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期刊信息
  • 月刊(每月20日出版)
    1950年创刊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中国昆虫学会
    国内邮发代号:2-153
    国外发行代号:Q61
    ISSN 0454-6296
    CN 11-1832/Q

照片显示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成虫(鞘翅目:瓢虫科)。本期报道了7种新烟碱类杀虫剂制剂对七星瓢虫的毒性及风险评估(pp.759-769)。照片由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张润志研究员于2022年5月19日摄于北京市平谷区黄松峪。

本期目录
2023年 第66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23-06-20
上一期   
全选: 隐藏/显示图片
  • 研究论文
    中华按蚊中基于卵巢导向肽和Gal4-UAS结合特性的外源DNA投递系统构建 Hot!
    杨小林, 凌瑕, 孙全, 陈洁, 向凯, 邱品品, 洪俊峰, 闫振天, 王蓉, 陈斌, 乔梁
    2023, 66(6):  723-735.  doi:10.16380/j.kcxb.2023.06.001
    摘要 ( 372 )   PDF (8069KB) ( 325 )   PDF(mobile) (8069KB) ( 8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利用P2C可以定向进入卵巢以及Gal4蛋白可与UAS序列稳定结合的特点,在中华按蚊Anopheles sinensis中建立高效的非胚胎期外源DNA投递技术系统。【方法】注射P2C-Gal4-DsRed重组蛋白至吸血后20 h时的中华按蚊雌成蚊腹部,通过冰冻切片荧光观察和Western blot检测分析重组蛋白P2CGal4-DsRed在卵巢中的投递效率;制备P2C-Gal4 DNA BINDING重组蛋白,构建包含12×UAS重复基序的转基因质粒和辅助质粒,通过电泳迁移实验分析重组蛋白P2C-Gal4 DNA BINDING和12×UAS重复基序间的体外结合;分别将体外孵育的P2C-Gal4 DNA BINDING+辅助质粒ITF36-12×UAS和P2C-Gal4 DNA BINDING+转基因质粒ITF2-12×UAS afm复合物注射入吸血后20 h时的中华按蚊雌成蚊腹部,于血餐后40 h时提取其卵巢组织DNA,并通过特异性引物PCR扩增和测序分析外源DNA在活体中的投递情况。【结果】100%注射P2C-Gal4-DsRed的中华按蚊雌成蚊卵巢在绿色滤光片下呈现明显的红色荧光,表明P2C-Gal4-DsRed重组蛋白能够被高效地导入雌成蚊卵巢中;P2C-Gal4 DNA BINDING重组蛋白能够与12×UAS重复基序以及含有该重复基序片段的质粒稳定结合;分别有91%和93%的注射了P2C-Gal4 DNA BINDING+ITF36-12×UAS和P2C-Gal4 DNA BINDING+ITF2-12×UAS afm的雌成蚊卵巢组织中能够检测到外源DNA片段。【结论】在中华按蚊中成功建立了基于P2C卵巢导向肽和Gal4-12×UAS重复基序结合特性的外源DNA投递技术体系;通过此技术平台能够便捷、快速和高效地实现质粒等DNA分子在中华按蚊卵巢中的投递,这为进一步简化转基因、过表达及基因敲入等遗传操作奠定了基础。
    抗菌肽SAAP-148对家蚕细菌性肠道病病原细菌的抗性分析 Hot!
    王珏, 沈东旭, 彭云武, 钱荷英, 赵巧玲, 陈安利
    2023, 66(6):  736-746.  doi:10.16380/j.kcxb.2023.06.002
    摘要 ( 298 )   PDF (7116KB) ( 219 )   PDF(mobile) (7116KB) ( 1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细菌性肠道病是家蚕Bombyx mori主要病害之一。本研究旨在探究广谱性抗菌肽SAAP-148对家蚕细菌性肠道病病原细菌的抑制效果,为进一步采用抗菌肽替代抗生素预防家蚕细菌病提供参考。【方法】采用qRT-PCR检测家蚕抗菌肽基因在健康和感染细菌性肠道病5龄第4天幼虫中肠中的表达量;分离感染细菌性肠道病家蚕5龄第4天幼虫中肠中的菌群,采用最大似然法构建系统发育树;采用添食法(1×1010和1×1014 CFU/mL菌悬液)和穿刺法(2×108和2×109 CFU/mL菌悬液)检测分离的8种细菌及4种常见细菌病病原细菌粪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alis、黑胸败血芽孢杆菌Bacillus bombyseptieus、苏云金芽孢杆菌B. thuringiensis和灵杆菌Serratia marcescens对5龄健康家蚕幼虫的致病性;采用琼脂平板扩散法分析抗菌肽SAAP-148对分离的肠道病病原细菌和黑胸败血芽孢杆菌等其他常见细菌病病原细菌的抑制效果。【结果】测定的家蚕抗菌肽基因的表达量在感染细菌性肠道病的家蚕5龄第4天幼虫中肠中较健康个体中均显著上调,表明家蚕自身抗菌肽在抵抗细菌性肠道病的过程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感染细菌性肠道病的家蚕5龄第4天幼虫中肠中共分离出8种病原细菌,即松鼠葡萄球菌Mammaliicoccus sciuri、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生癌肠杆菌Enterobacter cancerogenus、布甘氏肠杆菌E. bugandensis、霍氏肠杆菌E. hormaechei、弗劳地枸橼酸杆菌Citrobacter freundii、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e和变栖克雷伯菌K. variicola;穿刺结果显示8种细菌均具有致病性,其中松鼠葡萄球菌、嗜水气单胞菌、生癌肠杆菌和布甘氏肠杆菌致病性较强,霍氏肠杆菌、弗劳地枸橼酸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和变栖克雷伯菌致病性较弱。抗菌肽SAAP-148对分离出的8种病原细菌和家蚕其他4种常见细菌病病原细菌均具有体外抑制效果,且抑制效果随SAAP-148浓度增大而增强。【结论】抗菌肽SAAP-148不仅对可能引起家蚕细菌性肠道病的病原细菌具有明显抑制效果,对引起家蚕黑胸败血症、灵菌败血症、细菌性中毒症的病原细菌和对氨苄青霉素已经产生抗性的霍氏肠杆菌等也具有抑制效果,可作为理想的抑菌剂用于预防家蚕细菌病的发生。
    东方蜜蜂微孢子虫一新孢壁蛋白NcER_100148的鉴定与生物学功能研究
    敖塘堰, 王静琳, 马振刚, 周泽扬
    2023, 66(6):  747-758.  doi:10.16380/j.kcxb.2023.06.003
    摘要 ( 135 )   PDF (20553KB) ( 176 )   PDF(mobile) (20553KB) ( 1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东方蜜蜂微孢子虫Nosema ceranae作为蜜蜂微孢子虫病的主要病原体,对其侵染机制的相关研究鲜有报道。本研究旨在对团队前期通过质谱鉴定获得的东方蜜蜂微孢子虫候选孢壁蛋白NcER_100148进行原核表达,明确其亚细胞定位,并初步探索其生物学功能。【方法】通过在线软件对前期鉴定的东方蜜蜂微孢子虫候选孢壁蛋白NcER_100148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RT-PCR检测东方蜜蜂微孢子虫侵染后西方蜜蜂Apis mellifera成蜂中肠中NcER_100148的表达量;将NcER_100148基因片段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30a中,IPTG诱导表达重组蛋白并用于制备多克隆抗体;利用Western blot检测NcER_100148在东方蜜蜂微孢子虫成熟孢子中的表达量;通过间接免疫荧光和免疫电镜技术分析NcER_100148在东方蜜蜂微孢子虫成熟孢子中的亚细胞定位;利用Western blot和免疫共沉淀法分别分析重组蛋白NcER_100148与东方蜜蜂微孢子虫几丁质孢子壳(chitin spore coats, CSCs)和极管蛋白NcPTP2和NcPTP3的相互作用关系。【结果】序列分析结果表明,东方蜜蜂微孢子虫NcER_100148预测分子量为12.169 kD,含1个O-糖基化位点、1个N-糖基化位点和1个糖基磷脂酰肌醇(glycosylphosphatidylinositol, GPI)锚定位点;RT-PCR检测结果表明,NcER_100148在东方蜜蜂微孢子虫感染后4 d时的西方蜜蜂成蜂中肠中开始表达;Western blot结果表明,NcER_100148蛋白能在成熟孢子表面表达,并且能够与东方蜜蜂微孢子虫的CSCs互作;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NcER_100148定位于东方蜜蜂微孢子虫的成熟孢子孢壁上;Western blot和免疫共沉淀结果显示重组蛋白NcER_100148能够与极管蛋白NcPTP2和NcPTP3相互作用。【结论】NcER_100148是定位在东方蜜蜂微孢子虫的成熟孢子孢壁上的一个新型孢壁蛋白,且其可能在孢子内壁的构建、极管的盘绕与固定和参与对宿主的侵染等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七种新烟碱类杀虫剂制剂对七星瓢虫的毒性及风险评估 Hot!
    游泳, 赵建伟, 汤保华, 曾兆华, 骆凤球, 陈艺欣, 杨风花, 谢苗, 刘新刚, 魏辉
    2023, 66(6):  759-769.  doi:10.16380/j.kcxb.2023.06.004
    摘要 ( 427 )   PDF (1558KB) ( 684 )   PDF(mobile) (1558KB) ( 1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评估7种新烟碱类杀虫剂制剂对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的毒性和生态风险,为科学使用新烟碱类杀虫剂和保护七星瓢虫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试管药膜法,在室内测定了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WP)、40%啶虫脒可溶粉剂(SP)、50%呋虫胺可湿性粉剂(WP)、50%噻虫胺水分散粒剂(WG)、40%氯噻啉水分散粒剂(WG)、17%氟吡呋喃酮可溶液剂(SL)和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WG)7种新烟碱杀虫剂制剂对七星瓢虫2龄幼虫的急性毒性,并进行了生态风险评估。将7种杀虫剂分别用生产田间最大推荐用量配制成溶液,在温室内采用盆栽法实施喷雾,调查七星瓢虫幼虫的存活率。【结果】室内实验结果表明,7种新烟碱类杀虫剂对七星瓢虫2龄幼虫的急性毒性由高到低依次为: 40%啶虫脒SP>40%氯噻啉WG>10%吡虫啉WP>50%呋虫胺WP>50%噻虫胺WG>25%噻虫嗪WG>17%氟吡呋喃酮SL。盆栽试验表明,在田间最大推荐用量下,施药后7 d时的七星瓢虫幼虫存活率为10.00%~77.50%,其中施用25%噻虫嗪WG的处理中幼虫存活率最高,施用40%氯噻啉WG的处理中幼虫存活率最低。风险评估结果表明,在单次用药下,除40%啶虫脒SP的农田内危害熵值(hazard quotient in field, HQin)大于5,风险不可接受,其他药剂的HQin均小于5,风险均可接受;7种杀虫剂对七星瓢虫的农田外农作物或蔬菜田场景危害熵值(hazard quotient off crop or vegetable, HQoff crop or vegetable)和农田外果园场景危害熵值(hazard quotient off fruit tree, HQoff fruit tree)均大于5,风险均可接受。间隔7 d再次用药后,40%啶虫脒SP和50%呋虫胺WP的HQin大于5,风险不可接受,其他5种药剂的HQin均小于5,风险可接受;而除了40%啶虫脒SP外,其他药剂对七星瓢虫的HQoff crop or vegetable和HQoff fruit tree均小于5,风险均可接受。【结论】为避免对七星瓢虫造成危害,建议在生产上啶虫脒和呋虫胺不要连续使用两次,应轮换使用药剂。
    湖南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同海拔梯度隐翅虫物种多样性分布格局
    周亚楠, 陈德胜, 陈军, 黄诗怡, 石天琪, 王星, 杨海东, 白明, 黄国华
    2023, 66(6):  770-778.  doi:10.16380/j.kcxb.2023.06.005
    摘要 ( 164 )   PDF (2343KB) ( 754 )   PDF(mobile) (2343KB) ( 1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海拔梯度对昆虫物种的分布和维持具有重要的影响。本研究通过探索保护区不同海拔梯度隐翅虫物种多样性的变化规律及其分布特征,为研究海拔梯度对昆虫分布的影响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于2020年5月-2021年4月,在湖南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用飞行阻隔器、马氏网和诱罐3种被动式采集装置调查了在500-800 m (Ⅰ), 800-1 100 m(Ⅱ), 1 100-1 400 m (Ⅲ)和1 400-1 700 m (Ⅳ) 4个海拔梯度的隐翅虫物种。采用Excel 2016及past 3分析了不同海拔梯度隐翅虫物种多样性、群落结构相似性以及物种多度。【结果】于2020年5月-2021年4月,在湖南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共采集记录隐翅虫2 135头,隶属9亚科45属111种,其中隐翅虫亚科(Staphylininae)物种最多(25属63种),突眼隐翅虫亚科(Steninae)和异形隐翅虫亚科(Oxytelinae)物种最少(均1属1种)。隐翅虫物种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Berger-Parker优势度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分别为3.8280, 2.3920, 0.1217和0.4140。不同海拔梯度隐翅虫物种多样性指数存在差异,海拔梯度Ⅲ的物种数、个体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显著高于海拔梯度Ⅰ的。海拔梯度Ⅰ的隐翅虫物种贫乏,优势种突出,其群落结构相对稳定;海拔梯度Ⅱ为低海拔向中海拔的过渡梯度;海拔梯度Ⅲ的隐翅虫物种丰富,群落结构复杂,优势种较为突出且分布集中,群落结构相对较不稳定;海拔梯度Ⅳ相对于海拔梯度Ⅲ而言,隐翅虫物种相对贫乏。海拔梯度Ⅲ与梯度Ⅳ的隐翅虫物种相似性系数最高,为中等相似,其他海拔梯度间均为中等不相似。【结论】本研究结果说明,在不同海拔梯度间隐翅虫分布特征差异较大,总体隐翅虫物种丰富程度呈现单峰模式。低海拔地区隐翅虫物种贫乏,群落结构单一;中海拔地区物种丰富,群落结构复杂,优势种突出;高海拔相对于中海拔地区隐翅虫物种相对贫乏;中高海拔与高海拔地区隐翅虫物种相似性系数最高。
    专食性眼斑沟芫菁幼虫对非喜爱食物的阶段性适应(英文)
    伏召辉, 刘昌华, 杜超
    2023, 66(6):  779-786.  doi:10.16380/j.kcxb.2023.06.006
    摘要 ( 204 )   PDF (804KB) ( 578 )   PDF(mobile) (804KB) ( 2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芫菁俗称斑蝥,属鞘翅目(Coleoptera)芫菁科(Meloidae),是一类极具药用价值的资源昆虫,但其幼虫对蝗卵的取食专化性极大地制约了其人工饲养和斑蝥素的利用与开发。斑蝥幼虫的专食性已获普遍认可并被许多研究证明,但我们在多年的饲养过程中发现其取食专化性会随龄期增加而降低。【方法】对眼斑沟芫菁Hycleus cichorii进行了大规模的饲养实验和生理生态学分析,测定各处理组(分别从1, 2, 3和4龄幼虫期由蝗卵转为人工饲料饲喂, 即分别为1-4龄组)和对照组(全程饲喂蝗卵)幼虫存活率、化蛹率、成虫羽化率、老熟幼虫干重、生长量、生长速率、幼虫历期及蛹历期和单雌产卵量,比较各处理组幼虫生长发育及成虫生殖情况,验证斑蝥幼虫对非喜爱食物的取食适应性并弄清其应对营养胁迫的适应性规律。【结果】由蝗卵转为人工饲料饲喂后,眼斑沟芫菁1龄组的幼虫存活率极显著地低于2, 3和4龄组的和对照组的,化蛹率为0,且1龄组幼虫生长速率和老熟幼虫干重显著低于2, 3和4龄组的和对照组的,幼虫历期也更长。2, 3和4龄组幼虫存活率无显著差异,但化蛹率和成虫羽化率随龄期增加逐渐升高;幼虫生长速率和老熟幼虫干重逐龄升高,幼虫历期逐龄缩短。【结论】本研究结果说明,眼斑沟芫菁1龄幼虫不能适应非喜爱食物,而高龄幼虫表现出随龄期增加逐渐增强的取食适应性。本研究证实了专食性斑蝥幼虫对非喜爱食物引起营养胁迫具有阶段性适应,取食适应性的变化模式为斑蝥幼虫的全人工饲养提供了理论上的可行性,也有助于药用斑蝥的人工饲养和资源利用研究。
    关键词: 
    基于YOLO V7及TSM模型的橘小实蝇梳理行为检测与识别
    刘虎, 詹炜, 何章章, 汤建涛, 姜振宇, 孙泳
    2023, 66(6):  787-796.  doi:10.16380/j.kcxb.2023.06.007
    摘要 ( 391 )   PDF (10012KB) ( 451 )   PDF(mobile) (10012KB) ( 2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昆虫梳理行为的统计分析和研究对害虫控制和人类健康非常重要,针对传统的人工记录梳理行为的方法费时费力且易出错,提出了一种基于计算机视觉和深度学习的橘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梳理行为检测和识别方法。【方法】首先将橘小实蝇视频数据进行图像处理得到帧图像,筛选其中3 000张图像作为训练数据集;建立YOLO V7目标检测算法来检测视频数据中的橘小实蝇目标个体,框选中目标后通过视频处理算法进行裁剪;最后通过迁移学习方法将预训练权重迁移到训练模型中,利用基于非局部注意力改进的时间转换模块(temporal shift module, TSM)深度学习模型识别橘小实蝇的7种梳理行为(前足梳理、头部梳理、前中足梳理、中后足梳理、后足梳理、翅梳理以及静止)。【结果】橘小实蝇原始视频数据集通过YOLO V7目标检测算法训练的准确率为99.2%,召回率为99.1%。本研究算法处理后的视频数据集通过基于非局部注意力模块改进的TSM模型识别和统计梳理行为,最终平均准确率达到了97%以上,标准偏差低于3%。与其他4种深度学习模型(I3D, R2+1D, SlowFast和Timesformer)对比,本研究方法的准确率最高提升了9.76%,保证了橘小实蝇梳理行为检测和识别的准确率和正确性。【结论】本研究提出的方法大大减少了人工观察的时间,同时保证了橘小实蝇梳理行为识别的准确性,为研究昆虫行为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为智慧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添砖加瓦。
    低温贮藏7日龄蛹对台湾甲腹茧蜂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王录超, 林珠凤, 贾静静, 吉训聪
    2023, 66(6):  797-804.  doi:10.16380/j.kcxb.2023.06.008
    摘要 ( 171 )   PDF (1679KB) ( 481 )   PDF(mobile) (1679KB) ( 1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台湾甲腹茧蜂Chelonus formosanus是多种鳞翅目(Lepidoptera)害虫的重要寄生性天敌。本研究旨在探明和筛选出台湾甲腹茧蜂合适的低温贮藏条件,以延长其货架期。【方法】将台湾甲腹茧蜂7日龄蛹在5, 9和13 ℃分别贮藏5, 10, 15, 20和25 d,观察和比较其成虫羽化率、成虫寿命雌成虫24 h内产卵量和成虫寄生率及子代成虫羽化率、雌性比和成虫寿命。【结果】台湾甲腹茧蜂7日龄蛹经不同低温贮藏后,其成虫羽化率和成虫寿命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呈下降趋势;相同贮藏时间除5 d外,成虫羽化率随温度升高呈上升趋势,13 ℃贮藏时成虫羽化率显著高于5和9 ℃下贮藏的;在9和13 ℃贮藏条件下,雌成虫24 h内产卵量随贮藏时间延长呈下降趋势;9 ℃贮藏10和15 d时成虫寄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24 ℃下贮藏的),而其他低温贮藏处理与对照组间成虫的寄生率差异不显著;5 ℃贮藏5 d的子代雌性比最低,仅为35.27%,而经13 ℃贮藏的子代雌性比与对照无显著差异;7日龄蛹经不同低温贮藏后其子代的成虫羽化率和成虫寿命与对照间不存在显著差异。【结论】建议在13 ℃条件下贮藏台湾甲腹茧蜂7日龄蛹不超过15 d。
    角短翅泥蜂的形态特征和筑巢行为
    胡俊杰, 方全博, 王翔, 孙凯丽, 刘潇宇, 贺春玲
    2023, 66(6):  805-815.  doi:10.16380/j.kcxb.2023.06.009
    摘要 ( 298 )   PDF (14139KB) ( 627 )   PDF(mobile) (14139KB) ( 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作为捕食蜘蛛的肉食性昆虫,短翅泥蜂属Trypoxylon不同种具有明显不同的筑巢策略。本研究旨在明确角短翅泥蜂Trypoxylon melanocorne的形态特征和筑巢行为,以揭示短翅泥蜂属物种的筑巢和生存策略。【方法】2019-2020年,在河南省济源市的愚公林场和南山林场中,选择不同的生境设置人工巢箱并定期采集筑巢的角短翅泥蜂巢管。通过室内解剖巢管,测量巢管内部结构数据,并在室内饲养观察子代发育,收集其寄生性天敌。【结果】2019-2020年,在河南省济源市的愚公林场和南山林场中共采集到角短翅泥蜂筑巢的巢管111根,解剖有育幼巢室511个。雌蜂在单根巢管内平均产卵(4.60±2.39)枚,子代大部分为雌性(雌雄性比为2∶1)。管内筑巢长度平均为(123.38±46.45) mm,育幼巢室长度为(16.01±5.57) mm,间室和前庭数量分别占总巢室数的5.04%和6.09%。巢管筑巢长度显著影响育幼巢室的数量,且雌性的巢室长度显著大于雄性的。发现该蜂的2种寄生性天敌,分别为青蜂科(Chrysididae)的清澈三齿青蜂Trichrysis pellucida和麻蝇科(Sarcophagidae)的长突摩蜂麻蝇Amobia quatei,寄生率分别为1.96%和1.57%。【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分布在河南省南太行山两个林场的角短翅泥蜂种群数量较小,雌性后代数量多于雄性;成蜂羽化率低和性比不平衡可能是导致种群数量偏低的原因之一。
    南京溧水区三种生境地表蚂蚁群落结构特征及季节动态
    郭宗林, 蒋富国, 王亚璐, 陈潇奕, 王国兵
    2023, 66(6):  816-824.  doi:10.16380/j.kcxb.2023.06.010
    摘要 ( 345 )   PDF (1393KB) ( 285 )   PDF(mobile) (1393KB) ( 1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究南京溧水区3种生境地表蚂蚁群落多样性与季节动态变化趋势。【方法】于2020年8月-2021年7月在南京市溧水区设置农田、草地和人工林3种不同采样生境,进行了为期1年的季节性采样,调查了这3种生境地表蚂蚁群落的个体密度、物种数量、Simpson优势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Jaccard相似性系数以及各指数的季节动态变化情况。【结果】2020年8月-2021年7月南京市溧水区农田地表蚂蚁优势种为草地铺道蚁Tetramorium caespitum(490头,占58.75%)、无毛凹臭蚁Ochetellus glaber(116头,占13.91%)和日本黑褐蚁Formica japonica(98头,占11.75%);草地地表蚂蚁优势种为草地铺道蚁(427头,占58.17%)和布尼兰蚁Nylanderia bourbonica(110头,占14.99%);人工林地表蚂蚁优势种为草地铺道蚁(240头,占27.18%)、日本黑褐蚁(121头,占13.70%)、夏氏尼兰蚁N. sharpii(98头,占1110%)和刻纹棱胸蚁Pristomyrmex punctatus(90头,占1019%)。不同生境地表蚂蚁群落的物种及个体数量差异显著,其中人工林地表采集到蚂蚁物种及个体数量最多(29种,883头),草地地表采集到蚂蚁物种及个体数量最少(19种,734头),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季节变化对该区域地表蚂蚁的物种数量和个体密度均产生了显著性影响,而生境变化对该区域地表蚂蚁的物种数量产生了显著性影响,对个体密度无显著性影响,但季节变化和生境变化对该区域地表蚂蚁的物种数量和个体密度都不存在交互效应。群落多样性分析显示,3种不同生境地表蚂蚁群落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与Simpson优势度指数季节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而Simpson优势度指数与Pielou均匀度指数的季节变化趋势基本相反。农田与草地、农田与人工林、草地与人工林地表蚂蚁群落的Jaccard相似性系数分别为073, 0.52和0.52,均属于中等相似水平,而不同月份之间地表蚂蚁群落Jaccard相似性指数较低,绝大部分均属于极不相似水平。【结论】南京溧水地表蚂蚁群落个体数和物种数较为丰富,地表蚂蚁群落结构受到生境类型变化和季节变化的显著影响,今后应注意加强在不同季节对该区域蚂蚁物种资源的保护力度。
    赭翅臀花金龟线粒体全基因组测序及分析
    胡莉, 杨琳, 田天, 陈斌
    2023, 66(6):  825-834.  doi:10.16380/j.kcxb.2023.06.011
    摘要 ( 192 )   PDF (3019KB) ( 516 )   PDF(mobile) (3019KB) ( 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测定和分析赭翅臀花金龟Campsiura mirabilis线粒体全基因组,并基于线粒体基因组序列探讨金龟科(Scarabaeidae)的系统发育关系。【方法】采用Illumina Hiseq X Ten测序平台,首次测定了赭翅臀花金龟的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并对其基因结构特点和碱基组成进行分析。结合GenBank中已公布的金龟科54个种的线粒体基因组序列,对该科共55个种线粒体蛋白质编码基因(protein-coding genes, PCGs)的选择压力进行了分析;并基于PCGs和rRNA基因序列,选取锹甲科(Lucanidae)的美国深山锹Lucanus mazama作为外群分别使用最大似然法(maximum likelihood method, ML)和贝叶斯法(Bayesian inference, BI)构建金龟科的系统发育树。【结果】赭翅臀花金龟的线粒体基因组(GenBank登录号:MT548771)全长16 123 bp,包括13个PCGs、22个tRNA基因、 2个rRNA基因和一个D-loop区(控制区),没有发现基因重排现象; 22个tRNA基因中除trnS1缺失DHU臂,其余均可形成典型的三叶草式二级结构。赭翅臀花金龟线粒体基因组的碱基组成具有AT偏好性,全基因组的AT-skew大于0,GC-skew小于0。金龟科线粒体基因组的PCGs的Ka/Ks值都低于1,表明这13个PCGs都经历了纯化选择。基于线粒体基因组13个PCGs和2个rRNA基因序列的金龟科的系统发育关系为((蜉金龟亚科(Aphodiinae)+金龟亚科(Scarabaeinae))+(鳃金龟亚科(Melolonthinae)+(花金龟亚科(Cetoniinae)+(丽金龟亚科(Rutelinae)+犀金龟亚科(Dynastinae)))))。【结论】本研究测定和分析了赭翅臀花金龟的线粒体基因组,并分析了金龟科的系统发育关系,结果显示金龟亚科、花金龟亚科、丽金龟亚科、犀金龟亚科和鳃金龟亚科均为单系群。
    综 述
    番茄潜叶蛾行为调控技术研究进展
    李晓维, 易松望, 陈利民, 程江辉, 周书行, 吕要斌
    2023, 66(6):  835-848.  doi:10.16380/j.kcxb.2023.06.012
    摘要 ( 288 )   PDF (2107KB) ( 753 )   PDF(mobile) (2107KB) ( 3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番茄潜叶蛾Tuta absoluta是对番茄具有毁灭性危害的世界性害虫,2017年入侵我国,并呈扩散蔓延趋势,严重威胁我国的番茄产业。用于防治这一害虫的杀虫剂的不合理使用导致番茄潜叶蛾抗药性不断增加,防效下降,开发新型绿色防治技术迫在眉睫。物理诱控技术和嗅觉行为调控技术是有害生物综合防控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综述了物理诱控(灯光和颜色诱杀)及嗅觉行为调控(性信息素、植物挥发物)技术在番茄潜叶蛾防治中的研究进展。颜色显著影响信息素诱捕器和粘虫板对番茄潜叶蛾的诱杀效果,白色、黑色和蓝色诱捕器田间诱捕的成虫较多。黑色诱虫灯和波长为470 nm的LED灯对番茄潜叶蛾的诱杀效果最佳,且对性诱芯具有增效作用。番茄潜叶蛾性信息素包括主要成分(3E, 8Z, 11Z)-十四碳三烯乙酸酯和次要成分(3E, 8Z)-十四碳烯醇乙酸酯,两者含量比约为9∶1,主要组分和次要组分95∶5混合时对番茄潜叶蛾的诱捕效果最佳。相比于其他诱捕器类型,含性信息素诱芯的三角形诱捕器的诱捕效果最佳。番茄潜叶蛾性信息素可广泛用于早期监测预警、大量诱杀和交配干扰。植物挥发物和传统食诱剂挥发物组分影响番茄潜叶蛾的寄主选择和产卵行为,乙酸辛酯、苯乙醛与冰醋酸混合物、冰醋酸与3-甲基-1-丁醇混合物,以及番茄挥发物组分柠檬烯、β罗勒烯、α-松油烯、δ-榄香烯和(E)-β-石竹烯混合物对番茄潜叶蛾具有引诱作用;苯醌、2-蒈烯、δ-姜黄烯和邻二乙苯是番茄潜叶蛾的产卵刺激剂;而1-氟十二烷、石竹烯、姜黄烯、榄香烯、蛇麻烯、姜烯、2-十三烷酮、2-十一酮、(Z)-丙酸-3-己烯酯、水杨酸甲酯等物质则对番茄潜叶蛾的寄主选择、产卵或生长发育具有不利影响。最后讨论了番茄潜叶蛾行为调控技术存在作用机制不明确、防控效果不稳定、与其他绿色防控技术协同应用技术缺乏等问题,展望了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以期为基于昆虫行为调控的番茄潜叶蛾绿色防治技术研发提供参考。
    番茄潜叶蛾性信息素的研究和应用进展
    梁永轩, 王绮静, 郭建洋, 王玉生, 张毅波, 杨念婉, 张桂芬, 周琼, 刘万学
    2023, 66(6):  849-858.  doi:10.16380/j.kcxb.2023.06.013
    摘要 ( 422 )   PDF (1545KB) ( 803 )   PDF(mobile) (1545KB) ( 3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番茄潜叶蛾Tuta absoluta原产于南美,是一种世界检疫性害虫,严重发生时可导致主要寄主作物番茄减产80%~100%。十几年的时间,该虫已从原产地入侵扩散至几乎整个亚非欧大陆,成为世界番茄产业的重大威胁因子。该虫于2017年在我国新疆伊梨首次发现,现已传入并扩散至云南、甘肃等地区,极大地威胁我国番茄产业及其他相关产业的健康发展。在国际上,基于性信息素监测、大量诱捕和交配干扰(迷向)防治已成为防治番茄潜叶蛾切实可行的措施。为了研究高效、环保的番茄潜叶蛾种群动态监测和防治技术,本文综述了番茄潜叶蛾性信息素在其监测、早期预警和防控的研究和应用现状。番茄潜叶蛾雌虫主要在清晨释放性信息素吸引雄虫交配,成虫交配在上午7:00达到高峰。1995和1996年先后报道番茄潜叶蛾释放的性信息素的主要和次要成分及它们的合成方法;该虫性信息素的主要和次要成分分别为(3E, 8Z, 11Z)-十四碳三烯乙酸酯(TDTA)和(3E, 8Z)-十四碳烯醇乙酸酯(TDDA),约以90∶10的比例组成性信息素。生物测定发现,TDTA对雄虫具有很强的引诱作用,与TDDA混合使用时可使引诱作用进一步增强。近年来,研究发了更高效、简便的性信息素成分合成方法,为其规模化生产与应用提供了良好条件。目前番茄潜叶蛾性信息素在国际上已被广泛应用于该虫的防控,并取得良好成效。报道的常用于监测、大量诱捕该虫的性信息素诱捕器中,以水盆式诱捕器和三角形诱捕器的效果较优;商业化诱芯所含性信息素的常见剂量为0.5, 0.8和3.0 mg。田间应用时需根据作物的生境和生长阶段、危害程度、当地的自然条件等实际情况,选用相应的诱捕器类型与性信息素剂量等。此外,性信息素迷向法在番茄潜叶蛾的防治中也较为常见,其成功应用要求封闭性较高的环境。由于性信息素在番茄潜叶蛾的监测和防治中具有高效、安全、环保等优点,其相关研究成果可为我国该害虫的可持续防治策略及措施提供重要的参考。
    目 录
    66卷第6期中英文目录
    2023, 66(6):  859-859. 
    摘要 ( 52 )   PDF (527KB) ( 14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