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月刊(每月20日出版)
1950年创刊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中国昆虫学会
国内邮发代号:2-153
国外发行代号:Q61
ISSN 0454-6296
CN 11-1832/Q


-
抗虫水稻品种的应用使田间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的致害性发生明显的变化,形成不同的褐飞虱生物型或种群。褐飞虱通过唾液效应子或肠道蛋白、微生物来应对植物的防御反应。为了探讨褐飞虱IR56种群的唾液蛋白基因Nl15对褐飞虱致害性和水稻防御的影响,中国水稻研究所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王福鑫、傅强和万品俊等在褐飞虱IR56种群转录组数据基础上,利用qPCR检测了Nl15在褐飞虱TN1和IR56种群不同发育阶段和雌成虫不同组织中的表达量;显微注射dsNl15至褐飞虱4龄若虫进行RNAi,采用qPCR检测RNAi后试虫体内Nl15的表达变化及RNAi后褐飞虱若虫取食3 d时水稻植株中防御相关基因的表达量;并观察RNAi后成虫存活率、蜜露量和体质量增量情况,结果证明Nl15参与褐飞虱与水稻的防御与反防御(pp. 558-567)。
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是中国境内东方蜜蜂Apis cerana的总称,是我国特有的本土蜂种,明确其生殖发育过程及影响因素对于开展中华蜜蜂的种质繁育与改良具有重大意义。CO2作为空气中的重要成分,对许多昆虫的觅食和产卵等行为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为了探索CO2麻醉对中华蜜蜂处女蜂王生殖发育的影响,重庆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周建阳、许金山等在明确蜂王生殖系统发育动态的研究基础上,通过石蜡切片技术与HE染色法观察分析了中华蜜蜂蜂王连续2 d(分别于5和6日龄)接受不同浓度(50%, 75%和90%)CO2麻醉以及不同日龄蜂王接受75% CO2麻醉1~3次后10日龄蜂王卵巢的发育水平,并采用qPCR检测了不同条件CO2麻醉处理后10日龄蜂王头部Vg的相对表达量,结果显示CO2麻醉能促进中华蜜蜂处女蜂王卵巢的发育,其中CO2浓度为75%,麻醉2次显著促进了中华蜜蜂处女蜂王卵巢的发育(pp. 577-586)。
青藏高原边缘地带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高原东方蜜蜂Apis cerana适应了高原复杂多变的环境,其优质种质资源对于蜜蜂遗传改良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解析青藏高原东方蜜蜂的遗传资源多样性、种群扩散规律以及适应高原生境下的分子进化机制,重庆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唐相友、许金山等通过Illumina高通量测序对青藏高原东缘和东南缘及邻近地区77群东方蜜蜂进行全基因组重测序,并结合GenBank数据库下载的90群东方蜜蜂的全基因组重测序原始数据进行群体遗传学分析。结果表明,这167群东方蜜蜂分离出来自川西高原、藏南高原、滇北高原和川北高原的4个高原型群,分属于两个进化支;基于种群间最小遗传距离分析,东南缘的藏南高原群、滇北高原群与滇南群具有更近的遗传关系,东缘的川西高原群、川北高原群分别与川西山地和秦巴群具有更近的遗传关系;结合线粒体基因组单倍型分析,初步推断出青藏高原东缘及东南缘高原型群体祖先单倍型及来源。除此之外,在藏南高原和滇北高原群体中发现两个共同受选择基因ISL-1和FOXO,暗示它们在东方蜜蜂适应青藏高原东南缘生境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说明青藏高原东方蜜蜂遗传多样性丰富,东南缘的藏南高原和滇北高原群体以及东缘的川西高原和川北高原群体在遗传分化上明显区分,这4个高原群是由邻近地区非高原群扩散后的地理隔离形成了种群分化;初步筛选获得东方蜜蜂高原环境适应性潜在基因,为进一步探析青藏高原东方蜜蜂适应高原生境下的分子进化机制奠定了基础(pp. 638-647)。
(孙江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