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首页
期刊简介
编委会
青年编委会
投稿指南
出版道德声明
数据关联指南
期刊订阅
数据库收录
期刊获奖
联系我们
English
编辑部公告
昆虫学报2025年68(3)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编辑部招聘启事
昆虫学报2025年68(2)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5年68(1)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4年67(12)重点推介
祝贺《昆虫学报》5篇论文被评为2023年度“F5000论文”
喜报!《昆虫学报》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项目”
《昆虫学报》再度入选“2023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
昆虫学报2024年67(11)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4年67(10)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4年67(9)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4年67(8)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4年67(7)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4年67(6)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4年67(5)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4年67(4)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4年67(3)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4年67(2)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4年67(1)重点推介
昆虫学报2023年66(12)重点推介
更多...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被引排行
E-mail Alert
RSS
期刊信息
月刊(每月20日出版)
1950年创刊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中国昆虫学会
国内邮发代号:2-153
国外发行代号:Q61
ISSN 0454-6296
CN 11-1832/Q
本期目录
1975年 第18卷 第2期 刊出日期:1975-04-15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
下载引用
EndNote
Reference Manager
ProCite
BibTeX
RefWorks
隐藏/显示图片
论文
Select
儒法斗争对我国古代昆虫学发展的影响
西北农学院植物保护系理论小组
1975, 18(2): 121-127.
摘要
(
1386
)
PDF
(584KB) (
44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Select
用人工饲料饲养三化螟的研究
上海昆虫研究所抗药性组
1975, 18(2): 128-132.
摘要
(
2225
)
PDF
(317KB) (
44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Select
辛硫磷在茶叶中残留消解动态的研究
茶叶研究所农药残留量组
1975, 18(2): 133-140.
摘要
(
1676
)
PDF
(1047KB) (
58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本文介绍了有机磷杀虫剂辛硫磷在茶树上的残留消解动态。试验是1973年在杭州进行,用50%辛硫磷乳剂800倍稀释液喷洒在遮荫条件和自然日照条件下的茶树上,每天采摘鲜叶,并制成成茶,用薄层层析法测定鲜叶及成茶中的辛硫磷残留量。本文还介绍了在室内条件下进行的辛硫磷光敏性试验结果。 根据室内试验结果表明,辛硫磷是一种光敏性极强的农药。在紫外光源照射下,4小时后光解99%左右。在自然漫射光下,4小时后光解50%以上,但在黑暗条件下较稳定,8小时仅分解17.5%。根据三种农药测定结果的比较,光敏性依如下次序递减:辛硫磷>马拉硫磷>乙硫磷。田间残留量测定资料进一步证实了这一实验结果。在自然日照条件下,根据实验结果,喷后4小时鲜叶中辛硫磷残留量下降85%以上,二天后即为痕迹量到无残留。成茶中一天后一般残留量降至0.5 ppm以下,二天后即无残留;但在遮荫条件下辛硫磷消解速度显著变慢,喷药后4小时鲜叶中残留量下降63%,为自然日照条件下的2.9倍,二天后仍有4.12 ppm,五天后仍有痕迹量残留。成茶中残留量一天后为4.02 ppm,五天后仍有痕迹量残留。 鲜叶中辛硫磷残留量经加工后消失50—80%左右。 本文提出了茶园中喷施50%辛硫磷800倍液后距采摘的安全间隔期为3天(晴天)和5—6天(阴天)。
Select
利用白虫小茧蜂防治白虫的林间试验结果
广东省昆虫研究所资源室
1975, 18(2): 141-150.
摘要
(
1583
)
PDF
(936KB) (
41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Select
黄唇蜾蠃蜂及其利用的初步研究
李参, 王铁伟, 董秀仁
1975, 18(2): 151-155.
摘要
(
1700
)
PDF
(369KB) (
54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Select
玉米螟的综合防治
河南省兰考县革命委员会农业局
1975, 18(2): 156-160.
摘要
(
1331
)
PDF
(381KB) (
36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Select
棉田间作玉米诱集棉铃虫多点示范结果初报
河北省衡水地区农业工作站, 河北省衡水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五公基点组
1975, 18(2): 161-166.
摘要
(
1380
)
PDF
(421KB) (
40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Select
徐州地区粘虫发生的特点和综合防治
江苏省徐州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北京动物研究所昆虫生态室
1975, 18(2): 167-186.
摘要
(
1459
)
PDF
(1374KB) (
50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Select
京郊蛴螬的发生和综合防治
北京市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室, 北京市通县农业局, 北京市通县台湖公社台湖大队科技组
1975, 18(2): 187-196.
摘要
(
1297
)
PDF
(915KB) (
40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Select
棉田“伏蚜”消长的初步观察
新乡县七里营公社5786农大
1975, 18(2): 197-200.
摘要
(
1511
)
PDF
(294KB) (
38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Select
广东柑橘园的昆虫演替
邬祥光, 赖友胜, 林善祥
1975, 18(2): 201-210.
摘要
(
1985
)
PDF
(778KB) (
76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自1937年到1973年的三十七年间,广东潮汕地区柑橘害虫的防治,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人工及土农药防冶阶段(1937—1952年)、有机氯杀虫剂阶段(1953—1958年)、有机磷杀虫剂阶段(1959—1964年)和杀螨剂兼用阶段(1965年至现在)。土农药阶段的昆虫特点是种类多、区系复杂。有机氯阶段淘汰了咀嚼式口器的主要害虫和适应能力比较差的吸收式口器害虫。有机磷阶段又淘汰了另一部分比较顽强的吸收式口器害虫。能产生抗药性的或新侵入、新发展的害虫种群数量上升,成为主要种类。这类害虫以橘全爪螨最为突出,三十七年间出现了三次显著变化。 导致柑橘园昆虫群落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不合理施用化学农药。它使天敌数量减少;有的害虫产生抗药性,或者由于繁殖力强,种群数量庞大;或栖息场所隐蔽,未受淘汰,成为再猖獗的虫源。作者调查和比较了施药与不施药的柑橘园昆虫区系后,见到施药柑橘园的昆虫种类较少,反映了昆虫区系的简化,但优势种群的数量则明显增多。 近年来,有些地区新侵入柑橘园成为优势种群的尺蛾科害虫,是由于引种未经检疫的带虫覆盖作物种苗——毛蔓豆所造成的。光绿橘天牛是由于施药后削弱了其竞争种——星天牛,才使种间关系改变的。吸果夜蛾的增加为害则与“柑橘上山”,开垦山地和旱地种柑有关。 提出控制柑橘害虫种群的途径,首先是合理施用化学农药:选用选择性农药的品种及改进施药方法,注意用药量和施药次数。其次为繁殖有效的天敌,例如腹管颏瓢虫或植绥螨等。农业技术防冶应作为一种基础措施而与化学防治及生物防治相结合,通过综合防治的途径,把柑橘害虫的防治推向新水平。
Select
蚜虫的数值分类
朱弘复, 张广学, 钟铁森
1975, 18(2): 211-216.
摘要
(
1832
)
PDF
(317KB) (
63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Select
西藏察隅地区白蚁一新种
蔡邦华, 黄复生
1975, 18(2): 217-219.
摘要
(
1759
)
PDF
(152KB) (
49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Select
中国叶螨属初步报道(蜱螨目:叶螨科)
马恩沛, 袁艺兰
1975, 18(2): 220-228.
摘要
(
2312
)
PDF
(550KB) (
69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叶螨属Tetranychus Dufour是极为重要的农业害虫,其中包括我国的著名大害虫棉叶螨(棉红蜘蛛)T.urticae和山楂叶螨(山楂红蜘蛛)T.viennensis,它们严重地为害棉花、果树、蔬菜等主要经济作物,与农业生产的关系至为密切。本文介绍了叶螨属的形态特征,报道了作者初步采集到的7种叶螨:1.棉叶螨(棉红蜘蛛)T.urticae;2.红叶螨T.telarius;3.山楂叶螨(山楂红蜘蛛)T.viennensis;4.牡荆叶螨T.viticis,新种;5.上海叶螨T.shanghaiensis,新种;6.野生叶螨T.desertorum,中国新记录;7.曼陀罗叶螨T.ludeni,中国新记录。最后,对棉叶螨和红叶螨的学名和中文名称的确定,进行了讨论。
Select
江苏省蝙蝠体恙螨的记述
陈兴保
1975, 18(2): 229-234.
摘要
(
1907
)
PDF
(303KB) (
56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Select
河北围场昆虫化石一新科——中国树蜂科
洪友崇
1975, 18(2): 235-241.
摘要
(
1989
)
PDF
(723KB) (
78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