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月刊(每月20日出版)
1950年创刊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中国昆虫学会
国内邮发代号:2-153
国外发行代号:Q61
ISSN 0454-6296
CN 11-1832/Q
-
本期重点推介
荻草谷网蚜Sitobion miscanthi,又称麦长管蚜,是我国麦类作物生产中的重大害虫之一,其唾液中存在许多功能各异的效应蛋白,这些蛋白能通过调控植物防御和蚜虫取食行为在蚜虫-植物互作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探索荻草谷网蚜唾液蛋白SmHMp1作为分子靶标用于防治荻草谷网蚜的可行性,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王晗和刘德广等基于该蚜虫唾液腺转录组数据,克隆获得了SmHMp1基因序列,以RT-qPCR技术测定了该蚜虫中SmHMp1的表达模式,以根癌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介导的烟草瞬时表达对SmHMp1蛋白进行了亚细胞定位分析,并利用寄主诱导的基因沉默(host-induced gene silencing, HIGS)技术分析了SmHMp1基因沉默对该蚜虫生长发育、繁殖和取食的影响。结果显示SmHMp1蛋白定位于细胞膜与细胞核,SmHMp1基因的HIGS沉默对荻草谷网蚜的取食和繁殖都造成了显著不利影响。因此,该蛋白具有作为HIGS靶标防治荻草谷网蚜的应用潜力。研究结果对深入理解分子水平上的蚜虫-寄主互作和发展针对蚜虫的绿色防控手段具重要意义(pp. 158-170)。
翅多型现象或翅型分化是部分昆虫种群长期受多变环境条件选择而进化形成的一种生态适应策略。稻飞虱是典型的翅二型性昆虫,种群存在具有迁飞能力的长翅型和保持滞留特性的短翅型个体,并且种群中二类翅型个体的比率分配既受遗传调控,又受环境因素影响,是研究昆虫翅型遗传规律与进化的较好材料。现已确定稻飞虱长、短翅型的转换与胰岛素受体InR1和InR2有关。为了进一步探明InR1和InR2在稻飞虱种群翅型分化中的作用,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王汝琳和刘向东以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为研究对象,通过在恒定条件下对长、短翅型品系进行连续多代次的定向选择,分别测定各选择代次中长、短翅型品系的翅长、翅重、胰岛素受体基因表达水平等,分析与飞行能力相关的翅表型及翅发育基因对翅型定向选择的响应规律,结果显示,灰飞虱种群的翅型存在显著的选择响应,长翅和短翅品系的翅表型分别向着迁飞和滞留能力增强两个方向发展,并且翅发育基因分别以不断下调和上调的相反方式参与选择响应,预示灰飞虱种群能向长、短翅型纯系双向进化(pp. 200-208)。
植食性昆虫在农田重金属的传递与累积过程中起到重要的媒介作用。为探究镉胁迫对植食性昆虫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的影响以及是否通过“bottom-up”级联效应影响赤眼蜂Trichogramma的寄生能力,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王杰和李元喜等联合北京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邸宁和王甦等在室内调查了取食添加Cd2+的饲料后草地贪夜蛾生长发育和繁殖力、子一代卵内镉含量以及松毛虫赤眼蜂T. dendrolimi对Cd2+胁迫的草地贪夜蛾卵的寄生能力及偏好性的变化。结果发现,人工饲料中添加Cd2+导致草地贪夜蛾幼虫历期显著延长、雌蛹重显著降低,且镉能够传递到草地贪夜蛾的子代卵内;无论是在选择还是非选择条件下,松毛虫赤眼蜂成蜂对Cd2+胁迫的草地贪夜蛾卵的寄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表明镉通过草地贪夜蛾的“bottom-up”级联效应影响了第三营养级——松毛虫赤眼蜂的寄生能力(pp. 209-218)。
(孙江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