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期刊信息
  • 月刊(每月20日出版)
    1950年创刊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中国昆虫学会
    国内邮发代号:2-153
    国外发行代号:Q61
    ISSN 0454-6296
    CN 11-1832/Q

草地螟Loxostege sticticalis L.(鳞翅目:螟蛾科)是我国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农牧业生产的重大害虫。一般认为东北1代草地螟虫源主要是由华北越冬虫源区的草地螟成虫大量迁入造成的,但缺少直接证据。2009年6月内蒙古植保植检站陈阳等通过标记释放回收(MRR)方法确认了该虫成虫可由其华北越冬地向东北迁飞(pp. 176-182)。照片示试验中网捕(A)和标记(B)过程以及标记翠兰色(C)和红色(D)后释放的草地螟成虫。

本期目录
2012年 第55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2-02-20
全选: 隐藏/显示图片
  • 研究论文
    斜纹夜蛾铁硫亚基蛋白的表达及功能鉴定 Hot!
    左洪亮, 陈永, 高璐, 刘海远, 钟国华
    2012, 55(2):  139-146. 
    摘要 ( 3536 )   PDF (5771KB) ( 116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铁硫亚基蛋白(rieske iron-sulfur protein, RISP) 是线粒体复合物Ⅲ的关键蛋白亚基之一, 在呼吸链电子传递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本研究通过RT-PCR克隆得到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 RISP基因SlitRISP的ORF, 构建了pET32a-SlitRISP原核表达载体, SDS-PAGE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 SlitRISP原核表达蛋白以包涵体的形式存在于菌体沉淀中, 且RISP抗体可成功用于该蛋白的免疫印迹检测。为了进一步鉴定SlitRISP在斜纹夜蛾离体细胞系SL-1中的功能, 通过向细胞内转染siRNA, 利用RNAi技术沉默SL-1中的SlitRISP。qRT-PCR结果表明, 分别经50 nmol/L和100 nmol/L siRNA处理48 h后, SL-1中SlitRISP的表达均几乎完全被抑制; Western blot结果显示, SL-1中SlitRISP含量显著低于CK。当SL-1 SlitRISP被成功沉默后, 通过检测SL-1线粒体膜电位、 细胞ATP含量和细胞增殖抑制率鉴定RISP在线粒体电子传递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流式细胞仪测定结果表明, 经50 nmol/L和100 nmol/L siRNA处理24 h后, SL-1线粒体膜电位相对于CK分别降低23.52%和11.32%, 而处理48 h后, SL-1线粒体膜电位则分别升高5.58%和27.66%; siRNA处理24 h和48 h后, SL-1 ATP含量相对于CK分别降低82.71%和84.50%, 最终导致SL-1细胞增殖抑制率分别为53.64%和67.94%。这些结果表明SlitRISP在SL-1中参与线粒体膜电位的形成和细胞ATP的合成。介于RISP在线粒体电子传递链中的重要作用, 其可能成为新型杀虫作用靶标, 这可为研制新型呼吸抑制剂提供参考。
    华北大黑鳃金龟中肠丝氨酸蛋白酶cDNA克隆、 序列分析及表达
    刘海明, 郑桂玲, 李长友, 周洪旭
    2012, 55(2):  147-155. 
    摘要 ( 3211 )   PDF (9711KB) ( 136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丝氨酸蛋白酶是昆虫体内一类重要的消化酶, 为了了解该类酶的分子特性及功能, 本研究利用粉纹夜蛾Trichoplusia ni围食膜蛋白多克隆抗体筛选华北大黑鳃金龟Holotrichia oblita中肠cDNA表达文库, 首次得到编码华北大黑鳃金龟丝氨酸蛋白酶cDNA序列, 命名为HoSP1(GenBank登录号为FJ573146)。序列分析表明, 该基因长902 bp, 开放阅读框(ORF)长783 bp, 编码260个氨基酸, 推测分子量和pI值分别为26.7 kDa和4.19, 不含有N-糖基化位点, 但在Thr157处有一个O-糖基化位点, 含有6个保守的半胱氨酸残基, 组成3对二硫键, 对于维持蛋白质的三级结构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与几种丝氨酸蛋白酶的比对发现, 该酶具有组氨酸(His)、 天冬氨酸(Asp)、 丝氨酸(Ser)催化中心, 与褐新西兰肋翅鳃金龟Costelytra zealandica的14种丝氨酸蛋白酶有明显的相似性, 其中与CzSP3的序列一致性最高, 为52.47%。把该基因与pET21b载体重组后, 进行体外表达, 以BTEE为底物, 测得该酶的活力为0.0378 μmol/mg·min。HoSP1基因的克隆及体外表达为进一步研究该酶在华北大黑鳃金龟体内的表达及功能提供了依据。
    草地螟滞育幼虫的蛋白和核酸含量变化
    张健华, 罗礼智, 江幸福, 张蕾
    2012, 55(2):  156-161. 
    摘要 ( 3232 )   PDF (2319KB) ( 103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为了阐明草地螟Loxostege sticticalis 滞育的分子调控基础, 本研究应用Trizol法、 DNA和蛋白质定量试剂盒、 SDS-PAGE电泳技术分别对进入滞育1, 2, 3和4个月、 解除滞育以及非滞育草地螟老熟幼虫中的核酸含量、 总蛋白含量和组分的变化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 滞育不同月份幼虫的总RNA含量显著低于非滞育幼虫的总RNA含量(P<0.05); 解除滞育幼虫的总RNA含量显著高于滞育2, 3和4个月的幼虫, 但仍显著低于非滞育的对照组。滞育不同月份、 非滞育以及解除滞育幼虫的总DNA含量没有显著差异(P>0.05)。RNA/DNA比值随滞育的开始而显著下降, 随着滞育的结束而显著上升。滞育不同月份的幼虫总蛋白含量显著高于非滞育幼虫的总蛋白含量(P<0.05), 但解除滞育与非滞育幼虫的总蛋白含量无显著差异。利用SDS-PAGE电泳分析发现滞育幼虫体内存在滞育关联蛋白, 蛋白条带在24 kDa左右, 但非滞育和已经解除滞育的幼虫则没有该蛋白条带。这些结果表明, 总RNA含量的降低、 RNA/DNA比值下降、 总蛋白含量的升高, 以及24 kDa蛋白的存在是草地螟幼虫滞育的主要生理特征。
    槐庶尺蛾性信息素腺体EAG活性成分绝对构型的鉴定(英文) Hot!
    孔祥波, 王鸿斌, 张真
    2012, 55(2):  162-167. 
    摘要 ( 3676 )   PDF (3258KB) ( 107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槐庶尺蛾Semiothisa cinerearia Bremer et Grey (鳞翅目: 尺蛾科)是我国北方国槐Sophora japonica L.上的重要食叶害虫。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阐明槐庶尺蛾性信息素成分化学结构的绝对构型, 为在城市地区环境友好地防控槐庶尺蛾的为害提供一种新方法。经与标准品比较气相色谱保留时间和质谱特征离子, 从槐庶尺蛾处女雌蛾(2-3日龄)性信息素腺体溶剂提取物中检测到顺6, 顺9-顺-3, 4-环氧-十七碳二烯烃和顺3, 顺6, 顺9-3, 6, 9-十七碳三烯烃2种成分, 在腺体中以100∶4.8±1.3 (N=12)的比例存在。槐庶尺蛾性信息素腺体提取物进一步经手性毛细管色谱柱(CycloSil-B, 30 m×0.25 mm×0.25 μm 液膜厚)分离, 在优化的程序升温条件下发现腺体成分顺6, 顺9-顺-3, 4-环氧-十七碳二烯烃具有3R, 4S的绝对构型。两种合成的对映异构体混合物顺6, 顺9-3R, 4S-环氧-十七碳二烯烃和顺6, 顺9-3S, 4R-环氧-十七碳二烯烃以1.28∶1的比例加到腺体提取物中, 比例变为1.55∶1。根据这一分析, 腺体成分顺6, 顺9-顺-3, 4-环氧-十七碳二烯烃进一步确认具有3R, 4S的绝对构型。该研究结论将为生产上研发高效的槐庶尺蛾性信息素诱芯奠定坚实的基础。
    Cry1Ac杀虫蛋白对粘虫中肠几种酶活性的影响
    解娜, 江幸福, 罗礼智, 张蕾
    2012, 55(2):  168-175. 
    摘要 ( 3202 )   PDF (1674KB) ( 106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为阐明Bt杀虫蛋白对次要靶标害虫粘虫Mythimna separata (Walker) (鳞翅目: 夜蛾科)的生理学影响, 本研究分析比较了粘虫高龄幼虫在室内取食低剂量Cry1Ac杀虫蛋白6, 12, 24和36 h后, 其体内主要的解毒酶(酯酶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 保护酶(超氧化物歧化酶、 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物酶)和中肠蛋白酶(总蛋白酶、 强碱性类胰蛋白酶、 弱碱性类胰蛋白酶和类胰凝乳蛋白酶)等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 取食Cry1Ac杀虫蛋白后, 粘虫幼虫体内相关酶活力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 (1)酯酶、 谷胱甘肽-S-转移酶、 过氧化物酶(POD)、 类胰蛋白酶和类胰凝乳蛋白酶活力较对照显著降低(P<0.05); (2)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活力较对照显著升高(P<0.05); (3)过氧化氢酶(CAT) 活力于6, 12和24 h显著低于对照(P<0.05), 36 h时显著高于对照(P<0.05)。结果提示Cry1Ac杀虫蛋白主要通过抑制粘虫幼虫中肠解毒酶和蛋白酶的活性, 扰乱SOD, CAT 和POD 3种保护酶的动态平衡而干扰幼虫的正常生理代谢, 从而起到毒杀粘虫的作用。
    标记回收法确认我国北方地区草地螟的迁飞
    陈阳, 姜玉英, 刘家骧, 吕英, 孟正平, 陈静, 唐继洪
    2012, 55(2):  176-182. 
    摘要 ( 3313 )   PDF (2343KB) ( 131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为了证实草地螟Loxostege sticticalis L.(鳞翅目: 螟蛾科)由我国华北越冬区向东北迁飞危害的假说并提供直接的证据, 采用网捕成虫喷雾染料标记释放回收的方法,于2009年越冬代草地螟成虫盛发期间(6月1-4日)分别在内蒙古武川县(41.07°N, 111.42°E)和察右中旗(41.13°N, 112.58°E)的6个标放点共标记当地越冬代草地螟成虫约181万头并自然释放。标记释放后, 在东北、 西北和华北11个草地螟常发省(市、 区)组织各级监测预警部门利用虫情测报灯、 捕虫网和性诱剂诱捕器等多种器械进行回收, 先后于2009年6月7-29日在内蒙古科右中旗、 乌兰浩特、 扎兰屯分别回收到由察右中旗标记释放的成虫9头, 在辽宁省北票市回收到由武川县标记释放的成虫1头。标记释放点至回收点直线距离为725~1 117 km。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确认的草地螟最远迁飞距离。这些证据不仅证实了我国越冬代草地螟成虫能从华北迁往东北危害, 而且为进一步了解草地螟的种群动态规律, 改善草地螟的预测预报技术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环纹榕传粉榕小蜂的传粉模式
    赵江波, 彭艳琼, 杨大荣
    2012, 55(2):  183-188. 
    摘要 ( 3711 )   PDF (4825KB) ( 121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榕小蜂的传粉结构、 传粉行为以及寄主榕树的花药胚珠比是判断榕-蜂互惠系统传粉模式的重要依据。本研究于2010年8月至2011年6月对位于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的试验样树环纹榕Ficus annulata进行观察, 对出榕果的环纹榕传粉榕小蜂Deilagaon annulatae进行电镜扫描和室内显微镜下对其进行行为观察。电镜扫描显示: 环纹榕传粉榕小蜂D. annulatae位于胸部的花粉筐消失, 具一片可粘附花粉的毛区, 提示其属于被动传粉的种类。传粉行为观察发现, 该蜂没有主动采集花粉的行为, 显然存在的花粉刷已丧失了主动收集花粉的功能。寄主植物环纹榕F. annulata属于典型的自动散粉让榕小蜂沾附花粉的榕树种类。环纹榕传粉榕小蜂D. annulatae是西双版纳热带地区已知58种传粉榕小蜂中唯一体色为黄色的种类, 该蜂偏爱在低温的夜晚出蜂。除了传粉榕小蜂, 一种金小蜂Lipothymus sp.也在雌花期进入榕果内繁殖, 并且其数量显著高于环纹榕传粉榕小蜂D. annulatae (P<0.0001)。自然单果的繁殖中, 环纹榕传粉榕小蜂的数量显著高于种子数量, 呈现出榕-蜂互惠系统中罕见的传粉榕小蜂主导的局面。综合榕-蜂的传粉特征显示, 环纹榕F. annulata及其传粉榕小蜂D. annulatae互惠系统是被动传粉的模式。
    中国寄生烟粉虱的三种恩角蚜小蜂28S rRNA系统发育分析(英文)
    薛夏, 彭伟录, Muhammad Z. AHMED, Nasser S. MANDOUR, 任顺祥, Andrew G. S. CUTHBERTSON, 邱宝利
    2012, 55(2):  189-198. 
    摘要 ( 3358 )   PDF (1228KB) ( 144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蚜小蜂Bemisia tabaci是烟粉虱的重要天敌, 其中双斑恩蚜小蜂Encarsia bimaculata, 丽蚜小蜂E. formosa以及浅黄恩蚜小蜂E. sophia是国内烟粉虱寄生蜂3个优势种。本研究以采自中国华南、 华东、 华北、 西南地区以及马来西亚、 埃及的E. bimaculataE. formosaE. sophia 3个优势种的8个不同地理种群为研究对象, 对其28S rRNA D2和D3扩展区序列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 Encarsia属的恩蚜小蜂其28S rRNA D2和D3序列在种间水平上高度保守; 与丽蚜小蜂相比, 双斑蚜小蜂与浅黄恩蚜小蜂在遗传关系上更为接近。依据28S rRNA和D2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 同一种的蚜小蜂其种内也存在一定的遗传分化, 比如中国广东的浅黄恩蚜小蜂种群与澳大利亚、 西班牙、 埃及和埃塞俄比亚的浅黄恩蚜小蜂种群接近, 而与泰国的种群的亲缘关系则较远。在系统发育树上, 来自不同国家的(苏丹、 埃及和危地马拉以及澳大利亚)的双斑蚜小蜂种群聚集在同一分支上; 同时, 来自中国衡水和昆明的丽蚜小蜂种群也与来自美国的丽蚜小蜂种群聚集在一起, 却与埃及的种群相距较远。对造成这种同种寄生蜂不同种群之间在遗传距离和地理距离不对称的原因进行了探讨。
    基于mtDNA COⅠ基因序列的云南榕母管蓟马不同地理种群的遗传分化分析
    张利娟, 沈登荣, 孙跃先, 李正跃, 张宏瑞
    2012, 55(2):  199-207. 
    摘要 ( 3632 )   PDF (4725KB) ( 126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榕母管蓟马Gynaikothrips ficorum (Marchal)是一种已扩散至各大洲的榕树主要害虫, 目前在云南省热带及亚热带区域发生危害亦较为严重。为了揭示榕母管蓟马在云南省不同地理种群间的遗传变异, 测定了10个地理种群145个个体的mtDNA COⅠ基因的646 bp序列, 对地理种群间的序列变异和遗传分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10个地理种群间的COⅠ基因共有38个变异位点和6个单倍型, 其中1个单倍型为8个种群所共享。种群间的遗传距离范围为0~0.043, 其中瑞丽、 芒市、 玉溪、 呈贡种群间的遗传距离最小, 宜良和陇川、 墨江种群间的遗传距离最大, 种群遗传距离大小与其相对地理距离的远近之间没有相关性。分子方差分析显示3组(组1: 陇川、 瑞丽、 芒市、 玉溪、 呈贡、 墨江、 临沧、 勐腊8个种群; 组2: 蒙自种群; 组3: 宜良种群)之间已经具有明显的遗传分化, Fst值为0.9828(P<0.05), Nm值为0.01, 但是仅0.0172的遗传变异来自组内。采用邻接法(NJ)构建分子系统树, 单倍型被分成3组与各自的地理区域相对应的簇群, 各组之间未发现共享的单倍型。分子系统树显示3组的聚类结果与地理分布格局并不对应。综合采集地寄主植物的状况, 初步推测蒙自和宜良种群出现的遗传分化可能是由于寄主植物生长状况及品种不同引起的。各地理种群中的单倍型在网络中介图上散布在不同的分布群中, 缺乏明显的地理分布格局。
    蝽科精巢细胞减数分裂染色体行为及其反映的属种间亲缘关系
    张晓红, 张虎芳, 高慧仙, 李生才, 蒋海兰, 郝雪敏, 芦文慧, 牛娇艳, 胡艳芬, 徐国双, 李响, 卫媛杰, 梁山
    2012, 55(2):  208-217. 
    摘要 ( 3364 )   PDF (17098KB) ( 122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为探讨蝽科精巢细胞减数分裂各时期染色体形态和行为差异, 以及据此反映的属种间亲缘关系, 采用常规染色体制片法对蝽科6属9种精巢细胞减数分裂各期染色体形态特征、 行为及精子的形成进行了观察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蝽科精巢细胞为交叉型减数分裂, “O”型交叉为其典型交叉减数分裂形式。各属种减数分裂各期染色体行为相似, 但形态不同。减数分裂各期染色体形态、 排列方式, 中期染色体相对长度、 组成与核型以及精子形态等特征具有属种间差异性。蝽科精巢细胞中期Ⅰ染色体组平均相对长度都为12.5, 在进化过程中染色体组长度信息总量不变。基于染色体相对长度的聚类分析结果显示, 菜蝽属Eurydema、 麦蝽属Aelia、 珠蝽属Rubiconia和条蝽属Graphosoma亲缘关系密切, 而二星蝽属Stollia与果蝽属Carpocoris关系较近。
    综述
    外来种隐蔽入侵: 类型及影响 Hot!
    褚栋, 国栋, 潘慧鹏, 张友军, 万方浩
    2012, 55(2):  218-225. 
    摘要 ( 2929 )   PDF (5113KB) ( 132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隐蔽入侵(cryptic invasion)是指在形态上与土著种(或早期建群种)不能或难以区分的外来种在人们未觉察的状态下成功入侵的过程。人们对这类入侵方式往往视而不觉。本文综述了外来种隐蔽入侵的类型以及生态影响。隐蔽入侵的类型主要包括外来姊妹种形式的隐蔽入侵、 不同遗传支系的隐蔽入侵、 不同地理种群的隐蔽入侵以及“返传入”。其中, “返传入”目前还是一种假说。由于这类入侵外来种更容易与土著种(或早期建群种)杂交或基因渗透, 因而可对入侵种自身或土著种产生深远的生态影响。鉴于隐蔽入侵现象的广泛性, 建议进一步加强该方面的研究。
    昆虫对偏振光的响应及感受机理研究进展
    蒋月丽, 郭予元, 武予清, 段云, 苗进, 巩中军, 李彤
    2012, 55(2):  226-232. 
    摘要 ( 3995 )   PDF (1235KB) ( 252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偏振光是不同于普通光源的一种光, 常指光矢量在某一个方向振动的光波, 可分为线性偏振光、 圆偏振光和椭圆偏振光等。目前已经发现自然界的偏振光影响许多昆虫的行为, 如西方蜜蜂Apis mellifera的飞行导航、 蛱蝶Heliconius cydno chioneus的觅偶、 凤蝶Papilio aegeus产卵场所的选择等。金龟子对圆偏振光的反射可以作为一种分类的性状。昆虫复眼背部边缘区域(dorsal rim area, DRA)小眼是感受偏振光的主要器官, 电生理学研究表明前视神经节是蝗虫偏振视觉通路的一部分。在匈牙利, 已经开始利用偏振光研制步甲等昆虫的诱捕器。
    简报
    黄曲条跳甲谷氨酸门控氯离子通道(GluCl)基因序列特征及表达分析
    宾淑英, 贺华良, 廖泓之, 吴仲真, 林进添
    2012, 55(2):  233-240. 
    摘要 ( 3192 )   PDF (16682KB) ( 87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氯离子通道与农业害虫的抗药性发生有密切关联。本研究结合转录组测序及荧光定量PCR技术, 鉴定和分析黄曲条跳甲Phyllotreta striolata (Fabricius)谷氨酸门控氯离子通道(GluCl)的基因序列特征、 功能及基因表达谱。结果表明: 本研究所获得的GluCl cDNA序列长度为1 430 bp, 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 ORF)长为1 344 bp, 编码447个氨基酸残基。其推测蛋白分子主要含神经递质分子胞外结合域和胞内跨膜域两大功能域, 其亲水的胞外结合域又含有2个由半胱氨酸二硫键形成的氨基酸残基桥环, 表现出GluCl α亚基的典型特征。cDNA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表明, 该GluCl与其他昆虫的GluClα高度同源, 而在脊椎动物中则与γ-GABA或甘氨酸配体门控氯离子通道同源。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 该GluCl基因在黄曲条跳甲雌雄成虫的不同部位中都有表达, 但是在头部的表达量非常高, 如雄虫头部的表达量是其精巢的65.7倍、 是其中肠的227.5倍, 揭示GluCl基因在中枢神经组织中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GluCl介导的黄曲条跳甲抗药性的发生及其分子机理奠定了基础。
    长颚斗蟋长翅和短翅型雌成虫飞行肌发育、生殖力及寿命的比较
    曾杨, 朱道弘, 赵吕权
    2012, 55(2):  241-246. 
    摘要 ( 3203 )   PDF (940KB) ( 118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为探讨长颚斗蟋Velarifictorus asperses (Walker)翅型分化的生态学意义, 对室内饲养获得的长翅和短翅型雌成虫飞行肌和卵巢的发育, 以及长、 短翅型雌成虫的生殖力和寿命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羽化当日, 长翅型雌成虫飞行肌重38.68±9.15 mg, 显著高于短翅型的17.53±4.44 mg (P<0.05); 而二者卵巢重量无显著差异(P>0.05), 分别为4.69±1.04 mg和4.88±0.97 mg。羽化后8 d内, 长翅型雌成虫飞行肌重量增加了48.9%, 短翅型雌成虫飞行肌重量无明显增加; 而短翅型雌成虫卵巢的重量增加至93.5±11.7 mg, 约为长翅型雌成虫的4.5倍。短翅型雌成虫的产卵前期显著短于长翅型, 其早期产卵量及总产卵量亦显著高于长翅型; 而两翅型雌成虫中后期产卵量及寿命无显著差异(P>0.05)。此外, 长翅型雌成虫在羽化后12 d开始发生飞行肌的降解, 飞行肌降解个体的卵巢重量显著高于未降解个体, 与短翅型相似。结果提示, 飞行肌与生殖系统的发育之间存在资源分配的权衡关系(trade-off), 且这种资源分配的差异可能会导致长翅型与短翅型个体在生活史策略上出现分化, 即长翅型个体具有飞行能力, 而短翅型个体则在生殖方面获得更高的收益, 且飞行肌的降解可能是长翅型个体由飞行转向生殖发育的生理信号。
    湖南三地区麦氏安瘿蜂体内Wolbachia 的感染及其wsp基因序列分析
    杨筱慧, 朱道弘, 刘志伟, 赵玲
    2012, 55(2):  247-254. 
    摘要 ( 3340 )   PDF (4518KB) ( 114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为检测麦氏安瘿蜂Andricus mairei Kieffer有无Wolbachia感染, 本研究对其岳阳、 长沙和邵阳3种群雌、 雄成虫体内Wolbachiawsp基因进行了PCR检测, 进而对获得的基因片段进行了序列分析。结果显示, 麦氏安瘿蜂岳阳、 长沙及邵阳种群雌、 雄成虫均有Wolbachia感染, 除邵阳种群雌成虫的感染率为80%之外, 其他均为100%。3个种群Wolbachiawsp基因序列长度皆为561 bp, 且序列完全一致。麦氏安瘿蜂Wolbachia的wsp基因序列与已知瘿蜂族(Cynipini) Neuroterus macropterusBiorhiza pallidaAndricus solitarius (strain 1)以及Synergini族Synergus crassicornis感染的Wolbachia的一致性达95%。除Synergini族Ceroptres cerri感染的Wolbachia属于B群(B group)之外, 瘿蜂感染的Wolbachia均属于A群(A group)。在NJ系统树中, 麦氏安瘿蜂与瘿蜂族Neuroterus macropterusBiorhiza pallidaAndricus solitarius (strain 1)及Synergini族Synergus crassicornis感染的Wolbachia聚合在同一分支。此外, 麦氏安瘿蜂岳阳、 长沙和邵阳种群均获得了雌、 雄成虫, 其雌性率分别为15.3%, 12.1%和19.8%, 表现出明显的雄性比偏高。结果提示与瘿蜂族的其他已报道的种类一样, Wolbachia与麦氏安瘿蜂的共生并不诱导其营产雌孤雌生殖。
    西藏波密柑马蜂的筑巢习性(英文)
    侯清柏, 孟凡明, 马胜杰, 梁醒财
    2012, 55(2):  255-258. 
    摘要 ( 3413 )   PDF (7814KB) ( 137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柑马蜂Polistes mandarinus在不同的环境中会利用植物材料制作各种不同的蜂巢。我们在2009年5-8月间观察研究了西藏自治区波密县的柑马蜂筑巢习性, 并收集62个蜂巢。柑马蜂利用植物纤维和树脂将它们的巢穴筑于当地居民的木屋檐下。收集的42个在用蜂巢中, 8月末平均拥有79.64±65.28个蜂房, 13.1±10.68个蜂蛹。20个弃用蜂巢中, 平均拥有12.95±3.99个蜂房。8月末, 成功的柑马蜂群拥有约80个个体。研究地的柑马蜂采取3种方式来筑巢, 但以第1种方式最为普遍。第1种筑巢方式筑造的蜂巢以两个蜂房连接巢柄, 结构最为稳定, 所以也应用最广, 后两种筑巢方式筑造的蜂巢均以一个蜂房连接巢柄, 是由于越冬雌蜂在找不到合适的筑巢材料时才采取的建巢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