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期刊信息
  • 月刊(每月20日出版)
    1950年创刊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中国昆虫学会
    国内邮发代号:2-153
    国外发行代号:Q61
    ISSN 0454-6296
    CN 11-1832/Q
照片示火红熊蜂Bombus pyrosoma工蜂(膜翅目:蜜蜂科)访问菊科植物大波斯菊Cosmos bipinnatus。火红熊蜂是中国特有的熊蜂资源,主要分布于华北山区,尤其在西秦岭山地、黄土高原、太行山地和燕山山地分布丰富,是华北山区众多野生植物和农作物的重要传粉昆虫。本期报道了火红熊蜂微卫星标记的筛选及其种特异性(pp. 1423-1432)。照片由安建东于2010年9月摄于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本期目录
2011年 第54卷 第12期 刊出日期:2011-12-20
全选: 隐藏/显示图片
  • 研究论文
    RNA干扰对家蚕丝腺蜕皮激素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英文) Hot!
    李庆荣, 邓小娟, 杨婉莹, 黄志君, 冯启理, 曹阳
    2011, 54(12):  1335-1340. 
    摘要 ( 4069 )   PDF (2189KB) ( 120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昆虫变态发育过程中, 蜕皮激素通过一系列的激素相关转录因子进行信号的转导和放大, 从而完成对生长变态发育的调控, 其中蜕皮激素受体(EcR)及转录因子BR-C和E74A可能作为早期因子发挥作用。为了研究这3个早期转录因子在鳞翅目昆虫中的功能, 本研究采用体外合成dsRNA的方法, 将合成的dsRNA分别注射熟蚕期的家蚕Bombyx mori, 进行RNA干扰, 并对这3个基因被RNA干扰后的形态变化和相关的转录因子基因BmHR3A BmHR39 BmβFTZ-F1BmE74BBmE75B的表达进行了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形态学观察结果显示, 这3个基因被RNAi后出现异常的蛹和蛾、 小翅和死蛹等表型。 qPCR检测结果表明: RNAi BmEcR后导致了BmE74ABmE74BBmHR3ABmβFTZ-F1表达水平的显著降低(P<0.05), RNAi BmE74A 后导致了BmEcR BmBR-C BmE74BBmHR3ABmβFTZ-F1表达水平的显著降低(P<0.01), 而RNAi BmBR-C后则导致所有被检测的蜕皮激素受体及其相关转录因子的mRNA水平都显著降低(P<0.01)。据此推测, BmBR-C可能在蜕皮激素信号的早期发挥作用, 并对其他相关转录因子和蜕皮激素受体有调控作用。
    家蚕胚胎细胞系Bm-Em-1的建立和特性研究
    李苗苗, 郑桂玲, 李长友
    2011, 54(12):  1341-1347. 
    摘要 ( 3149 )   PDF (9692KB) ( 147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昆虫细胞系在病毒生物学、 基因功能的研究以及杆状病毒表达系统生产重组蛋白的应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由家蚕Bombyx mori “大造”品种反转期胚胎建立了一株细胞系Bm-Em-1, 在含10%胎牛血清的TNM-FH培养基中已传代40余代。显微观察表明, 细胞形态主要为圆形和短梭形, 细胞染色体呈短棒状和颗粒状, 数量多、 异倍化, 符合典型的鳞翅目昆虫细胞染色体特征。RAPD鉴定结果表明, 该细胞系来源于家蚕胚胎, 其扩增谱带与BTI-Tn5B1-4和Sf-9等细胞系明显不同。生长曲线测定结果表明, 第28代细胞的群体倍增时间为82.2 h。病毒敏感性测定显示, 该细胞系不能被苜蓿银纹夜蛾Autographa californica核型多角体病毒(AcMNPV)感染, 但对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高度敏感, 96 h的感染率为91.3%。结果说明该细胞系可作为家蚕病毒离体复制、 BmNPV表达系统以及家蚕基因功能研究的理想材料。
    不同培养基上繁殖的昆虫病原线虫格氏线虫表皮蛋白的差异 Hot!
    刘华, 姚庆, 袁京京, 曾洪梅, 邱德文
    2011, 54(12):  1348-1353. 
    摘要 ( 3117 )   PDF (4067KB) ( 121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表皮蛋白(surface coat proteins, SCPs)是格氏线虫Steinernema glaseri克服寄主免疫系统的关键因素, 能够抑制昆虫免疫反应, 促进线虫的侵染。为了进一步研究表皮蛋白抑制昆虫免疫的作用机理和线虫与寄主间的相互关系, 我们比较分析了不同培养基繁殖的格氏线虫表皮蛋白的差异。我们用人工培养基和大蜡螟Galleria mellonella末龄(5龄)幼虫分别培养得到格氏线虫侵染期幼虫, 利用酒精提取表皮蛋白。SDS-PAGE和非变性PAGE分析显示, 大蜡螟来源的格氏线虫的表皮蛋白具有更多的蛋白条带。体外和体内的裂解血细胞实验表明, 大蜡螟来源的格氏线虫的表皮蛋白表现出强烈的裂解血细胞活性, 而人工培养基来源的格氏线虫的表皮蛋白活力不明显; 且具有裂解血细胞活性的表皮蛋白为诱导表达型蛋白。不同培养基来源的格氏线虫的表皮蛋白组成的差异和活性的不同, 表明格氏线虫表皮蛋白的产生受线虫培养条件影响较大。
    应用巢式PCR-DGGE技术分析稻虱缨小蜂体内Wolbachia的多样性
    刘淑平, 王新, 徐红星, 汤江武, 郑许松, 杨亚军, 吕仲贤
    2011, 54(12):  1354-1360. 
    摘要 ( 3190 )   PDF (3933KB) ( 94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以采集自中国杭州和菲律宾的稻虱缨小蜂Anagrus nilaparvatae为研究对象, 采用巢式PCR扩增Wolbachia的16S rDNA和wsp基因片段, 并用DGGE分析稻虱缨小蜂体内Wolbachia的多样性。基于16S rDNA基因的分析结果准确地检测到稻虱缨小蜂体内细菌主要是Acinetobacter sp., Methylophilus sp., Acidovorax sp., Burkholderia sp.和Wolbachia sp.。基于wsp基因的分析结果显示, 杭州种群感染的Wolbachia属于A组的Mors亚组, 菲律宾种群感染的Wolbachia属于A组的Dro亚组。结果说明, 巢式PCR-DGGE是寄生蜂体内Wolbachia检测和多样性分析的有效方法, 其中16S rDNA 基因是检测Wolbachia存在的较佳分子标记, wsp基因是Wolbachia多样性分析以及种属鉴定和分型的较佳分子标记。
    小峰熊蜂头部乙酰胆碱酯酶测定条件的优化及其对六种常用杀虫剂的敏感性
    廖秀丽, 罗术东, 伍翔, 吴杰
    2011, 54(12):  1361-1367. 
    摘要 ( 3499 )   PDF (1151KB) ( 126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小峰熊蜂Bombus hypocrita是我国优势熊蜂种群之一, 因其易于饲养、 群势较强且授粉性能优良而成为我国设施农业常用优良授粉蜂种, 但常受到以乙酰胆碱酯酶(AChE)为靶标酶的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的危害。 为合理规避这两类杀虫剂对熊蜂的危害, 同时也为完善熊蜂授粉配套技术和保护野生熊蜂资源提供理论基础, 本研究利用正交试验对小峰熊蜂头部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测定条件进行了优化, 并明确了6种常用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对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各测定因素对小峰熊蜂乙酰胆碱酯酶活性测定影响的大小顺序依次为: 酶浓度>pH>温度>底物浓度>反应时间; 小峰熊蜂头部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最适反应条件为: 酶浓度0.25 g 蛋白质/L, 底物浓度0.8 mmol/L, pH值7.5, 温度40℃, 反应时间5 min。毒死蜱、 三唑磷、 丙溴磷、 异丙威、 仲丁威和残杀威6种杀虫剂对小峰熊蜂头部乙酰胆碱酯酶离体抑制作用均呈现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 其抑制中浓度IC50分别为0.39, 1.79, 0.42, 0.04, 0.43和0.63 mmol/L。这6种杀虫剂对小峰熊蜂AChE抑制作用的强弱依次为: 异丙威>毒死蜱>三唑磷>仲丁威>残杀威>丙溴磷, 即小峰熊蜂对异丙威最敏感, 而对丙溴磷的敏感性最弱。
    灰毛豆树皮中的杀虫成分及其杀虫活性(英文)
    李有志, 李冠华, 魏孝义, 刘仲华, 徐汉虹
    2011, 54(12):  1368-1376. 
    摘要 ( 4339 )   PDF (1282KB) ( 118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为确定灰毛豆Tephrosia purpurea树皮甲醇提取物中的杀虫成分, 以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 4龄幼虫为靶标昆虫, 在活性跟踪的基础上利用色谱技术分离其活性成分, 然后根据各化合物的核磁共振图谱和质谱数据确定化合物的结构, 并利用玻片载蚜法和点滴法测定了各化合物对桃蚜Myzus persicae无翅蚜成虫和小菜蛾Pluttella xylostella 3龄幼虫的毒杀活性。结果表明: 从该植物树皮甲醇提取物中共分离、 鉴定了10个对白纹伊蚊幼虫具有毒杀作用的化合物, 即12a-羟基鱼藤酮(12a-hydroxyrotenone), 4′-hydroxyemoroidocarpan, 豆薯内酯(pachyrrhizine), 鱼藤酮(rotenone), 6-甲氧基香豆素(6-methoxycoumarin), (-)-edunol, obovatin, pongachin, 12-acetyelliptinol 和2-hydroxyrotenone。这些化合物对该蚊虫幼虫处理24 h的LC50值分别是12.5, 22.1, 25.0, 34.1, 43.4, 58.4, 121.9, 191.0, 219.8 和250.0 mg/L。3个化合物(4′-hydroxyemoroidocarpan, 鱼藤酮和12a-羟基鱼藤酮)对桃蚜成虫和小菜蛾3龄幼虫表现出毒杀活性, 它们对桃蚜24 h的LC50值分别是49.9, 1.9 和 0.9 mg/L, 对小菜蛾幼虫24 h的LD50值分别是49.8, 197.1和40.9 μg/头。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6个已知的黄酮类化合物[4′-hydroxyemoroidocarpan, 2-hydroxyrotenone, (-)-edunol, 12-acetyelliptinol, pongachin和obovatin]和2个已知的香豆素类化合物(6-甲氧基香豆素和豆薯内酯)。阐明这些杀虫化合物的结构不仅有利于理解植物和昆虫的关系, 而且有助于评价该植物及其活性化合物作为植物源农药开发利用的潜力。
    东莨菪内酯对朱砂叶螨实验种群的亚致死效应
    雍小菊, 张永强, 丁伟
    2011, 54(12):  1377-1383. 
    摘要 ( 3271 )   PDF (1089KB) ( 130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为明确东莨菪内酯对朱砂叶螨Tetranychus cinnabarinus (Boisduval) 实验种群的亚致死效应, 为其作为植物源杀螨剂的进一步开发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在室内采用叶碟饲养的方法, 并利用生命表技术研究了东莨菪内酯亚致死剂量对朱砂叶螨F0代和F1代种群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 东莨菪内酯LC40, LC30和LC20剂量处理朱砂叶螨雌成螨后, 可刺激F0代雌成螨产卵, 使产卵量分别增加了73.82%, 186.97%和70.18%, 而对成螨寿命、 产卵期和雌雄性比没有影响; F1代的卵期、 幼螨期和若螨期与对照没有显著性差异 (P>0.05), 而成螨期和雌成螨寿命均低于对照; 对F1代繁殖力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产卵期缩短、 产卵量减少和雌性比下降; 子代种群的净生殖率(R0)由50.5976最低降至33.9910, 世代平均历期(T)和种群倍增时间(Dt)均低于对照, 各处理后的朱砂叶螨种群均存在适合度缺陷。这些结果表明, 在亚致死剂量下, 东莨菪内酯能够降低朱砂叶螨种群的发育和繁殖速率, 这对东莨菪内酯在有害生物防治上的应用具有积极意义。
     幼虫密度对草地螟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
    孔海龙, 罗礼智, 江幸福, 张蕾, 胡毅
    2011, 54(12):  1384-1390. 
    摘要 ( 3032 )   PDF (2689KB) ( 103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为了明确幼虫密度对草地螟Loxostege sticticalis种群增长的影响, 对室内条件下(温度22±1℃, RH 70%±5%, 光周期16L∶ 8D)不同幼虫密度[1, 10, 20, 30和40头/瓶(650 mL)]饲养的草地螟生长发育及繁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幼虫密度对草地螟幼虫体色、 发育历期和存活率, 以及蛹重和成虫生殖等有显著影响。随着幼虫密度的增加, 幼虫体色黑化程度呈增强趋势, 幼虫密度大于10头/瓶时的体色黑化值均显著大于幼虫密度为1头/瓶时的体色黑化值(P<0.05)。20头/瓶的幼虫和蛹历期最短, 且随幼虫密度的增加而显著延长(P<0.05)。幼虫存活率以10头/瓶最高, 其他幼虫密度的幼虫存活率显著较低(P<0.05)。蛹重以1头/瓶的最重, 并随幼虫密度增加而显著下降(P<0.05)。成虫产卵量和交配率分别以1和20头/瓶的幼虫密度最高, 幼虫密度升高则产卵量、 交配率逐渐降低。成虫产卵历期随着幼虫密度的增加逐渐缩短。雌、 雄蛾寿命分别以10和20头/瓶幼虫密度时最长, 幼虫密度过高时雌雄蛾寿命又显著缩短(P<0.05)。生命表分析表明, 幼虫密度对草地螟种群增长指数有显著影响, 以10头/瓶幼虫密度的种群增长指数最高, 幼虫密度过高或过低时种群增长指数下降。据此认为, 幼虫密度是影响草地螟种群增长的重要因子之一。
    斑痣悬茧蜂的寄主辨别能力及其影响因素
    张博, 冯素芳, 黄露, 孟玲, 李保平
    2011, 54(12):  1391-1398. 
    摘要 ( 2599 )   PDF (3636KB) ( 121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为评价斑痣悬茧蜂Meteorus pulchricornis (Wesmael)的寄主辨别能力及其影响因素, 采用双选试验(斜纹夜蛾2龄寄主幼虫, 健康∶被寄生=5∶5), 观察了寄生经历(无寄生经历、 有1次寄生经历、 有1次过寄生经历)和寄主被首次寄生后的间隔时间(1 - 7 d)对斑痣悬茧蜂在健康寄主和被寄生寄主之间的选择; 为探究斑痣悬茧蜂是否能够辨别寄主斑块质量, 观察了斑痣悬茧蜂连续3次访问不同质量寄主斑块(被寄生寄主∶健康寄主分别为 2∶8, 5∶5和 8∶2)时的产卵刺扎次数。对选择频次进行的分析表明, 寄主被首次寄生后的间隔时间和寄生蜂的寄生经历均对过寄生发生有显著影响(P<0.05), 过寄生概率随寄主首次被寄生后的间隔时间延长而降低; 有寄生经历的寄生蜂发生过寄生的概率低于无寄生经历的寄生蜂。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对寄主辨别时间进行的分析表明, 发生过寄生的风险随寄主被初次寄生后间隔时间的延长而减小, 也因寄生蜂具有过寄生经历而减小。斑痣悬茧蜂在连续3次访问不同质量寄主斑块中, 产卵刺扎次数随寄主斑块的质量提高而显著增多。据此推论, 斑痣悬茧蜂不仅能够辨别被寄生寄主, 而且能够辨别含有被寄生寄主的寄主斑块。
    西安城区环境中释放花绒寄甲成虫对光肩星天牛的生物防治效果评价 Hot!
    魏建荣, 牛艳玲
    2011, 54(12):  1399-1399. 
    摘要 ( 3487 )   PDF (1238KB) ( 126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 glabripennis (Motsch.)是我国西北及华北地区危害杨树、 柳树等树种的主要蛀干害虫, 较难防治。花绒寄甲Dastarcus helophoroides (Fairmaire)是光肩星天牛等林木蛀干害虫的重要天敌昆虫。我国近几年来已开始广泛利用花绒寄甲对光肩星天牛进行生物防治, 但由于天敌与寄主的生活史均较长, 导致生物防治效果的评价并不理想。为了准确评价花绒寄甲对光肩星天牛的生物防治效果, 在西安市未央区选择光肩星天牛危害严重的地区, 分别设立花绒寄甲成虫释放区和2个不同距离的对照区作为样地, 对样地内受害垂柳Salix babylonica L.分别用油漆编号进行标记, 在天敌释放前后开展了连续3年的跟踪调查。天敌于2009年5月30日释放。结果表明: 在天敌释放后的第3年, 天敌释放区和紧邻的对照1区的光肩星天牛的危害明显降低, 株平均排粪孔数分别从释放前的4.63孔/株和5.06孔/株降到了0.93孔/株和0.87孔/株。光肩星天牛在对照2区的危害仍然严重, 第3年的株平均排粪孔数为7.41孔/株, 与释放前的7.68孔/株没有显著差异(P>0.05)。结果说明花绒寄甲对光肩星天牛有较好的控制效果和应用前景。最后以本研究为例, 对野外林木蛀干天牛害虫的生物防治效果评价方法进行了讨论, 认为对于生活史较长的林木害虫与天敌昆虫, 实施长期、 定点的系统调查, 才能得到令人信服的评价结果。
    放牧对内蒙古典型草原粪金龟子群落的影响
    刘新民
    2011, 54(12):  1406-1415. 
    摘要 ( 2930 )   PDF (3157KB) ( 119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为阐明放牧对粪金龟子群落的影响, 于2004年5-9月, 选择内蒙古典型草原不同放牧强度 (无放牧、 适度放牧和过度放牧) 草地为样地, 采用诱捕法采集粪金龟子标本, 分析了放牧对粪金龟子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 共捕获粪金龟子60 839头, 隶属于3科5属24种。放牧影响下, 粪金龟子群落个体数、 种数和生物量均发生显著变化, 不同粪金龟子对放牧的敏感性不同, 并具有明显的季节特征。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 春季粪金龟子群落个体数、 生物量、 种数以及符号蜉金龟Aphodius comma和马粪蜉金龟Aphodius subterraneus个体数与放牧强度提高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 夏季粪金龟子群落种数和叉角粪金龟Ceratophyus polyceros个体数与放牧强度提高也呈显著负相关; 秋季粪金龟子群落生物量和种数以及费氏粪金龟Ceratophyus fischeri、 墨侧裸蜣螂Gymnopleurus mopsus和小驼嗡蜣螂Onthophagus gibbulus个体数与放牧强度提高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依据体长、 体重和行为特征, 将粪金龟子划分为4个功能群, 放牧对体型较小的功能群Ⅲ和Ⅳ的影响较显著。指示值计算结果表明, 费氏粪金龟、 毛蜉金龟Aphodius scofa和马粪蜉金龟可以作为不同放牧强度草地的特征指示种。
    Q型烟粉虱东地中海种群遗传多样性的mtCOI与SSR分析
    高长生, 国栋, 刘国霞, 陶云荔, 张友军, 褚栋
    2011, 54(12):  1416-1422. 
    摘要 ( 3077 )   PDF (4411KB) ( 114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前期研究表明入侵我国山东的Q型烟粉虱Bemisia tabaci(Genn.)种群来源于西地中海地区而非来源于东地中海地区。为了揭示Q型烟粉虱的入侵遗传机制, 本研究进一步利用线粒体COI(mtCOI)基因与6个具有多态性的微卫星位点(SSR)分析了东地中海Q型烟粉虱(Q1支系与Q2支系)种群的遗传多样性, 并与西地中海种群遗传多样性的前期研究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基于mtCOI基因与微卫星标记分析结果表明, 东地中海种群与西地中海种群一样也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 然而两个地区种群存在着遗传异质性。不同入侵性种群遗传结构的比较研究将为进一步解析外来种群的入侵生理生态机制奠定基础。
    火红熊蜂微卫星标记的筛选及种特异性分析
    安建东, 黄家兴, 董捷, 周冰峰
    2011, 54(12):  1423-1432. 
    摘要 ( 3244 )   PDF (5916KB) ( 127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火红熊蜂Bombus pyrosoma是中国特有的熊蜂资源, 在华北地区分布十分丰富, 是众多野生植物和农作物的重要传粉者。为了探究火红熊蜂的遗传结构及其进化关系, 首次开展了该种熊蜂卫星标记的筛选及其种特异性研究。本研究采用生物素-磁珠吸附分离法从火红熊蜂基因组中筛选微卫星标记, 并选取黑熊蜂亚属Melanobombus其他7种熊蜂进行了这些标记的种特异性验证。结果表明: 不同探针与磁珠杂交产生的微卫星标记阳性克隆率存在很大差异, TC探针的微卫星阳性克隆率最高为82%; TG探针次之, 为28%; AT和GC探针分离未获得微卫星标记克隆。根据获得的阳性克隆的序列设计引物进行筛选验证, 共获得31对熊蜂微卫星序列特异性引物。微卫星标记分析发现, 完美型(perfect)18个, 占58.1%; 非完美型(imperfect)10个, 占32.3%; 混合完美型(compound perfect)1个, 占3.2%; 混合非完美型(compound imperfect)2个, 占6.4%。不同探针的微卫星核心序列重复数不同, TC探针和TG探针的微卫星核心序列最高重复数分别为28和15个, 最低重复数分别为7和11个。利用所获得的31对微卫星引物对黑熊蜂亚属其他7种熊蜂进行检测, 有26对引物可以扩增所测试的7种熊蜂, 其他5对引物只能扩增部分熊蜂种类, 其中BPM5是火红熊蜂种特异性引物。本研究从火红熊蜂基因组中筛选的微卫星标记, 不仅可用于火红熊蜂的遗传结构、 分子进化和资源保护等方面的研究, 而且可进一步用于黑熊蜂亚属其他种群的遗传特性分析。
    综述
    昆虫味觉感受机制研究进展
    汤清波, 马英, 黄玲巧, 王琛柱
    2011, 54(12):  1433-1444. 
    摘要 ( 3565 )   PDF (2221KB) ( 203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很多昆虫具有极其灵敏的味觉感受系统, 在其取食选择、 交配和产卵等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相对于昆虫的嗅觉机制, 对昆虫味觉感受机制的研究较少。传统的味觉感受研究主要集中在味觉感器外部形态、 味觉电生理和行为学上。近年来随着分子遗传学、 生物信息学和神经生物学技术的应用, 昆虫味觉的研究不断深入, 主要体现在下列两方面: (1)味觉受体方面, 通过分子生物信息学等手段获得了多种昆虫的味觉受体, 不同种昆虫之间受体数目差异较大, 不同受体之间氨基酸的相似性较低。通常, 根据味觉受体配体物质的性质可以把味觉受体分为取食抑制素受体和取食刺激素受体两大类。(2)味觉神经元的投射及味觉编码机制方面, 多个研究表明昆虫外围味觉神经元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投射部位为咽下神经节和后脑, 但是不同性质的受体神经元投射的具体位置有所不同。本文对昆虫味觉感器和神经元的基本特征, 味觉受体的进化、 表达和功能, 味觉神经元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投射, 味觉神经元的编码机制及味觉可塑性等进行了综述。
    简报
    豌豆蚜唾液蛋白家族的克隆及在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
    张燕, 吴国星, 郭昆, 王炜, 丁旭坡, 宋希明, 许永玉, 崔峰
    2011, 54(12):  1445-1451. 
    摘要 ( 3214 )   PDF (11591KB) ( 179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豌豆蚜Acyrthosiphon pisum是一种重要的刺吸式害虫, 其分泌的唾液对取食寄主植物和传播植物病毒有重要的作用。为了探讨蚜虫唾液蛋白的功能, 本研究克隆了在豌豆蚜唾液腺高表达的一个未知功能的蛋白家族, 该家族包括13个基因, 编码14种蛋白, 其中4个基因在唾液腺高表达。这个家族是蚜虫特有的蛋白家族, 富含半胱氨酸, 有14个半胱氨酸高度保守, 其中6个半胱氨酸形成3个保守的CXXC结构域。通过与基因组比对, 发现这个家族的基因没有内含子, 分布在基因组的9个scaffold上。用半定量逆转录PCR检测了每个成员在豌豆蚜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 结果显示这个家族没有发育阶段特异性。推测这个家族的表达可能具有组织特异性, 有氧化还原酶或DNA甲基化酶的功能。
    桔小实蝇V-ATPase G亚基基因的克隆及组织表达特异性分析
    胡黎明, 申建梅, 宾淑英, 林进添
    2011, 54(12):  1452-1458. 
    摘要 ( 3080 )   PDF (6663KB) ( 127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空泡型ATP酶(vacuolar-type H+-ATPase, V-ATPase)作为质子泵几乎在所有的真核生物细胞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利用RT-PCR和RACE技术获得了桔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 (Hendel)V-ATPase G亚基序列全长, 命名为BdorATPG。测序结果表明, BdorATPG阅读框全长354 bp, 编码117个氨基酸。氨基酸序列比对表明, BdorATPG的N端序列与其他物种的ATPG亚基对应区域具有较高的序列一致性。BdorATPG与拟暗果蝇Drosophila pseudoobscura ATPG亚基的氨基酸序列一致性最高, 为88.9%。三维结构模建结果表明, BdorATPG N端(第1~59位氨基酸)序列为α-螺旋结构, 亲水性和疏水性氨基酸在螺旋两侧呈对称分布。BdorATPG在不同组织中的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 BdorATPG在各组织中都有表达, 其中在触角中的表达量最高; 在雄虫生殖节中的表达量是雌虫中的6.04倍。结果提示BdorATPG可能在雄虫生殖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目录
    54卷总目录(第1-12期)
    2011, 54(12):  1459. 
    摘要 ( 1526 )   PDF (2179KB) ( 118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