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期刊信息
  • 月刊(每月20日出版)
    1950年创刊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中国昆虫学会
    国内邮发代号:2-153
    国外发行代号:Q61
    ISSN 0454-6296
    CN 11-1832/Q
本期目录
2010年 第53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0-02-20
全选: 隐藏/显示图片
  • 研究论文
    稀有的黑檀体基因(ebony)5′UTR自发突变导致黑腹果蝇的黑条体突变
    金珊, 曾庆韬
    2010, 53(2):  125-130. 
    摘要 ( 3910 )   PDF (1247KB) ( 108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由于果蝇Drosophila群体中有很多自发突变其中包括多种体色突变, 因此它是一个研究自发突变的优秀的模式体系。本研究证实我们实验室发现的一个可以引起果蝇体色突变的自发突变(bsr)是一个黑檀体(e)的等位基因, 将其命名为ebsr。序列分析显示ebsr的5′端缺失了953个碱基, 其中包括外显子1后端的206个碱基及相连的内含子1的747个碱基。逆转录PCR结果显示5′端的缺失导致内含子1不能从mRNA中剪接掉, 由此导致该mRNA的翻译起始密码子AUG前端增加了一个3.2 kb的序列。该序列导致ebsr的mRNA的5′UTR(5′-untranslated region)区较野生型基因增加近3 kb的长度。通过mRNA二级结构分析发现这个增加的3 kb的片段可以形成复杂的颈环结构(stem-loop)。免疫印迹结果显示该突变基因没有基因产物产生。本研究进一步证实了由于mRNA的5′UTR序列结构的改变可以影响到蛋白质的翻译。
    斯氏按蚊肽聚糖识别蛋白基因PGRP-LC1的克隆及功能分析
    陈杨, 凌尔军
    2010, 53(2):  131-138. 
    摘要 ( 3814 )   PDF (1526KB) ( 94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天生免疫系统是昆虫抵御外界病原入侵的主要方式。目前研究发现, Imd信号通路与按蚊感染柏氏疟原虫Plasmodium berghei的强度密切相关, 而PGRP-LC1是Imd信号通路最上游的受体之一。为了研究斯氏按蚊Anopheles stephensi肽聚糖识别蛋白PGRP-LC1, 采用RT-PCR并结合RACE技术克隆斯氏按蚊PGRP-LC1基因, 通过序列比较分析, 得到两条cDNA序列, 其开放阅读框分别为1 365 bp和1 290 bp, 3′非编码区为320 bp, 5′非编码区为240 bp。将两条cDNA分别命名为AsPGRP-LC1a(GenBank注册号 GU214232)和AsPGRP-LC1b(GenBank注册号GU214233)。AsPGRP-LC1a编码454个氨基酸, 分子量约为49.07 kDa;AsPGRP-LC1b编码429个氨基酸, 分子量约为46.3 kDa。AsPGRP-LC1bAsPGRP-LC1a少一个长度为75 bp的外显子, 该外显子在冈比亚按蚊Anopheles gambiae PGRP-LC1基因的某些可变剪切形式中也有发现。分别将两个斯氏按蚊PGRP-LC1基因在冈比亚按蚊细胞系L3-5和斯氏按蚊细胞系MSQ43中过量表达, 通过双荧光素酶检测系统检测抗菌肽的表达情况, 结果显示克隆得到的PGRP-LC1基因在两种细胞系中均能够启动Imd信号通路, 为进一步研究斯氏按蚊的Imd信号通路提供了依据。
    取食B型烟粉虱前侵染的烟草对B型烟粉虱和烟蚜体内保护酶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毕明娟, 薛明, 李庆亮, 王洪涛, 刘爱红
    2010, 53(2):  139-146. 
    摘要 ( 3734 )   PDF (1095KB) ( 124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前期研究发现, 重要的外来入侵害虫B型烟粉虱Bemisia tabaci在烟草植株上对烟蚜Myzus persicae具有明显的种间竞争优势。为明确两种害虫的生理适应性差异对其种间竞争的影响, 用生化分析法研究了两种成虫取食B型烟粉虱为害的烟草植株后其体内主要保护酶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B型烟粉虱取食其前侵染的烟草植株6, 12, 24, 48和72 h后, 其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多酚氧化酶(PPO)的活性均显著增加(P<0.05),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在取食12和24 h后变化不明显, 但在取食6, 48和72 h后也显著增加(P<0.05), B型烟粉虱体内的这3种酶活性的最高值较对照最高分别增加达1.62, 2.71和2.57倍。烟蚜取食B型烟粉虱前侵染的烟草植株在多数取食时间段内, 其体内PPO和SOD的活性仅略有增加, 但在取食12 h后SOD的活性受到明显的抑制。POD活性除在取食24 h后显著高于对照外, 在取食其他时间后均受到显著的抑制(P<0.05)。B型烟粉虱取食其前侵染的烟草植株不同时间后, 其体内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均显著增加, 最大值分别是对照的1.54倍和1.33倍; 烟蚜取食烟草植株6 h后, 其体内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与对照相比没有明显差异(P<0.05), 但随着取食时间的延长, 这两种酶活性被显著抑制, 其最低值分别为对照的0.39和0.72倍。结果提示: 与烟蚜相比, B型烟粉虱取食经B型烟粉虱前侵染的烟草后其体内保护酶和消化酶的活性提高是其具有较高适应性的原因之一。
    异色瓢虫成虫冷驯化反应及体内几种酶活力的相关变化
    赵静, 陈珍珍, 曲建军, 张帆, 印象初, 许永玉
    2010, 53(2):  147-153. 
    摘要 ( 3535 )   PDF (1418KB) ( 114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为明确冷驯化反应对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 (Pallas) 实验种群成虫耐寒性及其生殖能力的影响, 本研究测定了成虫低温存活率、过冷却点(supercooling point, SCP)、体内含水量及雌虫繁殖能力等。结果表明: 冷驯化(在5℃下诱导3 d, 5 d)后, 成虫再在-5℃下暴露3 d的存活率由对照(预先未进行冷驯化)的46%分别提高至60%和67%, 而诱导10 d后的存活率(51%)反而下降。冷驯化效应在其成虫转移至饲养条件下7 d后就消失。随着低温诱导时间的延长过冷却点及体内含水量均呈现下降趋势, 短时间(5, 10 d)的诱导不能使成虫的SCP明显降低, 但可以使含水量极显著下降。冷驯化后异色瓢虫雌虫产卵前期延长; 虽然冷驯化对雌虫首次产卵量没有影响, 但是随着诱导时间的延长连续观察72 h内单头雌虫累计产卵量却降低。冷驯化过程中成虫体内几种酶活力的检测结果表明: 两种细胞保护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与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升高, 与新陈代谢有关的乳酸脱氢酶(LDH)及Na+, K+-ATP酶活性却降低。结果显示, 低温胁迫前异色瓢虫成虫经过不同时间的诱导后有可能提高其低温抵抗能力, 而且冷驯化诱导成虫耐寒性增加是一种复杂的生理生化过程, 这一过程对其生存和繁殖具有重要的适应意义。
    幼虫信息素中三种酯类对中华蜜蜂和意大利蜜蜂工蜂哺育和封盖行为以及蜂王发育影响
    曾云峰, 曾志将, 颜伟玉, 吴小波
    2010, 53(2):  154-159. 
    摘要 ( 4813 )   PDF (968KB) ( 120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为研究蜜蜂幼虫信息素中3种酯类成分(甲基棕榈酸酯、乙基棕榈酸酯和乙基油酸酯)对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和意大利蜜蜂Apis mellifera ligustica工蜂哺育行为、封盖行为以及蜂王发育影响, 在人造蜂蜡王台中加入1%和0.1%(w/w)的3种酯类作为实验组, 以不添加酯类(0%)的为对照组, 移入1日龄工蜂幼虫, 测定王台接受率、单个王台中幼虫和王浆重量; 另将分别添加1%和0.1%(w/w)3种酯类的石蜡假幼虫放入工蜂巢房中, 同样设对照组, 测定假幼虫的封盖率; 在新鲜王浆中以1%和0.1%(w/w)分别加入3种酯类作为实验组, 以不添加酯类(0%)的作为对照组, 再分别在1日龄、2日龄和3日龄幼虫王台中加入0.01 mL含有酯类的蜂王浆, 并测定蜂王初生重和卵巢管数量。结果表明: 0.1%甲基棕榈酸酯可以显著提高中蜂和意蜂幼虫重量; 意蜂的甲基棕榈酸酯和乙基油酸酯两个实验组(1.0%, 0.1%)假幼虫封盖率都极显著高于对照组; 乙基油酸酯两个实验组(1.0%, 0.1%)都显著降低了中蜂和意蜂蜂王初生重和卵巢管数量。这说明不同蜜蜂幼虫信息素具有不同的生物学效应。
    中华蜜蜂工蜂视叶的胚后发育
    李兆英, 奚耕思
    2010, 53(2):  160-166. 
    摘要 ( 3288 )   PDF (4615KB) ( 108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为了研究蜜蜂视叶的胚后发育模式, 本研究通过形态解剖、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对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工蜂视叶的胚后发育过程进行了系统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中华蜜蜂的视叶起源自幼虫早期脑内部的两个视原基。 外部视原基经过不对称的细胞分裂产生神经节母细胞, 随后这些细胞经过快速的对称分裂, 复制自身并生成视髓层神经细胞; 外部视原基的极少数细胞分裂产生视神经节层神经节母细胞, 到蛹发育中期, 随着视神经进入的刺激, 神经节层神经细胞才开始快速增殖, 并最终形成了视神经节层的所有结构。 内部视原基的分裂方式同外部视原基相同, 最终生成视叶的视小叶部分。本研究结果提示中华蜜蜂的视叶起源自两个视原基, 大多数神经细胞在前蛹期产生, 视神经的进入刺激了视神经节层的发育。
    两株棉铃虫胚胎新细胞系的建立及其对杆状病毒侵染的反应
    郑桂玲, 李长友, 周洪旭, 李淑文, 李国勋, 薛明
    2010, 53(2):  167-174. 
    摘要 ( 3712 )   PDF (7438KB) ( 116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昆虫细胞系的建立在病毒学和昆虫学等领域的研究和应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由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胚胎组织建立了两株细胞系, 分别命名为QB-Ha-E-1和QB-Ha-E-5, 在含10%胎牛血清的TNM-FH培养基中已传代60余代。两株细胞系均以圆形和短梭形细胞为主。DAF鉴定结果表明, 两株细胞系均来源于棉铃虫胚胎, 其扩增谱带与其他几种昆虫细胞系明显不同; QB-Ha-E-1和QB-Ha-E-5的第30代细胞群体倍增时间分别为63.7 h和66.9 h。两株细胞系均能被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HaSNPV)感染, 4 d的感染率分别为86.6%和56.5%, 对甘蓝夜蛾Mamestra brassicae核型多角体病毒(MbNPV)7 d的感染率均为15%左右, 但对苜蓿银纹夜蛾Autographa californica核型多角体病毒(AcMNPV)侵染的反应不同。DAPI染色和基因组DNA电泳结果表明, AcMNPV可诱导QB-Ha-E-5细胞发生凋亡, 极少数细胞内可形成多角体, 但不能诱导QB-Ha-E-1细胞发生凋亡, 其感染率为55.3%; 两株细胞系均可被1.25 μg/mL的放线菌素D诱导发生凋亡。两株细胞系具有相同的遗传背景, 但对AcMNPV侵染的反应不同, 可作为昆虫病毒和细胞之间相互关系以及细胞凋亡机制研究的理想材料。
    烟蚜茧蜂随寄主有翅桃蚜迁飞而被携带扩散的模拟实验
    郭近, 冯明光, 陈学新
    2010, 53(2):  175-182. 
    摘要 ( 3649 )   PDF (1237KB) ( 90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蚜虫寄生蜂的广泛分布可能与有翅蚜的迁飞有关。为了证明这一假说, 本研究利用微小昆虫飞行磨系统, 分数十批(≤16头/批)对被烟蚜茧蜂Aphidius gifuensis Ashmead单头寄生后的有翅桃蚜Myzus persicae (Sulzer)进行模拟飞行并系统观察了飞行后有翅桃蚜的单头定殖情况。对实验观察数据按飞行时间和飞行距离进行归类,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分析飞行时间和飞行距离对有翅桃蚜定殖后的存活和生殖力、烟蚜茧蜂发育等变量的影响; 采用多项式回归分析对所有变量和归类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 成功飞行并定殖的有翅桃蚜有378头, 其中239头有翅桃蚜定殖后形成僵蚜。形成僵蚜的有翅桃蚜在飞行实验时平均飞行时间和飞行距离分别为2.63 h和2.16 km, 定殖后平均存活了6.11 d, 定殖第6天和第14天平均产若蚜累计数量分别为8.5头和162头。形成僵蚜和未形成僵蚜的有翅蚜的模拟飞行数据和定殖观察数据无显著差异。形成僵蚜的239头有翅桃蚜中, 最终成功育出烟蚜茧蜂205头, 僵蚜出蜂率为85.8%。雌雄性比为1∶5.2。结论认为, 专性寄生蚜虫的烟蚜茧蜂可以利用有翅蚜的迁飞而被携带扩散传播, 有翅蚜迁飞在蚜虫寄生蜂扩散中具有重要作用。
    武夷山景区松墨天牛种群密度与环境因子的坐标变换对应分析
    杜瑞卿, 陈顺立, 余培旺, 范正章
    2010, 53(2):  183-191. 
    摘要 ( 3290 )   PDF (2491KB) ( 98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为了探明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 Hope种群密度指标与环境因子的对应关系, 在福建武夷山风景区设立了10块马尾松林监测标准地, 通过对松墨天牛的6个数量指标和7个环境因子的调查, 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坐标变换对应分析。结果表明: 海拔(Y1)对松墨天牛的6个指标都有正向的促进作用, 郁闭度(Y6)和地被物覆盖率(Y7)对6个指标都有负向的抑制作用; 林龄(Y2)、树高(Y3)、坡向(Y4), 也都是正向的促进作用, 但影响程度也较小; 坡位(Y5)关系最不密切, 影响程度也较小; 最为敏感的指标是幼虫平均虫口密度(X1)、雌成虫虫口密度(X2)、下层虫口密度(X5); 其次为雄成虫虫口密度(X3)、 冠层虫口密度(X4); 最不敏感的是诱捕器成虫捕获量。这些结果表明: 环境因子对松墨天牛数量变化有重要影响, 但不同因子影响程度不同, 不同的松墨天牛数量指标对环境变化的敏感程度也不同。
    外群选择对隧蜂科(膜翅目:蜜蜂总科)系统重建的影响
    罗阿蓉,张彦周,乔慧捷,史卫峰,Robert W. MURPHY, 朱朝东
    2010, 53(2):  192-201. 
    摘要 ( 3931 )   PDF (6940KB) ( 161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外群用于给树附根和推断祖先性状状态。通常,来自内群的姐妹群中的多个分类单元被共同选择作为外群。为了在经验上验证这一方法, 我们采用了3种外群选择策略: 姐妹群中的单一分类单元, 姐妹群中的多个分类单元和连续姐妹群中的多个分类单元。以隧蜂科(膜翅目: 蜜蜂总科)的系统发育重建为例, 我们评估了这3种策略对树拓扑结构的影响, 包括最大似然树、 最大简约树和贝叶斯树。初步结果表明: 相比其他两种策略, 采用姐妹群中的多个分类单元作为外群更有利于系统发育重建得到现已被广泛认可的隧蜂科系统发育关系; 相比最大似然法和贝叶斯法, 虽然隧蜂科系统发育关系没有被很好地解决, 但最大简约法在不同外群选择策略下得到了较为一致的拓扑结构
    资源昆虫角倍蚜遗传多样性及遗传分化的AFLP分析
    吕姝媛, 段立柱, 马恩波, 任竹梅
    2010, 53(2):  202-208. 
    摘要 ( 3391 )   PDF (1034KB) ( 100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本研究采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对资源昆虫角倍蚜Schlechtendalia chinensis 6个种群共102个个体的样本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 探讨角倍蚜主要分布区不同种群之间的遗传分化及其变异程度, 为合理利用和保护该经济昆虫提供分子方面的证据。结果表明: 经过摸索实验筛选出的4对选择性扩增引物共扩增条带126条, 多态性条带比例为100%, 种群多态性位点比例介于23.81%~66.67%之间; 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介于0.0942~0.1980之间; Shannon's多样性数介于0.1381~0.3027之间; AMOVA分析显示57.99%的变异来源于种群内, 42.41%的变异来源于种群间(P<0.01); 总群体的Fst值为0.4242; NJ聚类树显示角倍蚜6个种群共形成两个大的聚类簇, 阳雀、丹寨和汉中种群聚为一支, 安县、竹山和龙胜3个种群聚为另一支。总体上, 角倍蚜种内的遗传多样性较低, 而种群间的遗传分化较大, 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P>0.05)。
    大猿叶虫四地理种群的PCR-RFLP方法鉴别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魏晓棠, 肖海军, 白桦, 张京萱, 厉艳, 王英超, 薛芳森
    2010, 53(2):  209-215. 
    摘要 ( 3727 )   PDF (2010KB) ( 90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为了明确大猿叶虫Colaphellus bowringi Baly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及探索其种群快速鉴定的方法, 利用 7种限制性内切酶对其4个地理种群(江西龙南、江西修水、山东泰安、黑龙江哈尔滨)的线粒体COⅠ基因进行PCR-RFLP分析。结果表明: 利用AseⅠ, MboⅠ, NlaⅢ和RsaⅠ在大猿叶虫4个地理种群中均没检测到多态性; 利用AluⅠ和DraⅠ只检测到种群间的多态性; 利用HaeⅢ既检测到了种群间的多态性, 又在山东种群中检测到种群内多态性。根据酶切图谱, 共发现4种单倍型, 单倍型的特异性可以作为种群鉴别的标志。根据限制性片段共享度, 利用POPGEN 3.2计算4个种群的遗传距离, 并利用MEGA3.1进行聚类分析, 结果显示,大猿叶虫4个地理种群间的遗传距离大小与其相对地理距离的远近不相符, 其遗传变异程度与其滞育的特征也不相符。据此认为线粒体COⅠ基因的PCR-RFLP分析可以用于大猿叶虫不同地理种群的识别。
    野桑蚕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基因的诱导表达定量分析
    赵国栋, 卫正国, 张轶岭, 高瑞娜, 王瑞娴, 张婷, 李兵, 沈卫德
    2010, 53(2):  216-220. 
    摘要 ( 3088 )   PDF (757KB) ( 109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在机体的解毒代谢和抗氧化中起重要作用。为了从分子水平上探究野桑蚕Bombyx mandarina对杀虫剂抗性的产生机理,本研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对GSTs基因在正常饲养野桑蚕5龄幼虫及用敌敌畏和溴氰菊酯处理5龄幼虫不同组织中的转录水平进行检测,并采用Actin3内源参照基因对检测结果进行归一化处理。结果表明:用敌敌畏和溴氰菊酯处理5龄幼虫24 h后,GSTs基因在各组织中的诱导转录水平存在差异,但GSTs基因在脂肪体中的诱导转录水平最高,其次为中肠,可能与这2种组织是野桑蚕主要的解毒器官有关。其中,GSTe2GSTe5基因诱导转录水平相对较高,推测这2个基因可能主要参与野桑蚕对外源物质的解毒代谢。
    类雄激素受体在尖唇散白蚁繁殖蚁和工蚁精子发生中的免疫细胞化学定位
    苏晓红, 王云霞, 魏艳红, 朱蓉
    2010, 53(2):  221-225. 
    摘要 ( 3271 )   PDF (2880KB) ( 97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为了比较和探讨类雄激素受体 (androgen receptor-like,AR-like)在白蚁生殖品级和非生殖品级精子发生过程中的作用,运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对尖唇散白蚁Reticulitermes aculabialis繁殖蚁和工蚁精子发生中的AR-like的定位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在繁殖蚁和工蚁精子发生过程中都有AR-like免疫阳性细胞的分布,均分布于初级精母细胞的细胞质和细胞核中;与繁殖蚁相比,AR-like在工蚁中的表达较弱。结果提示,AR-like的表达与精子发生过程中初级精母细胞的减数分裂有关,雄激素及其受体通过调控精母细胞的第一次减数分裂来影响白蚁精子的发生。虽然工蚁的精巢发育受抑制,但其精子发生和维持具有与繁殖蚁相同的激素调节机制,能形成精子。本研究为工蚁性腺退化不育而根据群体的变化又可以发育为补充繁殖蚁这一特殊的生理功能提供了组织学依据。
    上海地区红棕象甲的耐寒性研究
    鞠瑞亭, 王凤, 肖娱玉, 李跃忠, 杜予州
    2010, 53(2):  226-232. 
    摘要 ( 4346 )   PDF (1115KB) ( 152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红棕象甲Rhynchophorus ferrugineus (Olivier)是我国危害棕榈科植物的重要入侵害虫, 为探明其越冬抗寒性, 利用过冷却点测定仪测定了红棕象甲上海种群不同虫态的过冷却点, 在低温箱内测定了该虫不同虫态的耐寒性, 然后结合田间越冬模拟试验、气象资料和寄主分布情况, 初步确定了红棕象甲在我国的越冬北界。结果表明: 红棕象甲过冷却点随虫态的发育程度的升高而下降, 卵、1龄幼虫、5龄幼虫、9龄幼虫和成虫的平均过冷却点分别为-5.92, -6.42, -7.19, -7.43和-11.84℃, 过冷却点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 卵>幼虫>成虫。在6, 24, 48和72 h 4个时间处理下, 各虫态在低温与存活率之间呈显著或极显著的logistic回归, 半致死温度(Ltemp50)均随处理时间的延长而上升, 不同虫态在处理72 h 后, 卵、1龄幼虫、5龄幼虫、9龄幼虫和成虫之间的Ltemp50分别为1.61, -1.67, -2.39, -2.40和-0.40℃, 各虫态耐寒性由弱到强的顺序依次为: 卵<成虫<幼虫。红棕象甲不同发育阶段的过冷却点与其耐寒性并不完全相关, 幼虫和成虫均可能是该虫的越冬虫态。连续两年的田间模拟越冬试验表明, 在上海地区, 红棕象甲的幼虫和成虫的越冬存活率均在60%以上, 说明红棕象甲在上海地区是可以越冬的。根据这些结果, 结合寄主分布情况, 初步将红棕象甲在我国的越冬北界定于北纬35°附近, 即1月份0℃等温线左右。
    外来入侵害虫刺槐叶瘿蚊的重要天敌——刺槐叶瘿蚊广腹细蜂
    路常宽, Peter Neerup BUHL, Carlo DUSO, 赵春明, 张巨山, 吉志新, 高素红, 余金泳 , 温晓蕾1
    2010, 53(2):  233-237. 
    摘要 ( 4390 )   PDF (5867KB) ( 106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外来入侵害虫刺槐叶瘿蚊Obolodiplosis robiniae (Haldemann) 原产北美洲东部, 2006 年在中国发现, 危害刺槐叶片, 严重影响刺槐的健康生长, 已经列入我国检疫性害虫名单。在河北省秦皇岛市野外调查, 发现了一种广腹细蜂科天敌——叶瘿蚊广腹细蜂Platygaster robiniae Buhl and Duso, 该寄生蜂属中国新记录种。野外观察表明其对刺槐叶瘿蚊最高寄生率达84.8%, 具有良好的生物防治应用前景。本文对该广腹细蜂的外部形态和初步观察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