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期刊信息
  • 月刊(每月20日出版)
    1950年创刊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中国昆虫学会
    国内邮发代号:2-153
    国外发行代号:Q61
    ISSN 0454-6296
    CN 11-1832/Q

照片示品穴星坑小蠹Pityogenes scitus(鞘翅目:象甲科:小蠹亚科)雄成虫。本刊今年第1期报道了该虫的形态、生物学和防治策略研究简报(pp. 99-102)。本照片由虞国跃摄于2012年8月12日,标本采自北京怀柔桥梓镇。

本期目录
2015年 第58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15-05-20
全选: 隐藏/显示图片
  • 研究论文
    不同日龄和吊飞过程中桔小实蝇成虫飞行肌能量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变化 Hot!
    袁瑞玲, 王晓渭, 杨珊, 陈鹏
    2015, 58(5):  471-478. 
    摘要 ( 1930 )   PDF (1962KB) ( 126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明确桔小实蝇 Bactrocera dorsalis (Hendel)飞行肌对能源物质的利用。【方法】通过生化方法测定了能源物质代谢相关5种酶[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APDH)、3-磷酸甘油脱氢酶(GDH)、乳酸脱氢酶(LDH)、柠檬酸合酶(CS)和3-羟酰辅酶A脱氢酶(HOAD) ]活性的变化。【结果】桔小实蝇成虫中所测的5种酶活性随日龄的变化而变化,4日龄GAPDH, GDH, LDH和CS活性最高,20日龄HOAD活性最高。吊飞过程中,GAPDH, GDH和CS的活性变化基本一致,随吊飞时间的延长活性逐渐升高;LDH和HOAD的活性变化雌、雄虫完全不同。雄虫LDH活性除吊飞2 h外其他时间均高于静息状态,雌虫则始终低于静息状态;雄虫HOAD活性只有吊飞24 h低于静息状态水平,而雌虫吊飞后HOAD活性一直在静息状态水平及以下波动。【结论】桔小实蝇飞行所利用的能源物质包括糖类和脂肪,以糖类能源为主。吊飞过程中,雄虫除可以进行高速有氧代谢以外,还具备一定的无氧代谢能力,而雌虫只进行有氧代谢;雄虫能利用脂肪供给能量,雌虫则几乎不动用脂肪。研究结果为进一步阐明桔小实蝇的迁飞行为机制提供了依据。
    褐飞虱热胁迫下内参基因的筛选及热激蛋白基因表达分析(英文)
    姜建军, 黄立飞, 陈红松, 杨朗
    2015, 58(5):  479-486. 
    摘要 ( 1813 )   PDF (1512KB) ( 98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ål)是为害水稻的重要害虫之一,温度是影响其暴发、迁飞的主要环境因子之一。本研究旨在探讨研究褐飞虱对高温胁迫适应性的热激蛋白基因表达调控模式。【方法】分别以不同的高温(30℃~40℃)处理褐飞虱雌、雄虫1 h和2 h,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其体内的β-actin 1, β-actin 2, β-actin 3, 28S rRNA, 18S rRNA和α-2-tubulin 6个内参基因的表达量,用geNorm 和BestKeeper软件分析确定最稳定表达的内参基因,并检测热胁迫后hsp 70和hsp 90基因在处理褐飞虱成虫体内的表达模式。【结果】geNorm软件分析结果表明,热胁迫后褐飞虱内参基因稳定性在雌虫体内为:β-actin 1=β-actin 3>28S rRNA>α-2-tubulin>18S rRNA>β-actin2;在雄虫体内为:β-actin1=β-actin 3>α-2-tubulin>28S rRNA>18S rRNA>β-actin 2。BestKeeper软件分析结果显示,在热胁迫的雌、雄虫体内 β-actin 1均最稳定,18S rRNA次之,β-actin 2最不稳定。两种软件分析结果基本一致。以β-actin 1为校正内参基因,荧光定量PCR分析hsp 70和hsp 90在不同热胁迫条件下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各高温处理下hsp70表达量与对照26℃下的表达量没有显著性差异;而hsp 90基因表达模式表现为被高温诱导上调表达,在雌、雄虫体内表达量达到最高的处理条件分别为40℃和38℃处理2 h。【结论】β-actin 1基因可以作为热胁迫下褐飞虱雌雄虫体内基因表达模式分析的校正内参基因使用。褐飞虱 hsp90基因能被高温诱导表达,该基因可能在褐飞虱适应热胁迫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褐飞虱磷脂酰肌醇3激酶p85α亚基基因 NlPIK3R1的克隆与功能分析 Hot!
    陆潮峰 , 郝培应 ,马艳, 朱家骏, 冯娅琳, 俞晓平
    2015, 58(5):  487-495. 
    摘要 ( 1552 )   PDF (4245KB) ( 103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PI3K信号通路在生物体中发挥重要功能,涉及糖和脂质的代谢、细胞和组织生长以及生物个体寿命等。本研究旨在探明该通路中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在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中的功能。【方法】根据转录组提供的PI3K p85α核心序列信息,应用cDNA末端快速克隆的技术(RACE)获得了编码PI3K p85α的基因NlPIK3R1的全长cDNA(GenBank登录号为KP635379),并应用荧光定量PCR和通过给成虫喂食dsNlPIK3R1对NlPIK3R1进行RNA干扰(RNAi)分别对该基因的表达规律和功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荧光定量PCR测定结果表明,NlPIK3R1在褐飞虱若虫和雄成虫中表达量均较低,但在怀卵雌成虫中大量表达。RNAi结果表明,给褐飞虱成虫喂食0.1和0.5 μg/μL dsNlPIK3R1均导致NlPIK3R1的表达明显受到抑制,高浓度组的抑制效果尤为明显。喂食dsNlPIK3R1对褐飞虱成虫具有极显著致死效果,高浓度组的褐飞虱成虫在饲喂第7天时存活率仅为37.5%,相比于空白对照组(87.00%)和dsGFP对照组(76.67%)均达到了极显著差异(P<0.01)。对NlPIK3R1的RNAi导致褐飞虱成虫羽化率下降和体重变轻。【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NlPIK3R1基因对褐飞虱的生存、生长和发育具有重要作用,可以作为防治褐飞虱的潜在靶标。
    松墨天牛OBP基因 MaltOBP2 和 MaltOBP6 的克隆、序列分析及组织表达谱和原核表达研究
    钱凯, 冯波, 巫诩亮, 劳冲, 沈幼莲, 杜永均
    2015, 58(5):  496-506. 
    摘要 ( 1978 )   PDF (5461KB) ( 145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 Hope在嗅觉识别寄主植物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气味结合蛋白(odorant binding proteins, OBPs)的结构及功能。【方法】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得到的MaltOBP2和MaltOBP6基因序列和蛋白结构进行分析,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 MaltOBP 2和 MaltOBP 6在松墨天牛雄虫不同组织和时空中的表达差异,利用pET32a(+)原核表达载体对 MaltOBP2 和 MaltOBP6 进行了诱导蛋白表达。【结果】本研究得到两个松墨天牛气味结合蛋白基因—— MaltOBP 2(GenBank登录号:KP120891)和 MaltOBP 6(GenBank登录号:KP120892),ORF长度分别为402 bp和408 bp,翻译的氨基酸序列均含有 4 个保守的半胱氨酸位点,表明得到的两个OBP基因的编码蛋白均属于Minus-C OBP亚家族;推导的两个OBP蛋白均有6个α螺旋区域,且α螺旋区域在两个蛋白的位置非常相似,但是两个OBP蛋白推测的配体结合位点和位点极性却完全不同。组织表达模式表明,  MaltOBP 2和 MaltOBP6 在成虫头部、触角、下颚(唇)须、腹部末端和足中均有表达,表达程度不一,但都在头部显著表达,触角中的表达量相比其他组织中较低或只是持平。发育表达结果表明, MaltOBP2 在蛹触角中的表达量最高,而 MaltOBP6 在幼虫头部的表达量最高。本研究成功构建了原核表达载体pET32a-MaltOBP 2和pET32a-MaltOBP6,并进行了OBP蛋白诱导表达,低温(16℃和20℃)条件利于蛋白表达在上清液中,延长诱导表达时间(12 h)可以增加蛋白的表达量。【结论】本研究从松墨天牛体内得到了Minus-C OBP蛋白亚家族的两个基因 MaltOBP2和 MaltOBP6,通过配体结合位点推测它们具有不同的生理功能;通过组织表达谱结果推测这两个OBP基因在松墨天牛中的功能不仅仅局限于嗅觉识别,或还有味觉感受、化学感受等其他生理功能。本研究结果为两个OBP蛋白的结构和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为探索松墨天牛的化学感受机制提供了条件。
    小菜蛾普通气味受体基因 PxylOR9 的鉴定及功能研究
    刘一鹏, 刘杨, 杨婷, 桂富荣, 王桂荣
    2015, 58(5):  507-515. 
    摘要 ( 1955 )   PDF (2651KB) ( 146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克隆小菜蛾 Plutella xylostella 一普通气味受体基因,明确其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分布,并鉴定其功能,为了解小菜蛾对寄主植物的识别机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在小菜蛾成虫触角转录组测序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PCR技术克隆得到一气味受体基因的全长序列,利用半定量 RT-PCR 研究其在雌雄蛾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并通过爪蟾卵母细胞体外表达结合双电极电压钳技术测试该受体对59种植物挥发物刺激的反应。【结果】在前期研究中,通过转录组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获得了多条小菜蛾气味受体基因序列。本研究中,我们克隆得到了其中一小菜蛾气味受体基因 PxylOR9 的cDNA全长序列(GenBank登录号: KP757898)。PxylOR9包括6个跨膜结构域,N末端位于胞内,符合昆虫气味受体的典型特征。与其他鳞翅目昆虫气味受体构建的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PxylOR9与性信息素受体具有明显的分离,并与普通气味受体聚集在一起。半定量RT-PCR结果显示,PxylOR9 仅在雌雄触角中表达且无雌雄差异。双电极电压钳记录结果显示,在测试的植物挥发物中PxylOR9只对植物挥发物 β-紫罗兰酮的刺激具有反应。【结论】本研究从小菜蛾中克隆得到 PxylOR9 的全长序列,其编码产物具有气味受体的典型特征并且属于普通气味受体。该基因在仅在小菜蛾成虫触角中高表达。体外功能研究证明PxylOR9对植物挥发物 β-紫罗兰酮具有特异反应,推测其参与了小菜蛾对植物的识别。
    番石榴实蝇性别决定基因 Bcotra Bcotra-2 的克隆、序列特征及表达分析
    刘桂清, 武强, 和丹阳, 张桂芬, 李建伟, 万方浩
    2015, 58(5):  516-525. 
    摘要 ( 2171 )   PDF (4512KB) ( 97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对番石榴实蝇 Bactrocera correcta (Bezzi)性别决定基因 transformer transformer 2 的cDNA和基因组DNA序列进行克隆和分析,明确这2个基因的结构特征及其在不同发育阶段和雌、雄成虫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模式,为进一步的功能研究和番石榴实蝇遗传性别品系(genetic sexing strain, GSS)的建立奠定基础。【方法】利用PCR结合RACE技术克隆番石榴实蝇2个性别决定基因的cDNA全长和内含子序列,利用不同的生物信息学软件对序列进行结构预测、序列比对和进化树分析;利用半定量RT-PCR检测这2个基因在番石榴实蝇的不同发育阶段及雌、雄成虫不同组织(精巢、卵巢、中肠和脂肪体)中的表达分布。【结果】克隆得到番石榴实蝇 transformer transformer 2 的cDNA全长序列,分别命名为 Bcotra Bcotra-2 。 Bcotra 存在性别特异剪接,雌虫 Bcotra 的cDNA全长1 673 bp,其开放读码框(ORF)为1 242 bp,编码413个氨基酸(GenBank登录号为KP712876);雄虫Bcotra  cDNA全长2 025 bp,比雌虫多2个外显子,但由于外显子上有多个终止密码子,因此,不能编码完整的有功能的Tra蛋白(GenBank登录号为KP712877)。 Bcotra-2 不存在性别特异剪接,cDNA全长1 458 bp,其开放读码框(ORF)为756 bp,编码251个氨基酸,具有RNA结合蛋白的典型特征(GenBank登录号为KM658207)。Bcotra-2有8个外显子,7个内含子。氨基酸序列比对和系统进化关系表明,两个基因的系统发育关系一致,Tra-2与目前已报道的双翅目Tra-2具有很高的同源性,而Tra的保守性较Tra-2要低。半定量RT-PCR结果显示, Bcotra 和 Bcotra-2 在番石榴实蝇的不同发育阶段及雌、雄成虫不同组织中都有表达。【结论】本研究明确了Bcotra Bcotra-2 的基因组DNA和cDNA结构特征,Bcotra Bcotra-2 在番石榴实蝇的不同发育阶段和成虫不同组织中均有表达,序列分析发现这两个性别决定基因均具有Tra/Tra-2结合位点、内含子剪接抑制序列位点,其中 Bcotra 具有RNA结合蛋白的结合位点,暗示了这2个基因可能通过翻译后相互作用调控雌、雄体性发育。Bcotra 存在性别特异剪接,雌虫特有的一段963 bp的内含子序列可以用于番石榴实蝇遗传定性品系的载体构建。
    斜纹夜蛾幼虫感染莱氏野村菌后的抗氧化酶活性变化
    唐维媛, 邢丛丛, 董永刚, 王啸, 张义明
    2015, 58(5):  526-534. 
    摘要 ( 1712 )   PDF (2645KB) ( 113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研究斜纹夜蛾 Spodoptera litura 幼虫感染莱氏野村菌 Nomuraea rileyi 后的抗氧化防御机制。【方法】通过测定斜纹夜蛾各龄幼虫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等的活性,探讨染菌后不同侵染阶段,幼虫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趋势和不同接种方法对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在斜纹夜蛾染菌幼虫和未接种幼虫(对照)中均未测出POD活性;各龄幼虫在接种莱氏野村菌后SOD和CAT活性显著高于对照,但随着侵染过程的进行,2-3龄幼虫的SOD和CAT活性在16 h左右达峰值后迅速降低,而4-5龄幼虫SOD和CAT活性自染菌初期增强后,变化较平缓,至60-72 h后才低于对照。喷雾法与浸蘸法接种后,各龄幼虫SOD和CAT活性显著高于对照,且对于2-3龄幼虫,浸蘸法对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显著高于喷雾法,而对于4-5龄幼虫而言两处理方式之间活性差异不显著。【结论】斜纹夜蛾感染莱氏野村菌后,其体内抗氧化酶活性变化很大,SOD和CAT活性先升后降,且其变化趋势与幼虫所处的发育阶段密切相关。在体壁接种量相当的情况下,浸蘸法对2-3龄幼虫SOD和CAT活性的影响大于4-5龄幼虫。
    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AnpeNPV)三地理株的全基因组比较分析揭示其遗传多样性(英文) Hot!
    何强, 刘绍伦, 马振刚, 张有义, Charles R. VOSSBRINCK, 许金山, 周泽扬
    2015, 58(5):  535-545. 
    摘要 ( 2080 )   PDF (3065KB) ( 88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Antheraea pernyi nucleopolyhedroviruses, AnpeNPV)能引起柞蚕脓病大面积暴发。尽管之前已完成了两株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基因组测序,但基于比较基因组的方法调查AnpeNPV间的遗传变异研究则相对较少。【方法】为了研究AnpeNPV不同地理株系间的遗传多样性,我们测序了1株从中国河南省分离的柞蚕NPV(AnpeNPV-H)基因组,并和之前从辽宁省分离的2株柞蚕NPV(AnpeNPV-L和AnpeNPV-Z)进行了比较基因组学分析。【结果】AnpeNPV-H的全基因组大小为125 605 bp,总共预测了146个开放阅读框(ORF),包括95个功能注释蛋白和51个假定蛋白。我们发现这3株AnpeNPV间的基因组成非常相似。在这3个AnpeNPV株系间,有6个开放阅读框存在碱基变异而导致基因的变短。并鉴定超过200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variations, SNVs),其中85%位于蛋白编码区。同时,odv-e 56, p94-like egt 3个基因的非同义突变较高,表明这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可能经历了正向选择或纯化选择。我们发现在这3株AnpeNPV间一些基因的氨基酸发生变异,例如编码膜蛋白的基因、抑制凋亡和蜕皮的基因及与DNA复制相关的DNA聚合酶和解旋酶等基因。最后,展示了3株AnpeNPV间遗传重组的证据。【结论】本研究揭示了AnpeNPV种内水平的变异和株系内基因组的动态结构。
    基于幼虫粪便的小菜蛾肠道细菌分离鉴定及其抗生素敏感性分析
    李文红, 金道超, 金剑雪, 程英, 李凤良
    2015, 58(5):  546-552. 
    摘要 ( 2571 )   PDF (1577KB) ( 172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昆虫肠道微生物对于其食物消化、生长发育以及环境适应性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探究小菜蛾 Plutella xylostella (L.)幼虫肠道可培养细菌的菌群结构及抗生素敏感性。【方法】对小菜蛾3龄幼虫粪便进行了细菌分离培养和16S rDNA分子鉴定,并采用纸片扩散法对之进行了药敏试验。【结果】小菜蛾3龄幼虫肠道有5属6种细菌,即蒙氏肠球菌 Enterococcus mundtii、欧文氏菌属 Erwinia  2种、成团泛菌 Pantoea agglomerans 、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sp.和栖稻假单胞菌 Pseudomonas oryzihabitans,均与小菜蛾中肠细菌已知种不同,其中蒙氏肠球菌数量最多;蒙氏肠球菌、桃色欧文氏菌和成团泛菌对青霉素、氨苄青霉素、麦迪霉素、克拉霉素和洁霉素均不敏感,而对磷霉素、万古霉素和强力霉素等表现出相似的敏感性。【结论】小菜蛾幼虫肠道细菌菌群组成具有多样性,且存在天然耐药性现象。本研究为进一步开展小菜蛾幼虫肠道细菌微生物区系及功能细菌的研究提供了菌株材料和研究基础。
    环境颜色对韭菜迟眼蕈蚊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王占霞, 范凡, 王忠燕, 韩艳华, 杨小凡, 魏国树
    2015, 58(5):  553-558. 
    摘要 ( 1841 )   PDF (752KB) ( 134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明确环境颜色对韭菜迟眼蕈蚊 Bradysia odoriphaga Yang et Zhang生长发育及繁殖能力等生物学特征的影响。【方法】在室内条件下,利用黑、棕、绿、红和橙5种颜色卡纸模拟自然环境颜色,比较研究了其对韭菜迟眼蕈蚊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结果】韭菜迟眼蕈蚊发育历期在橙色环境下最长,为26.15 d,黑色环境下最短,为22.35 d;世代存活率在黑色环境下最高,为43.88%,橙色环境下最低,为28.88%;性比在各颜色环境下无显著差异;雌雄成虫寿命均在棕色环境下最长,分别为2.06 d和2.99 d,橙色环境下最短,分别为1.58 d和2.57 d;单雌产卵量在棕色环境下最多,为62.99粒,橙色环境下最少,为45.64粒;种群趋势指数由高到低依次为:黑色(15.90)>棕色(15.07)>透明色对照(12.93)>红色(11.69)>绿色(11.67)>橙色(8.50)。【结论】环境颜色影响韭菜迟眼蕈蚊生物学特性,黑色及棕色环境有利于其生长发育及繁殖,橙色环境可抑制其生长发育及繁殖。
    贵州兴义实蝇类昆虫多样性特征
    王涛, 任艳玲, 杨茂发,张润志
    2015, 58(5):  569-578. 
    摘要 ( 1718 )   PDF (1274KB) ( 128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掌握贵州兴义实蝇的种类组成和不同生境中的发生规律及多样性变化。【方法】2010-2011年,在贵州兴义 5个不同生境的监测点,采用性诱剂、食物引诱剂及被害瓜果培养法对实蝇类昆虫种类和数量进行了系统调查和监测,并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贵州兴义实蝇优势种包括桔小实蝇 Bactrocera dorsalis (Hendel)、瓜实蝇 B. cucurbitae (Coquillett)、南瓜实蝇 B. tau (Walker)及具条实蝇 B. scutellata (Hendel),且不同年份各监测点实蝇优势种及相似性系数(0.33~0.89)存在差异;但其年种群动态相似。聚类分析结果显示,两个农村生境果园中实蝇种群关系最近,城市混合果园与其他生境果园中实蝇种群关系最远;各监测点的多样性指数在不同年份也不同,监测的2年间 Simpson 指数、Shannon 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分别在0.11~0.68、0.28~1.25和0.18~0.62之间。【结论】贵州兴义实蝇种类丰富,种群发生规律与气候、寄主、生态位竞争等因素有关;相近生境混合果园诱捕到的实蝇种数和数量大于单一果园;离城区越近,实蝇发生期越早,数量越大。研究结果为了解该地区实蝇种类分布以及预防实蝇危害提供了科学依据。
    基于种特异性COI标记的新入侵种甘蓝粉虱快速鉴定技术
    陈苗苗, 郭荣, 张金良, 万方浩, 杨锦, 张桂芬
    2015, 58(5):  579-586. 
    摘要 ( 1848 )   PDF (1182KB) ( 126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针对粉虱类害虫种类多、体型微小、形态相似、难以准确快速识别的问题,以新入侵我国大陆的甘蓝粉虱 Aleyrodes proletella (L.)为靶标,以田间常见的其他10种/隐种粉虱为参照,采用基于线粒体DNA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I (mitochondrial DNA cytochrome c oxidase subunit I, mtDNA COI) 基因的种特异性 (species-specific COI, SS-COI) PCR方法,研究其快速分子检测技术。【方法】利用mtDNA COI基因通用型引物LCO-1490/HCO-2198获得甘蓝粉虱及其他常见粉虱的COI序列,根据测序结果设计种特异性SS-COI引物1对(APZYJF/APZYJR),其扩增片段大小为384 bp,同时对该对引物的种特异性及灵敏性进行检测。【结果】种特异性检验结果显示,该对引物仅对甘蓝粉虱的mtDNA COI基因具有扩增效果,对我国常见的其他种类的粉虱包括温室粉虱 Trialeurodes vaporariorum (Westwood)、柑橘粉虱 Dialeurodes citri (Ashmead)、螺旋粉虱 Aleurodicus disperses  (Russell)、双钩巢粉虱 Paraleyrodes pseudonaranjae Martin、非洲伯粉虱 Bemisia afer  (Priesner et Hosny)以及烟粉虱B. tabaci (Gennadius)5个隐种(MED, Asia I, Asia II 1, Asia II 3和China 1)等不具有交叉反应扩增能力。灵敏性检验结果显示,该对引物不仅对不同性别的成虫具有良好的扩增效能,对2-4龄若虫甚至单粒卵或单头初孵若虫亦具有同样的扩增能力,其最低检测阈值为14.00±0.37 pg/μL(相当于1/25 600头雌性成虫)。【结论】该技术体系完全可用于甘蓝粉虱的快速准确识别及检测监测,对有效阻截其进一步扩张蔓延意义重大。
    58卷第5期中文目录
    2015, 58(5):  587. 
    摘要 ( 1263 )   PDF (644KB) ( 92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