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期刊信息
  • 月刊(每月20日出版)
    1950年创刊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中国昆虫学会
    国内邮发代号:2-153
    国外发行代号:Q61
    ISSN 0454-6296
    CN 11-1832/Q
本期目录
2008年 第51卷 第12期 刊出日期:2008-12-20
全选: 隐藏/显示图片
  • 研究论文
    豆野螟触角感器的电镜超微结构及嗅觉功能
    王霞,徐静,刘凤英,陈海滨,吴降星,杜永均
    2008, 51(12):  1225-1234. 
    摘要 ( 3826 )   PDF (883KB) ( 126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本文利用扫描电镜(SEM)和触角电位仪(EAG)对豆野螟Maruca Testulalis (Geyer)触角感器的结构其及嗅觉功能进行了研究。豆野螟雌、雄成虫触角外部形态结构扫描的结果表明,豆野螟雌成虫触角上存在有毛形感器、刺形感器、腔锥形感器、耳形感器和栓锥形感器5种,雄成虫触角除上述5种感器外,还分布有柱形感器。以基部(触角的1/3)、中部(触角的1/3)和端部(触角的1/3)为单位,对雌、雄成虫触角节的各种类型感器数量进行统计,结果表明毛形感器、腔锥形感器、耳形感器在雌和雄虫触角上的分布都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测定了豆野螟雄虫触角对性信息素化合物反,反-1012-十六碳二烯醛和反,反-1012-十六碳二烯-1-醇以及雌虫触角对植物挥发性化合物顺-3-己烯-乙酸酯和芳樟醇的EAG反应感应部位,结果表明EAG反应强弱与感器数量之间不存在明显的线性相关;对性信息素和植物挥发物有反应的触角感器在触角上的分布存在差异,对信息素反应的感器主要分布在触角鞭节的顶端24小节内(约占触角的1/3),而对植物挥发性化合物反应的感器则分布于触角鞭节顶端48小节内(约占触角的2/3)
    朱砂叶螨热激蛋白HSP70基因TCHSP70-4的克隆与表达
    李明,卢文才,冯宏祖,袁亮,王进军,何林
    2008, 51(12):  1235-1242. 
    摘要 ( 3487 )   PDF (1316KB) ( 117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为了研究朱砂叶螨Tetranychus cinnabarinus(Boisduval)热激蛋白HSP70的表达与其适应高温和低温胁迫的关系,我们利用物种的同源性及RACE 技术,获得朱砂叶螨热激蛋白HSP70基因1个,命名为TCHSP70-4GenBank 登录号为EU977182)。该基因全长2 182 bp,包含1 959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653个氨基酸,理论分子量为70.9 kDa,等电点为5.4,含有HSP70家族高度保守的基序。运用real-time PCR分析冷激(4℃)和热激(40℃)1 h后TCHSP70-4在朱砂叶螨体内的表达量。结果显示冷激后TCHSP70-4表达量明显下降,而热激后TCHSP70-4表达量却明显上升。这些结果一方面表明该基因属于诱导型HSP70基因,另一方面揭示了朱砂叶螨分别受到冷和热胁迫后体内TCHSP70-4的表达及所起的保护作用是不同的。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egt基因的分子进化分析
    曹广力,贡成良,薛仁宇,朱越雄,魏育红
    2008, 51(12):  1244-1254. 
    摘要 ( 3608 )   PDF (3781KB) ( 143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PCR方法获得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ombyx mori nuclearpolyhedrosis virusBmNPV)的蜕皮甾体尿苷二磷酸葡萄糖基转移酶基因egt片段,序列分析表明该片段带EGT的完整ORF,推测的多肽可形成EGT结构域的高级结构。为了研究egt的起源,利用家蚕基因组数据库,电子克隆了多个家蚕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GT)基因,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进化分析,表明BmNPVEGTantennal-enrichedUGT;推测核型多角体病毒(nucleopolyhedrivirusNPV)和颗粒体病毒(granulovirusGV)的egt基因在进化上来源于昆虫的UGT基因,但GVegt基因在进化上的起源可能要早于NPVegt基因;可能在昆虫祖先种进化形成不同昆虫目的某一时期,杆状病毒的祖先种从昆虫中获得了antennal-enrichedUGT基因,并进化为egt基因。家蚕的部分UGT因与转座子元件连锁的基因组结构特点反映了杆状病毒的egt基因可能通过转座子的传递而获得。
    棉铃虫P450基因CYP9A12酵母表达产物对拟除虫菊酯的代谢作用
    张爽,杨亦桦,武淑文,吴益东
    2008, 51(12):  1255-1259. 
    摘要 ( 3245 )   PDF (849KB) ( 87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细胞色素P450氧化酶解毒代谢作用增强是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产生抗性的主要原因,棉铃虫细胞色素P450氧化酶基因CYP9A12的组成型过量表达与拟除虫菊酯抗性相关。为了进一步明确棉铃虫细胞色素P450氧化酶基因CYP9A12与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抗性的关系,采用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达系统异源表达了CYP9A12基因,检测了该基因的酵母表达产物对溴氰菊酯、氟氯氰菊酯、甲氰菊酯和联苯菊酯4种药剂的离体代谢作用。结果表明:含有CYP9A12外源基因的重组酵母细胞裂解液对溴氰菊酯、氟氯氰菊酯和联苯菊酯的代谢率分别为8.585.853.94 pmol/min·mg protein,而没有检测到对甲氰菊酯的代谢。本研究表明了CYP9A12具有代谢多种拟除虫菊酯的能力,也为CYP9A12参与拟除虫菊酯的解毒代谢提供了直接证据。
    四种杀虫剂亚致死剂量对中黑盲蝽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李国平,封洪强,梁双双,邱峰
    2008, 51(12):  1260-1264. 
    摘要 ( 3539 )   PDF (862KB) ( 90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使用瓶膜法确定4种常用杀虫剂(毒死蜱、硫丹、氯氟氰菊酯和吡虫啉)对中黑盲蝽Adelphocoris suturalis Jakovlev 1日龄成虫的亚致死剂量(LC10LC20LC30),并研究了其对中黑盲蝽的亚致死效应。结果表明:4种杀虫剂L20剂量处理成虫均能降低雌雄虫的寿命,延长下一代卵的发育历期,但对卵的孵化率没有显著的影响;毒死蜱和硫丹能缩短产卵前期,氯氟氰菊酯和吡虫啉能降低产卵量。毒死蜱亚致死剂量LC10LC30理过的成虫与未处理过的成虫交叉配对后雌雄虫寿命均显著缩短;LC10各交叉处理能够缩短产卵历期,降低单雌产卵量和卵的孵化率,延长卵的发育历期;LC30♀×CKLC30♀×LC30的下代若虫存活率为28.00%和36.36%,显著低于对照71.88%。结果说明这4种杀虫剂的亚致死剂量对中黑盲蝽生殖均有不利影响,接触杀虫剂与未接触杀虫剂的成虫交配对其后代也有不利影响。研究对于中黑盲蝽区域性综合防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水稻品种对稻纵卷叶螟抗性的物理及生化机制
    王亓翔,许路, 吴进才
    2008, 51(12):  1265-1270. 
    摘要 ( 4387 )   PDF (995KB) ( 119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连年大发生,为在其治理中培育和推广抗虫品种,本文应用扫描电镜和生化测定研究了5个常用水稻栽培品种扬辐粳8号、扬稻6号、扬粳9538、淮稻9号和宁梗1号叶片中的硅含量、硅颗粒大小、蜡质含量等物理指标和一些生化指标与抗虫性的关系,并比较了稻纵卷叶螟幼虫危害不同水稻品种后其体内生化反应的差异。结果表明抗虫品种宁梗1号、淮稻9号叶片表面的硅含量显著高于感虫品种,硅颗粒大小在品种间无显著差异。宁粳1号叶片蜡质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品种。由此表明叶片表面硅和蜡质含量与抗性有关。稻纵卷叶螟幼虫取食后,抗虫品种体内的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活性显著高于感虫品种,但丙二醛(MDA)含量低于感虫品种。稻纵卷叶螟幼虫取食不同品种后,其体内一些酶的活性明显不同,取食抗虫品种的幼虫体内POD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性显著高于取食其他品种的幼虫,SOD活性显著低于取食感虫品种的幼虫, 表明抗虫品种对稻纵卷叶螟幼虫有毒害作用。
    异色瓢虫成虫耐寒能力的季节性变化
    赵静,于令媛,李敏,郑方强,张帆,许永玉
    2008, 51(12):  1271-1278. 
    摘要 ( 3577 )   PDF (9195KB) ( 108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为研究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自然种群耐寒能力的季节性变化,测定了其过冷却点、体内含水量及总脂肪含量和低温存活力。结果表明:异色瓢虫成虫低温存活力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越冬前成虫的耐寒性显著强于夏季成虫和越冬后成虫。冷驯化(5℃, 5 d)可以显著提高夏季成虫的低温存活力。雌雄成虫过冷却点和体内含水量随气温的降低而降低,升高而升高。过冷却点7月份最高,分别为−7.6℃和−8.0℃;越冬中期(2008-01-15)最低,分别为−18.1℃ 和−16.9℃。雌雄成虫体内含水量9月份最高,分别为66.87%和68.01%,10月份显著降低,越冬后期(2008-02-19)最低,分别为52.94%和51.53%。越冬期间过冷却点和体内含水量显著低于其他时期。而雌雄成虫体内总脂肪含量在越冬开始就达到最高,分别为50.07%和47.93%,随后又逐渐降低,越冬期间显著高于其他时期。由此可知异色瓢虫自然种群的耐寒性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文中还就异色瓢虫自然种群耐寒性影响因素及其越冬策略进行了讨论。
    中国云南洱海周边小兽体表恙螨多样性
    董文鸽, 郭宪国, 门兴元, 钱体军, 吴滇
    2008, 51(12):  1279-1288. 
    摘要 ( 3409 )   PDF (1141KB) ( 181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本文运用Shannon_Wiener,系统聚类分析方法(SPSS 13.0软件)和Levins'niche等对云南大理洱海周边3 303头小兽体表寄生恙螨的物种多样性、群落结构、相似性、分布和生态位进行研究。调查点位于我国11大鼠疫自然疫源地之一,此地也是我国恙虫病和流行性出血热的流行地区。选择的洱海周边3个不同方位恰好处于东部无量山、南部哀老山和西部苍山,由于洱海的天然隔离使这3个方位形成了同地域(经度、纬度、海拔和动物地理区划相同)异生境的地理景观。从洱海的3个方位共计诱捕小兽3 303头,分类鉴定为4目,7科,15属,21种。从小兽体表共计检获56 895头恙螨,分类鉴定为3亚科,13属,109种。恙螨的丰富度、分布和物种多样性随着宿主和生境的不同而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恙螨只有幼虫寄生,强烈受到环境(温度、降雨量和生境)的影响。恙螨的宿主特异性很低,恙螨的群落相似性大小与宿主小兽之间的近缘性高低呈现较低的关联度。结果提示,大部分的宿主小兽和恙螨之间协同进化程度不高; 恙螨的这些特征从流行病学的角度来看,恙螨作为医学媒介生物在宿主之间传播疾病的潜能较大。
    尼日利亚南部阿贝奥库塔地区冈比亚按蚊复合体的形态特征研究(双翅目:蚊科)
    Monsuru Adebayo ADELEKE, Chiedu Felix MAFIANA, Adewunmi Babatunde IDOWU, Abiodun Ayanlayo Sarafadeen AMUSAN, Michael Femi ADEKUNLE
    2008, 51(12):  1289-1292. 
    摘要 ( 3071 )   PDF (1022KB) ( 169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对采自尼日利亚南部城市阿贝奥库塔冈比亚按蚊复合体Anopheles gambiae complex的形态特征进行了研究。依据20058月至20067月灯诱捕获的364个冈比亚按蚊复合体标本,分别对它们的触角、翅、喙、前足、中足和后足6个部位的长度进行了测量,对月平均值进行回归分析,同时利用差异系数(co-efficient of differenceCD)进行近缘分析。分析显示,各特征的长度平均值雨季大于旱季,但是回归分析表明长度变化与季节不显著相关(P>0.05)。差异系数分析结果表明,仅触角长度和翅长显示此复合体为两个不同的种群(CD>1.28),而其他特征值表明为同一种群。因此,该研究结果提示触角长度及翅长对冈比亚按蚊复合体近缘种的区分有重要参考价值。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及其在昆虫学研究中的应用
    王光华,赵伟春,程家安
    2008, 51(12):  1293-1303. 
    摘要 ( 3296 )   PDF (1270KB) ( 121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FQ-PCR)是一种利用荧光信号实时监测体外DNA分子PCR复制过程中每个循环的扩增产物,从而实现对DNA模板进行定量分析的技术,具有准确、快速、灵敏、特异等优点,在动植物基因工程、动植物检疫、微生物鉴定与分类、食品安全检测和医学等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本文对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的原理、优缺点及近年来新的荧光探针的原理、类型进行了评述,并对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在昆虫学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
    烟夜蛾G蛋白αq亚基(HassGαq)的抗血清制备及在触角中的免疫定位
    乔奇,李海超,原国辉,郭线茹,罗梅浩
    2008, 51(12):  1304-1308. 
    摘要 ( 3263 )   PDF (3558KB) ( 83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为了明确烟夜蛾Helicoverpa assulta G蛋白αq亚基(HassGαq)在雄性触角中的定位,进而探索该亚基在烟夜蛾嗅觉信号传导过程中的作用,本实验首先以原核表达的HassGαq蛋白作为抗原免疫Balb/c小鼠,制备了抗血清。SDS-PAGE分离雄性烟夜蛾触角匀浆上清液后,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表明,所制备的抗血清可识别HassGαq蛋白,同时也与非目的蛋白发生反应,说明在雄性烟夜蛾触角中HassGαq基因可能有多个转录本,或者可能有多种G蛋白α亚基表达。此外,商品化的anti-Gq/11α抗血清可特异地识别HassGαq蛋白。因此,利用anti-Gq/11α抗血清和免疫组化方法对HassGαq蛋白在雄性烟夜蛾触角中进行定位,结果显示HassGαq在雄性烟夜蛾触角毛形感器和锥形感器的基部以及感器腔中皆有表达。据此推测HassGαq可能参与烟夜蛾的嗅觉信号传导。
    秋家蝇对两种卫矛植物的趋性
    蒋金炜,黄翠虹,薛堃,闫凤鸣
    2008, 51(12):  1309-1312. 
    摘要 ( 3796 )   PDF (1058KB) ( 128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卫矛是常见的绿化植物,而秋家蝇Musca autumnalis De Geer是畜牧业的重要昆虫。在室内利用Y型嗅觉仪对欧洲卫矛Euonymus europaeus和胶东卫矛E. kiautschovicus气味对秋家蝇Musca autumnalis De Geer的引诱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植物都对秋家蝇的雌性成虫有引诱作用,而欧洲卫矛引诱效果更好。进一步对叶和花的气味进行的观察表明,卫矛吸引秋家蝇主要依靠花的气味,但叶的气味也有一定的吸引作用; 叶的气味对花的引诱效果有增效作用。利用几种试剂(水、乙醇和正己烷)对欧洲卫矛花的气味物质进行了抽提,测试结果表明水或乙醇抽提物比正己烷抽提物引诱效果更好; 冷冻花与新鲜花的引诱效果没有显著的差异。
    双斑截尾寄蝇成虫生物学特性
    陈海霞,张蕾,罗礼智
    2008, 51(12):  1313-1319. 
    摘要 ( 3503 )   PDF (1134KB) ( 111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双斑截尾寄蝇Nemorilla maculosa Meigen (双翅目:寄蝇科)是草地螟Loxostege sticticalis和其他鳞翅类昆虫的重要寄生天敌,但国内外对其生物学特性知之甚少。为了揭示双斑截尾寄蝇的生物学特性,在22℃,光周期16L8D的室内条件下对成虫羽化时期,交配持续时间,产卵量和寿命及其与补充营养的关系等进行了实验观察。结果表明: 双斑截尾寄蝇主要在08: 0010: 0014: 0016: 00羽化。雄蝇比雌蝇早羽化1 d,雌蝇羽化后可立即进行交配,但雄蝇羽化1 d后才可交配; 交配持续时间为1054 min,但多数为2030 min 平均产卵量为154.1粒,雌蝇平均寿命26.6 d,雄蝇为10.2 d,雌雄寿命差异显著。取食10%蜂蜜水的平均产卵前期为3.8 d,平均产卵历期为15.4 d 而且取食10%蔗糖水、葡萄糖水或蜂蜜水之间的成虫产卵量没有显著差异,但均显著高于取食清水或纯饥饿空白对照的;同时,取食补充营养的雌蝇寿命均显著高于取食清水或空白对照的,但雄蝇的寿命则不受补充营养的影响。取食补充营养的雌蝇寿命与产卵量为正相关,即雌蝇的寿命越长,产卵量越大。最后,就这些结果的应用价值进行了讨论。
    环境颜色对异色瓢虫生长发育及繁殖能力的影响
    王甦,刘爽,张帆,张润志
    2008, 51(12):  1320-1326. 
    摘要 ( 3696 )   PDF (1140KB) ( 87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在室内利用不同颜色的饲养容器,对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 (Pallas) 生长发育、体长体重变化及繁殖能力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不同环境颜色条件对异色瓢虫幼虫各龄历期均有显著影响; 尽管蛹期受不同颜色影响显著,但其总胚后发育期在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异色瓢虫1龄和2龄幼虫体长增量在不同颜色处理间无显著差异,但3龄幼虫在红色条件下体长增量显著小于其余各处理。不同环境颜色条件下异色瓢虫各虫期体重增量均有显著差异,而4龄幼虫体重增量在各处理中均显著大于其余各虫期,并占总胚后发育期体重增量的50%以上。异色瓢虫成虫的交配持续时间在各处理间无显著差异,但其产卵前期在黄色及绿色条件下显著小于其余各处理。其首堆产卵量在各处理间无显著差异,但在红色及自然光下的48 h累计产卵量均显著小于其余处理。
    华山松大小蠹及其伴生蓝变真菌对华山松木质部危害的解剖学特征
    谢寿安,吕淑杰,Axel SHOPF,丁彦,侯秋实,李彩棉
    2008, 51(12):  1327-1333. 
    摘要 ( 2564 )   PDF (3998KB) ( 181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为揭示华山松大小蠹和伴生蓝变真菌引起秦岭华山松枯萎的机制,选择秦岭北坡沣峪林场境35年树龄的健康华山松Pinus armandi为研究对象,对接种华山松大小蠹Dendroctonus armandi及与其伴生的蓝变真菌Ceratocystis polonica引起的寄主树木木质部形态变化进行了解剖观察。结果表明:接种致病性蓝变真菌C. polonica 1周后的4株华山松
    的木质部组织内,蓝变区域显著增加,4~6周后蓝变区域不再增加; 而在接种无菌琼脂的2株对照华山松的木质部组织内,没有检测到蓝变区域。研究结果提示蓝变真菌C. polonica是致死秦岭华山松的重要病原菌,该伴生菌随华山松大小蠹入侵健康寄主华山松木质部组织,在木质部定居并分解木质部,堵塞树脂道,致使寄主华山松树脂代谢和水分代谢紊乱。该研究结果表明,虽然华山松大小蠹长期以来被认为是致死华山松的毁灭性小蠹虫,但是其共生蓝变真菌C. polonica对成熟华山松的致害作用不应该被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