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期刊信息
  • 月刊(每月20日出版)
    1950年创刊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中国昆虫学会
    国内邮发代号:2-153
    国外发行代号:Q61
    ISSN 0454-6296
    CN 11-1832/Q

照片示九香虫Coridius chinensis(半翅目:兜蝽科)成虫访问葫芦科植物南瓜Cucurbita moschata叶。九香虫是一种重要的药食两用昆虫。本刊2015年第6期(pp. 610-616)报道了九香虫抗菌肽CcAMP1的分离纯化和抗菌活性的研究。照片由李尚伟于2016年5月摄于贵州省贵阳市贵州大学。

本期目录
2016年 第59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16-05-20
全选: 隐藏/显示图片
  • 研究论文
    Gal80ts与Gal4组合灵敏控制果蝇中UAS转基因的表达水平
    李开霞, 马恩波, 张建珍, 赵一丹, 张徐波
    2016, 59(5):  481-488.  doi:10.16380/j.kcxb.2016.05.001
    摘要 ( 3726 )   PDF (12342KB) ( 75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Gal80ts与Gal4组合驱动UAS转基因表达是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研究中常用的转基因过表达遗传学工具,通过温度控制实现对UAS转基因表达的灵活开关。Gal80ts是一种温度敏感型蛋白,低温下(18℃)与Gal4蛋白结合并抑制其转录活力,高温下(29℃)解除对Gal4的抑制,从而允许Gal4结合UAS位点,启动UAS转基因的表达。但是从18~29℃的开关只能强烈过表达UAS转基因,而不能灵活调控转基因的表达水平。本实验系统研究一系列温度下转基因的表达水平,从而实现该体系对转基因的表达水平的灵活控制。【方法】以果蝇翅芽这一常用器官组织为研究模型,以2种Gal4品系(dpp-Gal4和en-Gal4,分别由decapentaplgicengrailed基因的启动子驱动)分别与tub-Gal80ts(微管蛋白基因tubulin启动子驱动)基因重组后,再分别与UAS-wg(wingless)转基因品系杂交;在一系列温度(18,25, 27.5, 28, 28.5和30℃)下进行子代幼虫培养,通过免疫组化染色揭示并量化分析转基因wg在3龄幼虫翅芽上的表达水平。【结果】18~25℃培养条件下,Gal80ts与Gal4组合系统中的UAS转基因不能表达;30℃时培养,转基因强烈地过表达;在25~30℃区间内,随着温度升高, 转基因表达水平逐渐上升。【结论】在25~30℃之间的温度调控可以实现对Gal80ts与Gal4组合系统中的UAS转基因表达水平的调控。本研究结果对调控转基因表达程度有重要价值。  
    一个调控抗菌肽表达的小菜蛾肽聚糖识别蛋白(PxPGRP-SA) Hot!
    郑志华, 许小霞, 余静, 高延富, 张玉清, 欧阳莉娜, 金丰良
    2016, 59(5):  489-499.  doi:10.16380/j.kcxb.2016.05.002
    摘要 ( 1673 )   PDF (2041KB) ( 64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肽聚糖识别蛋白(peptidoglycan recognition proteins, PGRPs)是昆虫免疫系统中一类重要的模式识别蛋白。本研究旨在阐明经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侵染后,小菜蛾 Plutella xylostella PGRP-SA基因 (命名为PxPGRP-SA)在体内的表达模式和对抗菌肽基因的表达调控。 【方法】本研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qRT-PCR)技术分析B. thuringiensis侵染小菜蛾幼虫后PxPGRP-SA的转录模式,通过RNAi技术结合抗血清封闭实验检测PxPGRP-SA对小菜蛾抗菌肽基因的表达调控作用。【结果】qRT-PCR检测表明,小菜蛾4龄幼虫在注射具有活性的B. thuringiensis 6 h后,PxPGRP-SA在脂肪体和血细胞中表达量迅速上升,其中脂肪体中的表达量在注射24 h后达到高峰,而在血细胞中的表达量在18 h后达到高峰。RNAi沉默小菜蛾4龄幼虫PxPGRP-SA的转录后,可显著降低小菜蛾脂肪体中cecropin, moricin-2, lysozymedefensin 4个抗菌肽基因 及DorsalSp?tzle基因的mRNA转录水平;注射anti-PxPGRP-SA封闭小菜蛾体内PxPGRP-SA的活性后,也可降低小菜蛾脂肪体中4个抗菌肽基因的 mRNA转录水平;PxPGRP-SA转录沉默后,同时导致添食B. thuringiensis的小菜蛾幼虫的存活率明显降低。【结论】 PxPGRP-SA参与了小菜蛾体内抗菌肽cecropin, moricin-2, lysozyme和defensin基因的表达调控,并在免疫防御B. thuringiensis的侵染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不同水平亮氨酸对繁殖期意大利蜜蜂蜂群群势及工蜂发育的影响
    戴荣国, 曹兰, 王瑞生, 程尚, 高丽娇, 罗文华, 任勤, 姬聪慧, 谢华, 刘佳霖
    2016, 59(5):  500-508.  doi:10.16380/j.kcxb.2016.05.003
    摘要 ( 1853 )   PDF (1038KB) ( 54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评价日粮中不同水平亮氨酸对繁殖期意大利蜜蜂Apis mellifera ligustica蜂群群势及工蜂发育的影响。【方法】选取重庆荣昌本地繁殖期意大利蜜蜂21群,随机分为7组,分别饲喂添加0, 15.30, 17.50, 26.25, 35.00, 43.75和52.5 g/kg亮氨酸的试验日粮,每12 d测定各组蜂群群势、封盖子量、蜂群取食量和营造王台情况,24 d后测定蜂群采集行为、工蜂初生重、工蜂虫体蛋白质含量及工蜂寿命。【结果】当亮氨酸添加水平为43.75和52.50 g/kg时能够显著提高繁殖期意大利蜜蜂的蜂群群势、封盖子量、蜂群取食量及采集行为(P<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基础日粮组及各亮氨酸添加组的新出房蜂和6日龄幼虫体蛋白质含量较高(P<0.05);各亮氨酸添加组的工蜂初生重显著高于空白组(P<0.05);不同亮氨酸添加水平对意大利蜜蜂工蜂寿命影响较小。此外,亮氨酸添加水平26.25, 35.00和43.75 g/kg能够在饲喂0-24 d时促进蜂群营造自然王台,刺激蜂群分蜂。【结论】配方日粮中43.75和52.5 g/kg的亮氨酸能够显著促进繁殖期意大利蜜蜂蜂群发展,其中43.75 g/kg的亮氨酸饲喂量还能刺激蜂群营造自然王台,激发蜂群分蜂。  
    饥饿胁迫对褐纹金针虫生理特征的影响 Hot!
    刘丹丹, 陈爱端, 李克斌, 尹姣, 张帅, 曹雅忠
    2016, 59(5):  509-515.  doi:10.16380/j.kcxb.2016.05.004
    摘要 ( 1461 )   PDF (1079KB) ( 96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褐纹金针虫Melanotus caudex发生为害日趋严重。本研究分析饥饿环境条件下褐纹金针虫的生理特征变化,以期揭示其饥饿胁迫下的生理和生态适应对策。【方法】以2-3龄幼虫为试验的起始对象,以喂食小麦(中旱101)苗的褐纹金针虫为对照,在土壤和蛭石两种饲养环境条件下测定不同饥饿时期金针虫的存活率、活动性、蜕皮次数、体重、含水量及呼吸率的变化。【结果】饥饿胁迫下褐纹金针虫存活率、蜕皮次数与喂食(对照)组之间无显著差异,在饥饿120 d的情况下仍有90%以上的存活率,蜕皮次数10次左右,试虫在触碰时全部具有活动性。土壤和蛭石环境饥饿胁迫下褐纹金针虫的鲜重、干重分别呈下降趋势,与喂食组相比存在显著差异。处理120 d时,土壤和蛭石环境饥饿褐纹金针虫的含水量分别达到72.52%和72.22%,相应对照组的含水量分别为49.01%和51.37%,饥饿组含水量较喂食对照组显著升高。随饥饿处理时间的延长褐纹金针虫呼吸率表现为显著下降趋势,土壤和蛭石环境饥饿胁迫下褐纹金针虫的CO2释放率分别下降了62.11%和60.46%。【结论】褐纹金针虫具有较强的耐饥饿能力,在饥饿胁迫下可通过降低呼吸代谢的生理对策维持其生长发育(正常蜕皮)。  
    意大利蝗不连续气体交换循环(DGC)呼吸周期历时对高温胁迫的响应
    王冬梅, 李爽, 张永军, Roman JASHENKO, 季荣
    2016, 59(5):  516-522.  doi:10.16380/j.kcxb.2016.05.005
    摘要 ( 1604 )   PDF (1094KB) ( 70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在前期研究高温胁迫下意大利蝗Calliptamus italicus呼吸代谢的变化特征基础上,为探明相关变化机制,本研究进一步从不连续气体交换循环(DGC)呼吸周期历时阐明其对高温胁迫的响应机制。【方法】以源自新疆伊犁察布查尔蝗区野生种群的意大利蝗成虫为材料,应用多通道昆虫呼吸仪测定意大利蝗DGC暴发间期、暴发期和呼吸周期三者历时随温度变化(21~42℃区间,3℃温度梯度)的响应特征。【结果】雌雄意大利蝗DGC呼吸周期中暴发间期历时随温度升高而缩短,21℃时暴发间期历时最长,雌雄分别为7.29±0.31和7.05±0.37 min,与24,27,30和33℃差异不显著(P>0.05),超过33℃后迅速缩短;至39℃时最短,雌雄分别为0.42±0.01和0.70±0.03 min,与其他温度下的历时差异显著(P<0.05)。暴发期历时亦随温度升高而缩短,21和39℃时,雌虫暴发期历时分别达到最长和最短,依次为1.55±0.14和0.45±0.01 min,与其他温度下的历时差异显著(P<0.05);24和39℃时,雄虫暴发期历时分别达到最长和最短,依次为1.61±0.10和0.68±0.02 min,与其他温度下的历时差异显著(P<0.05)。随温度升高,意大利蝗DGC呼吸周期历时呈减少趋势,且主要由暴发间期历时减少所致。21~33℃范围内,每升高3℃雌雄虫暴发间期历时分别平均减少0.174和0.121 min,DGC呼吸频率增幅一致,均为0.0022 Hz,不同温度间差异不显著(P>0.05);超过33℃后,每升高3℃雌雄虫暴发间期历时分别平均减少2.197和2.189 min,DGC呼吸频率分别增加0.0120和0.0085 Hz,不同温度间差异显著(P<0.05);39℃时暴发间期历时接近零,42℃时DGC呼吸模式消失。【结论】随温度升高,意大利蝗呈现出O2吸收量和CO2释放量增加的变化特征,这是通过减少暴发间期历时和增加DGC呼吸频率等机制而实现的。
    宽翅曲背蝗受精囊形态与超微结构观察(英文)
    李柯, 杨宇菁, 毛蕾, 张晋辉
    2016, 59(5):  523-529.  doi:10.16380/j.kcxb.2016.05.006
    摘要 ( 1777 )   PDF (11663KB) ( 51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明确宽翅曲背蝗Pararcyptera microptera meridionalis雌虫受精囊的形态、组织结构与超微结构,为更好地认识昆虫受精囊的功能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以宽翅曲背蝗已交配雌成虫为实验材料,利用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其受精囊的形态、组织结构和超微结构。【结果】宽翅曲背蝗受精囊由一个端囊和一条长的受精囊管组成,端囊用于储存精子。端囊和受精囊管有相似的组织学结构,由外到内依次为肌肉层、基膜、上皮层及表皮内膜。上皮层含上皮细胞、腺细胞和导管细胞3种细胞类型。腺细胞具有一个被有微绒毛的细胞外腔。腺细胞的分泌物经细胞外腔通过分泌导管进入到受精囊腔。分泌导管由导管细胞形成。【结论】在宽翅曲背蝗受精囊的端囊和受精囊管上,内膜和腺细胞的细胞外腔结构均存在差异,由此推测,端囊和受精囊管的功能存在一定差异。上皮细胞的超微结构特点显示上皮细胞具有支持、分泌和吸收的功能。
    产气荚膜梭菌促进黑腹果蝇的生长和发育 Hot!
    刘威, 李玉娟, 刘晓梁, 卓萍, 姚红
    2016, 59(5):  530-537.  doi:10.16380/j.kcxb.2016.05.007
    摘要 ( 1799 )   PDF (5264KB) ( 71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肠道中栖生着众多微生物,通过分离和研究其内共生菌,以研究肠道菌群的多态性和作用。【方法】利用Hungate滚管技术从黑腹果蝇成虫肠道分离厌氧细菌;通过记录果蝇的发育历期和生长速率,检测该细菌对果蝇发育和生长的影响。【结果】首次从黑腹果蝇肠道内分离到一株产气荚膜梭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该菌能够有效地定植到果蝇肠道内,是果蝇肠道共生菌。产气荚膜梭菌显著地缩短无菌果蝇的发育历期,将无菌果蝇成蛹天数由20 d缩短到8.1 d,羽化天数由30 d缩短到12.7 d。该菌还可以提高果蝇生长速率。【结论】本研究揭示了产气荚膜梭菌是果蝇的内共生菌,可以通过提高生长速率而有效地促进果蝇的生长和发育。
    黄荆提取物对棉蚜的生物活性
    蒋恩顺, 朱毅, 王江勇
    2016, 59(5):  538-545.  doi:10.16380/j.kcxb.2016.05.008
    摘要 ( 1533 )   PDF (1018KB) ( 63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黄荆Vitex negundo提取物对棉蚜 Aphis gossypii的生物活性,并明确其中的有效成分,为进一步开发利用该杀虫植物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不同有机溶剂、超临界CO2萃取和水蒸气蒸馏3种提取方法,分别从黄荆的种子和叶片中提取活性物质。采用浸渍法测定了各提取物对棉蚜无翅成蚜的杀虫活性;并采用酸水提取法提取了其中的生物碱,采用毛细管点滴法测定黄荆生物碱对棉蚜生长发育及蜜露产生的影响。【结果】二氯甲烷种子提取物、甲醇种子提取物和水蒸气蒸馏得到的叶片精油对棉蚜无翅成蚜杀虫活性高,1 200 mg/L处理24 h校正死亡率分别达到86.98%, 65.01%和85.27%。黄荆生物碱对棉蚜无翅成蚜有一定的忌避活性,20~40 mg/mL处理12 h时,忌避率在50%以上;对棉蚜无翅成蚜毒杀活性略低于黄荆种子二氯甲烷提取物,LD30浓度处理存活成蚜的产仔量和蜜露分泌量均较对照明显降低,处理到第10天棉蚜已经全部死亡,而对照组棉蚜第10天的存活率却为70%,生物碱处理后的9 d平均单雌棉蚜累计产仔量比对照减少了57.66%。排蜜频率、总排蜜量及单滴蜜露重量较对照处理组分别降低了13.18%, 20.00%和8.79%。【结论】黄荆种子二氯甲烷提取物杀棉蚜活性最高,其中的生物碱是主要的杀蚜活性成分且对棉蚜生长发育及产仔和蜜露分泌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不同波长LED光源对韭菜迟眼蕈蚊生殖行为的影响
    李娜, 范凡, 韩慧, 裴晓亚, 刘顺, 魏国树
    2016, 59(5):  546-551.  doi:10.16380/j.kcxb.2016.05.009
    摘要 ( 1766 )   PDF (1027KB) ( 54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明确不同波长的LED光源对韭菜迟眼蕈蚊Bradysia odoriphaga Yang et Zhang求偶、交配及繁殖等生殖行为的影响。【方法】采用红(625~630 nm)、橙(600~605 nm)、黄(590~595 nm)、绿(525~530 nm)、蓝(455~460 nm)和白(6 000~6 500 k)6种LED光源在韭菜迟眼蕈蚊成虫交配期进行照光处理,观察统计其求偶和交配行为以及单雌产卵量、卵孵化情况和有效后代数量。【结果】韭菜迟眼蕈蚊成虫求偶前期时长在橙光下最长,为28.48 min。求偶率在蓝光下最高,为86%;橙光下最低,为48%。交配期时长在蓝光下最长,为4.59 min;橙光下较短,为4.23 min。单雌产卵量在各波长光源下与对照均无显著差异。卵孵化率在蓝光下最低,仅为43.41%。有效后代数量在蓝光下最低,仅为27.00头;橙光下次之,为43.40头。【结论】LED光源的波长可影响韭菜迟眼蕈蚊的生殖行为,其中橙光(600~605 nm)不利于其求偶、交配和繁殖;蓝光(455~460 nm)虽有利于其求偶和交配,但明显抑制其繁殖。  
    室内条件下莱氏猛叩甲对松墨天牛和黄粉虫的捕食能力
    辛玉翠, 张龙娃, 方竹, 刘柱东
    2016, 59(5):  552-559.  doi:10.16380/j.kcxb.2016.05.010
    摘要 ( 1627 )   PDF (9223KB) ( 56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本研究旨在明确莱氏猛叩甲Tetrigus lewisi老熟幼虫分别对黄粉虫Tenebrio molitor和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末龄幼虫和蛹的捕食量的差异,评估莱氏猛叩甲的捕食能力,为松墨天牛M. alteratus的有效治理找到潜在的高效生物防治因子。【方法】于2014年11月在浙江富阳昌东村马鞍山砍下松墨天牛虫害木,通过林间野外调查,明确松墨天牛和莱氏猛叩甲的发生情况; 将野外采集到的莱氏猛叩甲幼虫带回室内,分别饲喂黄粉虫和松墨天牛的末龄幼虫和蛹,每天记录捕食量,确定莱氏猛叩甲的捕食能力。【结果】野外调查中,我们在松墨天牛幼虫蛀食的坑道中发现了莱氏猛叩甲幼虫和松墨天牛幼虫被取食后的残体;在采集到1 094头松墨天牛幼虫的危害木内,共采得莱氏猛叩甲末龄幼虫36头,约为松墨天牛幼虫数量的3%。室内捕食实验表明,5 d内莱氏猛叩甲捕食黄粉虫幼虫总量为3.2头,平均每天捕食约0.6头,而捕食松墨天牛幼虫总量为8.0头,平均每天捕食约1.6头,莱氏猛叩甲对松墨天牛的总捕食量显著高于对黄粉虫幼虫的总捕食量(P<0.0001);4 d内莱氏猛叩甲捕食黄粉虫蛹总量为5.6头,平均每天捕食约1.4头,而捕食松墨天牛蛹总量为7.8头,平均每天捕食约2.0头,莱氏猛叩甲对松墨天牛蛹的捕食量显著高于黄粉虫蛹(P=0.028)。回归分析还表明,莱氏猛叩甲幼虫的捕食量不受叩甲个体大小的影响。【结论】莱氏猛叩甲普遍分布在松墨天牛发生区,同时发现松墨天牛被取食后的残体,表明莱氏猛叩甲是松墨天牛的捕食性天敌。莱氏猛叩甲均能捕食黄粉虫和松墨天牛的幼虫和蛹;相比于捕食黄粉虫,莱氏猛叩甲对松墨天牛的幼虫和蛹具有更好的捕食效率,具有很好的生物防治前景,是未来松墨天牛治理潜在高效生物防治因子。
    有益真绥螨与巴氏新小绥螨的集团内捕食和同类相残作用
    郭建晗, 孟瑞霞, 张东旭, 尹云飞, 贾永红, 刘文明
    2016, 59(5):  560-567.  doi:10.16380/j.kcxb.2016.05.011
    摘要 ( 1672 )   PDF (1261KB) ( 71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有益真绥螨Euseius utilis是北方地区广泛分布的一种多食性植绥螨,而巴氏新小绥螨Neoseiulus barkeri目前在我国广泛应用于农业害虫的生物防治中。本研究旨在对巴氏新小绥螨在本地的应用进行风险评估及为与有益真绥螨的联合释放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在室内通过一系列实验,比较了实验室饲养的巴氏新小绥螨和采自内蒙古农业大学校园的有益真绥螨的雌成螨对同种或异种未成熟螨的捕食量、存活时间及产卵量的差异,检测了有益真绥螨与巴氏新小绥螨两种植绥螨相互之间的攻击强度以及种内和种间的相互作用。【结果】两种植绥螨都难以刺吸同种或异种植绥螨的卵,而对同种或异种植绥螨幼螨的捕食量最大,其次是对若螨。在无共同食物的情况下,有益真绥螨雌成螨对同种植绥螨幼螨的攻击性比对异种植绥螨幼螨的攻击性强(Breslow-Day检验: χ2=13.84,df=1,P<0.001),且有益真绥螨对同种植绥螨幼螨的捕食量(9.10±1.65头)高于对异种植绥螨幼螨的捕食量(5.31±1.43头)(T检验:t=5.487, P<0.001),巴氏新小绥螨对异种植绥螨幼螨的捕食量(7.48±0.75头)高于对同种植绥螨幼螨的捕食量(4.75±0.58头)(T检验:t=9.110, P<0.05)。【结论】有益真绥螨更倾向于捕食同种幼螨而发生同类相残;巴氏新小绥螨更倾向于捕食异种幼螨而发生集团内捕食。  
    绿原酸提高舞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LdNPV)的致病力
    刘海晶, 段立清, 李海平, 冯淑军, 张波波
    2016, 59(5):  568-572.  doi:10.16380/j.kcxb.2016.05.012
    摘要 ( 1574 )   PDF (944KB) ( 53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明确绿原酸(chlorogenic acid, CA)对舞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Lymantria dispar necleopolyhydrovirus (LdNPV)致病力的影响,为舞毒蛾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食料给毒法进行生物测定,测定舞毒蛾2龄幼虫对单独LdNPV及添加绿原酸的LdNPV(CA+LdNPV)的剂量及致死时间响应。【结果】CA+LdNPV 与单独LdNPV对舞毒蛾2龄幼虫的剂量及时间响应间有显著差异,二者对舞毒蛾2龄幼虫的致死中浓度(LC50)分别为161.8 OBs/μL(95%的置信区间为105.6~235.3 OBs/μL)和264.4 OBs/μL(95%的置信区间为178.6~384.0 OBs/μL),前者对舞毒蛾的致病力较后者强。CA+LdNPV对舞毒蛾2龄幼虫的致死中时间(LT50)较LdNPV 的短,当LdNPV浓度为590 OBs/μL,CA+LdNPV及LdNPV对舞毒蛾2龄幼虫的LT50分别为9.9 d和12.3 d; 当LdNPV浓度为5 900 OBs/μL时,则LT50分别为6.9 d和8.0 d。绿原酸降低了LdNPV对舞毒蛾幼虫的致死中浓度,缩短了致死中时间。【结论】绿原酸可提高LdNPV对舞毒蛾2龄幼虫的致病力,其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
    北京地区油松潜在重要害虫松阴吉丁的形态和生物学特性观察
    曹亮明, 王小艺, 张永安
    2016, 59(5):  573-580.  doi:10.16380/j.kcxb.2016.05.013
    摘要 ( 1772 )   PDF (17965KB) ( 77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调查松阴吉丁Phaenops yin Kubáň & Bíly (鞘翅目: 几丁甲科) 对北京地区油松Pinus tabuliformis Carrière的危害情况,了解该害虫的生物学特性;分析其偶然性暴发成灾的原因及规律,探讨该害虫的综合治理措施。【方法】本研究通过林间采集、解剖受害木段以及实验室罩笼饲养等方法,调查了松阴吉丁的发生现状,包括油松的受害情况和受害症状、天敌生物等,并结合历史文献和北京地区近20年的气象资料分析了该虫偶然暴发的原因。【结果】松树死亡率约为30%,受害株率约为60%,发现两种主要寄生性天敌始刻柄茧蜂Atanycolus initiator (Fabricius)和赤腹深沟茧蜂Iphiaulax impostor (Scopoli)。【结论】该虫在我国北方地区偶然性暴发的主要原因可能与持续高温干旱和降雨量减少导致的油松长势衰弱有关。建议结合气象变化及时预测预报松阴吉丁的发生,通过补水降温、清理枯枝、保护天敌、合理用药等综合治理措施调控该害虫的种群动态。  
    简报
    59卷第5期中英文目录
    2016, 59(5):  581. 
    摘要 ( 972 )   PDF (438KB) ( 31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