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月刊(每月20日出版)
1950年创刊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中国昆虫学会
国内邮发代号:2-153
国外发行代号:Q61
ISSN 0454-6296
CN 11-1832/Q
-
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是取食水稻韧皮部汁液的寡食性害虫,具有远距离迁飞、繁殖力强,致害性易变异等特点。抗性品种的选育一直被认为是最经济有效的褐飞虱防治策略。但褐飞虱田间种群对水稻抗性品种致害性易发生变化,第3代起就可形成新的致害型并稳定遗传,其时间之短仅从虫体自身角度不足以解释。为此,中国水稻研究所水稻虫害防控组王渭霞和傅强等联合浙江工业大学生物工程学院朱廷恒从褐飞虱体内共生微生物角度来解释其致害机理。利用离体培养法,从褐飞虱两种不同致害性种群(敏感种群TN1和致害性强的种群IR56)中分离出15株不同的共生菌,研究了共生菌在褐飞虱不同器官中的分布,并将来自于IR56种群的两株芽孢杆菌Bacillus sp.通过人工饲料添加的方式回补到经抗生素处理的减菌种群和TN1种群中,考察了芽孢杆菌的定殖与褐飞虱致害性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共生菌在褐飞虱成虫唾液腺、肠道、脂肪体和雌虫内生殖器中均有分布,而在雄虫内生殖器中鲜有分布。芽孢杆菌BPH-S36和BPH-S33的回补显著提高了减菌处理后褐飞虱的存活率,TN1种群饲喂BPH-S36后可显著提高其在IR56水稻上的存活率,暗示共生菌与褐飞虱的致害性有一定的相关性(pp. 1289?1301)。
烟粉虱Bemisia tabaci是世界性入侵害虫,取食1 000多种植物,传播300多种病毒,给我国农业生产造成巨大的损失。烟粉虱次生共生菌Rickettsia能够提高宿主昆虫适合度、增强烟粉虱对病原菌和温度的抵抗能力。目前对胞内共生菌功能的研究较为广泛,但对于宿主昆虫调控共生菌增殖的分子机制知之甚少。为探明烟粉虱调控共生菌Rickettsia增殖的分子机制,沈阳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孙想和栾军波等采用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技术研究了卵黄原蛋白和自噬对烟粉虱共生菌Rickettsia丰度的影响,发现卵黄原蛋白能够保护Rickettsia免受自噬的降解,明确了卵黄原蛋白能够调控Rickettsia在烟粉虱体内的丰度。研究结果有助于增进对烟粉虱-Rickettsia互作机制的认识,为阐明烟粉虱调控共生菌增殖的分子机制提供依据(pp. 1302?1310)。
豌豆蚜Acyrthosiphon pisum体内含有专性共生菌Buchnera aphidicola和多种兼性共生菌。B. aphidicola为豌豆蚜提供食物中缺乏的必需营养物质,维持豌豆蚜的生长发育。而不同的兼性共生菌对不同的豌豆蚜品系的影响有所不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李月明和吕志强等检测了绿色豌豆蚜品系中的兼性共生菌类型,通过显微注射抗生素的方法去除兼性共生菌Serratia symbiotica,建立了不含兼性共生菌的豌豆蚜品系;检测了含有和不含S. symbiotica的豌豆蚜成蚜中专性共生菌B. aphidicola的含量,并比较了含有和不含S. symbiotica的豌豆蚜生活史参数。结果显示,去除豌豆蚜体内的S. symbiotica不会影响专性共生菌B. aphidicola的含量,但对豌豆蚜的生长发育和繁殖造成负面影响,表明S. symbiotica在豌豆蚜体内占据了重要位置,并且暗示它们与豌豆蚜的关系可能处于兼性共生向专性共生转变的过程中(pp. 1311?1318)。
(孙江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