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期刊信息
  • 月刊(每月20日出版)
    1950年创刊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中国昆虫学会
    国内邮发代号:2-153
    国外发行代号:Q61
    ISSN 0454-6296
    CN 11-1832/Q
本期目录
1988年 第31卷 第4期 刊出日期:1988-10-15
全选: 隐藏/显示图片
  • 论文
    飞蝗复眼生理和结构上的节律变化
    吴卫国, G. A. HORRIDGE
    1988, 31(4):  341-345. 
    摘要 ( 2532 )   PDF (351KB) ( 51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采用细胞内记录和光镜方法研究了飞蝗(Locusta migratoria)夜间和日间在暗适应和明适应状态下小网膜细胞角敏感度以及晶锥和小网膜细胞之间区域结构上的变化.结果表明小网膜细胞角敏感度的变化不仅仅由于晶锥周围主色素细胞色素颗粒的移动,而且也由于小眼感杆束结构上的节律变化.
    拟澳洲赤眼蜂生殖系统的研究
    利翠英, 李顺珍
    1988, 31(4):  346-350. 
    摘要 ( 2494 )   PDF (585KB) ( 61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拟澳洲赤眼蜂(Trichogramma confusum)的体长约0.6mm,腹部长度约0.3mm.雌蜂生殖系统(包括卵巢、生殖腔、受精囊及三种附腺)位于腹部后端,约占腹腔的2/3.成熟的卵巢由两条多滋式的卵巢管组成.两条成熟卵巢的端段细长,扭卷成一条疏松索,基部膨大,内脏贮存大量卵粒.成对的侧输卵管较短,分别开口于生殖腔后方的两侧,中输卵管缺如.受精囊呈梨形,开口于生殖腔后方.雌性生殖系统三种附腺中,第一种附腺是成对的,呈锤状,分别连接于生殖腔前方两侧;第二种附腺,腺体呈球状,其前端以短曲的小管通进膨大的贮腺囊,贮腺囊端部成柄状的弯曲小管,连接于产卵管的基部开口处.第三种附腺的腺体呈棒状,前端为细长的小管,开口于第二种附腺贮腺囊的前端.雄性生殖系统由成对的睪丸,输精管、贮精囊、附腺及单一的射精管组成.蛹的早期到后期至成虫期睾丸的形态结构,各有不同变化.
    蚱蝉的发声器结构:中纵隔膜
    冯德修, 蒋锦昌
    1988, 31(4):  351-357. 
    摘要 ( 2797 )   PDF (466KB) ( 46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在雄蚱蝉(Cryptotympana atrata Fabricius)的体内,作者发现了白色略透明,并富有弹性的蝉体内最大的薄膜.厚约3.5μm,面积50.7mm2左右.该膜被称为中纵隔膜.中纵隔膜位于大气管气囊的矢状面,把大气囊分为相等的左右二气室,每个气室的容积约为700mm3.以中纵隔膜为界,雄蚱蝉有左右两个发声器,这两个发声器的结构相同,对称并相对独立.文中讨论了中纵隔膜在蝉鸣的发声和共振中的作用.蚱蝉自鸣声是在神经系统的控制下,由左右两个发声器协调工作发出的.在腹部共振中,中纵隔膜的振动为其中之一,比腹节的振动开始得早.
    灭幼脲对小地老虎、粘虫及黄粉(虫甲)幼虫内部器官和组织的作用及毒理
    龚国玑, 王荫长, 尤子平
    1988, 31(4):  358-365. 
    摘要 ( 2488 )   PDF (854KB) ( 47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小地老虎[Agrotis ypsilop (Rottemberg)]、粘虫[Mythimna separata(Walker)]及黄粉(虫甲)(Tembrio molitor L.)的幼虫经灭幼脲处理后,含几丁质组分的体壁表皮层、气管壁内膜和中肠围食膜等组织,分泌激素的咽侧体、前胸腺等内分泌腺体,以及代谢器科管脂肪体,都分别出现明显可辨的组织学改变和病理症状,同是地表现一些差异程度并不显著的现象.根据中毒症状和组织学的改变,本文详细分析和讨论了死幼脲处理后对上述两种夜蛾幼虫和一种拟步(虫甲)幼虫的毒理学基础.
    灭幼脲引起两种幼虫表皮组织病变的显微观察
    任久长, 马燕, 张宗炳
    1988, 31(4):  366-370. 
    摘要 ( 2234 )   PDF (511KB) ( 53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本文研究了灭幼脲引起黄粉(虫甲)(Tenebrio mclitor)和粘虫(Mythimna separata)幼虫的中毒征象和组织学病变.低剂量能引起幼虫蜕皮障碍,但看不到明显的组织学病变.高剂量处理,不仅引起了严重的中毒征象,而且伴有明显的组织学病变:内表皮生长停滞,真皮细胞排列异常,在内表皮和真皮细胞之间出现附加层和球状颗粒.对这些现象进行了较细致的讨论.
    用杀虫双大粒剂防治水稻二化螟和三化螟的研究
    朱文达, 屠予钦
    1988, 31(4):  371-378. 
    摘要 ( 2843 )   PDF (514KB) ( 62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本文报告一种防治水稻螟虫的杀虫双新剂型和使用效果.含有效成份5%的杀虫双大粒剂,每公斤含2000粒左右,在每亩1—1.25公斤的用量下,药效显著优于六六六、呋喃丹及杀虫脒等残留和高毒性农药.处理一亩田只需数分钟.在七个县和四个农场共266440亩稻田的示范试验中,防治效果达84.5—100%.杀虫双在田水中扩散迅速,24小时内即可扩散分布到全田.持效期较长,可达两周之久.但在蝗虫已蛀入稻茎后施用大粒剂,有效施药期只有3—4天.本文对杀虫双大粒剂的使用技术进行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方面的评价.
    瓜螟对寄生植物的选择和季节消长
    柯礼道, 李志强, 徐兰仙, 郑秋枫
    1988, 31(4):  379-386. 
    摘要 ( 1959 )   PDF (484KB) ( 63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瓜螟Diaphania indica Saunders是葫芦科植物的重要害虫.试验表明幼虫最嗜食冬瓜叶,其次是黄瓜、丝瓜和西瓜,对南瓜和蒲爪叶取食较少.雌蛾产卵时对植物有选择行为.在杭州每年从7月中旬起最多发生四代.十一年黑光灯下资料表明.灯下始蛾不早于七月上旬,终蛾不迟于十一月下旬,蛾蜂在八月下旬.卵、幼虫、预蛹和蛹历期(天)与日平均温度(℃)的关系分别是:Ye=18.500—0.550X,Y1=35.203—0.901X,Yp&p=59.705—1.785X.拟澳洲赤眼蜂(Trichogramma confusum)和瓜螟小室姬蜂(Scenocharops sp.)是首次报道的瓜螟寄生蜂,前者年平均寄生率达54.2±38.2%.另发现瓜螟绒茧蜂(Apanteles sp.)、扁股小蜂(Elasmus sp.)和病毒.
    黄地老虎的人工饲料
    吴坤君, 龚佩瑜, 李秀珍
    1988, 31(4):  387-394. 
    摘要 ( 2764 )   PDF (525KB) ( 64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本文报道黄地老虎Agrotis segetum Schiff.幼虫的一种人工饲料,它的主要成分是灰菜粉和麦胚粉.已用这种饲料连续饲养黄地老虎16个世代,幼虫期存活率在88—96%之间,平均93.3%,蛹期死亡率不到5%,成虫平均产卵量在千粒左右,孵化率约90%.这些指标均优于用鲜灰菜饲养的第一代黄地老虎.除黄地老虎幼虫外,这种饲料还可以用来饲养棉铃虫和甘兰夜蛾幼虫.
    虫草蝠蛾生物学研究
    张三元, 胡丽云, 万战国
    1988, 31(4):  395-400. 
    摘要 ( 2411 )   PDF (376KB) ( 64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虫草蝠蛾(Thitarodes armoricanus Oberthur)的卵于室温11.4℃时,历期32—47天,在潮湿滤纸表面孵化率高达93.2%.幼虫在土壤中生活三年多才化蛹.蛹期35—50天.成虫寿命3—12天.卵在发育中有变色现象,即由白→黄→灰→黑.变色过程一般需6—13小时.幼虫栖息地表以下10—25cm土层中,适宜在地温5—10℃、土壤含水量70%左右条件下生活.蛹腹节有棘突,助蛹活动.成虫白天不吃不动,黄昏时活动,无趋光性,也无趋化性.雌雄交配自傍晚至深夜,经4—10小时.一雌产卵400—800粒.
    恙螨酯酶同工酶的比较研究
    孙玉梅, 王敦清
    1988, 31(4):  401-406. 
    摘要 ( 2338 )   PDF (534KB) ( 55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本实验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板型电泳法分析了五种恙螨成虫及微红纤恙螨各虫期酯酶同工酶的变化.在酶谱上,五种恙螨成虫均有区别,酶带数和酶活性强弱均有不同,其差异的大小符合它们现有的种属关系的远近,即与它们所处的分类地位相符.因此在以幼虫为主的恙螨分类中,成虫的同工酶分析可起到辅助和补充的作用.在微红纤恙螨各虫期的酶谱中亦存在差异,酶带数的趋势是从卵至成虫由少渐多.此结果表明酯酶同工酶与个体发育过程中的体内变化有关,可成为指示恙螨个体发育过程中的生化指标之一.
    中国台箭蜓属一新种(蜻蜓目:箭蜓科)
    曹勇, 郑哲民
    1988, 31(4):  407-409. 
    摘要 ( 2293 )   PDF (223KB) ( 55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蹦蝗属一新种(直翅目:斑腿蝗科)
    梁铬球
    1988, 31(4):  410-411. 
    摘要 ( 2132 )   PDF (119KB) ( 41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拟菱纹叶蝉属一新种记述(同翅目:叶蝉科)
    李子忠
    1988, 31(4):  412-413. 
    摘要 ( 1973 )   PDF (128KB) ( 43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中国钩蛾亚科(鳞翅目:钩蛾科)——豆斑钩蛾属及铃钩蛾属
    朱弘复, 王林瑶
    1988, 31(4):  414-422. 
    摘要 ( 2294 )   PDF (598KB) ( 52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湖南省蝽茧蜂属一新种记述(膜翅目:茧蜂科:优茧蜂亚科)
    游兰韶, 熊漱琳, 周至宏
    1988, 31(4):  423-425. 
    摘要 ( 1776 )   PDF (214KB) ( 57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金小峰科一新属一新种(膜翅目:小蜂总科)
    黄大卫, 廖定熹
    1988, 31(4):  426-428. 
    摘要 ( 1931 )   PDF (177KB) ( 50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四川省虻科二新种(双翅目)
    王遵明
    1988, 31(4):  429-432. 
    摘要 ( 1828 )   PDF (289KB) ( 42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山东蚤类的初步调查研究
    滕斌
    1988, 31(4):  433-434. 
    摘要 ( 1758 )   PDF (158KB) ( 44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几种具有生物活性的蚜虫报警信息素类似物
    张钟宁, 刘珣, J. A. PICKETT
    1988, 31(4):  435-438. 
    摘要 ( 2148 )   PDF (222KB) ( 48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水竹瘿蚊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蔡小阳
    1988, 31(4):  439-441. 
    摘要 ( 1913 )   PDF (225KB) ( 40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青岛崂山地区吸果夜蛾种类调查
    张纪吾
    1988, 31(4):  442-444. 
    摘要 ( 1784 )   PDF (198KB) ( 58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