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期刊信息
  • 月刊(每月20日出版)
    1950年创刊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中国昆虫学会
    国内邮发代号:2-153
    国外发行代号:Q61
    ISSN 0454-6296
    CN 11-1832/Q
照片示优雅蝈螽Gampsocleis gratiosa Brunner von Wattenwyl (直翅目:螽斯科)的卵(A)、若虫(B, C)和成虫(D)及雄性生殖系统(E)。该虫俗称蝈蝈,是著名的鸣虫,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该虫个体较大,易饲养,近年来被用作研究螽斯科结构和生理生化的模式物种。本期报道了优雅蝈螽精子形成过程中细胞核动态变化的研究结果(pp. 1162-1170)。本组照片由寇晓艳和王昕分别于2014年4月到5月(A, B, C)和8月(D)拍摄于河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螽斯研究室,雄性生殖系统内部结构解剖照片(E)由常岩林2010年6月摄于该螽斯研究室实验室。
本期目录
2014年 第57卷 第10期 刊出日期:2014-10-20
全选: 隐藏/显示图片
  • 研究论文
    酚氧化酶参与德国小蠊对大肠杆菌的免疫应答
    张道伟, 陈静
    2014, 57(10):  1123-1132. 
    摘要 ( 1784 )   PDF (8077KB) ( 83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探讨酚氧化酶(phenoloxidase, PO)在德国小蠊Blattella germanica对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的免疫响应中的作用。【方法】利用同源克隆和RACE方法获得德国小蠊酚氧化酶基因(BgPO)的全长cDNA序列,用MEGA5.1软件构建BgPO与其他昆虫PO的系统进化树,用RT-PCR方法检测BgPO的组织表达模式及大肠杆菌诱导后不同时间的表达量变化,用Hultmark 方法测定抑菌活力,用邻苯二酚法测定酚氧化酶活性。【结果】获得的德国小蠊BgPO基因(GenBank登录号:KJ789157)cDNA全长为2 252 bp,其中开放阅读框大小为2 085 bp,编码695个氨基酸,预测的分子量和等电点分别为79.7 kDa和6.19。Blast分析结果表明德国小蠊BgPO与其他昆虫PO有较高的同源性,其中与白蚁Coptotermes formosanus PO的氨基酸序列一致性高达80%;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其与C. formosanus PO的亲缘关系最近。基因表达检测结果表明BgPO主要在血淋巴细胞和表皮中表达。大肠杆菌诱导德国小蠊后,发现BgPO的表达量在诱导24 h后升高,在诱导后36 h达到峰值;其血淋巴的抑菌活力及酚氧化酶的活性在诱导后6-36 h内均随着诱导时间的增加而增加,且菌诱导组与PBS诱导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本研究获得的德国小蠊酚氧化酶基因BgPO主要在血淋巴和表皮中表达,并参与了大肠杆菌诱导的免疫应答反应。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索酚氧化酶在德国小蠊对病原菌的免疫响应机制奠定基础。
    取食不同辣椒品种果实成分对棉铃虫幼虫唾腺蛋白及相应基因表达的影响
    毛培, 杜孟芳, 姚双艳, 蔡永萍, 郭线茹, 原国辉, 罗梅浩
    2014, 57(10):  1133-1145. 
    摘要 ( 2100 )   PDF (10477KB) ( 241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Hübner)在不同辣椒Capsicum annuum L. 品种上的寄主适合度存在较大差异。本研究的目的是弄清不同辣椒品种对棉铃虫唾腺蛋白及相应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通过双向电泳和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的方法,探讨棉铃虫5龄幼虫取食添加辣椒碱含量不同的4个辣椒品种果实成分的人工饲料后,其唾腺中蛋白及相应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双向电泳结果表明:取食4个处理的人工饲料后,棉铃虫5龄幼虫唾腺中蛋白质表达存在显著差异(P<0.05),定量分析发现 28个蛋白点在不同处理间差异表达。通过ESI-Q-TOF-MS分析鉴定出15种差异表达蛋白,其中β-呋喃果糖苷酶(β-fructofuranosidase)、热休克蛋白70(HSP70)和翻译起始因子5A(eIF5A)在不同处理间差异较大。进一步荧光定量PCR分析显示:人工饲料中添加辣椒碱含量较高的果实成分能够促进棉铃虫β-fructofuranosidase基因的表达,添加辣椒碱含量较低的果实成分则抑制了该基因的表达;4个处理对棉铃虫hsp70基因的表达均表现出持续抑制,对eIF5A基因则均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抑制。【结论】该结果为丰富和拓宽β-fructofuranosidasehsp70eIF5A在昆虫中的功能研究、揭示棉铃虫对辣椒的寄主适应机制和生产上抗虫辣椒品种的选育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材料。
    热胁迫下棉花粉蚧内参基因的筛选
    陈芳, 陆永跃
    2014, 57(10):  1146-1154. 
    摘要 ( 2014 )   PDF (7294KB) ( 83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筛选出热胁迫下棉花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的实时定量PCR最适内参基因。【方法】 本研究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了棉花粉蚧2龄若虫、3龄若虫和雌成虫α-tub, β-tub, rpl32, GAPDH, SDHATBP共6个候选内参基因在7个不同温度处理(恒温18℃和 32℃, 以及37℃, 39℃, 41℃, 43℃和45℃热激处理1 h并在26℃恢复1 h)下mRNA表达水平的稳定性;应用geNorm, Bestkeeper, Normfinder和RefFinder软件分析6个基因表达的稳定性。【结果】 在不同高温胁迫下2龄若虫6个候选内参基因的稳定值M由小到大依次为α-tub(0.579)< GAPDH(0.654)< TBP(0.663)<β-tub(0.668)< rpl32(0.675)<SDHA(0.755),SD值排序为TBP(0.31)<β-tub(0.37)< rpl32(0.38)<SDHA(0.52)<β-tub(0.53)< GAPDH(0.57);3龄若虫6个候选内参基因的稳定值M由小到大依次为α-tub(0.542)<β-tub(0.596)TBP(0.618)< GAPDH(0.655)< SDHA(0.668)< rpl32(0.749),SD值排序为α-tub(0.29)<β-tub(0.40)< rpl32(0.45)<TBP(0.49)<GAPDH(0.50)<SDHA(0.55);雌成虫6个候选内参基因的稳定值M由小到大依次为rpl32(0.554)<α-tub(0.635)<GAPDH(0.662)<β-tub(0.666)<SDHA(0.704)<TBP(0.837),SD值排序为rpl32(0.31)<α-tub(0.35)<GAPDH(0.44)<TBP(0.44)<β-tub(0.48)<SDHA(0.71)。RefFinder综合排序结果表明,在7个不同温度处理下2龄若虫和3龄若虫中α-tub最稳定,雌成虫中rpl32最稳定。【结论】α-tub可作为棉花粉蚧2龄若虫和3龄若虫的内参基因,rpl32可作为雌成虫的内参基因。本结果为进一步开展热胁迫下棉花粉蚧热激蛋白基因的表达规律研究提供了参照。
    高温胁迫下西伯利亚蝗体内抗逆物质含量变化
    李娟, 李爽, 王冬梅, 季荣
    2014, 57(10):  1155-1161. 
    摘要 ( 1930 )   PDF (4505KB) ( 122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新疆气候变暖是导致西伯利亚蝗Gomphocerus sibiricus (L.)持续严重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前期研究表明近40年来西伯利亚蝗严重发生与新疆同期气候变暖有显著相关性,本研究进一步探讨了温度升高条件下西伯利亚蝗的生理生化适应机理。【方法】采用生理生化研究方法,研究了24, 27, 30, 33, 36, 39和42℃下西伯利亚蝗体内海藻糖、甘油、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5种抗逆物质的积累与变化过程。【结果】在24~42℃范围内,西伯利亚蝗体内5种物质的积累量随温度的升高呈现出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海藻糖、甘油、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含量在30℃时含量最高,分别为18.691 μg/g, 261.432 μg/g, 79.063 mg/g, 78.664 mg/g和227.593 mg/g;42℃高温时为最低,含量依次为18.218 μg/g, 104.588 μg/g, 4.343 mg/g, 3.039 mg/g和11.067 mg/g。5种抗逆物质积累的速率不同,其中随温度升高亚油酸含量增、减速率最快,分别为832.189%和63.988%,海藻糖含量增、减速率最慢,分别为 0.893%和0.224%。【结论】在24~30℃之间,随着温度升高,西伯利亚蝗可以通过积累体内抗逆物质,尤其通过快速积累不饱和脂肪酸以提高自身对阶段性高温的耐受能力;超过30℃,蝗虫体内抗逆物质积累下降,死亡率增加,虫体对高温胁迫失去耐受力。这预示着在气候变暖趋势下,西伯利亚蝗仍将是新疆草原最重要的生物灾害之一。
    优雅蝈螽精子形成过程中核的形态结构变化观察(英文)
    王昕, 常岩林, 赵卓, 郭明申
    2014, 57(10):  1162-1170. 
    摘要 ( 2284 )   PDF (11631KB) ( 88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螽斯精子结构复杂,具有特征性的箭头状顶体,是研究昆虫精子形成的理想材料。为了研究螽斯精子形成过程中的动态变化机制,特别是细胞核的凝集机制和箭头状顶体的发生机制,本研究对优雅蝈螽Gampsocleis gratiosa精细胞和精子的细胞核进行了观察。【方法】选择发育良好的优雅蝈螽成虫精巢为研究材料,利用透射电镜技术、普通光学显微镜和荧光显微镜技术,制作光镜切片和电镜切片进行观察。【结果】根据其形态结构变化特征,将优雅蝈螽精子形成过程中的细胞核分为4个阶段:圆形核、叶形核、柱状核和成熟阶段。我们还通过常规HE染色,结合DNA特异性荧光探针DAPI,证明了圆形核时期,精细胞内具有两个明显的球状结构,一个为细胞核,另一个是原顶体;精子成熟阶段,精子尾部排出的细胞质微滴中含有DNA。【结论】优雅蝈螽精子形成过程中,精细胞的细胞核经历了显著的形态变化,精细胞核的形态变化与细胞骨架微管相关,细胞核塑形伴随着染色质的重组。本研究为进一步阐明直翅目昆虫精子形成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
    番茄斑萎病毒对多杀菌素抗性西花蓟马发育繁殖和药剂敏感性的影响 Hot!
    张敏敏, 赵巍巍, 慕卫, 刘峰, 张友军, 吴青君
    2014, 57(10):  1171-1179. 
    摘要 ( 1904 )   PDF (5973KB) ( 80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 (Pergande)是重要的入侵害虫,是番茄斑萎病毒(TSWV)最有效的传播媒介,TSWV对西花蓟马的生长发育有一定的影响。多杀菌素是防治西花蓟马最有效的药剂之一,但已有田间西花蓟马对多杀菌素产生抗药性的报道。TSWV对抗性西花蓟马是否也有影响及程度如何尚不清楚。本研究通过对此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进一步了解TSWV对西花蓟马的影响提供依据。【方法】应用特定年龄-龄期及两性生命表的方法,研究用番茄斑萎病毒处理和未处理的多杀菌素抗性和敏感西花蓟马种群的生物学特性;用叶管药膜法测定不同处理种群对3种药剂(多杀菌素、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和虫螨腈)的敏感性变化。【结果】对于抗性品系,TSWV处理后西花蓟马的发育历期缩短,雌成虫寿命和产卵量略高,但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内禀增长率(r)和净生殖率(R0)分别为0.0433 d-1和2.210,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0.0356 d-1和1.972)(P ≤ 0.001)。对于敏感品系,TSWV处理后西花蓟马的发育历期缩短,雌雄成虫寿命均显著延长(P ≤ 0.001),产卵量也略有提高,R0为4.125,显著高于对照组(3.979)(P ≤ 0.001)。TSWV处理后敏感和抗性西花蓟马对多杀菌素的敏感性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对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和虫螨腈的敏感性显著降低。【结论】番茄斑萎病毒对多杀菌素敏感和抗性西花蓟马均有直接有利影响,病毒处理的西花蓟马发育历期缩短,繁殖能力增强,成虫寿命延长,对药剂的敏感性降低。
    同时而非先后一雌多雄交配增加不同温度下食蚜瓢虫的适合度(英文) Hot!
    OMKAR, Geetanjali MISHRA
    2014, 57(10):  1180-1187. 
    摘要 ( 1922 )   PDF (4816KB) ( 71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尽管一雌多雄在瓢虫科中常见,但各研究中获得的数据不足以解释雌虫多次交配和一雌多雄的一般适应性意义或适合度后果。本研究以温度为胁迫因子,旨在评价一雌多雄的某些益处(如增加的适合度)是否可传递给后代。【方法】本研究检测了黄斑盘瓢虫Coelophora saucia (Mulsant) 3种交配处理中的适合度:一雌一雄(与同一雄虫交配5次,1次/d),先后一雌多雄(与5头不同的雄虫依次交配5次,即每天与新的雄虫交配1次),以及同时一雌多雄(放进5头雄虫,任由雌虫选择雄虫,交配5次,1次/d)。观察了各交配处理不同温度下(25, 27和 30℃)繁殖力、卵的育性、后代发育和存活。【结果】结果表明,经历一雌多雄然后进行交配选择或竞争的雌性的繁殖能力最强,后代能在更广温度范围内最好地适应发育和存活。但先后一雌多雄交配的雌性与一雌一雄交配的雌性的繁殖能力相似。【结论】结果说明,在无交配选择或雄性竞争的条件下,一雌多雄的益处不明显。这可能是由于在依次射精的雄性间存在精子竞争,或由于雌性的隐性选择。据我们所知,本研究中观察发现的无交配选择时不表现一雌多雄的益处的现象,之前在昆虫中未观察到过。
    短时高温对烟蚜生长发育、繁殖和取食行为的影响 Hot!
    范秀娟, 陈丹, 孙志娟, 唐仕浩, 王新伟, 任广伟, 王秀芳
    2014, 57(10):  1188-1197. 
    摘要 ( 2061 )   PDF (7653KB) ( 92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烟蚜Myzus persicae是一种世界性的重要农业害虫,本研究测定了短时高温对烟蚜生长发育、繁殖和取食行为的影响。【方法】测定初产若蚜每天在30, 35和40℃下处理1, 2和4 h的发育历期及成蚜在相同处理下的繁殖力,应用刺吸电位技术(electronic penetration graph, EPG)测定成蚜在30和35℃下处理1和2 h后以及在25, 28, 30和35℃恒温下的取食行为。【结果】短时高温(30~35℃)对各龄若蚜发育历期影响较小,但40℃下处理2 h后其发育历期显著增加(P<0.05);若蚜存活率、成蚜寿命及其繁殖历期随温度和处理时间的增加而降低;在25~35℃下,随温度和处理时间的增加,成蚜繁殖率变化较小,但40℃下处理2和4 h后,其繁殖率显著降低(P< 0.01);短时高温对烟蚜的取食行为影响显著,随温度和处理时间的增加,非刺探波np数量(P<0.05)及其持续时间(P<0.01)显著减少,而韧皮部刺吸波E持续时间显著增加(P<0.05);但持续高温下,随温度升高,np波数量及其持续时间先减少后增加,而E波则相反。【结论】短时高温对烟蚜若蚜发育速率影响较小,但使若蚜存活率、成蚜寿命及其繁殖历期显著降低,且对成蚜繁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对成蚜的取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烟蚜不同年份间夏季种群数量的变化机制。
    不同变温组合条件下二点委夜蛾的生长发育
    刘玉娟, 张天涛, 白树雄, 何康来, 王振营
    2014, 57(10):  1198-1205. 
    摘要 ( 1664 )   PDF (4938KB) ( 112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为明确变温条件对二点委夜蛾Athetis lepigone (Möschler) 实验种群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分别设置6个变温组合(20/24℃, 20/28℃, 20/32℃, 24/28℃, 24/32℃和28/32℃),通过测定和计算各虫态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及生命表参数来研究变温对二点委夜蛾卵、幼虫、蛹、世代平均发育历期、存活率和繁殖力的影响。【结果】不同变温组合对二点委夜蛾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存活率及种群繁殖力有显著影响。发育历期随着变温组合平均温度的升高而缩短,二点委夜蛾世代存活率由大到小的顺序为24/28℃>20/32℃>28/32℃>20/28℃>24/32℃>20/24℃。24/28℃时产卵量最高,单雌产卵量为390.70粒。世代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为10.37℃和663.17日·度。在不同变温组合下内禀增长率rm值随着平均温度的升高先上升后降低。在24/28℃时,二点委夜蛾rm、净增殖率R0和周限增长率λ最大,种群加倍时间 t 和世代平均周期 T 最小。【结论】24/28℃是二点委夜蛾实验种群生长发育及繁殖的最适变温组合,本研究结果为二点委夜蛾的预测预报及综合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温度和光周期对管侧沟茧蜂滞育诱导及滞育茧的低温冷藏
    路子云, 冉红凡, 刘文旭, 屈振刚, 刘小侠, 李建成, 张青文
    2014, 57(10):  1206-1212. 
    摘要 ( 1721 )   PDF (4299KB) ( 83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为明确诱导管侧沟茧蜂Microplitis tuberculifer 滞育的主要因子,在田间和室内研究了不同温度和光周期下管侧沟茧蜂的滞育率和滞育茧的最佳冷藏温度。【方法】田间实验分别从8月31日到9月25日每隔5 d在室外罩笼内释放管侧沟茧蜂寄生的粘虫幼虫,待寄生蜂结茧后统计子代蜂的滞育率。室内实验共设5个不同温度(16℃, 18℃, 20℃, 22℃和24℃)和7个不同光周期(6L:18D, 8L:16D, 10L:14D, 12L:12D, 14L:10D, 16L:8D和18L:6D),分别统计寄生蜂在各个处理条件下的滞育率。【结果】在河北中部地区秋季自然条件下,8月底当日平均气温为24.4℃,日平均光照时间为12 h 51 min 时,少数蛹(5.08%)开始进入滞育;9月25日,当日平均气温为17.2℃,日平均光照时间为11 h 36 min以下时,几乎所有蛹个体进入滞育,滞育率达到99.70%。在室内人工控制条件下,当温度为22℃以上,无论光周期如何变化,管侧沟茧蜂不能进入滞育,所结茧全部为非滞育茧。温度为22℃以下存在光周期反应,在温度16℃, 18℃和20℃,光周期10L:14D时形成滞育茧数量最多,滞育率分别为100%, 89.75% 和 29.58%。可见温度和光周期二者共同影响管侧沟茧蜂的滞育。滞育茧在0℃左右条件下冷藏 240 d 和5℃左右环境条件下冷藏180 d, 成虫的羽化率和寄生能力与发育茧差异不显著(P>0.05);0℃条件下冷藏300 d,滞育茧仍有79%可以正常羽化。【结论】该寄生蜂在秋季进入滞育主要是低温条件和短光照反应相互作用的结果,滞育茧在0℃和5℃温度下至少可以保存240 d。这些结果对管侧沟茧蜂的大规模繁殖和滞育茧的保存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螟蛉盘绒茧蜂的过寄生行为及其对子代生长发育的影响
    江化琴, 陈媛, 刘映红
    2014, 57(10):  1213-1218. 
    摘要 ( 1822 )   PDF (3984KB) ( 82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过寄生现象普遍存在于寄生蜂寄生过程中。本研究旨在探究螟蛉盘绒茧蜂Cotesia ruficrus的过寄生对子代发育的影响及影响过寄生行为的主要因素。【方法】室内研究了螟蛉盘绒茧蜂在其寄主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3龄幼虫上过寄生行为的发生,不同产卵次数对寄主存活及子代蜂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了不同接蜂时间和不同接蜂密度对过寄生发生的影响。【结果】螟蛉盘绒茧蜂存在过寄生行为,无论雌蜂有无产卵寄生经历,均能在被自身寄生过和同种不同个体寄生过的寄主内产卵。寄生蜂茧量随着被产卵次数的增加而增加,被产卵3~5次的寄主体内死亡的寄生蜂幼虫数随着增大。寄主在育出蜂前的死亡率随着被产卵寄生次数的增加而增加,被产卵5次时,寄主育出蜂前死亡率达50%。过寄生使螟蛉盘绒茧蜂子代蜂卵-蛹的历期延长,羽化率和雌雄性比下降,雌蜂体型随寄生次数的增加显著变小。过寄生率随着接蜂密度及接蜂时间的增加而增加。【结论】在寄主上产卵2次对螟蛉盘绒茧蜂子代发育是最适合的,产卵3次及以上为过寄生。过寄生使蜂子代发育适合度降低,不利于子代生长发育。在室内大量繁殖螟蛉盘绒茧蜂时,应减少接蜂密度和接蜂时间,从而减少过寄生的发生。
    以冷冻和新鲜家蝇蛹为寄主的蝇蛹俑小蜂实验种群生命表参数比较
    朱承节, 贺张, 陈伟, 张仕林, 胡好远
    2014, 57(10):  1219-1226. 
    摘要 ( 2075 )   PDF (5753KB) ( 80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为了阐明以冷冻保存家蝇Musca domestica蛹为寄主对繁殖蝇蛹俑小蜂Spalangia endius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分别利用新鲜和-20℃冷冻保存的家蝇蛹为寄主,记录了小蜂日存活数、日后代数量和性别等,并分别构建了实验种群生命表,分析比较了两种类型家蝇蛹对小蜂寄生率、日后代数量和性比、生命表参数等的影响。【结果】与新鲜家蝇蛹为寄主时相比,小蜂在以冷冻蛹为寄主时寄生率、后代数量和雄性百分比均较低(P<0.01),成蜂寿命和产卵期差异不大(P>0.05)。在以新鲜和冷冻家蝇蛹为寄主时,小蜂寄生率和后代数量均随日龄的增加而显著降低(P<0.01);以新鲜和冷冻家蝇蛹为寄主时小蜂的净生殖率(R0)分别为34.91和20.16,种群内禀增长率(rm)分别为0.17和0.11,均以寄生新鲜家蝇蛹时较大(P<0.01);在以冷冻家蝇蛹为寄主时,世代时间和种群倍增时间较以新鲜家蝇蛹为寄主时有所延长(P<0.01)。【结论】蝇蛹俑小蜂可以利用冷冻家蝇蛹为寄主完成生活史;在规模化繁殖蝇蛹俑小蜂时,使用冷冻方式保存家蝇蛹的方法具有重要价值。
    莲藕食根金花虫成虫活动行为的日节律
    朱捷, 马力, 陈琪, 夏西聚, 陈旭阳, 张云宣, 黄国华
    2014, 57(10):  1227-1237. 
    摘要 ( 1705 )   PDF (10264KB) ( 97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通过莲藕食根金花虫Donacia provostii Fairmaire成虫日活动行为节律的系统研究,以期为构建该虫的高效防控技术体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室外单头隔离和雌雄配对饲养,将莲藕食根金花虫成虫的行为划分为离水静息、触水静息、取食、移动、交配和产卵6个类型,每30 min观察记录一次其活动行为,连续5 d,统计分析其活动行为的日节律。【结果】在时间上,莲藕食根金花虫成虫各行为在各时间点间和时间段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01);在空间上,成虫各行为在不同位置发生的比例存在极显著差异(P<0.001)、且荇菜叶上和水面的各行为在不同时间点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01)。【结论】莲藕食根金花虫成虫活动行为存在时空上的差异,空间对其行为的影响较时间明显。
    烟粉虱Q与B隐种mtCOI基因的遗传变异及其对利用CAPS标记进行隐种鉴别的影响
    刘国霞, 高长生, 付海滨, 褚栋
    2014, 57(10):  1238-1244. 
    摘要 ( 2078 )   PDF (4957KB) ( 81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为了评估VspI,StyI和StuI为基础的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I基因(mtCOI)酶切扩增多态性序列(cleaved amplified polymorphic sequence, CAPS)标记方法鉴别烟粉虱Q与B隐种的有效性。【方法】本研究对国内外烟粉虱种群的mtCOI基因进行了测序并鉴定了其隐种;在对464个Q隐种、98个B隐种mtCOI序列分析的基础上,利用VspI,StyI和StuI对Q与B隐种分别进行了CAPS标记验证。检索并比对了GenBank中烟粉虱Q与B隐种mtCOI序列中VspI,StyI和Stu I酶切位点分布情况。【结果】对国内外烟粉虱种群研究发现,以Vsp I为基础的CAPS标记方法能够有效鉴别实验中的Q与B隐种;利用StuI或StyI的CAPS标记方法无法有效鉴别Q与B隐种。对GenBank中烟粉虱Q与B隐种mtCOI序列比对发现,利用VspI,StyI和StuI为基础的CAPS标记方法不能有效鉴别Q与B隐种。【结论】以VspI,StyI和StuI为基础的CAPS标记方法鉴别Q与B隐种方面均有一定的局限性。
    简报
    蜡蚧轮枝菌分生孢子在不同虫态棕尾別麻蝇体表的附着能力及与寄主体表结构的关系
    谭清, 庞仁乙, 高熹, 张忠, 袁远, 陈斌, 张海涛, 吴国星
    2014, 57(10):  1245-1252. 
    摘要 ( 1751 )   PDF (7032KB) ( 86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为解释蜡蚧轮枝菌Lecanicillium lecanii对棕尾别麻蝇Boettcherisca peregrina成虫、蛹和幼虫等 3种虫态的致病性差异,研究分析了蜡蚧轮枝菌L. lecanii分生孢子在3种虫态体表的附着能力及与寄主体表结构的关系。【方法】采用血球计数板计数法测量蜡蚧轮枝菌分生孢子在棕尾別麻蝇B. peregrina成虫、蛹和幼虫体表的附着数量,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显微技术观察供试虫体体壁外长物分布情况以及附着分生孢子情况。【结果】蜡蚧轮枝菌分生孢子在棕尾別麻蝇3种虫态上的附着数量差异显著(P=0.0001),成虫附着孢子数量为(1.35±0.12)×106个/头,而蛹和幼虫分别为(0.57±0.09)×106个/头和(0.45±0.06)×106个/头。成虫周身微毛上均有孢子附着;整个蛹体仅棘刺底部呈“绳索状”的褶皱处可发现有孢子的附着;幼虫的体表未发现有孢子的附着。【结论】蜡蚧轮枝菌分生孢子在棕尾別麻蝇成虫、蛹、幼虫体表的附着能力与寄主体表结构有密切关系,是蜡蚧轮枝菌对该虫不同虫态间存在致病差异的原因。
    目录
    57卷第10期中文目录
    2014, 57(10):  1253. 
    摘要 ( 1131 )   PDF (758KB) ( 58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