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期刊信息
  • 月刊(每月20日出版)
    1950年创刊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中国昆虫学会
    国内邮发代号:2-153
    国外发行代号:Q61
    ISSN 0454-6296
    CN 11-1832/Q
本期目录
1981年 第24卷 第2期 刊出日期:1981-04-15
全选: 隐藏/显示图片
  • 论文
    三氯杀虫酯类似物的化学结构与生物活性
    冷欣夫, 周厚安, 胡菊华, 乔传令, 芦金岭, 祝平
    1981, 24(2):  121-126. 
    摘要 ( 1627 )   PDF (263KB) ( 59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本文系列合成了三氯杀虫酯(简称“7504”)类化合物,并对蚊、蝇等卫生害虫进行了药效测定。所得结果表明,三氯杀虫酯类似物中,烷基羧酸基(R3)碳链增长并不能增强其杀虫活性。但改变苯环上的取代基(R1或R2)对杀虫活性的影响比较显著。从所测的化合物中,以苯环上取代基R2为甲氧基的化合物(“7808”)活性较高。
    七星瓢虫脂肪体的核酸代谢
    吴秋雁, 关雪辰
    1981, 24(2):  127-134. 
    摘要 ( 1780 )   PDF (411KB) ( 56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脂肪体是七星瓢虫卵黄原蛋白合成的主要场所。本文用微量萤光法和细胞光度法测定成虫期脂肪体核酸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雌虫在成虫期第5天时,脂肪体的RNA/DNA比值出现高峰,雌虫在第9天产卵,说明当脂肪体合成卵黄原蛋白之前,脂肪体细胞的RNA合成十分活跃,这可促使卵黄原蛋白合成速率加快,几天后雌虫即能产出成熟卵块。雄虫脂舫体的RNA/DNA比值高峰在第7天出现,但其比值只有雌虫的一半。取食代饲料的雌虫,脂肪体RNA/DNA的比值一直较低,直到第24天比值才有所提高,但与正常取食蚜虫的雌虫个体的高峰值相比相差也约一半。这种雌虫一直未能产卵,说明取食代饲料的雌虫不产卵的原因在于脂肪体中核酸代谢的异常。取食代饲料一直未能产卵的雌虫,经用保幼激素类似物ZR-512处理;3天后脂肪体的RNA平均值明显增高。说明ZR-512对瓢虫脂肪体RNA合成有促进作用。
    粘虫精液在雌体生殖系统中的分布转移及其作用
    赵万源
    1981, 24(2):  135-141. 
    摘要 ( 1659 )   PDF (593KB) ( 70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本文叙述了粘虫生殖系统各器官名称、功能及授精过程中精包的形成。并用P32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测量及大体放射自显影技术研究精液(包括黄色腺分泌物)在雌体生殖系统内的分布转移及作用。结果表明:(1)粘虫精液除从精包或交配囊内通过导精管转移至受精囊外,还进入卵巢管和粘液腺;并为卵吸收利用,具有促进雌虫卵巢发育的效应:(2)精液在雌体生殖系统中的转移,并非由于精子的可动性,而是由于交配雌虫生殖系统各器官有节奏地进行机械收缩。
    淡色库蚊红眼(r)突变的遗传
    黄品篯, 缪建吾, 蒋文斌
    1981, 24(2):  142-146. 
    摘要 ( 1901 )   PDF (275KB) ( 72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在淡色库蚊(Culex pipiens pallens Coq.)中,分离出红眼(r)突变型。其眼睛的颜色,从幼虫,蛹到成虫表现了完全地外显和一致。正常黑眼(+)和红眼(r)杂交,不论正交或反交,F1(子一代)个体全部为黑眼(+)(表1③④)。F1的个体互交,F2(子二代)则按黑眼(+):红眼(r)=3∶1分离(表1⑤⑥及表2的正交和反交项)。正交与反交的F1个体,分别与红眼(r)本的雌、雄个体回交,其黑眼(+)与红眼(r)都按1∶1进行分离(表1⑦⑧⑨及表2回交栏三项)。实验证明,黑眼(+)对红眼(r)为显性,而红眼(r)则为隐性。它们完全符合一对孟德尔显、隐性关系基因的遗传规律。从F2分离出来的红眼(r)个体,不管是来自F1的互交,还是正交与反交的F1雄蚊个体与红眼(r)亲本雌蚊个体的回交,它们的表现是:凡正交,红眼(r)个体都是雄的(表1⑤⑧);凡反交,红眼(r)个体都是雌的(表1⑥⑦)。唯有正交与反交的F1雌蚊个体,当与亲本红眼(r)雄蚊个体回交时,其F2的红眼(r)个体雌、雄都有,且红眼(r)雌:红眼(r)雄呈1∶1的比例(表1⑨),这主要是由红眼(r)雄蚊具有两类配子所遗成。上述现象说明,红限?是一种性连锁的突变。但由于出现一定比例的交换(表1⑤⑥⑦⑧),因此是属于不完全的性连锁。
    食料因子对家白蚁初建群体的影响
    黄亮文, 陈丽玲
    1981, 24(2):  147-151. 
    摘要 ( 1895 )   PDF (217KB) ( 57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褐稻虱的产卵繁殖和允许损失阈限
    丁宗泽, 陈茂林, 李沛元
    1981, 24(2):  152-159. 
    摘要 ( 1459 )   PDF (410KB) ( 70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褐稻虱(Nilaparvata lugensStal)系本区水稻穗期常易暴发的害虫。每年夏初自南方随西南气流渐次迁入虫源。成虫寿命和产卵历期很长,有两个产卵高峰,峰距为5天左右,峰期可持续10天左右。产卵最适温度为23°—26℃,与温度的关系为y=4.58x-0.07x2-0.0006x2-49.58(sT=±2.48,F<0.05),最利产卵的水稻生育期为孕穗抽穗期。 渴稻虱为害水稻所造成的损失与每穴实际虫量成正相关,其迴归方程为y=0.39+0.31x(r=0.92),在同虫量相同虫龄的为害下,中梗受害最烈,单杂次之,单晚最轻。双季后作中籼稻最易受害,中梗次之,晚粳最轻。各生育期中以孕穗至乳熟初期为害的损失最大,乳熟中、后期次之,分蘖末期至孕穗期较轻。当每穴虫量特高时,水稻在短期内枯死倒伏。从测定看出:水稻穗期因褐稻虱致枯死的损失与齐穗后的天数成反相关,方程为y=109.908-1.8175x(r=-0.9540)。 通过研究,认为本区褐稻虱为害的允许损失阈限以控制在5%以下为宜,每穴的虫量标准主代为8—10头:前一代为0.3—0.5头:主代防治应在若虫第一高孵期,前一代则在成虫羽化前夕。
    棉铃虫感染核型多角体病毒后血淋巴蛋白的变化
    丁翠, 蔡秀玉
    1981, 24(2):  160-165. 
    摘要 ( 1629 )   PDF (471KB) ( 50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本文使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盘状电泳等技术测定棉铃虫Heliothis armigera感染核型多角体病毒后血淋巴蛋白浓度和蛋白类型的变化。5龄初期感病幼虫血淋巴蛋白总浓度在感染后1—3天缓慢上升,到第4天下降;同期的健康幼虫血淋巴蛋白浓度却持续上升。血淋巴蛋白类型的变化是:(1)普通蛋白在健康幼虫中至少有13条宽窄不同的带,而感病幼虫在感染后前3天与健康幼虫无大区别,但感病后第4天蛋白带主带减少;(2)糖蛋白的带数在健康幼虫中随时间增长而增加,每条带的浓度也随之增加;感病幼虫糖蛋白的带比健康幼虫的少,蛋白浓度也相应低。(3)感病幼虫脂蛋白的变化几乎和健康幼虫无区别。健康与感病幼虫血淋巴萤光物质的变化趋势亦不同。但二个毒株感病幼虫血淋巴蛋白之间的差异不明显。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蝗虫研究蝗虫的分布(续)
    陈永林
    1981, 24(2):  166-173. 
    摘要 ( 1983 )   PDF (1099KB) ( 80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木毒蛾的研究
    李友恭, 陈顺立, 谢卿楣, 蔡秋锦, 吴敬, 李运帷, 郑学清, 朱政文, 周博大, 郑辉棋
    1981, 24(2):  174-183. 
    摘要 ( 2183 )   PDF (479KB) ( 103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木毒蛾(Lymantria xylina Swinhoe)是木麻黄的重要害虫,1971年以来,连续在福建沿海的木麻黄防护林内大面积发生。该虫一年一代,以滞育幼虫在卵壳内越冬。翌年3月中旬孵化。幼虫一般7龄,幼虫期45—64天。在木麻黄枝条或树干上化蛹,化蛹盛期为5月下旬,蛹期5—14天。羽化盛期为6月上旬。卵产在木麻黄枝条或树干上。已知的被害植物有21科39种。嗜食普通木麻黄。主要天敌是核多角体病毒和卵跳小蜂。 可采用人工采卵、喷洒化学农药、施放白僵菌粉炮或喷洒多角体病毒悬液进行防治。
    中国扁蝽科的新种(半翅目 异翅亚目)
    刘胜利
    1981, 24(2):  184-187. 
    摘要 ( 1595 )   PDF (243KB) ( 50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突眼长蝽属一新种(半翅目:长蝽科)
    郑乐怡
    1981, 24(2):  188-189. 
    摘要 ( 1825 )   PDF (93KB) ( 46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带背飞虱属的厘订
    葛钟麟, 丁锦华, 田立新
    1981, 24(2):  190-195. 
    摘要 ( 1648 )   PDF (396KB) ( 65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中国巢草螟属新种与新纪录及古北区系种团的探讨(鳞翅目:螟蛾科)
    王平远, 宋士美
    1981, 24(2):  196-202. 
    摘要 ( 1838 )   PDF (382KB) ( 67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中国寄蝇科的记述黄角寄蝇属新属
    赵建铭, 吏永善
    1981, 24(2):  203-208. 
    摘要 ( 1583 )   PDF (393KB) ( 84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辽宁省地种蝇属四新种(双翅目:花蝇科)
    薛万琦
    1981, 24(2):  209-215. 
    摘要 ( 1853 )   PDF (329KB) ( 52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华南虻科三新种(双翅目:虻科)
    刘维德
    1981, 24(2):  216-218. 
    摘要 ( 1922 )   PDF (175KB) ( 44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蝽茧蜂属一新种记述(膜翅目:茧蜂科:优茧蜂亚科)
    王家儒
    1981, 24(2):  219-220. 
    摘要 ( 1687 )   PDF (83KB) ( 49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缺爪螨属一新种(蜱螨目:叶螨科)
    王慧芙
    1981, 24(2):  221-222. 
    摘要 ( 1646 )   PDF (167KB) ( 47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几种常用杀虫剂对蚜虫天敌——瓢虫的影响
    应松鹤, 邹钰珍, 梅雪珍
    1981, 24(2):  223-227. 
    摘要 ( 1834 )   PDF (198KB) ( 67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台湾铗蠓多次取食习性的观察(双翅目:蠓科)
    裘明华
    1981, 24(2):  228-230. 
    摘要 ( 1486 )   PDF (136KB) ( 66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卵形硬蜱活动习性初步观察
    邓国藩
    1981, 24(2):  231-232. 
    摘要 ( 1555 )   PDF (93KB) ( 46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森林革蜱生活史与温、湿度的关系
    姚文炳, 陈国定
    1981, 24(2):  233-236. 
    摘要 ( 1440 )   PDF (158KB) ( 52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