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期刊信息
  • 月刊(每月20日出版)
    1950年创刊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中国昆虫学会
    国内邮发代号:2-153
    国外发行代号:Q61
    ISSN 0454-6296
    CN 11-1832/Q
本期目录
2000年 第43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00-08-20
全选: 隐藏/显示图片
  • 研究论文
    松针瘿蚊越冬幼虫体内酶活性的时序变化
    李毅平1, 龚和1, 朴镐用2
    2000, 43(3):  227-232. 
    摘要 ( 3033 )   PDF (304KB) ( 87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昆虫的越冬耐寒过程与糖酵解、磷酸己糖途径和抗冻保护性物质合成等一些中间代谢有关的酶有关。该文对松针瘿蚊Thecodiplosis japonensis老熟幼虫1998/1999越冬期间体内上述代谢酶活性的变化进行了研究。越冬期间体内糖原磷酸化酶活性明显地增加,糖酵解有关的酶(己糖激酶、乳酸脱氢酶和醛缩酶)活性较低,以保证更多的碳源(糖原)转化成海藻糖。越冬期间,体内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活性增高所产生的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PH),可为细胞在亚低温状态下发挥正常功能以及体内抗冻保护性物质的合成提供还原动力,同时通过调节体内海藻糖酶活性来维持越冬期间较高含量的海藻糖和移除春季体内累积的过多的海藻糖。
    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几丁质酶基因及杆状病毒 几丁质酶基因的分子进化
    张传溪1, 林欣大1, 吴峻2
    2000, 43(3):  233-241. 
    摘要 ( 3583 )   PDF (543KB) ( 111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用PCR方法扩增了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单粒包埋型核型多角体病毒(HaSNPV)几丁质酶基因,测定了基因编码区的核苷酸全序列。基因编码区全长1.713 bp,可编码57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多肽,预计分子量为63.6 kD。将所推导的HaSNPV几丁质酶氨基酸序列与其它已知杆状病毒几丁质酶氨基酸序列进行联配比较,结果表明HaSNPV 与谷实夜蛾H.zea单粒包埋型核型多角体病毒(HzSNPV)的氨基酸序列非常相似,同源性高达90.7%,与苜蓿丫纹夜蛾Autographa californica多粒包埋型核型多角体病毒(AcMNPV)、家蚕Bombyx mori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核型多角体病毒(HcNPV)、舞毒蛾Lymantria dispar多粒包埋型核型多角体病毒(LdMNPV)、黄杉毒蛾Orgyia pseudotsugata多粒包埋型核型多角体病毒(OpMNPV)和云杉卷叶蛾Choristoneura fumiferana核型多角体病毒(CfMNPV)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64.4%、64.9%、64.2%、62.9%、66.2%和61.5%。根据氨基酸序列用PC\GENE程序绘制已知杆状病毒几丁质酶的分子系统树,并与杆状病毒中最为保守的多角体蛋白基因系统树作了比较,结果表明几丁质酶基因和多角体蛋白基因的进化速率是不尽相同的。
    蚂蚁捷径返巢及其朝向机制的研究
    徐智敏, 沈钧贤
    2000, 43(3):  242-247. 
    摘要 ( 3161 )   PDF (280KB) ( 107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定量研究了铺道蚁Tetramorium caespitum的载物返巢行为。实验证明这种蚂蚁在获得食物后,并不重复搜寻食物期间所走过的迂回路线,而是沿着近似直线的新路径迅速回巢。太阳及天空偏振光模式能用作它们返巢的提示,非偏振光源也能指引蚂蚁成功地捷径返巢。这些结果表明有高级社会性结构的铺道蚁通过脑以光导航。
    溴氰菊酯对神经细胞钙通道和 钙库的激活作用
    郭朕群, 贺秉军, 高永闯 , 孙金生, 刘安西
    2000, 43(3):  248-254. 
    摘要 ( 2934 )   PDF (303KB) ( 99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应用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方式和显微荧光测钙技术,以MN9D神经细胞为材料研究了溴氰菊酯的作用机理。低浓度(10-9 mol/L~10-7 mol/L)溴氰菊酯就能使神经细胞Ca2+电流显著增加。10-9 mol/L,1 min时电流增加平均值为20.64%,5 min时为15.48%,表明溴氰菊酯能激活高电位激活钙通道(L型和N型),促使Ca2+内流,显微荧光测定细胞内自由钙离子浓度([Ca2+I)发现,在含Ca2+和无Ca2+的胞外液中,溴氰菊酯均能使胞内自由钙离子数量增加,表明它能刺激胞内钙库释放Ca2+。[Ca2+I升高对细胞功能影响很大。
    小菜蛾对阿维菌素的抗性遗传方式 和相对适合度研究
    李腾武,高希武,郑炳宗,梁沛
    2000, 43(3):  255-263. 
    摘要 ( 2945 )   PDF (397KB) ( 119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就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对阿维菌素的抗性遗传方式和抗性品系的相对适合度进行了研究。室内选育的阿维菌素抗性品系与同源的敏感品系杂交、F1代自交、F1代与亲本回交,结果表明:杂交后的显性度(D)分别为-0.64和-0.52,说明小菜蛾对阿维菌素的抗性是常染色体、不完全隐性遗传;χ2检验证实,可能是多基因控制的抗性遗传。杂交F1代乙酰胆碱酯酶(AChE)、羧酸酯酶(CarE)和谷胱甘肽转移酶(GST)活性比抗性亲本有所降低,F2代及回交后代三种酶的活性继续降低。种群适合度研究表明,抗性品系相对于敏感品系有0.84的适合度。
    光活化多炔类化合物对蚊幼虫的毒力
    万树青1,徐汉虹1,赵善欢1,尚稚珍2,刘准2
    2000, 43(3):  264-270. 
    摘要 ( 3141 )   PDF (319KB) ( 98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采用自制的光活化实验装置,测定了11个合成的多炔类化合物对致倦库蚊Culex quinquefasciatus 4龄幼虫的光活化毒力,发现部分化合物在近紫外光照射条件下,能明显地提高光活化毒杀效应,测得化合物5(1-苯基-4-(3,4-亚甲基二氧)苯基-丁二炔)光照与未光照处理LC50分别是0.35 μg/mL和8.89 μg/mL。实验中发现蚊虫先接触药后,再进行光照处理,才能较好地发挥毒效,而且毒杀效应与光照时间呈正相关。模拟田间试验表明,太阳光能显著提高化合物5毒杀蚊幼虫的药效。利用抗氧化剂进行猝灭作用试验,间接地证明化合物5的光活毒杀机理是与过氧化作用有关。分析结构与活性关系,发现二苯基-丁二炔衍生物比二烷基取代丁二炔活性高,苯基上不同取代基也影响光活毒杀效果,它们的活性顺序是:亚甲基二氧基>甲氧基>邻硝基>间硝基>甲基酯。
    家蚕耐氟性差异的细胞化学研究
    陈玉银
    2000, 43(3):  271-279. 
    摘要 ( 2540 )   PDF (8437KB) ( 98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对不同蚕品种的耐氟性、ACPase的氟敏感性、蚕品种耐氟性机理的研究表明,在供试蚕品种中以浙农1号的耐氟性最强,杭8的耐氟性最弱;家蚕Bombyx mori血淋巴ACPase活性与蚕品种的耐氟性无明显关系;氟对蚕的血淋巴和中肠组织细胞的ACPase活性都有抑制作用,并随着氟添食浓度的增加ACPase活性降低,但超过一定浓度的氟添食,血淋巴ACPase活性反而有一个回升的过程,这个转折点出现可能的浓度及回升的幅度与蚕品种的耐氟性有关;细胞化学研究发现此转折点的出现是由于高浓度氟引起细胞结构的破坏而导致蚕体组织细胞内的ACPase大量向血腔释放的结果;氟敏感性蚕品种杭8在很低氟量添食即可引起中肠组织细胞的ACPase大量向血腔释放,使血淋巴中的ACPase活性大幅度上升,随后ACPase活性受到完全的抑制;耐氟性较强的蚕品种浙农1号则在较高的氟含量添食时才向血腔释放ACPase,且血淋巴中ACPase增高的幅度小,在很高的氟量添食时全面抑制中肠ACPase活性。氟对不同品种ACPase活性影响的差异被认为是家蚕品种耐氟性差异机理之一。
    中红侧沟茧蜂在粘虫体内的发育 及畸形细胞发生
    秦启联,龚和,丁翠,王方海
    2000, 43(3):  280-284. 
    摘要 ( 2773 )   PDF (5469KB) ( 106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中红侧沟茧蜂Microplitis mediator的初产卵因受雌蜂产卵器的机械挤压,在形态上有别于未产出的卵,这种机械挤压激活了蜂卵的胚胎发育。产卵后 6 h,胚带和浆膜层开始分化,20 h胚胎成形,包裹在单层细胞的浆膜层内。32~34 h,幼蜂孵化,顶部的浆膜层立即分散形成畸形细胞,尾部的浆膜层则逐渐释放细胞。1龄幼蜂具一对角质的颚,用来消灭同种竞争者。寄生后108~113 h,1龄幼蜂蜕皮进入2龄。2龄幼蜂为无头型,尾囊发达。成熟的畸形细胞(受寄生日龄6天)表面密布微绒毛,细胞内部高尔基体丰富,内质网发达,细胞核多分支。在高尔基体的两侧和细胞膜附近分布了大量的分泌小池。
    粘虫咽侧体静止激素的初步分离纯化
    欧阳迎春,唐爽,关雪辰,方宇凌
    2000, 43(3):  285-290. 
    摘要 ( 2837 )   PDF (239KB) ( 99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用放射化学的方法,检测粘虫Mythimna separata幼虫脑提取物中咽侧体静止激素(Allatostatin,AS)样的活性物质。发现粘虫幼虫脑中含有AS样的活性物质,可抑制离体咽侧体(Corporaallata,CA)的保幼激素(Juvenile hormone,JH)的生物合成。用1个脑当量的幼虫脑提取物,对CA的JH合成的抑制率达51%。幼虫脑提取物经胰蛋白酶水解后,AS活性显著降低,表明幼虫脑中的活性物质是肽类或蛋白质类物质。幼虫脑提取物用Sep-Pak柱初步纯化,有活性的组分经高压液相色谱(HPLC)分离,洗脱组分的AS活性测定表明,有AS活性的组分主要集中在组分1~20和组分30~60,其中对离体CA的JH合成的抑制大于50%的组分有3、5、11、40、54和60。
    马尾松受害诱导的化学物质滞后变化
    王燕,李镇宇1,戈峰2*
    2000, 43(3):  291-296. 
    摘要 ( 2797 )   PDF (243KB) ( 112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通过接种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和人工剪叶,分析比较了不同受害方式对马尾松针叶内化学物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害虫取食松针诱导的次生代谢物质(单宁、酚类物质)比人工剪叶处理略有增加,而营养物质-可溶性糖变化不大。对马尾松进行害虫取食为害、人工剪叶受害、未受害三种处理后,连续3年跟踪测定了松针叶内化学物质含量的变化。结果发现,无论是害虫取食为害,还是人工剪叶受害,针叶内次生代谢物质含量都减少,可溶性糖含量降低,直至一年后才恢复到原有的水平;蛋白质变化的趋势则始终是受害处理的含量比未受害处理的含量高,表明马尾松受害后诱导的化学物质变化具有滞后特性。
    芥子油苷在甘蓝蚜寄主部位选择行为中的作用
    阎凤鸣
    2000, 43(3):  297-304. 
    摘要 ( 3119 )   PDF (363KB) ( 106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利用刺吸电位技术(EPG)记录甘蓝蚜Brevicoryne brassicae在芥菜Sinapis alba 不同部位上的取食行为,同时用高压液相色谱(HPLC)分析芥菜相应部位的芥子油苷(glucosinolates)含量,据此分析芥子油苷在甘蓝蚜对寄主部位偏好行为中的作用。选择芥菜三个部位进行取食行为记录和化学分析,即新出完全叶(第7片)的叶片、叶柄,以及花茎。相对于其它两个部位,甘蓝蚜的口针在花茎上用较少的刺探次数和较短的时间到达韧皮部;一旦口针进入韧皮部持续吸食阶段,蚜虫在三个部位的取食行为没有太大的差异。只在花茎的表皮和皮层中测定到较高含量的白芥子苷(glucosinalbin)。因此,本实验的结果证明,白芥子苷是甘蓝蚜寄主部位选择的关键信号化学物质或取食促进剂。
    中国蚜科一新记录属斯维蚜属及一新种 (同翅目:蚜总科)
    张丽坤,张广学
    2000, 43(3):  305-308. 
    摘要 ( 2750 )   PDF (146KB) ( 84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描述了在甘肃省榆中县兴隆山的刚竹属上采集的蚜亚科蚜亚族一中国新记录属斯维蚜属Swirskiaphis Hille Ris Lambers及其一新种竹斯维蚜S.bambuciepula Gx Zhang et Zhang,sp.nov.。模式标本存放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水螨群总科阶元系统发育的支序分析 (蜱螨亚纲:水螨群)
    金道超
    2000, 43(3):  309-317. 
    摘要 ( 3058 )   PDF (414KB) ( 100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对水螨群9总科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支序分析选用了23个形态学特征和3个生物学特征。据分析结果所揭示的9总科间的系统发育关系和姐妹群关系,将水螨群9总科划分为5类:拟水螨类,含冥绒螨总科;始水螨类,含溪螨总科;真水螨类,含古水螨类和新水螨类;古水螨类,含水螨总科、盾水螨总科和皱喙螨总科;新水螨类,含刺触螨总科、腺水螨总科、湿螨总科和雄尾螨总科。类间姐妹群关系为:拟水螨类与始水螨类+真水螨类为姐妹群,始水螨类与真水螨类(古水螨类+新水螨类)为姐妹群,古水螨类与新水螨类为姐妹群。该文还就所提出的水螨群5类9总科的阶元排列建议与已有的观点进行了比较。
    近二十年来我国实验昆虫学的发展
    钦俊德
    2000, 43(3):  318-326. 
    摘要 ( 2650 )   PDF (527KB) ( 81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叙述了近二十年来我国实验昆虫学在以下5方面的研究进展:①生殖和发育的激素调节,②感觉作用和行为特化,③扩散与迁飞,④抗药性机理,⑤免疫现象。
    中国南方害虫生物防治50周年回顾
    古德祥,张古忍,张润杰,庞义
    2000, 43(3):  327-335. 
    摘要 ( 3099 )   PDF (550KB) ( 128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综述了中国南方50年来害虫生物防治的研究与应用概况,特别是大卵(蓖麻蚕卵)繁殖赤眼蜂防治甘蔗螟虫的成功先例,为后来国内应用柞蚕卵繁殖赤眼蜂提供了宝贵经验。应用平腹小蜂防治荔枝蝽,解决了荔枝生产的主要害虫问题;引进澳洲瓢虫、孟氏隐唇瓢虫、松突圆蚧花角蚜小蜂均是我国生物防治成功的例证;以生物防治为主的水稻害虫综合防治研究坚持了20多年,从生产实践和理论方面均取得显著的成绩;在昆虫病原微生物的研究与应用方面,利用苏云金杆菌以色列变种防治蚊虫、松毛虫质多角体病毒的发现和应用、斜纹夜蛾核多角体病毒的分离以及中试和工厂化生产、昆虫病原线虫的大量繁殖与应用,取得了一批有应用价值的成果;在分子生物学研究方面,利用基因重组扩大了病原微生物的毒力与杀虫谱。总结和继承我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以虫治虫(黄蚁防治柑桔害虫)的经验,对促进我国生物防治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