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期刊信息
  • 月刊(每月20日出版)
    1950年创刊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中国昆虫学会
    国内邮发代号:2-153
    国外发行代号:Q61
    ISSN 0454-6296
    CN 11-1832/Q
本期目录
1994年 第37卷 第1期 刊出日期:1994-02-20
全选: 隐藏/显示图片
  • 研究论文
    体内体外培养下飞蝗雄性生殖细胞的分化
    王健 钟香臣
    1994, 37(1):  1-7. 
    摘要 ( 2898 )   PDF (1874KB) ( 116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在单一TCl99或GRACE培养液中培养的四龄三天东亚飞蝗(Locusta mtgratoria mani lensis精小管,其精子发生只发育至初级精母细胞期,培养液中添加10%小牛血清或飞蝗精巢匀浆液可促使其发育至次级精母细胞期,添加10%分别取自东亚飞蝗蝗蝻、柞蚕蛹及蓖麻蚕蛹的血淋巴可促进其产生约20%的精子。 蜕皮激素及保幼激素对精子的产生无显著影响。移植培养的精小管在受体飞蝗体内不能发育产生精子,注射20μg/虫蜕皮激素可促使其产生大量精子。完整精巢无需注射蜕皮激素即可在受体飞蝗体内发育产生精子。结果表明,昆虫血淋巴内可能含有促细胞分化类因子,此(类)因子可能无种属特异性,外源蜕皮激素可能对精子发生无直接作用,但精子发生同时需要蜕皮激素和血淋巴因子,精巢本身可能有自己的蜕皮激素来源。
    家蝇卵巢摄取卵黄蛋白的机理
    龚和 邱威 郑文惠 李乾君
    1994, 37(1):  8-15. 
    摘要 ( 3216 )   PDF (2624KB) ( 103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在家蝇Musca domestica viaina 的卵黄发生过程中,卵母细胞摄取卵黄原蛋白与滤泡开放是相关的。观察不同发育时期的家蝇滤泡结果表明,在摄取活动最旺盛的时期也就是卵黄发生的顶盛时期,其滤泡开放程度最大,而在卵黄发生前期和后期基本上没有摄取活动,此时的滤泡上皮细胞间不开放。卵巢体外培养的激素处理表明,JH可以促进滤泡开放。家蝇卵巢微粒体制备物的Na+-K+ATP酶活力在卵巢发育过程中存在着动态变化。羽化后24小时时有一定的酶活性,随着卵黄发生的进行,酶活力逐渐增加,到羽化48小时时酶活力最高,然后又开始下降,到羽化72小时时已经很小。羽化32小时的家蝇点滴或注躬 JH之后,测得的卵巢微粒体制备物的Na+-K+ATP酶活力比正常羽化36小时的高,羽化44小时的家蝇点滴和注射JH之后,测得酶活力比正常羽化48小时的低。羽化36小时和48小时的家蝇卵巢微粒体制备物与JH共同作用后,其Na+-K+ATP酶的活力分别增加2.95倍和3.50倍,羽化48小时的家蝇卵巢在含有JH的培养液中培养启,其匀浆液的酶活性为对照组的1.26倍。 由此我们可以推测在家蝇的卵黄发生过程中,JH通过促进滤泡开放和增加卵巢微粒体制备物Na+-K+ATP酶的活力,从而调控卵母细胞对卵黄蛋白的摄取。
    黑胸大蠊浓核症病毒的研究
    黄远达 胡远扬 张珈敏 姚二梅
    1994, 37(1):  16-19. 
    摘要 ( 4477 )   PDF (2104KB) ( 95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1990年我们从黑胸大蠊(Periplaneta fuliginosa)的若虫中,首次分离发现黑胸大蠊浓核症病毒(PfDNV)。根据Kock's 法则,将它进行了回感试验,结果表明:这一病毒对该虫可引起同样的病症,并从中重新分离出完全一样的DNV。同时,对诊病毒进行了分类鉴定,结果表明:其病毒粒子的形态结构呈球状二十面体,大小一致, 直径为20 nm; 病毒核酸呈线状, 长度为1.7/μm 分子量为1.7x106 Dal(ssDNA),基因组为单链DNA;结构蛋白为4条多肽,分子量分别为81k、62k、53k、29k。根据病毒分类命名原则,证明从黑胸大蠊中分离出的病毒属细小病毒科(Parvoviridae)中的浓核症病毒属(Desovirus)。我们将它命名为黑胸大蠊浓核症病毒Periplaneta fugtnosa Densonucleosis Virus简称PfDNV).
    苦楝果实中某些化学成分及其对菜青虫的生物活性
    汪文陆 王义 赵善欢
    1994, 37(1):  20-24. 
    摘要 ( 3098 )   PDF (343KB) ( 130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采用生物活性追踪法,从苦谏(Melia azedarach)果实中分得苦楝新醇(I)、苦谅酮(II)苦楝醇(III)、苦楝二醇(IV),苦楝三醇(V)、香草酸(VI)、香草醛(VII)和川楝素(VIII)。根据波谱(1R,MS,1H-NMR,13C-NMR)分析和理化常数测定确定其结构,其中I为一新化合物。生测结果表明,II-V和VIII对菜青虫(Pieris rapae)有明显的拒食活性,VIII还表现出明显的胃毒活性;I、VI和VII仅表现出一定的拒食活性。
    镶嵌式交替防治对菜蚜抗性演化的影响
    唐振华 韩启发 庄佩君
    1994, 37(1):  25-30. 
    摘要 ( 2733 )   PDF (363KB) ( 109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鉴于镶嵌式防治不适用于营孤雌生殖的菜蚜乇翅成蚜,于是作者对镶嵌式防治在时空上稍作微细的改变,即先以作用机理不同的杀虫剂A和B在不同区域作镶嵌式的喷洒,而后在下一次作交替防治,这相当于邻近区域间存活个体的互相迁飞。我们称此法为镶嵌式交替防治。在上海梅陇地区,自1985年以来使用这一策略防治菜缢管蚜(Lipaphis erysimi pseudobrassicae)、桃蚜(Myzus persicae)和柳二尾蚜(Cavariella salicicola)根据生物测定和单个蚜虫的醋酶活性测定,在分别与连续使用乐果直至无效,然后改用氰戊菊酯防治的菜蚜种群比较时,所得结果表明,乐果和氰戊菊酯的镶嵌式防治能延缓这些菜蚜抗性的产生。
    马尾松毛虫的光周期反应
    李兆麟 贾凤友 侯无危 何忠 文志忠 温小遂
    1994, 37(1):  31-37. 
    摘要 ( 3135 )   PDF (397KB) ( 89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 Walker和油松毛虫 Dendrolimus tabulaeformisTsai et Liu都属于长日照型昆虫。它们的光周期反应却存在着明显的差开。马尾松毛虫初龄幼虫对光照时数虽然敏感,可是只有在整个幼虫期都处在短光照周期条件下才能维持幼虫的滞育。 而且, 幼虫的滞育强度明显较弱,解除滞育所要求的条件也不如油松毛虫严格。在较高温度条件下,幼虫的滞育更不稳定,一般仅表现为生长的短暂停滞和幼虫历期的相对延长。温度和光周期还可影响到幼虫的存活和性比。马尾松毛虫幼虫呈典型的浅滞育现象。正是由于这一特性,在环境条件的影响下,长江沿岸省份不同年份马尾松毛虫二、三代分化的比例才有较大的波动,这直接关系着当地的种群动态,也是当年当地高虫口区二代虫能否成灾的关键。
    黑胸散白蚁补充生殖蚁群体的发展与发育规律
    刘源智 唐太荚
    1994, 37(1):  38-43. 
    摘要 ( 3955 )   PDF (395KB) ( 122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从黑胸散白蚁Reticulitermes chinensis幼年群体或成熟群体中,分离出部分工、兵蚁个体,待培养出补充生殖蚁并开始产卵繁殖后,转移到大容器内饲养,观察了由补充生殖蚁控制的群体的发展与发育。 结果表明:分离群体在产生补充生殖蚁的过程中,群内个体数量有较大变动,其变动保存串约为61.5%;补充生殖蚁群体的发展较快,其个体数是在变动保存下来的基础上,经过一个恢复期后的发展;补充生殖蚁群体的发育较早,是伴随着群体的发展而发育;在实验条件下,由100一300头个体组建的群体,在产生的补充生殖蚁开始产卵后2-3年就可发育,进入分化出长翅成虫的成熟年龄,野外的自然群体,因群内个体多,不会因生殖蚁的更替而扰乱群体的发展和发育进程,更不会中断一年一度的分飞活动;在补充生殖蚁群体中,能再次产生补充生殖蚁,再生补充生殖蚁的品级可出现翅芽型补充生殖蚁。
    二齿新蚤和方形黄鼠蚤松江亚种侵袭与离开宿主习性的实验研究
    马立名
    1994, 37(1):  44-50. 
    摘要 ( 3045 )   PDF (380KB) ( 98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本文对二齿新蚤和方形黄鼠蚤松江亚种侵袭与离开宿主的习性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1)蚤攻击宿主距离平均在2cm以内,最大攻击距离不超过10cm。在有效侵袭范围内,蚤与宿主距离近时较距离远时吸血蚤数增多。(2)蚤对宿主的侵袭程度雌蚤大于雄蚤,繁殖蚤大于新羽化蚤,二齿新蚤大于方形黄鼠蚤松江亚种,对小白鼠大于对达乌尔黄鼠。(3)宿主死后一定时间内,仍有部份蚤侵袭其尸体。 死亡时间越长侵袭蚤数越少,呈logY=a-blogX型曲线。(4)蚤离开宿主时间呈偏态分布,温度越高偏态分布越明显。蚤离开死鼠和离开活鼠所需时间很接近。 二齿新蚤和方形黄鼠蚤松江亚种离开宿主时间几乎相同。二种蚤离开宿主平均时间与环境温度呈负相关,且呈曲线关系。
    蚤消化系统的研究:14种蚤前胃的结构
    金萍
    1994, 37(1):  51-58. 
    摘要 ( 3771 )   PDF (8850KB) ( 100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蚤的前胃结构与其传病机制密切相关。 本文应用解剖、组织切片和扫描电镜研究14种蚤的前胃。前胃的外部形态可分为:球状、椭球状、管状和圆台状。前胃刺内部有原生质。 前胃刺的末端形态可分为:钩形、弯叉形、叶形、针形、矛形、喇叭口形、“W”形、大叉形、小叉形、马刀形、锥形和舌形。 前胃刺包括有齿刺和无齿刺两类,有齿刺上齿的分布茫固有:1/2、1/3、1/4、2/3和刺全长。未观察到花蠕形蚤 yermipsylla alakurt 和缓慢细蚤Leptopsylla sehnis的前胃刺上有齿。 前胃刺末端形态和齿的分布呈现出科的相似性。 前胃刺基部的形态有:四棱形、正方形、五边形、不规则五边形、六边形、卵形和圆形。致痒蚤Pulex irrirans和印鼠客蚤Xenopsylla cheopis的前胃刺较粗长、骨化强、在刺两侧具较密的齿且多分布于刺的一半以上,这些特征可能适宜于鼠疫杆菌的生存与大量聚集。没有观察到俊潜蚤Tunga callida的前胃和前胃刺。
    虫草蝠蛾触角感觉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李朝达 杨大荣 杨跃雄 舒畅
    1994, 37(1):  59-62. 
    摘要 ( 3421 )   PDF (2122KB) ( 107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本文报道冬虫夏草的三种寄主昆虫白马蝠蛾(Hepialus baimaensis)、 人支蝠蛾(H.Renzhiensis)和中支蚯蛾(H.Zhongzhiensis)触角感觉器种类、形态和分布的扫描电镜观察结果。三种蝠蛾触角表面均缺少网状覆盖物。计有七种感觉器,名称为毛形感器、刺形感器、锥形感器、腔锥感器、Bohm氏鬃毛、鳞形感器和钟形感器。毛形感器分A和B型,数量最多。鞭节上每节具有2-3只刺形感器和l-5只锥形感器。腔锥感器分为长栓和短栓两种形态类型,腔周围都无缘栓。 Bohm氏鬃毛主要分布于基节,数量较多。钟形感器仅在雄蛾触角上见到。各类感觉器在种间无明显差异。
    温度和食物对黑肩绿盲蝽发育、存活和繁殖的影响
    陈建明 程家安 何俊华
    1994, 37(1):  63-70. 
    摘要 ( 3150 )   PDF (414KB) ( 100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黑肩绿盲蝽Cyrforhinus livisipennis(Reuter)取食白背飞虱卵时,其未成熟期的发育速率与温度呈逻辑斯蒂曲线,世代发育起点和有效积温分别为9‘83℃,359.05日度。在21-29℃时,世代存活率y1,种群内禀增长力Y2:和成虫产卵量y3:粒/雌)较高,高低温区均呈下降趋势,各参数与温度X的关系方程分别为 Y1=cxp(-3.0031+0.5223X-0.0105X2), Y2=-0.5971+0.0535X-0.0010X2,Y3=exp(-12.0791十1.3869X-0.0278X2 理论上26℃时周限增长率又最大,达1.1044倍/天。以褐飞虱卵、白背飞虱卵、褐飞虱低龄若虫和白背飞虱低龄若虫四种食物作为猎物下,黑肩绿盲蝽成虫的产卵量分别为247.63±94.73、237.25±118.62、196.83±69.08、128.14±81.29粒/雌,其卵孵化率分别为59.83、58.26、44.35、46.96%。结果表明,褐飞虱卵是黑肩绿盲蝽发育、存活和繁殖的适宜食物。
    辽宁省恙螨生态地理分布
    孙宝业
    1994, 37(1):  71-77. 
    摘要 ( 2601 )   PDF (329KB) ( 91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辽宁省已知恙螨25种,分属于2科3亚科10属。本文依据四个不同地理景观区内恙螨的优势种、常见种和罕见种,对其生态地理分布作了讨论。(1)辽东山地及半岛丘陵区:有恙螨22种。其中东方纤恙螨为优势种;姬鼠纤恙螨、仓纤恙螨、林姬纤恙螨、皆貌纤恙螨、塔米新恙螨、鸡新棒恙螨等为罕见种.(2)辽河平原区:有恙螨8种。优势种为须纤恙螨;辽姬纤恙螨为罕见种。(3)辽西低山丘陵区:有恙螨8种。其中高丽新恙螨为优势种;凹邃合轮恙螨、膜嗜翼手恙螨等为罕见种。(4)黄土丘陵台地干草原区:有恙螨2种,均为常见种,其中脆弱无前恙螨数量较多。
    五种库蠓脂肪酸的研究
    刘金华 陈立茵 周方 虞以新
    1994, 37(1):  78-83. 
    摘要 ( 3274 )   PDF (244KB) ( 101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本文用气相色语法分析了不显库蠓(Culicoides obsoletus)、兴安库蠓(C, sinanoensis)、怒江库蠓(C.Nujiangensis)、灰黑库蠓(C.Pulicaris)和刺整库蠓(C.Punctatus)等5种库蠓雌虫脂 肪醛的组成和含量。 结果表明,5种库蠓均含有12-14种主要脂肪酸,并以棕榈油酸(C16:1)、棕搁酸 (C16:0)、油酸(C18:1)、硬脂酸(C18:0)含量最高,共占脂肪酸总量的70%以上。对主要脂肪酸的含量进行聚类分析,发现不显库蠓种团内任意两种库蠓间的欧氏距离小于不显库蠓种团种类与灰黑库蠓种团种类间的欧氏距离,说明脂肪酸的定性、定量分析结果对库蠓分类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川北缅春蜓属一新种(蜻蜓目:春蜒科)
    杨祖德 李树森
    1994, 37(1):  84-86. 
    摘要 ( 2502 )   PDF (143KB) ( 112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中国小异蛹属三新种记述 (竹节虫目:异脩科)
    刘胜利 蔡保灵
    1994, 37(1):  87-90. 
    摘要 ( 2538 )   PDF (227KB) ( 91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中国蒿蜢属一新种记述(直翅目:蜢科)
    郑哲民 席碧侠
    1994, 37(1):  91-93. 
    摘要 ( 2207 )   PDF (138KB) ( 101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苍仁蚧属一新种记述(同翅目:蚧总科,仁蚧科)
    王子清 张晓菊
    1994, 37(1):  94-96. 
    摘要 ( 2350 )   PDF (152KB) ( 99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肖片叶蝉属一新种(同翅目:叶蝉总科,耳叶蝉科)
    蔡平 葛钟麟
    1994, 37(1):  97-98. 
    摘要 ( 2372 )   PDF (100KB) ( 92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中国长痣姬蜂属一新种(膜翅目:姬蜂科:长尾姬蜂亚科,皱背姬蜂族)
    胡建国 王淑芳
    1994, 37(1):  99-101. 
    摘要 ( 2626 )   PDF (139KB) ( 93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腹姬小蜂属四新种记述(膜翅目:姬小蜂科)
    盛金坤 王国红
    1994, 37(1):  102-106. 
    摘要 ( 2487 )   PDF (269KB) ( 94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海南省的库蠓(双翅目:蠓科)
    翟逢伊 张渝疆 柯卫
    1994, 37(1):  107-111. 
    摘要 ( 2330 )   PDF (250KB) ( 107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圆蝇属四新种记述*(双翅目:蝇科)
    魏濂艨
    1994, 37(1):  112-119. 
    摘要 ( 2194 )   PDF (442KB) ( 105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腺水螨科两新种记述*(蜱螨亚纲:腺水螨总科)
    金道超
    1994, 37(1):  120-124. 
    摘要 ( 2275 )   PDF (501KB) ( 102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亚洲玉米螟血细胞表面凝集素受体的探测
    朱呈智 李海峰 赵刚 程振衡
    1994, 37(1):  125-127. 
    摘要 ( 2230 )   PDF (1342KB) ( 80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