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期刊信息
  • 月刊(每月20日出版)
    1950年创刊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中国昆虫学会
    国内邮发代号:2-153
    国外发行代号:Q61
    ISSN 0454-6296
    CN 11-1832/Q

照片示亚洲小车蝗Oedaleus asiaticus(直翅目:蝗科)雌成虫及其位于祁连山北坡黑河上游的亚高山灌丛草甸栖息地(海拔2 800~2 950 m)。该种蝗虫在我国北方广泛分布,是草原和农牧交错地带的重要害虫。本期报道了黑河上游天然草地亚洲小车蝗空间分布格局与地形关系的研究结果(pp. 1368-1375)。照片由赵成章于2010年夏季摄于甘肃肃南马场滩。

本期目录
2012年 第55卷 第12期 刊出日期:2012-12-20
全选: 隐藏/显示图片
  • 研究论文
    小菜蛾抑制性谷氨酸受体的RNA干扰 Hot!
    施秀珍, 郭兆将, 朱勋, 王少丽, 徐宝云, 谢文, 张友军, 吴青君
    2012, 55(12):  1331-1336. 
    摘要 ( 3398 )   PDF (4361KB) ( 143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谷氨酸门控的氯离子通道(glutamate-gated chloride channels, GluCls)或抑制性谷氨酸受体(inhibitory glutamate receptor, IGluR)是阿维菌素类药剂(avermectins)主要的作用靶标, 目前人们对于昆虫的IGluR知之甚少。本实验采用RNA干扰(RNAi)技术对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 IGluR的功能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 小菜蛾2龄和3龄幼虫中双链RNA(dsRNA)的最佳注射量分别为50.6 nL和71.3 nL。实时荧光定量(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 qRT-PCR)检测结果表明, 2龄和3龄幼虫在注射dsRNA 36 h和24 h后IGluR基因的转录后水平分别下降了32.67%和49.30%。幼虫发生RNA干扰后对阿维菌素的敏感性结果显示, 注射了IGluR dsRNA的幼虫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结果说明, 小菜蛾IGluR是阿维菌素的潜在靶标之一, 为进一步阐明小菜蛾对阿维菌素靶标抗性机理奠定了基础。
    低剂量60Co-γ辐射对棉铃虫蛾羽化、寿命、趋光行为和性信息素滴度的影响
    闫硕, 朱家林, 张璟, 朱威龙, 张青文, 刘小侠
    2012, 55(12):  1337-1344. 
    摘要 ( 2861 )   PDF (1197KB) ( 143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为阐明低剂量辐射对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 (Hübner)生长发育、 成虫趋光行为和性信息素滴度的影响, 本试验设置5个辐照剂量, 记录棉铃虫蛾羽化率、 畸形率及寿命; 通过趋光行为学试验和单个腺体性信息素提取法, 检测了辐照(50 Gy)前后棉铃虫蛾趋光率和性信息素滴度的变化。结果表明: (1)在20 Gy剂量辐照下, 雌雄棉铃虫羽化率与对照相比分别降低了16.67%和20.00%, 畸形率均升高了10.00%,10,30,40和50 Gy辐照对棉铃虫蛾羽化率、 畸形率、 寿命均没有显著影响。(2)无论是光期还是暗期, 辐照后的棉铃虫蛾趋光率和性信息素滴度均有所上升, 其中趋光率提升幅度最大的是光期3日龄雌虫(28.33%±3.33%至91.67%±4.41%); 性信息素滴度提升量最大的是暗期5日龄雌蛾(36.27±4.26 ng至59.13±4.63 ng)。50 Gy辐照剂量会促进棉铃虫蛾的趋光行为和信息素的合成, 且棉铃虫蛾趋光率在设置的5个辐照剂量下无显著性差异。(3)棉铃虫蛾趋光率和性信息素滴度随着羽化日龄的增加有一个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 其中趋光率变化最大的是辐照组光期雌虫和辐照组暗期雄虫(二者均为91.67%±4.41%至3.33%±1.67%); 性信息素滴度变化最大的是辐照组暗期雌虫(71.00±5.22 ng至3.63±1.47 ng)。(4)在大多数处理中, 羽化率、 畸形率、 寿命及趋光率不存在雌雄差异。本研究为探讨辐照后棉铃虫趋光行为和体内生理生化的变化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依据, 同时也为利用物理、 化学通讯信息调控棉铃虫行为提供了新思路, 对害虫综合防治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白背飞虱中的WolbachiaCardinium双重感染特性
    张开军, 朱文超, 刘静, 丁秀蕾, 荣霞, 洪晓月
    2012, 55(12):  1345-1354. 
    摘要 ( 3517 )   PDF (5952KB) ( 196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为了明确自然种群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WolbachiaCardinium的感染情况以及Wolbachia与其特有的WO噬菌体之间的关系, 以采自中国7个省区9个地点的白背飞虱为研究材料, 运用PCR检测的方法调查了Wolbachia, Cardinium以及WO噬菌体在各飞虱种群中的感染率和组织分布特点。结果表明: 白背飞虱广泛双重感染WolbachiaCardinium, 并且都表现出很高的感染率。白背飞虱各种群Cardinium的感染率几乎均为100%; Wolbachia的感染率也较高, 但雌雄虫感染率差异较大, 雌虫的感染率几乎均为100%, 而雄虫的感染率从22.2%~95.0%不等。另外, 通过不同DNA聚合酶、 不同提取方法的对比, 揭示了DNA粗提样品在基于PCR技术的胞内共生菌检测中的不足之处。对白背飞虱头部、 胸部、 腹部、 足和翅5个不同部位组织的检测结果表明, 不仅在含有生殖组织的腹部有这两类共生菌的感染, 在其他非生殖组织中同样也感染了这两类共生菌; 虽然WolbachiaCardinium在寄主的各个组织中均有分布, 但是两者在白背飞虱成虫(尤其是雄虫)阶段的动态变化有明显的差异。进一步对Wolbachia宿主特异性WO噬菌体的检测结果表明, 自然种群雄虫中Wolbachia的感染率与不感染个体中WO噬菌体的比率呈明显的负相关。因此推测, 雄虫中Wolbachia感染率相对较低的原因可能是由于Wolbachia基因组中溶原性的WO噬菌体受到某种因素的诱导已转化为裂解性噬菌体。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揭示WolbachiaCardinium双重感染条件下对寄主的生殖调控作用及其机制、 垂直传播规律、 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进一步的应用研究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羽裂蟹甲草对家蝇和白纹伊蚊的杀虫活性和活性成分(英文) Hot!
    黄继光, 赵欢欢, 苗辉, 徐汉虹
    2012, 55(12):  1355-1361. 
    摘要 ( 3356 )   PDF (974KB) ( 120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为探明羽裂蟹甲草Cacalia tangutica的杀虫活性及其活性成分, 通过拌糖饲喂法和浸渍法测定了羽裂蟹甲草甲醇提取物对家蝇Musca domestica成虫和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 4龄幼虫的毒杀活性, 并采用色谱分离技术和现代波谱技术对羽裂蟹甲草中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离鉴定。结果表明: 该植物不同部位甲醇提取物对家蝇成虫和白纹伊蚊4龄幼虫均具有较高的生物活性。从该植物叶和花甲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豆甾醇、 无羁萜、 7羟基8甲氧基香豆素、 7羟基香豆素、 7, 8二羟基香豆素、 瑞香素-8-O-β-D-葡萄糖苷、 槲皮素、 山奈酚和β胡萝卜苷9个化合物。无羁萜、 槲皮素和山奈酚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500 μg/g拌糖处理48 h后, 其对家蝇成虫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88.30%, 69.90%和77.04%; 50 μg/mL药液处理72 h后, 其对白纹伊蚊4龄幼虫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88.49%, 72.22%和71.06%; 均与鱼藤酮差异不显著(P<0.05), 表现出良好的杀虫活性。本研究说明羽裂蟹甲草对家蝇和白纹伊蚊具有明显的毒杀活性, 是一种潜在的卫生害虫控制剂。
    不同温度下康氏粉蚧实验种群生命表
    徐盼, 徐志宏, 李绍进, 许渭根, 李罕琼, 盛仙俏
    2012, 55(12):  1362-1367. 
    摘要 ( 2937 )   PDF (907KB) ( 134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为了探索温度对康氏粉蚧Pseudococcus comstocki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经室内实验, 建立了康氏粉蚧在17℃,20℃,23℃,26℃,29℃和32℃下的实验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 在17~29℃温度范围内, 随着温度的升高康氏粉蚧的世代发育历期缩短, 在17℃下雌雄世代的发育历期最长(分别为121.27 d和89.64 d), 而29℃时仅分别为52.10 d和36.01 d,且其温度与发育速率的关系符合 Logistic模型。雌虫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为8.69℃, 有效积温为1 020.90日·度; 雄虫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为10.27℃, 有效积温为659.04日·度。在26℃时, 康氏粉蚧的世代存活率最高(81.94%), 种群趋势指数(I)也最高(322.27), 有利于种群增长; 而在17℃和29℃, 康氏粉蚧的世代存活率分别为64.85%和67.23%, 种群趋势指数(I)分别为69.91和42.19, 且32℃时康氏粉蚧1龄若虫生长停滞。说明高温和低温都不利于康氏粉蚧的种群增长, 且高温的影响大于低温。
    黑河上游天然草地亚洲小车蝗蝗蝻与成虫多度分布与地形关系的GAM分析
    张军霞, 赵成章, 殷翠琴, 李丽丽, 侯兆疆, 张静
    2012, 55(12):  1368-1375. 
    摘要 ( 2708 )   PDF (1310KB) ( 115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环境异质性是生物空间格局形成与维持的重要条件, 蝗虫的空间分布是物种长期适应自然环境的结果, 反映了蝗虫与生存环境的协同进化机制。在2009年7-8月野外调查的基础上, 借助GIS和S-PLUS 8.0软件, 利用广义相加模型(GAM)研究了祁连山北坡黑河上游亚洲小车蝗Oedaleus asiaticus蝗蝻与成虫多度分布与海拔、 坡向、 坡度和剖面曲率等6类地形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亚洲小车蝗蝗蝻与成虫的多度分布与地形因子关系的GAM模型具有不同的模型结构、 模拟效果以及结果的稳定性, 能够较好地体现二者所受地形因子影响的差异。各地形因子对亚洲小车蝗蝗蝻与成虫多度的影响不尽相同, 海拔对二者的多度分布起主导控制作用, 蝗蝻与成虫的多度均随海拔的升高大体呈现倒“V”型变化趋势, 但蝗蝻在海拔梯度上的分布上限明显大于成虫。成虫主要集中分布在剖面曲率<0的区域, 蝗蝻主要集中分布在南坡与西南坡。亚洲小车蝗蝗蝻与成虫对环境选择的异质性属性, 使蝗蝻和成虫在相同地形要素的分布格局存在明显差异。
    基于微卫星标记对中国Q型烟粉虱早期入侵种群与B型烟粉虱种群的遗传结构分析(英文) Hot!
    褚栋, 李显春, 张友军
    2012, 55(12):  1376-1385. 
    摘要 ( 3087 )   PDF (2446KB) ( 114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2003年首次在云南昆明发现Q型烟粉虱Bemisia tabaci (Gennadius)传入中国。随后几年时间内, 它在许多省份逐年取代了B型烟粉虱种群。2008年后,Q型烟粉虱基本上成为了中国多数省份农区的优势生物型。为了进一步揭示Q型烟粉虱在中国快速扩散以及取代B型烟粉虱的遗传学基础, 本研究利用11个微卫星位点分析并比较了2003年中国云南昆明Q型烟粉虱入侵种群及其他地点的11个B型入侵种群, 西班牙2个Q型土著种群, 以色列1个Q型入侵种群, 以色列1个B型土著种群, 以及西班牙、 美国与澳大利亚的5个B型入侵种群的遗传结构。结果表明, 中国Q型烟粉虱早期种群(云南昆明种群)可能来自于西部地中海地区。中国B型烟粉虱种群遗传多样性高于西班牙、 澳大利亚、 美国B型种群, 中国B型可能存在多次传入或某个混合种群的再次传入。相对于原产地种群, 中国Q型烟粉虱早期入侵种群与B型烟粉虱种群遗传多样性并没有明显降低, 表明Q型与B型烟粉虱种群可能经历了较小的瓶颈效应或奠基者效应。中国Q型烟粉虱早期入侵种群遗传多样性高于B型烟粉虱种群, Q型烟粉虱这种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可能为其较强的生态适应性提供了遗传基础, 有利于Q型烟粉虱在新的环境下快速扩散并取代B型烟粉虱。
    基于SCAR标记技术的丽蚜小蜂快速识别
    张锐锐, 张桂芬, 贤振华, 万方浩
    2012, 55(12):  1386-1393. 
    摘要 ( 3025 )   PDF (5684KB) ( 125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丽蚜小蜂Encarsia formosa Gahan作为温室粉虱Trialeurodes vaporariorum Westwood和烟粉虱Bemisia tabaci (Gennadius)等粉虱类害虫的优势寄生蜂而备受关注。针对丽蚜小蜂体型微小, 难以与其他同域近缘种寄生蜂快速、 准确区别的问题, 本研究采用SCAR (sequence characterized amplified region, 特异性扩增区域)标记技术, 筛选出一对丽蚜小蜂特征片段扩增引物(EFZZF/EFZZR), 其扩增片段的大小为287 bp。种特异性检验结果表明, 该对引物只对丽蚜小蜂的基因组DNA具有扩增能力, 对其近缘种属寄生蜂如浅黄恩蚜小蜂Encarsia sophia (Girault & Dodd)、 海氏桨角蚜小蜂Eretmocerus hayati Zolnerowich & Rose、 本地未知种桨角蚜小蜂Eretmocerus sp.、 蒙氏桨角蚜小蜂Eretmocerus mundus Mercet、 刺粉虱黑蜂Amitus hesperidum Silvertri不具有扩增效果, 对丽蚜小蜂的寄主包括不同生物型 (B型、 Q型、 ZHJ1型和ZHJ2型)的烟粉虱、 温室粉虱以及我国最常见的黑刺粉虱Aleurocanthus spiniferus (Quaintanca)等亦不具有扩增能力。同时, 该检测技术灵敏度高, 对成虫的最低检出阈值为7.812 ng/μL (相当于1/1 600头成虫)。研究结果对丽蚜小蜂的种类识别、 寄主谱的确定及其有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综述
    果蝇长寿基因methuselah的研究进展
    张正红, 张儒
    2012, 55(12):  1394-1398. 
    摘要 ( 3893 )   PDF (6533KB) ( 167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果蝇Drosophila 3号染色体上methuselahmth)基因发生突变后, 成年果蝇的平均寿命会延长约35%, 并且对一系列外界胁迫因素如饥饿、 高温、 百草枯(可产生强氧化性自由基)的耐受性会显著增强。研究表明mth编码的Mth蛋白属于B家族G蛋白偶联受体(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 GPCR), 其内源性配体是sun基因编码的小分子肽Stunted。现已发现敲除sun基因或者过表达Mth受体的肽类拮抗剂均能延长果蝇的寿命。Mth受体是目前发现的首个与动物衰老调控相关的GPCR, 该受体除了具有GPCR典型的7次跨膜结构外, 还具有其独特的胞外结构域, 该胞外结构域能够与多种配体结合。Mth受体的生理功能主要体现为: 维持生物体内环境稳态和新陈代谢的平衡, 参与调控果蝇的寿命、 应激反应、 雄性种系干细胞数量和感知运动能力等。目前对Mth受体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其工作机理的解析对于我们揭示GPCR如何参与寿命的调节具有重要意义, 为我们开发延长人类寿命的新药提供了可能。鉴于此, 本文主要对果蝇Mth受体的结构功能、 配体及其寿命调控信号转导通路等方面做了总结, 并对Mth受体寿命调控信号通路的实用研究价值做了一些展望。
    Q型烟粉虱在中国的入侵生态过程及机制 Hot!
    褚栋, 潘慧鹏, 国栋, 陶云荔, 刘佰明, 张友军
    2012, 55(12):  1399-1405. 
    摘要 ( 3378 )   PDF (1242KB) ( 114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外来种的入侵生态过程及机制是入侵生物学重要的研究内容, 相关领域的案例分析对入侵生物学学科构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对于入侵生物的防控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但迄今中国对外来种的入侵生态过程及机制案例分析较少。而近10年来中国学者对重大入侵昆虫Q型烟粉虱Bemisia tabaci的研究为这方面的分析提供了可能。基于上述因素, 本文以Q型烟粉虱为例, 追溯了Q型烟粉虱成功入侵中国的生态过程, 总结了该昆虫成功入侵的生态过程特征, 从种群遗传结构、 生态因子及人类活动等方面解析了该虫成功入侵的机制, 展望了Q型烟粉虱入侵生物学未来的研究方向。我们认为, Q型在中国的入侵生态过程具有传入隐蔽、 扩散快速、 危害严重等特点; Q型烟粉虱成功入侵中国涉及Q型烟粉虱种群遗传学基础、 生态因子及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 其中杀虫剂在中国的大量使用对Q型取代B型的驱动作用可能是Q型烟粉虱在中国成功入侵的重要因素。
    研究论文
    Bt毒素诱导下小菜蛾实时定量PCR 内参基因的筛选
    符伟, 谢文, 张卓, 吴青君, 王少丽, 张友军
    2012, 55(12):  1406-1412. 
    摘要 ( 4100 )   PDF (7168KB) ( 275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筛选出Bt毒素诱导后的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 (L.)的实时定量PCR最适内参基因。【方法】选取核糖体18S rRNA (18S rRNA)、 肌动蛋白(ACTB)、 延伸因子(EF1)、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APDH)、 核糖体蛋白L32 (RPL32)、 核糖体蛋白S13 (RPS13)、 核糖体蛋白S20 (RPS20)和β-微管蛋白(TUB)基因作为候选内参基因, 以geNorm、 Normfinder和BestKeeper软件分析这8个基因在Bt毒素诱导后的小菜蛾不同品系中肠组织中的表达稳定性。并应用筛选出来的内参基因分析小菜蛾氨肽酶2(aminopeptidase N2, APN2)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geNorm软件以RPS13EF1为最稳定内参基因, NormFinder和BestKeeper软件均以RPS13RPL32为最稳定基因。使用3种不同内参基因分析Bt毒素诱导后的小菜蛾Bt抗性和敏感品系中ANP2表达水平时, 新的内参基因EF1和传统内参基因RPL32表现了良好的稳定性, 二者作为标准化因子, ANP2表达量结果基本一致, 而使用18S rRNA作为内参基因, 却导致部分表达量分析结果有所误差。【结论】筛选出PRS13RPL32EF1可以作为小菜蛾某些试验条件下的内参基因, 对小菜蛾基因表达研究奠定了一定基础, 也对其他昆虫内参基因的筛选具有参考价值。
    简报
    腐食酪螨螨体正己烷提取物的生物活性及成分分析
    刘婷, 金道超
    2012, 55(12):  1413-1417. 
    摘要 ( 2742 )   PDF (5607KB) ( 101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确定腐食酪螨Tyrophagus putrescentiae报警信息素的存在及其成分。【方法】采取正己烷溶剂浸提法提取获得腐食酪螨螨体提取物, 通过观察腐食酪螨对提取物的行为反应确定其生物活性, 最后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as chromatograph-mass spectrum, GC-MS)对提取物的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腐食酪螨正己烷提取物对该螨有明显的报警作用。GC-MS分析显示, 提取物中含有橙花醇甲酸酯、Z-柠檬醛、E-柠檬醛等成分。【结论】该实验证明了腐食酪螨报警信息素的存在, 为进一步明确各成分及其作用奠定了基础。
    班氏跳小蜂对扶桑绵粉蚧的寄生功能反应
    黄俊, 吕要斌, 张娟, 黄芳, 贝亚维
    2012, 55(12):  1418-1423. 
    摘要 ( 3608 )   PDF (6709KB) ( 161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为评估班氏跳小蜂Aenasius bambawalei Hayat对其寄主扶桑绵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 Tinsley的控制作用, 在实验室条件下(温度25±1℃, 相对湿度70%±5%, 光周期14L∶10D), 研究了班氏跳小蜂对扶桑绵粉蚧3龄若虫、 雌成虫的寄生功能反应及其自身密度效应。结果表明: 寄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 Ⅱ型方程, 且受寄主密度和寄生物密度的影响。当扶桑绵粉蚧 3龄若虫和雌成虫的密度分别大于15头/容器和10头/容器时, 班氏跳小蜂的寄生量增加幅度开始减小; 以瞬间攻击率/处理时间(α/Th)为评价指标, 班氏跳小蜂雌蜂寄生扶桑绵粉蚧3龄若虫时, α/Th为21.1307, 且大于雌蜂寄生雌成虫的情况(α/Th为6.2506); 班氏跳小蜂寄生功能反应有较强的种内干扰作用, 随着自身密度的增加, 寄生效能逐渐降低; 通过方程E=QP-m能很好地模拟班氏跳小蜂的寻找效应(E)与其自身密度(P)之间的关系, 对于3龄若虫和雌成虫的模拟结果分别为E=0.2931P-0.6240E=0.0944P-0.4840。本研究为利用班氏跳小蜂开展扶桑绵粉蚧生物防治提供了基础数据和方法。
    深切的缅怀,永远的悼念——追忆吕鸿声先生生前点滴
    徐卫华
    2012, 55(12):  1424-1425. 
    摘要 ( 2364 )   PDF (2717KB) ( 106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吕鸿声, 江苏溧阳人, 生于1926年3月, 于2012年8月在北京去世, 享年86岁。1950年毕业于浙江大学, 后就职于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 从事昆虫生理生化、 病理学等研究, 其中1956年留学苏联攻读博士学位。曾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研究员、 所长,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 昆虫病理室负责人, 并曾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 中国农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以及学位委员会委员, 中国蚕学会副理事长, 《蚕业科学》主编, 《昆虫学报》、 《病毒学报》、 《国际蚕丝学》编委, 首届国际蚕业科学讨论会主席, 国际蚕业科学技术学会筹委会主席等。先后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在昆虫遗传育种、 生理生化、 病理等多学科领域有高深的学术造诣和突出的成就, 为我国当代著名昆虫学家。 
    目录
    55卷总目录(第1-12期)
    2012, 55(12):  1426. 
    摘要 ( 1646 )   PDF (2103KB) ( 128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