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期刊信息
  • 月刊(每月20日出版)
    1950年创刊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中国昆虫学会
    国内邮发代号:2-153
    国外发行代号:Q61
    ISSN 0454-6296
    CN 11-1832/Q
本期目录
1986年 第29卷 第3期 刊出日期:1986-07-15
全选: 隐藏/显示图片
  • 论文
    川楝素抑制粘虫幼虫化学感受器诱发峰的观察
    施玉樑, 王文萍, 廖春燕, 赵善欢
    1986, 29(3):  233-238. 
    摘要 ( 2288 )   PDF (818KB) ( 62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用充以肌醇(20m mol/L)或蔗糖(10m mol/L)的玻璃微管做刺激-记录电极接触粘虫(Mythimna separata)幼虫的下颚须或下颚瘤状体顶端,可诱起化学感受器发放峰。这种作用在感受器同渍过川楝素溶液(5×10-5g/ml)的滤纸接触15分钟后被抑制。冲洗或经一段时间自行恢复后,抑制可逐渐解除。进一步提高川楝素浓度可使感受器对肌醇和蔗糖的反应完全和不可逆地丧失。
    大螟雄蛾触角对性外激素及其类似物的电生理反应
    伍德明, 崔君荣
    1986, 29(3):  239-245. 
    摘要 ( 2439 )   PDF (411KB) ( 66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电生理试验显示出:大螟Sesamia inferens(Walker)雄蛾触角对Z11-16:Ac(A)oZ11-16:OH(B)激起强烈的触角电位(EAG)反应,Z11-16:ALD?,E11-16:Ac(D),Z9-14:Ac(E)和Z7-12:Ac(F)四种化合物也能激起较强的EAG反应;A化合物的刺激阈比B高,此两种化合物5:5比例时,激起的反应最强烈。电生理的试验推测,雄蛾触角对A和B两种化合物的感受,是通过触角内两种不同类型的嗅觉感受器。A和B不同比例混合后,田间诱蛾试验证明:在9:1,8:2,5:5的比例时,其诱蛾量远远超过单独的A化合物;E加入A与B的混合物中,起抑制诱蛾的效果,上述试验表明,Z11-16:OH是大螟的性诱剂。
    蓖麻蚕和家蚕中的谷胱甘肽及正丁基高半胱氨酸亚砜亚胺对它的抑制作用
    高济宗, 许廷森
    1986, 29(3):  246-251. 
    摘要 ( 2765 )   PDF (417KB) ( 73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本文利用乙醛酸排除昆虫中比较高的游离半胱氨酸的干扰,用5,5′-二硫代双(2-硝基苯甲酸)(DTNB)方法测定了蓖麻蚕、家蚕中还原谷胱甘肽的含量及其组织分布,观察到脂肪体、后部丝腺、中肠等均含有非常丰富的谷胱甘肽(GSH),说明谷胱甘肽在昆虫氨基酸的代谢调节控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蓖麻蚕和家蚕中,GSH含量及分布有所区别。五龄中期注射S-正丁基高半胱氨酸亚砜亚胺(BSO)引起家蚕脂肪体GSH含量明显降低,提示蚕γ-谷氨酰半胱氨酸合成酶受RSO强烈抑制;五龄后期,可能由于合成酶活力及GSH周转率均处于较低水平,未观察到GSH含量有明显下降。
    小地老虎飞行肌的超微结构与飞行能力的研究
    王荫长, 尤子平
    1986, 29(3):  252-258. 
    摘要 ( 2372 )   PDF (972KB) ( 63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电镜观察的结果表明,小地老虎Agrotis ypsilon Rottem。的飞行肌具有十分发达的肌原纤维与线粒体;肌原纤维的收缩率较小,说明肌纤维对翅的高频振荡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在吊飞状态下,翅振频率高达100—120赫兹,飞速为7,500米/小时,一次能持续飞行10多小时。飞行时的呼吸率较静息时增加100倍左右,胸温升高5—9℃,每小时消耗脂肪5毫克。起飞的临界温度为8℃,其飞速随温度升高而提高。
    小地老虎及粘虫幼虫对灭幼脲表现自然耐药力的体壁结构和生化基础
    龚国玑, 王荫长, 尤子平
    1986, 29(3):  259-266. 
    摘要 ( 2411 )   PDF (949KB) ( 69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小地老虎Agrotis ypsilon rottem.幼虫对灭幼脲具有一定的自然耐药力。本文以粘虫Mythimna separata(Walker)作为敏感性虫种与之进行比较,实验结果表明,灭幼脲对两种试虫的室内毒力相差4倍左右,引起差异的原因,在体壁结构方面主要在于:(1)小地老虎幼虫的表皮层较粘虫的厚4.2倍左右;(2)上表皮不是匀质结构,依靠少数蜡道与体表沟通;(3)几丁质片层内的孔道数较少,仅及粘虫的1/4。由此构成了表皮对疏水性的灭幼脲表现抗穿透的性能。小地老虎幼虫体壁还含有较强的生化防卫体系,灭幼脲对多功能氧化酶、芳基酰胺酶有明显激活效应,这两种酶都是灭幼脲的降解酶。由此认为,小地老虎幼虫对灭幼脲所表现的自然耐药力,是由体壁的抗穿透性能以及由灭幼脲所激活的适应酶所造成。
    白薯天蛾的复眼结构及形态特征
    高慰曾
    1986, 29(3):  267-271. 
    摘要 ( 2561 )   PDF (1337KB) ( 62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白薯天蛾Herse convolvuli L.复眼的外部形状与棉铃虫蛾Heliothis armigera Hübner眼虽较相似但其结构却明显不同,大小也不等,其长为4.28毫米,宽为3.78毫米,整个复眼大约有27,000个小眼组成。小眼密度为1177.9/毫米,约为棉铃虫蛾小眼密度的1/3。复眼不同部位上的小眼长度不等,侧部最短,背、后、前、腹依次递增。视杆长度占小眼总长的比例明显地短于棉铃虫,其侧部小眼的视杆约占小眼总长的23%,而腹部视杆仅占小眼总长的18%左右。屏蔽色素移动的幅度也较小,当充分光适应色素带最宽时才仅占屈光器加透明区总长的35%左右,同样条件下棉铃虫蛾眼的色素带可宽达80%以上。网膜细胞在透明区基部膨大,细胞核大多数在此集中。本文对小眼及小眼间16个不同水平的横切面进行了形态上的描述并根据小眼结构上的某些特征讨论了与其功能和蛾子趋光行为之间相关的一些问题。
    华北棉区棉铃虫种群动态与其为害特征分析
    丁岩钦
    1986, 29(3):  272-282. 
    摘要 ( 2436 )   PDF (680KB) ( 55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本文述及棉铃虫为害特性及其与为害后棉株的补偿作用关系。根据棉株生命表资料,蕾期棉株蕾花的脱落主要系由棉铃虫为害所致。而铃期蕾铃的脱落,则主要系由棉株的生理条件。在蕾期,前三周内蕾花被害脱落后,棉株的补偿作用是很高的,从第四周起补偿作用逐渐下降,而到铃期阶段时补偿作用降至很低水平。因此蕾期棉株遭受一定数量以内的棉铃虫为害,而使蕾花脱落后,反而可促使棉花增产。根据棉铃虫生命表资料,从卵期至三龄末幼虫期的累计死亡率占总死亡率的90%以上,结合幼虫死亡率与不同龄期为害水平分析,棉铃虫对棉株的主要为害阶段系在2—3龄期,其对果实的为害量占总为害的65%。而棉株被害蕾铃的田间空间分布型系遵从负二项分布,期公共K值为3.4626。
    林木营养与虫害——油松施氮肥的抗虫效应
    周章义, 苏西林, 张佐双
    1986, 29(3):  283-290. 
    摘要 ( 2531 )   PDF (453KB) ( 66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本文探讨了油松施氮肥后的抗虫效应。1981—1983年试验油松每年以两种方法施尿素5次。根施尿素每次用量为0.1和0.2公斤/株或采用重量比是1:200的尿素溶液进行叶面喷雾。实验结果如下:(1)枯梢率低于对照树;(2)松大蚜、松梢螟和红蜘蛛的虫口数量减少;(3)树皮和树叶中的总氮量、粗纤维素、粗灰分含量增加,而可溶性糖含量下降。经统计分析,上述结果和对照树相比有显著差异。结果表明,施氮肥不仅会增强树势,还会增强树的抗虫性而减轻虫害。我们认为,其主要作用机理是树木营养成分的明显改变影响了昆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
    云南、贵州蝗虫的新种
    郑哲民, 梁铬球
    1986, 29(3):  291-294. 
    摘要 ( 2147 )   PDF (260KB) ( 45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湖南省蝗虫的初步调查
    魏凯, 印象初
    1986, 29(3):  295-301. 
    摘要 ( 2051 )   PDF (397KB) ( 60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园林蚧虫新种记述(同翅目:蚧总科)
    王子清, 邱元英
    1986, 29(3):  302-305. 
    摘要 ( 2035 )   PDF (273KB) ( 53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线盾蚧属一新种(同翅目:蚧总科)
    吴世君
    1986, 29(3):  306-307. 
    摘要 ( 2151 )   PDF (117KB) ( 46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广东小毛瓢虫新种记述(鞘翅目:瓢虫科)
    庞雄飞
    1986, 29(3):  308-311. 
    摘要 ( 2327 )   PDF (220KB) ( 59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图夜蛾属一新种(鳞翅目:夜蛾科)
    陈一心
    1986, 29(3):  312-313. 
    摘要 ( 2144 )   PDF (87KB) ( 49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宽埃螨各胚后发育期形态的研究(中气门目:蝠螨科)
    王灵岚, 孙玉梅, 王敦清
    1986, 29(3):  314-323. 
    摘要 ( 1886 )   PDF (1845KB) ( 46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微孢子虫对马尾松毛虫生存率和繁殖力的影响
    卢川川, 徐兴耀, 梁桂棠
    1986, 29(3):  324-326. 
    摘要 ( 1987 )   PDF (169KB) ( 56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昆虫分类学国际咨询会简介
    吴燕如
    1986, 29(3):  326-326. 
    摘要 ( 1990 )   PDF (56KB) ( 54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大袋蛾雄虫触角的细微结构
    赵博光, 黄金生, 张飞龙
    1986, 29(3):  327-331. 
    摘要 ( 2219 )   PDF (536KB) ( 79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粉尘螨分离的一种新方法
    卜宝春, 洪守书
    1986, 29(3):  332-336. 
    摘要 ( 2232 )   PDF (333KB) ( 63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中国肿跗姬蜂属一种新纪录
    王淑芳
    1986, 29(3):  336-336. 
    摘要 ( 2167 )   PDF (55KB) ( 56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昆虫在物理及化学压力下产生的神经活性物质
    张宗炳, 罗远
    1986, 29(3):  337-344. 
    摘要 ( 2261 )   PDF (757KB) ( 58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昆虫在物理及化学压力下会产生许多神经活性物质,其中最主要的是由心侧体释放神经活性因子,及由腹神经索释放的神经有毒物质。前者的化学鉴定虽尚未完全肯定,但按照较近的研究,可能为章鱼胺、后者曾一度被一些工作者鉴定为L-亮氨酸,但另一些工作者则鉴定为酪胺。酪胺是由酪氨酸脱羧形成的,而酪氨酸脱羧酶的活性在DDT处理下增加。本文对各种神经活性物质的关系及它们的生理意义进行了讨论,指出了这些活性物质在正常情况下具有调节生理活动的功能,但超量存在时,反而引起不正常的生理改变,甚至引起中毒与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