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月刊(每月20日出版)
1950年创刊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中国昆虫学会
国内邮发代号:2-153
国外发行代号:Q61
ISSN 0454-6296
CN 11-1832/Q


-
柞蚕Antheraea pernyi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昆虫之一。尽管柞蚕的基因组已组装报道,但其基因结构注释尚不完善。为了优化柞蚕基因组注释,更好地扩展其在比较基因组学及品种改良研究中的应用,南阳师范学院河南省伏牛山昆虫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李莹、雷煜宇和段建平等以柞蚕不同虫态(幼虫、雌蛹、雄蛹、携未受精卵的未交配雌蛾以及雄蛾)样本为材料,对柞蚕进行全长转录组测序分析,经全长转录本与参考基因组比对鉴定新基因及新转录本,并对这些新基因和新转录本进行功能注释及长链非编码RNAs (lncRNAs)预测,利用大量的蛋白质编码转录本和lncRNAs对柞蚕基因组中基因结构进行修订,最后创建了矫正后的柞蚕基因组基因注释,发现柞蚕基因组含25 021个基因,包括新发现的1 997个蛋白编码基因和3 399个lncRNA基因(pp. 1244-1251)。
Ⅲ型海葵毒素(Av3)对昆虫具有显著的选择性毒性,对其作用机制的研究对设计开发新型高选择性毒性杀虫剂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明确Av3对德国小蠊Blattella germanica的毒性作用机理,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质量安全与营养研究所朱庆与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卫生检验学系高蓉合作,通过生物活性试验测定Av3野生型(Av3-WT)及其突变体对德国小蠊成虫的毒力,运用双电极电压钳技术检测Av3-WT及其突变体对德国小蠊钠通道BgNav1-1a失活的抑制作用,并构建基于BgNav1-1a与大鼠钠通道rNav1.2a的重组嵌合体,通过双电极电压钳技术确定BgNav1-1a上参与Av3选择性毒性的关键区域,结果发现芳香族氨基酸Tyr7, Trp8和Tyr18参与到构成Av3-WT的生物活性表面,钠离子通道胞外环DI/SS2-S6是影响Av3-WT毒素发挥选择性的关键结合区域,DI/SS2-S6上的His404是影响Av3-WT毒性的关键氨基酸(pp. 1283-1292)。
黑头酸臭蚁Tapinoma melanocephalum是广泛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的一种流浪蚁,在我国南方是入侵种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的主要竞争种。为了筛选多态性微卫星位点进行地理种群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分析,华南农业大学昆虫学系郑春艳和许益镌等使用454 GS-FLX焦磷酸测序技术开发来自中国华南陆地和周边岛屿的11个黑头酸臭蚁地理种群基因组微卫星位点,从随机设计的100对微卫星引物中筛选出10对引物用于测定黑头酸臭蚁4个地理种群[东澳岛(DAD)、荷包岛(HBD)、梅州(MZ)和山咀(SJ)]10个微卫星位点的多态性并进行种群遗传多样性和种群分化分析,结果显示这4个地理种群均显示高水平遗传分化,其中HBD种群与MZ种群遗传分化最高且基因流较低,遗传变异来自种群内个体之间(pp. 1328-1337)。
(袁德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