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期刊信息
  • 月刊(每月20日出版)
    1950年创刊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中国昆虫学会
    国内邮发代号:2-153
    国外发行代号:Q61
    ISSN 0454-6296
    CN 11-1832/Q

照片示肚倍蚜Kaburagia rhusicola Takagi (半翅目:蚜科) 虫瘿(A)及生活史不同阶段:春迁蚜(B),性蚜(C)和越冬若蚜(D)。肚倍蚜是一种致瘿蚜虫,其虫瘿富含单宁酸,是重要的工业原料。肚倍蚜生活史非常复杂,经历多种虫型,在夏寄主和冬寄主上交替寄生。本期报道了肚倍蚜瘿内种群动态与虫瘿生长发育关系的研究(pp. 791-796)。本组照片由查玉平分别拍摄于湖北十堰竹山县倍林(A, B)及湖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武汉)实验室(C, D)。

本期目录
2016年 第59卷 第7期 刊出日期:2016-07-20
全选: 隐藏/显示图片
  • 研究论文
    白蛾周氏啮小蜂毒液对美国白蛾蛹血细胞免疫的影响
    辛蓓, 张少斌, 刘佩旋, 郑雅楠
    2016, 59(7):  699-706.  doi:10.16380/j.kcxb.2016.07.001
    摘要 ( 1293 )   PDF (1326KB) ( 45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明确白蛾周氏啮小蜂Chouioia cunea 毒液对其寄主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 蛹细胞免疫的影响。【方法】采用Na2-EDTA分离美国白蛾蛹颗粒细胞,尼龙毛法分离浆血细胞,再利用细胞离体培养法,测评了白蛾周氏啮小蜂毒液对寄主美国白蛾两种血细胞包囊作用和吞噬作用的影响。【结果】美国白蛾颗粒细胞的包囊指数强于浆血细胞。白蛾周氏啮小蜂毒液对颗粒细胞和浆血细胞的包囊指数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毒液浓度越大,抑制作用越强,两种血细胞的包囊作用均呈先增长后降低的趋势。在所有浓度毒液处理下,颗粒细胞的包囊指数在12 h时最强。未经小蜂毒液处理的浆血细胞包囊指数在15 h时达到最强,但经浓度为0.01~0.03 VRE/μL的毒液处理后浆血细胞的包囊指数在12 h时达到最强,而经浓度为0.04~0.10 VRE/μL的毒液处理后包囊指数在9 h时最强。白蛾周氏啮小蜂毒液对美国白蛾蛹颗粒细胞的吞噬作用强于浆血细胞。毒液对两种血细胞的吞噬能力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但毒液处理对浆血细胞的吞噬作用影响较小。【结论】白蛾周氏啮小蜂毒液可以抑制美国白蛾蛹颗粒细胞和浆血细胞的包囊作用和吞噬作用,且随着毒液浓度的增加,两种血细胞的免疫作用显著下降。
    西花蓟马或二斑叶螨为害的菜豆对两者间后取食者体内保护酶和解毒酶活性的影响
    郅军锐, 田甜, 温娟, 刘勇
    2016, 59(7):  707-715.  doi:10.16380/j.kcxb.2016.07.002
    摘要 ( 1310 )   PDF (959KB) ( 51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害虫取食后会导致植物的防御反应;取食同种植物的不同种害虫其生理适应性可能不同。本研究旨在阐明一种害虫取食后的植物对后取食的另一种害虫虫体酶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生化分析法研究了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 2龄若虫或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雌成螨为害后的菜豆对后取食不同时间下的二斑叶螨第2若螨和雌成螨及西花蓟马2龄若虫和雌成虫体内保护酶[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解毒酶[多功能氧化酶(MFO)、羧酸酯酶(CarE)、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和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的影响。【结果】二斑叶螨雌成螨取食西花蓟马为害菜豆5 h时,POD, CAT和SOD这3种保护酶的活性均明显高于取食健康植株(P<0.01),取食蓟马为害的菜豆18 h时只有POD活性低于取食健康植株(P<0.01);二斑叶螨第2若螨取食蓟马为害菜豆后只有CAT活性在5 h时明显高于取食健康植株(P<0.01)。二斑叶螨雌成螨取食蓟马为害菜豆5 h时,解毒酶MFO和CarE的活性受到抑制(P<0.01),但GSTs和AchE活性均比取食健康菜豆高(P<0.01);取食18 h时,只有MFO 的活性变化与5 h不同。第2若螨取食蓟马为害菜豆只有MFO 的活性不论在5 h 还是18 h 时明显高于取食健康菜豆(P<0.01)。西花蓟马取食二斑叶螨雌成螨为害菜豆时,雌成虫体内的3种保护酶的活性不论取食5 h 还是18 h均明显升高(P<0.01),但2龄若虫只有CAT活性在这两个时间段下明显升高(P<0.01)。西花蓟马雌成虫取食螨害菜豆5 h时,解毒酶活性的变化同二斑叶螨雌成螨,取食18 h 时只有GSTs活性变化状态与取食5 h不同;西花蓟马2龄若虫取食螨害菜豆时除GSTs外解毒酶的活性变化在这两个时间下正好相反。【结论】西花蓟马或二斑叶螨为害的菜豆能诱导后取食的二斑叶螨和西花蓟马产生一系列应激生化反应,且两种害虫成虫体内所有的保护酶和解毒酶活性在5 h 时变化状态相同,但在其余时间和虫态下酶活性的变化状态不同。说明这两种昆虫体内保护酶和解毒酶活性的变化既有共性,又与害虫种类、虫(螨)态、取食时间相关,两种害虫对虫害植物的生理适应性不完全相同。
    禾谷缢管蚜阳离子通道基因RSC1的克隆、分子特性及诱导表达分析 Hot!
    林芳菲, 左亚运, 赵奇, 段辛乐, 李玉婷, 陈茂华
    2016, 59(7):  716-723.  doi:10.16380/j.kcxb.2016.07.003
    摘要 ( 1676 )   PDF (1367KB) ( 41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SC1通道(sodium channel 1)是昆虫体内一种重要的离子通道,被认为是一种开发新型杀虫剂的神经靶标。本研究拟克隆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的SC1通道基因,并初步分析其生理功能及其与SC1类通道、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电压门控钙离子通道的进化关系。【方法】采用RT-PCR技术,克隆了禾谷缢管蚜SC1基因完整的开放阅读框;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禾谷缢管蚜成蚜在不同浓度的高效氯氟氰菊酯诱导下SC1基因表达变化。【结果】获得了禾谷缢管蚜SC1基因(命名为RSC1)完整的开放阅读框(GenBank 登录号为KU640190),其长度6 687 bp,编码2 228 个氨基酸。RSC1具有SC1通道的结构特征,有一个不同于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和电压门控钙离子通道的特殊DEEA模体(motif)。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显示,RSC1与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组成一个进化枝,电压门控钙离子通道组成另外一个进化枝,SC1与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在进化上有更近的起源关系。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结果表明,LC15, LC35和LC50 3种剂量的高效氯氟氰菊酯处理6 h后,禾谷缢管蚜RSC1基因表达量相对于清水对照显著下调,表达量分别为对照的0.57, 0.82和0.78倍;3种剂量的高效氯氟氰菊酯处理24 h后,禾谷缢管蚜RSC1基因表达量分别为对照的2.19, 1.33和1.19倍,其中LC15(0.1484 mg/L)胁迫下RSC1基因的表达量显著上调。【结论】SC1类通道与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在进化起源上有更近的关系。RSC1通道可能是高效氯氟氰菊酯的次级靶标。由于RSC1和其同源基因只存在于节肢动物中,脊椎动物尚未发现该类基因,因此这类通道可能作为开发新型杀虫剂的神经靶标。  
    家蚕miRNA Novel-31*上调溶血素基因的表达 Hot!
    施莉莉, 耿涛, 吴萍, 潘中华, 覃光星, 高坤, 侯成香, 郭锡杰
    2016, 59(7):  724-731.  doi:10.16380/j.kcxb.2016.07.004
    摘要 ( 1595 )   PDF (4628KB) ( 48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Novel-31*是在家蚕质型多角体病毒(Bombyx mori cytoplasmic polyhedrosis virus, BmCPV) 感染的家蚕中发现的一个差异表达miRNA。本研究旨在验证Novel-31*对其靶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以便进一步研究miRNA及其靶基因在昆虫免疫调节中的作用。【方法】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Novel-31*的靶基因,荧光定量PCR分析Novel-31*及其靶基因在家蚕感染BmCPV后不同时间点的表达变化;构建miRNA慢病毒表达载体和靶基因慢病毒表达载体,转染293T细胞,同时合成Novel-31* mimics转染家蚕培养细胞BmN,使用荧光定量PCR检测 Novel-31*对靶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结果】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发现,溶血素基因是Novel-31*的靶基因,其结合位点位于溶血素基因的5′ UTR 区域。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Novel-31*及溶血素基因在感染BmCPV的家蚕血淋巴细胞中呈现明显的上调表达。荧光定量PCR检测表明,在Novel-31*慢病毒表达载体和溶血素基因5′UTR慢病毒表达载体转染的293T细胞中和在转染Novel-31* mimics的家蚕BmN细胞中,溶血素基因都上调表达。【结论】溶血素基因是miRNA Novel-31*的靶基因,Novel-31*与溶血素基因5′UTR结合,上调溶血素基因的表达。  
    香芹酮和薄荷醇手性异构体对淡色库蚊熏蒸及驱避活性 Hot!
    付磊磊, 李双阳, 何军, 马志卿, 张兴
    2016, 59(7):  732-738.  doi:10.16380/j.kcxb.2016.07.005
    摘要 ( 1544 )   PDF (939KB) ( 43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比较香芹酮和薄荷醇各手性异构体对淡色库蚊Culex pipiens pallens 成蚊的熏蒸及驱避活性,为其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3日龄淡色库蚊雌成蚊为供试昆虫,采用三角瓶熏蒸法比较测定香芹酮和薄荷醇的5种手性异构体的击倒与熏蒸致死活性;用Y-型嗅觉仪法比较测定驱避作用;将活性较好单体制成电热蚊香片,用方箱法进一步评价药效。【结果】5种异构体对淡色库蚊均具有一定的击倒和致死作用,其中L-香芹酮的击倒速度最快,KT50为9.75 min;D-香芹酮的致死作用最强,LC50为0.26 μL/L。L-香芹酮和D-香芹酮对淡色库蚊均具较好的驱避作用,在0.5 μL剂量下,处理30 min后的驱避率仍达100%。方箱法实验表明,以200 μL 的L-香芹酮和D-香芹酮为有效成分的电热蚊香片加热1 h后,对淡色库蚊雌成蚊的KT50分别为13.70和17.90 min。【结论】香芹酮对淡色库蚊雌成蚊的熏杀活性优于薄荷醇,且不同异构体的活性存在显著差异,L-香芹酮具备被开发为植物源卫生害虫防控剂的潜力。  
    温度对菜豆象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姚洁, 戴仁怀, 代传勇, 杨洪
    2016, 59(7):  739-746.  doi:10.16380/j.kcxb.2016.07.006
    摘要 ( 2277 )   PDF (1012KB) ( 68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温度下菜豆象Acanthoscelides obtectus (Say)种群生长发育和繁殖的状况。【方法】在20, 23, 26, 29和32℃下,测定了菜豆象各虫态的发育历期,用线性回归、Logistic模型以及“王-兰-丁”模型对温度与菜豆象各虫态之间的关系进行拟合;采用最小二乘法计算出各虫态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并组建了菜豆象在不同温度下的实验种群生殖力生命表。【结果】菜豆象各虫态的发育历期随着温度的升高而缩短,而发育速率与温度之间呈正相关,Logistic和“王-兰-丁”模型比一般线性模型更能拟合菜豆象发育速率与温度之间的关系。菜豆象全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为6.44℃和858.22 d·℃;菜豆象产卵量、孵化率和存活率在26℃下最高,分别为52.71粒、82.67%和75.67%;在32℃下最低,分别为33.20粒、69.33%和41.67%。在20, 23, 26, 29和32℃下内禀增长率rm值分别为0.05, 0.07, 0.08, 0.09和0.08;净增殖率R0值分别为25.54, 33.80, 39.87, 34.52和13.86。【结论】温度对菜豆象种群发育和繁殖具有显著影响,表明20~29℃是菜豆象生长发育和繁殖的最适温度范围。  
    DNA条形码技术对重大潜在入侵害虫大洋臀纹粉蚧的鉴定有效性研究
    王玉生, 周培, 田虎, 万方浩, 张桂芬
    2016, 59(7):  747-758.  doi:10.16380/j.kcxb.2016.07.007
    摘要 ( 1550 )   PDF (5076KB) ( 40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粉蚧是一类重要的世界性检疫性害虫,对果蔬产业以及水果的进出口贸易造成了巨大威胁。通常,口岸截获的粉蚧多为若虫或残体,加之隐存种的存在和较小的近缘种间差异,严重影响了基于形态学特征的粉蚧类害虫识别鉴定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本研究旨在明确DNA条形码技术对重大潜在入侵害虫大洋臀纹粉蚧Planococcus minor (Maskell)的鉴定有效性。【方法】以旅检截获的36头大洋臀纹粉蚧为对象、其近缘种柑橘臀纹粉蚧Pl. citri (Risso)为参照,以线粒体COI基因5′端和3′端序列以及核糖体28S rDNA D2-D3区段序列为分子标记进行比对分析,以K-2-P模型计算种内种间遗传距离,以最大似然法(maximum likelihood, ML)构建进化树并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同时利用SpeciesIdentifier物种识别软件评价3种基因片段对大洋臀纹粉蚧的鉴定效果。【结果】当分别以COI基因5′端和3′端序列为分子标记时,截获大洋臀纹粉蚧的碱基序列与NCBI中大洋臀纹粉蚧的序列一致性分别为100%和99%~100%,而与近缘种柑橘臀纹粉蚧COI基因5′端和3′端的核苷酸序列一致性分别为97%~98%和96%~98%;且大洋臀纹粉蚧和柑橘臀纹粉蚧分别存在5个和11个稳定的物种特异性识别位点;系统发育分析显示,截获的大洋臀纹粉蚧均与数据库中的大洋臀纹粉蚧聚为一支。当以28S rDNA D2-D3区段序列为分子标记时,臀纹粉蚧属各物种间高度保守,无法区分大洋臀纹粉蚧与其近缘种柑橘臀纹粉蚧;种间遗传距离仅为0.004。此外,物种识别软件评价结果显示,基于COI基因5′端和3′端序列的鉴定结果完全正确,而基于28S rDNA D2-D3区段序列的鉴定结果却存在45.2%~61.9%的模糊鉴定。【结论】基于COI基因5′端和3′端的DNA条形码技术完全可用于大洋臀纹粉蚧的快速准确鉴定及检测,对有效阻截其入侵和进一步扩散蔓延意义重大。  
    家蚕神经肽及其受体的功能和信号转导机制研究进展
    李晓童, 时连根
    2016, 59(7):  759-766.  doi:10.16380/j.kcxb.2016.07.008
    摘要 ( 1665 )   PDF (955KB) ( 77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神经肽是一类由神经分泌细胞分泌、用于调节生物胞间信号传递的信号分子,其信号分子的膜定位、相应胞内信使的激活以及一系列级联反应的引发,是由存在于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分子来完成的。神经肽及其受体能够调控昆虫的几乎所有生命活动,在昆虫生长发育中起着关键作用。家蚕Bombyx mori作为鳞翅目昆虫的模式物种,是昆虫生长发育与生理学研究的重要模型。特别是家蚕基因组测序完成后,越来越多的家蚕神经肽及其受体被鉴定,并发现其在家蚕的生长发育、取食消化、蜕皮、滞育、繁殖、吐丝结茧等各种生理活动中都发挥了重要的调节作用。本文综述了家蚕重要神经肽的种类及其对家蚕取食消化、蜕皮变态、生殖发育等的调控作用,探讨了神经肽通过结合特异性受体而激活细胞内ERK、TOR等下游信号通路的分子作用机制,以期为昆虫神经肽及其受体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并以此推进家蚕功能基因的研究,促进蚕丝产业的发展。  
    RAD-seq技术及其在昆虫学研究中的应用
    魏书军, 李冰艳, 曹利军, 朱家颖
    2016, 59(7):  767-774.  doi:10.16380/j.kcxb.2016.07.009
    摘要 ( 2606 )   PDF (1201KB) ( 69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限制性酶切位点关联DNA测序技术(restriction-site-associated DNA sequencing, RAD-seq)是在二代测序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简化基因组技术(reduced-representation genome sequencing, RRGS)。RAD-seq利用限性核酸内切酶使基因组片段化,经过修饰后连接含标记的接头构建文库并进行测序。因其具有操作简单、实验成本低、通量高等优点,在分子生态学、进化基因组学、保护遗传学等领域得到应用。目前发展起来的RAD-seq技术主要包括利用稀有酶和物理打断方式进行基因组片段化的mbRAD、利用稀有酶和常见酶组合酶切的方式进行基因组片段化的ddRAD、利用IIB型限制性内切酶得到短片段文库的2bRAD、利用同裂酶和Illumina试剂盒建库的ezRAD和完全利用Nextera试剂盒建库的nextRAD。本文对每种RAD-seq技术的特点及其在昆虫种群遗传学、群落生态学、物种界定、系统发育和遗传连锁图谱构建等研究领域的应用进行了综述。  
    狄斯瓦螨和蜜蜂残翅病毒对蜜蜂健康的协同影响
    蔺哲广, 秦瑶, 李利, 王帅, 郑火青, 胡福良
    2016, 59(7):  775-784.  doi:10.16380/j.kcxb.2016.07.010
    摘要 ( 1819 )   PDF (986KB) ( 54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世界各地大范围的西方蜜蜂Apis mellifera蜂群损失现象已引起科学界和公众的持续关注。狄斯瓦螨Varroa destructor和蜜蜂残翅病毒(Deformed wing virus, DWV)是西方蜜蜂群中最主要的两大生物威胁。尽管二者侵害蜜蜂均已有较长历史,但直至近十年来的研究才发现两者间的协同效应对蜂群健康的影响远超过其单独作用时所造成的危害:(1)蜜蜂残翅病毒可在狄斯瓦螨体内大量复制,继而进一步传播;(2)狄斯瓦螨的刺吸行为使病毒粒子跨越寄主的生理屏障而直接进入蜜蜂血淋巴;(3)狄斯瓦螨的寄生促使蜜蜂残翅病毒的高毒力毒株在蜂群中优势扩增和盛行;(4)狄斯瓦螨影响蜜蜂个体发育与免疫系统等生理机能,以致降低了蜂群对病毒的抵抗力;(5)蜜蜂残翅病毒对宿主造成的免疫抑制有利于狄斯瓦螨的寄生与繁殖。狄斯瓦螨、蜜蜂残翅病毒和西方蜜蜂间的关系已经成为昆虫外寄生物、病原体与寄主相互作用研究的一个典型模型。本文对近十年该领域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蜂群损失的原因调查以及昆虫寄生虫、病原微生物与寄主间关系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田间条件下甘蔗品种对蛀茎夜蛾的抗性评价(英文)
    Amin NIKPAY
    2016, 59(7):  785-790.  doi:10.16380/j.kcxb.2016.07.011
    摘要 ( 1299 )   PDF (3924KB) ( 38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蛀茎夜蛾Sesamia spp.是伊朗和其他国家(包括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和日本)甘蔗上最具破坏性的害虫。蛀茎夜蛾幼虫钻蛀茎秆,对茎秆产生为害,降低重量和含糖量并降低甘蔗汁品质。应用抗性品种是一种有效的工具,对环境无不利影响。本研究旨在评价甘蔗商业品种对蛀茎夜蛾的抗性。【方法】在伊朗Ahwaz的Salman-Farsi Agro-industry Farms于2013-2014和2014-2015两个连续年份,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进行5次重复试验。应用了CP69-1062, CP48-103, CP57-614, CP73-21, SP70-1143, IRC99-01, IRC99-02 和L62-96 8个品种。在收获前,随机取20株完整的甘蔗茎秆进行蛀茎夜蛾的为害评估。记录受害茎秆百分比、被钻蛀的节间百分比(percent of internodes bored, IB)、出口孔的数目、活的蛀茎夜蛾的数目、每品种每公顷面积中蛾的繁殖量(moth production per hectare of each variety, MP)。【结果】各测定参数在品种间均存在显著差异。从被钻蛀的节间百分比和蛾的繁殖指数判断,L62-96是最敏感的品种 (2014年:14.58% IB, 95 200 MP/ha; 2015年:16.76% IB 和111 300 MP/ha) ,其次是CP69-1062 和 CP48-103; CP57-614是这两年中抗性最强的品种 (2014年:1.24% IB, 8 400 MP/ha;2015年: 1.02% IB, 7 000 MP/ha)。【结论】建议限制敏感品种的栽培,并应用其他控制措施,结合品种抗性,以治理敏感品种中的蛀茎夜蛾。  
    肚倍蚜瘿内种群动态与虫瘿生长发育的关系
    查玉平, 杨子祥, 陈京元, 蔡三山
    2016, 59(7):  791-796.  doi:10.16380/j.kcxb.2016.07.012
    摘要 ( 1520 )   PDF (1170KB) ( 47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本研究拟对肚倍蚜Kaburagia rhusicola瘿内种群动态与虫瘿生长发育关系进行研究,为深入研究肚倍蚜的生物学特性奠定基础。【方法】 在2014年4月27日至7月16日期间,在湖北竹山田间每间隔10 d随机选择长势基本一致的青麸杨,分别采集健康肚倍蚜虫瘿,每次采集样本30个。采用排水法测量虫瘿体积,之后将虫瘿解剖,取出瘿内蚜虫,置于培养皿内,采用四分法统计数量。对虫瘿体积增长与瘿内蚜虫种群变化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虫瘿体积增长与蚜虫种群数量增长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r=0.960,P<0.01)。虫瘿体积与蚜虫种群数量增长分别呈现3个峰,即5月6日至5月16日、5月26日至6月6日和6月26日至7月6日。肚倍蚜瘿内密度变化的主要趋势是先降后升,中间有一个小的起伏。【结论】 本研究表明虫瘿大小和瘿内蚜虫种群数量有关,虫瘿体积可用于评价干母的环境适合度。  
    麦红吸浆虫成虫对线偏振光的趋性
    蒋月丽, 李彤, 巩中军, 段云, 苗进, 武予清
    2016, 59(7):  797-800.  doi:10.16380/j.kcxb.2016.07.013
    摘要 ( 1417 )   PDF (2233KB) ( 30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麦红吸浆虫Sitodiplosis mosellana对线偏振光的趋光效果。【方法】在室内采用自行设计的Y-型管装置,测试了麦红吸浆虫成虫对线偏振光与非偏振光的选择差异,并利用线偏振光诱捕装置进行了田间对比试验。【结果】结果显示,麦红吸浆虫成虫对线偏振光与非偏振光的趋光选择率分别为47.23%和20.31%,且二者之间差异显著;田间设置线偏振光与非偏振光紫外灯对麦红吸浆虫成虫的诱集量分别为:水平线偏振光(60.20)>垂直线偏振光(37.60)>非偏振光(25.60),且水平线偏振光与非偏振光源对麦红吸浆虫的诱集量具有显著差异。【结论】麦红吸浆虫对线偏振光具有较强的偏好性;水平线偏振紫外光诱捕装置与非偏振相比,对麦红吸浆虫有较强的诱集效果。  
    目录
    59卷第7期中英文目录
    2016, 59(7):  801-801. 
    摘要 ( 1057 )   PDF (441KB) ( 26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