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月刊(每月20日出版)
1950年创刊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中国昆虫学会
国内邮发代号:2-153
国外发行代号:Q61
ISSN 0454-6296
CN 11-1832/Q
-
本期重点推介
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是直翅目昆虫的代表种,在特定条件下能聚集迁飞,对农牧业生产造成重大危害,是我国蝗灾暴发的首要害虫。然而基于进化发育学视角,东亚飞蝗易饲养、生活史周期短、产卵量高、卵大易于胚胎操作、胚胎发育学和基因组学研究背景清楚,且与完全变态长胚带模式昆虫果蝇Drosophila不同,属于典型的不完全变态短胚带昆虫,具有发展成短胚带模式昆虫的潜力。新疆师范大学中亚区域跨境有害生物联合控制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宋佳和袁亮等通过对LmmWntA在东亚飞蝗早期胚胎发育的时空表达研究,成功将整胚原位杂交技术应用于东亚飞蝗胚胎发育研究,使基因表达可视化,丰富和拓展了东亚飞蝗研究的方法和手段。结果显示,LmmWntA具有十分跳跃的时空表达谱,推测该基因参与东亚飞蝗胚胎后端体节生长、神经系统(脑和腹神经)、复眼、触角、消化系统后端(肛道)、颚、胸部附肢(足和翅)等重要组织和器官的发生和形成,为进一步开展LmmWntA功能缺失研究奠定发育生物学基础(pp. 1139-1149)。
中华按蚊Anopheles sinensis是中国、越南、柬埔寨和泰国等东南亚国家的主要疟疾媒介之一。然而,由于长期使用化学杀虫剂而引起的杀虫剂抗性暴发已成为控制病媒传播疾病的主要障碍。共生微生物在昆虫杀虫剂抗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探究野外各地区中华按蚊共生微生物的多样性及差异,更深层次地揭示中华按蚊与其共生微生物之间的关系,重庆师范大学昆虫与分子生物学研究所仇鑫和张玉娟等对野外3个地区杀虫剂抗性和敏感的中华按蚊共生微生物进行了研究。通过全基因组重测序及16S rRNA和18S rRNA基因比对,鉴定了重庆、云南和安徽3个地区野生中华按蚊雌成虫共生微生物群落,揭示了不同地区敏感和抗性中华按蚊雌成虫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差异。在杀虫剂抗性中华按蚊雌成虫共生微生物中鉴定出10株高丰度细菌,它们对于中华按蚊杀虫剂抗性可能起到积极作用。研究结果为揭示中华按蚊杀虫剂抗性提供了思路(pp. 1183-1191)。
在昆虫中,雌、雄成虫羽化时间常存在差异,即雄性先熟或雌性先熟现象,其中雄性先熟更为普遍,如鳞翅目的多种蝶类及蛾类、双翅目的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等。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自2019年入侵中国以来,迅速成为威胁我国粮食生产的重大害虫,具有繁殖能力强、迁飞扩散快的显著特点。笔者前期饲养中发现草地贪夜蛾雌虫总是先于雄虫羽化,为明确该现象的稳定性和相关影响因素,更深入地探索草地贪夜蛾的生物学特性,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所毕思佳和徐丽娜等分析了草地贪夜蛾在3种光周期和3种食物条件下的生长发育情况,同时选择夜蛾科(Noctuidae)粘虫Mythimna separata和斜纹夜蛾S. litura与草地贪夜蛾的发育情况进行比较,评价雌性先熟现象是否为具有迁飞习性的夜蛾科昆虫的共性。结果显示,草地贪夜蛾雌性先熟现象较为稳定,光周期和食物不会改变该现象但会影响两性羽化时间的差异程度,雌性先熟现象并非具有迁飞习性的夜蛾科昆虫的共性,研究结果将为草地贪夜蛾精准监测和高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pp. 1201-1209)。
(孙江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