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期刊信息
  • 月刊(每月20日出版)
    1950年创刊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中国昆虫学会
    国内邮发代号:2-153
    国外发行代号:Q61
    ISSN 0454-6296
    CN 11-1832/Q
照片示白茎盐生草上的巨膜长蝽Jakowleffia setulosa (Jakovlev) (半翅目:长蝽科)成虫。近年来该虫由稳定种群的荒漠昆虫上升为暴发性发生并迁移至农区危害的农业害虫。本期报道了温度对该虫生长发育和繁殖影响的研究结果(pp.935-942)。本照片由何嘉于2011年8月22日摄于宁夏中卫市兴仁镇荒漠草原。
本期目录
2014年 第57卷 第8期 刊出日期:2014-08-20
全选: 隐藏/显示图片
  • 研究论文
    印度四种蝗科农业害虫的取食量定量测定及据此推测的亲缘关系
    Amlan DAS
    2014, 57(8):  869-878. 
    摘要 ( 2265 )   PDF (2322KB) ( 117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害虫的取食潜力反映了其生态学和经济学特性,这些知识有助于扩展其控制措施。能否将害虫物种按亲缘关系的远近进行分组,对它们在发育或成熟期的取食量进行定量排序?了解不同害虫种类的取食模式有助于这一问题的解答。 【方法】对印度4种蝗科农业害虫——等岐蔗蝗Hieroglyphus banian (Fab.), 暗翅剑角蝗Acrida exaltata (Walk.), 中华板胸蝗Spathosternum prasiniferum prasiniferum (Walk.) 和 Oxya fuscovittata (Mars.)的取食量进行了定量测定,估测了4种害虫雌雄各若虫龄期及整个成虫期的每日取食量和总取食量。【结果】基于其多食性特征和存在多种食物来源的情况,所有测试中均只提供最为偏好的寄主植物。在研究的4种害虫中,观察到相同的取食率模式,取食率随着若虫龄期的增加而逐步增加。4种害虫的雌虫取食量均显著高于雄虫,且成虫期害虫的取食量显著高于幼期。各龄若虫和成虫的取食量与对应的若虫或成虫历期明显相关。就整个生活期的取食量和平均存活率而言,暗翅剑角蝗A. exaltata 和中华板胸蝗S. pr. prasiniferum 的亲缘关系比其他两种昆虫略近。就整个生活期的取食量和平均存活率而言,单化性害虫(等岐蔗蝗H. banian)和二化性害虫(暗翅剑角蝗A. exaltata) 比另外两种近缘的多化性害虫(中华板胸蝗S. pr. prasiniferumO. fuscovittata)的亲缘关系更近一些。【结论】寿命长的物种(每年可完成1~2个世代)在取食潜力方面比寿命短的物种(每年完成2代以上的世代)更具有可比性。通过对多个不同化性的害虫物种的研究,使我们在这方面能达到更全面的认识。
    竹织叶野螟成虫求偶行为及其雌蛾性信息素分泌腺超微结构
    刘曼, 杨茂发, 徐思远, 姚松林
    2014, 57(8):  879-888. 
    摘要 ( 2145 )   PDF (4098KB) ( 123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蛾类昆虫性信息素的合成和释放与求偶行为的发生是一致的,其合成和释放的器官是性信息素腺体。为深入了解竹织叶野螟性信息素的分泌生理,开展了竹织叶野螟求偶行为及其性信息素腺体超微结构的研究。【方法】在光周期14L:10D、温度26±2℃、相对湿度80%±10%的室内条件下,观察研究了竹织叶野螟的求偶行为;依据求偶规律研究结果,选取最活跃日龄雌蛾,在暗期求偶高峰时间段,充分挤压其腹部末端,然后于第8节处横向切下,将切下的腹末标本处理后,借助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性信息素腺体的表面特征及超微结构。【结果】竹织叶野螟雌雄蛾求偶均具一定的程序性,且求偶行为只发生在暗期,暗期前5 h内雌蛾求偶率较低,6 h后求偶率明显升高,并在暗期7-8 h达到求偶高峰;求偶率与雌蛾日龄有密切关系,3日龄雌蛾求偶率最高,持续时间也最长。竹织叶野螟性信息素分泌腺位于腹部第8-9节节间膜上,是一完整的环状结构,显微镜下观察其分泌腺为一乳白色囊状体,扫描电镜下其腹面囊状体迂回褶皱多,大体分为3个褶皱区,除第1褶皱区外,其余褶皱区表面密布乳突、凹陷沟和刺状物,且刺状物顶端有孔;背面囊状体皱褶少,其表面形态与第2和第3褶皱区相似。【结论】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竹织叶野螟性信息素合成和释放的时辰节律,也为该虫性信息素的准确提取和鉴定、性信息素的生物合成及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拟黑多刺蚁成虫头部USP基因的定位与定量分析及其与EcR基因相关性
    党亮, 奚耕思, 樊瑾瑛, 杨栋梁, 王彦男
    2014, 57(8):  889-896. 
    摘要 ( 1855 )   PDF (3404KB) ( 85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超气门蛋白(ultraspiracle protein, USP)是蜕皮激素作用靶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拟通过分析在拟黑多刺蚁Polyrhachis vicina Roger USP基因PvUSP在不同品级成虫头部mRNA表达的差异,推测PvUSP对其脑神经功能或行为的影响;拟通过饲喂PvUSP dsRNA对拟黑多刺蚁不同品级成虫PvUSP进行RNA干扰(RNAi),推测PvUSP对虫体生理功能的影响及其与蜕皮激素受体(ecdysone receptor, EcR)基因PvEcR之间功能的相关性。【方法】利用荧光原位杂交及荧光实时定量PCR技术对拟黑多刺蚁不同品级成虫头部PvUSP mRNA组织分布与表达水平进行检测;通过饲喂PvUSP dsRNA对拟黑多刺蚁不同品级成虫PvUSP进行RNAi,采用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拟黑多刺蚁PvUSPPvEcR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PvUSP mRNA广泛表达于拟黑多刺蚁不同品级成虫头部(主要分布于蕈形体),不同品级成虫头部PvUSP mRNA的表达量不同,工蚁头部表达量最高,雄蚁头部次之,雌蚁头部的表达量最低;RNAi沉默PvUSP后,与对照组相比,PvUSP mRNA在不同品级拟黑多刺蚁成虫体内表达量均明显降低,并存在显著差异(P<0.01);与对照组相比,PvEcR mRNA在各品级表达量均有增加,工蚁和雄蚁表达量变化不显著(P>0.05),但雌蚁体内PvEcR mRNA表达量显著增加(P<0.05)。【结论】PvUSP基因对拟黑多刺蚁不同品级头部神经系统的构建、功能作用的发挥有关;拟黑多刺蚁PvUSP基因与PvEcR基因可能在异源二聚体形成过程中存在关联性或功能的互补性;PvUSP可能对雌蚁的生殖功能产生重要影响。
    中华蜜蜂OBP3基因的克隆、原核表达及组织表达谱
    吉挺, 沈芳, 梁勤, 吴黎明, 刘振国, 罗岳雄
    2014, 57(8):  897-904. 
    摘要 ( 2381 )   PDF (3159KB) ( 94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气味结合蛋白质(odorant binding proteins, OBPs)参与气味分子的识别,在蜜蜂嗅觉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本研究旨在克隆中华蜜蜂 Apis cerana cerana OBP3基因,以制备多克隆抗体。【方法】运用RT-PCR技术从中华蜜蜂头部总RNA中扩增OBP3基因,将该基因亚克隆入原核表达载体pET-28a并转入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Rosetta (DE3)中诱导表达获得融合蛋白质,融合蛋白质经纯化后免疫新西兰白兔制备多克隆抗体,最后分别用间接ELISA和Western Blot检测抗体的效价和特异性,并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OBP3基因在中蜂不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克隆得到了中华蜜蜂OBP3基因AccOBP3(GenBank登录号KJ026357),大小为444 bp。 SDS-PAGE结果显示融合蛋白成功表达。制备的多克隆抗体效价高于1∶40 000,且具有很高的特异性。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AccOBP3基因在腿部和触角中显著高表达(P<0.01),胸部中次之(P<0.01),头部和腹部中显著低表达,后两者表达量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OBP3基因在中蜂触角有高转录活性。本研究实现了中蜂OBP3基因的原核表达,并制备了兔抗中蜂OBP3多克隆抗体,为深入研究中蜂OBP3基因的功能奠定基础 。
    羽化和性成熟时中华蜜蜂蜂王和雄蜂转录组分析
    吴小波, 王子龙, 李淑云, 甘海燕, 刘浩, 颜伟玉, 曾志将
    2014, 57(8):  905-913. 
    摘要 ( 2723 )   PDF (2213KB) ( 117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为了系统了解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蜂王和雄蜂转录组特征,丰富蜜蜂转录组数据信息。【方法】本研究利用高通量测序的方法分别检测中华蜜蜂蜂王和雄蜂刚出房、性成熟时期以及性成熟期蜂王生殖系统和雄蜂生殖系统之间转录组表达差异。【结果】经过测序获得质量值不低于20的碱基比例(Q20)均高于90%;所有reads组装成90 839个unigenes,平均长度1 549 bp;基于5个数据库(NR,SwissProt,GO,COG和KEGG)进行比对,共有45 112个unigenes被注释。差异基因表达分析发现,与刚出房时相比,性成熟的蜂王和雄蜂均在表皮蛋白、细胞色素P450、气味结合蛋白等家族基因上存在显著差异表达,而且这些差异表达基因与蜜蜂生长发育和性成熟过程中蜜蜂骨骼发育、生殖系统发育、嗅觉发育等方面有关;性成熟蜂王与性成熟雄蜂之间以及它们生殖系统之间在气味结合蛋白基因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结论】结果表明,中华蜜蜂在性成熟过程中,体内大量基因的表达发生了变化。这些结果揭示了中华蜜蜂性成熟发育的整体基因表达特征,在得到大量转录组unigene序列的同时,获得了一批与蜜蜂性成熟有关的基因序列,为深入开展中华蜜蜂生长发育与繁殖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数据资源。
    Wolbachia在山楂双叶螨中的感染及对寄主生殖的影响 Hot!
    张艳凯, 孙兵, 洪晓月
    2014, 57(8):  914-920. 
    摘要 ( 1743 )   PDF (1386KB) ( 87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共生菌Wolbachia在多种叶螨寄主中引起细胞质不亲和及适合度改变,影响寄主的生物学特性。山楂双叶螨Amphitetranychus viennensis是重要的果树害螨,常暴发成灾。本研究旨在明确Wolbachia在山楂双叶螨中的感染情况及对寄主生殖的影响。【方法】采集自然种群的山楂双叶螨,运用多位点序列分型技术(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 MLST)对其体内Wolbachia感染率及株系进行分析;通过杂交试验及生物学观察,分析感染Wolbachia对山楂双叶螨单雌产卵量、后代孵化率、性比及死亡率的影响。【结果】山楂双叶螨自然种群感染一种株系的Wolbachia wVie),该Wolbachia株系与小黑花椿象Orius strigicollis和丽蝇蛹集金小蜂Nasonia vitripennis中的Wolbachia株系亲缘关系较近,而与叶螨属Tetranychus叶螨感染的Wolbachia株系亲缘关系较远。Wolbachia与4种分化较小的线粒体单倍型相关联。Wolbachia感染雌虫与不感染雌虫产卵量没有显著差异(P>0.05)。不感染雌虫与感染雄虫交配,卵孵化率显著低于其他杂交组合 (P<0.05),但孵化率仍达近75%。各交配组合的后代性比及死亡率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Wolbachia在山楂双叶螨种群中的侵染历史较短,对山楂双叶螨的产卵力、后代性比、死亡率没有影响。Wolbachia在山楂双叶螨中诱导产生弱的CI表型。
    香茅醛缩醛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对小黄家蚁的驱避活性
    翁玉辉, 肖转泉, 许锡招, 陈金珠, 范国荣, 聂雪军, 王宗德
    2014, 57(8):  921-926. 
    摘要 ( 2067 )   PDF (948KB) ( 97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香茅醛类化合物具有较好的蚂蚁驱避活性,本研究旨在筛选具有良好驱避活性的新的萜类蚂蚁驱避剂。【方法】以香茅醛为原料合成了香茅醛二甲缩醛、香茅醛二乙缩醛、香茅醛二正丙缩醛、香茅醛二异丁缩醛、香茅醛乙二缩醛、香茅醛1,2-丙二缩醛和香茅醛1,3-丙二缩醛等化合物。所得产品经纯化后,用IR, MS, 1H NMR及13C NMR进行结构表征,并在不同浓度下对小黄家蚁Monomorium pharaonis进行驱避活性测试。【结果】各化合物对小黄家蚁具有一定的驱避活性:在10 mg/mL的浓度下,除香茅醛二甲缩醛以外,其他化合物的驱避率均达到70%以上,其中香茅醛二乙缩醛、香茅醛乙二缩醛和香茅醛1,3-丙二缩醛对小黄家蚁的驱避率分别为87.47%,100%和97.53%。浓度为2.5 mg/mL时,其中5个化合物的驱避效果明显下降,但香茅醛乙二缩醛和香茅醛1,3-丙二缩醛仍然表现出很好的驱避活性,驱避率分别为85.33%和97.10%。方差分析也表明,香茅醛1,3-丙二缩醛在同一浓度下驱避效果最佳,其次是香茅醛乙二缩醛。【结论】结果说明,香茅醛二乙缩醛、香茅醛乙二缩醛和香茅醛1,3丙二缩醛可以用作小黄家蚁驱避剂,而香茅醛乙二缩醛和香茅醛1,3-丙二缩醛可以达到更好的驱避效果,使用浓度为2.5 mg/mL即可。本研究为良好萜类蚂蚁驱避剂的筛选提供了参考依据。
     叶面喷施硅和磷对水稻及其抗白背飞虱的影响 Hot!
    杨国庆, 朱展飞, 胡文峰, 戈林泉, 吴进才
    2014, 57(8):  927-934. 
    摘要 ( 2165 )   PDF (2931KB) ( 95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硅可以增强植物的抗病性和对环境胁迫的耐受性,本实验检测了水稻叶面喷施硅和磷后叶片中硅和两种次生物质含量的变化以及喷硅对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种群的影响,旨在阐明外源元素施用是否会提高水稻的抗虫性。【方法】采用对分蘖期水稻进行硅肥、磷肥、和两者混合的喷施处理,测定比较了水稻叶片正面和反面硅含量、草酸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同时检测了喷施硅肥后水稻叶片硅化细胞数量和取食处理水稻后白背飞虱种群增长的参数。【结果】20和40 mg/L 硅或硅+磷混合施用后,水稻叶片中的硅含量比对照显著增加(P<0.05)。在40 mg/L硅+ 40 mg/L磷喷施处理后,水稻叶片正反面的硅含量分别比对照增加了116%和104.4%。扫描电镜结果显示,处理后的水稻叶片上气孔周围硅化细胞明显增加。此外,硅和磷喷施后3 d和6 d,水稻叶片草酸含量显著增加(P<0.01)。40 mg/L硅处理后的水稻上饲养的白背飞虱产卵量与对照相比明显下降(P<0.05)。【结论】硅+磷喷施处理促进水稻叶片抗虫物质含量增加,硅喷施抑制了白背飞虱的产卵量。
    温度对巨膜长蝽生长发育与繁殖的影响
    何嘉, 高立原, 张蓉, 陈林, 朱猛蒙
    2014, 57(8):  935-942. 
    摘要 ( 2378 )   PDF (976KB) ( 86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近年来巨膜长蝽Jakowleffia setulosa (Jakovlev)由稳定种群的荒漠昆虫上升为暴发性发生并迁移至农区危害的农业害虫。由于缺乏巨膜长蝽生物学基础研究,给监测预警及综合防治带来许多困难。本研究旨在探明温度对巨膜长蝽发育和繁殖的影响。【方法】本实验以白茎盐生草Halogeton arachnoideus Moq.为寄主植物,分别在7个恒温(13,18,23,28,33,35和37℃)下研究了温度对巨膜长蝽各虫态平均发育历期、发育速率、成活率、产卵量和种群参数的影响。【结果】在13~37℃范围内,各虫态的发育历期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13℃完成一个世代发育需要82.63 d,37℃只需要14.61 d。各虫态的发育速率(V)与温度(T)的关系均符合多项式回归模型,且极显著相关。采用直接最优法分析,巨膜长蝽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为8.30℃,有效积温为555.77日·度,在宁夏一年可发生2代。巨膜长蝽世代存活率均在33℃时最高,为35.44%。28~37℃之间单雌产卵量较多,达到10粒以上,通过方程拟合得到理论上雌虫产卵最适温度为34.59℃,产卵量最高可达到16.73粒/雌;种群趋势指数在13℃为零,18~23℃小于1,种群呈负增长;28~37℃大于1,且33℃时最高,为2.77;净增殖率、内禀增长率及周限增长率均在37℃时最高,分别为7.24, 0.3912和1.4787;种群世代周期以13℃时最长,为45.8936 d,37℃时最短,为5.0608。【结论】巨膜长蝽在28~35℃下存活率、增长指数和繁殖力较高,说明该温度范围是巨膜长蝽生长发育和繁殖的适宜温度。本研究为有效开展巨膜长蝽的监测预报及综合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低含水量饲料对黑水虻生长发育的影响
    喻国辉, 李一平, 杨玉环, 夏嫱
    2014, 57(8):  943-950. 
    摘要 ( 4120 )   PDF (1897KB) ( 291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了解低含水量饲料对黑水虻Hermetia illucens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在27℃、RH 80%、光周期14L∶10D的饲养条件下,以含水量70%人工饲料饲养黑水虻为对照,比较饲料含水量降为30%和50%时黑水虻幼虫的存活率、幼虫体重、雌雄成虫体长、羽化率以及不同发育阶段持续时间等生物学参数与对照组的差异。【结果】30%和50%含水量饲料饲养幼虫平均体重与对照幼虫相比显著降低(P<0.05),30%和50%含水量两个处理间体重亦有显著差异(P<0.05)。黑水虻幼虫不能在含水量30%的人工饲料中发育至预蛹,大部分幼虫至13 d时死亡。50%含水量饲料饲养幼虫比对照延迟5 d出现预蛹,滞后14 d结束预蛹,预蛹过程耗时18 d,比对照延长8 d;50%含水量饲料饲养雌雄虫比对照成虫体长显著缩短(P<0.05),雌雄成虫羽化时间亦比对照延后5 d,雌雄成虫羽化历期均为18 d,比对照增加5 d;50%含水量饲料饲养黑水虻自卵孵化至蛹全部羽化为成虫所需时间比对照延长10.67 d,所需时间为55.67 d,而对照仅需45.00 d;但是50%含水量饲料饲养幼虫存活率和成虫羽化率与对照相比差异均不显著(P>0.05)。【结论】含水量低于70%的人工饲料不利于黑水虻的生长发育。
    近红外窄带光照下不同水果背景中桔小实蝇的图像分割 Hot!
    娄定风, 刘新娇, 徐浪, 赖天树, 余道坚,焦懿, 陈志粦, 陈彦伦
    2014, 57(8):  951-961. 
    摘要 ( 1576 )   PDF (4611KB) ( 103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为了增强水果背景中桔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 Hendel(双翅目实蝇科)的识别效果,研究了该种昆虫与不同水果之间的反射光谱差异。【方法】采用紫外可见光近红外分光光度计测量了桔小实蝇与16种水果在400~2 500 nm波段的反射光谱。在中心波长为565 nm和827 nm的窄谱带光源及日光3种光源分别照射下,分别拍摄各种水果背景中的桔小实蝇照片,并用大津Otsu算法对照片进行二值化处理。【结果】发现桔小实蝇的反射率随波长增加而缓慢地增大,最大反射率小于40%。而16种水果的最强反射峰全部或部分落在在777~896 nm。不同水果平均最大反射率为41.10%~97.89%,与桔小实蝇在此波段的低反射率(约30%)形成强烈的反差。在827 nm中心波长窄带光源照射下拍摄的照片中,发现桔小实蝇为黑色,而背景水果呈现大面积的白色,形成高反差,桔小实蝇很容易被辨识。相反,在日光和565 nm中心波长窄带光源照射的照片中,水果背景存在较多的黑色斑块,容易与桔小实蝇的黑区混淆;或者该虫形成白斑,从而无法识别。【结论】选用近红外波段的窄带光源照射能明显提高桔小实蝇与水果图像的对比度,增强桔小实蝇的分割效果。
    综述
    昆虫腹肢发育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付明月, 陈鹏, 代方银, 鲁成, 童晓玲
    2014, 57(8):  962-968. 
    摘要 ( 2551 )   PDF (789KB) ( 99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昆虫躯干外着生有一系列附属器官,主要包括背侧附器和腹侧附器,其中腹肢的多样性表现尤为突出。腹肢的发育过程受到多种调控因子的作用。本文就腹肢发育相关基因的表达、功能及调控因子间的相互作用等方面进行简要的综述。一方面,腹肢作为整体受Hox基因和成形素基因(Dpp/Wg)的调控,Hox基因直接决定腹肢的有无,Dpp/Wg通过其表达产物形成浓度梯度调控整个腹肢的发育,两者在腹肢整体发育中的作用不可取代。另一方面,腹肢基部、中部及远端部位分别受到各自特异的调控因子的作用。其中hthtshal等均主要调节腹肢基部的发育,dac通过与DllDpp/Wg相互作用从而调节腹肢中部的发育,babDllLim1等对腹肢远端发育发挥重要作用。关节的形成对腹肢分节的形成至关重要,Notch信号通路相关因子如配体基因DlSer,修饰物基因fng及下游靶基因oddsobdrmbowl等调节该过程。因此,研究昆虫腹肢发育相关基因,对于深入揭示腹肢的发育及其在进化过程中多样性形成的分子机制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昆虫肽聚糖识别蛋白研究进展
    陈康康, 吕志强
    2014, 57(8):  969-978. 
    摘要 ( 2521 )   PDF (2462KB) ( 125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在脊椎动物和非脊椎动物中,识别非己是天生免疫反应中的第一步。肽聚糖是细菌细胞壁的必需成分,属于进化上保守的微生物表面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 PAMP),可以被模式识别蛋白(pattern recognition proteins, PRRs)如肽聚糖识别蛋白(peptidoglycan recognition proteins, PGRPs)识别。 在昆虫的天生免疫系统中,有些PGRPs能够利用细菌独有的肽聚糖识别入侵细菌,并将细菌入侵信号传递给下游的抗菌肽(antimicrobial peptide, AMP)合成途径,启动抗菌肽基因的转录及合成;PGRPs对肽聚糖的识别也会启动酚氧化酶原途径的激活,引起黑化反应。有些具有酰胺酶活性的PGRPs可以促进吞噬作用;有些可以抑制抗菌肽合成以减弱过度免疫反应带来的损伤。还有一些PGRPs作为效应因子直接作用于细菌将细菌杀死。本文主要从昆虫PGRPs作为识别受体(recognition receptor)、调节子(regulator)和效应因子(effector) 3个方面进行了综述,并分析了目前PGRPs研究中仍不清楚的问题和未来研究的方向。
    蜜源食物对节肢动物天敌寿命、繁殖力和控害能力的影响
    汪庚伟, 田俊策, 朱平阳, 郑许松, 徐红星, 杨亚军, 吕仲贤
    2014, 57(8):  979-990. 
    摘要 ( 2332 )   PDF (993KB) ( 128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大多数节肢动物天敌除了寄生或捕食寄主或猎物外,也会取食蜜源食物,特别是包括植物花蜜、花外蜜和昆虫蜜露等富含糖分的食物。这些蜜源食物对于提高寄生性和捕食性天敌的飞行和寄主搜索能力、延长寿命、提高繁殖力和增强控害能力都能发挥重要作用。本文重点介绍了农田生态系统中3类常见的非猎物性蜜源食物即植物花蜜、花外蜜和昆虫蜜露。其中,花蜜和花外蜜能够显著延长天敌寿命,提高天敌繁殖力和控害能力;蜜露的作用虽次于花蜜和花外蜜,但仍能促进某些天敌的生态功能。还进一步综述了显花植物和蜜源食物投放在生物防治中的应用,并从筛选适宜的蜜源植物、蜜源食物中糖成分作用分析和天敌对蜜源食物的搜索和定位等方向开展对蜜源食物的研究利用进行了展望。
    高通量转录组测序技术及其在鳞翅目昆虫上的应用
    杨帆, 黄立华, 张爱兵
    2014, 57(8):  991-1000. 
    摘要 ( 2316 )   PDF (1606KB) ( 157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转录组是指组织或者细胞在某一特定状态下转录出来的所有RNA的集合。高通量第2代测序技术使转录组学的研究模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所衍生出的转录组测序迅速成为研究非模式生物的先进技术。转录组测序能够在整体水平上探究细胞内基因表达的种类和数量,揭示在特定条件下机体生理生化发生过程以及其中的分子机理。本文简要阐述了转录组测序技术的基本概念、技术流程与原理,详细介绍了转录组测序在解决鳞翅目昆虫的分类、毒理、发育、与寄主互作以及非编码RNA调控等问题上做出的贡献,并对该技术现存的困难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作出了简要的预测与剖析。
    目录
    57卷第8期中文目录
    2014, 57(8):  1001. 
    摘要 ( 1355 )   PDF (648KB) ( 83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