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期刊信息
  • 月刊(每月20日出版)
    1950年创刊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中国昆虫学会
    国内邮发代号:2-153
    国外发行代号:Q61
    ISSN 0454-6296
    CN 11-1832/Q

照片示在饲料植物麻栎Quercus acutissima(壳斗科)上的柞蚕Antheraea pernyi(鳞翅目:大蚕蛾科)5龄幼虫。柞蚕是我国传统资源昆虫之一,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柞蚕微粒子病是影响柞蚕生产的最重要病害之一。本期报道了利用pp. 1244-1251)和利用代谢组学技术鉴定柞蚕微粒子病潜在生物标记物(pp. 1261-1274)的研究。照片由姜义仁于20139月摄于沈阳农业大学柞蚕研究所(辽宁沈阳)。


[Detail] ...
本期目录
2021年 第64卷 第11期 刊出日期:2021-11-20
上一期   
全选: 隐藏/显示图片
  • 研究论文
    家蚕5龄幼虫精巢和卵巢microRNA芯片及转录组比较分析
    张冰, 李娜, 阚云超
    2021, 64(11):  1235-1243.  doi:10.16380/j.kcxb.2021.11.001
    摘要 ( 487 )   PDF (2033KB) ( 567 )   PDF(mobile) (2033KB) ( 2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家蚕Bombyx mori 5龄幼虫精巢和卵巢组织微小RNA (microRNA, miRNA)基因芯片及转录组进行分析,找到参与家蚕性腺发育相关的miRNA分子及可能的靶基因。【方法】采用新一代高通量测序平台对家蚕5龄幼虫精巢和卵巢(分别定义为Test和Control)进行miRNA基因芯片检测及转录组测序分析,根据P<0.05且log2(fold change, FC)≥2的标准,通过比较筛选出Test vs Control的差异表达miRNA;根据q≤0.05且|log2(fold change)|≥1的标准,通过比较筛选出Test vs Control的差异表达基因 (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 DEGs);随机选取8个上调和12个下调差异表达miRNA,对其表达及其预测的5个靶基因进行qRT-PCR验证;对DEGs以及差异表达miRNA的靶基因进行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从精巢和卵巢样本中(Test vs Control)分别鉴定出68个差异表达miRNA和3 991个DEGs,其中上调和下调miRNA分别为36和32个,上调和下调DEGs分别为2 033和1 958个。差异表达miRNA的qRTPCR验证结果均与芯片数据一致。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显示DEGs在新陈代谢及核糖体的信号通路显著富集。对差异表达miRNA在DEGs中的可能靶基因进行预测,结果找到了4组表达趋势相反的miRNA与靶基因:分别是bmo-miR-2774a与LOC101745556;bmo-miR-92b与LOC101735954以及bmo-miR-3266与LOC733130和LOC778467;1组表达趋势一致的miRNA与靶基因:bmo-miR-3321与LOC101744895。5个靶基因的qRT-PCR验证结果与转录组测序结果一致。【结论】本研究获得了家蚕5龄幼虫精巢和卵巢转录组及miRNA芯片数据,筛选并验证了4组差异表达和1组一致表达miRNA及潜在靶基因,为探究家蚕精巢和卵巢发育差异奠定了基础。
    利用全长转录本优化柞蚕基因组注释(英文) Hot!
    李莹, 雷煜宇, 梁世梅, 章贤, 杜杰, 杨新峰, 李闪闪, 段建平
    2021, 64(11):  1244-1251.  doi:10.16380/j.kcxb.2021.11.002
    摘要 ( 378 )   PDF (2396KB) ( 227 )   PDF(mobile) (2396KB) ( 3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优化柞蚕Antheraea pernyi基因组注释,更好地扩展其在比较基因组学及品种改良研究中的应用。【方法】对柞蚕进行全长转录组测序分析;经全长转录本与参考基因组比对,鉴定新基因及新转录本,并对这些新基因和新转录本进行功能注释及长链非编码RNAs (lncRNAs)预测。利用大量的蛋白质编码转录本和lncRNAs对柞蚕基因组中基因结构进行修订。最后创建矫正后的柞蚕基因组基因注释。【结果】新发现1 997个蛋白编码基因和3 399个lncRNA基因,分别由2 402个和3 574个全长转录本数据支持。发现柞蚕基因组含25 021个基因,其中19 825个基因是蛋白编码基因,包括7个保幼激素酸甲基转移酶基因。【结论】本研究促进了对柞蚕基因组基因注释信息的认识,为柞蚕及相关物种功能基因组及比较基因组学研究提供了很有用的数据资源。

    小菜蛾成虫喙管感器的超微结构及其神经元中枢投射
    闫喜中, 谢佼昕, 邓彩萍, 郝赤
    2021, 64(11):  1252-1260.  doi:10.16380/j.kcxb.2021.11.003
    摘要 ( 339 )   PDF (5761KB) ( 288 )   PDF(mobile) (5761KB) ( 2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明确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成虫喙管感器的形态结构及感器神经元的投射。【方法】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小菜蛾成虫喙管结构和感器,利用神经回填技术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喙管感器神经元在脑部的投射。【结果】小菜蛾成虫喙管上存在毛形感器(两种亚型)、腔锥形感器、锥形感器、刺形感器和栓锥形感器5种不同类型的感器。毛形感器表面光滑,分布于外颚叶外侧,可分为毛形感器Ⅰ型和Ⅱ型两种亚型,其中Ⅰ型比Ⅱ型长;锥形感器分布于喙管外表面,由一个感觉锥和一个短的圆形基座组成;腔锥形感器仅分布于食管内侧,只有一个粗短感觉锥而无基座;刺形感器由一个细长的感觉毛和一个圆形基座组成,表面无孔,分布于喙管的外表面;栓锥形感器是昆虫喙管上最典型的感受器,集中分布于喙管顶端区域,感器顶部凹腔伸出一个单感觉锥。此外,喙管上的感觉和运动神经元投射到初级味觉中枢咽下神经节。【结论】本研究阐明了小菜蛾成虫喙管感器的类型、分布和形态特征及其感器神经元在脑部的投射形态,为深入了解小菜蛾喙管感器的生理和功能奠定了基础。

    柞蚕微粒子病潜在生物标志物的挖掘
    孙影, 梁瑞业, 张文娟, 王勇, 姜义仁, 秦利
    2021, 64(11):  1261-1274.  doi:10.16380/j.kcxb.2021.11.004
    摘要 ( 338 )   PDF (11745KB) ( 193 )   PDF(mobile) (11745KB) ( 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挖掘柞蚕Antheraea pernyi微粒子病的潜在生物标志物,为开发该病害检测方法及研究柞蚕被微孢子虫Nosema pernyi侵染后体内代谢产物的差异及功能奠定基础。【方法】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和高分辨率质谱进行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调查健康和患微粒子病柞蚕雌成虫血淋巴中代谢物差异。【结果】正离子模式下从健康和患微粒子病柞蚕雌成虫血淋巴中共获得8 870个代谢物,注释代谢物5 390个,筛选到差异表达代谢物472个(上调260个,下调212个),其中二级鉴定差异表达代谢物12个(上调8个,下调4个);负离子模式下获得6 716个代谢物,注释代谢物3 848个,筛选到差异表达代谢物301个(上调207个,下调94个),其中二级鉴定差异表达代谢物9个(上调8个,下调1个)。正离子模式下二级鉴定的差异表达代谢物包括缬氨酸(valine)、苯并噻唑(benzothiazole)、3-脱羟基肉碱(3-dehydroxycarnitine)、1甲基鸟嘌呤(1-methylguanine)、2-乙氧基萘(2-ethoxynaphthalene)、N6-乙酰基-L-赖氨酸(N6-acetyl-L-lysine)、生物素(biotin)、桑色素(morin)、噻吗洛尔(timolol)、酰基肉碱15∶0(acylcarnitine 15∶0)、酰基肉碱18∶4(acylcarnitine 18∶4)和异槲皮苷(isoquercitrin);负离子模式下二级鉴定的差异表达代谢物包括二甲基丙二酸(dimethylmalonic acid)、戊二酸(glutaric acid)、2,5-二羟基苯甲酸(2,5-dihydroxybenzoic acid)、1,3-二乙酰基丙烷(1,3-diacetylpropane)、3-(4-羟基苯基)乳酸(DL-p-hydroxyphenyllactic acid)、泛酸(pantothenate)、荧光素(fluorescein)、飞燕草素-3-O-beta-吡喃葡萄糖苷(delphinidin-3-O-beta-glucopyranoside)和溶血磷酯酰肌醇16∶1 (lysoPI 16∶1)。【结论】健康与患柞蚕微粒子病的柞蚕雌成虫血淋巴内代谢物具有显著差异,通过代谢组学挖掘出21个二级鉴定的差异表达代谢物,这些代谢物可作为潜在生物标志物用于开发柞蚕微粒子病的检测方法。

    ATP6蛋白影响异沙叶蝉对小麦蓝矮植 原体的传播效率
    丁磊, 陆文静, 杨彦君, 马欢, 吴云锋
    2021, 64(11):  1275-1282.  doi:10.16380/j.kcxb.2021.11.005
    摘要 ( 369 )   PDF (3032KB) ( 263 )   PDF(mobile) (3032KB) ( 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索异沙叶蝉Psammotettix alienus ATP6蛋白对小麦蓝矮植原体(wheat blue dwarf phytoplasma, WBDp)传播效率的影响。【方法】将异沙叶蝉mRNA反转录合成cDNA,构建分离泛素酵母双杂交膜系统cDNA文库;用WBDp的虫传相关蛋白P2-4为诱饵,从异沙叶蝉cDNA文库杂交筛选互作蛋白;通过RNAi沉默ATP6基因,验证ATP6蛋白对异沙叶蝉3龄若虫传播WBDp的影响。【结果】构建了异沙叶蝉分离泛素酵母双杂交膜系统cDNA文库,用P2-4从cDNA文库中杂交筛选获得了ATP6等多种互作蛋白。RNAi结果发现沉默ATP6基因后异沙叶蝉3龄若虫的WBDp传播率比对照组显著下降了23.33%±3.33%,表明ATP6是异沙叶蝉参与WBDp传播的关键蛋白。【结论】明确了异沙叶蝉ATP6是参与WBDp传播的一个关键蛋白。为进一步探明异沙叶蝉传播WBDp的分子机制和植原体病害的田间防治提供了理论基础。

    海葵毒素Av3对德国小蠊的毒性及其作用机制 Hot!
    朱庆, 高蓉
    2021, 64(11):  1283-1292.  doi:10.16380/j.kcxb.2021.11.006
    摘要 ( 360 )   PDF (1579KB) ( 596 )   PDF(mobile) (1579KB) ( 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 【目的】Ⅲ型海葵毒素(Av3)对昆虫具有显著的选择性毒性,对其作用机制的研究对新型高选择性毒性杀虫剂的设计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反向高效液相色谱及电喷雾质谱用于鉴定化学合成的Av3野生型(Av3 wild type, Av3-WT)及其突变体的纯度和分子量;生物活性测定检测Av3-WT及其突变体对德国小蠊Blattella germanica成虫的毒力;双电极电压钳技术检测Av3-WT及其突变体对德国小蠊钠通道BgNav1-1a失活的抑制作用。构建基于BgNav1-1a与大鼠钠通道rNav1.2a的重组嵌合体,通过双电极电压钳技术确定BgNav1-1a上参与Av3-WT选择性毒性的关键区域。【结果】芳香族氨基酸Y7, W8和Y18分别突变后形成的Av3-WT突变体Y7A, W8A和Y18A对德国小蠊成虫的毒力显著降低,半数击倒剂量(KD50)与Av3-WT相比均增加了超过10倍;与Av3-WT对通道失活62%的抑制率相比,250 nmol/L的毒素突变体Y7A, W8A和Y18A对BgNav1-1a失活的抑制作用也显著降低,通道失活的抑制率分别降低到12%, 23%和8%;以rNav1.2a胞外环DI/SS5-S6替换BgNav1-1a的相应序列获得的重组嵌合体钠通道对Av3-WT毒素的敏感性几乎丧失,仅3.6%的通道在1 μmol/L Av3-WT作用下失活被抑制。BgNav1-1a胞外环 DI/SS2-S6上的His404突变为Tyr后几乎丧失对毒素的敏感性,仅6%的通道在1 μmol/L Av3-WT作用下失活被抑制。【结论】芳香族氨基酸Tyr7, Trp8和Tyr18参与到构成Av3-WT分子的生物活性表面;钠离子通道胞外环DI/SS2-S6是影响Av3-WT毒素发挥选择性的关键结合区域,BgNav1-1a的DI/SS2-S6上的His404则是影响Av3-WT选择性毒性的关键氨基酸。
    应用EPG技术分析不同品种苜蓿对苜蓿斑蚜的抗性
    于良斌, 岳方正, 程通通, 王予彤, 崔进, 徐林波
    2021, 64(11):  1293-1304.  doi:10.16380/j.kcxb.2021.11.007
    摘要 ( 359 )   PDF (1918KB) ( 215 )   PDF(mobile) (1918KB) ( 1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明确苜蓿斑蚜Therioaphis trifolii对不同品种苜蓿Medicago sativa的取食行为,探明抗蚜因子和抗虫位点,筛选抗蚜苜蓿品种。【方法】利用刺吸电位技术(electrical penetration graph, EPG)记录苜蓿斑蚜成蚜在10个苜蓿品种上的取食行为,并基于聚类分析方法筛选合适的EPG参数进行抗蚜性评价。【结果】苜蓿斑蚜成蚜在取食苜蓿过程中呈现np波、pd波、A波、B波、C波、E波、F波和G波8种波形,其中E波、F波和G波的总时间在不同品种间表现出显著差异。在5 h测试期间,E波持续时间在敖汉上最长,金皇后和中苜3号上次之,草原2号和阿尔冈金上最短;F波总时间以准格尔、阿尔冈金和金皇后上最长,敖汉、德宝和草原2号上最短,说明前者具有较强的机械抗性而后者机械抗性较弱。以第1次刺探持续时间、总刺探时间、F波总时间、C波总时间、E波总时间作为聚类分析的指标,10个苜蓿品种被聚成3类:阿尔冈金、草原2号、WL168HQ、德宝、中苜2号和新牧2号为第Ⅰ类,金皇后、中苜3号和准格尔为第Ⅱ类,敖汉为第Ⅲ类。【结论】苜蓿斑蚜成蚜在不同苜蓿品种上的取食行为存在差异,草原2号、阿尔冈金和WL168HQ在叶表皮、叶肉和韧皮部层次对苜蓿斑蚜成蚜存在抗性,金皇后在叶表皮和叶肉部位表现出抗性;苜蓿斑蚜成蚜在敖汉上能够长时间刺吸取食,因此敖汉抗性最弱。本研究为深入探讨苜蓿抗虫机理和蚜虫综合治理提供了理论参考。
    云南茶园暴发性新害虫贡山喙蓟马年龄-龄期两性生命表研究
    谢艳兰, 韦玲长, 马润敏, 张宏瑞
    2021, 64(11):  1305-1312.  doi:10.16380/j.kcxb.2021.11.008
    摘要 ( 410 )   PDF (1645KB) ( 508 )   PDF(mobile) (1645KB) ( 2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贡山喙蓟马Mycterothrips gongshanensis是云南茶园新发现的暴发性茶树Camellia sinensis害虫种类。本研究旨在明确贡山喙蓟马生物学和生态学特征,探明其发育、存活、繁殖特性,并模拟其种群增长。【方法】建立了源自云南临沧地区的贡山喙蓟马实验种群年龄龄期两性生命表,观测和分析该种群在25℃下取食茶树嫩叶的生活史、存活率、繁殖力等生命表参数,模拟其60 d内的种群增长。【结果】贡山喙蓟马卵、1龄若虫、2龄若虫、预蛹和蛹历期分别为3.89±0.04, 1.71±0.04, 3.14±0.03, 2.23±0.04和3.32±0.05 d;雌成虫的平均寿命为15.50±0.32 d,雄成虫为14.06±0.26 d;平均单雌产卵量为36.12±0.78粒。贡山喙蓟马成虫前期的存活率较高,但成虫期特别是25日龄成虫期后死亡率急剧上升;实验种群内禀增长率r为0.1379±0.0044/d,周限增长率λ为1.1479±0.0050/d,平均世代周期T为21.33±0.13 d,净增殖率R0为18.95±1.68。计算机模拟结果表明,在无外界条件干扰下,以10粒卵为起始虫量,60 d后贡山喙蓟马种群数量将增殖达17 335头。【结论】云南临沧地区贡山喙蓟马的存活率高,繁殖力强,世代周期较短,种群能迅速扩增。

    全球变化格局下重要传粉昆虫大蜜蜂的潜在适生区变化
    徐春阳, 刘秀嶶, 贺春玲, 高洁, 彭艳琼
    2021, 64(11):  1313-1327.  doi:10.16380/j.kcxb.2021.11.009
    摘要 ( 397 )   PDF (15431KB) ( 409 )   PDF(mobile) (15431KB) ( 3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当前全球气候变化、土地利用改变、人类活动加剧等正威胁着传粉昆虫的多样性及分布;蜜蜂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传粉昆虫类群,对气候、环境变化响应敏感。本研究以重要的传粉昆虫大蜜蜂Apis dorsata为对象,探讨全球变化格局下其潜在适生区变化以及影响其分布的关键因子。【方法】通过文献、馆藏和野外调查系统收集了全球范围内大蜜蜂的物种分布数据,使用13个环境变量通过MaxEnt模型模拟了大蜜蜂当前的潜在适生区;使用9个气候变量并结合公共地球系统模型(CCSM4)模拟了大蜜蜂过去、当前和未来的潜在适生区。【结果】AUC比率显示MaxEnt模型对大蜜蜂的潜在适生区模拟具有较高的准确性,模拟结果表明大蜜蜂的中高潜在适生区主要分布在南亚和东南亚湿润的热带雨林、热带季节性雨林和低地雨林。人类影响、温度季节性变化、等温性、最冷季均温和海拔是影响大蜜蜂潜在适生区的5个最主要因子;在人类影响下大蜜蜂的潜在适生区向山区和连片的湿润常绿森林区收缩,中高潜在适生区显著减少且呈破碎化趋势。基于9个气候变量和CCSM4气候模型对过去、当前和未来的模拟结果显示:在过去的末次冰盛期,东南亚地区可能是大蜜蜂的避难所;在未来,广布于热带地区的大蜜蜂适生区与当前的相近,且部分地区适生指数升高。【结论】基于气候的模拟结果显示大蜜蜂能积极应对未来气候变暖,但随人类活动的加剧及全球气候变化,大蜜蜂仍然面临较大的威胁,需要加强其在南亚和东南亚的中高潜在适生区的重视和保护。
    黑头酸臭蚁微卫星标记的分离与开发(英文) Hot!
    郑春艳, 杨帆, 曾玲, 许益镌
    2021, 64(11):  1328-1337.  doi:10.16380/j.kcxb.2021.11.010
    摘要 ( 276 )   PDF (1131KB) ( 207 )   PDF(mobile) (1131KB) ( 253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本研究旨在分离黑头酸臭蚁Tapinoma melanocephalum基因组微卫星标记,确定这些微卫星位点的多态性。【方法】使用454 GS-FLX焦磷酸测序技术开发来自中国华南陆地和岛屿的11个黑头酸臭蚁地理种群基因组微卫星位点。从随机设计的100对微卫星引物中筛选出10对引物,用于确定黑头酸臭蚁4个地理种群[东澳岛(DAD)、荷包岛(HBD)、梅州(MZ)和山咀(SJ)]10个微卫星位点的多态性,分析种群遗传多样性和种群分化。【结果】从11个黑头酸臭蚁地理种群基因组中成功开发和分离10对微卫星引物。在DAD, HBD, MZ和SJ 4个地理种群中,10个微卫星位点中7个有高多态性,这10个位点均显著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量(A)是3.50~9.00个,每个地理种群每个位点等位基因丰富度(AR)在1.992~12.938之间。岛屿地理种群(DAD和HBD)的AR和预期杂合度(HE)与大陆地理种群(MZ和SJ)的相比差异不显著。4个地理种群均显示高水平遗传分化(FST=0.15969);HBD和MZ种群与其他配对地理种群相比,遗传分化较高(FST=0.185),基因流较低,说明这两个种群基因流被限制。此外,遗传变异来自种群内个体之间。【结论】筛选新的微卫星位点能够为研究黑头酸臭蚁种群结构和繁殖结构提供有效工具,以深入了解其传播机制。

    综 述
    珍稀蝴蝶的亚种分类问题及保护意义:以喙凤蝶属为例
    邹武, 曾菊平, 姜梦娜, 王渌, 周善义, 张江涛
    2021, 64(11):  1338-1349.  doi:10.16380/j.kcxb.2021.11.011
    摘要 ( 652 )   PDF (1846KB) ( 337 )   PDF(mobile) (1846KB) ( 4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亚种是种的一个亚单位,由于分类学上的不同定义和主观性而受到质疑。然而,在分类学实践中,所有试图用不同的术语取代亚种或完全放弃亚种的尝试都是不可接受的。亚种同样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有一定独特性,为自然进程的一部分,具有保护研究价值。本文基于亚种概念、特征认为亚种分类需参考地理隔离(如异域分布)与表型差异2个原则。我们以珍稀喙凤蝶属Teinopalpus为例,系统收集亚种分类文献,采集该属亚种的地理分布、形态描述与差异等信息,综合分析该属蝶类的亚种分类现状、问题与原因。1843-2007年喙凤蝶属金带喙凤蝶T. imperialis及其姊妹种金斑喙凤蝶T. aureus各自记录了8个亚种。然而,部分亚种记录于同一行政区,如金带喙凤蝶T. i. imperialis, T. i. himalaicusT. i. behludinii 均在中国四川有记录,而金斑喙凤蝶在中国浙江有2个亚种记录,这显示名称应用的不确定性。考虑到两姊妹种同域分布在亚洲东南部,通过比对亚种正模所在地植被群落(biome)、生态区(ecoregion)的一致性判定地理隔离,发现金带喙凤蝶(覆盖3个植被群落)比金斑喙凤蝶(仅覆盖1个)的种下生态位分化程度更高。而据所处生态区的一致性,建议将金带喙凤蝶亚种分类修订为T. i. imperialis, T. i. himalaicus, T. i. miecoae, T. i. behludinii, T. i. imperatrix(含T. i. bhumipholi), T. i.gillesiT. i. gerritesi 7个;金斑喙凤蝶亚种分类修订为T. a. aureus(含T. a. wuyiensis, T. a. guangxiensisT. a. nagaoi), T. a. eminens(含T. a. laotiana), T. a. shinkaiiT. a. hainani 4个。由于可参考标本少,喙凤蝶属亚种确立时可用形态比对信息有限、不完整(如只依据单性的形态比对结果等),易“过度亚种化”。珍稀亚种分类问题(如“过度亚种化”、信息不确定性等)影响其保护措施,因为管理者常需权衡投入成本与成效、明确优先保护区域或对象,并以此做出决策。因此,在更多确定信息未获得前,不建议进行亚种分类。

    简 报
    11种常用农药对地熊蜂工蜂的毒性和风险评估
    王宏栋, 韩冰, 王玉赛, 韩双, 王汝明, 李冬刚
    2021, 64(11):  1350-1358.  doi:10.16380/j.kcxb.2021.11.012
    摘要 ( 1280 )   PDF (1517KB) ( 339 )   PDF(mobile) (1517KB) ( 2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评估常用农药对地熊蜂Bombus terrestris的生态风险,为设施大棚合理施用农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别采用饲喂法和接触法测定了6种杀虫剂(虫螨腈、高效氯氟氰菊酯、氟吡呋喃酮、螺虫乙酯、异丙威和除虫脲)、3种杀螨剂(丁氟螨酯、唑螨酯和联苯肼酯)及2种杀菌剂(春雷霉素和啶酰菌胺)共11种常用农药对地熊蜂成年工蜂的急性经口和急性接触毒性,并评估其生态风险性。【结果】11种农药经饲喂法测定,对地熊蜂工蜂的急性经口毒性除高效氯氟氰菊酯、异丙威和虫螨腈为高毒,氟吡呋喃酮和唑螨酯为中毒外,其余药物均为低毒。经接触法测定,对地熊工蜂的急性接触毒性除高效氯氟氰菊酯和异丙威为高毒,虫螨腈为中毒外,其余药物均为低毒。生态风险评估表明,对地熊蜂工蜂而言,异丙威和高效氯氟氰菊酯的经口与接触毒性为中风险,氟吡呋喃酮、啶酰菌胺、除虫脲、唑螨酯、联苯肼酯、螺虫乙酯、春雷霉素、丁氟螨酯的经口与接触毒性为低风险;虫螨腈的经口毒性为中风险,接触毒性为低风险。【结论】在设施作物花期使用地熊蜂授粉时,建议禁用异丙威、高效氯氟氰菊酯和虫螨腈这3种存在中风险的农药,慎重使用氟吡呋喃酮和唑螨酯这2种农药,以避免对地熊蜂造成危害,而另外6种低毒农药可根据田间情况合理施用,并可采取通风晾晒、设置间隔期等方式降低农药对地熊蜂的生态风险。

    目 录
    64卷第11期中英文目录
    2021, 64(11):  1359-1359. 
    摘要 ( 153 )   PDF (474KB) ( 149 )   PDF(mobile) (474KB) ( 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