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月刊(每月20日出版)
1950年创刊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中国昆虫学会
国内邮发代号:2-153
国外发行代号:Q61
ISSN 0454-6296
CN 11-1832/Q


-
本期重点推介
西方蜜蜂Apis mellifera表现基于日龄的劳动分工,其工蜂随着日龄的增长,完成蜂群不同阶段生长发育所需的不同任务。工蜂职能从哺育蜂转变为采集蜂的过程中,咽下腺的形态和功能也随之发生变化。为了筛选西方蜜蜂采集蜂咽下腺中高表达的基因,同时排除日龄因素的影响,福建农林大学张娟、苏松坤和聂红毅等通过比较转录组学筛选采集蜂咽下腺中高量表达基因,并运用qPCR检测关键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 DEGs)在不同发育时期和21日龄采集蜂各组织中表达模式。结果表明,采集蜂咽下腺中上调和下调DEGs分别为164个和105个,其中高表达的DEGs涉及蜂蜜加工过程和外源物质解毒等;LOC409889, LOC406114, LOC408453和LOC100578735均在21日龄采集蜂中表达量最高;LOC406114和LOC100578735在21日龄采集蜂咽下腺中的表达量最高,而在其他组织中表达量较低或不表达。本研究为深入研究采集蜂咽下腺的功能提供可靠数据,同时也为研究西方蜜蜂的采集行为及采集力强蜂种的分子选育提供新的视角(pp. 896?908)。
尽管基于夜行性昆虫趋光性研发的灯光诱捕技术已在农林害虫的监测和防控上广泛应用,但夜行性昆虫的微光视觉能力(dim-light vision)一直备受争议。梨小食心虫Grapholita molesta是一种重要的果树常发性害虫,在光线昏暗的黄昏能够准确辨别特定的寄主植物和部位,展现出特定的产卵分布。为了探究梨小食心虫产卵场所选择与视觉的关系,并探讨其微光下对视觉线索的辨别能力,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杨小凡和李建成等与河北农业大学李旭昭和魏国树合作,分析梨小食心虫在桃树树冠不同部位的产卵量及与光照强度的关系,并利用光-暗双向选择行为试验测定10 000, 100, 1和0.01 lx等光照条件下梨小食心虫对光照强度的产卵选择行为反应。结果显示,光照强度可以影响梨小食心虫成虫的产卵选择性,雌成虫对强光照表现出明显的产卵偏好性,即使在微光条件下依然可以准确辨别出光照强度差异,展现出良好的微光视觉能力,为开发基于视觉行为调控的新型物理诱捕技术提供依据(pp. 918?924)。
灰蝶科(Lycaenidae)和蚬蝶科(Riodinidae)的作为蝴蝶中比较特殊的类群,其幼虫都具有与蚁共生的生物学习性,成虫也有比较相似的形态特征,因此这两个类群的分类系统和地位以及与凤蝶总科(Papilionoidea)其他科的关系一直存在一定的争议。为了探究凤蝶总科的系统发育关系,重庆师范大学闫振天和陈斌等首次测序并分析了靛灰蝶Caerulea coeligena和彩斑尾蚬蝶Dodona maculosa的线粒体基因组及其结构特点,并基于蝴蝶6科48种已报道的具有代表性的线粒体基因组序列,重建了凤蝶总科的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靛灰蝶和彩斑尾蚬蝶线粒体全基因组大小、结构和组成、基因排列、核苷酸组成、密码子使用和tRNA结构预测等均与已知近缘种蝴蝶相似,重建的系统发育关系表明蚬蝶科与灰蝶科为单系且互为姐妹群关系,且与蛱蝶科具有更近的亲缘关系,凤蝶科可能是凤蝶总科中最早进化的类群。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蝴蝶的系统进化和完善其分类系统提供了新的分子数据支撑(pp. 946?958)。
(孙江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