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期刊信息
  • 月刊(每月20日出版)
    1950年创刊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中国昆虫学会
    国内邮发代号:2-153
    国外发行代号:Q61
    ISSN 0454-6296
    CN 11-1832/Q
本期目录
1998年 第41卷 第-1期 刊出日期:1998-12-20
全选: 隐藏/显示图片
  • 研究论文
    试论拓宽生物防治范围,发展虫害可持续治理
    严毓骅
    1998, 41(-1):  1-4. 
    摘要 ( 2678 )   PDF (304KB) ( 134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该文针对我国生物防治资源极其丰富和农民经济实力薄弱的特点,结合我国微孢子虫治蝗和苹果园植被多样化持续治理虫害的成果,论述了应如何发展和拓宽具有我国特色的害虫生物防治,进一步提高综合防治水平,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杀虫药剂和植物次生性物质对棉铃虫羧酸酯酶的诱导作用
    高希武 赵颖 王旭 董向丽 郑炳宗
    1998, 41(-1):  5-11. 
    摘要 ( 3186 )   PDF (384KB) ( 95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棉铃虫Helzcoverpa armigera中肠羧酸酯酶(CarEs)比活力随幼虫发育阶段呈有规律的变化。5日龄以前CarEs比活力增长比较缓慢,5日龄以后Cares比活力快速增长,8日龄开始CarEs比活力下降,直到预蛹期,CarEs比活力又开始上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到的9条同功酶带中,E2、E4、E5、E6、E7和E9对β-乙酸萘酯(β-NA)的水解活性高于对a—乙酸萘酯(a-NA),E1、E3、和E8对上述两种底物的水解活性正好相反,对a-NA活性高于对β-NA。低剂量的对硫磷、马拉硫磷、倍硫磷、增效磷(SVl)、灭多威和溴氰菊酯对棉铃虫中肠CarEs比活力和对底物的亲和力具有明显的影响。药剂处理后48 h,Cares的比活力明显降低,对底物的亲和力则与药剂的种类有关。马拉硫磷处理后48h,在观察到的6条主要同功酶带中,E3的活性明显降低,其次是E6、E2和E1;而E5的活性则明显升高,斟的活性也有所升高。用含0.01%的芸香苷、2-十三烷酮和槲皮素的人工饲料饲养棉铃虫经2代或7代后,CarEs比活力均明显升高。
    有机磷药剂对棉铃虫羧酸酯酶的抑制作用
    王旭 高希武 郑炳宗 李海涛
    1998, 41(-1):  12-18. 
    摘要 ( 2715 )   PDF (395KB) ( 104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该文分别以。A-乙酸萘酯和β-乙酸萘酯为底物比较了22种常用有机磷药剂对棉铃虫 Helicoverpa armigera羧酸酯酶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棉铃虫羧酸酯酶对底物空间构型比较敏感,敌敌畏、对氧磷、地亚农、喹硫磷、马拉氧磷、异稻瘟净、增效磷、杀螟松抑制棉铃虫羧酸酯酶的能力较强。有机磷药剂抑制棉铃虫羧酸酯酶能力与其化学结构显著相关,氧化型的有机磷抑制能力明显强于硫代型的有机磷;乙氧基取代的有机磷抑制能力明显强于甲氧基取代的有机磷。
    棉铃虫乙酰胆碱酯酶(AChE)的体躯分布及部分纯化
    高希武 周序国 王荣京 郑炳宗
    1998, 41(-1):  19-25. 
    摘要 ( 2934 )   PDF (393KB) ( 115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该文研究了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乙酰胆碱酯酶(AChE)的体躯分布及部分纯化技术。在幼虫和成虫体内均以头部AChE活性最高;AChE在成虫和幼虫头、胸、腹部的活性分布分别为78.2%、3.9%、17.9%和90.3%、6.5%和3.2%。通过用Sepharose 4B和Sephadex G-200纯化后,AChE的最高纯化倍数为3.66和17.74倍。样品和洗脱液中含有Triton X-100时,纯化倍数明显高于无Triton X-100的处理组。
    不同地区小菜蛾种群羧酸酯酶的毒理学性质研究
    李腾武 高希武 郑炳宗 朱树勋 司升云
    1998, 41(-1):  26-33. 
    摘要 ( 3652 )   PDF (448KB) ( 119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在1995~1997年对湖北武汉、河北张家口地区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L.)种群的抗药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对阿维菌素的抗性和台湾敏感种群相比,武汉种群抗性为4.3倍,张家口种群抗性为1.8倍;对马拉硫磷的抗性武汉和张家口种群分别为2.2和2.9倍;对氟铃脲的抗性分别为3.2和0.5倍;对溴氰菊酯的抗性分别为2.4和1.7倍。对羧酸酯酶(Care)的研究结果表明,三个种群幼虫CarE对a-乙酸萘酯或β-乙酸萘酯(a或β-NA)水解活性差异显著,但成虫Care活性没有明显差异。武汉和张家口种群幼虫CarE对a-NA和β-NA的亲和力没有明显差异,但是武汉种群幼虫Care对底物的亲和力高于张家口种群。敏感品系Care对a—NA的亲和力明显高于对β-NA,相差约3倍。不同类型的抑制剂对小菜蛾幼虫CarE的抑制能力不同。增效磷和对氧磷对敏感品系CarE水解a-NA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分别比对武汉种群Care的抑制作用大4.577倍(SVl)和2.576倍(对氧磷)。
    小菜蛾对定虫隆抗性种群的选育及交互抗性研究
    吴青君 朱国仁 赵建周 张兴 高希武
    1998, 41(-1):  34-41. 
    摘要 ( 3199 )   PDF (461KB) ( 103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用昆虫生长调节剂(insect growth regulator,简称IGR)定虫隆(chlorfluazuron)对源自深圳田间的小菜蛾(SZ-S)Plutella xylostella(L.)在室内进行抗性种群选育,经过8代饲养和6次药剂汰选,获得抗性种群(CH-R),与相对敏感种群Sz—S比较,抗性指数(R1)为23.78倍。CH-R种群在去除选择压力条件下饲养5代,抗性逐渐下降。抗性汰选前后分别测定了10种药剂的剂量—死亡毒力回归线,发现CH—R抗性种群对三氟氯氰菊酯、氯氰菊酯、辛硫磷、喹硫磷、灭多威、磺胺脲类衍生物—杀螨隆、微生物杀虫剂Bt和齐墩螨素无明显交互抗性,抗性倍数为0.4-1.7;对两种沙蚕毒素类杀虫剂杀螟丹和杀虫丹的敏感性却有所上升,有负交互抗性趋势。活体增效剂试验表明,增效醚(PBO)和三苯基磷酸酯(TPP)对定虫隆均有一定的增效活性,PBO的增效比最高为29倍,能够完全抑制对定虫隆的抗性,说明多功能氧化酶可能是主导抗性机制之一。
    小菜蛾对定虫隆的抗性生化机制初探
    吴青君 朱国仁 赵建周 张兴 高希武
    1998, 41(-1):  42-48. 
    摘要 ( 2865 )   PDF (391KB) ( 106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以定虫隆汰选的抗性指数为23.78倍抗性种群(CH-R),并以上海田间种群(SH-R,对定虫隆的抗性指数为9.16倍)作为参比种群,研究小菜蛾Plutella xylostlla(L.)对定虫隆的抗性机制,结果表明:CH—R种群多功能氧化酶O-脱甲基活力比相对敏感种群(SZ-S)提高1倍,而SH-R种群多功能氧化酶O-脱甲基活力虽有所提高,但与SZ-S种群相比差异并不显著;CH-R和SH-R种群羧酸酯酶比活力均明显高于Sz-S种群,分别为SZ-S种群的4.61和2.18倍,且CH-R种群的Km仅为SZ-S种群的1/20;酸性磷酸酯酶和碱性磷酸酯酶比活力种群间无明显差异;CH-R种群的几丁质酶活力降低48%,酚氧化酶活力降低60%。说明小菜蛾对定虫隆的抗性机制具有多因子性,多功能氧化酶解毒代谢能力的提高可能是主导抗性机制之一,羧酸酯酶、几丁质酶和酚氧化酶也参与了小菜蛾对定虫隆的抗性。
    松毛虫赤眼蜂和螟黄赤眼蜂羧酸酯酶性质比较研究
    宗静 高希武 郑炳宗 张帆 孙光芝
    1998, 41(-1):  49-54. 
    摘要 ( 2677 )   PDF (319KB) ( 149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该文对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和螟黄赤眼蜂T.Chilonis羧酸酯酶的毒理学和生物化学性质进行了初步研究。由时间进程曲线确定了赤眼蜂羧酸酯酶活性测定中的最适反应时间为40min。对两种赤眼蜂单头羧酸酯酶活性的测定表明,松毛虫赤眼蜂羧酸酯酶活性主要分布在0—1OD/(mg·min)之间,而螟黄赤眼蜂羧酸酯酶活性主要分布在1-4OD/(mg·min)之间。比较两种赤眼蜂羧酸酯酶米氏常数(Km)值,螟黄赤眼蜂羧酸酯酶对底物的亲和力比松毛虫赤眼蜂羧酸酯酶对底物的亲和力高。对氧磷对螟黄赤眼蜂和松毛虫赤眼蜂羧酸酯酶的抑制作用没有明显差异,而对氧磷对松毛虫赤眼蜂羧酸酯酶的抑制作用明显强于磷酸三苯酯(TPP)。该文还将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 (Hubner)羧酸酯酶部分性质与两种赤眼蜂作了比较。
    番茄枝叶提取物对菜粉蝶产卵的忌避作用
    吴文伟 陈建新 管致和
    1998, 41(-1):  55-59. 
    摘要 ( 3536 )   PDF (277KB) ( 94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生物测定结果表明,番茄枝叶的甲醇和水溶性乙醇提取物(简称Em、Em-eEe)对菜粉蝶均有显著的产卵忌避作用;其中Ee、Em—e和Em第1天的产卵忌避率分别为87.4%、85.1%和50.5%,均达到差异显著水平。番茄枝叶乙醇提取物(Ee)不仅能显著地忌避菜粉蝶产卵,而且还强烈地干扰其产卵行为。在网室中,Ee的3个剂型试验结果表明,只有剂型“Ee+0.1%吐温—80”对莱粉蝶的产卵忌避率达到差异显著水平,第6天的忌避率仍达35.4%。
    苜蓿切叶蜂滞育的诱导因素研究
    李瑞军 陈合明 贾涛
    1998, 41(-1):  60-67. 
    摘要 ( 3302 )   PDF (478KB) ( 117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苜蓿切叶蜂Megachile rotundata(F.)预蛹的滞育主要受光周期和温度的影响。雌蜂感受光周期的变化是决定子代预蛹是否进入滞育的一个主要因素;当代的幼期,特别是高龄幼虫(约3龄)到预蛹这一阶段所感受的温度变化,对预蛹滞育有很大的影响,此期如果环境温度低于(21.59±1.03)℃,可有超过50%的个体进入滞育。此外,放蜂地区的纬度及蜂的代次对预蛹的滞育亦有重要的影响。
    螟黄赤眼蜂在棉田的有效扩散距离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张青文 王立和 杨淑霞 蔡青年 张帆
    1998, 41(-1):  68-75. 
    摘要 ( 2861 )   PDF (443KB) ( 108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1994~1995年,在山东禹城棉田进行了田间释放螟黄赤眼峰Trichogramma chilonis试验,结果表明:①螟黄赤眼峰的有效扩散距离与日照时数有关, 日照时间越长,有效扩 散距离越远;②螟黄赤眼蜂在棉田的群体有效扩散距离与放蜂期间的田间平均气温呈显著正相关, 田间气温较高时(>24℃),螟黄赤眼蜂可扩散到25m以远;当田间平均气温较低时(<20.7℃),使100%的蜂个体都仅仅分布在距放蜂点25m的范围内。6~8月份, 螟黄赤眼蜂在田间的有效扩散距离为10~25m;③降雨可严重抑制赤眼蜂的田间扩散;④湿度与螟黄赤眼蜂在棉田有效扩散距离呈显著负相关,当湿度太大时(相对湿度>89%),使螟黄赤眼蜂聚集在放蜂点附近;⑤风速和风向不仅可影响螟黄赤眼蜂的田间有效扩散距离,而且也影响赤眼蜂的田间扩散方向。
    螟黄赤眼蜂在棉田的扩散方向及其与风速风向的关系
    王立和 张青文 杨淑霞 蔡青年 张帆
    1998, 41(-1):  76-81. 
    摘要 ( 3162 )   PDF (318KB) ( 110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1994—1995年,在山东禹城进行了螟黄赤眼蜂Trichogramma chilonis在棉田的扩散方向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结果表明:①螟黄赤眼蜂在棉田的扩散方向主要是受当时的风向和风速影响,其次是光照;②当平均风速为1.6 m/s时,螟黄赤眼蜂非常明显地顺风扩 散;当平均风速为1.1 m/s时,顺风扩散稍高于逆风扩散;当平均风速为0.9—1.0 m/s 时,逆风扩散高于顺风扩散;当平均风速为0.6 m/s时,各方向上扩散差异不大。③第二代棉铃虫发生期(7月上旬以前),螟黄赤眼蜂主要向西南和西北方向扩散;第三代棉铃虫发生期(7月),螟黄赤眼蜂各方向均等扩散;第四代棉铃虫发生期(8月中旬以后),螟黄赤眼蜂主要朝东和东北及北扩散。④总结6次放蜂情况,西和南两个方向上扩散均较少。
    苹果园植被多样化在果树害虫持续治理中的作用
    于毅 严毓骅
    1998, 41(-1):  82-90. 
    摘要 ( 3059 )   PDF (516KB) ( 125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1992-1995年对四个不同类型苹果园进行了系统调查,结果表明引入夏至草、泥胡菜等有益杂草并与树行间种植的紫花苜蓿搭配的生草园,捕食性天敌发生量大,种群稳定,发生高峰期较免耕园、清耕园提前7d左右;害虫发生量低,种群数量变化平稳,无突增现象,生草园在未施用任何杀虫、杀螨剂的情况下,树冠上蚜虫、叶螨和潜叶蛾的平均虫口密度均低于免耕园、清耕稀植园和密植园。生草园寄生性天敌的数量亦明显增加,金纹细蛾的寄生率高达62.7%,分别是免耕园、清耕稀植和密植园的1.34倍、16.9倍和17.9倍。果园植被多样化可使地面植被上的天敌数量逐年成倍提高,生草第3年捕食性天敌的数量是生草当年的12.5倍,树冠上天敌量亦明显增加,益害比大大提高,生草第2年树冠上最大蝽螨比为1∶14.4,与原先油菜与紫花苜蓿搭配生草5年的效果相近。除当年生草果园(1992年)早期施用1次杀螨剂—螨克外,1993、1994年均未施用任何杀虫、杀螨剂,通过天敌的自然控制作用,有效地控制果树害螨、蚜虫和金纹细蛾等次生性害虫的为害。
    湖北潜江农田景观中步甲和蜘蛛的群落结构
    胡敦孝,宇振荣,韩纯儒,何家海, M.G.Paoletti
    1998, 41(-1):  91-97. 
    摘要 ( 4149 )   PDF (401KB) ( 124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1995年6~10月在湖北省潜江市郊用陷阱法研究了不同农田景观元素中步甲和蜘蛛的群落结构,结果表明:10类农田景观元素中的五类景观元素,即稻田边缘,农林间作地,不打药的滩田,少打药的旱田和植被丰富的庭院菜地分别在步甲和蜘蛛的贮存上有重要意义。1)稻田边缘步甲和蜘蛛物种的多样性指数和物种数均最高。2)农林间作地步甲和蜘蛛的均匀度居首位,多样性指数位居第二。3)不打药的滩田步甲和蜘蛛的发生数量多,步甲的主要物种为爪哇屁步甲Pheropsophus javanus和耶屁步甲.Jessoensis。蜘蛛的主要物种为星豹蛛Pardosa astrigera。4)少打药的旱田发生的步甲数量多,主要物种为大劫步甲Lesticus magnus。5)植被丰富的庭园菜地发生的蜘蛛数量多,主要蜘蛛物种为沟渠豹蛛Pardosa laura。步甲或蜘蛛物种和景观元素的对应分析表明了优势步甲大劫步甲,爪哇屁步甲,耶屁步甲和优势蜘蛛沟渠豹蛛,星豹蛛,雾豹蛛Pardosa nebulosa,拟环纹豹蛛 P.Pesudoannulata和类水狼蛛Pirata piratoides各自的适生环境,同时也表明了这些景观元 素与常规管理农田(如水稻田,商业性菜地和棉田)之间在步甲、蜘蛛物种上的联系,这为农田景观的合理设计,保证农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参考。
    红胫戟纹蝗痘病毒形态及理化性质研究
    王丽英 杨红珍 余晓光 阿不都·外力 巴哈提亚尔
    1998, 41(-1):  98-104. 
    摘要 ( 2802 )   PDF (1812KB) ( 107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红胫戟纹蝗Dociostaurus kraussi是新疆草原优势种蝗虫。1989年首次从新疆玛纳斯红胫戟纹蝗上分离到痘病毒Dociostaurus kraussi ntomopoxvirus(DkEPV),1992年又在新疆巴里坤发现, 自然流行率达23.3%。显微镜观察表明该病毒主要感染脂肪体。病毒球状体为圆球状,直径为2—7μm,大小差异悬殊,病毒粒子砖形或椭圆形,表面呈桑椹结构, 大小平均为144nlnx269nn。病毒DNA具有典型的核酸紫外吸收光谱。根据热变性曲线测得DkEPV—DNA的Tm,值为79.0,(G+C)%为23.7%。病毒DNA经限制性内切酶EcoRI、Bgl IIH和Hind III酶切后,分别得到29、21和18个片段。以λDNA Hind III酶切片段为标准分子量,计算出各酶切片段的分子量为155.45x106、155.69x106和155.40x106D, 由此得出DkEPV—DNA总分子量为55.5x106D。
    意大利蝗痘病毒一些特性研究
    李永丹 王丽英 阿不都·外力 余晓光 阿依加玛力 巴哈提亚尔
    1998, 41(-1):  105-110. 
    摘要 ( 3020 )   PDF (2206KB) ( 98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电镜观察意大利蝗痘病毒的包涵体大多数为椭圆形,少数为近圆形,大小相差极为悬殊。病毒粒子呈卵圆形,表面桑椹状。病毒粒子髓核呈圆筒状,其纵切面内绳索结构折叠2—3次,横切面可以看到2—3个圆点,侧体也圆筒状,均匀包围在核衣壳外面。DNA经限制性内切酶LoR I酶切产生16个DNA片段,据此求得DNA分子量为135.7×106D。 意大利蝗痘病毒包涵体的裂解释放病毒速度快,在相同条件下比亚洲小车蝗痘病毒包涵体裂解释放病毒粒子快。当温度恒定(37℃),在一定的pH值内(pH 9.0—11.5),随pH值的升高包涵体裂解释放病毒粒子速度加快。当pH值恒定(11.2),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25~40℃),随温度的升高包涵体的裂解释放病毒粒子速度加快。
    植物次生物质诱导作用对杀虫药剂毒力影响研究
    董向丽 高希武 郑炳宗
    1998, 41(-1):  111-116. 
    摘要 ( 3253 )   PDF (316KB) ( 120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通过培养基混药法测定了芸香甙、槲皮素和2—十三烷酮三种植物次生物质的诱导作力的影响。芸香甙的诱导作用提高了棉铃虫对甲基对硫磷和灭多威的耐药性,而对溴氰菊酯毒力的影响则随诱导时间的不同而异;槲皮素的诱导作用提高了棉铃虫F2代对灭多威的毒力,槲皮素的诱导作用对溴氰菊酯的毒力无影响;2—十三烷酮的诱导作用提高了棉铃虫对溴氰菊酯的耐药性,提高F1代对灭多威的敏感度,而对甲基对硫磷的毒力影响不大。
    蝗虫微孢子虫病在草原蝗虫优势种种群及空间的分布
    张龙 严毓骅 潘建梅 张卓然
    1998, 41(-1):  117-125. 
    摘要 ( 3707 )   PDF (475KB) ( 93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在采用蝗虫微孢子虫Nosema locustae防治过的草场中进行抽样调查,研究了草原蝗虫优势种类、混合种群平均密度与蝗虫微孢子虫疾病分布之关系,以及该疾病的空间分布。在防治后的当年,蝗虫微孢子虫疾病的感染率随着混合种群平均密度及靶标蝗虫亚洲小车蝗Oedaleus asiaticus的感病率的下降而降低。但是,次靶标蝗虫如宽须蚁蝗Myrmeleotettixpalpalis(一种中后期发生的种类)其感病率呈上升趋势,表明该疾病可在不同发生期种类蝗虫之间进行有效地传播。病蝗虫在防治后第7d其空间分布呈随机分布(Poisson),第28d 则是聚集分布,第40d时也呈聚集分布。于1993年、1994年对1988年(样区Ⅱ)、1989 年(样区Ⅲ)采用微孢子虫防治过的草场进行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在二个样区中,二年混合种群平均虫口密度与混合种群的平均感病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0.289, r=0.479)。蝗虫微孢子虫病在主要优势种,如亚洲小车蝗、宽须蚁蝗、白边痂蝗Bryode maluctuosumluctuosum、皱膝蝗Angaracris /I>spp.、毛足棒角蝗Dasyhippus barbipes均有分布。二个样区中的混合蝗虫种群的平均感病率在1994年显著低于1993年。混合蝗虫种群的种类组成也有所变化,与1993年相比,1994年宽须蚁蝗及白边痂蝗的比例上升较大,而亚洲小车蝗的比例下降。经过5—7年的扩散,蝗虫微孢子虫病至少可扩散距防治区1 000m,其扩散方向可能与风及地势等有关。
    玉米内生杀虫工程菌对玉米螟的离体及活体生物测定
    徐静 张青文 田海月 周明牂
    1998, 41(-1):  126-131. 
    摘要 ( 2721 )   PDF (324KB) ( 112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12#Bt/CXC是以能定植在玉米维管束系统的内生菌I>Clavibacter xyli subsp.Cynodon—tis(CXC)为宿主菌,将Bt urstaki的δ—内毒素基因cryIA?整合到其染色体上形成的内生工程菌。以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 Guenee为供试昆虫的生测结果表明:在同一浓度下,12#菌株对玉米螟的毒力均高于野生型Bt菌株HD73和空白对照(最低浓度除外)。浓度最高时12#处理的死亡率为63%,而m工73为53%,死亡率与浓度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12#大于rHD—73。在用12#Bt/CXC接种玉米的活体生测中,人工接虫4周后检测,注射接种法效果明显优于种子处理法。不同浓度的注射接种处理,玉米螟幼虫减少率最低70%,最高可达96%,与未处理对照相比差异显著。12#菌剂处理后对玉米螟的生长发育也有抑制作用,虫体重减轻26.4%~44.5%,处理株虫龄平均为2龄,而对照株为4龄。
    重点单项诱杀措施复合配置对棉铃虫的诱杀效果及规格比较
    魏国树 张青文 蔡青年 周明胖 孙玉廷
    1998, 41(-1):  132-139. 
    摘要 ( 2686 )   PDF (501KB) ( 103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不同灯光与性诱剂或杨树枝把的复合配置处理对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成虫均具有较明显的诱杀作用,其各自的田间控制效果各不相同,且明显与棉铃虫田间实际发生的相对程度有关。在一定范围内,棉铃虫发生量大的世代或年份,控制效果较好,发生量超常大时控制效果有所降低。综合分析比较该几种复合配置诱集源处理的诱蛾量、田间百株卵量、幼虫量及其对棉铃虫有效态天敌量的影响等因素,结果显示:在不同灯光与性诱剂或杨树枝把的复合配置处理中,以高压汞灯和性诱剂复配效果最好,双波灯与性诱剂的复配效果稍差。高压汞灯与性诱剂、双波灯与性诱剂复配处理区的百株卵量在160 m内分别比对照降低34.5%、28.6%。性诱剂宜设置于高压汞灯区外围80—160 m外,以形成两者空间和时间上的互补。
    昆虫数学形态学研究及其应用展望
    沈佐锐 于新文
    1998, 41(-1):  140-148. 
    摘要 ( 3451 )   PDF (666KB) ( 190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数学形态学是用数学方法描述或分析一个物体图象的形状的理论和方法,是图象处理和图象识别技术的发展,但在生物学当中的应用还很有限。本文介绍了一个新的分支学科——昆虫数学形态学,包括三方面的内容:①昆虫数学形态学技术研究,涉及昆虫图象数字化技术和昆虫图象处理与识别技术;②昆虫数学形态学理论研究,主要以昆虫图象的解释和理解研究及昆虫数学形态学与分类学等学科的关系研究为主;③昆虫和昆虫数学形态学应用基础研究,涉及昆虫数学形态学数据库及其分析软件开发,昆虫图象的机器学习和计算机视觉等内容。昆虫数学形态学理论和方法与计算机视觉技术相结合,在害虫虫情监测、昆虫多媒体专家系统的构建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昆虫学多媒体信息获取与处理方法的初步研究
    张星 沈佐锐
    1998, 41(-1):  149-155. 
    摘要 ( 2740 )   PDF (2011KB) ( 110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该文介绍了多媒体信息包括文字信息、音频信息、视频信息和图象信息的获取及其数字化制作技术。较详细地介绍了制作这些媒体资料所需的软硬件环境及具体的操作步骤。这里包括了文字的录入和处理;声音的录制和处理;数字视频的制作,包括昆虫摄像技术、各种来源的视频信息捕获、视频信息的处理等;数字图象的制作,包括昆虫的摄影技术、图象扫描、图象处理等。
    农作物重大害虫发生规律研究与“九五”趋势分析
    胡伯海 沈佐锐
    1998, 41(-1):  156-162. 
    摘要 ( 2812 )   PDF (416KB) ( 107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考查我国农作物重大害虫历史发生状况,研究粘虫Mythimna separata Walker、稻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stal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ee、二化螟Chilo sup pressalis Walker、三化螟Tryporyza incertulas Walker、麦蚜Schizaphis graminum Rondani、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 Guenee、棉铃虫Helicoverpar armigera (Hubner)等害虫的长期发生规律,初步发现粘虫、二化螟、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玉米螟等长期变化有约16年周 期现象,稻飞虱、三化螟有12年左右周期性规律,二化螟、稻纵卷叶螟、麦蚜、棉铃虫等发生周期约11年。根据害虫规律性作出“九五”期间发展趋势预测。
    中国菱猎蝽属厘订(半翅目:猎蝽科:真猎蝽亚科)
    彩万志 王运兵
    1998, 41(-1):  163-179. 
    摘要 ( 3841 )   PDF (5951KB) ( 121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文中对国产的7种菱猎蝽作了比较详细的再描述与图示;短刺菱猎蝽Isyndus bre vispinus Breddin、毛翅菱猎蝽I .Lativentris Distant、毛足菱猎蝽I.Pilosipes Reuter被视为 有效种或独立种;I.Sinicus Hsiao et Ren 和I.Yunnananus Ren分别被认为是毛足菱猎蝽 I.Pilosipes Reuter和毛翅菱猎蝽I.Lativentris Distant的同物异名;短刺菱猎蝽为中国新纪录;所有种的阳茎构造均为首次报道;此外,还编制了该属中国已知种类分种检索表。
    中国长足虻科六新种记述(双翅目)
    杨定
    1998, 41(-1):  180-185. 
    摘要 ( 2792 )   PDF (344KB) ( 104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文中记述了长足虻科(Dolichopodidae)6新种。
    中国北方粉蛉新种及新记录 (脉翅目:粉蛉科)
    刘志琦 杨集昆
    1998, 41(-1):  186-193. 
    摘要 ( 3520 )   PDF (402KB) ( 102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该文论述了我国北方粉蛉7种,其中卷粉蛉属Helicoconis及污褐卷粉蛉Helicoconis (Helicoconis)lutea为中国新记录,另包括粉蛉属Cxraiopteryx北方粉蛉Coniopteryx(Coniopteryx)arctica sp.nov,、周氏粉蛉Coniopteryx(Oniopteryx)choui,sp.nov.、宽带粉蛉Oniopteryx(Coniopteryx)vittiformis,sp nov.3新种及圣洁粉蛉Coniopteryx Coniopteryx)parthenia(Navas & Marcet,1910)、蒙干粉蛉Coniopteryx(Xeroconiopteryx)mongolica Melnander、爪干粉蛉Onioptery(Xeroconiopteryx)unguigonarcuata Aspock & Aspock 3中国新记录种。
    中国虱齿属一新种和二新记录种(齿目:虱齿科)
    李志红 沈佐锐 李法圣 张宝峰
    1998, 41(-1):  194-199. 
    摘要 ( 3104 )   PDF (1066KB) ( 104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该文记述了中国虱蜻科虱蜡属1新种,即杨氏虱蜡Liposcelis yangi,并对2新记录 种,即暗褐虱齿 L.Brunnea Motschulsdy白虱齿 L.Pallens Badonnel,进行了再描述。
    浙江茎蝇科一新种(双翊目:茎蝇科)
    王心丽 杨集昆
    1998, 41(-1):  200-201. 
    摘要 ( 3393 )   PDF (98KB) ( 107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该文记述了浙江省茎蝇科一新种天目长角茎蝇Loxocera tianmuensis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农业大学昆虫标本馆。
    生草园中夏至草—害虫—小花蝽相互关系的研究
    杜相革 严毓骅
    1998, 41(-1):  202-204. 
    摘要 ( 2427 )   PDF (188KB) ( 101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田间麦蚜图象的边缘检测研究
    于新文 沈佐锐
    1998, 41(-1):  205-208. 
    摘要 ( 2307 )   PDF (1438KB) ( 116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