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月刊(每月20日出版)
1950年创刊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中国昆虫学会
国内邮发代号:2-153
国外发行代号:Q61
ISSN 0454-6296
CN 11-1832/Q


-
多巴脱羧酶(DOPA decarboxylase, DDC)是多巴胺黑色素合成途径中重要的转化酶,除了参与昆虫表皮黑色素合成过程,还可以调控昆虫的胚胎发育、蜕皮、生殖等生理过程。为了探究多巴脱羧酶对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生殖力的调控机制,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环境保护研究所陈旭、田仁斌和肖达等利用RNA干扰技术(RNA interference, RNAi),将异色瓢虫4龄幼虫的DDC基因(HaDDC)抑制表达, 统计分析其产卵量及子代卵孵化率。同时解剖异色瓢虫雌成虫卵巢,统计处理组(dsHaDDC注射组)和对照组(dsGFP注射组)成虫卵巢管数量、观察比较处理组和对照组成虫卵巢组织形态和卵巢管中卵的发育情况。初步判断多巴脱羧酶通过参与异色瓢虫卵母细胞到成熟卵粒的发育过程,进而调控其生殖力 (pp. 1-9)。
昆虫翅的起源、发生、进化及其内在的分子机制一直是人们关注和研究的热点。miRNA作为表观遗传因子已经被证实在许多昆虫翅发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探讨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 9个miRNA在两翅型间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模式,揭示其在蚜虫翅型分化中发挥作用的关键时期,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张方梅、李祥瑞和张云慧等利用RT-PCR克隆麦长管蚜内参基因U6的cDNA全长序列和9个miRNA (miR-277, miR-9a, miR-7, Let-7, miR-1, miR-315, miR-8, PC-3p-2743_844和PC-5p-113190_15),运用qRT-PCR方法检测这9个miRNA在有翅和无翅麦长管蚜不同发育阶段(伪胚胎、1-4龄若蚜和成蚜)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9个miRNA在麦长管蚜有翅蚜和无翅蚜伪胚胎、各龄期若蚜及成蚜中均有表达,但不同miRNA在不同发育阶段的相对表达量不同。根据结果推测,9个miRNA可能在伪胚胎或成虫阶段在麦长管蚜翅型分化中起关键调控作用(pp. 44-52)。
意大利蜜蜂Apis mellifera ligustica是我国养蜂生产中使用的主要蜂种;白垩病是由蜜蜂球囊菌Ascosphaera apis侵染蜜蜂幼虫而导致的致死性真菌病。为鉴定蜜蜂球囊菌的转录因子、融合基因和RNA编辑事件,福建农林大学动物科学学院(蜂学学院)许雅静、郭睿、付中民等通过相关生物信息学软件将蜜蜂球囊菌菌丝和孢子的全长转录本序列比对到Nr, Swiss-Prot, KEGG和Plant TFdb数据库以获得转录因子的分类及注释,再利用fusion_finder.py程序预测融合基因并分析其序列和位置信息,进而使用SAMtools预测菌丝和孢子中的RNA编辑事件,并利用软件对RNA编辑事件进行注释和分析,结果表明蜜蜂球囊菌的菌丝和孢子中含有丰富的转录因子、融合基因和RNA编辑位点,转录因子C2H2家族与菌丝和孢子的生长发育和细胞活动具有潜在关联,RNA编辑可能在菌丝和孢子的生长和代谢中发挥作用(pp. 63-72)。
(赵利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