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期刊信息
  • 月刊(每月20日出版)
    1950年创刊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中国昆虫学会
    国内邮发代号:2-153
    国外发行代号:Q61
    ISSN 0454-6296
    CN 11-1832/Q

照片示飞行中的西方蜜蜂Apis mellifera(膜翅目: 蜜蜂科)成虫,其身体上附着了大量南瓜的花粉粒。本期报道了西方蜜蜂肽聚糖识别蛋白相关基因的剪接异构体鉴定及分析(pp. 133-143)。照片由张润志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于2020年9月13日摄于天津市宝坻区周良庄。

本期目录
2025年 第68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5-02-20
上一期   
全选: 隐藏/显示图片
  • 研究论文
    西方蜜蜂肽聚糖识别蛋白相关基因的剪接异构体鉴定及分析
    冯佩林, 朱乐冉, 臧贺, 刘小玉, 康婧, 邱剑丰, 刘锋, 徐细建, 骆群, 陈大福, 郭睿, 徐国钧
    2025, 68(2):  133-143.  doi:10.16380/j.kcxb.2025.02.001
    摘要 ( 71 )   PDF (3536KB) ( 5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本研究旨在系统鉴定和分析西方蜜蜂Apis mellifera肽聚糖识别蛋白(peptidoglycan recognition protein, PGRP)相关基因及其剪接异构体,探析PGRP基因剪接异构体编码蛋白的理化性质和分子特征,并测定PGRP基因剪接异构体在西方蜜蜂工蜂成虫应答东方蜜蜂微孢子虫Nosema ceranae侵染中的表达模式,以期为西方蜜蜂PGRP基因剪接异构体的功能研究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基于已获得的西方蜜蜂8和11日龄工蜂成虫中肠纳米孔测序数据,利用Blast工具将前期鉴定到的所有全长转录本分别比对到Nr和KEGG数据库,筛选出西方蜜蜂PGRP基因及其剪接异构体,并随机选择PGRP基因的5条剪接异构体通过RT-PCR验证序列的真实性。使用Gffcompare软件将鉴定到的PGRP基因序列比对至西方蜜蜂参考基因组以优化基因结构。采用Astalavista软件鉴定PGRP基因的可变剪接(alternative splicing, AS)事件类型,再通过RT-PCR和Sanger测序验证AS事件。利用相关软件预测和分析PGRP基因剪接异构体编码蛋白的理化性质和分子特征。采用RT-qPCR检测东方蜜蜂微孢子虫接种后西方蜜蜂工蜂成虫中肠中PGRP基因剪接异构体的相对表达量。【结果】共鉴定到西方蜜蜂的4个PGRP相关基因(PGRP-3, PGRP-S2, PGRP-LCPGRP-LB)及其19条剪接异构体。通过RT-PCR与Sanger测序证实了PGRP基因5条剪接异构体(rna14029, ONT.6350.8, ONT.6350.10, rna24089和ONT.6350.7)的表达和序列真实性。PGRP-3(gene10434)的5′和3′端分别延长了8和1 055 bp, PGRP-S2(gene10435)的5′和3′端分别延长了27和234 bp。通过RT-PCR证实了PGRP-S2的AS事件的真实性。剪接异构体ONT.6350.2编码蛋白的分子式为C966H1502N272O275S7, 分子量约为21 527.63 D, 理论等电点为8.94, 平均亲水性为-0.119,含有信号肽和PGRP结构域,不含跨膜结构域;剪接异构体ONT.6350.6编码蛋白分子式为C841H1301N243O244S5,分子量约为18 860.46 D,理论等电点9.14,平均亲水性为-0.324,不含跨膜结构域和信号肽。西方蜜蜂与东方蜜蜂A. cerana的PGRP-S2在进化树上聚为一支。相较于未接种东方蜜蜂微孢子虫的对照组,接种东方蜜蜂微孢子虫的西方蜜蜂工蜂成虫中肠中剪接异构体ONT.6350.2的表达量在接种后2和4 d时显著上调,在接种后3 d时极显著上调;剪接异构体ONT.6350.6与ONT.6350.2的表达模式相同;剪接异构体ONT.6350.2和ONT.6350.6在接种东方蜜蜂微孢子虫后1-4 d时总体上均表现为上升表达趋势。【结论】本研究优化了西方蜜蜂参考基因组上已注释的PGRP-3和PGRP-S2基因结构;揭示剪接异构体ONT.6350.2的编码蛋白可能是分泌蛋白,而剪接异构体ONT.6350.6的编码蛋白可能是胞内蛋白;西方蜜蜂与东方蜜蜂的PGRP-S2同源性最高;剪接异构体ONT.6350.2和ONT.6350.6在西方蜜蜂工蜂成虫应答东方蜜蜂微孢子虫侵染中被激活表达。


    意大利蜜蜂lncRNA15837的调控作用和表达模式分析
    宋宇轩, 李坤泽, 臧贺, 刘小玉, 吴陶, 徐细建, 刘锋, 骆群, 邱剑丰, 陈大福, 郭睿
    2025, 68(2):  144-153.  doi:10.16380/j.kcxb.2025.02.002
    摘要 ( 31 )   PDF (2226KB) ( 3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解析意大利蜜蜂Apis mellifera ligustica lncRNA15837的调控方式和作用,并检测lncRNA15837在工蜂不同发育阶段和成虫不同组织及幼虫应答蜜蜂球囊菌Ascosphaera apis侵染中的表达模式,为深入探究lncRNA15837的调控功能与机制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基于已获得的意大利蜜蜂7和10日龄工蜂成虫中肠高质量转录组数据,利用Miranda, RNAhybrid和TargetScan软件预测lncRNA15837靶向的miRNA及miRNA靶向的mRNA,再通过Cytoscape v3.7.1软件构建并可视化竞争性内源RNA (competing endogenous RNA, ceRNA)调控网络。使用Blast工具将靶mRNA比对至GO和KEGG数据库以获得相应的功能和通路注释。通过RT-PCR验证lncRNA15837在刚出房工蜂成虫不同组织(触角、咽下腺、脑、表皮、中肠、脂肪体和毒腺)中的表达。利用RT-qPCR检测lncRNA15837在工蜂的不同发育阶段(卵、3日龄幼虫、 1和2日龄预蛹、 4日龄蛹及1, 2, 6, 12, 15和18日龄工蜂成虫)、刚出房工蜂成虫不同组织(触角、咽下腺、脑、表皮、中肠、脂肪体和毒腺)和3日龄幼虫感染蜜蜂球囊菌后4, 5和6日龄幼虫肠道中的表达量。【结果】LncRNA15837可靶向ame-miR-21-x和ame-miR-0046-3p等29个miRNA,进而靶向1 559条mRNA,形成1个复杂的ceRNA网络;上述靶mRNA可注释到436个GO条目,其中114条靶mRNA涉及139个分子功能相关条目,115条靶mRNA涉及257个生物学进程相关条目,67条靶mRNA涉及40个细胞组分相关条目;可注释到224条KEGG通路,其中28条靶mRNA注释到内吞、吞噬细胞和溶酶体等细胞免疫通路,以及157条靶mRNA注释到JAK-STAT, Toll和Imd, NF-kappa B和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等体液免疫通路; lncRNA15837在工蜂卵、幼虫、预蛹、蛹和成虫中差异表达,在1日龄预蛹中的表达量最低,而在3日龄幼虫中的表达量最高;lncRNA15837在刚出房工蜂成虫的触角、毒腺、脑、中肠、咽下腺、脂肪体和表皮中均有表达但表达量存在差异,在脂肪体中的表达量最低,而在毒腺中的表达量最高;相较于未接种对照组,lncRNA15837的表达量在蜜蜂球囊菌接种组4日龄幼虫肠道中表达量上调,在5和6日龄幼虫肠道中显著上调。【结论】意大利蜜蜂lncRNA15837通过ceRNA网络潜在调控胞吞作用、吞噬细胞和溶酶体等细胞免疫通路和JAK-STAT、Toll和Imd、NF-kappa B和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等体液免疫通路;lncRNA15837在工蜂的3日龄幼虫和工蜂成虫毒腺中特异性高表达;工蜂幼虫肠道中lncRNA15837的表达被蜜蜂球囊菌侵染所激活,提示lncRNA15837是意大利蜜蜂幼虫应答蜜蜂球囊菌侵染的潜在调控因子。

    虫龄对杜仲梦尼夜蛾幼虫肠道细菌组成和多样性的影响
    徐阳, 唐凌霄, 吕欣然, 王凯莎, 朱铭强, 贺虹
    2025, 68(2):  154-162.  doi:10.16380/j.kcxb.2025.02.003
    摘要 ( 38 )   PDF (1906KB) ( 3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杜仲梦尼夜蛾Orthosia songi是危害杜仲Eucommia ulmoides叶片的单食性害虫。本研究旨在探究不同龄期杜仲梦尼夜蛾幼虫肠道菌群的特征。【方法】使用Illumina H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调查杜仲原产地陕西省略阳和河南省灵宝杜仲梦尼夜蛾1, 3和6龄幼虫肠道细菌组成和多样性。【结果】两个地区杜仲梦尼夜蛾幼虫肠道细菌群落在门水平均以假单胞菌门(Pseudomonadota)、蓝菌门(Cyanobacteriota)、放线菌门(Actinomycetota)、芽孢菌门(Bacillota)和拟杆菌门(Bacteroidota)为优势菌门,各个菌门的丰度在不同龄期样品间不同,并且随着杜仲梦尼夜蛾幼虫龄期的增大假单胞菌门的丰度逐渐减少,芽孢菌门的丰度逐渐增大。在属水平,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为优势菌群,其丰度随着杜仲梦尼夜蛾幼虫龄期的增大而减小。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杜仲梦尼夜蛾不同龄期幼虫样品之间肠道细菌α多样性指数(Shannon指数、 Simpson指数、 ACE指数和Chao指数)差异不显著,β多样性存在显著差异。【结论】本研究结果说明陕西省略阳和河南省灵宝杜仲梦尼夜蛾幼虫肠道细菌菌群组成相似,但不同龄期幼虫之间肠道细菌菌群组成存在显著差异,提示杜仲梦尼夜蛾幼虫肠道微生物种群受到该虫生长发育阶段的影响。
    黄淮海地区小麦穗期蚜虫的优势种及在麦株上的垂直分布生态位 Hot!
    高倩, 杨秀丽, 吴林源, 李祥瑞, 朱勋, 张云慧
    2025, 68(2):  163-173.  doi:10.16380/j.kcxb.2025.02.004
    摘要 ( 45 )   PDF (11175KB) ( 3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小麦穗期是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小麦蚜虫发生和防控的重要时期,明确其在小麦主产区的空间分布与种间竞争关系,为制定小麦蚜虫区域性防控策略、开展精准防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方法】2021年4月至2023年6月,在黄淮海麦区选择17个样点,采用5点取样调查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麦无网长管蚜Metopolophium dirhodum和麦二叉蚜Schizaphis graminum(分别标注为sp1, sp2, sp3和sp4)的个体数及其在麦株上的垂直分布,并利用生态位理论计算其生态位宽度(Bi)、生态位重叠度(L)、种间竞争系数(α),分析其在不同麦区的优势种、生态位及种间竞争关系。【结果】在黄淮海麦区4种蚜虫优势种的空间分布存在很大的差异。其中,湖北襄阳,江苏南京及河南信阳、驻马店和周口以禾谷缢管蚜为优势种,占蚜虫总量的57.10%以上;在河南洛阳和山西临汾以麦长管蚜为优势种,占比在81.98%以上。在河南濮阳,山东聊城、滨州,河北邯郸、沧州、保定、廊坊和北京延庆, 4种蚜虫均有发生,麦长管蚜为优势种,占比在47.17%~67.63%,麦无网长管蚜占比20%左右,麦二叉蚜零星发生,占比在2.19%以下。麦长管蚜主要分布在小麦穗部、旗叶,两者占比在70%以上,禾谷缢管蚜在麦株上分布较为均匀,以穗部相对集中,纬度越低穗部占比越高,麦无网长管蚜主要分布在小麦中上部叶片,麦二叉蚜主要分布在小麦中下部叶片。4种蚜虫以禾谷缢管蚜生态位最宽,平均生态位宽度为0.5003;其次依次为麦长管蚜、麦无网长管蚜和麦二叉蚜,平均生态位宽度分别为0.2677, 0.2531和0.2064。4种蚜虫的平均种间生态位重叠度依次为: Lsp1-2(2.0324)>Lsp3-4(1.9238)>Lsp2-3(1.2898)>Lsp1-3(1.2889)>Lsp2-4(1.2585)> Lsp1-4(0.7606); 4种小麦蚜虫的种间竞争系数(α)与生态位重叠度具有一致性,平均种间竞争系数依次为:αsp1-2(0.7686)>αsp3-4(0.6948)>αsp1-3(0.5899)>αsp2-3(0.4152)>αsp2-4(0.3841)>αsp1-4(0.2286)。【结论】麦长管蚜和禾谷缢管蚜为黄淮海麦区穗期的优势种,禾谷缢管蚜在低纬度地区占优,并在穗部为害加重,麦无网长管蚜在高纬度地区优势度仅次于麦长管蚜,麦二叉蚜占比最低;4种蚜虫以禾谷缢管蚜的生态位最宽,与麦长管蚜生态位重叠度和竞争系数较高。因此建议,在黄淮海偏南麦区重点加强麦长管蚜、禾谷缢管蚜的防控,偏北麦区重点加强麦长管蚜、麦无网长管蚜的防控。
    茶丽纹象甲形态特征及生物学习性研究
    付楠霞, 罗宗秀, 李兆群, 边磊, 修春丽, 周利, 陈宗懋, 蔡晓明
    2025, 68(2):  174-183.  doi:10.16380/j.kcxb.2025.02.005
    摘要 ( 39 )   PDF (6581KB) ( 4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 【目的】明确茶丽纹象甲Myllocerinus aurolineatus的形态特征及生物学习性,为该虫的精准识别和绿色防控技术研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恒温条件(25±1) ℃下,分别以野外茶园土壤和新鲜茶枝饲养幼虫和成虫,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茶丽纹象甲各发育阶段的主要形态特征;通过田间调查了解幼虫在茶园不同土壤层的迁移行为及化蛹期的土壤分布特性;利用室内观察和行为学实验相结合的手段,记录并描述茶丽纹象甲成虫的求偶交配和趋光行为。【结果】茶丽纹象甲初产卵乳白色,后逐渐变为淡黄色;幼虫无足,体肥多肉,常弯曲呈“C”型;裸蛹乳白色,口器和一对翅芽明显;成熟成虫体灰黑色,鞘翅具黄绿色闪光鳞斑与条纹,且雌性个体体型较雄性个体稍大。茶丽纹象甲以幼虫在距地表20-30 cm深土壤层越冬, 4月中下旬为茶丽纹象甲化蛹高峰期。茶丽纹象甲老熟幼虫多迁移至距地表0-10 cm深土层化蛹,其中距地表0-5 cm土壤层的幼虫和蛹占75.83%。茶丽纹象甲成虫通常在16:00-4:00间求偶交配, 交配方式为背负式, 雌虫在下, 雄虫在上, 交配时长为44~132 min,可细分为交尾前期、交尾、授精和交尾后保护4个阶段。此外,在夜晚,茶丽纹象甲雌雄成虫均具强烈趋光性。【结论】本研究明确了茶丽纹象甲各发育阶段的主要形态特征,解析了该虫幼虫在茶园土壤垂直迁移行为及化蛹高峰期在不同土壤层的垂直分布,初步揭示了成虫的求偶交配和趋光行为,研究结果不仅可为茶丽纹象甲的精准识别提供参考依据,还可以为绿色防控技术的开发提供理论支撑。
    性信息素对梨小食心虫触角电位反应、交配和繁殖的影响 Hot!
    李颖, 曹炜晔, 刘昌念, 牛国飞, 王怡, 李捷, 马瑞燕, 孔维娜
    2025, 68(2):  184-193.  doi:10.16380/j.kcxb.2025.02.006
    摘要 ( 48 )   PDF (1732KB) ( 3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 【目的】梨小食心虫Grapholita molesta是一种世界性的蛀果害虫,对果业生产构成严重威胁。性信息素迷向技术作为一种特异性强、高效、无毒和生态效益高的防治手段,其效果主要取决于性信息素的剂量和迷向丝的悬挂密度。本研究旨在探索性信息素迷向技术的准确使用方法,为有效提升梨小食心虫的绿色防控水平、实现我国果业的安全生产提供数据支撑。【方法】本研究将含有4种成分(顺-8-十二碳烯醇醋酸酯、反-8-十二碳烯醇醋酸酯、顺-8-十二碳烯醇和十二碳-1-醇)的性信息素,设置5种剂量(0.0131, 0.131, 1.31, 13.1 和131 mg)处理梨小食心虫成虫,测试未交配和交配1次雄成虫对不同剂量性信息素的触角电位(electroantennogram, EAG)反应,通过室内笼罩试验测定雌、雄成虫的交配对数、交配持续时间、交配日龄和单雌产卵量以及卵的孵化量与孵化率的变化特点,并在田间验证性信息素对梨小食心虫的迷向率和蛀果防效。【结果】EAG反应结果表明,随着性信息素剂量增加,未交配雄成虫的EAG反应增强,在剂量为13.1 mg时达到最强;而性信息素剂量对交配1次雄成虫的EAG反应无显著影响。在笼罩试验中,性信息素剂量为1.31~131 mg时,雌、雄成虫的交配对数较对照(正己烷)显著降低。尽管性信息素处理组成虫交配持续时间、交配日龄以及单雌产卵量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但5种剂量性信息素均显著降低了卵孵化量和孵化率。不同剂量性信息素直接对孕卵雌成虫进行刺激时,与对照相比,单雌产卵量无显著变化,但0.131~131 mg性信息素显著降低了卵的孵化量和孵化率。剂量为131 mg的性信息素对梨小食心虫的田间迷向率和蛀果防效显著高于13.1 mg剂量性信息素,悬挂60和90根/667 m2迷向丝对梨小食心虫的迷向率和蛀果防效间无显著差异。【结论】综合考虑防治效果和经济成本,适用于梨小食心虫田间迷向技术的性信息素剂量是131 mg,每667 m2悬挂60根迷向丝。本研究结果为精确使用迷向技术防控梨小食心虫提供了理论基础。
    光暗周期和光照强度对梨小食心虫成虫产卵昼夜节律的影响 Hot!
    杨小凡, 马爱红, 朱洁, 牛一平, 冉红凡, 路子云, 李建成
    2025, 68(2):  194-202.  doi:10.16380/j.kcxb.2025.02.007
    摘要 ( 42 )   PDF (1469KB) ( 4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光暗循环变化过程中的光周期、日落时间和光照强度等环境因素对梨小食心虫Grapholita molesta成虫产卵昼夜节律的调控作用,为研发基于光干扰成虫产卵行为的防控方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春、夏和秋季室外自然光照环境下观察梨小食心虫成虫产卵的昼夜节律,室内人工气候箱中比较分析不同光周期(15L∶9D, 14L∶10D和13L∶11D)、日落时间(19:00和16:00)及不同强度(1 000, 500, 100, 50, 10, 5, 1, 0.5和0.1 mW/m2)弱光间断(1 h)等光暗周期条件下成虫产卵节律的差异。【结果】室外自然光照环境下梨小食心虫成虫产卵表现明显的昼夜节律, 春、 夏和秋季(日落时间分别为18:30, 19:30和18:30)时, 产卵高峰分别出现在18:00-19:00, 19:00-20:00和18:00-19:00,即均为日落前后0.5 h内,该时段光照强度变化剧烈,从10 000 mW/m2迅速降至0.01 mW/m2。同一日落时间不同光周期(15L∶9D, 14L∶10D和13L∶11D)下梨小食心虫成虫产卵的节律无明显差异,呈相似的“单峰型”曲线。日落时间为19:00和16:00时,梨小食心虫成虫的产卵节律具有明显差异,产卵高峰分别出现在19:00-20:00和16:00-17:00,即日落后1 h,占单日总产卵量的54%以上。日落前的弱光间断环境下梨小食心虫成虫的产卵节律发生了改变,相比于1 000, 500和100 mW/m2弱光间断下的前小后大的“双峰型”曲线, 50, 10, 5, 1, 0.5和0.1 mW/m2弱光间断下成虫的产卵节律则为前大后小的“双峰型”曲线,产卵高峰出现均在16:00-17:00(即弱光间断期),产卵百分数高达40%以上,其次为19:00-20:00。不同强度的弱光间断下梨小食心虫的单日单雌产卵量具有显著差异,0.5和0.1 mW/m2弱光间断下单日单雌产卵量最高(分别为33.05和31.00粒)。【结论】光暗周期和光照强度可以影响梨小食心虫成虫的产卵昼夜节律,其产卵活动主要发生在低于50 mW/m2弱光或黑暗期。
    狗尾草新小绥螨的快速冷驯化反应及适合度
    任谱锦, 付晓彤, 李玉晶, 孟瑞霞
    2025, 68(2):  203-212.  doi:10.16380/j.kcxb.2025.02.008
    摘要 ( 25 )   PDF (1675KB) ( 1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狗尾草新小绥螨Neoseiulus setarius是在我国内蒙古地区发现的捕食螨新种,在防治蓟马等小型害虫方面有很大潜力。在昼夜温差较大的地区释放捕食螨时,温度骤降可能会影响其捕食能力。快速冷驯化可提高变温动物的耐寒性。本研究旨在通过考察狗尾草新小绥螨的快速冷驯化反应及冷驯化前后的适合度,探索该螨是否具有这种表型可塑性及对短期低温胁迫的响应。【方法】测定狗尾草新小绥螨雌成螨存活的临界温度(存活率低于10%的温度);统计雌成螨经不同低温(0, 2.5, 5, 7.5和10 ℃)处理后的存活率以确定其最适驯化温度和时间;测定最适驯化温度和时间下各发育阶段狗尾草新小绥螨的快速冷驯化反应; 以花蓟马Frankliniella intonsa在豆角上 1 d内所产卵孵化而得的1龄若虫(1-2日龄)为猎物,评价快速冷驯化对狗尾草新小绥螨雌成螨捕食和生殖潜力的影响。【结果】狗尾草新小绥螨雌成螨存活的临界低温为-21 ℃。在2.5 ℃暴露2 h是狗尾草新小绥螨快速冷驯化的最适诱导条件,可有效提高其存活率。将雌成螨从室温25 ℃直接转移到-21 ℃下暴露2 h后存活率仅为3.33%,而经过2.5 ℃冷驯化2 h后再转移到-21 ℃下暴露2 h时雌成螨存活率可达68.33%。经过2.5 ℃冷驯化2 h后再转移到-21 ℃下暴露2 h时的其他发育阶段的存活率也均显著提高:未经驯化的卵、幼螨、前若螨、后若螨以及雄成螨在-21 ℃下暴露2 h时的存活率分别为6.67%, 21.67%, 1.67%, 5.00%和5.00%,而在2.5 ℃冷驯化2 h后再转移到-21 ℃下暴露2 h时存活率分别增加到60.00%, 33.33%, 20.00%, 31.67%和51.67%。同时,经过冷驯化后的狗尾草新小绥螨雌成螨对花蓟马的捕食量和产卵量未见降低。【结论】所有发育阶段的狗尾草新小绥螨均具有响应快速冷驯化的能力。在2.5 ℃下暴露2 h可以提高狗尾草新小绥螨的耐寒性,同时不会降低其对花蓟马的捕食适合度,为该螨在昼夜温度波动较大的地区开展田间释放应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利用基因组规模数据推断臭虫次目的高阶元系统发育关系
    林兴雨, 贾征楠, 田洪云, 李萌, 宋南
    2025, 68(2):  213-222.  doi:10.16380/j.kcxb.2025.02.009
    摘要 ( 23 )   PDF (2022KB) ( 2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利用基因组和转录组数据构建臭虫次目(Cimicomorpha)高阶元(科或总科)的系统发育关系,以期为进一步明确臭虫次目的高阶元系统发育关系提供数据。【方法】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获取了梨冠网蝽Stephanotis nashi的基因组数据,并将其与已经发表的异翅亚目(Heteroptera)其他38个种的基因组和转录组数据相结合。利用软件BUSCO提取上述物种的单拷贝直系同源基因,并构建了6个不同完整性的数据矩阵,以研究臭虫次目的高阶元系统发育关系。【结果】臭虫次目单拷贝直系同源基因的数量介于397~2 437个之间。在臭虫次目的系统发育关系中,所有结果都支持猎蝽总科(Reduvioidea)、姬蝽总科(Naboidea)、臭虫总科(Cimicoidea)、网蝽总科(Tingoidea)和盲蝽总科(Miroidea)作为单系群;猎蝽总科独立成一支,并与由姬蝽总科、臭虫总科、网蝽总科及盲蝽总科所组成的支系形成姐妹群关系。此外,科级阶元的系统分析结果揭示猎蝽科(Reduviidae)、姬蝽科(Nabidae)、 花蝽科(Anthocoridae)、 网蝽科(Tingidae)和盲蝽科(Miridae)均为单系群, 并支持网蝽科和盲蝽科为姐妹群关系。【结论】本研究结果说明,利用基因组和转录组数据在构建臭虫次目的系统发育关系的实用性,也为深入理解臭虫次目高阶元的系统发育关系提供了基因组和转录组数据。
    融合中心损失和焦点损失的蝴蝶自动识别
    李小林, 李建祥, 陈彬彬, 王荣, 张飞萍, 黄世国
    2025, 68(2):  223-230.  doi:10.16380/j.kcxb.2025.02.010
    摘要 ( 24 )   PDF (3526KB) ( 1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针对蝴蝶样本存在类间和类内分布不平衡导致识别性能下降的问题,探索一种多损失融合的蝴蝶自动识别方法。【方法】利用开源的Butterfly-200图像数据集作为实验数据。该数据集包括200种蝴蝶,每种蝴蝶的图像数量从30~885不等。以交叉熵损失(cross-entropy loss)为基准损失,分别叠加对比损失(contrastive loss)、焦点损失(focal loss)、类平衡损失(class-balanced loss)、采样(sampling)、logit调整(logit adjustment),比较算法的识别性能。在此基础上,利用中心损失(center loss)有助于缓解类内不平衡而焦点损失有助于缓解类内和类间不平衡的特点,开展消融实验分析叠加中心损失和焦点损失对识别性能的影响,提出了融合上述这两种损失的蝴蝶自动识别新方法。【结果】交叉熵损失与其他单一损失(对比损失除外)结合时,算法的识别性能基本上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我们的算法在交叉熵损失基础上结合中心损失和焦点损失后,其识别性能均超过交叉熵损失及其与其他损失的组合, 准确率、 F1分值、查准率和召回率分别91.67%, 90.68%, 91.68%和90.38%。消融试验进一步证实了中心损失和焦点损失的互补性,同时使用这两种损失能明显提升识别性能。此外,不同权重的损失组合对识别性能也有明显影响。【结论】研究结果证明融合中心损失和焦点损失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类间和类内分布不均衡的问题,能够有效提高蝴蝶识别的准确性,为生态环境监测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辅助手段。
    硬皮肿腿蜂属线粒体基因组特征及系统发育位置研究
    朱登辉, 程欢, 卢丰, 黄沙玲, 周操, 章冰川, 何树林, 李飞
    2025, 68(2):  231-242.  doi:10.16380/j.kcxb.2025.02.011
    摘要 ( 49 )   PDF (3122KB) ( 2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硬皮肿腿蜂属Sclerodermus物种是我国林业蛀干害虫重要的天敌寄生蜂。本研究旨在明确硬皮肿腿蜂属在针尾部(Aculeata)中的分类地位,对4种硬皮肿腿蜂的线粒体基因组进行测序,分析其线粒体基因组结构和系统发育位置。【方法】利用Illumina HiSeq对硬皮肿腿蜂属4个种(松褐天牛肿腿蜂Sclerodermus alternatusi、白蜡吉丁肿腿蜂Sclerodermus pupariae、川硬皮肿腿蜂Sclerodermus sichuanensis和苹小吉丁肿腿蜂Sclerodermus sp.)线粒体基因组进行测序,然后对其进行组装和注释,分析其结构特点和碱基组成;在NCBI下载膜翅目(Hymenoptera)其他46个种的注释完整的线粒体基因组与本研究获得的4种硬皮肿腿蜂线粒体基因组,基于13个蛋白编码基因(protein-coding genes, PCGs)序列,利用贝叶斯法(Bayesian inference, BI)和最大似然法(maximum likelihood, ML)构建系统发育树,分析肿腿蜂科(Bethylidae)在针尾部中的系统发育位置。【结果】 4种硬皮肿腿蜂线粒体基因组全长为15 000~16 000 bp,由37个基因组成,包括13个PCGs、 2个rRNA基因和22个tRNA基因及1个非编码控制区。13个PCGs中,使用频率较高的4种氨基酸为Ile, Leu, Phe和Met。22个tRNA基因中,仅trnS1缺失DHU臂,其余21个tRNA基因都能形成典型的三叶草结构。37个基因中共有17个基因发生基因重排,包括15个tRNA基因和2个PCGs。与其余细腰亚目(Apocrita)昆虫相比,4种硬皮肿腿蜂线粒体基因组中trnT-trnP发生基因洗牌的同时,trnT发生了基因倒置。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肿腿蜂科具有单系性,且硬皮肿腿蜂属和头甲肿腿蜂属Cephalonomia的亲缘关系最近。【结论】本研究提供了4种硬皮肿腿蜂的线粒体基因组特征,发现基因重排现象复杂;系统发育分析表明硬皮肿腿蜂属隶属于肿腿蜂科,支持传统形态学分类结果;肿腿蜂科具有单系性,与蚁蜂科(Mutillidae)互为姐妹群。本研究的结果为后续肿腿蜂科分类和系统发育研究奠定了基础。
    综 述
    共生菌在昆虫宿主抵抗病原菌侵染中的作用
    刘喆, 刘一伦, 柴一秋, 杨益众, 厉晓腊, 蔡瑞杭, 刘又高
    2025, 68(2):  243-252.  doi:10.16380/j.kcxb.2025.02.012
    摘要 ( 51 )   PDF (1415KB) ( 5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昆虫共生菌与宿主的互作关系现已成为昆虫学的研究热点之一。昆虫共生菌不仅能够为宿主的生长发育提供营养物质,还可合成很多活性物质参与调控宿主的生态适应性、抗逆性、多样性形成以及生殖、交配行为等。微生物类杀虫剂虽应用广泛,但由于其代谢产物的毒性以及在田间的长期应用,逐渐在害虫中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这与害虫体内共生菌密切相关。本文主要阐述了昆虫共生菌介导宿主在抵御逆境胁迫中的抗性形成,重点归纳了昆虫共生菌协助宿主在抵抗白僵菌Beauveria、绿僵菌Metarhizium、新蚜虫疠霉Pandora neoaphidis以及苏云金芽胞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Bt)等生防真(细)菌侵染中的作用,还深入解析了共生菌对外来病原物侵染宿主的防御机制。现有研究表明,抵御外源病菌侵染的共生菌主要分布于昆虫的表皮、触角腺和肠道等器官或组织中;泛菌Pantoea、假单胞菌Pseudomonas、沃尔巴克氏菌Wolbachia、弗氏柠檬酸杆菌Citrobacter freundii和杀雄菌Arsenophonus等共生菌在协助宿主对抗病原侵染中的表现较为突出,对多种昆虫宿主具有保护作用;此外,这些共生菌主要通过与外源菌竞争营养、分泌抗菌物质和调节免疫系统3条途径来提高昆虫对病原菌的抵抗力。本文为深入解析病原微生物-昆虫-共生菌的之间的互作关系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开发基于共生关系调控的害虫生物防治策略提供了重要参考。
    目 录
    68卷第2期中英文目录
    2025, 68(2):  253-253. 
    摘要 ( 18 )   PDF (508KB) ( 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