白在健康幼虫中至少有13条宽窄不同的带,而感病幼虫在感染后前3天与健康幼虫无大区别,但感病后第4天蛋白带主带减少;(2)糖蛋白的带数在健康幼虫中随时间增长而增加,每条带的浓度也随之增加;感病幼虫糖蛋白的带比健康幼虫的少,蛋白浓度也相应低。(3)感病幼虫脂蛋白的变化几乎和健康幼虫无区别。健康与感病幼虫血淋巴萤光物质的变化趋势亦不同。但二个毒株感病幼虫血淋巴蛋白之间的差异不明显。
Select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蝗虫研究蝗虫的分布(续)
陈永林
1981, 24(2): 166-173.
摘要
(
2060
)
PDF
(1099KB) (
81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Select
木毒蛾的研究
李友恭, 陈顺立, 谢卿楣, 蔡秋锦, 吴敬, 李运帷, 郑学清, 朱政文, 周博大, 郑辉棋
1981, 24(2): 174-183.
摘要
(
2289
)
PDF
(479KB) (
104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木毒蛾(
Lymantria xylina
Swinhoe)是木麻黄的重要害虫,1971年以来,连续在福建沿海的木麻黄防护林内大面积发生。该虫一年一代,以滞育幼虫在卵壳内越冬。翌年3月中旬孵化。幼虫一般7龄,幼虫期45—64天。在木麻黄枝条或树干上化蛹,化蛹盛期为5月下旬,蛹期5—14天。羽化盛期为6月上旬。卵产在木麻黄枝条或树干上。已知的被害植物有21科39种。嗜食普通木麻黄。主要天敌是核多角体病毒和卵跳小蜂。 可采用人工采卵、喷洒化学农药、施放白僵菌粉炮或喷洒多角体病毒悬液进行防治。
Select
中国扁蝽科的新种(半翅目 异翅亚目)
刘胜利
1981, 24(2): 184-187.
摘要
(
1645
)
PDF
(243KB) (
51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Select
突眼长蝽属一新种(半翅目:长蝽科)
郑乐怡
1981, 24(2): 188-189.
摘要
(
1882
)
PDF
(93KB) (
47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Select
带背飞虱属的厘订
葛钟麟, 丁锦华, 田立新
1981, 24(2): 190-195.
摘要
(
1690
)
PDF
(396KB) (
65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Select
中国巢草螟属新种与新纪录及古北区系种团的探讨(鳞翅目:螟蛾科)
王平远, 宋士美
1981, 24(2): 196-202.
摘要
(
1922
)
PDF
(382KB) (
68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Select
中国寄蝇科的记述黄角寄蝇属新属
赵建铭, 吏永善
1981, 24(2): 203-208.
摘要
(
1668
)
PDF
(393KB) (
85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Select
辽宁省地种蝇属四新种(双翅目:花蝇科)
薛万琦
1981, 24(2): 209-215.
摘要
(
1905
)
PDF
(329KB) (
53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Select
华南虻科三新种(双翅目:虻科)
刘维德
1981, 24(2): 216-218.
摘要
(
1948
)
PDF
(175KB) (
45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Select
蝽茧蜂属一新种记述(膜翅目:茧蜂科:优茧蜂亚科)
王家儒
1981, 24(2): 219-220.
摘要
(
1725
)
PDF
(83KB) (
49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Select
缺爪螨属一新种(蜱螨目:叶螨科)
王慧芙
1981, 24(2): 221-222.
摘要
(
1686
)
PDF
(167KB) (
47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Select
几种常用杀虫剂对蚜虫天敌——瓢虫的影响
应松鹤, 邹钰珍, 梅雪珍
1981, 24(2): 223-227.
摘要
(
1914
)
PDF
(198KB) (
68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Select
台湾铗蠓多次取食习性的观察(双翅目:蠓科)
裘明华
1981, 24(2): 228-230.
摘要
(
1575
)
PDF
(136KB) (
67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Select
卵形硬蜱活动习性初步观察
邓国藩
1981, 24(2): 231-232.
摘要
(
1645
)
PDF
(93KB) (
46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Select
森林革蜱生活史与温、湿度的关系
姚文炳, 陈国定
1981, 24(2): 233-236.
摘要
(
1497
)
PDF
(158KB) (
52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