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期刊信息
  • 月刊(每月20日出版)
    1950年创刊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中国昆虫学会
    国内邮发代号:2-153
    国外发行代号:Q61
    ISSN 0454-6296
    CN 11-1832/Q
本期目录
2001年 第44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01-02-20
全选: 隐藏/显示图片
  • 研究论文
    杆状病毒的垂直传播及绿色荧光蛋白在棉铃虫幼虫中的表达
    刘祖强, 杨复华, 齐义鹏, 朱应, 朱反修
    2001, 44(1):  1-8. 
    摘要 ( 2645 )   PDF (1113KB) ( 125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用转座穿梭系统构建了携带绿色荧光蛋白基因(gfp)的重组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rHa-FGP,以其多角体添食感染棉铃虫3龄幼虫,室内饲养3代,各代均可见自然光下发绿色荧光的棉铃虫幼虫,其中子代不再重复感染。F0、F1、F2代发绿色荧光的棉铃虫幼虫所占百分比分别为34%、20%、8%。提取虫体内的病毒多角体DNA,以PCR和斑点杂交鉴定表明,gfp不仅在亲代棉铃虫体内正常表达,而且在子代幼虫中表达,HaNPV通过卵实现了垂直传播。
    马尾松毛虫过氧化氢酶及过氧化物酶与耐药性的关系
    陈尚文
    2001, 44(1):  9-14. 
    摘要 ( 3320 )   PDF (265KB) ( 126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幼虫体内存在着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4龄幼虫的CAT和POD活力较大,其次是6龄幼虫,5龄幼虫的CAT和POD活力较4龄和6龄幼虫低。醚菊酯(etofenprox)处理后,在兴奋期(30 min),CAT和POD活力水平上升。4龄和6龄幼虫在抑制期(50 min以后),CAT和POD活力呈波动式上升,接近死亡时下降。5龄幼虫的CAT和POD活力呈波动式上升,接近死亡时下降。5龄幼虫的CAT在抑制期保持比正常虫体高的活力。结果表明,马尾松毛虫4龄、5龄和6龄幼虫与耐药性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研制酶的抑制剂具有实用意义。根据毒力测定结果,马尾松毛虫幼虫对醚菊酯的耐药力,5龄是4龄的1.43倍,6龄是4龄的1.72倍。因此,药物防治的合理时期应掌握在4龄以前较适宜。
    小菜蛾对杀虫双和杀螟丹抗药性遗传的DNA随机扩增多态性研究
    程罗根,李凤良,韩招久,李忠英,陈之浩
    2001, 44(1):  15-20. 
    摘要 ( 2503 )   PDF (1761KB) ( 117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利用室内选育119代的抗杀虫双和抗杀螟丹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品系和敏感品系,通过反复回交建立近等基因系。用Operon公司合成的80个引物对抗杀虫双近等基因系和抗杀螟丹近等基因系小菜蛾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在抗杀虫双近等基因系中有3个引物分别产生了1条特异扩增带,2个引物分别产生了2条特异扩增带,1个引物产生3条特异扩增带;在抗杀螟丹近等基因系中,有4个引物分别产生了1条特异扩增带,1个引物产生了2条特异扩增带。在培育近等基因系的多次回交过程中,与抗性有关的遗传因子被逐步置换到敏感品系的基因组中,因此可以认为这些特异带与小菜蛾对杀虫双和杀螟丹的敏感性有关。
    白背飞虱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特性的研究
    庞保平1*,程家安1,陈正贤2,李德葆2
    2001, 44(1):  21-26. 
    摘要 ( 2489 )   PDF (711KB) ( 109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应用杂交瘤技术,制备出4株高度特异性的白背飞虱单克隆抗体,分别命名为WPH-1H9、WPH-2B6、WPH-2E12和WPH-3F12。这些抗体与其它8种昆虫未发生交叉反应,其中WPH-2B6可与白背飞虱所有虫态发生反应,其余3株只与卵和雌成虫发生反应。应用免疫双扩散法鉴定抗体类型及亚类,结果表明:WPH-2B6为IgG2b亚类,其余均为IgG1亚类。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Western blot印迹分析表明,白背飞虱抗原主要由分子量分别为182、116、66.2及40 kD的4个多肽组成,其中WPH-2B6与182、116 kD的多肽结合,其余3株的单抗只与116 kD的多肽具有亲和性。最后对这些单克隆抗体在捕食作用研究中的应用潜力进行了讨论。
    褐飞虱体内保幼激素滴度变化及其与翅型分化的关系
    戴华国, 吴晓毅, 武淑文
    2001, 44(1):  27-32. 
    摘要 ( 2859 )   PDF (289KB) ( 123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用高压液相色谱及放射化学法,分别测定了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1~5龄若虫体内的保幼激素滴度与保幼激素酯酶活性变化,并用保幼激素类似物(ZR-515)进行体表点滴加以验证。结果表明,褐飞虱雌、雄4龄若虫期及雄虫的5龄若虫初期,短、长翅型间体内保幼激素滴度差异明显,可以认为该阶段是其翅型分化的关键时期。
    我国中华按蚊群体分子遗传多态研究
    马雅军1*, 瞿逢伊1, 徐建农1, 郑哲民2
    2001, 44(1):  33-39. 
    摘要 ( 2642 )   PDF (265KB) ( 108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利用RAPD-PCR技术研究了采自我国9省10个代表点的中华按蚊Anopheles sinensis自然群体的遗传多态现象,根据23个RAPD等位基因位点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①多态位点比例为68.2%~86.4%,期望平均杂合度为0.249~0.348,说明中华按蚊群体具广泛的遗传多态现象;②利用3种方法计算Fst和θ,平均值为0.069~0.111,相应的迁移率Nm为2.0~3.4,表明基因流水平较低;③中华按蚊各自然群体间的遗传一致性达0.8795~0.9973,平均遗传距离为0.041±0.033,属种内变异范围。聚类分析显示,群体间遗传距离与地理位置无对应关系。
    五种棺头蟋核型的比较研究
    尤平1,郑哲民2
    2001, 44(1):  40-45. 
    摘要 ( 3464 )   PDF (748KB) ( 113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报道了中国5种棺头蟋的核型:石首棺头蟋Loxoblemmus equestris, 2n=17, XO();小棺头蟋L. aomoriensis, 2n=11, XO(); 哈尼棺头蟋L. haani, 2n=11, XO();多伊棺头蟋L. doenitzi, 2n=11, XO()和窃棺头蟋L. detectus, 2n=11,XO()。并应用核型似近系数及进化距离对这5种蟋蟀作了聚类分析,得出5种蟋蟀的演化方向为石首棺头蟋→小棺头蟋→哈尼棺头蟋→多伊棺头蟋→窃棺头蟋。
    长角血蜱若虫发育期20-羟基蜕皮酮含量变化与表皮发生的关系
    刘敬泽1,李永良2,姜在阶2
    2001, 44(1):  46-50. 
    摘要 ( 2735 )   PDF (2960KB) ( 93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用高效液相色谱和放射免疫分析对长角血蜱Haemaphysalis longicornis若虫发育期整体蜕皮激素(20-E)含量变化进行了测定,并用扫描电镜对其表皮结构及其发生进行了观察。20-E存在于若虫整个发育期,饥饿、吸血和饱血后前4天,激素水平低(0.71~1.30 ng/头);饱血后6天明显增加,此时皮层溶离开始,蜕皮间隙形成;饱血后7天继续增加;饱血后8天,20-E含量达到高峰(8.70 ng/头),此时若虫开始沉积新的上表皮;高峰后,20-E含量急剧下降,直到蜕皮前保持低水平,此期内沉积新的原表皮,旧表皮被部分吸收。上述结果显示出20-E含量急剧增加及其高峰分别与启动皮层溶离和新的上表皮沉积相吻合,20-E与新的原表皮沉积无关。
    家蚕滞育性卵盐酸处理的靶物质
    徐世清1,郑必平1,司马杨虎1,甲斐英则2,徐俊良3
    2001, 44(1):  51-55. 
    摘要 ( 2959 )   PDF (218KB) ( 95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酯酶A4(EA4)是家蚕卵的滞育生物钟蛋白质。从家蚕C108品种产下后48 h的滞育性卵和盐酸活化处理卵分离纯化出EA4酶蛋白,使用合成的EA4活性多肽抑制因子PIN(氨基酸结构:SIFMTKQHSQ DDIIQHPLDY VEQQIHQQKQ KLQKQTLN),研究了PIN对EA4酶蛋白的作用机制。滞育性卵的EA4酶蛋白和PIN在25℃混合24h后,用矩阵辅助激光解吸离子质谱法,检测到了二者的结合体,该结合体在盐酸处理后消失;盐酸活化处理蚕卵的EA4酶蛋白和合成PIN之间没有出现这种结合体。体外25℃,滞育性蚕卵EA4的ATPase特征性活性峰在6.5 h后出现,而盐酸活化处理蚕卵的EA4在1.5 h后出现活性峰值。盐酸处理可能通过解除PIN对EA4的抑制作用,在短时间内激活EA4酶蛋白,从而活化滞育性蚕卵。
    棉铃虫抗药性监测方法——浸叶法敏感毒力基线的建立及其应用
    吴益东,陈松,净新娟*,林祥文,沈晋良
    2001, 44(1):  56-61. 
    摘要 ( 2551 )   PDF (263KB) ( 155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通过室内饲养的2个棉铃虫敏感品系,用浸叶法建立了11种常用药剂 (氯氰菊酯、溴氰菊酯、功夫菊酯、氰戊菊酯、久效磷、辛硫磷、甲基对硫磷、毒死蜱、灭多威、硫双灭多威、硫丹) 的敏感毒力基线,确定了它们的LC50值和区分剂量。并用浸叶法监测了江苏、山东、河南、安徽4省棉田2代棉铃虫对氯氰菊酯、久效磷、灭多威和辛硫磷的抗性,结果表明用区分剂量监测抗性个体频率既快速简便,又适宜于进行早期抗性检测,因此这4种药剂的区分剂量可以推广应用于棉铃虫田间抗药性监测。
    小卷蛾线虫脱水休眠的形态与耗氧量
    陈松笔1,杨怀文1,蒋书楠2
    2001, 44(1):  62-66. 
    摘要 ( 2708 )   PDF (6146KB) ( 101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报道了小卷蛾线虫 Steinernema carpocapsae (BJ品系)在高渗液中脱水进入休眠的形态变化和耗氧量。结果表明:脱水线虫的形态变化与耗氧量相关,线虫在高渗液第30 h内,脱水程度越强,耗氧量越低。线虫脱水进入休眠从形态上分为螺旋、鞘壁分离和侧线弯曲三个阶段。在螺旋阶段脱水线虫代谢开始减慢,耗氧量较对照减少了14%。在鞘壁分离阶段脱水线虫开始进入休眠,耗氧量较对照减少了65%,加水后线虫在10 min内100%复苏。在侧线弯曲阶段Ⅰ脱水线虫进入了深度休眠,耗氧量较对照减少了79%,加水后在30 min内100%复苏。
    嗜卷书虱抗气调品系的选育及其适合度研究
    王进军,赵志模,李隆术
    2001, 44(1):  67-71. 
    摘要 ( 3000 )   PDF (237KB) ( 118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于恒温条件下以人工饲料饲养的嗜卷书虱Liposcelis bostrychophila,在35% CO2和1% O2组配的气调环境中以50%左右的选择压力处理,以选育其抗气调性。至30代获得抗性品系(CA-R),抗性倍数达5.6倍,且有继续增强的基因潜能。该抗性品系对气调的抗性不太稳定,在无选择压力的情况下经室内5代饲养,抗性衰退了63.2%。CA-R品系与敏感品系在无气调选择压力的条件下相比具有一定程度的繁殖不利性;但没有发现CA-R品系在生长发育特性上的不利性。以净增殖率来衡量,CA-R品系相对于敏感品系具有0.39的适合度。
    五种迁飞蛾类及非迁飞近似种前翅形状的数值分析
    姚青1,张志涛1,赖凤香1,傅强1,李宝娟2,文丽萍3
    2001, 44(1):  72-78. 
    摘要 ( 2639 )   PDF (323KB) ( 102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以翅面正投影周缘曲率为指标,对五种蛾类迁飞昆虫及与其近似的非迁飞昆虫的前翅翅形进行数值分析。结果表明,二者之间存在可以相互区别的差异:迁飞种类前翅前缘较平直,特别是前缘1/2处到翅尖的平均曲率绝对值显著小于非迁飞种类;而后缘1/2处到翅尖的平均曲率绝对值偏大,即这段后缘较弯曲,向外凸出,使翅外侧较宽阔。这种翅形特征较适合于利用气流进行远距离迁飞
    中国根蚜属的研究(同翅目:蚜科:瘿绵蚜亚科)的研究(同翅目:蚜科:瘿绵蚜亚科)
    乔格侠,张广学
    2001, 44(1):  79-87. 
    摘要 ( 2465 )   PDF (459KB) ( 96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系统研究了中国根蚜属Geoica Hart的蚜虫。中国分布有5种(亚种),其中有二新种:拟钝毛根蚜G. parasetu losa Zhang et Qiao和尸根蚜G. necis Zhang et Qiao, 一新亚种:袋根蚜乌鲁木齐亚种G. urticularia urumqiensis Qiao et Zhang。该文提供了详细的形态特征记述,寄主植物和地理分布资料,中国分布种类的分种检索表和24幅形态特征图。所有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昆虫标本馆。
    海南岛食植瓢虫属一新种和二种新记录(鞘翅目:瓢虫科)
    彭正强,庞虹2,庞雄飞3
    2001, 44(1):  88-91. 
    摘要 ( 3171 )   PDF (168KB) ( 104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论述了采自海南岛的食植瓢虫属Epilachna一新种和二种中国新记录:拟球端食植瓢虫E. paraglobiera 新种; 同亨食植瓢虫E. donghoiensis Hoang, 1978中国新记录; 戈特克食植瓢虫E. gokteika Kapur, 1961中国新记录。
    中国锦织蛾属一新种和一新记录种(鳞翅目:织蛾科)
    王淑霞1,李后魂1,郑哲民2
    2001, 44(1):  92-94. 
    摘要 ( 3040 )   PDF (128KB) ( 115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报道了锦织蛾属Promalactis一新种和一中国新记录种。二带锦织蛾P. bifasciaria新种采自陕西宁陕县。该种与朴锦织蛾P. parki Lvovsky相近,但前翅有两条褐色横带,雄性外生殖器抱器腹端部圆形膨大,末端具强刺等可与后者相区别。五台锦织蛾P. odaiensis Park新记录种分布于中国黑龙江省和韩国。模式标本保存在南开大学生物系。
    中国蝇科一新属新种(双翅目:蝇科)
    薛万琦
    2001, 44(1):  95-97. 
    摘要 ( 2534 )   PDF (114KB) ( 113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整理新疆地区蝇科标本中,发现棘蝇亚科Phaoniinae一新属和一新种,命名为华棘蝇属Sinophaonia新属,模式种为栉胫华棘蝇S. pectinitibia新种。模式标本保存于沈阳师范学院昆虫研究所。
    寄生于美国白蛾的啮小蜂一新种(膜翅目:姬小蜂科)
    杨忠岐1,王秉海2,魏建荣1
    2001, 44(1):  98-102. 
    摘要 ( 3396 )   PDF (5796KB) ( 102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描述了从美国白蛾蛹中养出的一种啮小蜂新种-白蛾黑棒啮小蜂 Tetrastichus septentrionalis sp. nov., 属啮小蜂属Tetrastichus黑棒啮小蜂种团(howardi-group)。该新种在我国北方美国白蛾发生区分布普遍,也分布韩国。在美国白蛾越冬蛹中及夏季蛹中的寄生率一般为12%~24%,每头寄主蛹出蜂数为78~182 头,雌雄性比为10∶1。在生物防治上具有很好的利用前景。
    中国四斑金小蜂属分类研究及二新种记述(膜翅目:金小蜂科)
    肖晖,黄大卫
    2001, 44(1):  103-108. 
    摘要 ( 2790 )   PDF (238KB) ( 104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记述了中国金小蜂科金小蜂亚科的四斑金小蜂属(Cheiropachus Westwood,1828)5个种,包括2新种:马氏四斑金小蜂C. mai新种分布于甘肃(兰州);细体四斑金小蜂C. vimineus新种分布于北京。文中提供了分种检索表、新种形态描述和特征图。模式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动物 标本馆。
    多分DNA病毒及其在寄生蜂与寄主关系中的作用
    尹丽红,王琛柱,钦俊德
    2001, 44(1):  109-118. 
    摘要 ( 2909 )   PDF (520KB) ( 105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分DNA病毒(PDV)在协调寄生蜂与寄主的相互关系中起重要作用。该文就PDV 的特征、PDV与寄生蜂的相互关系、PDV对鳞翅目寄主的免疫抑制及发育调节等方面进行综述。
    昆虫表皮中碳氢化合物在昆虫分类中的应用
    高明媛
    2001, 44(1):  119-122. 
    摘要 ( 2923 )   PDF (204KB) ( 118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碳氢化合物是昆虫表皮蜡层中的主要成分,利用气相色谱技术或气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其进行分析,并以此为依据对昆虫进行分类鉴定,是近十几年来昆虫分类学发展的一个方面,主要用于近缘种及种下类群的研究。该文概述了这类化合物的研究方法及 应用情况
    稻褐飞虱的DNA遗传变异性分析
    王桂荣,樊叶杨,庄杰云,郑 康乐,张志涛
    2001, 44(1):  123-126. 
    摘要 ( 2626 )   PDF (207KB) ( 135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