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期刊信息
  • 月刊(每月20日出版)
    1950年创刊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中国昆虫学会
    国内邮发代号:2-153
    国外发行代号:Q61
    ISSN 0454-6296
    CN 11-1832/Q
本期目录
1982年 第25卷 第4期 刊出日期:1982-10-15
全选: 隐藏/显示图片
  • 论文
    红铃虫生殖的激素调节控制
    戴季达, 吴载宁, 陆志芬, 郭为众, 曹梅讯
    1982, 25(4):  351-357. 
    摘要 ( 1621 )   PDF (420KB) ( 49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不同时期加温催化的红铃虫越冬代雌蛾,其卵巢的发育程度及速度是明显不同的,而卵巢的发育与否似乎又与其交配能力相关。4月上旬刚羽化的雌蛾卵巢小而透明,没有任何卵巢沉积,以后几天的发育甚微,而此时的交配率仅为13%左右。到8月初,刚羽化的雌蛾卵巢已部分发育,末端卵粒已有少量卵黄沉积,其发育速度也较前者快,而此时的交配率已上升至49%左右。 经ZR515点滴的刚羽化雌蛾(无论是什么时期加温催化的),它们的卵巢发育程度和速度均显著提高,并促进了卵黄沉积。因而,它们的交配能力也随之增强。经最适剂量0.1μg/头点滴的雌蛾,交配率可高达70%。 经点滴的雌蛾产卵周期和产卵高峰均大大提前,卵母细胞的成熟比较一致,因而每次均能产出成批的卵,总产卵量也明显高于对照。并且,这些卵均能孵化,胚后发育亦属正常。 本文还探讨了激素、卵巢以及交配等三者的相互关系,并试论了补充营养、激素对交配及产卵的作用。
    甘蔗条螟雌蛾性引诱外激素的触角电位分析及田间诱蛾效果
    伍德明, 黎教良
    1982, 25(4):  358-362. 
    摘要 ( 2129 )   PDF (342KB) ( 62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应用触角电位(EAG)技术,从54种标样化合物中,发现4种对甘蔗条螟雄蛾触角有强烈刺激作用,用田间诱蛾试验测定这4种化合物不同比例的活性,结果表明,只其中三种:顺-13-十八碳烯醇醋酸酯(A)、顺-13-十八碳烯醇(B)、顺-11-十六碳烯醇醋酸酯(C)同时存在才具诱蛾活性(不低于1头活♀蛾诱蛾活性)。而当反-12-十四碳烯醇醋酸酯(D)存在于上述三种化合物中,则有明显抑制诱蛾的效果。当A,B,C,三种成分比例为4:2:4时,诱蛾量最高。
    松毛虫赤眼蜂对假卵不同内含物的产卵反应
    巫之馨, 钦俊德
    1982, 25(4):  363-372. 
    摘要 ( 2218 )   PDF (639KB) ( 68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利用假卵测试了不同内含物对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产卵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0种L型氨基酸中,只有亮氨酸、苯丙氨酸和异亮氨酸有促使产卵的效果,产人前二种氨基酸的卵量与产入柞蚕蛹血淋巴的卵量相似,后一种稍低于产入柞蚕蛹血淋巴的卵量。它们促使产卵的适宜浓度分别为200,400,320毫克/100毫升,较高浓度时,赤眼蜂依然能产入相当数量的卵。另外供试的17种氨基酸除在组氨酸内产入极少量卵以外,均未见在其它氨基酸内产卵。将亮氨酸、苯丙氨酸和组氨酸混合使用时,促使产卵效果更好,它们混合的最佳浓度分别为600,400,425毫克/100毫升,每假卵中的产卵量平均高达878.7粒,多于含血淋巴的假卵。 除氨基酸外,各种盐类(NaCl,KCl,MgSO4等),糖类(葡萄糖、蔗糖、果糖、海藻糖等),混合有机酸,维生素均不促使产卵。在赤眼蜂人工培养中常用的成分如鸡胚提取液、牛奶、鸡蛋黄、牛血清、酵母液等促使产卵的效果很差,但与有促产卵效果的氨基酸混合时不降低后者的作用。基本培养液分别加入少量鸡胚提取液、牛奶或鸡蛋黄时,促使产卵的效果接近血淋巴。由于这样的培养液能使卵发育到幼虫,因而可用于大量蜂卵的收集。 假卵试验表明,赤眼蜂借产卵器上的感受器来识别假卵的内含物,触角对卵面探测所起的作用与产卵的关系很小。赤眼蜂可在大型假卵内产入大量卵,不受已产入卵的影响。但在小型假卵内的产卵是受影响的,这种差别可能是通过产卵器对卵内物质的感受而产生。
    稻瘿蚊的天敌黄柄黑蜂个体发育及其生物学
    刘秀琼, 顾秀慧, 梁业民
    1982, 25(4):  373-381. 
    摘要 ( 2572 )   PDF (776KB) ( 52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黄柄黑蜂是稻瘿蚊的群居内寄生天敌,常产卵二、三堆在寄主卵或初孵幼虫体内,每堆卵10多粒,每粒卵发育为一个体,是属单胚繁殖。卵梭状,长15微米,宽6微米。卵母细胞两次成熟。在日平均温度29.5℃下,卵核第一次分裂形成纺锤体大约在产卵后10—12小时,第二次分裂形成纺锤体约在产卵后24小时。在产卵后48小时,两个极体在卵的前端合并为极核,雌性原核和雄性原核在卵的后端合并为分裂核。产卵后2.5天,卵粒长大,此时称为寄生体,胚区及包围它的滋养羊膜形成。当寄生体发育至第4天,副核团分裂一大一小两块占据卵的前端。寄生体发育至5—6天,就变为圆形,胚核由一个分裂为2个、4个。卵产后8天,囊胚层形成。产后10—13天,寄生体长达300微米,宽192微米。卵期13—14天。幼虫期仅3天。蛹期8—10天。在一寄主内能发育9—61头黄柄黑蜂。雌蜂具有避免在同一寄主上重复产卵的本能。雌雄性比为8:1。每年发生8代,以早期胚在稻瘿蚊1龄幼虫体内越冬。
    家蚕在人工饲料饲养下若干因素对生长的影响
    李秀艳, 蒋猷龙
    1982, 25(4):  382-389. 
    摘要 ( 1938 )   PDF (417KB) ( 58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为了探索家蚕人工饲料饲养实用化的途径,对人工饲料的配方、剂型以及幼虫的生活习性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光照(全明或昼明夜暗)条件下人工饲料饲养的蚕发育较快而整齐,且增加了对CPV(质型多角体病毒)的抵抗力。2.下述配方较好:桑叶粉45克,豆饼粉25克,淀粉5克,石油酵母5克,蜂蜜5克,柠檬酸3克,维生素C2克,没食子酸0.4克,山梨酸0.3克,氯霉素25毫克,成型剂石花菜15克,加水250毫升。3.配方中桑叶粉含量必须保持在40%以上,质量以春叶为优。4.与桑叶饲育比较,蚕对营养成分的吸收率高,但转化率低。5.为了便于贮藏和运输,人工饲料可制成干片。
    褐飞虱越冬温度指标的研究
    陈若篪, 赵健, 徐秀媛
    1982, 25(4):  390-396. 
    摘要 ( 2024 )   PDF (382KB) ( 59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对褐飞虱各虫态和不同生育期水稻过冷却点的测定及在人工模拟低温条件下耐寒力的比较表明:褐飞虱各虫态的耐寒力明显高于水稻。证明在冬季低温降临后,水稻先行枯萎,褐飞虱在食料缺乏和低温的共同影响下相继死亡。 水稻生存的下限温度在0—-2℃间,可作为褐飞虱在我国越冬的温度指标。据此,对褐飞虱在我国大陆的越冬北界提出了讨论意见。
    贵阳地区白背飞虱的越冬及迁飞的观察
    赖仲廉
    1982, 25(4):  397-402. 
    摘要 ( 1856 )   PDF (341KB) ( 70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白背飞虱在我省常大发生,给水稻造成严重的为害。 本文根据1979—1981年在贵州省贵阳地区进行白背飞虱越冬及迁飞的观察结果,用大量新事实证明白背飞虱是迁飞的害虫。其迁飞规律为:春季白背飞虱长翅成虫随气流由西南迁入;夏季白背飞虱长翅成虫随气流往东北迁出,与此同时也有白背飞虱长翅成虫随气流由东南或西南迁入的;秋季白背飞虱长翅成虫随气流由东北迁入(回迁),与此同时也有白背飞虱长翅成虫随气流往西南迁出的。 本文还探讨了有关白背飞虱迁飞的一些问题。
    防治蛴螬的乳状芽孢杆菌——鲁乳1号的研究及应用
    宋协松, 亓树亮
    1982, 25(4):  403-408. 
    摘要 ( 2098 )   PDF (391KB) ( 62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1977年从山东临沭县大蔡庄大队罹病的大黑鳃金龟(Holotrichia oblita Faldermann)蛴螬体内筛选出一株乳状菌的新菌系——鲁乳1号。此菌孢子囊较大(3.238×0.803微米),一端或两端具有折光性很强的伴孢体,单伴孢体大为0.78×0.57微米,双伴孢体较小,一端为0.66×0.57微米,另一端为0.54×0.43微米,芽孢为1.411×0.693微米;此菌对我国普发性金龟(虫甲)优势虫种大黑鳃金龟有较高的致病力。用喂食的方法生产菌剂已获成功。室内喂食试验致病率达65.6(38.0—100)%。田间每南用2.5万亿活芽孢时致病率为37.96(25.0—64.7)%,虫口减退率77.2(47.0—85.7)%,防治效果达68.6(43.0—83.0)%,芽孢能在土壤内长期存活,并扩散流行,是控制蛴螬危害的有效病原菌。
    印度雕蚀菌对三带喙库蚊幼虫生活力的影响
    刘素兰, 徐荫祺
    1982, 25(4):  409-412. 
    摘要 ( 2090 )   PDF (341KB) ( 66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三带喙库蚊幼虫为印度雕蚀菌的寄生宿主,自然界中2—4龄幼虫均可感染印度雕蚀菌,感染后幼虫体肿胀,活动缓慢,对外界抵抗力降低,各龄幼虫虽可蜕皮,但在蜕皮过程中即行死亡。幼虫存活时间各为:2龄的5天;3龄的4—11天;4龄的4—9天,死亡率达100%。印度雕蚀菌的初生孢子囊和休眠孢子囊不同,可充满于幼虫的血腔,二型孢子囊的数量以前者为多,死亡虫体中多为成熟孢子囊,囊内可见有成熟而极为活跃的,带有鞭毛的游动孢子。经1—2小时,成熟游动孢子破囊而出,游动于水体中。 病态蚊幼主要滋生于有机物质丰富,水质清澈的秧稻田中。连续3年观察,其滋生地多为固定而局限,未发现与三带喙库蚊滋生同一地的中华按蚊和它种蚊虫的感染。
    在我国发现的一些昆虫病毒
    蔡秀玉, 丁翠
    1982, 25(4):  413-415. 
    摘要 ( 2089 )   PDF (367KB) ( 68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中国大蠊属的几种蠊及其分布、生活习性与经济重要性(蠊目:蠊科)
    吴福祯
    1982, 25(4):  416-422. 
    摘要 ( 3022 )   PDF (554KB) ( 56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中国狭长蝽属初记(半翅目:长蝽科:杆长蝽亚科)
    郑乐怡, 邹环光
    1982, 25(4):  423-430. 
    摘要 ( 2332 )   PDF (522KB) ( 58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翘尾蝗属二新种(直翅目:蝗科,斑腿蝗亚科)
    黄春梅
    1982, 25(4):  431-433. 
    摘要 ( 2296 )   PDF (183KB) ( 53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夜蛾科新种及新亚种记述(鳞翅目:夜蛾科)
    陈一心
    1982, 25(4):  434-435. 
    摘要 ( 1883 )   PDF (82KB) ( 45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蓑蛾:幼虫的食性和新种记述(鳞翅目:蓑蛾科)
    赵仲苓
    1982, 25(4):  436-440. 
    摘要 ( 2394 )   PDF (307KB) ( 61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绒粉蚧属一新种记述(同翅目:蚧总科)
    王子清
    1982, 25(4):  441-442. 
    摘要 ( 1822 )   PDF (117KB) ( 51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竹飞虱属一新种记述(同翅目:飞虱科)
    丁锦华, 胡国文
    1982, 25(4):  443-444. 
    摘要 ( 1842 )   PDF (119KB) ( 47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中国暗色姬蜂属纪要(姬蜂科:犁姬蜂亚科)
    王淑芳
    1982, 25(4):  445-447. 
    摘要 ( 2014 )   PDF (153KB) ( 58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吐克螨属一新种(蜱螨目:吐克螨科)
    林延谋
    1982, 25(4):  448-449. 
    摘要 ( 2018 )   PDF (113KB) ( 53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海南岛纤恙螨属一新种
    赵善贤
    1982, 25(4):  450-452. 
    摘要 ( 1753 )   PDF (116KB) ( 61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松小毛虫的生物学和防治
    袁荣兰, 汤社平, 张明仁
    1982, 25(4):  453-457. 
    摘要 ( 1819 )   PDF (275KB) ( 59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应用比色法测定蚊虫摄血量
    刘燕明, 孔德芳, 王瑞芳
    1982, 25(4):  458-460. 
    摘要 ( 1820 )   PDF (186KB) ( 64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银纹夜蛾的核型多角体病毒病
    孙发仁, 高天祥, 李伯勤
    1982, 25(4):  461-464. 
    摘要 ( 1727 )   PDF (221KB) ( 41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蜜蜂飞翔肌收缩蛋白的电子显微镜鉴定
    陈明, 周念辉, 范世藩
    1982, 25(4):  465-468. 
    摘要 ( 1852 )   PDF (371KB) ( 49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紫茎甲的初步观察
    章士美, 沈荣武, 薛芳森
    1982, 25(4):  469-470. 
    摘要 ( 2302 )   PDF (171KB) ( 68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